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外四供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名數)四方如來應之,各流出一女菩薩供養中央如來也。其先東方之阿如來流出香菩薩而供養之,此以東方為初發菩提心之方,又東方者初也,是故以妙香供養之,其故東方是三摩耶戒也(理趣經意)。戒名戒香,戒者是三學之初也,故以己所證之香三摩地供養大日也。其次南方之寶生如來,流出華菩薩供養之,是於胎藏界此如來名開敷華王如來,此為南方福德門之標幟,即以己所證之香三摩地供養大日也。其次西方之阿彌陀如來,流出燈菩薩供養之,此以阿彌陀為智慧門,故以己所證之智慧三摩地燈供養大日也。其次北方不空成就如來,流出塗香菩薩供養之,不空成就者釋迦如來也,又塗香為五分法身之標幟。戒定等之功德,能除煩惱之污穢,故譬如塗香也。北方為入涅槃門,故以五分法身為其自證。蓋釋迦如來出於穢土,利益眾生親近於濁亂之境界,故以此五分法身之塗香清穢濁,以己所證之塗香三摩地供養大日也。見辨惑指南三。


[佛光大辭典]

外院之四供養。與「內四供養」相對。即密教金剛界曼荼羅外院四隅之香、華(花)、燈、塗等四位菩薩。又稱外四供、外供養。略稱外供。據不空三藏所說之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載,內供,指中央大日如來為應四方如來所證三摩地之德,而流出供養四方如來之菩薩,此係就能現之佛而言;外供,指四方如來以自己所證三摩地之德,而流出供養中央大日如來之菩薩,亦就能現之佛而言。然有關內、外供養另有異說,如日僧長晏之四十帖決、印融之曼荼羅私鈔等所說,以四方如來流出四菩薩供養大日如來,稱為內供;以大日如來流出四菩薩供養四方如來,稱為外供。

外四供養,乃四方如來所流出以供養中央大日如來之菩薩。即:(一)東方阿閦如來流出黑色香菩薩,又稱金剛焚香菩薩,持香爐,以表戒香之妙香供養大日如來,配於外院東南角。(二)南方寶生如來流出淺黃色華菩薩,又稱金剛華菩薩,持香花,以表福德之花供養大日如來,配於西南角。(三)西方阿彌陀如來流出白色燈菩薩,又稱金剛燈菩薩,持燈器,以表智慧之燈供養大日如來,配於西北角。(四)北方不空成就如來(即釋迦如來)流出青色塗香菩薩,又稱金剛塗香菩薩,持塗香器,以表五分法身、可清穢濁之塗香供養大日如來,配於東北角。蓋含有以燒香淨一切世界、以香花隨順世間、以光明照眾生界、以塗香除一切眾生苦厄之意。

此外,於金剛界曼荼羅之理趣會中,內供為意生金剛女、計里枳羅金剛女、愛樂金剛女、意氣金剛女等,外供為時春菩薩、時雨菩薩、時秋菩薩、時冬菩薩等,四者次第持花、香、燈、塗。又諸經論、儀軌中所說之內、外供養,亦各有異。〔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下金剛界外供養品、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三、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卷三、一字頂輪王念誦儀軌〕(參閱「八供養」284) p1858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三十七尊

(名數)金剛界曼陀羅之主腦也。第一根本成身會一千六十一尊中,五佛與屬於中央大日之四波羅蜜菩薩屬於他四佛之十六大菩薩,內四供養,外四供養之八供,及四攝菩薩是也。此中十六大菩薩為慧德,四波八供四攝為定德。此數自應於三十七菩提分法之數也。參照九會曼陀羅條。因於密教依諸尊廢立之數法門而有重重,有一尊八尊九尊十尊五十三尊七十三。(中略)十佛剎微塵數尊。


四供養

(名數)金剛界曼陀羅金剛嬉,金剛鬘,金剛歌,金剛舞之四菩薩為內四供養。金剛香,金剛華,金剛鎖,金剛塗香之四菩薩為外四供養。合稱之曰八供。見曼陀羅大鈔。


燈菩薩

(菩薩)金剛界曼荼羅外四供養菩薩之一。


金剛塗香菩薩

(菩薩)Vajragandhi,金剛界外四供養菩薩之一。為女天之菩薩形。以塗香奉中臺之尊者。秘藏記末曰:「青色,持塗香器。」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塗香雲海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塗香侍女菩薩形,住東北角金剛寶樓閣。」


金剛燈菩薩

(菩薩)Vajrāloka,金剛界外四供養菩薩之一。為女天之菩薩形。以燈明奉中臺之尊者。秘藏記末曰:「白色,持燒爐。」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明雲海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燈明侍女菩薩形,住西北角金剛寶樓閣。」


金剛華菩薩

(菩薩)Vajrapuspa,住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外四供養第二之菩薩名。為女形,奉花於大日本尊者。秘藏記末曰:「金剛華菩薩,淺黃色,持鮮華。」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覺華雲海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覺覺侍女菩薩形,住西南角金剛寶樓閣。」


金剛香菩薩

(菩薩)Vajradhñpa,金剛界曼陀羅第一根本成身會三十七尊中,居於外四供養菩薩之第一位。司供養香於大日本尊。秘藏記末曰:「外四供養右下角金剛燒香,黑色持香爐。」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焚香雲供養三摩地,自受用故。從金剛雲海三摩地智流出金剛焚香,光明照十方世界,供養一切如來,及破一切眾生臭穢煩惱,獲得悅無礙香,還來收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焚香侍女菩薩形,住東南角寶樓閣。」


[佛光大辭典]
大佛頂曼荼羅

又作攝一切佛頂曼荼羅。即密教以大佛頂為中尊而建立之曼荼羅。覺禪鈔根據大妙金剛經所標之圖為:八葉蓮華之間以獨股杵為界,華臺坐法界定印之大佛頂尊師子座,周圍有七寶,華葉之本為八佛頂,其次為八大菩薩,末列八大明王,四角安置四內供養菩薩,外院有外四供養、四攝菩薩,其間則配置八方天。〔圖像鈔卷二、別尊雜記卷七、祕藏金寶鈔卷六、祕鈔問答卷二〕 p790


仁王經曼荼羅

依仁王經及仁王經道場念誦儀軌所繪之曼荼羅。修仁王經法時用之。有二種:(一)懸曼荼羅,即懸掛於道場者。繪有金剛手、金剛寶、金剛利、金剛藥叉、金剛波羅蜜多等五方菩薩,及其正法輪身普賢、虛空、文殊師利、摧一切魔怨、轉法輪等五菩薩與教令輪身降三世、甘露軍荼利、大威德、淨身金剛、不動等五大明王,並繪諸眷屬。(二)敷曼荼羅,敷設於大壇之上者。即於壇之四重分別圖繪五方菩薩之正法輪身、內外四供養、四攝菩薩之三昧耶形。〔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下奉持品〕 p1218


內四供養

內院之四供養。又作內四供、內供養、內供。「外四供養」之對稱。即在金剛界曼荼羅金剛輪內四隅之嬉、鬘、歌、舞四菩薩。係由中央大日如來心中流出以供養四佛者。依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載,金剛嬉菩薩供養東方阿閦(不動)如來,金剛鬘菩薩供養南方寶生如來,金剛歌菩薩供養西方彌陀如來(觀自在王),金剛舞菩薩供養北方不空成就如來,分別住於四佛曼荼羅左側之月輪內。又依祕藏記所載,金剛嬉菩薩身為黑色,金剛鬘菩薩為白黃色,金剛歌菩薩為白肉色,金剛舞菩薩為青色,此係現圖內四供養形像之通軌。但理趣會則依據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卷三之說,安置內四供養於外院。〔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二〕(參閱「外四供養」1858) p1233


四供養

略稱四供。於密教金剛界曼荼羅中,大日如來自心中流現金剛嬉、金剛鬘、金剛歌、金剛舞等四菩薩,以供養四方如來,稱為內四供養。相對者,四方如來自心中流現金剛香、金剛華、金剛燈、金剛塗香等四菩薩,以供養大日如來,稱為外四供養。合稱八供。(參閱「八供養」284、「內四供養」1233、「外四供養」1858) p1703


如意輪曼荼羅

即以如意輪觀音為中尊而建立之曼荼羅。有諸多異說:(一)據如意輪陀羅尼經壇法品所載,此曼荼羅分為內、外二院,內院中心畫三十二葉之開敷蓮花,花臺上安置二臂如意輪聖觀自在菩薩,四方為圓滿意願明王、大勢至菩薩、馬頭觀世音明王、四面觀世音明王,四隅則為白衣觀世音母菩薩、多羅菩薩、一髻羅剎女、毘俱胝菩薩;外院四方為天帝釋、焰魔王、水天、多聞天,四隅為火天神、羅剎王、風天王、大自在天王;又其間有日天子、月天子、地天神、大梵天王、阿素羅王、始縛婆歌明王。

(二)據別尊雜記卷十八所載,內院有大輪圓,圓之中心為二臂如意輪觀音,其四方、四隅安置圓滿意願明王等八大觀音(如同前述),大輪圓外之四隅則畫嬉、鬘、歌、舞等內四供養菩薩;外院四方為鉤、索、鏁、鈴等四攝菩薩,四隅為香、花、燈、塗等外四供養菩薩;又外院東面為月天、多聞天,南面為自在天、梵天、帝釋天、火天,西面為地天、焰魔天,北面為羅剎天、日天、水天、風天。

此外,七星如意輪祕密要經所舉之七星如意輪曼荼羅,中央亦以如意輪觀音為中尊,然其周圍則安置北斗七星及鬼子母神。 p2372


成身會

(一)為密教金剛界九界曼荼羅中央之根本會。又稱金剛界大曼荼羅、羯磨會、根本會、根本成身會。此會圖繪諸尊之威儀事業、相好具足之羯磨身,為四種曼荼羅中之大曼荼羅。其中包含五佛、四波羅蜜、十六大菩薩、八供養、四攝、賢劫千佛、外金剛部二十天、四大神等,總計一○六一尊。 此曼荼羅朝向東南方,方壇之中央以金剛杵為界,畫一大圓輪,圓輪內有五月輪,中間之月輪有大日如來及金、寶、法、業等四波羅蜜菩薩,四方之月輪則分別為阿閦、寶生、阿彌陀、不空成就等四佛及四親近(即十六大菩薩)。五月輪之四隅皆有寶珠,表示供養之義。於大圓輪之四隅有嬉、鬘、歌、舞等內四供養,輪外之四隅則有地、水、火、風等四大神,皆作持輪之狀。於成身會之外院,四隅分別為香、華、燈、塗等外四供養,四方則有鉤、索、鎖、鈴等四攝菩薩。於此八尊之中,賢劫千佛臚列其間。最後於外院之外,安上二十天。 於密教各種修法中,阿闍梨將弟子引入曼荼羅會場,預備傳授灌頂時,須先開啟弟子之心眼,此成身會曼荼羅即是阿闍梨開啟弟子心中本具之曼荼羅時所特用者。

(二)為密教金剛界修法中,各別修曼荼羅諸會時之一節段。此一節段係自金剛界法次第之五相成身迄振鈴之時為止。此節段乃以五相三密之祕觀成就佛身,故亦稱成就會。 p2924


定門十六尊

指密教金剛界三十七尊中主定德之十六尊。與「慧門十六尊」相對。即四波羅蜜、內四供養、外四供養及四攝。包括金剛波羅蜜、寶波羅蜜、法波羅蜜、業波羅蜜、金剛嬉、金剛鬘、金剛歌、金剛舞、金剛香、金剛華、金剛燈、金剛塗香、金剛鉤、金剛索、金剛鏁、金剛鈴等十六尊。三十七尊中除定門十六尊、五佛外,餘即為慧門十六尊。又內四供養與外四供養一般合稱為八供。〔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卷五、卷十三、祕藏記〕 p3179


金剛界三十七尊

謂密教金剛界曼荼羅成身會安置之三十七尊。又稱塔中三十七尊。包括:(一)五佛,即大日如來、阿閦如來、寶生如來、無量壽如來、不空成就如來。(二)四波羅蜜,乃大日如來之四親近,由大日如來所生,表四佛之定德。即金剛波羅蜜菩薩、寶波羅蜜菩薩、法波羅蜜菩薩、羯磨波羅蜜菩薩。此四波羅蜜菩薩分別為阿閦、寶生、無量壽、不空成就等四佛之能生養育之母。(三)十六大菩薩,即:(1)阿閦如來之四親近:金剛薩埵、金剛王菩薩、金剛愛菩薩、金剛喜菩薩,(2)寶生如來之四親近:金剛寶菩薩、金剛光菩薩、金剛幢菩薩、金剛笑菩薩,(3)無量壽如來之四親近:金剛法菩薩、金剛利菩薩、金剛因菩薩、金剛語菩薩,(4)不空成就如來之四親近:金剛業菩薩、金剛護菩薩、金剛牙菩薩、金剛拳菩薩。(四)八供養菩薩,有內外之分。內四供養乃大日如來為供養四佛而流出者,即嬉、鬘、歌、舞四菩薩。外四供養乃四佛為供養大日如來而流出者,即香、華、燈、塗香四菩薩。(五)四攝菩薩,乃從大日如來心中流出,將一切眾生引入曼荼羅,表授給果地之法的化他之德,即鉤、索、鏁、鈴四菩薩。

有關三十七尊之出生,經說不一,理趣釋及祕藏記等,如上述,謂由大日如來生四波羅密,由四波羅蜜生出四佛。金剛頂經、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出生義、菩提心論等,謂由大日如來生四佛,由四佛生四波羅蜜。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則說三十六尊皆由大日如來生出。又依祕藏記所載,內四供養乃四佛為供養大日如來所流出者,外四供養乃大日如來為供養四佛所流出。又十六大菩薩主慧德,故稱慧門十六尊;四波羅蜜、八供、四攝等十六尊主定德,故稱定門十六尊。〔大乘入楞伽經卷七、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下、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瑜伽瑜祇經、金剛頂瑜伽經十八會指歸、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一〕 p3546


金剛界曼荼羅

梵名 Vajra-dhātu-mandala。又作西曼荼羅、果曼荼羅、月輪曼荼羅。為密教兩部曼荼羅之一。金剛頂經為其基礎。現圖金剛界曼荼羅為九個曼荼羅會所組成,故又稱九會曼荼羅、金剛九會、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九會之中,前七會為金剛界品,其中之前六會為大日如來之自性輪身,第七會為大日如來之正法輪身;後二會(即第八會、第九會)為降三世品,皆為大日如來之教令輪身,總稱金剛界曼荼羅。圖相以上端為西方,縱橫等分為三,故共有九會。

圖繪中央為成身會,若依準「從果向因」的下轉門之意義,第一會即是成身會,其下向左依順序為:(一)成身會,又稱羯磨會。為四種曼荼羅中之大曼荼羅。以五圓輪排列成十字,相當於五佛,中央為大日如來,其周圍為四波羅蜜菩薩,四方各有一月輪,內各置一佛,故有「四方四佛」之語,四佛亦以同形式排列,各有四親近菩薩,故共有十六菩薩;另有內外八供養菩薩、四攝菩薩、密教護持之諸天及賢劫千佛等圍繞,共有一○六一尊,圖示佛果之實相。(二)三昧耶會,又稱羯磨會。為四種曼荼羅中之三昧耶曼荼羅。係諸尊各以器杖、印契等象徵其本誓之三昧耶來表示之形式。即中央月輪中安置由瓔珞、風輪等莊嚴而成之多寶塔,象徵大日如來之三昧耶身,塔身下橫置五股金剛杵,代表五智顯現之三昧耶形。四方四佛之三昧耶形依次為:東方阿閦佛為豎金剛杵,南方寶生佛為寶珠,西方彌陀佛為蓮花,北方不空成就佛為羯磨。其餘十六大菩薩、八供養菩薩、四攝菩薩等亦各皆以三昧耶形表示之。共有七十三尊,位置大致與成身會相同。(三)微細會,又稱羯磨會、金剛微細會。為四種曼荼羅中之法曼荼羅。即諸尊相互入於各自之三昧耶身,以顯「一尊具足諸尊之德」之義,故此曼荼羅表示諸尊各具五智無際智等重重微細之智用。共有七十三尊。(四)供養會,又稱大供養會。為四種曼荼羅中之羯磨曼荼羅。此會呈現諸尊相互供養之儀,故諸尊之形像,除五佛外,其餘十六大菩薩、四攝菩薩、八供養菩薩等,皆左手作拳,右手持蓮花,其上安置三昧耶形。共有七十三尊。(五)四印會,此會表示「四曼不離」之義,即賅攝四曼於一會。其圖式,中央為大日如來,東西南北四方各安置金剛薩埵、觀音、虛空藏、毘首羯磨等四尊,大圓輪之四隅安置四波羅蜜菩薩之三昧耶形(五股杵、寶珠、蓮花、羯磨),及金剛嬉、鬘、歌、舞等四菩薩之三昧耶形(三股杵、花鬘、箜篌、羯磨)。圖中之大日如來象徵四曼之所依,四波羅蜜菩薩則依次象徵四曼。共有十三尊。(六)一印會,此會表示四曼之諸尊皆歸於不二性海之義。其圖式,呈現大日如來一尊之單純圖樣,是密教修法中,特於修大日一尊法所用。大日如來安坐於圖中之大月輪,頭戴五佛寶冠,身著白色天衣,住於智拳印中。象徵五智圓滿獨一法身之義。(七)理趣會,又稱薩埵會、普賢會。此會表示大日如來現金剛薩埵之身而以正法化導眾生之義。其圖式,中央為頭戴五智寶冠之金剛薩埵,四方安置欲、觸、愛、慢等四金剛,四隅安置意生、計里吉羅、愛樂、意氣等四金剛女;外院則安置四攝菩薩及金剛嬉、鬘、歌、舞等內四供養菩薩。然此會之內外四供養菩薩之位置獨與其他諸會相反,係表示內外無礙融會之義。共有十七尊。(八)降三世羯磨會,略稱降三世會。此會表示大日如來現忿怒之身以降伏剛強難化之眾生。其圖式,中央之大日如來住於智拳印中,示現降伏四魔之形。四方四佛及十六大菩薩亦皆交拳現忿怒相,尤以金剛薩埵呈三面八臂之降三世忿怒明王之相更為特異。外金剛部之四隅安置金剛夜叉、軍荼利、大威德、不動等四大明王;或謂安置色、聲、香、味等四明妃。共有七十七尊。(九)降三世三昧耶會,此會表示大日如來降伏大自在天之本誓之義。此會之尊數與諸尊之排列與上會降三世會全然相同,惟其三昧耶形之安置相異;蓋以降三世會乃表現諸尊事業具足之身相,而此會則表現諸尊內證之德。圖中金剛薩埵之三昧耶形為八輻輪,乃一摧破之具,象徵眾生本具之堅固清淨菩提心,圖中之大自在天則象徵根本無明,故此會呈現以自性清淨之智光來驅除行者心內塵垢之儀相。

若依「從因向果」之上轉門而言,其意義係表示菩薩修行之次第,或真言行者斷除惑障及開發心地之次第,即:(一)第一會乃顛倒順逆而指降三世三昧耶會,即降三世明王自現三昧耶形,降伏貪瞋癡三毒,以去除成道之障難。(二)由三昧耶形變現為羯磨身,現大忿怒之相,左足踩踏大自在天,象徵斷除煩惱障,右足踩踏烏摩妃,象徵斷除所知障,此即降三世羯磨會。(三)既於前二會斷除三毒二障,則得般若之理趣,如是欲、觸、愛、慢等象徵內外心境之十七尊皆示現本初不生之體(般若波羅蜜多),此即理趣會。(四)成就五相成身觀時,行者自身即為本尊大日如來之體,乃賅攝一切諸尊於一體,此即一印會。(五)須得四佛加持,始能決定成佛之義,其時四佛現前,圍繞大日如來,此即四印會。(六)諸尊皆以寶冠、花鬘等禮獻予大日如來,呈現諸佛供養之儀,此即供養會。(七)顯現他受用身,而有現智身、見智身、四明等,顯示遍入微細金剛中之禪定之相,此即微細會。(八)於道場觀中,結如來拳印,由種子字而轉變為三昧耶形,此即三昧耶會。(九)復由三昧耶形轉變成威儀具足之毘盧遮那如來羯磨身,此即羯磨會。

全部九會共有一四六一尊,即佛體一○三六尊,菩薩二九七尊,忿怒身四尊,執金剛神四尊,外金剛部一二○尊。又除上記各會之次第外,另有多種說法,其中有表示「自證化他折伏攝受不二」之曼荼羅者,其次第為第一薩埵會(理趣會)、第二降三世會、第三降三世三昧耶會、第四四印會、第五供養會、第六羯磨會(微細會)、第七一印會、第八成身會(羯磨會)、第九三昧耶會;此一次第係表示由自證出於化他,復由化他歸於自證之意。〔尊勝佛頂修瑜珈法軌儀卷下大灌頂曼荼羅品、金剛頂瑜伽經十八會指歸、現圖曼荼羅金剛界諸尊便覽卷一、兩部曼荼羅義記卷四、卷五〕 p3547


金剛香菩薩

金剛香,梵名 Vajra-dhūpā,音譯嚩日囉杜閉。西藏名 Rdo-rje-bdug-pa。為密教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外四供養之一。位居金剛界曼荼羅外院方壇東南隅。又稱金剛燒香菩薩、金剛焚香菩薩。密號無礙金剛、速疾金剛、端嚴金剛。此尊之種子、形像等,於金剛界曼荼羅各會中皆不同,於成身會,種子為 (ah),係遠離諸煩惱之義;三昧耶形為寶香爐;形像為黑色天女形,兩手持香爐;真言為「唵   嚩日囉

度篦

婀」。於三昧耶會,三昧耶形為蓮上之燒香器,真言為「鉢囉訶邏儞儞」。於微細會,形像為跪坐之姿勢,兩手持蓮形之有柄香爐。於供養會,兩手持蓮,蓮上有香爐;真言為「唵

薩嚩怛他誐多

度波

布惹

咩伽

三母捺

薩發囉拏

三摩曳

吽」。此尊係東方阿閦佛為供養中央大日如來所流出之身。阿閦佛主堅固菩提心,而以適悅無礙之智為本誓;因香表適悅無礙智,故以香供養。〔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二、金剛頂經卷二、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下、大教王經卷四〕 p3551


金剛華菩薩

金剛華,梵名 Vajra-puspā,音譯嚩日囉補澀閉、嚩日囉補瑟波。西藏名 Rdo-rje-me-tog。密教金剛界三十七尊之一,外四供養之一。位居金剛界曼荼羅外院方壇之西南隅。又稱金剛散華菩薩、金剛妙華菩薩、金剛覺花侍女菩薩。密號妙色金剛、清淨金剛。

此尊之種子、形像等,隨金剛界各會而有異,如於成身會,種子為 (oj),一切法流注無生滅之義;三昧耶形為盛花器;形像為捧鮮花之淺黃色天女;印相為二手作金剛拳,上仰而散開,如捧獻之狀;真言為「唵

嚩日囉

補澀篦

唵」。於三昧耶形會,種子與成身會相同;三昧耶形為蓮花上有散花;印相為外縛拳,由縛而仰開;真言為「破邏誐弭」。於微細會,形像為跪坐之天女,手捧蓮葉,葉上有未敷之蓮花。

此尊係自南方寶生如來流出,以供養大日如來。寶生如來司掌萬德開敷之德,故以妙花供養之。〔金剛頂經卷二、大教王經卷四、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下、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出生義〕 p3562


金剛塗香菩薩

金剛塗香,梵名 Vajra-gandhā,音譯嚩日囉健陀、縛日囉巘題。西藏名 Rdo-rje-dri。密教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外四供養之一。居於外院方壇之東北隅。此尊以香塗身,去熱惱而得清淨爽快。密號清涼金剛、勝淨金剛,種子為 (gah),即無造作之義。

此尊之三昧耶形、形像等於各會皆不同,如於成身會之中,三昧耶形為蓮花上之塗香器;形像呈青色天女形,左手持塗香器,右手作塗香之態;印相係二手各作拳,開掌塗胸;真言為「唵

嚩日囉

巘帝

虐」。於微細會,形像為右手握拳,左手持塗香器。於供養會,兩手持蓮,蓮上有塗香器;真言為「唵

薩嚩怛他誐多

巘陀

布惹

咩伽

三母捺囉

薩發囉拏

三摩曳

吽」。

此菩薩係北方不空成就如來為供養大日如來所流出之身,不空成就即釋迦佛,出現於穢土,為利益眾生而親近濁亂境界,故以塗香供養大日如來。〔大教王經卷四、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二、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下、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出生義〕 p3563


金剛燈菩薩

金剛燈,梵名 Vajrālokā,音譯嚩日囉路計、嚩日囉路迦。西藏名 Rdo-rje-snav-ma。密教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外四供養之一。位居金剛界荼羅外院方壇之西北隅。又稱金剛光明菩薩、金剛智燈菩薩、燈菩薩。即以智慧之燈光普照法界,除無明之癡暗。密號普照金剛、除暗金剛,種子為 (dīh),一切法無取捨之義。

此尊之三昧耶形、形像,於各會中皆不同,如於成身會,三昧耶形為寶蠟燭;形像為身呈白色,天女形,兩手持燒爐;印相為二手作金剛拳,豎二拇指作針狀;真言為「唵

嚩日羅路計

儞」。於三昧耶會,三昧耶形為蓮花上有蠟燭;印相為外縛拳,豎二拇指作針狀;真言為「素

帝惹

仡哩」。於微細會,形像為跪姿,右手持蓮花,花上有蠟燭。於供養會,形像為兩手持蓮花,花上有蠟燭。此菩薩乃西方無量壽如來為供養大日如來所流出之身,以無量壽佛司掌智慧門之故,即以智慧燈供養。〔金剛頂經卷二、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二、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下、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 p3574


曼荼羅

梵語 mandala,西藏語 dkyil-hkhor。又作曼陀羅、曼吒羅、漫荼羅、蔓陀羅、曼拏攞、滿荼邏、滿拏囉。意譯壇、壇場、輪圓具足、聚集。印度修密法時,為防止魔眾侵入,而劃圓形、方形之區域,或建立土壇,有時亦於其上畫佛、菩薩像,事畢像廢;故一般以區劃圓形或方形之地域,稱為曼荼羅,認為區內充滿諸佛與菩薩,故亦稱為聚集、輪圓具足。在律中,亦有為避不淨,而在種種場合作曼荼羅者。

據大日經疏卷四載,曼荼羅有種種意義:自輪圓具足之意而言,諸尊如輪般環繞於普門之大日如來四周,協助大日,使眾生趣入普門;自發生之意而言,能養育佛種,而生佛樹王(佛果);又由梵語 manda 乃精製牛乳為醍醐之意,故曼荼羅表佛果之醇淨融妙,有極無比味、無過上味之意。但後世密教認為,曼荼羅主要是聚集之意,亦即諸佛、菩薩、聖者所居處之地。印度築土壇,係於其上圖出諸尊,事後,復破壞之,但我國及日本則專用紙帛圖出諸尊。日本東密,係指於金剛界圖出金剛界曼荼羅,於胎藏界圖出胎藏界曼荼羅等之兩部曼荼羅(兩界曼荼羅)。在台密,則以蘇悉地法用雜曼荼羅。又兩部曼荼羅之圖樣因經及儀軌不同而有異,現流行之圖示曼荼羅,稱為現圖曼荼羅。

曼荼羅有四種,稱為四種曼荼羅,簡稱四曼。依金剛頂經之說,即:(一)諸尊具足相好容貌之圖畫,稱為大曼荼羅(尊形曼荼羅),相當於金剛界曼荼羅之成身會。(二)諸尊之三昧耶,即表示本誓之器杖、刀劍等之持物,以圖示或於手結印契,稱為三昧耶曼荼羅,相當於三昧耶會。(三)諸尊之種子及真言,或書種子之梵字於諸尊本位,或以法身之三摩地以及一切經論之文義等,稱為法曼荼羅(種子曼荼羅),相當於微細會。(四)將諸尊之威儀事業鑄造成像,稱為羯磨曼荼羅,相當於供養會。此四種曼荼羅,又各含有三種曼荼羅,即:(1)都會(都門、普門)曼荼羅,諸尊聚集一起,如以大日如來為中心之兩部曼荼羅。(2)部會曼荼羅,部分諸尊,如佛部之佛頂曼荼羅,蓮華部之十一面觀音曼荼羅等。(3)別尊(一門)曼荼羅,以一尊為中心之釋迦曼荼羅、如意輪曼荼羅等。

依大日經之說法,可歸納於三種祕密身,即:(一)字,乃法曼荼羅。(二)印,乃三昧耶曼荼羅。(三)形,乃大曼荼羅。此三身各具足威儀事業,稱為羯磨曼荼羅。四曼荼羅雖圓滿具足萬德,然總歸於一而超越相對,此謂體大曼荼羅;具備眾相之差別,稱為相大曼荼羅;具足三密之業用,稱為用大曼荼羅。又四曼荼羅攝盡一切存在之相狀,故對六大體大、三密用大,稱為四曼相大。此外,尚有三種四曼荼羅之說,即:(一)就過去世而言,集中於法身大日如來說法席之聖眾,為自性會四曼。(二)就未來世而言,影像及書畫,為世間住持四曼。(三)就現在世而言,瑜伽行者為行者修成四曼。

至於大智印、三昧耶智印、法智印、羯磨智印等四智印(四印)與四曼之異同,乃是體同而名異;或謂四曼乃通於有情、非情者,而四印則只限於有情者;或謂四曼對本有之體而得名,四印乃對修生之用而得名。

金剛界曼荼羅(金剛界,梵語 vajra-dhātu),表示大日之智法身。又作果曼荼羅、智曼荼羅、西曼荼羅、月輪曼荼羅。此係根據金剛頂經等所作之圖。日本東密使用自九會形成之九會曼荼羅;台密則使用成身一會之曼荼羅。九會曼荼羅乃印度隨宜之說,如左圖所示(括弧內為別稱)。

現圖曼荼羅計收一四六一尊。羯磨會以下之六會,相當於金剛頂經金剛界品所說之金剛界大曼荼羅、陀羅尼曼荼羅、微細金剛曼荼羅、一切如來廣大供養羯磨曼荼羅、四印曼荼羅、一印曼荼羅等六曼荼羅。其餘三會之所據則無定說。金剛界曼荼羅原為成身一會,而九會則似是集合九種曼荼羅者。其圖相之義,金剛係表示菩提之智慧體,堅固不壞,且有摧毀一切之功能。圖相排列順序係以羯磨會為首,最下為降三世三昧耶會,此即表示如來教導眾生,起化他之作用,係「從果向因」之下轉門,至羯磨會以下之供養會乃表示各個四曼。四印會表示四曼相互不離,一印會則表示四曼乃為絕對之一實相而容納於六大。以上六會即三輪身中自性輪身之曼荼羅。理趣會為正法輪身金剛薩埵之曼荼羅,表示欲、觸、愛、慢之相。降三世羯磨會與降三世三昧耶會,則表示由於以上二輪身,對難以教化之眾生,顯示忿怒的教令輪身之降三世明王之容貌,而使之折伏。

此外,降三世三昧耶會以下,逆向羯磨會,係表示菩薩之修行順位,係「從因向果」之上轉門。降三世三昧耶會則象徵以大悲之弓箭,射伏無明之怨敵,發起上求菩提下化眾生之誓願,乃至羯磨會係表示完成威儀具足之大日如來(即羯磨身)。或對前圖依照(七)(八)(九)(五)(四)(三)(六)(一)(二)之順序,有種種解釋,如謂此乃從自證至化他,又從化他還歸自證之「自證化他折伏攝受不二」之曼荼羅。九會之中,表示羯磨會(成身會)圖相者,即於中央畫一大圓輪,其中現出五月輪,且於中央月輪中安置大日及四波羅蜜菩薩,而於四方月輪安置四佛及四親近等十六大菩薩。其他,復畫八供養(內四供養、外四供養)、四攝、賢劫千佛、外金剛部二十天、四大神等。

金剛界曼荼羅分為佛部(理智具足覺道圓滿)、金剛部(智)、寶部(福德)、蓮華部(理)、羯磨部(化他作用)等五部。大日、阿閦、寶生、阿彌陀、不空成就等五佛,為其各部之部主;而大日以外之四佛則自大日四親近之四波羅蜜菩薩出生,故此四菩薩稱為部母。

胎藏界曼荼羅(胎藏界,梵語 garbha-dhātu),乃表示大日之理法身。又作因曼荼羅、理曼荼羅、東曼荼羅、大悲曼荼羅。佛之大悲,若以胎藏為譬喻,即從此胎藏而生曼荼羅之意,此乃根據大日經之繪圖而來。其圖形不一,如經疏曼荼羅、阿闍梨所傳曼荼羅、胎藏舊圖樣、胎藏圖像、現圖曼荼羅,而部院之廢立及所列之諸尊皆有差異。傳說為日僧惠果所作之現圖曼荼羅立有十三大院,然於日僧空海之祕藏記中,省略四大護院,而僅有十二大院。其他尚有省略蘇悉地院,而為十一大院者。日本現行之現圖曼荼羅即屬於十二大院,其配列如下圖,計容納四一四尊。

圖相之意,表示開顯眾生本具之因德,即等於果德之蓮花,亦即菩提心之佛種由大悲萬行之母胎(即胎藏)養育,直至佛果之意。從佛菩提自證之德,示現八葉中胎大日之身,從大日之德,示現第一重乃至第四重之諸尊,此皆象徵大日之德的一部分。其中,中臺八葉院之圖相:大日位於八葉(八花瓣)蓮花中央之花臺,東方安置一葉寶幢,南方安置開敷華王,西方為無量壽,北方為天鼓雷音,東南方為普賢,西南方為文殊,西北方為觀世音,東北方則為彌勒。以上,大日表示法界體性智,四佛表示四智,四菩薩表示四行(菩提、福德、智慧、羯磨)。胎藏界曼荼羅分為佛部、金剛部、蓮華部等三部。在眾生心中則表示粗妄執、細妄執、極細妄執等三妄執實相之大定、大智、大悲等三德。中臺院及其東西等六院,相當於佛部,北方之觀音、地藏等二院相當於蓮華部,南方之金剛手、除蓋障等二院相當於金剛部,外金剛部院攝屬於三部,而通稱為金剛部。

於台密,除兩部大日如來以外,其餘諸尊而為中尊者之曼荼羅(即金剛、胎藏兩界曼荼羅以外之曼荼羅)稱為雜曼荼羅,又稱作諸尊曼荼羅、別尊曼荼羅。有如來、佛頂、諸經、觀音、菩薩、忿怒、天等分別。胎藏界曼荼羅之諸尊,在本位普遍聚集,稱為都會壇曼荼羅、普門曼荼羅;對此,以藥師、彌陀、觀音等諸尊為中心所建之曼荼羅,則稱都外別壇、別尊曼荼羅、一門曼荼羅。

修尊勝法時所畫者,稱為尊勝曼荼羅。以不動明王為本尊之曼荼羅,稱為不動曼荼羅。將彌陀、觀音通種子之「紇利俱」字放置於開敷蓮華中之中臺八葉,稱為九字曼荼羅。此外,畫法華經說經會之聖眾,稱為經法曼荼羅。畫釋迦三尊及傳俱舍論之諸祖者,稱為俱舍曼荼羅。修法之時,僅以觀想觀諸尊之形像,稱為道場觀曼荼羅。至於觀想自身為曼荼羅,而在四肢五體上布列曼荼羅之諸尊,則稱支分生曼荼羅。支分生曼荼羅中,以胎藏界之中臺八葉院配於頭部,第一重之內眷屬配於咽喉及心臟,第二重之諸大菩薩配於臍以下之部位,稱為三重流現曼荼羅。地、水、火、風、空等五輪配於膝、腹、胸、面、頂,稱為五輪成身曼荼羅。此外,金剛界之九會則配於肢體。灌頂之時,敷於壇上行者投花得佛所用者,稱為敷曼荼羅。至於一般把曼荼羅作為禮拜供養之對象,稱為曼荼羅供,略稱曼供,於諸堂建築落成時之落慶供養多修此曼荼羅。描畫彌陀之淨土及彌勒之兜率天等相狀,稱為淨土曼荼羅,或兜率曼荼羅,惟此應稱為變相。又圖示法華經教說內容,稱為法華變相及法華曼荼羅。然於密教修法華經時,則另有法華曼荼羅。又建立曼荼羅,為弟子傳授灌頂之傳法阿闍梨,稱為曼荼羅阿闍梨。〔大日經卷一具緣品、有部毘奈耶雜事卷十三、五祕密儀軌〕(參閱「」6912) p4400


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經

全一卷。唐代不空譯。又作金剛頂三十七尊分別聖位法門、金剛頂分別聖位經、分別聖位經、聖位經。收於大正藏第十八冊。本經闡明密教金剛界五佛、四波羅蜜、十六大菩薩、四攝、內外四供養等三十七尊的尊位出現之相。卷首有序,然無作者名,本文中先述真言陀羅尼宗之大意,次敘釋尊與毘盧遮那佛之說法得益不同。本經最終顯示,金剛界曼荼羅之三十七尊還原於本法身,此本法身為窣堵波法界,流遍十方法界。此經宋、元二藏缺之,唯高麗藏、明藏收存。〔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五〕 p4734


燈明

梵語 dīpa,巴利語同。略稱燈。指於佛前供養或室內照明時所用之燈火。據四分律卷五十及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五載,僧房之照明,允許使用燈火,其設備及使用法均有所規定。如須對諸比丘提供燈油、燈炷、盛油器等物,規定置燈之處,及熄燈、點燈前皆須作預告並唱頌。

在佛塔、佛像、經卷前燃燈,能獲大功德,於諸經典中之例甚多。如施燈功德經謂,信仰佛法僧,布施少許燈明,其所得之福報無限。又謂佛陀入滅後,以燈明布施塔寺,於此世可得三種淨心;命終時,由於善心不失,可得三種智慧,死後則可生於三十三天。法華經卷六藥王品於敘述藥王菩薩之捨身布施故事中謂,燃一指乃至一足趾供養佛塔,勝過於用其他財寶之布施。賢愚經卷三亦言,貧女以至誠所獻之一燈,永遠不滅,王者所獻之諸燈則已滅盡;此即所謂「貧者一燈,長者萬燈」,乃強調誠心之重要。又我國佛教必於佛堂或佛壇供燈明,即依諸經所說而行。

燈明依燃料之別,分為多種。如法華經卷七陀羅尼品,列舉酥燈、油燈、諸香油燈、優鉢羅華油燈等七種。舊華嚴經卷十六,列舉寶燈、摩尼燈、漆燈、沈水香燈、一切香王燈、無量色光燄燈等十種。燈明多置於燭臺、燈臺或燈籠中。又不分晝夜所點之燈(通宵燃明之常夜燈),稱為常燈明,或長明燈。點燃眾多燈以供養佛之法會,稱為萬燈會。

燈明可破闇為明,故經中常將法、智慧比喻為燈。如謂以智慧照破愚癡闇障,遂有稱智慧為無明長夜燈炬者。又法脈亦稱法燈,師父傳法於弟子,稱為傳燈;承續之,稱為續燈;延續不絕,稱為無盡燈。

此外,密教更將燈人格化,而作為外四供養之一的金剛燈菩薩。又燈與閼伽、塗香、花鬘、飲食、燒香等合為六種供養,配於六波羅蜜時,燈明即相當於第六智波羅蜜。〔增一阿含經卷三十八、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一、菩薩本行經卷上、燈指因緣經、有部毘奈耶雜事卷十三、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下、大智度論卷三十、四分律行事鈔卷下四、禪林象器箋器物門〕 p6259


護摩壇

密教修護摩法所用之壇。又稱光明壇、護摩火壇、火壇、軍荼壇、火漫荼羅。「壇」為梵語 mandala 之意譯,音譯漫荼羅、曼荼羅。即中央設火爐,焚燒供物以修護摩法之壇。就築壇之材料可分土壇、木壇。木壇行於我國及日本,印度則專用土壇,故經軌中唯說土壇法。

築土壇可依七日作壇法及水壇法,前者由預先擇地,經七日七夜之供養地神、掘地、清淨穢物以至畫諸尊曼荼羅;後者為急病、兵亂等緊急時所行之略儀,於一日中灑水淨地作壇。護摩壇中央掘火爐,爐緣外之壇地畫三重院,三重院之曼荼羅諸尊依息災、增益、降伏、鉤召、敬愛五種法而異,又常以三昧耶形示之。依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載,如為息災,則中院四方畫羯磨杵,四隅為蓮華,第二院四方畫四波羅蜜,四隅為內四供養,第三院四門畫四攝,四隅為外四供養,中畫八方天,曼荼羅最中央安置遍照尊。然畫法及聖位之分佈,亦據各經軌而有異說。

土壇之形狀、大小,依經軌有多種說法。形狀一般以息災護摩之壇為圓形,白或黃色;增益壇為方形,赤或黃色;降伏壇為三角形,黑色;鉤召及敬愛壇為半月形或八葉蓮華形,赤或雜色。其大小就縱橫之直徑,有四肘、三肘、二肘等說法。

木壇即以木作壇。壇之形狀亦依修法而異,一般多用方形之牙壇;大小亦不一。護摩爐外不畫三重院。壇四隅釘四橛,引五色絲。壇上布列閼伽、塗香、華鬘、火舍、飯食、燈明,及灑水、漱口、五瓶等諸器。壇上之裝飾及諸物之布列,依流派而不同。〔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四、一字佛頂輪王經卷五護摩壇品、瑜伽大教王經卷六、慈氏軌卷下護摩品、護摩祕要鈔卷五〕 p6872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

又稱《仁王般若波羅蜜護國經》,簡稱《仁王般若經》、《仁王經》。收在《大正藏》第八冊。現存兩種譯本︰一題《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姚秦‧鳩摩羅什譯;一題《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唐‧不空譯,都分上下兩卷。舊傳本經除現存的兩種譯本外,還有晉‧竺法護及梁‧真諦的譯本,係《歷代三寶紀》錯誤記載,不足信。據現存經錄記載,本經第一譯始見於梁代《出三藏記集》卷四,列入失譯雜經錄內。隋代《法經錄》亦將本經列入疑惑錄內,題《仁王經》二卷,下註云(大正55‧126b)︰「別錄稱此經是竺法護譯,經首又題云是羅什撰集佛語,今按此經始末義理文詞,似非二賢所譯,故入疑錄。」自《歷代三寶紀》以後,始以此譯為羅什譯。其第二譯,據《貞元錄》記載,係唐代宗永泰元年( 765)四月不空奉詔重譯,而在此以前窺基撰《瑜伽師地論略纂》(卷十),述玄奘說,謂西方未聞有此經本,是則本經梵本之有無亦成問題。

本經主要內容,係說護佛果、護菩薩十地行法門及守護國土的因緣。全經分為八品︰

(1)〈序品〉︰敘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八百萬億俱(唐譯本作千八百人俱),復有尼眾、大菩薩眾、修七賢行眾及諸梵天子等眾。又有波斯匿王等十六大國王及其眷屬來集。時佛入寂靜妙三摩地,放大光明,波斯匿王次第問諸大眾,佛已二十九年中(唐譯無)為大眾等說《摩訶般若》、《金剛般若》、《天王問般若》、《矛般若》(唐譯作《大品般若》等無量無數般若),今放光明斯為何事,時諸大眾無能答者。

(2)〈觀空品〉︰唐譯作〈觀如來品〉,敘佛知十六大國王意欲問護國土因緣,而先為諸菩薩說護佛果及護菩薩十地行因緣;本品明蘊、處、界、六大、四諦、十二因緣皆空,以及十八空等義,是為修護佛果因緣。

(3)〈菩薩教化品〉︰唐譯作〈菩薩行品〉,說菩薩護十地行因緣,應依伏、信、順、無生、寂滅五種忍修行。此中前四忍位復各分上中下三忍,第五忍位分上下二忍。初伏忍位中,有習種性菩薩修十住行,發信等十心,是為信忍;性種性菩薩修十波羅蜜,起十對治,是為止忍;道種性菩薩修十回向,起十忍心,是為堅忍。次信忍位中有善覺、離達、明慧三忍(唐譯作歡喜、離垢、發光三地)。次順忍位中有炎慧、勝慧、法現三忍(唐譯作焰慧、難勝、現地三地)。次無生忍中有遠達、等覺、慧光三忍(唐譯作遠行、不動、善慧三地)。次寂滅忍中有灌頂、圓覺二忍。又將以上十四忍配銅、銀、金輪王,欲界六天王,四禪王,三界王,以示菩薩本業及行化眾生之相。

(4)〈二諦品〉︰說第一義諦與世諦的一異,並述過去七佛偈,又分別為空、色、心三諦以攝一切法,附說此經名題及其功德。

(5)〈護國品〉︰說護國土因緣,若國土將擾亂時,諸王應持誦此般若波羅蜜經,請百法師,設百高座,燃百燈,燒百和香,一日二時講誦此經,則諸難消滅。並說普明王依法持誦此經,得免亡國之難,及感化諸王和斑足王的因緣。

(6)〈散華品〉︰唐譯作〈不思議品〉,說十六大國王聞說護國般若之法,散種種花以作供養,願三世諸佛常說般若,比丘、比丘尼眾常行般若,時佛為諸王現五種不思議神變。

(7)〈受持品〉︰唐譯作〈奉持品〉,佛重說菩薩依信等忍,修不淨忍等十三觀門,經一劫乃至百萬阿僧祇劫,入僧伽陀等十三法師位(唐譯作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及歡喜至法雲等十地)。又說講誦此經,國土中七難即滅。若有國王護持三寶,則五大力菩薩當往護其國(唐譯配五方金剛,並有金剛手菩薩等於佛前說陀羅尼等文)。又列舉聽受奉持此經的諸王國土憍薩羅、舍衛、摩竭提、波羅奈等十六國名(唐譯十六國名部分不同)。

(8)〈囑累品〉︰說佛以此經付囑國王及四部弟子,若有國王自恃高貴,制佛弟子不聽出家行道,立統官制眾,統攝僧尼如獄囚兵役之法,橫作法制,不依佛戒,是為破佛破國因緣,則正法不久即滅云云。

本經內容,頗多可疑之處,如〈序品〉說佛先以二十九年說《摩訶》、《金剛》、《天王問》、《光贊》四部般若,此處所謂《摩訶般若》應指羅什所譯的《大品》,這和《光贊經》本但有廣略之差,乃漢譯本之不同,梵本上不應並舉。《出三藏記集》卷八載梁皇帝〈注大品序〉,指摘當時講經者多依本經〈序品〉所舉四部般若復加《仁王》,立般若五時之別,不但次序不合,且因《仁王》在當時已被視為疑經,故不用其說云云,蓋不為無因。又本經內時列舉其他經名,如〈護國品)述頂生王故事,云如《滅罪經》中說,述斑足王故事,云如《十王地》中說,大都隨舉不經見的經名。在法相方面,本經所舉五忍、十四忍、十三法師位、三諦、四諦、八諦等說,以及說般若波羅蜜亦名神符、辟鬼符、護國珠、天地鏡等,都為他經所未見。又本經唐譯本很多地方顯然據舊譯改訂增刪,如〈序品〉內改大比丘眾八百萬億為千八百人,改《光贊般若》為《大品般若》等無量無數般若,及刪佛說般若已歷二十九年一語;〈護國品〉內刪《滅罪》、《十王地》等經名;〈受持品〉內改不經見的僧伽陀等十三法師位為習種性乃至法雲等地,改二十八宿為星辰,並增重頌偈十二行,陀羅尼一則,其中五大力菩薩已成為密教的五方金剛菩薩。這些改訂和增刪,也都足啟人懷疑。又〈囑累品〉對於國王自恃高貴,統攝僧尼等大加非難,很像是針對中土北魏王朝設沙門統等僧官,屢次汰遣僧尼,及禁止民間私造塔寺等法律,加以斥責,此與佛教傳入中土以後的特殊史實有關,如梵本而有此文,尤屬可疑。

本經之出現與流行,反映了中古時代佛教與統治者間的協調、矛盾兩方面情況,它既帶有強烈的護國色彩,同時亦抗議有些統治者過於統制僧尼,可見有其和政教相關的歷史背景。而其主要思想,在於本佛教般若皆空之旨,推廣其義,以為實現國家社會和平的基本條件,當也是大乘教義之應有的發展。本經流行以後,中土歷代王朝常有仁王法會之設,大都依本經〈護國品〉所說儀規建立道場,講誦本經,以圖鎮護國家,祈禳災變。見於記載的,先有陳代武帝於永定三年(559)在內廷設仁王大齋,又後主於至德三年(585)請智顗於太極殿講本經百座,繼續七晝夜燃千燈,唐代太宗於貞觀三年(629)集京城僧尼於龍田寺,每月二七日行道,轉《仁王》等經,以為常例。其後代宗時,不空出本經新譯本,於永泰元年(765)在長安資聖、西明兩寺設百高座,請百法師講誦此經。此種護國法會,在高麗、日本兩國,亦曾相繼仿行。

據唐大興善寺翻經沙門慧靈所撰〈仁王護國經道場念誦儀規序〉,說不空既重譯經文,復出《仁王念誦儀規》、《念誦法》、《陀羅尼釋》等,授其弟子良賁,詳說五方金剛菩薩身相威德,及有關建立護國法會的擇地設壇、入場、觀想、結印等行法,使得本經與密教儀規發生聯繫,是以本經的唐譯本在入藏錄上常不屬於般若部,而列入祕密部內。

本經註解,現存的有隋代智顗《疏》五卷,吉藏《疏》六卷,唐代圓測《疏》六卷,又敦煌本《疏》及《仁王般若實相論》殘卷,宋代善月依智顗《疏》撰《神寶記》四卷,以上都釋羅什譯本。釋唐譯本的有唐代良賁《疏》七卷,同疏唐‧遇榮《法衡鈔》六卷,又淨源《疏》四卷,明代真貴《疏》五卷。(游俠)

◎附一︰〈仁王經法〉(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

仁王經法,依不空譯《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所說,為鎮護國家、增長壽命、天下泰平、除滅七難等目標而修的祕法。與請雨經法、孔雀經法、守護經法共稱為四個大法。

其修法依《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念誦儀軌》所述,應於道場懸仁王經曼荼羅,前置大壇,又設護摩壇、十二天壇、聖天壇等,並於大壇上張青色天蓋,繞壇懸幡二十四面;又於壇上中央置十二輻輪,四隅安放羯磨輪,供養種種香花及飯食汁菓。護摩壇、十二天壇、聖天壇等如常莊嚴。修法以七天為期,阿闍梨於普禮、表白、五悔、勸請、普供養、三力偈、神分、後供養、正念誦、散念誦等之後,轉讀《仁王經》一部,並修四智讚、不動讚。伴僧分上下兩班,交互輪替於護摩、十二天、聖天諸壇修法,其餘伴僧坐在後方,不斷奉讀《仁王經》及《仁王般若陀羅尼》。

關於此法的本尊,曾有異說,或謂係般若菩薩,或謂係不動(即到彼岸菩薩)。

◎附二︰〈仁王經曼荼羅〉(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

仁王經曼荼羅是依據不空譯的《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及《仁王護國般若儀軌》所說而畫的曼荼羅。係修仁王經法時所用,有懸曼荼羅及敷曼荼羅二種。

(1)懸曼荼羅︰修法時懸掛於道場上,其上繪護國的五方菩薩等。依《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下〈奉持品〉所說,五方菩薩指東方金剛手菩薩、南方金剛寶菩薩、西方金剛利菩薩、北方金剛藥叉菩薩、中央金剛波羅蜜多菩薩。又,依《仁王護國般若儀軌》所說,此五方菩薩依二種輪現身,一者法輪,現真實身,依序為普賢、虛空藏、文殊、摧一切魔怨、轉法輪等五菩薩;二者教令輪,示威怒身,依序為降三世金剛、甘露軍荼利金剛、大威德明王(六足尊)、淨身金剛明王(烏樞沙摩明王)、不動明王等五大明王。依據上述二說,此曼荼羅繪有金剛手等五菩薩、普賢等法輪身五菩薩,降三世等教令輪身五大明王,及其眷屬之形像。

(2)敷曼荼羅︰修法時敷設於大壇上。其上分別圖繪五方菩薩之正法輪身、內外四供養、四攝菩薩之三昧耶形。依《仁王護國般若儀軌》所說,此壇有三重,第一重中央畫十二輻輪,東方畫五股金剛杵,南方畫金剛寶,西方畫金剛劍,北方畫金剛鈴。第二重東南隅畫三股金剛杵,西南隅畫寶冠,西北隅畫箜篌,東南隅畫羯磨金剛杵,四角上置四賢瓶(金、銀、銅、瓷)。第三重東門畫金剛鉤,南門畫金剛索,西門畫金剛鎖,北門畫金剛鈴,東南角畫香爐,西南角畫荷葉,西北角畫燈,東北角畫塗香器。三重壇外,有一重界道,四面畫門,四角畫三股半金剛杵。

〔參考資料〕 《大唐內典錄》卷二~卷四;《開元釋教錄》卷二、卷四、卷六;《唯識論同學鈔》卷九之二;望月信亨《佛教經典成立史論》、《淨土教の起原及發達》。


內四供養

密教用語。指內院的四供養菩薩。又作內四供、內供養、內供。為密教金剛界曼荼羅金剛輪內四隅的嬉、鬘、歌、舞四菩薩。與外四供養(香、華、燈、塗四菩薩)合稱八供養菩薩。

據《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所述,此四菩薩,從中央大日如來流出,以供養四方如來,即金剛嬉菩薩以適悅菩提心(嬉)供養東方阿閦(不動)佛,金剛鬘菩薩以華鬘瓔珞(鬘)供養南方寶生佛,金剛歌菩薩以說法斷疑(歌)供養西方阿彌陀佛(觀自在王如來),金剛舞菩薩以事業成就(舞)供養北方不空成就佛。

此四菩薩分別住於四佛曼荼羅左邊月輪內,稱內四供養。而四方如來為報答大日如來之供養,分別以香、華、燈、塗四菩薩還供大日如來,稱作外四供養。然亦有以嬉等四菩薩為四佛流出,以之供養大日如來。如《四十帖決》卷四云(大正75‧859b)︰「問︰何故大日以花等供外,四佛以嬉等為內供耶﹖答︰四佛供大日是自受法樂義也,大日智印故也,故身親所有具供之,謂嬉戲也,鬘首莊,歌口所宣也,舞身儀,大日供四佛為他所現也,即當他受用義,故用外所有花等也。」

關於內四供養之形像,據《祕藏記》所載,金剛嬉菩薩是黑色,金剛鬘菩薩是白黃色,金剛歌菩薩是白肉色,金剛舞菩薩是青色,皆在金剛輪內。此為現圖內四供養形像之通軌。而理趣會則依《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卷三之說,將此四菩薩安置於外院。

〔參考資料〕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二;源豪《授法日記》卷二;信日《金剛界曼荼羅鈔》卷下;圓仁《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六。


金剛界三十七尊

指安置在金剛界曼荼羅成身會中的三十七尊。又稱塔中三十七尊。即五佛、四波羅蜜菩薩、十六大菩薩、八供養菩薩及四攝菩薩等三十七尊。

(1)五佛︰即大日如來、阿閦如來、寶生如來、無量壽如來、不空成就如來。{1}大日如來,住中央月輪,結跏趺坐、智拳印。其前、右、後、左依序配置金剛、寶、法、業等四波羅蜜菩薩,為其四親近。{2}阿閦如來,住東方月輪,左拳置臍部,右手下垂。其前、右、後、左依序有金剛薩埵、金剛王、金剛愛、金剛喜等金剛部四菩薩,為其四親近。{3}寶生如來,住南方月輪,左拳如阿閦如來,右手結施願印。其前、右、後、左有金剛寶、金剛光、金剛幢、金剛笑等寶部四菩薩,為其四親近。{4}無量壽如來,住西方月輪,結彌陀定印。其前、右、後、左有金剛法、金剛利、金剛因、金剛語等蓮華部四菩薩,為其四親近。{5}不空成就如來,住北方月輪,其前、右、後、左有金剛業、金剛護、金剛牙、金剛拳等羯摩部四菩薩,為其四親近。

(2)四波羅蜜菩薩︰即金剛波羅蜜、寶波羅蜜、法波羅蜜、業波羅蜜等四菩薩。此乃大日如來之四親近,由大日如來所生,表示四佛之定德,故現女形。

(3)十六大菩薩︰即金剛薩埵、金剛王、金剛愛、金剛喜、金剛寶、金剛光、金剛幢、金剛笑、金剛法、金剛利、金剛因、金剛語、金剛業、金剛護、金剛牙、金剛拳等十六菩薩。分別為四佛之四親近。

(4)八供養菩薩︰即金剛嬉戲、金剛花鬘、金剛歌詠 1、金剛法舞、金剛焚香、金剛覺花、金剛燈明、金剛塗香等八菩薩。其中,前四菩薩為內四供養,乃大日如來為供養四佛而於內心流出的四菩薩。後四菩薩稱為外四供養,乃四佛為還供大日如來所流出的四菩薩。

(5)四攝菩薩︰即金剛鉤、金剛索、金剛鏁、金剛鈴等四菩薩。乃由大日如來心中流出,將一切眾生引入曼荼羅,表授予果地之法的化他之德。

在三十七尊之中,十六大菩薩又稱慧門十六尊,乃以慧為主。而四波羅蜜菩薩、八供養菩薩及四攝菩薩等十六尊,稱定門十六尊,乃以定為主。又,有關三十七尊之出生,諸經說法不一。如《理趣釋》及《祕藏記》說,由大日如來生四波羅蜜,四波羅蜜生四佛。但《金剛頂經》、《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出生義》及《菩提心論》等,則說由大日如來生四佛,由四佛生四波羅蜜。前者表由定生智,後者表由智生定。此外,《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說,三十七尊皆由大日如來所生。

〔參考資料〕 《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出生義》;《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教王經》;《略出經》;《三十七尊禮懺文》。


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

一卷。唐‧不空說。又稱《金剛頂三十七尊心要》、《不空心要》。收在《大正藏》第十八冊。係不空三藏為弘通真言密教而於含暉院承明殿大道場所說的真言大旨,由門人筆記而成。以大日、釋迦一體之義,說金剛界三十七尊的出生及三昧。內容分述五方、五智、五佛、五部、十六大菩薩、四波羅蜜菩薩、八供、四攝、大供養會三十七尊之廣大供養、修行三摩地法、六波羅蜜、曼荼羅之能所觀、降三世忿怒曼荼羅會之三十七尊調伏法則、護摩法、三解脫門、四印會等。

所謂三十七尊即五佛、慧門十六尊(四佛之四親近)、定門十六尊(內四供養、外四供養、四攝菩薩)。關於此三十七尊之出生顯現,各經說法不一,如《出生義》說,從毗盧遮那內心流出三十六尊。《略出經》卷一云(大正18‧227b)︰「次想一切如來及十六大菩薩并四波羅蜜,施設四種內供養、四種外供養,又為守四門。」《祕藏記》根據《理趣釋經》云(大正圖像1‧1a)︰「金剛界曼荼羅從法界智流出四波羅蜜,是即定,從定流出四智、三十七尊(所謂五佛、四波羅蜜、十六大菩薩、十二供養也)。」


塗香

古印度人的生活習慣之一。又稱塗身或塗妙香。即以香塗身,以消除體臭或熱惱。《毗尼母經》卷五云(大正24‧828b)︰「天竺土法,貴勝男女皆和種種好香,用塗其身,上著妙服。」又依《大智度論》卷九十三、卷三十載,印度自古暑熱甚烈,人體易生臭氣,故其地風俗遂以旃檀木或種種雜香擣磨為粉末,用以塗身、熏衣並塗地壁。

關於塗香的功德,《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卷十一載有︰增益精氣、令身芳潔、調適溫涼、長其壽命、顏色光盛、心神悅樂、耳目精明、令人強壯、瞻覩 愛敬、具大威德等十功德。但是,《毗尼母經》卷五云(大正24‧828b)︰「六群比丘如俗人法,用香塗身,諸檀越嫌之,云何比丘如俗人法。世尊聞已,制一切比丘不聽用香塗身。」沙彌十戒中也有不著香華鬘、不以香塗身的禁制,可知佛制比丘、沙彌不得如俗以香塗身。

《中阿含》卷十五〈三十喻經〉云(大正1‧519a)︰「舍梨子!猶如王及大臣有塗身香、木蜜、沉水、旃檀、蘇合、雞舌、都梁。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戒德為塗香。」舊譯《華嚴經》卷二十五云(大正9‧557a)︰「淨戒以為香,七覺為華鬘,禪定為塗香。」《大日經疏》卷八云(大正39‧659c)︰「復次若深祕釋者,塗身是淨義。如世間塗香,能淨垢穢息除熱惱。今行者以等虛空閼伽洗滌菩提心中百六十種戲論之垢,以住無為戒塗之,生死熱惱除滅得清涼性,故曰塗香。」此上所引諸文,皆示出家之人應以淨戒或禪定滌淨心垢,以別於世俗人之以香塗身。

但是,以塗香供養諸佛、菩薩,亦能獲致大功德,故密教將塗香與閼伽、華鬘、燒香、飲食、燈明等並稱為六種供養。《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毗盧遮那三摩地法》云(大正18‧330c)︰「次結金剛塗香印,以用供養諸佛會,散金剛縛如塗香,香氣周流十方界。真言曰︰唵蘇巘盪儗。由以金剛塗香印,得具五分法身智。」

《成就妙法蓮華經王瑜伽觀智儀軌》云(大正19‧599b)︰「即結塗香印︰先舒右手,竪掌向外,以左手握右手腕,作塗香勢即成。真言曰︰曩莫三滿多沒馱南尾戍馱獻度納婆嚩野娑嚩訶。當運手印誦真言時,觀想從印及真言不思議加持願力法中,流出無量無邊塗香雲海,遍塗諸佛、菩薩、一切聖眾淨妙色身及其剎土。由作此法,獲得現當來世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無漏蘊法身之香。」

《蘇悉地羯囉經》卷上〈塗香藥品〉依佛蓮金三部、息災增益降伏三種法、上中下三種悉地,而分別揭示不同的塗香方式,即(大正18‧609b)︰
「佛部供養諸香樹皮及堅香木,所謂旃檀沉水天木等類,並以香果如前分別和為塗香。蓮花部用諸香草根花果葉等和為塗香。金剛部用或有塗香具諸根果。先人所合成者,香氣勝者,通於三部。或唯用沉水和少龍腦以為塗香。佛部供養唯用白檀和少龍腦以為塗香。蓮花部用,唯用欝金和少龍腦以為塗香。金剛部用紫檀塗香,通於一切金剛等用。肉豆蔻腳句羅惹底蘇末那或濕沙蜜蘇澀咩羅鉢孕瞿等,通於一切女使者天塗香供養。甘松濕沙蜜肉豆蔻用為塗香獻明王。用諸香樹皮用為塗香獻諸使者。隨所得香用為塗香獻地居天。唯用沉水以為塗香,通於三部九種法等及明王妃一切處用。或有別作扇底迦法用白色香,補瑟徵迦法用黃色香,阿毗遮嚕迦法用以紫色無氣之香。若欲成就大悉地者,用前汁香及以香菓。若中悉地,用堅木香及以香花。若下悉地,根皮花菓用為塗香,而供養之。」

又,在金剛界曼荼羅三十七尊中,外四供養之一,即為金剛塗香菩薩。在胎藏界曼荼羅觀音院中,安置在水吉祥菩薩的前右方,稱為塗香菩薩。在金、胎兩界中均用以表顯塗香供養的本誓。就中,塗香菩薩的形像是二手合掌持含蓮,長跪向內。

〔參考資料〕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四;《中阿含》卷十五〈轉輪王經〉、卷十九〈迦絺那經〉、卷三十六〈象跡喻經〉、卷四十四〈鸚鵡經〉;新譯《華嚴經》卷二十五、卷五十九;《法華經》卷四〈法師品〉、卷六〈隨喜功德品〉;《大日經》卷二〈具緣品〉、卷七〈供養儀式品〉;《大日經疏》卷七。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