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堅固舍利

[佛光大辭典]

指不能破壞之佛的真實法身。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卷上(大二六‧三上):「名一切諸佛堅固舍利者,謂如來真實法身,於此修多羅不敗壞故。」 p4446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光大辭典]
法華經十七名

印度婆藪槃豆(世親)所造法華經論,舉出法華經之十七種異名,以顯示法華經之甚深微妙與不可思議:(一)無量義經(梵 mahā-nirdeśa),佛欲說法華一實相之理,先說此無量義處,以無量之義,會歸於一實相之理;實相之中,妙義無窮。(二)最勝修多羅(梵 sūtrānta),法華經唯談一乘實相之理,於三藏中最勝極妙,更無有比。(三)大方廣經(梵 mahā-vaipulya),法華經唯談一乘實相之理,具無外(大)、正理(方)、包富(廣)三義。(四)教菩薩法(梵 bodhisattvāvavāda),法華經唯談一乘實相之理,如來以此教化一切善根成熟菩薩,隨順法器,令得證佛果。(五)一切諸佛所護念(梵 sarva-buddha-parigraha),法華經唯談一乘實相之理,此理係佛自所證得,雖欲向世人開示,但為眾生根鈍,乃自存妙理於心,暫且默然而不欲速說。(六)一切諸佛祕密法(梵 sarva-buddha-rahasya),法華經唯談一乘實相之理,此法甚深,唯佛能知。(七)一切諸佛之藏(梵 sarva-buddha-nigūdha),法華經唯談一乘實相之理,一切如來功德三昧,無不含攝。(八)一切諸佛祕密處(梵 sarva-buddha-guhya-sthāna),法華經唯談一乘實相之理,佛以善根未熟之眾生,非是受法之器,而不即為其演說。(九)能生一切諸佛經(梵 sarva-buddha-jāti),法華經唯談一乘實相之理,三世諸佛莫不由此而得成就大菩提之果。(十)一切諸佛之道場(梵 sarva-buddha-bodhi-manda),法華經唯談一乘實相之理,聞此法者,則能成就佛果菩提。(十一)一切諸佛所轉法輪(梵 sarva-buddha-dharma-cakra-pravartana),法華經唯談一乘實相之理,諸佛出世,無不以此法門,摧破一切眾生煩惱障礙,令得解脫。(十二)一切諸佛堅固舍利(梵 sarva-buddhaika-ghana-śarīra),法華經唯談一乘實相之理,是諸佛真如法身舍利,古至今,不遷不變,無有敗壞。(十三)一切諸佛大巧方便經(梵 sarvopāya-kauśalya),法華經唯談一乘實相之理,諸佛由此法門,既成大菩提已,復以廣大善巧方便,為諸眾生演說天人聲聞緣覺諸菩薩法,令其悟入佛之境界。(十四)說一乘經(梵 ekayāna-nirdeśa),法華經唯談一乘實相之理,顯示諸佛菩提究竟之體,非彼聲聞緣覺之所能證。(十五)第一義住(梵 paramārtha-nirhāra-nirdeśa),法華經唯談一乘實相之理,即是如來法身究竟所住之處。(十六)妙法蓮華經(梵 saddharma-pundarīka),法華經唯談一乘實相之理,其以蓮華為喻,乃因妙法係權實一體,蓮華乃華果同時。(十七)最上法門(梵 dharma-paryāya),法華經唯談一乘實相之理,一切無量名句所詮法義,無不含攝,於諸經中最勝最上。 p3405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法華經論

二卷。印度大乘佛教論師婆藪槃豆(世親)著,後魏‧菩提留支與曇林等合譯。又稱《妙法蓮華經論》、《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或《法華論》。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六冊。乃《法華經》之註釋書。

書中初置五言四句三行半的〈歸敬頌〉,次釋經文。

(1)首將〈序品〉粗判為序分成就、眾成就、如來欲說法時至成就等七種功德成就,繼設細科解釋之。又說本經另有《無量義經》、《最勝修多羅》、《大方廣經》、《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一切諸佛祕密法》、《一切諸佛之藏》、《一切諸佛祕密處》、《能生一切諸佛經》、《一切諸佛之道場》、《一切諸佛所轉法輪》、《一切諸佛堅固舍利》、《一切諸佛大巧方便經》、《說一乘經》、《第一義住》、《妙法蓮華經》、《最上法門》等十七種經名。

(2)在釋〈方便品〉中,將該品大科為說妙法功德具足、說如來法師功德成就、依示現三種義說、依示現四種事說、如來說法為斷四種疑心等五分示現,復立細節詳釋之。

(3)將〈譬喻品〉以下諸品總括為七種譬喻、三種平等、六種授記、十種無上義而略解之。

其中,七種譬喻指︰{1}〈譬喻品〉中的火宅喻,{2}〈信解品〉中的窮子喻,{3}〈藥草喻品〉中的雲雨喻,{4}〈化城喻品〉中的化城喻,{5}〈五百弟子授記品〉中的繫寶珠喻,{6}〈安樂行品〉中的輪王解自髻中夜與之喻,{7}〈如來壽量品〉中的醫師喻。三種平等指︰〈授記品〉等所說的乘平等,以及〈見寶塔品〉中所說的世間涅槃平等與自他法身平等。六種授記指佛之五種授記︰{1}名號不同(〈譬喻品〉、〈授記品〉)、{2}同一名(〈五百弟子授記品〉)、{3}非眾知識(〈學無學人記品〉)、{4}如來無怨惡(〈見寶塔品〉)、{5}比丘尼、諸天女(〈勸持品〉),與〈常不輕品〉中的菩薩授記。

十種無上義即︰{1}種子(〈藥草喻品〉)、{2}行(〈化城喻品〉)、{3}增長力(〈化城喻品〉﹖)、{4}令解(〈五百弟子授記品〉)、{5}清淨國土(〈見寶塔品〉)、{6}說(〈安樂行品〉)、{7}教化眾生(〈從地踊出品〉)、{8}成大菩提(〈如來壽量品〉)、{9}涅槃(同上)及勝妙力等十無上義。此中,第十勝妙力又分為法力、持力、修行力等三力。法力更開為證、信、供養(〈分別功德品〉)、聞法(〈隨喜功德品〉)、讀誦持說(〈法師功德品〉)五門。持力開為〈法師品〉、〈安樂行品〉、〈勸持品〉三法門。修行力開為說(〈如來神力品〉)、行苦行(〈藥王菩薩品〉、〈妙音菩薩品〉)、護眾生諸難(〈觀世音菩薩品〉、〈陀羅尼品〉)、功德勝(〈妙莊嚴王品〉)、護法(〈普賢菩薩品〉及〈後品〉)五門。

本論所依用之《法華經》,類似現存之尼泊爾梵本。與羅什所譯本不符合處甚多。關於其傳譯,慧影《大智度論疏》卷二十四云(卍續87‧526上)︰「法華論留支三藏,以景明二年欲翻,為有小小國不寧事,故不得譯,但出要意一卷。」《法經錄》卷五〈眾論一譯〉條下亦記云(大正55‧141a)︰「法華經論一卷,後魏世菩提留支譯。」唯舉出留支一譯。《歷代三寶紀》卷九〈勒那摩提〉條下亦別舉《法華經論》一卷,並謂其乃正始五年於洛陽殿內譯出,侍中崔光華受。《開元釋教錄》卷十二則以勒那摩提譯為第一譯,菩提留支譯為拾遺編入第二譯。同書卷六〈勒那摩提譯經〉條下亦云(大正55‧540b)︰
「當翻經日,於洛陽內殿,菩提留支傳本,勒那、扇多參助。其後三德乃徇流言,各傳師習,不相訪問。帝以弘法之盛,略敘曲煩,勒三處各翻,訖乃參校,其間隱沒互有不同,致有文旨時兼異綴。後人合之,共成通部,見寶唱等錄(所以法華、寶積、寶性等論,各有兩本耳)。」

現藏中,亦別有《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一卷,署為元魏中天竺三藏勒那摩提共僧朗等合譯。兩本相比,譯語全同,唯後本無歸敬頌。此外又有章段前後、字句差異及具闕等不同。蓋譯語全同,或為後人會合之故。又,《開元釋教錄》卷六引文既云勒三處各翻,則不可以摩提為初譯,留支為第二譯。《大智度論疏》謂留支所譯乃於景明二年(501),然按史實所載,當時留支尚未至中國,故此說恐非事實。此外,近世所發現敦煌出土本中,有近似高麗藏本勒那摩提譯之論本,收於《鳴沙餘韻》。本論之註疏有《疏》三卷(隋‧吉藏)、《述記》二卷(唐‧義寂、義一)、《科文》一卷(日本‧最澄)、《記》十卷(日本‧圓珍)等。

〔參考資料〕 《彥琮錄》卷一;《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八;橫超慧日編著《法華思想》。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