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四邪命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名數)見邪命條。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四種的邪命食。比丘不乞食,亦不弘法,但作不如法之事,以維持其生命,叫做邪命。一、種值田園,和合湯藥,名下食。二、仰觀星宿,推測盈虛,名仰口食。三、諂媚豪貴,遊說四方,名方口食。四、以咒術呼召鬼神,以及卜卦、算命、看相為業者,名維口食。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仰口食

(術語)謂比丘以星宿日月風雨等術數之學求衣食也。四邪命食之一。見智度論三,三藏法數十九。


四維口食

(術語)四邪命之一。見邪命條。


方口食

(術語)四邪命之一。謂曲媚豪勢,遣使四方,巧言令色以自活也。智度論三曰:「有出家人曲媚豪勢,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淨治命者,是名方口食。」


維口食

(術語)四邪命食之一。維為四維。謂比丘學種種之方相咒術卜占等而為生活也。


[佛光阿含藏]
仰口

仰口(ubbhamukha)(巴),即仰臉、抬頭。仰口食,四邪命食之一,以仰觀星宿、日月、風雨、雷電、霹靂之術數學求衣食,而自活命。


下口

下口(adhomukha)(巴),mukha 意為「口」,此處轉用為「臉」義。下口,即臉部朝下之意。下口食,四邪命食之一,指不托鉢乞食而自耕作營生。


方口

方口(disāmukha)(巴),即臉朝四方。方口食,四邪命食之一,指出家人曲媚顯貴,通使於四方,借巧言令色而求活命。


[佛光大辭典]
下口食

四邪命食之一。下口,巴利語 adhomukha,本指臉部低下之意,故「下口食」引申為出家人不托乞食而自耕作營生。大智度論卷三(大二五‧七九下):「有出家人合藥、種穀、植樹等不淨活命者,是名下口食。」(參閱「四食」1741) p711


方口食

四邪命食之一。方口,巴利語 disāmukha,本指臉朝四面張望,故「方口食」引申為出家人曲媚顯貴,通使於四方,借巧言令色而求活命。〔雜阿含經卷十八、大智度論卷三〕(參閱「四食」1741) p1433


四食

梵語 catvāra āhārāh 或 āhāra-catuska,巴利語 cattāro āhārā。(一)指長養有情生命之段、觸、思、識等四種食物。係「九食」之一部分。又作世間食。據雜阿毘曇心論卷十、成唯識論卷四、集異門足論卷八等記載:(一)段食(梵 kavadijkārāhāra, kavlī-kārāhāra,巴 kabalivkārāhāra),欲界以香、味、觸三塵為體,分段而飲噉,以口、鼻分分受之。段食又分粗(梵 odārika,巴 olārika)、細(梵 sūksma,巴 sukhuma)二種;前者如普通食物中之飯、麵、魚、肉等,後者如酥、油、香氣及諸飲料等。(二)觸食(梵 sparśākārāhāra,巴 phassākārāhāra),又作細滑食、樂食。以觸之心所為體,對所觸之境,生起喜樂之愛,而長養身者,此為有漏之根、境、識和合所生。例如觀戲劇終日不食亦不感饑;又如孔雀、鸚鵡等生卵畢,則時時親附、覆育、溫暖之,令生樂觸,卵則受此溫熱而得資養,故又稱溫食。人之衣服、洗浴等亦為觸食。(三)思食(梵 manah-sajcetanākārāhāra,巴 mano sañcetanākārāhāra),又作意志食、意念食、業食。於第六意識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滋長相續諸根者,此即成實論所謂以思願活命。又依大乘義章卷八(大四四‧六二○中)之解釋:「過去業思,是其命根,令命不斷,說為思食。若如是者,一切眾生所有壽命,皆由往思,不應言無。或當應以彼現在思想而活命者,說為思食。」如魚、龜等出至陸地生諸卵後,以細沙覆之,復還入水,若彼諸卵思母不忘便不腐壞,若不思母即便腐壞;又如人之望梅止渴、精神食糧等。(四)識食(梵 vijñānākārāhāra,巴 viññānākārāhāra),有漏識由段、觸、思三食之勢力而增長,以第八阿賴耶識為體,支持有情身命不壞者,如無色界及地獄之眾生以識為食。

雖言諸有漏法皆能滋養諸有,然上述之段、觸、思、識等四種其義殊勝,故特稱為「食」。其中,段食、觸食含有能資益現身之所依及能依之義。所依,即有根身,段食能攝養之;能依,即心、心所,觸食能資益之。思食、識食含有能引生「後有」之義,即於此生之中,由於起動有漏之「思」業,遂使業力熏習「識」中之種子,從而引生來生不斷輾轉相續之生起。

四食中,段食僅限於欲界,其餘三食可通三界,惟依四生五趣之胎生、溼生、人趣、天趣、鬼趣等差別而有所不同。如大毘婆沙論卷一三○載,欲界具有四食而以段食為主,色界具有三食而以觸食為主,鬼趣具有四食而以思食為主,溼生具有四食而以觸食為主。

據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四、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五載,四食,就凡與聖可區別為四種:(一)非清淨依止住食,又作不淨依止住食、不清淨依止住食,謂四食令欲界眾生相續生存。(二)淨不淨依止住食,謂業、觸、識等三食令色界與無色界之眾生相續生存。(三)清淨依止住食,又作一向清淨依止住食,謂四食令聲聞、緣覺之身相續生存。(四)能顯依止住食,又作示現住食、示現依止住食,謂四食悉為諸佛之食。

四食之說亦見於雜阿含經卷十四、卷十五、卷十七、中阿含卷七大拘絺羅經、卷四十九說智經、長阿含卷八眾集經、卷二十世記經、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卷四十一、起世經卷七、大樓炭經卷四、大毘婆沙論卷一二九、卷一五四、俱舍論卷十、成實論卷二之四諦品等,然名稱多有出入,今表解其名稱相異者如下表。

此外,成唯識論述記卷四末謂,佛陀於成道前曾接受牧牛女之乳糜供養,遂遭外道誹謗,佛於成道後,便為彼等說四食。此為四食說之起源。又雜阿含經卷十五、北本涅槃經卷三十八、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六等載述對四食之觀法:(一)觀段食猶如曠野中饑餓之父母,不得已而食己子之肉。(二)觀觸食猶如生剝牛皮,任由諸蟲齧食、草木針刺。(三)觀思食猶如城邑之大火。(四)觀識食猶如盜賊身受三百矛之鑽刺。依此而次第觀身、受、心、法等四念住,是為入道之方便法。〔大集法門經卷上、起世因本經卷七、正法念處經卷十八、卷六十七、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阿毘曇甘露味論卷上、順正理論卷三十、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十五、俱舍論光記卷十、華嚴經疏卷二十八、宗鏡錄卷五十、法苑珠林卷九十九、大藏法數卷二十一〕

(二)指出家人應遠離之四種謀生方式。又作四邪命食、四邪食、四邪、四口食、四不淨食。即:(一)下口食,又作下邪,係以和合湯藥、種穀、植樹等不淨方式活命者。(二)仰口食,又作仰邪,由觀視星宿、日月、風雨、雷電、霹靂等作為生計者。(三)方口食,又作方邪,由曲媚豪勢、通使四方,巧言多求而得以活命者。(四)維口食,又作四維口食、維邪,以學習種種咒術,卜算吉凶等不淨方式活命者。反之,唯以清淨乞食自活者,稱為正命食。〔大智度論卷三、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四之一、大藏法數卷二十一〕 p1741


四種邪命

又作四種邪食、四邪命食、四口食、四不淨食。邪命,謂依不正當之方法謀生活。戒律規定比丘應遠離四種邪命,唯以清淨乞食活命。四種邪命,即:(一)下口食,謂種植田園、和合湯藥以求衣食而自活命。(二)仰口食,謂仰觀星宿、日月、風雨、雷電、霹靂等術數之學,以求衣食而自活命。(三)方口食,謂曲媚豪勢,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以自活命。(四)維口食,維,指四維,乃堪輿家所用二十四方位中之四隅;謂學種種咒術,卜算吉凶,以求衣食而自活命。〔大智度論卷三〕 p1803


四維口食

又作維口食。四邪命食之一,四不淨食之一。四維,指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四維口(巴 vidisāmukha),本指臉朝四維張望,故「四維口食」引申為出家人學種種之咒術卜算吉凶,以求衣食而自活命。〔大智度論卷三〕(參閱「四種邪命」1803) p1827


仰口食

又作仰食。四邪命食之一。仰口,巴利語 ubbhamukha,本指仰臉抬頭,故「仰口食」引申為出家人以仰觀星宿、日月、風雨、雷電、霹靂之術以求衣食而自活命者。〔大智度論卷三、三藏法數卷十九〕(參閱「四種邪命」1803) p2165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四食

(一)指可資長養有情生命的四種食物或精神作用︰即段食、觸食、思食、識食。大小經論述及四食者頗多,然所立名稱有異,解釋亦不一。茲分釋如次︰

(1)段食(梵kavaḍim-kārāhāra、kavaḍī-kā-rāhāra,巴kabaliṅkārāhāra,藏kham-zas)︰又作摶食、揣食、見取食、粗摶食。即指肉、菜等一般的食物,以香、味、觸為體。由於可用口鼻分段飲噉,以滋養有情之依身,故稱段食。《俱舍論》卷十云(大正29‧55a)︰「如是段食唯在欲界,離段食、貪生上界故,唯欲界繫。香味觸三,一切皆為段食,自體可成段別而飲噉,故謂以口、鼻分分受之。」《成唯識論》卷四則云(大正31‧17b)︰「段食變壞為相,謂欲界繫香味觸三於變壞時能為食事。由此,色處非段食攝,以變壞時色無用故。」

又,此段食可分粗、細二種,如飯、麵、魚、肉等稱為粗摶食;酥油、香氣及各種飲料等是細食。《俱舍論》更說光、影、火、風等雖不能飲噉,但能長養生命,因此亦屬於細食。

(2)觸食(梵sparśā,巴phassā,藏reg paḥizas)︰又作細觸食、細滑食、溫食、更樂食、樂食,即指感覺。亦即有雜染的根、境、識和合所生之諸觸,對其所取之境產生喜樂等覺受,而攝益心、心所。由之長養諸根大種,所以稱之為食。《集異門足論》卷八云(大正26‧400b)︰「云何觸食﹖答︰若有漏觸為緣,能令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又能滋潤隨滋潤,乃至持隨持,是名觸食。其事如何﹖答︰如鵝、雁、孔雀、鸚鵡、鸜鵒、春鸚、離黃、命命鳥等,既生卵已,時時親附,時時覆育,時時溫暖,令生樂觸。」

《成唯識論》卷四云(大正31‧17b)︰「此觸雖與諸識相應,屬六識者食義偏勝。觸粗顯境,攝受喜樂及順益捨資養勝故。」

又,《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謂,衣裳、香華、熏火及香油等為更樂食(即觸食)。《長阿含經》卷二十〈忉利天品〉亦以衣服、洗浴為細滑食。

(3)思食(梵manaḥ-saṃcetanā,巴mano sañ-cetanā,藏yid-la sems-paḥi zas)︰又作念食、意食、意思食、意念食、業食。指意業或意念。即此有漏的意業與欲望俱轉,而生希望之念,能招引當有之果,使有情滋長相續。《長阿含經》卷二十云(大正1‧133c)︰「有眾生因念食得存,諸根增長,壽命不絕。」

另外,《俱舍論》說思食也能安養現身,如商人遇海難,飲食俱失,遙見積沫,疑是海岸,意欲速至,生命因此延長,後知不是,望絕便死。再者,《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大正2‧656c)︰「諸意中所念、所想、所思惟者,或以口說,或以體觸,及諸所持之法,是謂名為念食。」

(4)識食(梵vijñānā,巴viññāṇā,藏rnam-par-śes-paḥi zas)︰指六識。六識由段、觸、思三食之勢力而能起當有之果,執持身命而不壞,故稱為食。地獄眾生與無色界即以識為食。《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大正2‧656c)︰「云何為識食﹖所念識者,意之所知,梵天為首,乃至有想無想天,以識為食。」

諸有漏法皆有滋長諸有之義,但上述段等四種,其義最為殊勝,故特立為食。其中,段、觸二食以資益現身之所依及能依之義殊勝。所依即有根身,段食能攝養之;能依指心、心所,觸食能資益之。思、識二食以能引生後有之義殊勝,即於此生之中,思食能引,思食引已,依業所熏識的種子力而得生起後有。

四食中,段食唯欲界有,餘三食則通三界,但因四生五趣之區別而有異。如據《大毗婆沙論》卷一三○所載,欲界具四食而以段食為主。色界具有三食而以觸食為主。無色界亦有三食。但下三無色以思食為主。非想非非想處以識食為主。又,地獄、鬼趣、卵生、胎生、濕生等皆具四食,然地獄以識食為主。鬼趣以思食為主。卵生以觸食為主。胎生以段食為主。濕生以觸食為主。

此外,四食就凡聖之別,可分為不清淨依止住食、淨不淨依止住食、清淨依止住食、示現依止住食四種。根據陳譯《攝大乘論釋》卷十四的解釋︰

(1)不清淨依止住食︰又稱非清淨依止住食、不淨依止住食,謂四食令欲界眾生相續生存。欲界眾生具見、修二縛,故依止不淨;此依止由四食而得住,故稱。

(2)淨不淨依止住食︰謂業、識、觸三食使色界無色界的眾生相續生存。以此二界眾生已離下界之惑,而未離自地及上界之惑,故依止亦淨不淨;此依止由三食而得住,故稱。

(3)清淨依止住食︰又稱一向淨依止住食,謂四食令聲聞、緣覺之身相續生存。二乘人已斷盡三界之惑,故依止清淨;此依止由四食而得住,故稱。

(4)示現依止住食︰又稱示現住食、能顯依止住食,謂四食悉是諸佛之食。諸佛由此食故,得顯自身而住世。

關於佛說此四食的由來,《成唯識論述記》卷四(末)謂,佛於成道前曾接受牧羊女的供養而食乳糜,外道見之遂生誹謗。佛於成道後,為除外道無意義之苦行而為說四食。

此外,《雜阿含經》卷十五、北本《涅槃經》卷三十八述及觀此四食之相︰(1)觀段食猶如曠野中饑餓的父母食其子之肉,(2)觀觸食如被剝皮的牛為無數蟲所齧食,(3)觀思食猶如大火聚,(4)觀識食猶如三百鑽矛。並謂依此而觀身、受、心、法等四念處,是為入道之方便法。(參見附錄)

(二)指出家人應遠離的四種活命方法︰又稱四口食、四不淨食、四邪命食。即︰(1)下口食︰指種植田園、和合湯藥以求衣食而自活命。(2)仰口食︰謂依仰觀星宿、日月、風雨、雷電、霹靂等之天文、術數學,以求衣食而自活命。(3)方口食︰謂曲媚豪勢,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以自活命。(4)維口食︰指學習種種咒術、卜筮等以求衣食而自活命。

◎附︰印順《佛法概論》第五章第一節(摘錄)

有情的延續,如燈一樣,必須不斷地加進新的動力。這是什麼呢﹖約一期生命說,即是「四食」。如《雜含》(卷十五‧三七一經)說︰「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謂(一)粗摶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食是資益增長的意思,等於平常說的營養,能使有情維持延長其生命,而且擴展長大。凡有資益增長作用的,都可稱為食。所以《阿含經》中所說的食,並不限於四者,與因緣的含義相近。不過佛約資益有情作用最強盛的,特別的總括為四食,為後代一般論師所稱引。佛曾說十句法,第一句即「一切有情皆依食住」。這是說,一切有情延續維持其生命,都要依賴於食。此一論題,有針對外道的重要意義。當時的苦行者,要求生死的解脫,而沒有適當的方法,僅能一味的刻苦自己,甚至一天食一麻一麥,或但服水,或專食氣,苦苦的支持生命,以求得解脫物欲的拘累,而達心靈的自由。釋尊在苦行時,也曾精苦到如此,等到覺悟了苦行的徒然,於是受牧女乳糜的供養,資養身心,才能於菩提樹下完成正覺的解脫。苦行者譏嫌釋尊的受食乳糜,懷疑釋尊的正覺,所以特地說此一切有情依食而住的四食。這不但肯定了飲食的重要性,而且指出了生死延續的動力何在,怎樣才能完成解脫。

(1)粗摶食︰應譯為段食,即日常茶飯等飲食。所食的,是物質的食料,可分為多少餐次段落的,所以叫段食。要能資益增長於身心,才合於食的定義。所以服食毒品等,不能資益而反損害身心,佛法中即不稱為食。有情一期生存的延續,必要有段食,特別是這欲界的人間。沒有這,雖有別的資益──食,也難於生存。如入定過久,由於缺乏段食,出定時即不能支持而死亡,這可見段食對於人類的重要。以定慧的修持來說,如營養不足,身心過於衰弱,定慧也不能成就。苦行者不知適宜的段食,對於生存及修養的重要性,所以會驚奇釋尊的受食而得到正覺。要知道,段食不但直接的資益營養了肉體,有健康的肉體,能發生健康的精神,所以也間接資益了精神。

(2)觸食︰觸是六根發六識,認識六塵境界的觸。根、境、識三者和合時所起合意的感覺,叫可意觸;生起不合己意的感覺,叫不可意觸。從此可意、不可意觸,起樂受、苦受等。這裏的觸食,主要為可意觸,合意觸生起喜樂受,即能資益生命力,使身心健康,故觸食也是維持有情延續的重要因素。「人逢喜事精神爽」,有些難治的疾病,每因環境適宜,心境舒暢而得到痊癒。反之,失意、憂愁,或受意外的打擊,即會憔悴生病,甚至死亡。近代的衛生學也說︰樂觀的心情,是身體健康不可缺的條件。又如修定的人,得到定中的喜樂內觸,出定後身心輕安,雖飲食減少,睡眠減少,而身心還是一樣的健康。又如按摩,可以促進身體的健康,也是觸食的作用。《中含》、《伽彌尼經》說︰「身粗色四大之種,從父母生;衣食長養,坐臥、按摩、澡浴、強忍……。」這坐臥、按摩、澡浴、強忍等,說明了觸對於有情資養的功用。即使是不可意觸,如運動的感受疲勞等,也可以為食的。所以《雜含》(卷十五‧三七三經)云︰「觸食斷知者,三受則斷。」

(3)意思食︰意思是意欲思願,即思心所相應的意欲。意思願欲,於有情的延續,有強大的作用。心理學者說︰一個人假使不再有絲毫的希望,此人決無法生活下去。有希望,這才資益身心,使他振作起來,維持下去。像臨死的人,每為了盼望親人的到來,又延續了一些時間的生命,所以意思也成為有情的食。

(4)識食︰識指「有取識」,即執取身心的,與染愛相應的識。識有維持生命延續,幫助身心發展的力量。「識緣名色」,為佛法中重要的教義,如《長含》、《大緣方便經》所說。經中佛對阿難說︰人在最初託胎的時候,有「有取識」。父母和合時,有取識即攝赤白二渧,成為有機體的生命而展開。「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否﹖答曰︰無也。」「名色」,指有情的身心自體。這個自體,由於識的執取資益,才在胎中漸次增長起來,而出胎,而長大成人。所以經說︰「識不執取,名色得增長否﹖答曰︰無也。」此識的執取,直到死亡的前剎那,還不能暫離。假使一旦停止其執取的作用,一期生命即宣告結束,肉體即成為死屍。所以佛說︰「阿難!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有取識對於有情資益延續的力用,是何等的重要!

四食,是佛陀深細觀察而揭示的,都是人世間明白的事實。四食不但有關於現在一期生命的延續,即未來生命的延續,也有賴於意思食與識食來再創。如人類,總是希望生存,願意長此延續下去。這種思願的希欲,雖或是極微細的,下意識的,不必經常顯著表現的,但實在是非常的堅強熱烈。到臨死,生命無法維持時,還希圖存在,希圖未來的存在。一切宗教的來生說,永生天國說,都是依著這種人類的共欲──「後有愛」而成立的。有情的生死相續,即依此愛相應的思願所再創,所以說︰「五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雜含》卷十‧二六○經)同時,有取識即與取相應的識,在沒有離欲前,他是不會停止執取的。捨棄了這一身心,立刻又重新執取另一身心,這即是入胎識的執取赤白二渧為自體。如獼猴的跳樹,放了這一枝,馬上抓住另一枝。此有取識的執持,是「攬他為己」的,即愛著此自體,融攝此自體,以此為自,成為身心統一而靈活的個體。對於有情身心的和合相續,起著特殊的作用。現代的學說,於維持一期生命的條件,前三食都已說到,但對於意思食的資益未來,識食的執取,還少能說明。

人類的生存欲──思食,以個體生存為中心。深刻而永久的生存欲,即「後有愛」。又要求擴大永續的生存,即種族繁衍的思願。小自家庭,大至國族,人都希望自家自族的繁衍永續;不但人類,即小至螻蟻,也還是如此。這種族生存的延續欲,表現於有情與有情間的展轉關係中。佛法以人類為本,但並不專限於人類的說明,普遍到一切有情。低級的有情,有些是不必有父母子女同在的關係,所以雖有種族延續的事實,而都由本能的繁殖,常缺乏明確的種族意識。人類可不然,幼弱時期很長,須賴家庭父母的撫養;生存的需要複雜,須賴同族類的保護與互助,所以種族延續的意欲,也特別強烈。這延續種族生命的動力,即攝於意思食。

〔參考資料〕 (一)《長阿含經》卷八〈眾集經〉;《中阿含經》卷七〈大拘絺羅經〉、卷四十九〈說智經〉;《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一;《雜阿含經》卷十四、卷十五、卷十七;《起世經》卷七;《大樓炭經》卷四;《大毗婆沙論》卷一二九、卷一五四;《雜阿毗曇心論》卷八、卷十;《成實論》卷二;《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六。(二)《大智度論》卷三。


[南山律學辭典]
八正道

亦名:聖道、八正真

子題: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濟緣記‧釋疏序:「一﹑者正見四諦分明故。二﹑正思惟思惟發動覺知,令增長入涅槃故。三﹑正語四邪命,攝口業 ,住正語中故。四﹑正業除身邪業,住清淨正身業故。五﹑正命除三業中五邪命,住清淨正命故。六﹑正精進勤精進修涅槃道故。七﹑正念念正道及助道法故。八﹑正定入諸 禪定故。此八通名正道,出世正業,簡邪行故;亦名聖道,四聖所修,簡凡位故。準下疏云:語、業、命三,是其道戒;念、定、方便,義約禪靜方便即是精進;正思及見,此為慧觀。」(業疏記卷一‧三‧五)


邪命

子題:五邪命、四邪命、方邪、仰邪、下邪、四維口食、身邪、口邪、下口食、仰口食、方口食、口食

行事鈔‧僧網大綱篇:「言五邪者:一﹑謂為求利養,改常威儀,詐現異相;二﹑謂說己功德;三﹑者高聲現威;四﹑者說己所得利養,激動令施;五﹑者為求利故,強占他吉凶。四邪者:一﹑方邪者,通使四方,為求衣食;二﹑仰邪者,謂上觀星象盈虛之相;三﹑者下邪,即耕田種殖種種下業;四﹑者四維口食,習小小咒術,以邀利活命。此智論解也。律中,非法說法,法說非法。」

資持記釋云:「釋邪命中,初引智論釋。前五,人所常行,實德未免;後四,治生活業,賤劣所為。辨相歷然,無勞曲解。剖文長說,未是精窮;省己離邪,方名善達。五中,初是身惡;餘皆口惡。四邪中,前三是身;後一即口。準論四皆名口者,並謂求口食故。盈虛謂日月虧盈,星辰纏度。四維者,喻不正也。次引律釋。即盜戒中,賊心取物、倒亂說法、妄悅求財,即是邪命,故此引之。」(事鈔記卷七‧一二‧二)

羯磨疏‧衣藥受淨篇:「依智論中,言五邪者:一﹑高聲現威,為利養故;二﹑者強占吉凶;三﹑者激發令施;四﹑者改常威儀;五﹑者習學咒術,皆為利故。言四邪者,謂方維上下也。」濟緣記釋云:「次科,五邪。初中,為利養故一句,該下四種。第四身邪,餘皆口邪。四邪中略提名而已。論云,淨目天女問舍利弗,乞士者有四種食:合藥種植田園,名下口食;仰觀星宿,仰口食今云上者,謂仰上故;四方巧語,名方口食;咒術卜算,名四維口言其不正。皆為求食供口,甘為賤事,故名口食。」(業疏記卷一八‧一○‧一七)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