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十六大菩薩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名數)四如來四親近之十六菩薩也,簡別於賢劫之十六尊,特稱為大菩薩。見十六菩薩條。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三十七尊

(名數)金剛界曼陀羅之主腦也。第一根本成身會一千六十一尊中,五佛與屬於中央大日之四波羅蜜菩薩屬於他四佛之十六大菩薩,內四供養,外四供養之八供,及四攝菩薩是也。此中十六大菩薩為慧德,四波八供四攝為定德。此數自應於三十七菩提分法之數也。參照九會曼陀羅條。因於密教依諸尊廢立之數法門而有重重,有一尊八尊九尊十尊五十三尊七十三。(中略)十佛剎微塵數尊。


五股

(物名)又作五鈷、五古、五[月*古],具名五股杵、五股金剛杵。股為枝之義,獨頭之杵,謂之獨股;分為五頭,謂之五股。股通作[月*古],杵以金作鈷,借字也,餘為略字或當字。凡金剛杵,西土之戰具也,以表退治煩惱之金剛智。其中五股表金剛界之五部,合兩頭而為十枝,以表十波羅蜜也。諸部要目曰:「金剛杵者,菩提心義,能懷斷二邊契中道。中有十六大菩薩位,亦表十六空為中道。兩邊各有五股,五佛智義;亦表十波羅蜜,能摧十種煩惱,成十種真如,便證十地。證金剛三業,護金剛智,坐金剛座,亦是一切智智。」五重結護曰:「五鈷杵顯五智也。中直者此正義無方便;邊曲者,是權義而帶方便故也。權必歸實,故曲也。上下同者,佛界眾生界同具五智,故上下同也。」谷響集二曰:「本作股,股者枝義。有五枝者名五股杵,有三枝者名三股杵。杵西國兵器,如有三枝戟云三戟。股通作[月*古],作鈷者與[月*古]音同,蓋以金剛杵故從金作鈷,只取音同耳。」


供養會

(術語)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之一。示諸尊以寶冠華鬘等供養本師大日如來之相。四曼中羯磨曼荼羅也。有五佛,四波羅蜜,十六大菩薩,八供四攝,賢劫十六尊,外金剛部二十天之七十三尊。見九會曼荼羅條。


十六

(術語)華嚴以十數為滿數,攝無量無盡,真言密教以十六數表圓滿無盡。故畫胎藏界之曼荼羅,其中臺八葉院最少之極,為十六指,其十六者眾生肉團心之八葉曼荼羅也,此八葉開人法而有八種善知識之人與八種金剛慧印之法。以成十六之數也。大日經疏五曰:「內心白蓮華,此是眾生本心,妙法芬陀利華秘密標幟,華臺八臺八葉圓滿均等,如正開敷形。(中略)正方四葉是如來四智,隅角四葉是如來四行,約此現為八種善知識,各持金剛慧印。(中略)如是十六法,一一皆等法界,乃至無有少分不平等處,故其標相亦與冥符,略攝如來萬德以為十六指,申而長之則無量無邊,故此曼荼羅極小之量劑十六指,大則無限也。」義釋曰:「人法各八故成十六。」演密鈔五曰:「四智四行八種善知識並各持金剛慧印故成十六法也。」出生義曰:「厥有河沙塵海數量,舉十六位焉,亦塵數之義出於此矣。」其他金剛界之十六大菩薩,十六尊,十六執金剛神,十六天神,顯經所說之十六菩薩十六居士等,總以十六之數該攝一切。般若之十六空,月之十六分等,皆依此意。


十六生

(術語)真言行者成就十六大菩薩之十六三昧,以證圓滿之大覺也。十六三昧,即因行證入四轉之功德次第漸生,恰如月之十六分漸生而至圓月故托於月光謂之十六生。


密教十六菩薩

(名數)有二種:一者金剛界四方四佛各各之四親近也。一者表賢劫千佛因位千菩薩之十六菩薩也。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中,第一成身會舉果上之千佛,第二三味耶會以下,舉因位之千佛也。今選取千菩薩中主要之菩薩十六尊,代表千菩薩耳。但千菩薩中前四菩薩已成道。其餘者第五彌勒以下九百九十六尊也(第四即釋迦也),故自今以後以第五彌勒為首,故此十六菩薩亦以彌勒為第一也(實際賢劫之菩薩為九百九十六人千菩薩云者從大數也)。諸部要目曰:「又有四方賢劫中十六大菩薩,表賢劫中一千菩薩。」其十六菩薩之名字,出於六卷之略出經第四,四卷之略出經第三,教王經第一,賢劫十六尊軌。今依賢劫十六尊軌示之如圖。


慧門十六尊

(名數)金剛界羯磨會三十七尊中,司智慧之德之十六大菩薩。金剛薩埵,金剛愛,金剛善哉,金剛寶,金剛光,金剛幢,金剛笑,金剛法,金剛利,金剛因,金剛語,金剛業,金剛護,金剛牙,金剛拳之諸尊是也。


月輪觀

(術語)胎藏界為開自心八葉之佛身,以干栗馱耶即肉團心之八分,觀為八葉之蓮華。金剛界一以滿月圓明之體與菩提心相類故,一為開自心之十六菩薩,亦以肉團心觀為十六分之月輪。月之十六分者,晦夕日月相並之際,月光為日光所奪,全行隱去,若於日月一分相過之後。月光必少現。以此小分合於其後月十五分之明,成為十六分。此十六分即表金剛界十六大菩薩般若經所說之十六空也。故菩提心論曰:「何故以月輪為喻?滿月圓明體則與菩提心相類,凡月輪有一十六分,喻瑜伽中金剛薩埵至金剛拳有十六大菩薩。(中略)摩訶般若經中,內空至無性自性空亦有十六義,一切有情於心質中有一分淨性,眾行皆備,其體極微妙皎然明白,乃至輪迴六趣亦不變易,如月十六分之一。凡月其一分明相若當合宿際,但為日光奪其明性,所以不現。後起月初日日漸加,至十五日圓滿無礙。」守護國界經九曰:「善男子諦聽!當為汝說。汝今宜應當於鼻端想月輪,於月輪中作唵字觀。(中略)唵字即是毘盧遮那之真身也。」法華軌曰:「如秋月光明澄靜仰在心中。」無量壽軌曰:「猶如淨月仰在心中。」五字陀羅尼頌曰:「右旋布心月(布五字),如以水精珠存於明鏡上。」秘藏記本曰:「念誦分限了,即結定印,觀五字。是月輪觀,又實相觀,謂阿卑羅吽欠。先月輪安心上,輪上布五字。(中略)唯一向觀月輪周,良久以後,月輪周法界。俄須忘身與月輪,專住無分別智,然後為利眾生,住大悲門出觀,卷縮月輪,收斂自心。」辨惑指南一曰:「言觀字,則先於我身心中觀徑一肘量圓明之月輪,於其中觀八葉白色之開敷蓮花,於其蓮臺中觀念有金色之字(若於蓮華上觀月輪,則於其中觀阿字),如斯念念相續,而不交餘念,則妄想日退,無明漸盡,本覺心佛自然而顯。」心地觀經八曰:「凡夫所觀菩提心相,猶如清淨圓滿月輪,於胸臆上明朗而住。(中略)端身正念結前如來金鋼縛印,冥目觀察胸中明月,作是思惟:滿月輪五十由旬,無垢淨明,內外澄澈,最極清涼。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塵翳無染,妄想不生。」證道歌曰:「心鏡明,鑑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


百八名贊

(雜名)金剛界儀軌所出之十六大菩薩贊也,亦出於阿如來念誦供養法。又有別尊之百八名贊,即金輪之百八名贊,毘俱底之百八名贊、聖觀音之百八名贊等。


百八尊

(名數)金剛界曼荼羅中之一百八尊也。五佛,四波羅蜜,十六大菩薩,十二供養,謂之三十七尊。加以賢劫之十六菩薩,為五十三尊。又加以外金剛部之二十天,為七十三尊。再加以五頂輪王,十六執金剛,十波羅蜜,地水火風之三十五尊,為百八尊,出於出生義。


真言十地

(名數)兩部大經不說十地,惟大日經說第八第十二地,金剛頂經說初地第十地之二地。故準於華嚴仁王等之說而釋其名字也。然其意與顯教異,以十地為十六大菩薩之位,約其漸修之位而言十六生究竟也。故即身義云:「歡喜地者,非顯教所言初地,是即自家佛乘之初地。云云」其十六大菩薩日本有兩說。列表如圖。然是尚借別教之名而明超。大日經云十地此生滿足。尊勝瑜伽云身證十地住如實際是也。是密教之十地非佛之十地,佛之十地已明於上同性經所說,佛乘之十地是也,即台宗所謂圓教之十地也。菩提心義七曰:「諸經十地淺深不同。若證契經(同性經之異譯),四乘各有十地。天台以為四教十地。若中阿含明十二證。若大品經明二十地:一乾慧等,二歡喜地等。智論有二十地:一但菩薩十地(即歡喜地等),二共菩薩十地(即乾慧地等)。此等二種是通別十地也。華嚴仁王四十二地中十地是圓十地,若大日經十地此生滿足是密十地,借別明超。今此中云身證十地非佛十地、佛十地者,一廣明地德地乃至毘盧舍那智藏海地,滿空諸佛皆是毘盧舍那化身何有十地階級。」


自證壇

(術語)金剛界之成身會曼荼羅是也。先於色究竟天五相成身,證得圓滿之佛身,直降於須彌頂先從大日如來之自心流出四方四偉之四親近,總為十六大菩薩,次從四方之四佛流出大日親近之四波羅蜜菩薩,次從大日如來對於四方之四佛流出喜髮歌舞之四內供,次自四方之四佛為奉答之流出香花燈塗之四菩薩,終為攝引一切眾生從大日如來流出鉤索鎖鈴之四菩薩。是自證壇之相也。


金剛心殿

(術語)具名不壞金剛光明心殿。金剛界大日如來所住之名。瑜祇經曰:「一時,薄伽梵照金剛如來,以五智所成四種法身,於本有金剛界壞,自在大三昧耶,自覺本初,大菩提心普賢滿月,不壞金剛光明心殿中,與自性所成眷屬金剛手等十六大菩薩,及四攝行,天女使,金剛內外八供養,金剛天女使。」顯密二教論下略抄之曰:「金剛界照如來,以五智所成四種法身,於本有金剛界金剛心殿中,與自性所成眷屬,乃至微細法身秘密心地超照十地身語心金剛。」二教論下(自註)曰:「金剛不壞者,總嘆諸尊常住身,光明心者歎心之德,總殿者,明身心通為能住所住。」


金剛牙菩薩

(菩薩)梵語曰縛日羅夜叉Vajrajaka,又譯曰金剛食。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北方不空成就如來四親近菩薩之一。標咬噉一切怨敵之德,住於金剛藥叉三摩耶形,有大牙。秘藏記末曰:「白色,二手作拳當臆。」略出經曰:「由結金剛牙契故,設是金剛尚能摧破。」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藥叉方便恐怖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藥叉菩薩形,住不空成就如來左邊月輪,」出生義曰:「自一切如來無畏調伏門而生金剛牙。」

又胎藏界金剛手院三十三尊之一。秘藏記曰:「赤肉色,左手持蓮華上有牙。」胎藏曼陀羅大鈔二曰:「此尊金十六大菩薩中牙菩薩也,名金剛食,或云金剛夜叉。此以定慧牙,食生死海群機。」


[佛光大辭典]
十六

密教用以表圓滿無盡之數。華嚴以十數為滿數,真言密教則以十六攝無盡無量,故畫胎藏界之曼陀羅,其中臺八葉院最少之極為十六指。此八葉開人法,而有八種善知識之人與八種金剛慧印之法,合成十六之數。其他金剛界之十六大菩薩、十六尊、十六執金剛神、十六天神,顯經所說之十六菩薩、十六居士等,亦以十六之數總攝一切;般若之十六空、月之十六分等,皆依此意。〔大日經疏卷五〕 p378


十六生

生,義即次第出生因、行、證、入四轉功德。眾生證果之過程,共有十六個生起次第;亦即以十六菩薩之位次表示真言行者之修證過程。又作十六大生、十六大菩薩生。十六菩薩,指四方四佛之四親近菩薩,即東方阿閦佛之薩、王、愛、喜四菩薩;南方寶生佛之寶、光、幢、笑四菩薩;西方阿彌陀佛之法、利、因、語四菩薩;北方不空成就佛之業、護、牙、拳四菩薩。其中東方為發心門,南方為修行門,西方為菩提門,北方為涅槃門。真言行者初由金剛薩埵之發心位,終至金剛拳之涅槃位,經十六生而成佛。或以薩、王、愛、喜四菩薩為初地以前,大日經疏則以十六生盡屬十地所攝。〔金剛頂瑜伽修習毘盧遮那三摩地法、如意輪瑜伽念誦法、大疏第三重卷十、密教奧義卷上、注理趣經卷一〕(參閱「十六菩薩」392) p387


十六菩薩

指密教十六菩薩,有二種。(一)又作慧門十六尊。指金剛界曼荼羅羯摩會三十七尊中,阿閦佛以下四方四佛之各各四親近菩薩,特稱為十六大菩薩。即:(一)東輪阿閦佛之四親近,即金剛薩埵、金剛王菩薩、金剛愛菩薩,及金剛喜菩薩。彼等皆以持戒忍辱而成就菩提心功德。(二)南輪寶生佛之四親近,即金剛寶菩薩、金剛光菩薩、金剛幢菩薩、金剛笑菩薩。彼等皆以無執著之布施而成就福德莊嚴功德。(三)西輪阿彌陀佛之四親近,即金剛法菩薩、金剛利菩薩、金剛因菩薩、金剛密語菩薩。彼等皆以正定大慧而成就智慧功德。(四)北輪不空成就佛之四親近,即金剛業菩薩、金剛護菩薩、金剛牙菩薩、金剛拳菩薩。彼等皆以利他之精進而成就事業方便功德。〔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三、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出生義〕

(二)指表賢劫千佛因位千位菩薩之十六菩薩。其十六菩薩之名,出自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三、金剛頂經卷一、賢劫十六尊軌。(參閱「賢劫十六尊」6175) p392


十地

即指十種地位。又作十住。地,梵語 bhūmi,乃住處、住持、生成之意。即住其位為家,並於其位持法、育法、生果之意。諸經論所舉十地名稱,共有五類:

(一)乾慧等之十地:此說見於大品般若經卷六、卷十七等,以此十地共通於三乘,故稱三乘共十地,或共十地、共地;天台宗稱之為通教十地。大品般若經卷六述及乾慧乃至佛之十地,謂菩薩依方便力修六波羅蜜,同時順次行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經前九地至佛地。此十地為菩薩所具者;所謂佛地在此非指佛果,乃指菩薩如佛修十八不共法等。又大智度論卷七十五中,以此十地各配於三乘之階位。智顗之法華玄義卷四下、摩訶止觀卷六上釋其意如下:

(一)乾慧地(梵 śukla-vidarśanā-bhūmi),又作過滅淨地、寂然雜見現入地、超淨觀地、見淨地、淨觀地。乾慧意指單有觀真理之智慧,而尚未為禪定水所滋潤。此位相當於聲聞之三賢位,以及菩薩自初發心乃至得順忍前之覺位。(二)性地(梵 gotra-bhūmi),又作種性地、種地。即聲聞之四善根位與菩薩得順忍之位,雖愛著諸法實相,但不起邪見,係智慧與禪定相伴之境地。(三)八人地(梵 astamaka-bhūmi),又作第八地、八地。人即忍意。相當於聲聞見道十五心(已體認四諦十六心之八忍七智)之須陀洹向,與菩薩之無生法忍。(四)見地(梵 darśana-bhūmi),又作具見地。相當於聲聞四果中之初果須陀洹果,與菩薩阿鞞跋致(不退轉)之位。(五)薄地(梵 tanū-bhūmi),又作柔軟地、微欲地。聲聞已斷欲界九種煩惱(修惑)一分之位,即須陀洹果或斯陀含果。亦指菩薩已斷諸煩惱,猶存薄餘習之位,即阿鞞跋致以後至未成佛間之覺位。(六)離欲地(梵 vīta-rāga-bhūmi),又作離貪地、滅婬怒癡地。聲聞斷盡欲界煩惱得阿那含果之位,與菩薩離欲得五神通之位。(七)已作地(梵 krtāvī-bhūmi),又作所作辦地、已辦地。即聲聞得盡智、無生智證得阿羅漢果,或菩薩成就佛地之位。(八)辟支佛地,即觀十二因緣法而成道之緣覺。(九)菩薩地,指從前述之乾慧地乃至離欲地,或指自後述之歡喜地乃至法雲地(初發心至金剛三昧),即菩薩自最初發心至成道前之覺位。(十)佛地,指一切種智等諸佛之法完全具備之位。大智度論卷七十五載,此三乘共位之菩薩,依無漏智斷盡疑惑而開悟;如燈心燃燒,不一定於初焰或後焰燃燒,同理十地之斷惑亦不固定於任何一地,而係各自皆能至於佛果,故喻謂燋炷之十地。〔光讚般若經卷七之十住品、放光般若經卷四治地品、卷十三甚深品、大般若經卷四一五修治品〕

(二)歡喜等之十地:此說見於舊譯華嚴經卷二十三以下、新譯華嚴經卷三十四以下、仁王般若經卷上與合部金光明經卷三等。菩薩修行之過程,須經五十二位中之第四十一至第五十之位,即十地。菩薩初登此位之際,即生無漏智,見佛性,乃至成為聖者,長養佛智。並以其護育一切眾生,故此位亦稱地位、十聖。地位之菩薩稱為地上菩薩;登初地(初歡喜地)之菩薩稱為登地菩薩,初地以前之菩薩稱為地前菩薩,即指十住、十行、十迴向之地前三十心。據十住毘婆沙論稱,「地」意為住處,故十地又譯作十住。依新譯華嚴經卷三十四所舉者,十地之名稱如下:(一)歡喜地(梵 pramuditā-bhūmi),又作極喜地、喜地、悅豫地。(二)離垢地(梵 vimalā-bhūmi),又作無垢地、淨地。(三)發光地(梵 prabhākarī-bhūmi),又作明地、有光地、興光地。(四)焰慧地(梵 arcismatī-bhūmi),又作焰地、增曜地、暉曜地。(五)難勝地(梵 sudurjayā-bhūmi),又作極難勝地。(六)現前地(梵 abhimukhī-bhūmi),又作現在地、目見地、目前地。(七)遠行地(梵 dūrajgamā-bhūmi),又作深行地、深入地、深遠地、玄妙地。(八)不動地(梵 acalā-bhūmi)。(九)善慧地(梵 sādhumatī-bhūmi),又作善哉意地、善根地。(十)法雲地(梵 dharmameghā-bhūmi),又作法雨地。

又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賢聖覺觀品有四十二賢聖之說,其中第三十一至第四十位,即相當於前述十地,順次為:(一)鳩摩羅伽(逆流歡喜地),(二)須阿伽一波(道流離垢地),(三)須那迦(流照明地),(四)須陀洹(觀明炎地),(五)斯陀含(度障難勝地),(六)阿那含(薄流現前地),(七)阿羅漢(過三有遠行地),(八)阿尼羅漢(變化生不動地),(九)阿那訶(慧光妙善地),(十)阿訶羅弗(明行足法雲地)等。

此外,梵文大事(Mahāvastu)對十地亦另有異說。然十地之解釋固然不一,今據慧遠之大乘義章卷十四所釋:(一)歡喜地,又作淨心地、聖地、無我地、證地、見地、堪忍地。即初為聖者,遂起大歡喜心之位。(二)離垢地,又作具戒地、增上戒地。即捨離起誤心、破戒、煩惱垢等之覺位。(三)明地,依禪定而得智慧之光,並修聞、思、修三慧,使真理漸明之覺位。(四)炎地,捨離前三地之分別見解,以智慧火燒煩惱薪,因此而悟智慧之本體。即依其覺所起之阿含光,如珠之光炎之位。(五)難勝地,已得正智,難再超出之位。或謂已得出世間智,依自在之方便力救度難救眾生之位。(六)現前地,聽聞般若波羅蜜,而現前生起大智之位。(七)遠行地,又作方便具足地(無相方便地)、有行有開發無相住。即修無相行,心作用遠離世間之位。此位往上更無可求之菩提,往下更無被救之眾生,因此沈潛於無相寂滅之理,有不能修行之虞,此謂七地沈空之難。此時十方諸佛以七種法勸勵精進,再鼓起修行之勇氣,以進至第八地;此謂七勸。(八)不動地,又作色自在地、決定地、無行無開發無相住、寂滅淨地。不斷生起無相之智慧,絕不為煩惱所動之覺位。(九)善慧地,又作心自在地、決定行地、無礙住。菩薩以無礙力說法,完成利他行,即智慧之作用自在之覺位。(十)法雲地,又作究竟地、最上住。得大法身、具自在力之覺位。

菩薩地持經卷九之十二住中,十地相當於其第三歡喜住乃至第十二最上菩薩住;於同書卷十種性第七地之說,初地相當於第三淨心地,第二乃至第七地相當於第四行跡地,第八地相當於第五決定地,第九地相當於第六決定行地,第十地及佛地相當於第七畢竟地。此外,或謂初地相當於見道(通達位),二地以上相當於修道(修習位),或七地及其以前為有功用地,八地以上為無功用地。或初、二、三地為信忍,四、五、六地為順忍,七、八、九地為無生忍,十地為寂滅忍。或謂前五地為無相修,六、七地為無相修淨,八、九地為無相修果,十地為無相修果成。或初地為願淨,二地為戒淨,三地為定淨,四、五、六地為增上慧,七地以上為上上出生淨。如稱十地以前之階位為信地,則十地總稱為證地。

又十地之各地有入、住、出三心;入而未安住時為入心,久止其位之盛時為住心,近終入次位時為出心。成唯識論卷九謂,此十地依次修習施、戒、忍、精進、靜慮、般若、方便善巧、願、力、智等十波羅蜜(十勝行),依之各除異生性障、邪行障、闇鈍障、微細煩惱現行障、於下乘般涅槃障、粗相現行障、細相現行障、無相中作加行障、利他門中不欲行障、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等十重障;各獲證遍行真如、最勝真如、勝流真如、無攝受真如、類無別真如、無染淨真如、法無別真如、不增減真如、智自在所依真如、業自在等所依真如。依此轉煩惱、所知二障,而得菩提、涅槃之果。其中初地至七地之菩薩,有漏心與無漏心相雜混合,故有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之分;八地以上之菩薩,唯有無漏心,故為變易生死。

天台宗謂別教、圓教皆各具十地之階位,然自別教初地之菩薩斷一品無明之觀點言之,其證智與圓教之初住同等,故謂初地初住證道同圓。因此別教初地以上之菩薩皆能成為圓教之行人,但實際上並無修成者,此謂有教無人。於華嚴宗,華嚴經探玄記卷九解釋十地,謂由根本言之,即屬果海不可說之性質者;由覺證之內容言之,有離垢真如;由覺智而言,即有根本、後得、加行等三智;由斷煩惱之觀點言,係為離開二障;自修行而言,有修願行乃至受位行;自所修之成就而言,初地修信樂行,二地修戒行,三地修定行,四地以上修慧行;自修行果位而言,有證位與阿含位;自十地寄乘而言,初、二、三地為人天乘,四、五、六、七地為三乘,八地以上為一乘,係寄其位以示行,相當於十波羅蜜;自十地寄報而言,係盡攝於閻浮提王乃至摩醯首羅天王等十王,心念三寶,引導眾生。

真言宗亦有十地之說,然於大日經中僅舉出第八地與第十地,金剛頂經亦僅說初地與第十地,故真言宗乃援引華嚴、仁王等顯教經論而一一設定十地之名目與內容。真言宗之十地可大別為深淺二義,淺略義之十地與前記所述顯教十地相同,深秘十地則歸結於密教之實義,即強調初地與十地並無高下之別,初地即極果,此因初地能悟極果之故。二地以上則分別顯示初地之總德,並對所判別之淺略、深祕二義加以解釋。又為表大日如來之果德,故以四佛四親近之十六大菩薩配以十地。又自本有與修生兩面解之,則本有無垢之十地,暗示所有眾生本具之菩提心無所限量,故無高下之別;而修生顯得之十地係依三密之行來斷三妄執而現本有之十地者,故欲至佛果,猶須斷一障。

日本淨土真宗謂,行者若得到他力之信心,即篤信彌陀救度力量之心,必定能成佛,其時內心充滿歡喜,故稱歡喜地。據世親之淨土論一書,菩薩為救度眾生,示現種種形相,此一階位稱為教化地。曇鸞之往生論註卷下謂,此為八地以上之菩薩所有,生於淨土而成佛之菩薩,得再依「還相迴向」之作用復入迷界。又教化地一語,意謂教化之場所,即指迷界。〔菩薩十住經、解深密經卷四、大寶積經卷一一五、十住毘婆沙論卷一、大乘莊嚴經論卷十三〕(參閱「十地斷障證真」426、「因分果分」2274、「菩薩階位」5221)

(三)聲聞之十地:即聲聞修行之階位,分為十種,即:(一)受三歸地,又作三歸行地。即入佛法受行三歸之位。(二)信地,又作隨信行地。即外凡資糧位中之鈍根者。(三)信法地,又作隨法行地。即資糧位中之利根者。(四)內凡夫地,又作善凡夫地。即內凡加行四善根之位。(五)學信戒地,又作學戒地。或指見道以上之信解者。(六)八人地,又作第八人地。乃見道十五心之位,即須陀洹向。(七)須陀洹地,即初果。(八)斯陀含地,即第二果。(九)阿那含地,即第三果。(十)阿羅漢地,即第四果。〔大乘同性經卷下、華嚴經孔目章卷三、釋淨土二藏義卷七〕

(四)辟支佛之十地:又作支佛十地、緣覺十地、獨覺十地。即辟支佛修行之階位,分為十種,即:(一)昔行具足地,又作眾善資地、方便具足地。即於過去之四生百劫等修苦行之位。(二)自覺甚深十二因緣地,又作自覺深緣起地。即不依師教而自覺十二因緣理之位。(三)覺了四聖諦地,又作覺四聖諦地。即覺了四聖諦理之位。(四)甚深利智地,又作勝深利智地。即起深智之位。(五)八聖道地,又作八聖支道地。即修八正道之位。(六)覺了法界虛空界眾生界地,又作知法界虛空界眾生界地、覺了法界等地。即覺了法界虛空界眾生界之相之位。(七)證寂滅地,又作證滅地。即證寂滅涅槃之位。(八)六通地,又作六通性地、通地。即證得漏盡等六通之位。(九)徹祕密地,又作入微妙地、徹微密地。即通徹緣起微密之理之位。(十)習氣漸薄地,又作習氣薄地。即斷習氣至漸漸微薄之位。〔大乘同性經卷下、證契大乘經卷下、十住心論卷五〕

(五)佛之十地:即佛地之諸德,計有十種,即:(一)甚深難知廣明智德地,又作最勝甚深難識毘富羅光明智作地。(二)清淨身分威嚴不思議明德地,又作無垢身威莊嚴不思議光明作地。(三)善明月幢寶相海藏地,又稱作妙光明月幢寶幟海藏地。(四)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又作淨妙金光功德神通智作地。(五)火輪威藏明德地,又作光明味場威藏照作地。(六)虛空內清淨無垢焰光開相地,又作空中勝淨無垢持炬開敷作地。(七)廣勝法界藏明界地,又作勝廣法界藏光明起地。(八)最淨普覺智藏能淨無垢遍無礙智通地,又作最勝妙淨佛智藏光明遍照清淨諸障智通地。(九)無邊億莊嚴迴向能照明地,又作無邊莊嚴俱胝願毘盧遮那光作地。(十)毘盧遮那智海藏地,又作智海陪盧遮那地。大乘同性經卷下(大一六‧六四九中):「此地是如來十地名號,諸佛智慧不可具說。善丈夫!佛初地者,一切微細習氣除故,復一切法得自在故。第二地者,轉法輪故,說深法故。第三地者,說諸聲聞戒故,又復顯說三乘故。第四地者,說八萬四千法門故,又復降伏四種魔故。第五地者,如法降伏諸外道故,又復降伏傲慢及眾數故。第六地者,教示無量眾生六通中故,又復顯現六種大神通故。謂現無邊清淨佛剎功德莊嚴,顯現無邊菩薩大眾圍繞,顯現無邊廣大佛剎,顯現無邊佛剎自體,顯現無邊諸佛剎中從兜率天下託胎乃至法滅,示現無邊種種神通。第七地者,為諸菩薩如實說七菩提分無所有故,復無所著故。第八地者,授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四種記故。第九地者,為諸菩薩現善方便故。第十地者,為諸菩薩說一切諸法無所有故,復告令知一切諸法本來寂滅大涅槃故。」以上聲聞十地、辟支佛十地、佛十地皆出自大乘同性經卷下,三者與菩薩十地,合稱為四乘十地。〔華嚴經探玄記卷三、華嚴經孔目章卷三、五教章通路記卷六〕 p419


五十三尊

密教金剛界三十七尊加賢劫千佛中之十六菩薩。金剛界三十七尊指五佛、四波羅蜜菩薩、十六大菩薩、八供養菩薩及四攝菩薩。賢劫即現在之住劫,於二十增減中共有千佛出世,其上首之十六菩薩為彌勒尊、不空見、一切滅惡趣、離一切憂暗、香象、勇猛尊、虛空藏、智幢、無量光、月光、賢護、光網、金剛藏、無盡慧、辯積與普賢大光明,稱為賢劫十六尊。〔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卷下、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三、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出生義、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參閱「金剛界三十七尊」3546、「賢劫十六尊」6175) p1052


成身會

(一)為密教金剛界九界曼荼羅中央之根本會。又稱金剛界大曼荼羅、羯磨會、根本會、根本成身會。此會圖繪諸尊之威儀事業、相好具足之羯磨身,為四種曼荼羅中之大曼荼羅。其中包含五佛、四波羅蜜、十六大菩薩、八供養、四攝、賢劫千佛、外金剛部二十天、四大神等,總計一○六一尊。 此曼荼羅朝向東南方,方壇之中央以金剛杵為界,畫一大圓輪,圓輪內有五月輪,中間之月輪有大日如來及金、寶、法、業等四波羅蜜菩薩,四方之月輪則分別為阿閦、寶生、阿彌陀、不空成就等四佛及四親近(即十六大菩薩)。五月輪之四隅皆有寶珠,表示供養之義。於大圓輪之四隅有嬉、鬘、歌、舞等內四供養,輪外之四隅則有地、水、火、風等四大神,皆作持輪之狀。於成身會之外院,四隅分別為香、華、燈、塗等外四供養,四方則有鉤、索、鎖、鈴等四攝菩薩。於此八尊之中,賢劫千佛臚列其間。最後於外院之外,安上二十天。 於密教各種修法中,阿闍梨將弟子引入曼荼羅會場,預備傳授灌頂時,須先開啟弟子之心眼,此成身會曼荼羅即是阿闍梨開啟弟子心中本具之曼荼羅時所特用者。

(二)為密教金剛界修法中,各別修曼荼羅諸會時之一節段。此一節段係自金剛界法次第之五相成身迄振鈴之時為止。此節段乃以五相三密之祕觀成就佛身,故亦稱成就會。 p2924


百八尊

指一百零八尊佛菩薩,乃安置於密教金剛界曼荼羅根本成身會者。即五佛、四波羅蜜、十六大菩薩、四攝、八供、賢劫十六尊、外金剛部二十天、五頂輪王以下三十五尊等。 p2487


西方讚

為四方讚中之西方讚。密教東、南、西、北四方凡十六大菩薩,各方上首為金剛薩埵、金剛寶菩薩、金剛法菩薩、金剛業菩薩;四方讚即為讚歎此四菩薩之偈頌。西方讚乃讚歎西方四尊菩薩之上首金剛法菩薩之偈頌。又作金剛法菩薩讚、金剛法讚、法菩薩讚。於金剛頂蓮華部心軌、二卷教王經卷上載有十六大菩薩之梵讚,於三卷教王經卷二則載有漢讚,一般常採用梵讚。據蓮華部心軌記載,此偈頌為:嚩日囉達摩(vajra dharma,金剛法)蘇薩怛嚩囉佗(susattvārtha,善利)嚩日囉鉢娜摩蘇輸馱迦(vajrapadma suśodhaka,金剛蓮妙淨)路計濕嚩囉蘇嚩日囉乞叉(lokeśvara suvajrāksi,世貴金剛眼)嚩日羅寧怛囉南牟薩睹帝(vajranetra namo' stute,我禮金剛眼)。 p2575


供養會

(一)營辦物資以供養佛、法、僧,及父母、師長、亡者等之法會,稱為供養會。

(二)為密教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之第四會,位於中央之右方,相當於四種曼荼羅中之羯磨曼荼羅。又稱大供養會、一切如來廣大供養羯磨曼荼羅、廣大供養羯磨曼荼羅、金剛事業曼荼羅。此會共包括七十三尊,即五佛、四波羅蜜、十六大菩薩、八供養、四攝、賢劫十六尊、外金剛部二十天等。諸尊以寶冠、華鬘等供養大日如來,並相互展現供養之儀。各尊皆左手作拳,右手持蓮花,花上置三昧耶形,以表示內外相互供養之儀相。諸尊之形像,於現圖曼荼羅中,僅有四波羅蜜呈女子形像,其餘諸尊均作男子形;另於五部心觀之圖像中,則諸尊皆呈女子形。又於此會之曼荼羅中,共有菩提心、灌頂、法、事業等四種供養。〔宋譯教王經卷八〕(參閱「金剛界曼荼羅」3547)

(三)為密教金剛界修法中,曼荼羅各會各別而修時之一個節段。又稱大供養會。修法之時,先於三昧耶會結誦三十七尊之內證本誓,更於此供養會中舉出本誓之標幟,而行「自他平等」之供養以長養聖胎。自他平等之供養即自供養與他供養兩種並行。自供養乃行者供養自心中本覺之諸如來,依此新薰之力,速疾照破無明,以修顯本有之光明。他供養則供養過去已成之諸佛及一切眾生。蓋供養過去已成之諸佛,可藉其加持護念之力而滿足行者自證之行;供養一切眾生(即未來之佛),則可令彼等速疾發菩提心,而滿足行者化他之行。

此外,此會之尊可分為能供養與所供養之尊,於此凡有三說:(一)以大日如來、四波羅蜜為所供養,而以十六大菩薩等為能供養。(二)僅以心王大日如來為所供養,而以金剛薩埵以下之諸尊為能供養。(三)以行者結誦印明為能供養,而以曼荼羅之三十七尊為所供養。〔略出念誦經卷三、蓮華部心儀軌〕 p3068


金剛牙菩薩

(一)金剛牙,梵名 Vajra-dajstra,音譯嚩日囉能瑟吒羅。西藏名 Rdo-rje-mche-ba。密教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十六大菩薩之一,北方不空成就如來四親近之第三。位居金剛界曼荼羅北方月輪中不空成就如來之左方。又稱金剛藥叉、金剛摧伏菩薩。別名摩訶方便菩薩、甚可怖畏菩薩、金剛上菩薩、金剛暴惡菩薩、摧伏魔菩薩。此尊表不空成就如來之一德,即表如來守護眾生,噉食眾生煩惱惑業之大悲本誓。由此尊加持故,能摧天魔一切諸障,能贏無始煩惱怨敵。密號猛利金剛、調伏金剛、護法金剛。此尊之形像、種子等,於金剛界曼荼羅各會中不同,於成身會,種子為 (hūj),表諸因業悉入大空之義;三昧耶形為橫杵上二利牙;形像為身白黃色,二手握拳向外當胸;真言為「唵

嚩日囉

藥乞叉

吽」。於三昧耶會,種子為 (ksa),表噉盡煩惱義;三昧耶形為蓮花上有半三股杵,其形如牙;真言為「設咄嚕

薄乞叉」。於供養會,形像為二手持蓮,蓮上有二半股杵;真言為「唵   薩嚩怛他蘗多

[口*路]迦

入嚩攞

薩發囉拏

布惹

羯迷

跋囉跋囉」。於微細會,形像為二拳向內,左手作牙印,右手拇指、食指相捻。〔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中、金剛頂經卷二、大教王經卷四(施護譯)〕

(二)密教胎藏界金剛部院二十一尊中居第三行上方第五位之菩薩。密號調伏金剛,種子為 (hūj),為摧破、恐怖之義;三昧耶形為蓮上有半三股杵;形像為身呈肉色,左手當腰持蓮花,右手豎掌向前,屈中指、無名指,披著天衣,坐於黃蓮花上;印相為金剛藥叉大悲三昧耶印;真言為「曩莫三曼多沒馱南

伽尾波羅

設咄嚕

烏吽

娑嚩賀」。〔諸說不同記卷四、胎藏界七集卷上〕 p3537   


金剛光菩薩

金剛光,梵名 Vajra-tejas,音譯嚩日羅帝惹。西藏名 Rdo-rje-gzi-brjid。為密教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十六大菩薩之一,南方寶生如來四親近之一。位居金剛界曼荼羅南方月輪中,寶生如來之右方。又稱金剛日菩薩、金剛光明菩薩。別名金剛威德菩薩、最勝光菩薩、摩訶光焰菩薩、金剛輝菩薩。此尊表寶生如來光明之德,彼以一切如來之福德大威光,遍照有情界,破無智之暗。密號威德金剛、威光金剛。此尊之種子、形像等,於金剛界曼荼羅各會中不同,於成身會,種子為 (aj),為諸法本不生之光明朗無邊際之義;三昧耶形為日輪;形像為身呈肉色,左手握拳,右手持日輪形;真言為「唵

嚩日囉

諦惹

暗」。於三昧耶會,種子為 (ta),三昧耶形為蓮花上有日輪,真言為「嚕褒儞庾多」。於微細會,形像為兩手捧日輪於胸前。於供養會,形像為兩手持蓮,蓮上有日輪形;真言為「唵

那莫

薩嚩怛他誐多

蘇哩曳毘喻

嚩日囉

帝爾儞

入嚩攞

以翊」。〔金剛頂經卷一、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卷三、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 p3539


金剛利菩薩

金剛利,梵名 Vajra-tīksna,音譯嚩日囉底乞灑拏。西藏名 Rdo-rje-ral-gri。又稱金剛受持菩薩。別名摩訶衍菩薩、摩訶器杖菩薩、文殊師利薩、金剛藏菩薩,金剛甚深菩薩、金剛覺菩薩。(一)密教金剛界三十七尊之一,十六大菩薩之一,西方無量壽如來四親近之一。位居金剛界曼荼羅西方月輪中無量壽如來之右方。由此尊之加持,能以般若波羅蜜之劍,斷自他無量雜染結使諸苦。密號般若金剛、除罪金剛。此尊之種子、形像等,於金剛界曼荼羅各會中不同,於成身會,種子為 (dhaj),為大空法界智之義;三昧耶形為利劍;形像為身呈金色,左手持花,花上有篋,右手持利劍;真言為「唵

嚩日囉

底乞瑟拏

淡」。於三昧耶會,種子為 (da),為不取不捨中道妙慧之義;真言為「耨佉

砌那」。於供養會,形像為兩手持蓮,蓮上有利劍;真言為「唵

薩嚩怛他孽多

鉢囉枳惹

波羅蜜多

涅賀[口*隸]

薩都薩都努弭

摩訶具沙努霓

淡」。此菩薩為無量壽如來下轉攝取之身,表徵以智慧之利劍給與眾生之德。身為金色,示佛智成滿之相,左手之梵篋,示定中存佛智;右手之利劍,示佛智猛利、斷惑除障。〔金剛頂經卷一、大教王經卷三(施護譯)、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二、卷三、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中〕

(二)為仁王般若經所舉五大力菩薩中西方之尊。手持金剛劍,放金色光護國。劍表能斷自他俱生之障。 p3541


金剛法菩薩

金剛法,梵名 Vajra-dharma,音譯嚩日囉達磨。西藏名Rdo-rje-spyan,為金剛眼之義。又稱金剛眼菩薩。別名善利薩埵、金剛蓮華菩薩、善清淨菩薩、金剛妙眼菩薩、觀世自在菩薩。(一)密教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十六大菩薩之一,西方無量壽如來四親近之一。位居西方月輪中無量壽如來之前方。經由此尊之加持,可證得諸法本性清淨之理。其密號為清淨金剛、正法金剛、蓮華金剛。此尊之種子、形像等,於金剛界曼荼羅各會中皆不同,於成身會,種子為 (hrīh),為遠離貪瞋癡三毒之義;三昧耶形為開敷之蓮花或蓮花上立獨股金剛杵;其形像為全身呈肉色,左手持蓮花,右手作開勢;真言為「唵嚩日囉達磨訖哩」。於三昧耶會,種子為 (ra),為自性清淨無垢三昧之義;真言為「薩嚩迦哩」。

(二)密教金剛界曼荼羅四印會中,位居西方月輪內之菩薩。為大日如來四親近之一。表徵四種智印中之法智印。形像略同於成身會之相。真言為「涅瑟鉢羅半左縛吉悉弟薄嚩覩薩縛怛他蘗跢麼達喻銘阿惹演擔」。此菩薩係表示無量壽如來為教化眾生所顯現的「下轉之身」,故宣說本性清淨之理,以開導眾生;以其所說之法乃由正智而說,故又喻稱為金剛眼。〔金剛頂經卷一、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二、卷三、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中〕 p3544


金剛界三十七尊

謂密教金剛界曼荼羅成身會安置之三十七尊。又稱塔中三十七尊。包括:(一)五佛,即大日如來、阿閦如來、寶生如來、無量壽如來、不空成就如來。(二)四波羅蜜,乃大日如來之四親近,由大日如來所生,表四佛之定德。即金剛波羅蜜菩薩、寶波羅蜜菩薩、法波羅蜜菩薩、羯磨波羅蜜菩薩。此四波羅蜜菩薩分別為阿閦、寶生、無量壽、不空成就等四佛之能生養育之母。(三)十六大菩薩,即:(1)阿閦如來之四親近:金剛薩埵、金剛王菩薩、金剛愛菩薩、金剛喜菩薩,(2)寶生如來之四親近:金剛寶菩薩、金剛光菩薩、金剛幢菩薩、金剛笑菩薩,(3)無量壽如來之四親近:金剛法菩薩、金剛利菩薩、金剛因菩薩、金剛語菩薩,(4)不空成就如來之四親近:金剛業菩薩、金剛護菩薩、金剛牙菩薩、金剛拳菩薩。(四)八供養菩薩,有內外之分。內四供養乃大日如來為供養四佛而流出者,即嬉、鬘、歌、舞四菩薩。外四供養乃四佛為供養大日如來而流出者,即香、華、燈、塗香四菩薩。(五)四攝菩薩,乃從大日如來心中流出,將一切眾生引入曼荼羅,表授給果地之法的化他之德,即鉤、索、鏁、鈴四菩薩。

有關三十七尊之出生,經說不一,理趣釋及祕藏記等,如上述,謂由大日如來生四波羅密,由四波羅蜜生出四佛。金剛頂經、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出生義、菩提心論等,謂由大日如來生四佛,由四佛生四波羅蜜。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則說三十六尊皆由大日如來生出。又依祕藏記所載,內四供養乃四佛為供養大日如來所流出者,外四供養乃大日如來為供養四佛所流出。又十六大菩薩主慧德,故稱慧門十六尊;四波羅蜜、八供、四攝等十六尊主定德,故稱定門十六尊。〔大乘入楞伽經卷七、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下、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瑜伽瑜祇經、金剛頂瑜伽經十八會指歸、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一〕 p3546


金剛界曼荼羅

梵名 Vajra-dhātu-mandala。又作西曼荼羅、果曼荼羅、月輪曼荼羅。為密教兩部曼荼羅之一。金剛頂經為其基礎。現圖金剛界曼荼羅為九個曼荼羅會所組成,故又稱九會曼荼羅、金剛九會、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九會之中,前七會為金剛界品,其中之前六會為大日如來之自性輪身,第七會為大日如來之正法輪身;後二會(即第八會、第九會)為降三世品,皆為大日如來之教令輪身,總稱金剛界曼荼羅。圖相以上端為西方,縱橫等分為三,故共有九會。

圖繪中央為成身會,若依準「從果向因」的下轉門之意義,第一會即是成身會,其下向左依順序為:(一)成身會,又稱羯磨會。為四種曼荼羅中之大曼荼羅。以五圓輪排列成十字,相當於五佛,中央為大日如來,其周圍為四波羅蜜菩薩,四方各有一月輪,內各置一佛,故有「四方四佛」之語,四佛亦以同形式排列,各有四親近菩薩,故共有十六菩薩;另有內外八供養菩薩、四攝菩薩、密教護持之諸天及賢劫千佛等圍繞,共有一○六一尊,圖示佛果之實相。(二)三昧耶會,又稱羯磨會。為四種曼荼羅中之三昧耶曼荼羅。係諸尊各以器杖、印契等象徵其本誓之三昧耶來表示之形式。即中央月輪中安置由瓔珞、風輪等莊嚴而成之多寶塔,象徵大日如來之三昧耶身,塔身下橫置五股金剛杵,代表五智顯現之三昧耶形。四方四佛之三昧耶形依次為:東方阿閦佛為豎金剛杵,南方寶生佛為寶珠,西方彌陀佛為蓮花,北方不空成就佛為羯磨。其餘十六大菩薩、八供養菩薩、四攝菩薩等亦各皆以三昧耶形表示之。共有七十三尊,位置大致與成身會相同。(三)微細會,又稱羯磨會、金剛微細會。為四種曼荼羅中之法曼荼羅。即諸尊相互入於各自之三昧耶身,以顯「一尊具足諸尊之德」之義,故此曼荼羅表示諸尊各具五智無際智等重重微細之智用。共有七十三尊。(四)供養會,又稱大供養會。為四種曼荼羅中之羯磨曼荼羅。此會呈現諸尊相互供養之儀,故諸尊之形像,除五佛外,其餘十六大菩薩、四攝菩薩、八供養菩薩等,皆左手作拳,右手持蓮花,其上安置三昧耶形。共有七十三尊。(五)四印會,此會表示「四曼不離」之義,即賅攝四曼於一會。其圖式,中央為大日如來,東西南北四方各安置金剛薩埵、觀音、虛空藏、毘首羯磨等四尊,大圓輪之四隅安置四波羅蜜菩薩之三昧耶形(五股杵、寶珠、蓮花、羯磨),及金剛嬉、鬘、歌、舞等四菩薩之三昧耶形(三股杵、花鬘、箜篌、羯磨)。圖中之大日如來象徵四曼之所依,四波羅蜜菩薩則依次象徵四曼。共有十三尊。(六)一印會,此會表示四曼之諸尊皆歸於不二性海之義。其圖式,呈現大日如來一尊之單純圖樣,是密教修法中,特於修大日一尊法所用。大日如來安坐於圖中之大月輪,頭戴五佛寶冠,身著白色天衣,住於智拳印中。象徵五智圓滿獨一法身之義。(七)理趣會,又稱薩埵會、普賢會。此會表示大日如來現金剛薩埵之身而以正法化導眾生之義。其圖式,中央為頭戴五智寶冠之金剛薩埵,四方安置欲、觸、愛、慢等四金剛,四隅安置意生、計里吉羅、愛樂、意氣等四金剛女;外院則安置四攝菩薩及金剛嬉、鬘、歌、舞等內四供養菩薩。然此會之內外四供養菩薩之位置獨與其他諸會相反,係表示內外無礙融會之義。共有十七尊。(八)降三世羯磨會,略稱降三世會。此會表示大日如來現忿怒之身以降伏剛強難化之眾生。其圖式,中央之大日如來住於智拳印中,示現降伏四魔之形。四方四佛及十六大菩薩亦皆交拳現忿怒相,尤以金剛薩埵呈三面八臂之降三世忿怒明王之相更為特異。外金剛部之四隅安置金剛夜叉、軍荼利、大威德、不動等四大明王;或謂安置色、聲、香、味等四明妃。共有七十七尊。(九)降三世三昧耶會,此會表示大日如來降伏大自在天之本誓之義。此會之尊數與諸尊之排列與上會降三世會全然相同,惟其三昧耶形之安置相異;蓋以降三世會乃表現諸尊事業具足之身相,而此會則表現諸尊內證之德。圖中金剛薩埵之三昧耶形為八輻輪,乃一摧破之具,象徵眾生本具之堅固清淨菩提心,圖中之大自在天則象徵根本無明,故此會呈現以自性清淨之智光來驅除行者心內塵垢之儀相。

若依「從因向果」之上轉門而言,其意義係表示菩薩修行之次第,或真言行者斷除惑障及開發心地之次第,即:(一)第一會乃顛倒順逆而指降三世三昧耶會,即降三世明王自現三昧耶形,降伏貪瞋癡三毒,以去除成道之障難。(二)由三昧耶形變現為羯磨身,現大忿怒之相,左足踩踏大自在天,象徵斷除煩惱障,右足踩踏烏摩妃,象徵斷除所知障,此即降三世羯磨會。(三)既於前二會斷除三毒二障,則得般若之理趣,如是欲、觸、愛、慢等象徵內外心境之十七尊皆示現本初不生之體(般若波羅蜜多),此即理趣會。(四)成就五相成身觀時,行者自身即為本尊大日如來之體,乃賅攝一切諸尊於一體,此即一印會。(五)須得四佛加持,始能決定成佛之義,其時四佛現前,圍繞大日如來,此即四印會。(六)諸尊皆以寶冠、花鬘等禮獻予大日如來,呈現諸佛供養之儀,此即供養會。(七)顯現他受用身,而有現智身、見智身、四明等,顯示遍入微細金剛中之禪定之相,此即微細會。(八)於道場觀中,結如來拳印,由種子字而轉變為三昧耶形,此即三昧耶會。(九)復由三昧耶形轉變成威儀具足之毘盧遮那如來羯磨身,此即羯磨會。

全部九會共有一四六一尊,即佛體一○三六尊,菩薩二九七尊,忿怒身四尊,執金剛神四尊,外金剛部一二○尊。又除上記各會之次第外,另有多種說法,其中有表示「自證化他折伏攝受不二」之曼荼羅者,其次第為第一薩埵會(理趣會)、第二降三世會、第三降三世三昧耶會、第四四印會、第五供養會、第六羯磨會(微細會)、第七一印會、第八成身會(羯磨會)、第九三昧耶會;此一次第係表示由自證出於化他,復由化他歸於自證之意。〔尊勝佛頂修瑜珈法軌儀卷下大灌頂曼荼羅品、金剛頂瑜伽經十八會指歸、現圖曼荼羅金剛界諸尊便覽卷一、兩部曼荼羅義記卷四、卷五〕 p3547


金剛笑菩薩

金剛笑,梵名 Vajra-hāsa,音譯嚩日囉賀娑。西藏名 Rdo-rje-hdsum。密教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十六大菩薩之一,南方寶生如來四親近之一。位居金剛界曼荼羅南方月輪中寶生如來之後方。又稱摩訶笑菩薩、摩訶希有菩薩、金剛歡喜菩薩、金剛微笑菩薩、金剛咲菩薩、樂生歡喜菩薩。由此尊之加持,一切眾生若聞若見,則心生踊躍,受法利樂。密號喜悅金剛、歡喜金剛,種子為 (hah),為二障全消殄、歡喜笑悅之義。此尊之三昧耶形、形像等,於金剛界曼荼羅各會中皆不同,於成身會,三昧耶形為二隻三股杵間有口露齒像;形像為身呈肉色,二手揚於耳側,握拳作印耳背之勢;真言為「唵

嚩日囉

賀娑

郝」。於三昧耶會,三昧耶形為蓮花上有橫金剛杵;真言為「呵呵

壑」。於供養會,形像為兩手持蓮,蓮上有三股杵;真言為「唵

娜莫

薩嚩怛他誐多

摩訶

必哩底

鉢羅母儞耶

迦黎

驃嚩日囉

賀西

郝」。此菩薩表寶生如來之一德,即授眾生萬善萬行,表示與眾生共歡喜大笑之相。〔金剛頂經卷一、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卷三、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中、三卷本大教王經卷二、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出生義〕 p3552


金剛業菩薩

金剛業,梵名 Vajra-karman,音譯縛日羅羯磨、嚩日囉羯磨。西藏名 Las-thams-cad-kyi rdo-rje。(一)密教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十六大菩薩之一,北方四親近之一。位居北方月輪中不空成就如來之前方。別名金剛毘首、金剛羯磨、善遍一切處、金剛不空。此尊以虛空中庫藏之珍寶救濟眾生而令無匱乏,於十方如來一切諸佛微塵剎海普心供養。密號善巧金剛、辦事金剛。

種子、形像於諸會中皆不同,如於成身會中,種子為 (kaj),即諸作業皆入大空之義;三昧耶形為十字羯磨;身呈肉色,二手合掌高舉至頂上;真言為「唵

嚩日羅

羯磨

劍」。於三昧耶會,種子為 (tvaj),即如如、離言之作業,遍於法界而最勝第一之義;三昧耶形為蓮花上有十字羯磨;真言為「蘇縛始

怛鍐」。於供養會,形像為兩手持蓮,蓮上有羯磨杵;印相作外縛拳而置於頭頂;真言為「唵

薩嚩怛他誐多

度播冥伽

三母捺囉

薩發囉拏

布惹

羯迷

迦囉

加[口*洛]」。此菩薩為不空成就如來下轉之身,象徵成辦自他事業之德。〔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中、瑜伽瑜祇經〕

(二)居於密教金剛界曼荼羅四印會之東方月輪內,大日如來四親近之一。象徵四種智印中之羯磨智印。形像為左手握拳置於腰部,右掌置於胸前,掌心有羯磨;印相作外縛拳而置於頭頂,以二中指入於掌中,指面相合,二小指及食指立起相合;真言為「阿尾儞野馱縛帝銘薩怛縛薩縛怛他蘗檐失者尾儞野地蘗摩散縛羅參忿擔」。在成身會、羯磨會、供養會、降三世會等諸會中,皆稱此尊為業波羅蜜菩薩。〔金剛頂經卷二、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二、卷三、大教王經卷三〕 p3564   


金剛語菩薩

金剛語,梵名 Vajra-bhāsa,音譯嚩日囉婆沙。西藏名 Rdo-rje brjod-pa。密教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十六大菩薩之一,西方無量壽如來四親近之一。位居西方月輪中、無量壽如來之後方。又稱金剛語言菩薩、無言菩薩。別名金剛念誦菩薩、能授悉地菩薩、金剛上悉地菩薩。由此尊加持,得以六十四種法音遍至十方,眾生皆成法益。密號性空金剛、妙語金剛。

此尊之種子、形像,於各會中皆不同,如於成身會,種子為 (raj),無垢清淨業之義;三昧耶形為舌中三股杵形;形像為身呈肉色,左手握拳置於腰部,右手持如來舌置於胸前;印相為二手作金剛拳,並舉至口部即上仰散開;真言為「唵

嚩日囉

婆灑

[口*藍]」。於三昧耶會,種子為 (da),以言語施與一切之義;三昧耶形為蓮花上有舌形三股杵;印相為外縛拳,而以二食指作蓮形,以二拇指偃附;真言為「鉢囉底

攝那」。於微細會,形像為左手握拳置於腰上,右手舒掌置於胸前。於供養會,形像為兩手持蓮,蓮上有三股杵。

此尊象徵無量壽如來為眾說法的內證之德,身呈肉色,意為修行證果一致;亦即肉色係由白色與赤色合成,白色表示本有清淨之德,赤色表示精進修行。又如來舌表示說法談義之德。〔金剛頂經卷一、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二、卷三、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 p3571


金剛寶菩薩

金剛寶,梵名 Vajra-ratna,音譯嚩日囉囉怛那。西藏名 Rdo-rje-rin-chen。又稱金剛胎菩薩。

(一)密教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十六大菩薩之一,南方寶生如來四親近之一。位居金剛界曼荼羅南方月輪中寶生如來前方。密號大寶金剛、如意金剛、庫藏金剛。此尊之種子、形像,於各會中皆不同,如於成身會中,種子為 (oj),三昧耶形為有火焰之三瓣寶;形像為身呈肉色,左手與願,右手承寶;印相為二拳之面相合,以二食指作寶形;真言為「唵

嚩日囉

囉怛那

唵」。據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載,由金剛寶菩薩之加持,能證得無染智。

(二)大日如來四親近之一。位居金剛界曼荼羅四印會中南方月輪內。代表四種智印中之三昧耶智印。形像為右手作與願印,左手持寶珠置於胸前;印相為金剛針印;真言為「薩縛目捺藍銘不栗夜薄縛睹」。此菩薩為寶生如來下轉之身,象徵發菩提心後之萬行攝持萬法。〔金剛頂經卷一、瑜伽瑜祇經一切如來內護摩金剛軌儀品、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出生義、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 p3579  


降三世羯磨會

又稱降三世會。為密教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中之第八會,位於成身會之左方。於此會中,大日如來現忿怒之相,係表大日如來以金剛不壞之智來調伏難化之眾生。其兩足踏大自在天、烏摩妃,以示斷滅三世之煩惱、所知二障之相,故此會之諸尊住於降三世明王之羯磨身。其圖位形像與成身會大致相同,中央之大日住於智拳印,顯現降伏四魔之形,其旁之四佛及十六大菩薩亦皆交拳,現忿怒形。此會之尊數乃三摩耶會之七十三尊加上外四隅之四大明王(不動、金剛夜叉、軍荼利、大威德), 合共有七十七尊。 〔三十卷教王經卷十、卷十一〕(參閱「金剛界曼荼羅」3547) p3986


曼荼羅

梵語 mandala,西藏語 dkyil-hkhor。又作曼陀羅、曼吒羅、漫荼羅、蔓陀羅、曼拏攞、滿荼邏、滿拏囉。意譯壇、壇場、輪圓具足、聚集。印度修密法時,為防止魔眾侵入,而劃圓形、方形之區域,或建立土壇,有時亦於其上畫佛、菩薩像,事畢像廢;故一般以區劃圓形或方形之地域,稱為曼荼羅,認為區內充滿諸佛與菩薩,故亦稱為聚集、輪圓具足。在律中,亦有為避不淨,而在種種場合作曼荼羅者。

據大日經疏卷四載,曼荼羅有種種意義:自輪圓具足之意而言,諸尊如輪般環繞於普門之大日如來四周,協助大日,使眾生趣入普門;自發生之意而言,能養育佛種,而生佛樹王(佛果);又由梵語 manda 乃精製牛乳為醍醐之意,故曼荼羅表佛果之醇淨融妙,有極無比味、無過上味之意。但後世密教認為,曼荼羅主要是聚集之意,亦即諸佛、菩薩、聖者所居處之地。印度築土壇,係於其上圖出諸尊,事後,復破壞之,但我國及日本則專用紙帛圖出諸尊。日本東密,係指於金剛界圖出金剛界曼荼羅,於胎藏界圖出胎藏界曼荼羅等之兩部曼荼羅(兩界曼荼羅)。在台密,則以蘇悉地法用雜曼荼羅。又兩部曼荼羅之圖樣因經及儀軌不同而有異,現流行之圖示曼荼羅,稱為現圖曼荼羅。

曼荼羅有四種,稱為四種曼荼羅,簡稱四曼。依金剛頂經之說,即:(一)諸尊具足相好容貌之圖畫,稱為大曼荼羅(尊形曼荼羅),相當於金剛界曼荼羅之成身會。(二)諸尊之三昧耶,即表示本誓之器杖、刀劍等之持物,以圖示或於手結印契,稱為三昧耶曼荼羅,相當於三昧耶會。(三)諸尊之種子及真言,或書種子之梵字於諸尊本位,或以法身之三摩地以及一切經論之文義等,稱為法曼荼羅(種子曼荼羅),相當於微細會。(四)將諸尊之威儀事業鑄造成像,稱為羯磨曼荼羅,相當於供養會。此四種曼荼羅,又各含有三種曼荼羅,即:(1)都會(都門、普門)曼荼羅,諸尊聚集一起,如以大日如來為中心之兩部曼荼羅。(2)部會曼荼羅,部分諸尊,如佛部之佛頂曼荼羅,蓮華部之十一面觀音曼荼羅等。(3)別尊(一門)曼荼羅,以一尊為中心之釋迦曼荼羅、如意輪曼荼羅等。

依大日經之說法,可歸納於三種祕密身,即:(一)字,乃法曼荼羅。(二)印,乃三昧耶曼荼羅。(三)形,乃大曼荼羅。此三身各具足威儀事業,稱為羯磨曼荼羅。四曼荼羅雖圓滿具足萬德,然總歸於一而超越相對,此謂體大曼荼羅;具備眾相之差別,稱為相大曼荼羅;具足三密之業用,稱為用大曼荼羅。又四曼荼羅攝盡一切存在之相狀,故對六大體大、三密用大,稱為四曼相大。此外,尚有三種四曼荼羅之說,即:(一)就過去世而言,集中於法身大日如來說法席之聖眾,為自性會四曼。(二)就未來世而言,影像及書畫,為世間住持四曼。(三)就現在世而言,瑜伽行者為行者修成四曼。

至於大智印、三昧耶智印、法智印、羯磨智印等四智印(四印)與四曼之異同,乃是體同而名異;或謂四曼乃通於有情、非情者,而四印則只限於有情者;或謂四曼對本有之體而得名,四印乃對修生之用而得名。

金剛界曼荼羅(金剛界,梵語 vajra-dhātu),表示大日之智法身。又作果曼荼羅、智曼荼羅、西曼荼羅、月輪曼荼羅。此係根據金剛頂經等所作之圖。日本東密使用自九會形成之九會曼荼羅;台密則使用成身一會之曼荼羅。九會曼荼羅乃印度隨宜之說,如左圖所示(括弧內為別稱)。

現圖曼荼羅計收一四六一尊。羯磨會以下之六會,相當於金剛頂經金剛界品所說之金剛界大曼荼羅、陀羅尼曼荼羅、微細金剛曼荼羅、一切如來廣大供養羯磨曼荼羅、四印曼荼羅、一印曼荼羅等六曼荼羅。其餘三會之所據則無定說。金剛界曼荼羅原為成身一會,而九會則似是集合九種曼荼羅者。其圖相之義,金剛係表示菩提之智慧體,堅固不壞,且有摧毀一切之功能。圖相排列順序係以羯磨會為首,最下為降三世三昧耶會,此即表示如來教導眾生,起化他之作用,係「從果向因」之下轉門,至羯磨會以下之供養會乃表示各個四曼。四印會表示四曼相互不離,一印會則表示四曼乃為絕對之一實相而容納於六大。以上六會即三輪身中自性輪身之曼荼羅。理趣會為正法輪身金剛薩埵之曼荼羅,表示欲、觸、愛、慢之相。降三世羯磨會與降三世三昧耶會,則表示由於以上二輪身,對難以教化之眾生,顯示忿怒的教令輪身之降三世明王之容貌,而使之折伏。

此外,降三世三昧耶會以下,逆向羯磨會,係表示菩薩之修行順位,係「從因向果」之上轉門。降三世三昧耶會則象徵以大悲之弓箭,射伏無明之怨敵,發起上求菩提下化眾生之誓願,乃至羯磨會係表示完成威儀具足之大日如來(即羯磨身)。或對前圖依照(七)(八)(九)(五)(四)(三)(六)(一)(二)之順序,有種種解釋,如謂此乃從自證至化他,又從化他還歸自證之「自證化他折伏攝受不二」之曼荼羅。九會之中,表示羯磨會(成身會)圖相者,即於中央畫一大圓輪,其中現出五月輪,且於中央月輪中安置大日及四波羅蜜菩薩,而於四方月輪安置四佛及四親近等十六大菩薩。其他,復畫八供養(內四供養、外四供養)、四攝、賢劫千佛、外金剛部二十天、四大神等。

金剛界曼荼羅分為佛部(理智具足覺道圓滿)、金剛部(智)、寶部(福德)、蓮華部(理)、羯磨部(化他作用)等五部。大日、阿閦、寶生、阿彌陀、不空成就等五佛,為其各部之部主;而大日以外之四佛則自大日四親近之四波羅蜜菩薩出生,故此四菩薩稱為部母。

胎藏界曼荼羅(胎藏界,梵語 garbha-dhātu),乃表示大日之理法身。又作因曼荼羅、理曼荼羅、東曼荼羅、大悲曼荼羅。佛之大悲,若以胎藏為譬喻,即從此胎藏而生曼荼羅之意,此乃根據大日經之繪圖而來。其圖形不一,如經疏曼荼羅、阿闍梨所傳曼荼羅、胎藏舊圖樣、胎藏圖像、現圖曼荼羅,而部院之廢立及所列之諸尊皆有差異。傳說為日僧惠果所作之現圖曼荼羅立有十三大院,然於日僧空海之祕藏記中,省略四大護院,而僅有十二大院。其他尚有省略蘇悉地院,而為十一大院者。日本現行之現圖曼荼羅即屬於十二大院,其配列如下圖,計容納四一四尊。

圖相之意,表示開顯眾生本具之因德,即等於果德之蓮花,亦即菩提心之佛種由大悲萬行之母胎(即胎藏)養育,直至佛果之意。從佛菩提自證之德,示現八葉中胎大日之身,從大日之德,示現第一重乃至第四重之諸尊,此皆象徵大日之德的一部分。其中,中臺八葉院之圖相:大日位於八葉(八花瓣)蓮花中央之花臺,東方安置一葉寶幢,南方安置開敷華王,西方為無量壽,北方為天鼓雷音,東南方為普賢,西南方為文殊,西北方為觀世音,東北方則為彌勒。以上,大日表示法界體性智,四佛表示四智,四菩薩表示四行(菩提、福德、智慧、羯磨)。胎藏界曼荼羅分為佛部、金剛部、蓮華部等三部。在眾生心中則表示粗妄執、細妄執、極細妄執等三妄執實相之大定、大智、大悲等三德。中臺院及其東西等六院,相當於佛部,北方之觀音、地藏等二院相當於蓮華部,南方之金剛手、除蓋障等二院相當於金剛部,外金剛部院攝屬於三部,而通稱為金剛部。

於台密,除兩部大日如來以外,其餘諸尊而為中尊者之曼荼羅(即金剛、胎藏兩界曼荼羅以外之曼荼羅)稱為雜曼荼羅,又稱作諸尊曼荼羅、別尊曼荼羅。有如來、佛頂、諸經、觀音、菩薩、忿怒、天等分別。胎藏界曼荼羅之諸尊,在本位普遍聚集,稱為都會壇曼荼羅、普門曼荼羅;對此,以藥師、彌陀、觀音等諸尊為中心所建之曼荼羅,則稱都外別壇、別尊曼荼羅、一門曼荼羅。

修尊勝法時所畫者,稱為尊勝曼荼羅。以不動明王為本尊之曼荼羅,稱為不動曼荼羅。將彌陀、觀音通種子之「紇利俱」字放置於開敷蓮華中之中臺八葉,稱為九字曼荼羅。此外,畫法華經說經會之聖眾,稱為經法曼荼羅。畫釋迦三尊及傳俱舍論之諸祖者,稱為俱舍曼荼羅。修法之時,僅以觀想觀諸尊之形像,稱為道場觀曼荼羅。至於觀想自身為曼荼羅,而在四肢五體上布列曼荼羅之諸尊,則稱支分生曼荼羅。支分生曼荼羅中,以胎藏界之中臺八葉院配於頭部,第一重之內眷屬配於咽喉及心臟,第二重之諸大菩薩配於臍以下之部位,稱為三重流現曼荼羅。地、水、火、風、空等五輪配於膝、腹、胸、面、頂,稱為五輪成身曼荼羅。此外,金剛界之九會則配於肢體。灌頂之時,敷於壇上行者投花得佛所用者,稱為敷曼荼羅。至於一般把曼荼羅作為禮拜供養之對象,稱為曼荼羅供,略稱曼供,於諸堂建築落成時之落慶供養多修此曼荼羅。描畫彌陀之淨土及彌勒之兜率天等相狀,稱為淨土曼荼羅,或兜率曼荼羅,惟此應稱為變相。又圖示法華經教說內容,稱為法華變相及法華曼荼羅。然於密教修法華經時,則另有法華曼荼羅。又建立曼荼羅,為弟子傳授灌頂之傳法阿闍梨,稱為曼荼羅阿闍梨。〔大日經卷一具緣品、有部毘奈耶雜事卷十三、五祕密儀軌〕(參閱「」6912) p4400


於本辭典中已顯示二十筆,其餘筆數將跳過。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

三十卷。密宗要典。宋‧施護譯。收在《大正藏》第十八冊。略稱《現證三昧大教王經》,又稱《三十卷大教王經》、《宋譯教王經》。為《金剛頂經》大本十八會中初會經文的全譯本。

《金剛頂經》的大本原有十萬偈十八會,但目前所看到的《金剛頂經》是十八會中的初會,只有四千偈;據《金剛頂經瑜伽十八會指歸》所述,初會名一切如來真實攝教王,由〈金剛界〉、〈降三世〉、〈遍調伏〉、〈一切義成就〉等四大品所組成。

本經將〈金剛界〉、〈降三世〉、〈遍調伏〉及〈一切義成就〉四品分為二十六分。其中,金剛界大曼拏羅廣大儀軌分至現證三昧大儀軌分屬〈金剛界品〉;降三世曼拏羅廣大儀軌分至一切金剛部羯磨曼拏羅廣大儀軌分屬〈降三世品〉;調伏一切世間大曼拏羅廣大儀軌分至大曼拏羅廣大儀軌分屬〈遍調伏品〉;一切義成就大曼拏羅廣大儀軌分至羯摩曼拏羅廣大儀軌分屬〈一切義成就品〉。

其中各品均說大、三昧耶、法、羯磨四種曼荼羅。各曼荼羅又皆言及五佛、四波羅蜜、十六大菩薩、四攝、八供養等三十七尊。此外,本經四大品中只舉出成身會、三昧耶會、微細會、供養會、四印會等五會,但《十八會指歸》指出,除此五會外,尚有一印會。

〔參考資料〕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五。


十六執金剛

位於密教金剛界曼荼羅成身會下方的十六尊護法神。即︰(1)虛空無垢金剛(十九執金剛之一),(2金)剛輪,(3)金剛牙(不空成就佛四親近之一),(4)蘇喇多金剛(意譯作妙住,謂其住安穩),(5)名稱金剛,(6)大分金剛,(7)金剛利,(8)寂然金剛,(9)大金剛,(10)青金剛,(11)蓮華金剛,(12)廣眼金剛,(13)執妙金剛,(14)金剛金剛,(15)住無戲論金剛(十九執金剛之一,住於大空慧),(16)虛空無邊遊步金剛(十九執金剛之一)。《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出生義》云(大正18‧298c)︰
「下方有十六執金剛神,蓋一切如來勇健菩提心所生化。亦明如來修行之時,有塵數心障煩惱,以是金剛慧破之,大覺之後,成塵數種類智門,以是金剛慧用之,故復現其暴惡可畏之身。」

各家對此十六執金剛的看法並不一致,如《祕藏記》謂彼等在金剛界一百零八尊曼荼羅中。或稱此十六執金剛為八方天夫妻,或謂其相當於《大日經》〈祕密曼荼羅品〉所說之金剛部十六尊。或謂其乃十六大菩薩因位之惑障。然與其作此說,不如謂其為斷破惑障、調伏違法邪道之智德更為恰當。

〔參考資料〕 《大日經疏》卷十六。


不二摩訶衍

《釋摩訶衍論》〈立義分〉所立三十三種門法中的第一門法,即超越根機、遠離教說的絕對不二境界。對應於其餘的三十二門法,不二摩訶衍稱為性德圓滿海。其餘的三十二門法,乃應機緣而說此不可說、不可思議的不二摩訶衍,故稱為修行種因海。

修行種因海有前重、後重之別。前重,謂強說不二摩訶衍為法、義二者。法是一心,義是三大,各開真如、生滅二門,並作能入、所入之別,故有八法、八門。後重,謂對於在前重尚不能領解之機者,立一心、三大等四法,也各開真如、生滅二門,作能入、所入之別,故也有八法、八門。前後兩重加以合併,計有十六能入門和十六所入本法,共成三十二門法。

以上三十三門法,可歸納為不二、前重、後重三門,或不二、真如、生滅三門。此不二摩訶衍、十六能入門、十六所入本法等三十三門法,係《釋摩訶衍論》一部的要義,相傳馬鳴十論(《一心遍滿論》、《融俗歸真論》、《法界中藏論》、《祕密微妙論》、《眾命合一論》、《真如三昧論》、《心性清淨論》、《不動本源論》、《甚深玄理論》、《大乘起信論》)也對此詳加論述,故古來研究《釋論》的學者均特別致力於此。

日本真言宗新義派之祖覺鍐在其《釋摩訶衍論指事》一書中,曾就此試加四重祕釋(大正69‧564c)︰
「就淺略,三十二種顯教,修行種因海應化身所說也;不二大乘密教、性德圓圓海、法身所說也。就深祕門有三重。兩重一法界心是真如門,是則真言也,兩重三大義則生滅門,皆是因海。
復次,於一心法界三大義,有真如、生滅二法門。其真如是真言,生滅則顯教。此復二義,各有二義︰一者顯中之祕;二者皆是第十住心之分齊也,非九種住心之祕密。復次,能入門顯教,所入法真言。次就祕中深祕門,此不二、真如、生滅三門是三部法門也,如次佛、蓮、金是也。此復有三重,三部各具三門故也。
復次,此三十三種法門是三十七尊三摩地也,不二是大日不二之總體,一心三大是四佛,前後兩重門法四波羅蜜以後可配之。復次,前重一心三大四佛,十六門法十六大菩薩;後重四法總是四波羅蜜,真如所入內四供,能入外四供,生滅門法四攝。就祕祕中深祕,皆是大日如來法曼荼羅身也,一一法具各各法,互相攝入,輪圓具足,橫豎無邊,數量過剎塵,理智理智各各無數也。」

依覺鍐之意,此三十三種法體不外是曼荼羅諸尊的三摩地、大日如來的法曼荼羅身、我等眾生心的實相。


月輪觀

密教的基礎觀法。由印度‧善無畏(637~735)傳入。又稱淨菩提心觀。月輪指圓月而言。月輪觀謂行者在心中觀想自心之本質如滿月輪,俾得親證本心之清淨性。

據《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中所載,凡人之心本如月輪清淨,離諸煩惱垢、能執所執等,但為客塵所翳而不悟菩提心。若觀淨月輪,念念觀照,則能顯智,得悟菩提心。《菩提心論》亦云(大正32‧573c)︰「諸佛大悲,以善巧智,(中略)令修行者於內心中觀日月輪。由作此觀,照見本心,湛然清淨,猶如滿月,光遍虛空,無所分別。」

依善無畏《無畏三藏禪要》所述,月輪觀之觀想方法為︰靜坐攝心,想像離自己四尺左右遠的對面,有一輪明月。直徑約一尺,明朗清涼,光潔瑩澈。注念觀想,莫令散亂,勿墮昏沉。久之,月輪漸能明白顯現。至此,再觀想月輪漸漸擴大,從直徑四尺大小,漸漸擴大到量同宇宙。下座之時,應觀想月輪漸漸縮小如初,收歸自心。觀成之後,於定中唯見光明朗澈,無邊無際,不見身心世界。據稱常入此定,護持不失,便能見道明心,進入初地菩薩位,並稱「依此修習,直至成佛,更無別理。」

又,另據《菩提心論》所述,以滿月為圓明之體,與菩提心相類似,故以之為喻。即此月輪象徵一切有情眾生內在的佛性、菩提心。因此,此滿月輪稱為心月輪,表淨菩提心之體。初發心之人若無法於心中作觀,可繪直徑一尺六寸大的月輪(表金剛界十六大菩薩),行者面對此月輪圖,觀想己心亦如月輪。

〔參考資料〕 《守護國界經》卷九;《金剛頂蓮花部心念誦儀軌》;《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卷上;《心地觀經》卷八;山崎泰廣《密教瞑想法》。


本初佛

密教佛名。音譯阿提佛陀。意譯又作本初覺者、第一覺者、勝初佛。用語。印度後期密教(即金剛乘,Vajra-yāna),以此佛為諸法的本源、萬物的創造者。並謂五在定佛(Dhyāni-buddha)係由此佛所流出。但是,在金剛乘諸派中,有人以本初佛為五在定佛之一。也有人以金剛薩埵,或普賢菩薩,或持金剛為本初佛。

根據梵文《大乘莊嚴寶王經》(Kāraṇ-ḍa-vyūha)之別本記載,劫初出現稱為本初佛、自生者(Svayambhū)、本初主(Ādi-nātha)之佛,藉禪定而創造世界。又從其精神產生觀自在菩薩。由額生大自在天。從肩生梵天。從心臟生那羅延天。自牙齒生辯才天女(Sarasvatī)。

另依梵本《自生往世書》(Svayambhū-purāṇa)記載,本初佛最初以火焰姿態出現於尼泊爾。文殊師利菩薩為保存此火焰,而建自生支提(Svayambhū-caitya)。西元第十世紀以後,為統合五在定佛的思想,印度那爛陀寺的學僧之間興起此本初佛的概念。到後世,在尼泊爾,為艾斯瓦力卡(Aiśvarika)派所採用。在西藏,則被採用為藏傳佛教的教義。

本初佛以人的形態表現時,被稱為持金剛(Vajradhara)。其形像,有單身及雙身。單身者,金剛結跏,以寶玉與嚴身具裝飾身體,右手握金剛,左手握犍稚(gaṇṭā),兩手交叉於胸前,結金剛吽字印。雙身者,則以同樣的姿勢抱鑠乞底(śakti)。鑠乞底右手執小刀,左手持髑髏器(kapāla)。

◎附︰賴富本宏〈喇嘛教美術的特色〉(摘錄自《世界佛學名著譯叢》{75})

在五佛裏,由居於中心地位的所謂的大日如來總括全體。在行部或瑜伽部密教裏,通常以大日如來為中心,但在無上瑜伽密教裏,則屬金剛部族,司五煩惱中之瞋恚(dveṣa)的阿閦系統之諸尊繼之而起,密教於此有很大的改變。

然而,這種傾向更進展到不以五佛之間的位置轉換為滿足,甚而在五佛之上,置一總括五佛的絕對的佛。此一絕對的佛,不依存於其他;於本初之時,即已存在,故稱為本初佛。能獲得本初佛之地位的,並不是原來的佛,在《初會金剛頂經》裏,說聖俗一致,以如下三尊為現象世界的代表(此三尊與現象世界具有同樣的意義)。此三尊即是第六佛,亦即昇上本初佛的地位。(1)金剛薩埵,(2)持金剛,(3)法身普賢(普賢王如來)。

如上三尊,到了後代遂成為本初佛。但各派有各自的本初佛。例如,噶舉派以持金剛,寧瑪派則以法身普賢為最高的佛。

茲略述各尊如下︰
(1)金剛薩埵(Vajrasattva)
金剛薩埵,此名稱具有「金剛的薩埵」,亦即「密教之菩薩」的重要意義。這個名稱可能並非出自大乘經典,而是出自密教經典(《大日經》﹖)。其早期有金剛手菩薩(Vajra-pāṇi),甚至於可追溯到古印度神話的因陀羅(Indra)神。另外,與金剛薩埵有關的是執金剛、釋提桓因、忿怒金剛手等等。

在原始經典中,金剛手已出現,即釋尊之侍衛,在犍陀羅美術裏,曾清楚的表示出此種特色。即以其與佛接近的特色,在大乘經典中遂取得了佛說法之對告眾的地位。又在密教經典中,此尊是密教的菩薩,眾生的代表者,特別是在密教的相承中,此尊連結聖俗,是大日(聖的象徵)的橋樑。根據這點,日本的密教把金剛薩埵視為大日如來的因位,是真言宗付法八祖中,繼第一祖大日如來之後的第二祖。金剛薩埵在佛教中,取得確定的地位,是在《初會金剛頂經》;在該經中,他是十六位大菩薩的上首,是大日如來的對告眾,其重要性不亞於大日如來。

從美術的角度來看拉達克的金剛薩埵,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別。

第一,是十六大菩薩之一的金剛薩埵。常見於阿爾齊袞巴為主的林親桑坡系的曼荼羅中。

在圖像上,拉達克的金剛薩埵圖像與印度和日本一樣,同是右手持金剛杵於胸前,左手握金剛鈴於左膝上。身色常作白色。這種類型的金剛薩埵,不用說,當然還不是本初佛。

第二,是可以稱為本初佛的金剛薩埵。此尊的圖像與前者大抵無異,但大多是抱著金剛薩埵女(Vajrasattvī)的雙身像。出現於一般稱為「西藏死者之書」的《中陰救度法》(Bar-do thos-dol)一書中的第六佛,即是一例。

作為本初佛的金剛薩埵,也被當作單獨一尊來描繪,但在此時,其身色是金色身。

(2)持金剛(Vajradhara)
持金剛,與金剛薩埵一樣是衍生自因陀羅神,因此與金剛手不無關係。在《初會金剛頂經》中將金剛薩埵(Vajrasattva)、持金剛(Vajradhara)、金剛手(Vajrapāṇi)置於同格,即是證據。

在圖像上,持金剛之持物與金剛薩埵完全一樣,但其兩手於胸前交叉結金剛吽迦羅(Vajrahūṃkāra)印,是其差異處。又若再舉出其特色,其身色與金剛族的阿閦佛,同是青色。類似金剛吽迦羅的印相,可見於日本東寺講堂五大明王中的軍荼利明王,但據筆者的推測,其起源大概是出自印度愛羅拉石窟的金剛手的侍者。

雖然在西藏,此兩者多少有點混亂,但還是能將兩者加以區別。由於持金剛是噶舉派的本初佛,因此在八十四成就者傳等的成就者系統的前面或中央,必定有青色的持金剛。換句話說,這是相承系譜的中心,與日本的金剛薩埵扮演同樣的角色。

(3)法身普賢(Samantabhadra)
普賢菩薩是《華嚴經》裏,專司行願的菩薩。但也見於《大日經》和八大菩薩之中,以其為菩提心(bodhicitta)的典型象徵。因此,在《金剛頂經》中,將其視為金剛薩埵和持金剛的異名同體。但是,表現於圖像的法身普賢(本初佛),是否與《初會金剛頂經》的普賢有直接關係,今還不能確定。亦即本初佛的普賢,不同於金剛薩埵等的菩薩形,而是近似佛形。所謂「近似」,即是在此尊身上,不著大衣,完全裸形。頭頂可見肉髻,但此肉髻是否確是三十二相之一,並無確證。

此尊身色無例外的,都作青色。有單獨尊和膝上抱著明妃的雙人形兩種形態。由於是寧瑪派的本初佛,故可見於寧瑪派的寺院。

此尊的起源未明,若探討與其類似者,不禁想起耆那教之尊像。眾所皆知,耆那教大致可分為裸形的空衣派(Digambara)和穿白衣的白衣派(Śvetāmbara),但其尊像均是裸形。耆那教的尊像以比哈、歐利沙為中心,存在於印度各地,但在印度因無法見到法身普賢的實例,資料不足,故無法確知是否受耆那教之影響。

又,在近代密教研究初興之時,有人主張以時輪尊為本初佛的代名詞,但根據最近的研究,此說已被否定。

〔參考資料〕 M. Monier Williams《Buddhism》;H. Kern《Manual of Indian Buddhism》;Be-noytosh Bhattacharyya《An Introduction to BuddhistEsoterism》;M. Winternitz《Geschichte der indischen Literatur》;H. V. Glasenapp《Der Buddhismus》。


兩界曼荼羅

密教用語。係以大日如來為中心的諸尊配置圖。共有胎藏界與金剛界二種,故稱兩界曼荼羅。胎藏界曼荼羅係依成立於七世紀中葉的《大日經》而作,金剛界曼荼羅則根據《金剛頂經》而作成。又稱兩部曼荼羅。胎藏界曼荼羅原稱大悲胎藏生曼荼羅或胎藏曼荼羅,無「界」字。中國唐代胎、金曼荼羅併用,兩者合稱為兩部曼荼羅,後為與「金剛界」之稱對應,而稱胎藏界,兩界曼荼羅之稱遂漸普遍。

密教寺院的本堂,中央供有並列佛器、法具的法壇,兩側懸掛兩界曼荼羅。右(東)為胎藏界曼荼羅,左(西)是金剛界曼荼羅。日本現存的兩界曼荼羅,大抵為臨摹空海請回的現圖曼荼羅而廣為流布者。在空海《請來目錄》中有「大毗盧遮那大悲胎藏大曼荼羅一鋪、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一鋪」之記載,此即現圖曼荼羅。為空海之師惠果請供奉丹青李真等十餘位畫師所繪,由惠果直接傳授者。由於惠果以前未見有人組合兩曼荼羅,而且惠果曾從不空受金剛界法,從善無畏之弟子玄超受胎藏法,而在現圖曼荼羅諸尊圖像中又可見有金、胎兩界的巧妙融合,因此,現圖曼荼羅被推定為惠果所作。

〔胎藏界曼荼羅〕 此曼荼羅以五色界線區劃成。中央為八葉蓮華的中臺八葉院。八葉蓮之中心為結定印、坐白蓮上的大日如來。環繞其周圍的八葉上,東南西北有四如來。即手結與願印的寶幢如來、結施無畏印的開敷華王如來、結禪定印的無量壽如來、結降魔印的天鼓雷音如來。四佛之間由東南起各為普賢、文殊、觀音、彌勒等四菩薩。此院上部為遍智院,五尊一列,中央有三角火印。下部為持明院,亦為五尊一列,中為般若菩薩,左右各配置二明王。

在中央三院之兩側,各並列三行七列的尊像,左為觀音院,因諸尊皆持蓮華,所以又稱蓮華部院。右為金剛手院,因尊像皆持金剛杵等武器類,故又稱金剛部院。遍智院上方為二橫列的群像,中央為釋尊如來,故名為釋迦院。持明院下方是虛空藏院,亦為二橫列群像,中央是虛空藏菩薩,左右兩端為千手觀音與金剛藏王菩薩。

環繞以上諸院外圍,自上向右依序為文殊、除蓋障、蘇悉地、地藏等四院,總計為十二院。最外圍為外金剛院(或稱最外院),環列天部諸尊二百餘尊。

〔金剛界曼荼羅〕 以界線區分為九等分。此係由九種曼荼羅組成的複合曼荼羅,故又有九會曼荼羅之稱。每一尊像皆負白圓光月輪。九會中央的成身會,以具象性的佛像,表現金剛界法的大曼荼羅。內為五個白圓,各圓內皆以如來為中心,四周圍繞四菩薩。中央為大日(佛部)、東為阿閦(金剛部)、南為寶生(寶部)、西為無量壽(蓮華部)、北為不空成就(羯磨部)。寶部、羯磨部為胎藏界所無。周圍以外廓圍繞,廓內置賢劫千佛(成身會以外為賢劫十六尊)、外供養、四攝菩薩,廓外圍繞二十天。此為金剛界曼荼羅的基本形式,九會中由上算起第二、第三段的六曼荼羅皆是此基本形式。

成身會下方的三昧耶會,以三昧耶形代替尊像的描繪,是傳達甚深意念的三昧耶曼荼羅。三昧耶會左方的微細會,為表示理法的法曼荼羅。微細會上方的供養會,為羯磨(行為)曼荼羅。以上大、三、法、羯四曼荼羅,總稱為四種曼荼羅。供養會上方的四印會,似是為使大眾易於理解而簡略化的四種曼荼羅。其中,尊像與三昧耶形合併使用。

四印會右方的一印會,月輪內為結智拳印的金剛界大日如來。象徵定中與佛相應,即身成佛。其右方之理趣會,是依《理趣經》而繪的曼荼羅,內容肯定男女之愛欲且擬加以昇華。理趣會下方的降三世會,及降三世會下方的降三世三昧耶會,出現降服大自在天的降三世明王,此二會曼荼羅及理趣會可視為印度後期密教的開始。胎藏界曼荼羅表示外在現象界之「理」,金剛界曼荼羅表示凝集內觀、精神界之「智」。兩界曼荼羅具現了理智不二的密教世界觀。

〔成立〕 在七世紀中期至八世紀初葉期間阿地瞿多所譯之《陀羅尼集經》,以及菩提流志所譯之《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一字佛頂輪王經》等雜密經典中,隨處可見胎藏界曼荼羅及金剛界曼荼羅之原形。以大日如來為主的純密胎藏曼荼羅遺品,今有日本鎌倉初期的臨摹本,其原本是西元853年至858年入唐的圓珍請回之《胎藏圖像》(奈良國立博物館藏)及《胎藏舊圖樣》。前者為胎藏曼荼羅最古本,為善無畏所傳;後者介於《胎藏圖像》與現圖曼荼羅之間,就圖像言屬不空系。

金剛界曼荼羅之古本,有圓珍(855年抵達長安)得自法全所授、善無畏所傳的《五部心觀》(滋賀園城寺藏)。此曼荼羅由六會組成,缺現圖曼荼羅右側的理趣會、降三世會、降三世三昧耶會,尊像具異國風格,成身會諸尊坐鳥獸座,一印會中尊非大日如來,而是持三鈷杵的金剛薩埵,比現圖曼荼羅更具古樣。分析諸古本圖像,可知胎藏界曼荼羅之變遷過程應為︰《胎藏圖像》→《胎藏舊圖樣》→胎藏界曼荼羅。金剛界曼荼羅之變遷過程應為︰《五部心觀》→金剛界曼荼羅。根據諸本,可推知現圖曼荼羅大抵是如何地逐漸增廣,終於形成目前所見之在構圖上重視左右相稱的兩界曼荼羅。

〔開展〕 由於空海請回日本的兩界曼荼羅(現圖曼荼羅),損耗甚多,故曾先後進行四次臨摹。此四次之年代即弘仁十二年(821)、建久二年(1191)、永仁二年(1294)、元祿六年(1693)。元祿本的大曼荼羅,現在仍為東寺灌頂堂所用。由紫綾金銀泥繪就的《高雄曼荼羅》,係天長年間(824~834)新造高雄神護寺灌頂堂所供的兩界曼荼羅,為現存最古現圖曼荼羅。《傳真言院曼荼羅》(絹本著色,東寺,899)為最古的彩色本。依寺傳所載,此本曾是宮中真言院御修法所用的曼荼羅。但並無確證。

此外有醍醐寺五重塔(951)第一層內的兩界曼荼羅壁畫、《子島曼荼羅》(紺綾金銀泥繪,子島寺)、《血曼荼羅》(絹本著色,金剛峰寺,1150)等。此外又有台密所用的金剛界八十一尊曼荼羅,以及描自圓仁請來本的根津美術館本(十三世紀前半)與兵庫太山寺本等。石山寺版及妙法院版,是鎌倉末期到室町時代流行的木版印刷。1870年法雲的御室版對現圖曼荼羅的普及頗有貢獻。另有板雕、金銅板等工藝化的兩界曼荼羅。

◎附︰持松〈金胎兩部〉

〔名稱的總解〕 金胎兩部是「金剛界曼荼羅」和「胎藏界曼荼羅」兩部曼荼羅合起來的簡稱。「部」是部門、部族、部類的意思。金胎兩部說明毗盧遮那如來的理、智兩德,說明理德的一部分稱為胎藏界曼荼羅,說明智德的一部分稱為金剛界曼荼羅。如來的理智兩德幽深玄遠,不容易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現在假藉彩繪丹青的圖畫、形像來開示誘導一般初學的人,使他們從這些圖畫形像的標幟裏面覺悟到自己本有的理(身)智(心)兩部功德,所以金胎兩部又稱色心兩部或理智兩部。理是本有,屬因位;智是修生,屬果位,故又稱因果兩部。胎藏為發心之始,包含萬行,如東方為生長萬物之首;金剛為證得之位,顯現萬德,如西方成熟萬物之終,故又稱東西兩部。

這兩部曼荼羅也把真言宗兩部大經《大日經》、《金剛頂經》的思想內容,用圖像表達出來。它網羅宇宙萬象,包括十界聖凡,上下尊卑,染淨邪正,兼收并蓄,可說是一幅宇宙法界的縮影,作為真言修行者的信仰和觀念的對象。真言宗就在這兩幅畫上表現出勝過其他各宗的特色。

真言宗的修學分為教相、事相兩門,教相是文字理論,事相是儀軌修法。如果只研教相,不習事相,對於莊嚴諸尊的法身就不能有親切的體會;只重事相,不通教相,對於儀軌修法就往往鑽入婆羅門的窠臼。所以兩幅畫像是真言宗事相的一個重要圖記,必須結合著教相來理解它。《大日經疏》說︰「凡祕密教中,皆記因緣事相喻以深旨。」因此,這兩幅畫在真言宗的人看來,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僅僅當作是多神的聚會,認為是多神教的表記,那是很外行的看法。茲分述金、胎兩界曼荼羅如次︰

(一)金剛界曼荼羅(Vajra-dhātu-maṇḍala)

(1)金剛界曼荼羅的意義︰金剛界曼荼羅是九會曼荼羅(九種曼荼羅的集合)的通稱,因為「會」字的意思就是從曼荼羅譯成的,依初會《金剛頂經》,這九種曼荼羅各有名稱,但都是金剛界曼荼羅的組成部分,所以總稱金剛界曼荼羅。至於金剛界曼荼羅這一名稱的由來,如施護的三十卷《教王經》說︰「復次,我今當渲說,最上廣大曼荼羅,其相猶如金剛界,是故名為金剛界。」因為金剛界曼荼羅是金剛界的大日如來最初為金剛手、觀音等十地菩薩在阿迦尼吒天宮(色究竟天)所示現的。但是為了攝取此會所遺漏的根機,所以下降到須彌頂重為示現,現在所圖繪的金剛界曼荼羅就是描寫當時集會的情況。其構造完全等於色究竟天和須彌頂的式樣,因此這一幅圖畫的曼荼羅也稱金剛界曼荼羅,所以說︰「其相猶如金剛界,是故名為金剛界。」

金剛界曼荼羅也是佛菩薩在阿迦尼吒天宮和須彌頂集會的場所,金剛界就是大日如來,因為是依金剛堅固的智的成分所成立的,所以名金剛界如來;對胎藏界大日如來的理界如來,又可稱智界如來。西藏的什迦彌怛羅解釋說︰「由一切如來身口意金剛本質所完成故,名曰金剛界如來。」《祕藏記》說︰「金剛者智,界者是身,持金剛者之身,身即聚集義也,言一身聚集無量身。」就是由無量無邊的金剛智體所成的身子稱為金剛界如來。

(2)金剛界曼荼羅的組織︰金剛界曼荼羅是根據密教兩部根本經典之一的《金剛頂經》所圖繪的。《金剛頂經》有十八會、十萬頌。不空三藏僅僅譯了初會中的一部分,即《金剛界大曼荼羅廣大儀軌》中的一品〈金剛界品〉就去世了,到了宋朝施護法師譯出三十卷《教王經》,才是初會的全經。他又譯出七卷《最上祕密大教王經》,是第十五會;法賢三藏譯出七卷《最上根本大教王經》,是第六會。

普通所稱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不是指全經十八會中的九會,而是初會經裏面有四大品(〈金剛界品〉、〈降三世品〉、〈遍調伏品〉、〈一切義成就品〉),〈金剛界品〉說六種曼荼羅(金剛界曼荼羅、金剛祕密曼荼羅、金剛微妙曼荼羅、金剛事業曼荼羅、最上四印曼荼羅、最上薩埵曼荼羅),其中第六開為兩種(一印會、理趣會),成了七種;再加〈降三世品〉的二種曼荼羅,就成了金剛界九會曼荼羅,其現圖的方位如下︰


┌─────┬─────┬─────┐
│五 四 5│四 一 6│三 理 7│
│ 印 │ 印  │ 趣 │
│ 會 │ 會 │ 會 │
├─────┼─────┼─────┤
│六 供 4│九 成 1│二 降 8│
│ 養 │ 身 │ 三 │
│ 會 │ 會 │ 世 │
│ │ │ 會 │
├─────┼─────┼─────┤
│七 微 3│八 三 2│一 降 9│
│ 細 │ 昧 │ 三 │
│ 會 │ 耶 │ 世 │
│ │ 會 │ 三 │
│ │ │ 昧 │
│ │ │ 耶 │
│ │ │ 會 │
└─────┴─────┴─────┘


九會的名稱本來應依照經上所說,但為了講說方便,後人便立了圖上這些簡單的名稱。名稱雖說有九會,但總的組織只是一個金剛界曼荼羅;而金剛界曼荼羅主要又只是一個成身會,成身會是說明佛果行相的。圖裏面的阿拉伯數字和中國數字,分別表明從因向果的上轉門和從果向因的下轉門兩個方向。如果眾生從因向果,則先從(一)降三世三昧耶會漸次上升到(九)成身會;如果佛從本垂迹,則從(1)成身會次第轉入到(9)降三世三昧耶會。

中央的成身會又叫羯磨會,也就是經上所說的六種曼荼羅當中第一金剛界曼荼羅,是金剛界九會曼荼羅的根本,屬於四種曼荼羅中的大曼荼羅。真言行者觀想這裏面所畫的尊容而成就自身的佛果,所以叫成身會。又此會所表示的是諸尊的威儀事業,所以又叫羯磨會。

成身會的組織是︰中央畫大金剛輪,表示五佛所住的樓閣。四方四佛的兩側有金剛杵隔著,表示樓閣的八柱。這八柱所莊嚴的內面有五個月輪,表五佛的解脫地,稱為五解脫輪。五解脫輪中又各有五個月輪,每一月輪中有蓮花,表本有無量功德。在這些蓮花上住有五佛、四波羅蜜、十六尊等。而支持這一寶樓閣的則依地、水、火、風四大天神之力,實際上應該是五大,但以空大無礙,所以只有四輪。

第二重畫賢劫千佛等,集於寶樓閣的廊廡。最外一重名外金剛部,乃護世諸天的首領──二十天──所居之地。諸尊的數目總有一千零六十一尊,但普通只說明重要的三十七尊。(中略)

此樓閣中央法界體性智大日如來,由四智流出四方四佛,大圓鏡智現東方阿閦佛,平等性智現南方寶生佛,妙觀察智現西方彌陀佛,成所作智現北方不空成就佛。此四佛又流出每方的四親近──十六大菩薩──稱曰慧門十六尊(男形曰慧門)。同時,四方四佛為供養中央大日如來,故於大日如來四方現出四波羅蜜女菩薩圍繞,表示四智攝歸總體。大日如來為酬答四佛的供養,又於四方四佛之側,現出嬉、鬘、歌、舞四天女,表示心王翼贊四智。四佛更欲酬答大日,故於第二重四隅示現香、花、燈、塗四天女,表四智勝妙精進。大日如來為增加威光,又於四方四門示現鈎、索、鏁、鈴四攝天女,表攝召一切眾生。此四攝、八供及四波羅蜜,稱為定門十六尊(女形曰定門)。定慧各十六尊,加五佛,共稱三十七尊,此三十七尊,本為金剛界如來一法界身所現,所以相互供養者,表示佛作佛業,所以稱羯磨會。

這些形像,無非是為了把抽象的、無相的智慧法門,使它具體化、象徵化而已,因為密教的瑜伽,是以心的統一為根本條件的,心的統一,必須修無相觀,無相觀極難入手,故假有相觀為方便。所以《大日經疏》卷四說(大正39‧620b)︰「令初業者,措心有地,所作不空,(中略)若一切有為之法,皆悉住於實相,豈得如彼癡人,或欲逃避虛空,或欲貪著虛空乎﹖」所以將清淨法界、四智等都給以擬人化。從這些色身、手印、衣服、莊嚴等上面,體現出無相法身的性質,譬如中央毗盧遮那佛的身子是白色,就表示法界的自性清淨;蓮花座表本有萬行功德的集聚,所有一切事相儀軌,都要這樣理解,是最要緊的。

其次,第二三昧耶會,三昧耶會在九會的東方,屬於四種曼陀羅中的三昧耶曼荼羅,是畫著塔、杵、珠、刀、劍、器坏標幟,代表成身會的尊形。這種種標幟都是各尊自證化他的本誓相狀,所以稱為三昧耶形。使眾生一見到塔就知道是大日如來的表號,看到蓮花知道是彌陀的標幟。

第三微細會,在東南方,屬於四種曼荼羅中的法曼荼羅,其圖大抵同於成身會,不過各尊都畫在三股杵裏面,表示住於微細智中。

第四供養會,在南方,屬羯磨曼荼羅,因諸尊各各表現供養承事的儀式,所以叫供養會。

第五四印會,在西南方,綜合上面四種曼荼羅使不相離,所以叫四印會。

第六一印會,在上方正中央,表示大日如來獨一法身,四曼會歸一實之義。

以上六種曼荼羅,在佛的三輪業用中屬於「自性輪身」的曼荼羅。

第七理趣會,在左上方,以總攝五智之金剛薩埵為主,屬於以正法化人的「正法輪身」曼荼羅。

第八降三世會,在左方中央,以諸尊皆現忿怒的降三世明王之身,表示降伏四魔及三毒。

第九降三世三昧耶會,在左下方,大意與降三世會同,但此會則是畫降三世的三昧耶形,這兩會都是大日心中的金剛薩埵所現的「教令輪身」,受佛教令,為調伏剛強難化的大自在天(即根本無明)等,以大悲心,現忿怒相。

(3)金剛界曼荼羅的部類︰金剛界曼荼羅是始覺上轉的法門,轉因位九識成果上五智,所以建立五部。中央法界體性智以大日為主,屬於佛部;南方平等性智,以寶生為主,屬寶部;西方妙觀察智,以彌陀為主,屬蓮花部;北方成所作智,以不空成就為主,屬羯磨部;東方大圓鏡智,以阿閦為主,屬金剛部。依著因果順序說︰則第一蓮花部是眾生本有清淨菩提心,在生死泥中不染,猶如蓮花出在污泥,故名蓮花部。第二金剛部是眾生在自心之理的處所,同時又具有堅固不壞的智慧、能破煩惱,猶如金剛不壞,能壞一切。第三佛部上面的理智二德,在凡夫時作用未顯,入佛果後理智顯現,覺道圓成,故名佛部。第四寶部在佛的萬德圓滿中,福聚無邊,故名寶部。第五羯磨部佛為眾生成辦一切慈悲事業,故名羯磨部。此中第一、第二為在纏之因德,第三是理智具足出纏的果位,第四、第五是從佛部中開出來的,從佛的自證圓滿開為寶部,從佛的化他事業開為羯磨部。

(二)胎藏界曼荼羅(Garbha-dhātu-maṇḍala)

(1)胎藏界曼荼羅的意義︰胎藏界曼荼羅的具足名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它是根據密教根本經典之一的《大日經》所圖繪的。梵語蘗喇婆譯為胎藏,有胞胎胎藏、蓮花胎藏之分。《大日經疏》卷三解釋說(大正39‧610a)︰
「今且約胎藏為喻,行者初發一切智心,如父母和合因緣,識種子初托胎中,爾時漸次增長,(中略)乃至始誕育時,諸根百體,皆悉備足,始於父母種姓中生。猶如依真言門學大悲萬行,淨心顯現。又此嬰童,漸具人法,習諸伎藝,伎藝已通,施行事業,如於淨心中發起方便,修治自地,隨緣利物,濟度眾生,故名大悲胎藏生也。(中略)今以蓮花喻此漫荼羅義。如蓮種在堅殼之中,枝條花葉之性,已宛然具足,猶若世間種子心(初發的菩提心)從此漸次增長,乃至初生花苞時,蓮台果實隱於葉藏之內,如出世間心尚在蘊中(大悲胎藏)又由此葉藏所包,不為風寒眾緣之所傷壞,淨色須蕊日夜滋榮,猶如大悲胎藏,既成就已,於日光中顯照開敷,如方便滿足。」

又,卷五說(大正39‧635c)︰「如上所說︰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者,即是心實相花台,大悲胎藏開敷,以大悲方便現作三重普門眷屬,以是義故名為大悲胎藏曼荼羅也。」西藏譯的《大日經》把蘗喇婆譯作本質,藏譯《大日經》(北京版《祕密經》第十卷上)的〈具緣品〉說︰「祕密主,復次廣大曼荼羅悉能救濟無邊有情界,故名大悲本質生。」佛陀瞿呬耶的疏(北京版本續解前六十五函上)裏面解釋說︰「大悲本所生者,此曼荼羅從大悲生,世尊得一切智智後,以大悲力,出生身等無盡莊嚴曼荼羅,故云從大悲生,本所者,是生之根源,彼大悲者,是此曼荼羅生之所依;或從此曼荼羅出生大悲,是則從曼荼羅門出生如來大悲功德等,令得一切智智故。」這就是說︰大悲胎藏曼荼羅是從佛的大悲願力,為化益眾生現種種身,為種種有情說種種法,適應種種眾生的根性欲望開示種種本誓的心,以此身口意三無盡莊嚴藏為對境而圖繪的形像,就叫大悲胎藏生曼荼羅。

這一解釋,是從佛攝化眾生的「向下門」說的,如果從眾生「向上門」的進取來解釋,則是一切眾生觀見此曼荼羅,依之修行,能開悟自心的大悲菩提,所以叫大悲本所生。因此大悲本所生曼荼羅,一方面是象徵從佛的大悲功德所發生的三無盡莊嚴藏的活動;一方面是在行者的心中體現出佛的大悲三無盡莊嚴藏,所以叫曼荼羅。

(2)胎藏界曼荼羅的組織︰胎藏曼荼羅是根據《大日經》而圖繪的,《大日經》的中心教義,就是「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三句。因此胎藏界曼荼羅的組織也就是標誌這三句的意旨,而繪出三重現圖的曼荼羅。

胎藏曼荼羅的圖位,說法極不一致,普通說有三種不同。{1}經疏曼荼羅,即《大日經》和疏中所說的圖位。《大日經》〈具緣品〉所說的屬於大曼荼羅,表示身無盡莊嚴藏;〈轉字輪品〉所說的屬於法曼荼羅,表語無盡莊嚴藏;〈祕密曼荼羅品〉所說的屬於三昧耶曼荼羅,表意無盡莊嚴藏。這三種中,以〈具緣品〉所說的大曼荼羅為圖位的基本依據。{2}阿闍黎所傳曼荼羅,是善無畏三藏在他所著的兩部儀軌《攝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入蓮花胎藏海會悲生曼荼羅廣大念誦儀軌方便會》(簡稱《攝大軌》)和《大毗盧遮那經廣大儀軌》(簡稱《廣大軌》)中所說的圖位。{3}現圖曼荼羅,即現行流布的圖畫曼荼羅中的位次,如圖示。



┌───────────────────┐
│ │
│ ┌─┬──────────┬─┐ │
│ │ │ (7)文殊院 │ │ │
│ ├─┼──────────┼─┤ │
│ │ │ (6)釋迦院 │ │ │
│ │ ├─┬──────┬─┤ │︵│
│ │ │ │(2)遍知院│ │ │1│
│ │︵│︵├──────┤︵│︵│2│
│ │9│4│ 中  │5│8│︶│
│ │︶│︶│ 台 │︶│︶│外│
北│ │地│觀│(1)八 │金│除│金│南
│ │藏│音│ 葉 │剛│蓋│剛│
│ │院│院│ 院 │手│障│部│
│ │ │ ├──────┤院│院│院│
│ │ │ │(3)持明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大護院不繪形像故實際止十二院
西


中台第一重,八葉蓮花表菩提心德。胎藏界以蓮花表心,是八瓣肉團心,梵語「汗栗馱」譯云肉團心,即物所的心臟,通有情及非情,其狀如蓮花合而未開,佛心則如開敷蓮花。金剛界以月輪表心,是質多心。梵語「質多」譯曰慮知,限於有情。今此中台八葉院是使行者在自心中觀八葉九尊之德,開發自己本有的菩提心,所以表菩提心德,第二重表大悲德,第三重表攝化方便德,《大日經疏》卷三解釋說(大正39‧610b)︰
「從佛菩提自證之德現八葉中胎藏身,從金剛密印現第一重金剛手等諸內眷屬,從大悲萬行現第二重摩訶薩埵諸大眷屬,從普門方便現第三重一切眾生喜見隨類之身。若以輪王灌頂方之,則第三重如萬國君長,第二重如朝廷百揆,第一重如宗枝內弼,中胎如垂拱之君,故花台常智為大曼荼羅王也。若自本垂迹,則從中胎一一門各流出第一重種種門,從第一重一一門各流出第二重種種門,從第二重一一門各流出第三重種種門,若行因至果,則第三重之所引攝成就能通第二重,第二重之所引攝成就能通第一重,第一重之所引攝成就能見中胎藏。」

這三重曼荼羅分作十三大院(實際只十二院)。中央的八葉院畫八葉蓮花,最中央的蓮台上是大日如來;八葉上面畫四佛、四菩薩,表示大日如來的四智四行,總稱八葉九尊,為毗盧遮那全體,又為胎藏界曼荼羅的根本總體。《大日經疏》卷四說明四佛的意義是︰「東方寶幢佛是菩提心義,菩提心猶如大將幢旗,如來萬行亦以一切智願為幢旗。南方開敷花王佛是大悲萬行開敷義。北方天鼓雷音佛是如來涅槃說法智,不同二乘涅槃永寂,故以天鼓為喻。西方無量壽佛,是如來方便智,以眾生界無盡故,大悲方便亦無盡,故名無量壽。」又,卷二十說明花台四隅四菩薩的意義是︰「東南普賢是菩提心,若無此妙因,終不能至大果,故最初得名。西南文殊是大智慧,斷無始無明之根。雖有菩提心而無慧行,即不能成果,故次明之。西北彌勒是大悲,若慧而無悲,則方便不具不得菩提,故次說也。東北觀音即是行願成滿,若未成果時觀之,此則差次淺深,今以如來平等慧觀,從因至果但是如來一身一智行耳,是故八葉皆是大日如來一體也。」

圍繞著前後左右的十二院是由總體所具的無量差別智所現。如上方的遍知院,中央畫三角形的遍知印,又名一切如來智印,象徵大圓鏡智一切遍知的功德。中台北方的觀音院以觀自在為主尊,又稱蓮花部院,相當於妙觀察智,表示如來的大悲下化。南方的金剛手院以金剛薩埵為主尊,又稱薩埵院,相當於成所作智,表示大智上求。下方持明院畫五大尊忿怒明王,是大日如來所現的教令輪身,稱為持明使者,所以叫持明院,又稱五大院,相當於平等性智,表示淨除自他的煩惱入於平等實相,象徵折伏攝受二德。

以上是第一重受用身的曼荼羅。第二重上方的釋迦院以變化身的釋迦牟尼為主尊,表示方便攝化德。上方第三重文殊院。這裏面的文殊院、除蓋障院、地藏院、虛空藏院、蘇悉地院等五院,是為了開發中台大日如來三無盡莊嚴藏的實相而證悟向上的菩薩大眷屬曼荼羅。文殊院居東方,表示開悟實相的般若妙慧。左方第二重除蓋障院以除蓋障菩薩為主,從金剛手菩薩的大智慧門,除一切眾生煩惱、所知蓋障,而悟入三無盡莊嚴藏的實相。右方第二重地藏院以地藏菩薩為主,這是得了除蓋障功德的結果,不但有耐怨害、安受苦、諦察法的三種忍,而且從觀音的大悲門爭取到最苦的惡道裏面去,解救一切眾生的苦難,譬如大地載負萬物不以為勞,反能出生萬物,所以名為地藏。

下方第二重虛空藏院在持明院之西,以虛空藏菩薩為主,這是得了地藏耐苦功德的結果,譬如虛空無有障礙,又如虛空包含萬德,滿一切眾生願。下方第三重蘇悉地院,此院實際就是虛空藏院裏面的第三列位次,經軌不另開一院,但因上方有釋迦、文殊二院,下方不能不別開一院,取得畫面上的相稱,所以用虛空藏院的蘇悉地羯羅菩薩為主,表示二利成就之德。最外一重外金剛部院,在外圍四方畫著諸天、藥叉、人、非人、七曜、十二宮、二十八宿等,表示隨類應化凡聖不二之理。此院包括極廣,凡一切經典中所說的諸天神等,乃至世人所信奉的外道五通仙圍陀事火之類,都可列入。《大日經疏》卷六說(大正39‧642a)︰「凡此等諸尊若餘經中具說形相者,亦可依彼圖畫入曼荼羅中,(中略)其山海河池、林樹穀藥、城邑道路等神,各以本名為標幟相,山神坐山、河神在河、其樹藥等或手執持,或依其上,當以義類推之,華嚴中更有足行神、身眾神,(中略)亦可依次列之,(中略)當知毗盧遮那普門身中純是雜類鬼神傍生等,圖中無別名相者,多在其中,所攝最多也。」

(3)胎藏界曼荼羅的部族︰胎藏界曼荼羅十二院,總數四一四尊,從它的部族分類來說,有三個部類──佛部、蓮花部、金剛部。這三個部類表示胎藏界為本覺下轉的化他門,所以就大日如來的大定、大悲、大智三德而分三部。佛部是佛果上理智具足之尊,即中台八葉院及上下諸院,屬大定德。蓮花部是如來大悲三昧,能滋榮萬善,故比作蓮花,即右方觀音院、地藏院等,屬大悲德。金剛部是佛的智慧力用,能摧破惑業苦三障,故比作金剛,即左方金剛手院、除蓋障院等,屬大智德。這三德在表現上雖然有三部,實際是互具不離的。如《大日經疏》卷五說(大正39‧632a)︰「大凡此第一重上方(遍知院)是佛身眾德莊嚴;下方(持明院)是佛持明使者,皆名如來部門。右方(觀音院)是如來大悲三昧,能滋榮萬善,故名蓮花部。左方(金剛手院)是如來大慧力用,能摧破三障,故名金剛部也。」佛陀瞿呬耶的《大日經廣釋》說︰「佛部從大圓鏡智和平等性智發生是大定德,蓮花部從妙觀察智發生是大悲德,金剛部從成所作智發生是大智德。」如果配四種法身,則中台八葉名自性身,三部眷屬是自受用身,第二重的諸大心眾生是他受用身,第三重的釋迦佛等是變化身,九界眷屬為等流身。

(三)兩界互具不二︰為了表示色心二法、理智二門,所以分為金胎兩部。胎藏以蓮花為體,即表眾生八葉肉團心,在此處建立壇場,故曰胎藏界。金剛界以五股金剛杵為體,五股金剛杵表五智,即大日如來的三昧耶形,在五股金剛杵上建立壇場,故曰金剛界。胎藏界從眾生煩惱欲處起,金剛界從佛果智上起。因此,胎藏為生界本有,屬理,故諸尊住在蓮花內的月輪中。蓮花表理,月輪表智,智住理內,表示不二。金剛界為佛界修生,屬智,故諸尊住在月輪內蓮花中。理住智內,也是不二。因此金胎兩部是色心理智互具不二的,為了說明的便利,所以分成兩部。

〔參考資料〕 《兩部曼荼羅義記》卷一;《三種悉地破地獄轉業障出三界祕密陀羅尼法》;《金剛界曼荼羅鈔》卷上;《祕密漫荼羅教付法傳》卷二〈惠果〉條;《大日經疏》卷三;《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一;《兩部曼荼羅私抄》;《十住心論》;《即身義》(異本);松長有慶、杉浦康平(合編)《マンダラの世界》;吉祥真雄《曼荼羅圖說》。


修法

密教用語。指依儀軌而修習各種密法。在密教相關經典中,大多載有供養法(即儀軌)及其作法。依其目的而有息災、增益、敬愛、調伏(降伏)等四種行法,或加鉤召為五種行法。此外,也有依道場的鋪設而分為一壇法、兩壇法、五壇法;或依從事的人數分為大法、中法、小法;以及依性質所分的祕法、普通法等區別。行者須口唱真言,手結印契,心觀本尊,而且,行者的三密須觀想與本尊的三密相合。其次第區別,東密有金剛界立、胎藏界立、十八道立、別行立、如意寶珠立等名稱。而藏傳佛教則另有無上瑜伽法門,為東、台二密所無。

藏傳佛教所修的法門,依各派不同而有差異。主要密法儀軌,可參閱《密乘法海》書中之所載。至於日本東密、台密兩家的大法與準大法則略如下列︰


┌大法─孔雀經法、仁王經法、請雨經法
東寺┤
└準大法─如法愛染法、如法尊勝法、大北斗法、普賢延命法
┌大法─熾盛光法、七佛藥師法、普賢延命法、大安鎮法
山門┤
└準大法─法華法、六字河臨法、如法北斗法、如法佛眼法
┌大法─尊星法、法華法
寺門┤
└準大法─大北斗法


◎附︰〈修法壇〉(摘譯自《佛教大辭彙》)
修法壇,修法所用的壇。壇是梵語曼荼羅(maṇḍala)之譯。即修法時,安置佛像或三昧耶形,以及配備供物與供具的壇。印度專用土壇,並依照七日作壇法而建製。有大壇、護摩壇、小壇之別。大壇為修法本尊的主壇。護摩壇是安置火爐、修火供的壇。小壇是用於灌頂的別壇。

關於大壇,《陀羅尼集經》卷十二云(大正18‧886b)︰
「若作大壇,如前結界,四角竪標。標記已竟,喚人掘地出其惡土,若得上地掘去一磔,若得次地掘出一肘,若得下地掘出三肘。悉除其中骨髮炭灰瓦礫礓石樹根草木糠等惡物。盡諸惡物到好實地,然後將好土來。發底一度,以香水潑一度。著土,即用杵築,築令平滿,必須堅硬,若得基高最為第一。」

《陀羅尼集經》卷三記述般若壇法的畫法云(大正18‧808a)︰「其壇中心安釋迦牟尼佛華座,座上安像。其座東面復安華座,座上安般若波羅蜜身,左手把經。其壇北方復安華座,座上安大梵天,左手把君遲。南方安華座,座上安帝釋天,右手把跋折羅。中心著一香鑪水罐,四角各一香鑪水罐,五枚水罐內各盛淨水五穀七寶,並以柏葉梨枝塞口,於上各以生絹三尺而繫束之,種種果食及上好果一十二盤,燈十六盞。」

關於壇的形狀,隨四種修法而各有不同,如《大日經》卷七〈持誦法則品〉,及《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下所說,息災法當用圓壇,增益法當用方壇,降伏法當用三角壇,攝召敬愛法當用蓮花壇。又壇的廣量不一定,有種種。據《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下〈修行儀軌品〉所述,壇的廣狹大小有三千五百種。最大的是一千由旬,其次是五百由旬、一百五十由旬、十由旬等,最小的是掌中爪甲之量。《供養儀式》說最大的是三十六肘,其次是二十八肘、十六肘、八肘、六肘、四肘,極小的是二肘。《尊勝佛頂修瑜伽法軌儀》卷下〈大灌頂曼荼羅品〉說是方八肘,或十二肘,或三十八肘,若為眾生而造的是四肘或七肘等;以此可知其大小不同。

在日本,相傳最澄初依七日作壇法建立土壇,但後來不設土壇。在東密,由於空海請來木壇,因此爾後專用木壇。又,大壇一般是用增益法的方形壇,有華形壇、箱壇、牙形壇等類別。華形壇指壇的四面刻蓮華;箱壇指單作四角,其狀似箱;牙形壇是在壇的下部附上延曲於外面的足。就中,華形壇的四面各刻八葉二重的蓮華,其上下區間附五色線。向上的八葉二重表慧門十六大菩薩,向下垂的八葉二重表定門十六大菩薩。華葉向上是上求菩提之義,下垂是下化眾生之義,五色線表五智。意即四方四智各具足五智三十七智。

其次護摩壇,指修護摩法時用的壇,也依照七日作壇法建製。即在大壇的中央或一邊穿火爐,其爐形由於增益等四種修法而有方圓等不同。《大日經》卷二〈具緣品〉云(大正18‧11b)︰
「如是令弟子,遠離於諸過,作寂然護摩,摩依法住,初自中胎藏至第二之外,於漫荼羅中,作無疑慮心,如其自肘量,陷作光明壇,四節為周界,中表金剛印。師位之右方,護摩具支分,學人住其左,蹲踞增敬心。」

《陀羅尼集經》卷一云(大正18‧792a)︰
「七日作法,至第四日種種飲食果子供養,西門安淨寶火鑪,燒於淨柴,至心奉請釋迦文佛,於火鑪中坐蓮華上,當取乳酪酥蜜飲食果子胡麻人油等,咒三七遍,各取少許,咒一遍一擲火中。」

又如在急需治病時,可不依七日作壇法,而只採用《唯略儀》所說,以灑水建壇,稱之為水壇。《陀羅尼集經》卷二云(大正18‧796b)︰「若知有鬼病者,作四肘水壇,中心著火鑪,燒柏樹枝,數數誦咒即差。」同書卷十二又云(大正18‧886b)︰
「若懺悔壇及治病壇皆作水壇,四肘以下一肘以上悉得通用,其肘長短隨其咒師臂肘長短以為量數,其地皆須方面齊等。若作水壇,亦不須擇日月時節,其地隨得,淨處即作,平正地面,即須香埿塗其地上,即成壇法,仍須四角竪標為記。」

小壇,指用於灌頂或供神之別壇。就中,用於灌頂的稱為灌頂壇,又依令登正覺之意而稱正覺壇,《大日經》卷二〈具緣品〉云(大正18‧11c)︰「師作第二壇,對中漫荼羅,圖畫於外界,相距二肘量,四方正均等,內向開一門,安四執金剛,居其四維外。」《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四云(大正18‧251a)︰
「其灌頂壇應在大壇帝釋天方門外,下至二肘,畫粉作。四方正等,面開一門,於四隅內畫執跋折囉像。自在天方名住無戲論,火天方角名虛空無垢,羅剎方名清淨眼,風天方名持種種綺麗衣,中央畫大蓮華,其花八葉,臺蕊具足,花外周圍畫月輪相,光芒外出,正方四葉畫四菩薩,各乘昔願殊勝力者。帝釋方葉名陀羅尼自在王,琰羅方名發正念,龍方名樂利眾生,夜叉方名大悲者。四隅葉上畫四使者,自在天方名修轉勝行,火天方名能滿願者,羅剎方名無染著,風天方名勝解脫。於花臺上想有婀字,於婀字上想一圓點,餘供養旛花莊嚴,一如大壇法式。應作是念︰我今為某甲善男子灌頂。」

在日本,通常胎藏界法是在道場東南隅安灌頂壇,金剛界法則安在西北隅,置椅子或禮盤作為阿闍梨之座,又於壇前中央敷座為受者之座,座上畫八葉蓮華,四隅畫小蓮華。又,《諸佛集會陀羅尼經》說修壽命經法時,設二種小壇。其文云(大正21‧859c)︰「其壇上作二十一小壇,其一處中名如來壇,餘二十壇名金剛王壇,又於壇外作四小壇,名四天王壇。」

〔參考資料〕 《大日經》卷七〈持誦法則品〉;《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道場念誦儀軌》卷上;《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陳健民《曲肱齋全集》;《栂尾祥雲全集》第二冊。


金剛界三十七尊

指安置在金剛界曼荼羅成身會中的三十七尊。又稱塔中三十七尊。即五佛、四波羅蜜菩薩、十六大菩薩、八供養菩薩及四攝菩薩等三十七尊。

(1)五佛︰即大日如來、阿閦如來、寶生如來、無量壽如來、不空成就如來。{1}大日如來,住中央月輪,結跏趺坐、智拳印。其前、右、後、左依序配置金剛、寶、法、業等四波羅蜜菩薩,為其四親近。{2}阿閦如來,住東方月輪,左拳置臍部,右手下垂。其前、右、後、左依序有金剛薩埵、金剛王、金剛愛、金剛喜等金剛部四菩薩,為其四親近。{3}寶生如來,住南方月輪,左拳如阿閦如來,右手結施願印。其前、右、後、左有金剛寶、金剛光、金剛幢、金剛笑等寶部四菩薩,為其四親近。{4}無量壽如來,住西方月輪,結彌陀定印。其前、右、後、左有金剛法、金剛利、金剛因、金剛語等蓮華部四菩薩,為其四親近。{5}不空成就如來,住北方月輪,其前、右、後、左有金剛業、金剛護、金剛牙、金剛拳等羯摩部四菩薩,為其四親近。

(2)四波羅蜜菩薩︰即金剛波羅蜜、寶波羅蜜、法波羅蜜、業波羅蜜等四菩薩。此乃大日如來之四親近,由大日如來所生,表示四佛之定德,故現女形。

(3)十六大菩薩︰即金剛薩埵、金剛王、金剛愛、金剛喜、金剛寶、金剛光、金剛幢、金剛笑、金剛法、金剛利、金剛因、金剛語、金剛業、金剛護、金剛牙、金剛拳等十六菩薩。分別為四佛之四親近。

(4)八供養菩薩︰即金剛嬉戲、金剛花鬘、金剛歌詠 1、金剛法舞、金剛焚香、金剛覺花、金剛燈明、金剛塗香等八菩薩。其中,前四菩薩為內四供養,乃大日如來為供養四佛而於內心流出的四菩薩。後四菩薩稱為外四供養,乃四佛為還供大日如來所流出的四菩薩。

(5)四攝菩薩︰即金剛鉤、金剛索、金剛鏁、金剛鈴等四菩薩。乃由大日如來心中流出,將一切眾生引入曼荼羅,表授予果地之法的化他之德。

在三十七尊之中,十六大菩薩又稱慧門十六尊,乃以慧為主。而四波羅蜜菩薩、八供養菩薩及四攝菩薩等十六尊,稱定門十六尊,乃以定為主。又,有關三十七尊之出生,諸經說法不一。如《理趣釋》及《祕藏記》說,由大日如來生四波羅蜜,四波羅蜜生四佛。但《金剛頂經》、《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出生義》及《菩提心論》等,則說由大日如來生四佛,由四佛生四波羅蜜。前者表由定生智,後者表由智生定。此外,《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說,三十七尊皆由大日如來所生。

〔參考資料〕 《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出生義》;《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教王經》;《略出經》;《三十七尊禮懺文》。


金剛薩埵

略稱金薩。真言宗付法第二祖。金剛是「跋日羅」之意譯,「薩埵」是梵語,意指有情。又,《大日經》的對告眾執金剛祕密主亦名為金剛薩埵。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四云(大正18‧250c)︰「一切眾生所有心,堅固菩提名薩埵,心住不動三摩地,精勤決定名金剛。」這是說,凡夫本具的淨菩提心含有堅固不壞之德。即謂密教的對機皆為金剛薩埵。由此看來,此尊的本誓具多方面。如,在金剛界曼荼羅中示現為阿閦如來四親近之一,令一切眾生滿足普賢行,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於理趣會中,以欲、觸、愛、慢四煩惱的妄體為別德,示現煩惱即淨菩提心的妙趣;在五祕密曼荼羅中所顯,亦為此意。在胎藏界曼荼羅中,是金剛手院的主尊,以摧破為本誓,故稱為金剛手、金剛持或執金剛。此尊形像係右手持五股杵當胸,左手持金剛鈴當腰。五股杵表徵五佛三昧,鈴象徵能令一切長眠眾生覺醒。此尊密號真如金剛或大勇金剛。

◎附︰〈金剛薩埵〉(摘譯自《密教大辭典》)
金剛薩埵為密教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十六大菩薩之一。在成身會、三昧耶會、微細會、供養會中為阿閦佛四親近之一,位於阿閦佛前。在四印會中位於大日如來之東方。在理趣會中為主尊,位於中央。在胎藏現圖曼荼羅中,係金剛手院之主尊,位列第一行中央。

梵名音譯為縛日羅薩埵縛。「縛日羅」意謂金剛,「薩埵縛」具「勇猛」、「有情」等義。金剛薩埵為音義合譯之語。或稱執金剛、金剛手祕密主、持金剛具慧者、金剛勇大心、普賢金剛初、金剛上首。《不思議疏》卷上云︰「執金剛者,金剛薩埵是也。」

《理趣釋》卷上釋金剛手云︰「金剛手菩薩者,表一切如來菩提心、初發菩提心、由金剛薩埵加持。」又釋金剛薩埵云︰「金剛勝薩埵者金剛義菩提心是也。『勝』謂最勝,『薩埵』名勇猛。」《略出經》卷四云︰「一切眾生所有心堅固菩提名薩埵,心住不動三摩地,精勤決定名金剛。」此等所說皆謂︰金剛薩埵意指眾生堅固之菩提心。又有視此尊與普賢菩薩同體者。如《五祕密軌》云︰「金剛薩埵者是普賢菩薩,即一切如來長子,是一切如來菩提心,是一切如來祖師。」經軌中持此論者頗眾。

此尊密號為真如金剛、大勇金剛。淨菩提心堅固不動,勇於降伏左道左行之有情,故謂大勇。淨菩提心為恒沙功德之根本所依體,故名真如。

密教經軌提及此尊者,為數不少,故其本誓亦有多說。

(1)金剛界阿閦佛四親近之一︰表眾生淨菩提心堅固不動意。如《聖位經》云︰「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薩埵菩薩形,住阿閦如來前月輪。」

(2)理趣會之尊︰表煩惱即菩提之理趣。《五祕密軌》以金剛薩埵為五佛,欲、觸、愛、慢為四波羅蜜十六大菩薩。因此,一切諸佛不外此四尊,欲觸愛慢不外金薩。欲觸愛慢四煩惱即淨菩提心之金薩,故若達煩惱即菩提之理趣,則可契達一切諸尊之果。

(3)胎藏曼荼羅金剛手院之主尊︰表佛蓮金三部中如來金剛部之德,即眾生本有之智慧。

(4)大日如來內眷屬之上首︰相對於三重曼荼羅之第二重是外眷屬(即大眷屬),第一重為內眷屬,其上首為對告眾。《大日經》云︰「彼菩薩普賢為上首,諸執金剛祕密主為上首。」

(5)付法第二祖︰《付法傳》云︰「親對法身如來海會受灌頂職位。(中略)毗盧遮那如來言︰汝等將來於無量世界為最上乘者,令得出世間悉地成就。」

此上皆以金剛薩埵表菩提心,且延伸為表企求佛果者。要言之,「大日」為覺者之總體,「金薩」指迷者之總體。或以大日、金薩之種子交互使用,此時表二尊之本誓融會、生佛不二之義。

〔形像〕 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成身會、微細會之尊,身肉色,頂戴五佛冠,右手不縱不橫持五股金剛杵於胸前,左手把金剛鈴置於腰間,結跏趺坐於蓮花上。《聖觀音儀軌》載,身白月色。金剛界供養會之尊,兩手持上立金剛杵之蓮花。

胎藏曼荼羅金剛手院之尊,身肉色,右手橫持三股杵於胸前,左手握拳、大指向前當胸,結跏趺坐於赤蓮花上。《攝無礙經》所說與此相符。《大樂儀軌》謂,身白月色。《理趣釋》卷上謂,頭戴五佛寶冠,左手作金剛拳置腰際,右手抽擲金剛。《蓮華部心軌》所載與此大抵相同。《大日經疏》卷五載,身淡黃色或虛空色,左手執有光焰圍繞之五股金剛,頭戴三峰寶冠,以種種雜寶莊嚴其身。《不空羂索經》卷八謂,執金剛祕密主菩薩左手執獨股金剛杵,右手把白拂,結跏趺坐。卷十五謂身青色,卷九另有左手執三股金剛杵、右手持白拂與左手豎持三股金剛杵、右手揚掌之二像說。

綜合此上經軌之說,此尊為身白月色或青色,戴寶冠,右手持五股或三股、獨股金剛杵,左手作金剛拳或把鈴置腰間。也有左手持金剛杵者,而持白拂或揚掌則屬例外。身色黃白色或虛空色表本有智體不壞之義,持五股金剛杵表具如來五智,抽擲金剛杵表令自他順佛道念念昇進之義。《大日經疏》卷五(大正39‧632c)︰
「以淨法界色與金剛智體和合,是故其身黃白。如是智身猶若虛空不可破壞,一切無能降伏之者,故用虛空顯色以為標幟。(中略)所持密印即是五股金剛也。五如來智皆兼權實二用,而以金剛慧手執持其中。」

金剛慢印即握拳置於腰際,表降伏左行左道之有情,使歸順道之義。金剛鈴表法音,意指由說法教化以開發菩提心,或法喜充滿。持三股金剛杵或獨股杵,表執持眾生本有的淨菩提心(即諸佛智體)。

〔三昧耶形〕 五股杵或三股杵。《大日經疏》卷十六︰「蓮上畫金剛,謂或畫本尊形,或畫五股印。」卷十三︰「南方金剛手等,或作形,或作印,謂三股拔折羅。」

〔種子〕 (1)吽(𤙖,hūṃ)︰《大日經》〈祕密曼荼羅品〉︰「持以𤙖字聲,勝妙種子字。」《大日經疏》卷十六︰「若畫形者,心上安種子字,謂吽字也。若畫印者,想𤙖字誦而加持之也。」並釋吽字為真言之體,無怖畏義。《理趣釋》卷上謂︰「吽字者因義,因義者謂菩提心為因,即一切如來菩提心。」吽字具能破、無恐怖、菩提心等義,與發堅固菩提心、降伏難調義相應,所以以吽字為種子字。

(2)阿(a)︰《金剛頂經》︰「阿字為金剛薩埵種子。」表不生不滅之義,與本有淨菩提心之堅固不變相應。

此外,另有唵(oṁ)、縛(嚩,baḥ)、鍐(vaṁ)等種子字。

〔功能〕 此尊僅抽象性地言及利益有情,並未具體提及世間利益。因此欲息災及追福時可修此法。

〔參考資料〕 《大日經疏》卷五;《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四;《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五祕密修行念誦儀軌》;《理趣釋》卷上;《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中;《瑜伽瑜祇經》〈序品〉;Shashi BhushanDasgupta《An Introduction to Tantric Buddhism》。


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

一卷。唐‧不空說。又稱《金剛頂三十七尊心要》、《不空心要》。收在《大正藏》第十八冊。係不空三藏為弘通真言密教而於含暉院承明殿大道場所說的真言大旨,由門人筆記而成。以大日、釋迦一體之義,說金剛界三十七尊的出生及三昧。內容分述五方、五智、五佛、五部、十六大菩薩、四波羅蜜菩薩、八供、四攝、大供養會三十七尊之廣大供養、修行三摩地法、六波羅蜜、曼荼羅之能所觀、降三世忿怒曼荼羅會之三十七尊調伏法則、護摩法、三解脫門、四印會等。

所謂三十七尊即五佛、慧門十六尊(四佛之四親近)、定門十六尊(內四供養、外四供養、四攝菩薩)。關於此三十七尊之出生顯現,各經說法不一,如《出生義》說,從毗盧遮那內心流出三十六尊。《略出經》卷一云(大正18‧227b)︰「次想一切如來及十六大菩薩并四波羅蜜,施設四種內供養、四種外供養,又為守四門。」《祕藏記》根據《理趣釋經》云(大正圖像1‧1a)︰「金剛界曼荼羅從法界智流出四波羅蜜,是即定,從定流出四智、三十七尊(所謂五佛、四波羅蜜、十六大菩薩、十二供養也)。」


惠果

唐代僧。真言密教付法第七祖。京兆府昭應縣(陜西省)人,俗姓馬,通稱青龍寺和尚。幼年穎悟,師事大照,又隨大照見不空三藏,不空見師,異之曰︰汝為興我法教者。二十歲受具於慈恩寺,二十二歲從玄超傳胎藏及蘇悉地諸法,復從不空受金剛大法。爾後師事不空二十餘年,盡得三密四曼祕奧。後奉詔入大內,奏對法要,為內道場護持僧。住長安青龍寺東塔院,深受代宗、德宗、順宗三代尊崇,世稱三朝國師。永貞元年(805),授日僧空海兩部及阿闍梨灌頂。同年示寂於東塔院,世壽六十。空海奉勒為師撰碑文,該文收載於《遍照發揮性靈集》卷二中。

師秉承金剛、胎藏兩部密法,加以融會貫通,建立「金胎不二」之思想,為不空之後傳播密宗最具影響力之人物。嗣法弟子眾多,遍布各地。國內嗣其法者,有義明、義操、義圓、惠應、惠則等人。其中以義操一支傳通較盛,綿延較久。義操下傳法全、義真、大遇、海雲等人。法全又傳智滿、文懿及日僧宗睿、圓載、圓珍、圓仁等人。而從師學法之外國僧人,除空海(返國後教法弘盛,被稱為日本東密初祖)外,另有訶陵國僧辨弘及新羅僧惠日、悟真等人。著作有《十八契印》、《阿闍梨大曼荼羅灌頂儀軌》、《大日如來劍印》等。


惠果


◎附︰戴蕃豫〈惠果〉(摘錄自《現代佛教學術叢刊》{81}〈唐代青龍寺之教學與日本文化〉)

(一)修學次第︰惠果(746~805)者,俗姓馬氏,玄宗天寶五年(746)生於唐京兆府昭應(今臨潼)。九歲即入不空弟子曇貞之門。一日與曇貞共見不空,不空見而驚曰︰此兒為密藏之器,必興我法。由是愛撫惠果,不異父母。遂口授大佛頂大隨求梵本,並普賢行願、文殊之讚偈等。已而兼修禪律。故日僧空海所撰碑云︰「始則四分秉法,後則三密灌頂。」年十九,入學法灌頂壇,投華結緣時,得轉法輪菩薩。不空昔時亦得此尊,勉以紹繼己位。大曆元年,滿二十歲(生年二十一歲),更從不空學金剛頂五部大曼荼羅法,及大悲胎藏三密法門,即授以兩部大阿闍黎位。翌年,更從善無畏弟子玄超受大毗盧遮那大教王及蘇悉地教。故惠果之學,實兼善無畏、不空兩三藏所傳密教之長。不空弟子中有七人僅得金剛界一部,唯果師兼得兩部師位,與精洽兩三藏所譯經典譯語異同及兩部大法的精髓。爾後三十八年間,果師大弘密教。順宗永貞元年(805)十二月十五日,示寂於青龍寺東塔院。春秋六十,法臘四十。

(二)惠果系密教之特徵︰自不空大譯儀軌,盛興修法,惠果努力弘宣以來,密教特徵,遂日益彰著。計其異乎諸宗者凡三點︰不空所譯《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密嚴經》,均含有護國思想。不空嘗誨惠果曰︰吾百年後,汝持此兩部大法,護持佛法,擁護國家,利樂有情;果師亦以此義誨弟子空海。唐世自開元以來,宮中則捨長生殿為內道場,城中城外亦建鎮國念誦道場。佛國風範,儼然在目;即示此種思想之瀰漫。其國家色彩強烈,一也。他宗皆言凡夫修行,不經三大阿僧祇劫不得成佛。密教獨主即身成佛,以簡易示人,此思想導源於《大日經》,至果師溥利有情。果師之意,欲使行者之人格,由修持、禮拜、信仰,以實現大日如來之佛格。其即身成佛義,二也。密宗修法,貴乎有驗,非徒託諸空言。果師於大曆五年加持童子,說三世之事及帝王曆數;貞元二十年(804)於醴泉寺為弟子僧義智,建立金剛界大曼荼羅,拼布尊位,言發雨降,皆驗法力與實踐一致。此修學之實踐,三也。

(三)惠果在密教學上之成就︰果師自受具以後,為密教學上之大導師者三十八年,其成就約分三端︰

(1)製作現圖曼荼羅︰因真言祕藏,經疏隱密,若不假圖畫,不易授受;故密宗重視圖畫與經疏等,兩部曼荼羅之製作,緣斯而起。先是果師從新羅僧玄超學善無畏三藏之「攝大儀軌」及三藏所躬畫之「胎藏圖像」曼荼羅;旋又傳不空系之胎藏曼荼羅。果師既承兩系之緒,為牖導初學,便利傳法,於是創制曼荼羅多種,今可考者有三︰{1}金剛界曼荼羅,即果師賜空海者。計有「金剛界九會曼荼羅」與「金剛界八十一尊大曼荼羅」各一鋪。其尊數有五佛、十六大菩薩、四攝八供、賢劫十六尊、四大神、二十天、四大明王等,通計八十一尊,諸尊悉坐獸環。{2}胎藏法曼荼羅,元唯有十二院,至果師乃始成十二院組織,以付弟子空海。斯二者皆三大士時所未有,出於果師所獨創。{3}現圖曼荼羅。云現圖者,別於《大日經》及其疏所說。是圖為果師命李真等繪製,故云現圖。果師終生盡瘁於此。當時青龍寺灌頂堂內、浮圖塔下、內外壁上,彩繪殆徧。其莊嚴肅穆,雖千載之下,猶儼然瑩人心目。

(2)梵語學上之成就︰初,不空三藏以果師有祕藏之器,能興己法,口授大佛頂大隨求梵本;其後討尋梵夾二十四年,盡夜精勤,服膺諮稟。故果師於梵語學上之造詣極深。其撰述中有「八轉聲」與「六離合釋」(Ṣatṣamasa)二者,即示實例。斯二者若明,則梵語文法明。此果師紓其心得以津逮來學也。

(3)果師之著述︰果師集金、胎兩部於一身,極密教之奧祕,其著作據《入唐諸師製作目錄》,僅舉《阿闍黎大曼荼羅灌頂儀軌》一卷、《金剛界金剛密號》一卷。此外可考者有︰《大日如來劍印》、《十八契印》、《胎藏界曼荼羅》、《金剛界曼荼羅》;此四部皆不記年代。就中《十八契印》,即後世所謂十八道,為一種行法通則,本出於蘇悉地,其意通於胎金,諸尊法皆可依是修焉。《大日如來劍印》,果師以授弟子空海者。自餘有《祈雨壇法》、《大日經略攝念誦行法》、《摩利支天菩薩念誦法》等抄記。

〔參考資料〕 〈惠果和尚行狀〉;《祕密曼荼羅教付法傳》卷二;《御請來目錄》;《佛祖統紀》卷二十九、卷四十一;《真言傳》卷一;大村西崖《密教發達志》卷五。


須彌壇

仿照須彌山形式所作之佛壇。即以木、磚或金石等物作須彌山形的佛壇,用以安置佛像。一說謂須彌壇是指安放佛橱的臺座,且安放佛像於其上者。

《大日經疏》卷五云(大正39‧634b)︰「因陀羅釋天之主坐須彌山,天眾圍遶。」密教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的帝釋天亦坐在須彌山上。須彌頂上係所謂忉利天宮的所在處,故安放帝釋天於其上較為合理,若以之為佛之坐處,則未詳其典據。有說謂佛曾昇忉利天為母說法,故佛像雕刻家乃以須彌山為佛座。此外,《大智度論》卷八嘗云(大正25‧116a)︰「是梵天王坐蓮華上,是故諸佛隨世俗故,於寶華上結跏趺坐。」即謂須彌山雖為梵天所坐,但隨世俗亦以之為佛的坐處。

須彌壇的形狀有四角、八角二種,高一層或二層。如《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上所說,即是四角須彌壇,其文云(大正20‧75a)︰
「於龜背上想素字,變為妙高山,四寶所成。又想劍字,變成金山,七重圍遶。則於妙高山上虛空中,想毗盧遮那佛,遍身毛孔流出香乳雨,澍七山間,以成八功德香水乳海。於妙高山頂上,想有八葉大蓮華,於蓮華上有八大金剛柱,成寶樓閣。於蓮華胎中想紇哩字,從字流出大光明,遍照一切佛世界,所有受苦眾生遇光照觸皆得解脫。於此大光明中,涌出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具無量相好熾盛威德。」

至於八角的須彌壇,則如《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云(大正18‧227a)︰「於其臺上想波羅、吽、劍等三字,以為須彌山,其山眾寶所成而有八角。」《廣大儀軌》卷上云(大正18‧93a)︰「次於其海中,一緣而觀想,八峰彌盧山,定慧內相合,結成彌盧山。」

在須彌形的臺上安置佛像,古代印度即已通行,如印度鹿野苑博物館所藏笈多朝時代的石佛像,即是其例。在中國,有劉宋‧元嘉十四年(437)及十八年、太平真君九年(448)之刻銘的銅造釋迦像,也安放在須彌壇上。

日本自古即有製須彌壇安置佛像的風氣,以推古天皇的御廚子(即所謂玉蟲廚子,座的四面畫有須彌山及雪山童子本生等)、大和法輪寺安置藥師佛的須彌座,為日本最古的須彌壇。但自藤原時代以後,日本須彌壇的形狀逐漸變形,如陸中(岩手縣)中尊寺金色堂內的須彌壇,係四角筥形,外覆金銅薄鈑,全部雕以寶相華,四面又各作狹窄間格三區,區內刻孔雀及花卉、蝴蝶,上緣周圍設勾欄,壇底有金銅蓮座。

至鎌倉時代,由於傳入宋代建築的樣式,須彌壇之形狀一變而成現代所見的腹凹式。鎌倉建長寺佛殿及圓覺寺舍利殿所安置者,皆屬早期的腹凹式須彌壇。其構造係壇之中腹狹窄,恰如兩個杯子之底部相疊,而向上下各設十六小段。密教以壇表一切眾生本有之大菩提心,其由四寶所成乃表徵四智,且總表法界體性智;又向上之十六段表示慧門的十六大菩薩,向下的十六段表定門的十六大菩薩,以此合上四智及法界體性智,總表金剛界三十七尊。

〔參考資料〕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廣大儀軌》卷上;《聖德太子傳私記》卷上;《密教法器便覽》;《國寶目錄》。


賢劫十六尊

密教用語。指賢劫所出現的十六尊菩薩。又稱賢劫十六大菩薩。密教以之為賢劫千佛之上首,即金剛界曼荼羅九會中,列於羯磨會、三昧耶會、供養會、降三世會等各輪壇外四方的十六尊菩薩。如《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卷下云(大正18‧318a)︰
「繞輪壇四面,各一稱真言,安立賢劫位。真言曰︰吽(引)吽(短)。賢劫千如來,十六大名稱。先畫彌勒尊,次明不空見、一切滅惡趣、離一切憂暗,香象、勇猛尊、虛空藏、智幢,無量光、月光、賢護、光網尊。次畫金剛藏、無盡慧辯積、普賢大光明,及餘上首尊。」

此十六尊是在輪壇外四方各安四尊。其中,東方四尊是慈氏、不空見、除蓋障、除憂暗。南方四尊是香象、大精進、金剛幢、智幢。西方四尊是無量光、賢護、網明、月光。北方四尊是無盡意、文殊、金剛藏、普賢。

按,賢劫十六尊之說,應係由十六正士轉化而來,如《無量壽經》卷上云(大正12‧265c)︰「又賢護等十六正士。」《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一云(大正15 ‧33b)︰「及跋陀婆羅等十六賢士。」但《思益梵天所問經》所列舉的十六賢士名號和上述十六尊相比,只有賢護、香象、智幢、不空見等數尊相合,其餘多不相符。又,《寶雲經》卷一云(大正16‧209b)︰「跋陀婆羅等十六賢士,賢劫千菩薩摩訶薩等,彌勒最為上首。」《大寶積經》卷一一一〈淨信童女會〉云(大正11‧623b)︰「復有賢劫諸菩薩等,彌勒菩薩而為上首。(中略)復有十六大士,賢護菩薩而為上首。」

因此,上述之賢劫十六尊或即指此賢劫出現之彌勒等菩薩,再雜糅賢護等十六正士中之某些成員而成。


賢護菩薩

八大菩薩之一、十六大菩薩之一。梵名為跋陀羅波羅,又作拔陂、颰陀和、跋陀和、跋陀羅、跋陀婆羅、颰陀婆羅、跋陀羅波梨、髮捺羅播邏。又譯善守、仁賢,及賢護勝上童真。《般舟三昧經》卷上云(大正13‧902c)︰「爾時有菩薩,名颰陀和,與五百菩薩俱。皆持五戒,晡時至佛所。」《大智度論》卷七謂善守等十六菩薩是居家菩薩,且云(大正25‧111a)︰「善守菩薩是王舍城舊人,白衣菩薩中最大。」又,《八吉祥神咒經》言,若有急疾,稱賢護等八人名字,即得解脫,命終時,此八人便會飛往迎之。

密教以此尊為賢劫十六尊之一,位列金剛界曼荼羅羯磨會等輪壇外西方之第二位。密號巧護金剛或離垢金剛。三摩耶形為賢瓶。日本‧圓仁之《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二云(大正61‧32b)︰
「為諸群生化導之主,能守護之,不過時處,說法相應,離煩惱垢,令得覩見本際清淨法界曼荼羅身。故為主宰。稱為功護,亦為利垢者即是賢護也。」

此尊形像是紅色女形,左手作拳安膝上,右手捧持賢瓶,坐蓮華上。女形代表定德,紅色代表慈悲,賢瓶代表護持眾生之清淨智水。

在胎藏界曼荼羅,此尊位居除蓋障院九尊中之第四位。又稱除疑怪,密號功濟金剛,三摩耶形為獨股金剛杵。《大日經》卷一〈具緣品〉云(大正18‧8b)︰「捨於二分位,當畫八菩薩,所謂除疑怪。」《大日經疏》卷五云(大正39‧635b)︰「今於此八菩薩中,先以除疑怪在除蓋障之右。」其形像為肉色女形,左手持寶瓶,右手執獨股杵,坐赤蓮華上。獨股杵是如來一實智,表「阿」字之一法界,寶瓶代表善愛護眾生心地之五智,故稱為賢護。又以如來金剛之智慧善除卻眾生之疑悔,故號除疑悔。以如來一實之慧光,從黑暗中巧救眾生,故名巧濟金剛。

此外,禪剎將此尊像安置於浴室。此係依據《楞嚴經》卷五所言,跋陀婆羅於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因此奉祀於浴室。但所用之像,有依《楞嚴經》所說而作出家像,或據《大智度論》所載而作在家形。另一說,謂現出家像與在家像,係名同而人不同所致。

〔參考資料〕 《大寶積經》卷一0九、卷一一0;《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一;《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一;《七佛所說神咒經》卷一;《灌頂經》卷四;《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三;《玄應音義》卷五;《賢劫十六尊》。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