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函蓋相應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彼此之二物能吻合者,譬如函與蓋之相稱。智度論二曰:「如諸法無量,智慧亦無量,無數無邊。如函大蓋亦大,函小蓋亦小。」淨土論註上曰:「相應者,譬如函蓋相稱也。」大日經疏三曰:「須函蓋相稱,則授受皆得其宜。」玄義二上曰:「以法常故,諸佛亦常,函蓋相稱。」


[佛光大辭典]

函即盒。以盒與蓋緊密相合,了無縫隙,引喻兩物一致、無礙。又作函蓋相稱、函蓋合。據大智度論卷二載,諸法無量,智慧亦無量,二者之相配無數又無邊,猶如函大則蓋亦大,函小則蓋亦小。又如能照之智與所照之境相契,或所說之法與眾生之機相合。此外,亦指師徒之機緣授受相合,或事理契合而不二之旨。〔大智度論卷三十六、法華經玄義卷二、大日經疏卷三、參同契〕 p3082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這-言+亦]門十妙

(名數)(一)境妙,境即理境。謂十如是等境,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不可思議也,經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等是也。此有六境:一、十如之境,二、十二因緣之境,三、四諦之境,四、二諦之境,五、三諦之境,六、一諦之境。(二)智妙,智即全境而起之智。以境妙之故,智亦隨妙,函蓋相應,不可思議也。經曰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是也。(三)行妙,行即所修之行。妙智導行,故亦隨而妙不可思議也。經云行此諸道已道場得成果是也。(四)位妙,位即諸行所歷之位次,十住乃至十地是也。以行妙之故,所證之位,亦妙不可思議。經云:乘是實乘遊於四方是也。(五)三法妙,三法即真性觀照資成之三法。真理是理觀,照是慧,資成是定,此三法是為佛之所證,妙不可思議也。(六)感應妙,感謂眾生,應即佛。謂眾生能以圓機感佛,佛即以妙應應之,如水不上昇,月不下降,而一月普現於眾水。是妙不可思議也。經曰:一切眾生皆是吾子是也。(七)神通妙,如來無謀之應,稱適於善權方便機宜變現自在,是妙不可思議也。經曰:今佛世尊,入於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是也。(八)說法妙,說大小乘偏圓之法,使眾生咸悟入佛之知見,是妙不可思議也。經云: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是也。(九)眷屬妙,佛出世,則十方諸大菩薩,皆來贊輔,或以神通而來生者有之,或以宿願而來生者有之,或以應現而來生者有之,皆名為眷屬,俱妙不可思議也。(十)利益妙,佛說法,一切眾生咸開悟本性,得入於佛知見,猶如時雨普洽,大地蒙益,是妙不可思議也。說見玄義二之二。


跡門十妙

(名數)(一)境妙,境即理境。謂十如是等境,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不可思議也,經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等是也。此有六境:一、十如之境,二、十二因緣之境,三、四諦之境,四、二諦之境,五、三諦之境,六、一諦之境。(二)智妙,智即全境而起之智。以境妙之故,智亦隨妙,函蓋相應,不可思議也。經曰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是也。(三)行妙,行即所修之行。妙智導行,故亦隨而妙不可思議也。經云行此諸道已道場得成果是也。(四)位妙,位即諸行所歷之位次,十住乃至十地是也。以行妙之故,所證之位,亦妙不可思議。經云:乘是實乘遊於四方是也。(五)三法妙,三法即真性觀照資成之三法。真理是理觀,照是慧,資成是定,此三法是為佛之所證,妙不可思議也。(六)感應妙,感謂眾生,應即佛。謂眾生能以圓機感佛,佛即以妙應應之,如水不上昇,月不下降,而一月普現於眾水。是妙不可思議也。經曰:一切眾生皆是吾子是也。(七)神通妙,如來無謀之應,稱適於善權方便機宜變現自在,是妙不可思議也。經曰:今佛世尊,入於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是也。(八)說法妙,說大小乘偏圓之法,使眾生咸悟入佛之知見,是妙不可思議也。經云: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是也。(九)眷屬妙,佛出世,則十方諸大菩薩,皆來贊輔,或以神通而來生者有之,或以宿願而來生者有之,或以應現而來生者有之,皆名為眷屬,俱妙不可思議也。(十)利益妙,佛說法,一切眾生咸開悟本性,得入於佛知見,猶如時雨普洽,大地蒙益,是妙不可思議也。說見玄義二之二。


[佛光大辭典]
相應

梵語 samprayukta,巴利語 sampayutta。相等和合之意。即指法與法相互間有和合不離之關係,特別指心與心所間之關係而言,六因中之相應因即屬此。俱舍論卷六謂,所依、所緣、行相、時及事等五義平等,稱為相應。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五有:不相離相應、和合相應、聚集相應、俱有(同時生滅)相應、作事(同一目的)相應、同行(心與心所緣同一對象)相應等六種相應。其中之前五種主要係對色法(物質)而言。即:(一)所謂不相離相應,謂一切有方分之色與極微處互不相離,此因由諸色等極微所攝於同一處所互不相離之故。(二)所謂和合相應,謂極微以上一切有方分之色更互和合,如濁水中地水之極微更互和合。(三)所謂聚集相應,謂方分之聚色輾轉集會,如二泥團相擊成聚。(四)所謂俱有相應,謂一身中之諸蘊界處俱時流轉,同生住滅。(五)所謂作事相應,謂於一切所作之事輾轉相攝,如二比丘,隨一所作,更互相應。(六)所謂同行相應,謂心、心法於一所緣輾轉同行,其中更分如下十四種之義:(1)他性相應,如心不與餘心相應,受不與餘受相應。(2)不相違相應,如貪與瞋不相應,善與不善不相應。(3)同時相應,如過去、現在、未來則彼此互不相應。(4)同分界地相應,如欲界、色界、無色界互不相應,又如初靜慮與第二靜慮不相應。(5)有一切遍行同行相應,謂受、想、思、觸、作意及諸識,於一切位決定相應,隨無一法,餘亦無故。(6)有染污遍行同行相應,謂我癡等四煩惱與染污意,於一切時恆相應。(7)有非一切時同行相應,謂依止於心之善惡心所法隨時生起,或時起信等善法,或時起貪等煩惱法。(8)有分位同行相應,謂與苦樂等諸受與諸相應法同行。(9)有無間同行相應,謂在有心位所緣之心、心法於無間同行。(10)有有間同行相應,謂在無心位所緣之心、心法於間斷同行。(11)有外門同行相應,謂多分欲界所繫之心、心法轉外門。(12)有內門同行相應,謂諸定地所有之心、心法唯轉內門。(13)有曾習同行相應,謂異生所有之心、心法與有學無學之一分心,一向有漏,皆曾習之性。(14)有未曾習同行相應,謂出世之諸心、心法,未曾習之性。

上記總述世間與出世間一切之心、心所法,其相應現起之差別分類。此外如函與蓋一致,稱為函蓋相應;受教者(機)與教法一致,稱為機教相應。又如能觀之心與所觀之境相冥合,稱為心境相應;身口意三者平等,稱為三密相應。〔俱舍論卷四、大毘婆沙論卷十六、成實論卷三〕 p3912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相應

指心、心所法或色法之和合聚集而不相離。如《大毗婆沙論》卷十六云(大正27‧79c)︰「要與他合,方名相應。自於自性無他義,故不名相應。」《俱舍論》卷四亦云(大正29‧21c)︰「或名相應,等和合故。」同書卷六又謂所依、所緣、行相、時及事等五義平等,稱為相應。但《成唯識論》卷三僅立時平等、所依平等、所緣平等、事平等四義。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五依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心、心所法之相應現起的差別分類,謂有不相離、和合、聚集、俱有、作事、同行等六種相應。略如下列︰

(1)不相離相應︰謂一切有方分之色與極微處互不相離,此因由諸色等極微所攝於同一處所互不相離故。

(2)和合相應︰謂極微以上一切有方分之色更互和合,如濁水中地水之極微更互和合。

(3)聚集相應︰謂方分之聚色展轉集會,如二泥團相擊成聚。

(4)俱有相應︰謂一身中之諸蘊、界、處,俱時流轉,同生住滅。

(5)作事相應︰謂於一所作之事展轉相攝,如二苾芻隨一所作,更互相應。

(6)同行相應︰謂心、心法於一所緣展轉同行。若更細分其義,則有他性相應、不相違相應、同時相應、同分界地相應、有一切遍行同行相應、有染污遍行同行相應、有非一切時同行相應、有分位同行相應、有無間同行相應、有有間同行相應、有外門同行相應、有內門同行相應、有曾習同行相應、有未曾習同行相應等十四種。

其中,前五項係就色法而言,後一項則約心、心所法而論。

此外,如函與蓋契合,稱為函蓋相應;所化之機與教法一致,稱機教相應或時機相應;能觀之心與所觀之境冥合,稱心境相應;身口意三者平等,與本尊契合,是為密教之三密相應。

〔參考資料〕 《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二;《雜阿毗曇心論》卷二;《俱舍論》卷十九;《成實論》卷三;《顯揚聖教論》卷四;《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下(本);佐佐木現順編《煩惱の研究》。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