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六種供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名數)一閼迦,二塗香,三華,四焚香(又曰燒香),五飲食,六燈明也。此六種如其次第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六度。乃善無畏三藏所傳。

(物名)又名六種供具。見供養條。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閼迦、塗香、華、燒香、飲食、燈明。以上六種依其次第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六度。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六種迴向

(儀式)法會之式目也。閼伽等六種供具奉獻三寶之文,謂之六種,以後所修功德迴向自他一切之文,謂之迴向,即合六種供養之文與迴向之文,而謂為六種迴向也。兩文載於諸法會儀則中卷。


燒香

(儀式)五種供養及六種供養之一。世諦所釋,則為拂邪氣,請神靈。第一義諦所釋,則為使所修之功德,周一切處。陔餘叢考三十三曰:「李相之賢已集,因謂燒香始於佛圖澄。襄國城塹水源暴竭,石勒問澄,澄曰:今當龍取水。乃燒安息香,咒數百言,水大至云。然燒香實不自此始。三國志孫策謂張津著絳帕頭燒香讀道書。又江表傳,道士于吉來吳會立精舍,燒香讀道書。則漢末道家已用之。又按漢武故事,昆邪王殺休屠王,以其眾來降。得其金人之神。其祭不用牛羊,惟燒香禮拜。則燒香之始於佛家可知。」大日經疏八曰:「燒香是至法界義,如天樹王開敷時,香氣逆風順風自然布。菩提香亦爾,隨一一功德,即為慧火所燒,解脫風所吹,隨悲願力自在而轉普熏一切,故曰燒香。」見條。按行法中有五處之燒香。第一初入道場,見法會聖眾,五體投地,禮拜恭敬,此時應先燒香。第二為引入己身,行者先於身上觀月輪,於月輪中現本尊身,為供此所現之佛身而燒香。第三為供道場所布列之諸尊而燒香。第四正念誦時,現對本尊為此法,故為供彼尊而燒香。第五觀念了後,為奉送本尊而燒香。


飲食真言

(真言)六種供養真言之一。見供養條。



(雜語)梵語健達Gandha,譯曰香。玄應音義三曰:「健達,此譯云香也。」有情非情之氣分一切鼻可嗅者。大乘義章八末曰:「芬馥名香,此名不足,於中亦有腥臊臭,不可備舉,且存香稱。」俱舍論一曰:「香有四種:好香惡香,等不等香,有差別故。」此中以沈水等薰物為六種供養之一。大日經疏十一曰:「隨取華等,以心念加之。如華即以華真言,香以香真言加之。(中略)以如來加持力故,能成不思議業。」此香有塗香末香丸香等之別。


香華

(物名)香與華俱為供養佛者,六種供養之二。法華經序品曰:「香華伎樂,常以供養。」後分涅槃經舉如來荼毘之式曰:「大眾各持無數香華寶幢幡蓋供養。」


[佛光大辭典]
五供養

五種供養物。又作五供。密教修一座行法時,以五種供物供養本尊,即塗香、華鬘、燒香、飲食、燈明等。五供養加閼伽,稱為六種供養,為修一座行法所必供養者。此有理供養、事供養之別。於壇上布置供物,以三密加持而供養之,稱為事供養;不備供物,端身正坐而觀菩提心,以印契真言表供養之意,稱為理供養。又在本尊加持之前行供養,稱為前供養,散念誦之後而行供養,稱為後供養。

上舉六種供養,可配於六波羅蜜,即閼伽配檀波羅蜜,塗香配戒波羅蜜,華鬘配忍辱波羅蜜,燒香配精進波羅蜜,飲食配禪波羅蜜,燈明配般若波羅蜜。〔蘇悉地羯囉經卷下供養品、理趣釋卷下、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大日經疏卷八、乳味鈔卷二〕 p1102


火舍

香爐之一種。又作火虵、化赭。為密教修法壇中燒香器之名。多以銅製,三足,具有蓋。於密教修法中,每以六種供養配當六波羅蜜,其時即以火舍之香煙嫋嫋不絕,配當精進波羅蜜之精進不息。〔類聚名物考卷二十九、考信錄卷一〕 p1496


作法灌頂

為「無作法灌頂」之對稱。即密教修法中,包括引入、投花、授予寶冠及明鏡、傘蓋行道、六種供養等種種具體作法之灌頂,稱為作法灌頂;反之,僅須師徒二人即可,既不須其他職眾、阿闍梨等在場共修,亦不須採用引入、投花等種種具體修法之灌頂,則稱為無作法灌頂。然無作法灌頂限用於重受灌頂者,或對已達至極者;若初受灌頂者,決不可採用。作法灌頂有庭儀、堂上、平座及無職眾四種情況,前三種係用於外儀之時,後一種則為內儀所用。有職眾時,採用三昧耶戒之法,唱誦外儀之禮讚,並修護摩、神供等;無職眾時,則由教授師或大阿闍梨修護摩及神供。 p2777


含藏器

即密教供養諸尊時,用以裝置塗香之塗香器,為六器之一。行者自行修法畢,先將前供、後供之供花及花鬘器、閼伽器等中之殘餘花及供臺上之水滴等皆置入塗香器中,其次取塗香器、花鬘器、閼伽器等依次重疊,置於塗香器之器臺上;以塗香器藏置諸等之物,故稱為含藏器。然此作法之次第應先行後供,次行前供。又六器即分別裝置燈、飯、花、塗香、閼伽、香等六種供養物之器物,通常皆次第配當彌陀、釋迦、文殊、普賢、觀音、彌勒等諸尊;其中,塗香器配當普賢,而普賢又表示八識中之第八識,即含藏識,故塗香器又稱為含藏器。 p2833


供養

梵語 pūjanā,巴利語同。又作供、供施、供給、打供。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寶、師長、父母、亡者等。供養初以身體行為為主,後亦包含純粹的精神供養,故有身分供養、心分供養之分。據遺教經論載,飲食、衣服、湯藥等,屬身分供養;不共心供養、無厭足心供養、等分心供養等,屬心分供養。

蓋初期教團所受之供養以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等為主,稱為四事供養。施予佛、塔廟、佛像、教法、比丘(尼)、僧團之房舍與土地為僧團經濟之重要來源。所行之供養除財供養外,尚有法供養,如以恭敬供養、讚歎供養、禮拜供養等精神之崇敬態度亦稱供養。密教則有塗香以洗清罪業、除去煩惱之說,並有供養儀軌(供養法式)之制定。初時甚而有以塔、廟作為祭祀對象之供養,稱塔供養,至後世,一般對死者亦行塔供養,亦有以其他供物作為回向之情形。

總括供養物之種類、供養方法與供養對象等,有各種不同之分類:(一)二種供養,據十住毘婆沙論卷一之說,有:(1)法供養,指善於聽聞大乘正法,或廣或略。(2)財供養,指飲食等四事供養。據大日經供養法疏說,有:(1)理供養,指以證入真實之理為供養。(2)事供養,指供養香花等。(二)三種供養,據普賢行願品疏之說,有:(1)財供養,指供以世間之財寶、香花等之供養。(2)法供養,指起菩提心,而行自利、利他之二利。(3)觀行供養,指行周遍含融觀、事事無礙觀等華嚴觀行供養。十地經論卷三說,有:(1)利養供養,指衣服、臥具等。(2)恭敬供養,指香花、幡蓋等。(3)行供養,指修行信行、戒行等之供養。(三)三業供養,法華文句卷三之一載,有身、口、意三業供養,即:(1)身業供養,身至誠禮敬諸佛菩薩。(2)口業供養,口發言稱美諸佛菩薩功德。(3)意業供養,端心正意,想念諸佛菩薩相好莊嚴。(四)四種供養,(1)據大日經義釋卷十一之說,有香花、合掌、慈悲、運心等四種供養。(2)據理趣釋卷下之說,有菩提心供養、資糧供養、法供養、羯磨供養等四種瑜伽教之供養。(五)四事供養,(1)據增一阿含經卷十三之說,有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等四種供養。(2)據無量壽經卷下之說,有懸繒、燃燈、散花、燒香等四種供養。(3)據善見律毘婆沙卷十三之說,有飲食、衣服、湯藥、房舍等四種供養。(六)五種供養,據蘇悉地羯囉經卷下之說,有塗香(持戒)、花鬘(布施)、燒香(精進)、飲食(禪定)、燃燈(智慧)等五種供養;另加閼伽(淨水,忍辱),即為六種供養。(七)十種供養,據法華經法師品之說,有花、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等十種供養。

另據大藏法數之說,將繒蓋、幢幡合併為幡蓋,而加入合掌,成為十供養。若據菩薩地持經卷七所舉之十種,則為:身供養、支提供養、現前供養、不現前供養、自作供養、他作供養、財物供養、勝供養、不染污供養、至處道供養等。

此外,佛前之供物稱佛供,神前之供物稱神供。供養梵天、帝釋天、功德歡喜天等,則稱供天或天供。供於亡者,稱追善供養。專供餓鬼者,稱餓鬼供養。慶祝佛像開光者,稱開眼供養。供養經者,稱開題供養,又稱經供養、一切經供養、書寫供養,如書寫維摩經而供養之,稱維摩經供養。叩鐘慶祝者,稱鐘供養。又就佛法僧三寶而言,供養佛,稱佛供養、供佛;供養法,稱法供養、行供養;供養僧,稱僧供養、僧供。其中,招請百僧,設齋以供養者,稱百僧供養、百僧供;招請千僧,設齋以供養者,稱千僧供養,或稱千僧齋、千僧供、千僧會;傳說此種供養之功德無量。又供養之施主,稱供養主。供養眾僧,亦稱供眾、供贍。記載供養意義之諷誦文,稱供養文。為供養求福所造之佛像,稱供養佛。以燈明供養佛像、塔廟,則稱供燈。於日本,在書寫經典之後,以之供養、宣講,稱為供講。〔佛藏經卷下、無量壽經卷下、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佛本行集經卷一供養品、大方等大集經卷四十五、大日經卷五祕密漫荼羅品、供養儀式、大智度論卷九十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卷上、法華經玄贊卷二本、梵網菩薩戒本疏卷二、大日經疏卷八、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卷三、釋氏要覽卷中、禪苑清規卷一赴粥飯法、卷三藏主、大明三藏法數卷七〕(參閱「四種供養」1803) p3065  



梵語 gandha,巴利語同。音譯為乾陀。乃鼻根所嗅之物,鼻識所分別之對象之一。為五境(五塵)、六境、十二處、十八界、七十五法、百法等之一。在品類足論卷一、法蘊足論卷十中,分有好香、惡香、平等香等三香。大毘婆沙論卷十三、俱舍論卷一中,則分為好香、惡香、平等香、不平等香等四種香。

關於好、惡、平等之分類,大毘婆沙論卷十三由各種觀點加以論說,例如香給予心所起之快、不快、非快非不快,抑或香能否滋養、損害我人之五官,或非滋養非損害五官,以及產生香之成因是由福業、罪業,或由四大種勢力而來者等。又另對四香之中,等與不等之區別,是否可由香之力量保持平衡而滋養身體,或因不平衡而損害身體,或視香力之強弱而定等,凡此種種問題,亦均加以討論。此外,如瑜伽師地論卷三,對香亦舉出一種到十種之分類。

由富有香氣之樹脂或木片等所製之成品,即稱「香」。以其原料之不同而分類,有栴檀香(亦作檀香,有白檀香、赤檀香二種)、沈水香(亦作沈香,為產於印度、南洋等香木之樹脂製成)、丁子香(即丁香)、鬱金香(鬱金即番紅花之花汁所壓製)、龍腦香(樟腦之一種,產於南洋之香木製成),以上稱為五香,密教作壇時,將之與五寶、五穀一同埋入地中。其他尚有薰陸香(亦作乳香,似松脂)、伽羅、真盤(又作真那盤,為含暗褐色之樹脂,或指黑沈香)、安息香(為產於南洋之香木之樹皮脂汁凝固後所製,或是將樹脂磨成粉狀)等。

印度地屬熱帶,氣候炎熱,故易生體垢、惡臭,為消除體垢與惡臭,遂將彼地盛產之香木煉製成香料,塗抹於身體,稱作塗香;或焚燒香料,以薰衣服與室內,稱作燒香、薰香。一般風俗習慣乃於寒天時燒香,而塗香則在寒天或熱天時均可,然塗香主要仍是用於熱天。

燒香、塗香亦為供佛方法之一。依賢愚經卷三,迎請佛陀之儀禮有燒香之說。在法華經卷四亦謂,香、抹香(於道場、寺廟撒粉末之香,又作末香、粖香)、塗香、燒香等,為十種供養中之數種供養。密教中亦有閼伽水、塗香、華鬘、燒香、飯食、燈明等六種供養,可依次配於六波羅蜜,如除去閼伽水,則為五供養。此外,密教有將手腕塗香,而後觀想自己本具之五分法身者。

塗香或燒香時,所用香之種類因修法之類別(息災、增益、降伏)而有所不同。此外,又視所供奉尊像之部別,而有限用之香,即佛部用沈香,金剛部用丁子香,蓮華部用白檀香,寶部用龍腦香,羯磨部用薰陸香。然依毘尼母經卷五等謂,佛陀制定出家眾除療病外,不可塗香,故沙彌十戒中有禁止塗香之規定。

塗香時所用之香有香水、香油、香藥等。燒香時所用之香有丸香(圓形之香。在密教修護摩法時,將之投入爐中供養,以此象徵總集煩惱,並用智火燒盡貪、瞋等煩惱)、散香(粉末狀之香。密教將微細煩惱、精進、愚癡等比喻為散香)、抹香(燒香所用粉末狀之香)、練香(攪拌所成之香)、線香(線狀之香)等。

抹香之外,亦有用香水撒布道場或灌浴佛像者。在密教中,以牛糞、淨好土、香水混合而成「香泥」,可供修法時塗壇之用。又火葬時,以香木為薪材者,稱為香薪。

燒香又稱焚香、拈香、捻香、告香、插香、炷香等。禪宗特別用拈香之稱,常於種種場合中拈香,如開堂之日,祈求聖壽萬歲之拈香,稱為祝聖拈香;法會之時,為出席之敕使祝福之拈香,稱為敕使拈香;接嗣法燈所作之拈香,稱為嗣法拈香;為朝臣所作之拈香,稱為臣僚拈香等皆是。此外,禪僧住職一寺,首次說法時,須把香獻至其師之前,而來報告自己已成嗣法者,此香稱為信香;至於對向自己燒香者之答禮所拈之香,稱為還香(又作答香);代理他人燒香,稱為代香;齋食時對僧眾頒香,或巡堂時在諸尊前燒香,稱為行香(行有頒與之意)。在我國,參拜寺院或納香資,均稱為進香。

盛香之容器,稱為香筥、香箱、香盒、香合;焚香之爐,稱為香爐、薰爐、火爐;使香繼燃不絕之盤,稱為香盤、常香盤;香爐之有把手者,稱為柄香爐、手爐。又裝柄香爐、名香、如意之箱,稱為香爐筥,此筥與戒體筥、居箱等,在法會時,同為導師等所用(密教中為大阿闍梨所用),在法儀等法會時,則由十弟子中之一人執持。

或以香來比喻佛法之功德,例如戒香、聞香、施香,或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五分法身,又作五分香),又如佛殿之稱為香室、香殿等亦屬此類譬稱。此外,在日本,同於花道、茶道,而有所謂「香道」之盛行。〔法華經卷六法師功德品、陀羅尼集經卷十二、舊華嚴經卷四十九、新華嚴經卷六十七〕 p4005


淨戒

(一)指清淨之戒行。法華經序品(大九‧四下):「精進持淨戒,猶如護明珠。」

(二)於密教,為金剛界法所採用十七種雜供養之一。即戒波羅蜜,為六度之一,行六度以表供養,稱為六種供養,攝於十七種雜供養中。若依印契之名,稱為香身契。香身,即以香塗身,能消除熱惱,有清涼之作用;戒有防非止惡之德,義同塗香,故以塗香為淨戒。印相為三昧耶塗香。〔蓮華部心儀軌、略出念誦經卷四〕 p4699


塗香

梵語 vilepana。又作塗身香、塗妙香。以香塗身,以消除臭氣或惱熱。印度自古暑熱甚烈,人體易生臭氣,其地風俗遂以旃檀等香擣成粉末,和水調之,用塗其身。然於佛制中,規定比丘及沙彌等,不得塗香或戴著香花鬘。諸經亦謂,出家之人應以戒及禪定淨除其心之垢,以替代世俗人所用之塗香。但若以塗香供養諸佛、菩薩,則能獲甚大功德,故密教中以之與閼伽、華鬘、燒香、飲食、燈明等並稱六種供養;然須依各部(佛部、蓮華部、金剛部)之別而供以不同之塗香。供養時,應結塗香印,口誦真言,而以各符其類之塗香供養之。〔毘尼母經卷五、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毘盧遮那三摩地法、蘇悉地羯囉經卷上塗香藥品、大智度論卷九十三〕(參閱「」4005) p5419


燒香

梵語 dhūpana,巴利語同。謂於諸佛、菩薩、祖師像前燃燒各種香。又稱拈香、捻香、焚香、炷香。初於印度,以氣候酷熱,時人皆塗香去除身上之垢臭。據大智度論卷三十載,天寒時多行燒香,塗香則通於寒時、熱時。其後,以燒香用於迎請、供養佛菩薩之行事中。

諸經中多有燒香供養之記載。據長阿含卷二遊行經載,為如來起大堂舍,整治處所,並灑掃、燒香。據法華經卷四法師功德品載,受持、讀誦,或解說、書寫法華經者,當受種種供養,如供養花、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十種供養)等。據無量壽經卷下載,行者當懸繒、燃燈,及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又據宋元明三本之賢愚經卷六富那奇緣品載,富那奇與兄辦足供養,持香爐共登高樓,遙向祇洹精舍燒香,祈願歸命佛及聖僧,唯願佛明日臨顧該國,開悟愚盲之眾生。香煙即如其意,乘虛空往至世尊之頂,相結聚合成一煙蓋。據大日經卷八載,燒香,乃遍至法界之義,如天之樹王開敷時,香氣隨逆風、順風而自然遍布。

於密教中,胎藏界三部所燒之香有別。據蘇悉地羯囉經卷上分別燒香品載,佛部燃燒沈水香,金剛部燃燒白檀香,蓮華部燃燒鬱金香。或混合三種香通用於三部,或以一種香通於三部。

諸香中,室唎吠瑟吒迦樹汁香,通用於三部,亦以之獻與諸天,安悉香獻與藥叉,薰陸香獻與諸天天女,娑折囉娑香獻與地居天,娑落翅香獻與女使者,乾陀囉娑香獻與男使者等。又龍腦、乾陀囉娑、娑折囉娑、薰陸、安悉、娑落翅、室唎吠瑟吒迦等香,稱為七膠香,為最勝上者,和合而燒之,可通用於九種(三部之息災、增益、降伏等三種法)。

另據蕤呬耶經卷中請供養品所載,於一般供養法中,應以白檀香混合沈水香供養佛部,以尸利稗瑟多迦(室唎吠瑟吒迦)等諸樹汁香供養蓮華部,而以黑沈水、安悉香供養金剛部。

又以白檀香、沈水香、龍腦香、蘇合香、薰陸香、尸利稗瑟多迦樹汁香、薩闍羅沙香、安悉香、娑羅枳香、烏尸羅香、摩勒迦香、香附子香、甘松香、閼伽跢哩香、柏木香、天木香、鉢地夜香等,與砂糖混合,稱為普通和合,可隨意取用,以供養諸尊。

據蘇悉地羯囉經卷上分別燒香品載,因所修之法不同,而於燒香之種類亦有差異,如修扇底迦法(息災法)應焚擣丸香,修阿毘遮嚕迦法(降伏法)應焚塵末香,修補瑟徵迦法(增益法)應焚作丸香。據不空三藏之佛頂尊勝陀羅尼念誦儀軌載,於息災法應焚沈水香,於增益法應焚白檀香,於降伏法應焚安悉香,於敬愛法應焚蘇合香。另於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下及金剛壽命陀羅尼經法等亦有上記之說法。

此外,密教又以燒香與閼伽、塗香、花鬘、燈明、飲食等合為六種供養。於禪林中,稱燒香為拈香,或炷香。在法會中持香盒者,稱為燒香侍者。關於燒香之作法,禪苑清規卷五堂頭煎點條中有詳明之記述。〔增一阿含經卷十三、三卷本大般涅槃經卷中、觀佛三昧海經卷十、大日經卷二具緣品、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卷上、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下、四分律行事鈔卷下之三行香咒願法、敕修百丈清規卷四西序頭首條、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受齋軌則、大宋僧史略卷中、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參閱「上香」718、「拈香」3265) p6263


燈明

梵語 dīpa,巴利語同。略稱燈。指於佛前供養或室內照明時所用之燈火。據四分律卷五十及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五載,僧房之照明,允許使用燈火,其設備及使用法均有所規定。如須對諸比丘提供燈油、燈炷、盛油器等物,規定置燈之處,及熄燈、點燈前皆須作預告並唱頌。

在佛塔、佛像、經卷前燃燈,能獲大功德,於諸經典中之例甚多。如施燈功德經謂,信仰佛法僧,布施少許燈明,其所得之福報無限。又謂佛陀入滅後,以燈明布施塔寺,於此世可得三種淨心;命終時,由於善心不失,可得三種智慧,死後則可生於三十三天。法華經卷六藥王品於敘述藥王菩薩之捨身布施故事中謂,燃一指乃至一足趾供養佛塔,勝過於用其他財寶之布施。賢愚經卷三亦言,貧女以至誠所獻之一燈,永遠不滅,王者所獻之諸燈則已滅盡;此即所謂「貧者一燈,長者萬燈」,乃強調誠心之重要。又我國佛教必於佛堂或佛壇供燈明,即依諸經所說而行。

燈明依燃料之別,分為多種。如法華經卷七陀羅尼品,列舉酥燈、油燈、諸香油燈、優鉢羅華油燈等七種。舊華嚴經卷十六,列舉寶燈、摩尼燈、漆燈、沈水香燈、一切香王燈、無量色光燄燈等十種。燈明多置於燭臺、燈臺或燈籠中。又不分晝夜所點之燈(通宵燃明之常夜燈),稱為常燈明,或長明燈。點燃眾多燈以供養佛之法會,稱為萬燈會。

燈明可破闇為明,故經中常將法、智慧比喻為燈。如謂以智慧照破愚癡闇障,遂有稱智慧為無明長夜燈炬者。又法脈亦稱法燈,師父傳法於弟子,稱為傳燈;承續之,稱為續燈;延續不絕,稱為無盡燈。

此外,密教更將燈人格化,而作為外四供養之一的金剛燈菩薩。又燈與閼伽、塗香、花鬘、飲食、燒香等合為六種供養,配於六波羅蜜時,燈明即相當於第六智波羅蜜。〔增一阿含經卷三十八、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一、菩薩本行經卷上、燈指因緣經、有部毘奈耶雜事卷十三、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下、大智度論卷三十、四分律行事鈔卷下四、禪林象器箋器物門〕 p6259


閼伽

梵語 argha,巴利語 aggha 之音譯。又作阿伽、遏伽、遏迦、遏囉伽。意譯作功德、功德水、水。亦稱閼伽水、閼伽香水、香花水。指專供於佛前之功德水、香水,或指盛裝功德水之容器。大日經疏卷十一所載閼伽水,即香花之水。大日經供養次第法疏載,獻閼伽香水,證平等性智三界法王位。

梵語 argha,自語根 arh(有價值)轉變而來,意謂有價值之物,後其意轉為供奉神祇或貴人之物,復轉為供養水之意。又據慧琳音義卷十載,閼伽即香水器。希麟音義卷五載,閼伽係盛香水的杯器之總稱。佛祖統紀卷四十三之注謂,凡供養器皆稱為阿伽,或更指沐浴之器。上記以閼伽為供養器具者,皆轉訛之結果。此外,攝真實經卷下將 argha 譯作圓滿,或無濁,或引申作菩提道者。

自古印度以降,宴會來客必先備水洗滌,此習俗特別為佛教之密宗所引用,作為六種供養之一。大日經具緣品載,閼伽、塗香、華蔓、燒香、飯食、燈明等為六種供養。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以六種供養配於六道,閼伽即配於傍生趣。或以閼伽配於六波羅蜜中之布施波羅蜜。

於密教之修法,行二度閼伽供養:(一)前供養,即於修「入我我入」觀或正念誦之前,在火舍(香爐之一種)右側供養閼伽。(二)後供養,即於本尊加持或散念誦之後,在火舍左側供養閼伽。前者即供養從本地請來的本尊之水,相當於遠程來客洗足之水;後者則相當於宴畢後之漱口水。

與閼伽有關之器物有多種,如:(一)閼伽桶:係汲取閼伽之桶形容器,其製作材料與形狀、大小等皆無定制,一般以木材或金屬製成,直徑自十五公分至三十公分左右。於傳法灌頂時,金剛界與胎藏界各別用一桶。

(二)閼伽井:指專供閼伽用之井。閼伽桶即自閼伽井中汲取閼伽。閼伽須常保持清淨,不能作雜用水使用,故大寺院多掘專用之閼伽井。

(三)閼伽器:由碗、皿二部組成,為六器之一,或謂六器之古稱。原指盛裝供養佛的閼伽器,後轉為供養器之總稱。於密教修法時,此物置於修法壇四方之中央,在火舍之左右各列三個。原本為四器一組,後演變成為六器一組。

(四)閼伽棚:指放置閼伽桶、閼伽器之棚架,另外亦置花等。閼伽棚一般設在閼伽井旁,屋頂呈單斜狀。

(五)閼伽杯:又作閼伽坏。指盛裝供佛水之杯形容器。有金屬製、土製。閼伽桶之水不得直接注入閼伽器供養,須先行置於閼伽杯再移入器中。修法時為便於交換閼伽,得先注水入閼伽杯,置於座位附近。〔大日經卷三世間成就品、卷七真言事業品、蘇悉地羯囉經卷下奉請品、成就妙法蓮華經王瑜伽觀智儀軌、大日經疏卷八、佛祖統紀卷四十三、翻譯名義集卷七、顯密威儀便覽續編卷下〕(參閱「閼伽器」6336) p6334


閼伽器

原指盛裝閼伽之器具,由此轉指供佛之一般器具。又作遏迦器。佛祖統紀卷四十三(大四九‧三九八中):「阿伽(閼伽),此云器;凡供養之器,皆稱曰阿伽。」於密宗,為六器之一,即六種供養之一的閼伽容器。乃由閼伽碗與閼伽皿組成之供養器。碗呈摺鉢形,皿為碗之臺,於碗中盛閼伽,並置鮮花、香草,令此水極淨妙香潔。據蘇悉地羯囉經卷下奉請品載,閼伽器隨不同之修法而材質有異,應當以金、銀、銅石、木、荷葉等製作。今密宗多使用銅或黃銅製成者。〔蕤呬耶經卷中摩訶曼荼羅品、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成就妙法蓮華經王瑜伽觀智儀軌〕 p6336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五供養

密教於修法時,所供養本尊的五種供物,即塗香、華鬘、燒香、飯食、燈明(燃燈)。語出《蘇悉地羯囉經》卷下等。

密教以為供養有事供養與理供養之別。事供養是在壇上布置供物,以三密加持而供養;理供養不備供物,行者但端身正坐觀菩提心,以印契、真言表供養之意。此外,在一座行法中,於本尊加持前展開供養,稱前供養;散念誦後供養,稱後供養。

事供養的意義,略如下述︰

(1)塗香︰表示清淨,象徵澄清菩提心中戲論之垢,除滅生死之惱熱。

(2)華鬘︰是由慈悲生之意,表示此淨心種子於大悲胎藏中萬行開敷,莊嚴佛菩提樹。

(3)燒香︰是遍至法界之義,表示一一功德由慧火所焚,解脫風所吹,普熏一切。

(4)飯食︰是無上甘露不生不死之味,表示若此果德成就而服其味,即名入證。

(5)燃燈︰是如來光明破闇之義,表示至果地時,心障都盡,轉無盡慧遍照眾生。總之,其寓意是以淨心為塗香,萬行為妙華,功德為燒香,果德為飯食,智慧為燈明。

其次說理供養的印法。

(1)塗香的印法是以左手握右腕,作施無畏之勢。伸五指代表五分法身的戒香,是由印流出塗香供養諸佛之義。又,此印安於額、口、心三處,是塗香於本尊額、口、心之意,漸次垂下表示本尊的三密融化涉入諸尊的三密,即具足身三、口四、意三,十無盡戒之功德。

(2)華鬘的印法是內縛,立二風指,指端相拄而稍屈,離大指而立。二大、二風指表花籠,餘六指表花。即無漏七覺華流出種種華雲海,周遍法界微塵剎土,以成廣大供養之義。

(3)燒香的印法是地、水、火指相背,二風指頭相拄,伸二空指。拄二風指是依據解脫風遍虛空法界之義,六指端稍開表香煙。即表依此印流出梵音氣雲海,周遍盡虛空微塵數之大會,於一一聖眾前供養種種香,同入法界體。

(4)飯食的印法是鉢印,地、水、火、風、頭指相拄,空指附於風指側,代表食器。即由此印流出無量飯食雲海,周遍盡虛空微塵剎土一一聖眾之前,供養法喜與禪悅之食。

(5)燈明的印法是以右手之空指壓地、水指之指甲,屈風指離火指背而立。火必依風而熾盛,若風勢強大近火,火反將為之所滅,故離風、火二指而立。即表由此印流出無量燈雲海,周遍盡虛空微塵剎土,一一燈明廣大,照耀諸佛之海會。

就淺略義而言,五供養乃以接待貴賓之儀禮,來供養本尊聖眾,然就深祕義而言,則為住於成所作智之三昧而供養自身中的心王如來及諸尊以長養聖胎。以心佛及眾生三無差別故,供養自身佛一如供養已成就之諸佛而倍增法樂,供養眾生的本覺如來而增盛本覺的內熏力。因此《大日經疏》卷八云(大正39‧660a)︰「以如是種種法門供具供養心王如來,能令諸尊歡喜。」

五種供養加閼伽,為六種供養。若擬配六波羅蜜,則為閼伽配檀波羅蜜,塗香配戒波羅蜜,華鬘配忍波羅蜜,燒香配精進波羅蜜,飯食配禪波羅蜜,燈明配般若波羅蜜。

〔參考資料〕 《大日經疏》卷八;《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十八道口決》;《乳味鈔》卷二;《傳法院流傳授私勘》卷一。


五十卷鈔

日本密教諸尊法要典。五十卷。日僧興然撰。內容由諸尊法四十二卷、雜部八卷而成。其中述說佛部、經部、菩薩部、觀音部、明王部、諸天部、諸龍王等諸尊法,說其名號、手印、真言、種子、三昧耶形、尊形、曼荼羅,並詳載功能;此部分為本書之重心。在雜部方面,分記印、真言義、六種供養、諸道具、諸阿闍梨傳記並餘義等。引用之參考書,有數百部之多,其中以兩部大經、純部雜部之祕密經軌及顯教之經典為主,且引用和漢之顯密章疏口訣等書。


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

一卷。唐‧不空譯。又稱《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儀軌》、《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金輪時處軌》、《時處軌》。收在《大正藏》第十九冊。係有關大日金輪之儀軌,內容說示即身成佛之深義。一字頂輪王即一字金輪王,乃諸佛之最頂尊,且為諸輪中之最勝。諸佛菩薩之功德悉歸此尊,故稱頂輪王。若於一切時處念誦此法,可得悉地成就之祕法。

依此儀軌所修之法以一字金輪為本尊,稱一字金輪法。為四種修法中的息災法。息災法為增福延壽、歲末修法、天災地變、日月薄蝕等時所修之法。

本儀軌中所述修法的順序如下。「若有本尊像,室內面西安,瑜伽者面東」,然後結誦虛空庫菩薩印明加持諸供物;然後結跏趺坐,誦菩提心真言、發菩提心,於滿月輪中踴出大法輪,度現此智輪,持智拳大印,觀己身成為坐於日輪白蓮台師子座的金輪王遍照如來。再結誦「勃嚕唵」之一字真言、頂輪王勝身三摩耶印契真言、灌頂印契真言,然後誦虛空庫大菩薩印契真言,並作塗香、華鬘、燒香、飲食、明燈、閼伽等六種供養,以諸大乘經典所說廣大供養之具一一供養,並觀想本尊、十方世界、盡虛空法界微塵剎土中諸佛海會親臨壇場。然後作金剛合掌,誦本尊百八讚,再結誦嬉戲、花鬘、歌詠、法舞等四內供印契真言;再以佛眼印契真言於心前誦七遍、印四或五處;然後又作智拳印,誦一字真言,觀身於心月輪臍中現一金色字輪,其輪成轉輪,持色如金容,觀輪王七寶及佛眼尊圍繞成曼荼羅。次再結勝身印誦三字真言,同時取菩提珠,盤置於合掌中,當胸誦菩提心真言;再以金剛語菩薩真言加持念珠,復結智拳印,作「勃嚕唵」字輪觀;次又結勝身印誦三字真言,觀菩提心,思惟「阿」字門;然後再次結誦勝身印契真言解界遣除。最後,再結佛眼印誦佛母真言,如前述加持己身,再以無能勝明王的心真言,印心、喉、額三處。

修法時,應入便易之處,結誦觸身忿怒烏芻瑟摩印契真言。念誦時,為四時或三時,二時乃至一時,無間一切時。其處,若在壇場淨室,則隨處念誦,因一切處即密壇,故在瑜伽教王中,稱讚如來時,說無一切時、一切方所。在文末中述及不好樂多法,或因受眾多俗務所迫若用廣法恐怕有所缺失,故只教示四種略行。並且諄諄訓誡,於正常念誦時必須依前述之廣儀軌方可,不得執此略儀而心生懈怠。要言之,因此法為五百由旬內斷壞之法,故被視為最深密之法。

以上是本儀軌內容之概略。總之,依於金剛頂瑜伽大教王所纂集的這個微妙成佛理趣門,建立於自心、以盡虛空法界為道場、處於自身中、住於本尊之瑜伽、次聖眷屬圍繞之,行者因作此觀想成大曼荼羅。若此觀成就,即以虛空為道場,行者自身住於其中,故無局限之道場,一切時、一切處即為密壇道場,於一切時處,悉地迅即現前。反之,即使具辦各種事相,若不成就此觀,終難以獲得悉地。本經標題中示有「一切時處念誦成佛」,不外前述之意。此外,本儀軌極為重視瑜伽觀行。本法之傳授,亦先以種種方便法慰誘勝法器,然後才傳授祕密法。文中有「於此教法中,一字不應向未灌頂者說」等語,深誡行者應尊重此法。



音譯乾陀、健達,有下列諸義︰

(一)指鼻根所嗅、鼻識所了別的對境︰為五境(五塵)之一、十二處之一、十八界之一、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此香若依法相分判,有三香、四香二說。如《品類足論》卷一、《雜阿毗曇心論》卷一等謂香有好、惡、平等三香。《大毗婆沙論》卷十三則加「不平等香」而主四香說。然有關好、惡、平等、不平等的分界,諸經論亦有異說。略如下述︰

(1)《五事毗婆沙論》卷下約情以謂諸悅意者名好香,不悅意者名惡香,順捨受者名平等香。

(2)《入阿毗達磨論》卷上約根之增損而謂︰能長養諸根大種者為好香,損害諸根大種者為惡香,長養、損害二作用俱無者為平等香。

(3)《順正理論》卷一約勝劣處中而釋諸福業增上所生者為好香,諸罪業增上所生者為惡香,四大種勢力所生者為平等香。又謂香力均平,增益依身者為等香,香力不均,損減依身者為不等香。香力微弱者為等香,香力增益者為不等香。

此外,若就個別而言,則其種類繁多,如《瑜伽師地論》卷三即列有一種乃至十種香之分類。

(二)指由富含香氣的樹皮、樹脂、木片、根、葉、花果等所製成的香料︰依原料的不同,可分為旃檀香、沈(水)香、丁子香、鬱金香、龍腦香(以上稱五香)、薰陸香、安息香等類。

由於印度氣候酷熱,人體易生體垢、惡臭,故自古為消除體臭,乃將當地盛產的香木製成香料,塗抹於身,稱為塗香;或焚香料薰室內及衣服,名為燒香或薰香。其中,塗香所用的香料有香水、香油、香藥等;燒香所用的香料有丸香、散香、抹香、練香、線香等。據《大智度論》卷三十所載,燒香僅能行於寒天時,而塗香在寒、熱天皆可行之。寒天時雜以沈水香,熱天時則雜以旃檀香。

佛教將塗香、燒香作為供養佛及眾僧的方法之一,攝屬六種供養、十種供養,但戒律禁止僧眾塗香。在密教之中,依三部、五部之區別,所用之香亦有不同。即佛部用沈香,金剛部用丁子香,蓮華部用白檀香,寶部用龍腦香,羯磨部用薰陸香。

又經論中將香比喻為佛法之功德者頗多,如《增一阿含經》卷十三所說的戒香、聞香、施香三種;《諸經要集》卷五、《集諸經禮懺儀》卷上所述的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等五分香,即為其例。

在日本,除花道、茶道外,亦有所謂香道盛行。又開雅會比較香之優劣者特稱鬥香;懸於室內,袪除臭氣者稱懸香;法事時,將香頒賦於僧眾,名為行香;在佛前焚香稱燒香或捻香。

◎附一︰〈五香〉(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

(一)密教作壇時,與五寶、五穀等一同埋於地中的五種香︰指沈香、白檀香、丁香、鬱金香及龍腦香。《建立曼荼羅及揀擇地法》云(大正18‧928b)︰「又取五種香,所謂檀香、沈香、丁香、鬱金香、龍腦香。已上寶穀香藥等各取少許,共置一瓷合中,或於瓷瓶中,或金銀器中盛之,以地天真言加持一百八遍,埋於壇中心。」

(二)為成就諸真言所備辦的五種堅香︰指沈水香、白檀香、紫檀香、娑羅香、天木香。

(三)通用於三部(即佛部、蓮華部、金剛部)的五種香︰《蘇悉地羯囉經》卷上〈分別燒香品〉云(大正18‧610a)︰「復有五香,所謂砂糖、勢麗翼迦、薩折囉娑、訶梨勒、石蜜,和合為香,通於三部一切事用。」

(四)修孔雀經法時所燒的五種香︰指沈香、白膠香、紫香、安息香、薰陸香。依《乳味鈔》卷二十載,在中央燒沉香,在東方燒白膠香,在南方燒紫香,在西方燒安息香,在北方燒薰陸香。

(五)指五分法身清淨之香︰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及解脫知見香。又稱五分香或五分法香。

◎附二︰〈抹香〉(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

抹香(梵cūrṇa,藏phye-ma),指呈粉末狀之香。又作末香、粖香。主要是供撒布於道場或塔廟等地。與燒香、塗香不同。如《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云(大正9‧35a)︰「悉以雜華末香(中略)供養七寶妙塔。」《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五〈證勸品〉云(大正8‧714c)︰「燒無價香,泥香塗之,末香以散。」另據《真俗佛事編》卷二引《大智度論》所言,乾香應燒,濕香應塗地,末香及華應散。又,《大寶積經》卷六十二〈阿修羅王授記品〉列有旃檀末香、優鉢羅末香、沈水末香、多摩羅跋末香、阿修羅末香等。

◎附三︰〈拈香〉(摘譯自《佛教大辭彙》)

在佛祖前燒香、上香,謂之拈香。《勅修清規》卷三〈入院〉云(大正48‧1125b)︰「掛撘已到佛殿,拈香有法語。」同卷〈開堂祝壽〉又云(大正48‧1126a)︰「登座拈香祝聖。」即於開堂日拈香祈祝聖壽萬歲,稱為祝聖拈香。《祖庭事苑》卷八辨拈香,有言(卍續113‧235下)︰
「釋氏之作佛事,未嘗不以拈香為先者,是所以記香而表信。(中略)今開堂長老必親拈香者,以所得之法必有所自,所行之道,其外衛者必藉乎王臣,俾福慧雙資,必圖報於此日,豈偶然乎﹖」

〔參考資料〕 新譯《華嚴經》卷六十七;《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七;《大孔雀咒王經》卷下;《四分律》卷十六;《火𤙖供養儀軌》;《成實論》卷五。


華鬘

用華作成之鬘。即以絲綴花,或結之,作為頸上身上的裝飾。《玄應音義》卷一云︰「梵言俱蘇摩,此譯云華;摩羅,此譯云鬘。(中略)案西國結鬘師多用蘇摩那華,行列結之,以為條貫,無問男女貴賤,皆此莊嚴,或首或身,以為飾好。則諸經中有華鬘巿、天鬘、寶鬘等,同其事也。」作華鬘時多用鮮花,所用的種類並不一定,主要是選擇有芳香者。

以華鬘裝飾人身上,雖是印度風俗,但依戒律,比丘不得裝飾華鬘,僅能懸於室內,或以之供養佛。《十誦律》卷三十九云(大正23‧280a)︰「有人施僧華鬘,諸比丘不受,不知用華鬘作何物。是事白佛,佛言︰聽受,應以鍼釘著壁上,房舍得香,施者得福。」《毗尼母經》卷五云(大正24‧828b)︰「花鬘瓔珞自不得著,亦不得作華鬘瓔珞與俗人著。比丘若為佛供養,若為佛塔、聲聞塔供養故,作伎不犯。」後更用來莊嚴佛殿。

關於作華鬘之華,《大日經》卷二〈具緣品〉列有鉢頭摩、青蓮、龍華奔那伽、計薩囉、末利、得蘗藍、瞻蔔、無憂、底無劍、鉢吒羅、娑羅等等。《毗尼母經》卷五則舉十一種,即優鉢羅華、娑師迦華、瞻蔔迦華、阿提目多迦華、打金作華、打銀作華、白鑞華、鉛錫華、作木華、作衣華、作帶華。後世更依《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九所述可用種種珍寶作華鬘以為供養,因而乃有金屬製成的華鬘。可知,除鮮華之外所作成之鬘,亦稱華鬘。

密教亦以華鬘供養本尊聖眾,為六種供養、五供養、八供養之一。亦有華鬘之印明。並謂此印功力,能流出無漏七覺之華及種種華雲海,周遍法界微塵剎土,以此乃成供養。

在古代印度雕刻中,遺留有許多華鬘供養之作品,如加爾各答博物館所藏的阿摩羅婆提(Amaravatī)塔的欄楯雕刻、優薩夫宰(Yusafzai)地方出土的說法佛像之中,刻有許多人運載大華鬘,華鬘上又雕有蓮紋。日本自古即用華鬘莊嚴佛堂,如京都教王護國寺藏有以牛皮作成的華鬘十三枚及斷片四個,陸中中尊寺金色堂內也藏有銅造華鬘。

〔參考資料〕 《蘇悉地羯羅經》卷上〈供養花品、卷下(別本二)〈祈請品〉;《大日經疏》卷七;《大唐西域記》卷二。


塗香

古印度人的生活習慣之一。又稱塗身或塗妙香。即以香塗身,以消除體臭或熱惱。《毗尼母經》卷五云(大正24‧828b)︰「天竺土法,貴勝男女皆和種種好香,用塗其身,上著妙服。」又依《大智度論》卷九十三、卷三十載,印度自古暑熱甚烈,人體易生臭氣,故其地風俗遂以旃檀木或種種雜香擣磨為粉末,用以塗身、熏衣並塗地壁。

關於塗香的功德,《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卷十一載有︰增益精氣、令身芳潔、調適溫涼、長其壽命、顏色光盛、心神悅樂、耳目精明、令人強壯、瞻覩 愛敬、具大威德等十功德。但是,《毗尼母經》卷五云(大正24‧828b)︰「六群比丘如俗人法,用香塗身,諸檀越嫌之,云何比丘如俗人法。世尊聞已,制一切比丘不聽用香塗身。」沙彌十戒中也有不著香華鬘、不以香塗身的禁制,可知佛制比丘、沙彌不得如俗以香塗身。

《中阿含》卷十五〈三十喻經〉云(大正1‧519a)︰「舍梨子!猶如王及大臣有塗身香、木蜜、沉水、旃檀、蘇合、雞舌、都梁。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戒德為塗香。」舊譯《華嚴經》卷二十五云(大正9‧557a)︰「淨戒以為香,七覺為華鬘,禪定為塗香。」《大日經疏》卷八云(大正39‧659c)︰「復次若深祕釋者,塗身是淨義。如世間塗香,能淨垢穢息除熱惱。今行者以等虛空閼伽洗滌菩提心中百六十種戲論之垢,以住無為戒塗之,生死熱惱除滅得清涼性,故曰塗香。」此上所引諸文,皆示出家之人應以淨戒或禪定滌淨心垢,以別於世俗人之以香塗身。

但是,以塗香供養諸佛、菩薩,亦能獲致大功德,故密教將塗香與閼伽、華鬘、燒香、飲食、燈明等並稱為六種供養。《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毗盧遮那三摩地法》云(大正18‧330c)︰「次結金剛塗香印,以用供養諸佛會,散金剛縛如塗香,香氣周流十方界。真言曰︰唵蘇巘盪儗。由以金剛塗香印,得具五分法身智。」

《成就妙法蓮華經王瑜伽觀智儀軌》云(大正19‧599b)︰「即結塗香印︰先舒右手,竪掌向外,以左手握右手腕,作塗香勢即成。真言曰︰曩莫三滿多沒馱南尾戍馱獻度納婆嚩野娑嚩訶。當運手印誦真言時,觀想從印及真言不思議加持願力法中,流出無量無邊塗香雲海,遍塗諸佛、菩薩、一切聖眾淨妙色身及其剎土。由作此法,獲得現當來世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無漏蘊法身之香。」

《蘇悉地羯囉經》卷上〈塗香藥品〉依佛蓮金三部、息災增益降伏三種法、上中下三種悉地,而分別揭示不同的塗香方式,即(大正18‧609b)︰
「佛部供養諸香樹皮及堅香木,所謂旃檀沉水天木等類,並以香果如前分別和為塗香。蓮花部用諸香草根花果葉等和為塗香。金剛部用或有塗香具諸根果。先人所合成者,香氣勝者,通於三部。或唯用沉水和少龍腦以為塗香。佛部供養唯用白檀和少龍腦以為塗香。蓮花部用,唯用欝金和少龍腦以為塗香。金剛部用紫檀塗香,通於一切金剛等用。肉豆蔻腳句羅惹底蘇末那或濕沙蜜蘇澀咩羅鉢孕瞿等,通於一切女使者天塗香供養。甘松濕沙蜜肉豆蔻用為塗香獻明王。用諸香樹皮用為塗香獻諸使者。隨所得香用為塗香獻地居天。唯用沉水以為塗香,通於三部九種法等及明王妃一切處用。或有別作扇底迦法用白色香,補瑟徵迦法用黃色香,阿毗遮嚕迦法用以紫色無氣之香。若欲成就大悉地者,用前汁香及以香菓。若中悉地,用堅木香及以香花。若下悉地,根皮花菓用為塗香,而供養之。」

又,在金剛界曼荼羅三十七尊中,外四供養之一,即為金剛塗香菩薩。在胎藏界曼荼羅觀音院中,安置在水吉祥菩薩的前右方,稱為塗香菩薩。在金、胎兩界中均用以表顯塗香供養的本誓。就中,塗香菩薩的形像是二手合掌持含蓮,長跪向內。

〔參考資料〕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四;《中阿含》卷十五〈轉輪王經〉、卷十九〈迦絺那經〉、卷三十六〈象跡喻經〉、卷四十四〈鸚鵡經〉;新譯《華嚴經》卷二十五、卷五十九;《法華經》卷四〈法師品〉、卷六〈隨喜功德品〉;《大日經》卷二〈具緣品〉、卷七〈供養儀式品〉;《大日經疏》卷七。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燒香

五種供養或六種供養之一,按照世諦來說,目的是拂邪氣,請神靈,若按照第一義諦來說,則是使所修的功德,周遍於一切處。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