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五種供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名數)一塗香,二華,三燒香,四飲食,五燈明也。

(名數)見供養條。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塗香、華、燒香、飲食、燈明。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燒香

(儀式)五種供養及六種供養之一。世諦所釋,則為拂邪氣,請神靈。第一義諦所釋,則為使所修之功德,周一切處。陔餘叢考三十三曰:「李相之賢已集,因謂燒香始於佛圖澄。襄國城塹水源暴竭,石勒問澄,澄曰:今當龍取水。乃燒安息香,咒數百言,水大至云。然燒香實不自此始。三國志孫策謂張津著絳帕頭燒香讀道書。又江表傳,道士于吉來吳會立精舍,燒香讀道書。則漢末道家已用之。又按漢武故事,昆邪王殺休屠王,以其眾來降。得其金人之神。其祭不用牛羊,惟燒香禮拜。則燒香之始於佛家可知。」大日經疏八曰:「燒香是至法界義,如天樹王開敷時,香氣逆風順風自然布。菩提香亦爾,隨一一功德,即為慧火所燒,解脫風所吹,隨悲願力自在而轉普熏一切,故曰燒香。」見條。按行法中有五處之燒香。第一初入道場,見法會聖眾,五體投地,禮拜恭敬,此時應先燒香。第二為引入己身,行者先於身上觀月輪,於月輪中現本尊身,為供此所現之佛身而燒香。第三為供道場所布列之諸尊而燒香。第四正念誦時,現對本尊為此法,故為供彼尊而燒香。第五觀念了後,為奉送本尊而燒香。


飲食供養

(術語)五種供養之一。真言觀行要覽曰:「蘇悉經二(獻食品)曰:略說獻食,應用團根、長根、諸果、酥餅、油餅、諸羹曤等,或種種粥,及諸飲食,此四種食,通獻諸部。瞿醯經中(奉請供養品)曰:所有臭穢、辛苦、澀味、古殘宿、不祥之食,不應供養。或若不辦種種羹者,但用小豆羹,而供養亦得。凡所領上,皆應點酪。凡乳粥上,皆應著蜜。其小豆羹上,應著牛酥。若有薑者,亦應著之。其果子中,石榴為上。於諸根中,毘多羅根為上。」


[佛光大辭典]
五供養

五種供養物。又作五供。密教修一座行法時,以五種供物供養本尊,即塗香、華鬘、燒香、飲食、燈明等。五供養加閼伽,稱為六種供養,為修一座行法所必供養者。此有理供養、事供養之別。於壇上布置供物,以三密加持而供養之,稱為事供養;不備供物,端身正坐而觀菩提心,以印契真言表供養之意,稱為理供養。又在本尊加持之前行供養,稱為前供養,散念誦之後而行供養,稱為後供養。

上舉六種供養,可配於六波羅蜜,即閼伽配檀波羅蜜,塗香配戒波羅蜜,華鬘配忍辱波羅蜜,燒香配精進波羅蜜,飲食配禪波羅蜜,燈明配般若波羅蜜。〔蘇悉地羯囉經卷下供養品、理趣釋卷下、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大日經疏卷八、乳味鈔卷二〕 p1102


供養

梵語 pūjanā,巴利語同。又作供、供施、供給、打供。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寶、師長、父母、亡者等。供養初以身體行為為主,後亦包含純粹的精神供養,故有身分供養、心分供養之分。據遺教經論載,飲食、衣服、湯藥等,屬身分供養;不共心供養、無厭足心供養、等分心供養等,屬心分供養。

蓋初期教團所受之供養以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等為主,稱為四事供養。施予佛、塔廟、佛像、教法、比丘(尼)、僧團之房舍與土地為僧團經濟之重要來源。所行之供養除財供養外,尚有法供養,如以恭敬供養、讚歎供養、禮拜供養等精神之崇敬態度亦稱供養。密教則有塗香以洗清罪業、除去煩惱之說,並有供養儀軌(供養法式)之制定。初時甚而有以塔、廟作為祭祀對象之供養,稱塔供養,至後世,一般對死者亦行塔供養,亦有以其他供物作為回向之情形。

總括供養物之種類、供養方法與供養對象等,有各種不同之分類:(一)二種供養,據十住毘婆沙論卷一之說,有:(1)法供養,指善於聽聞大乘正法,或廣或略。(2)財供養,指飲食等四事供養。據大日經供養法疏說,有:(1)理供養,指以證入真實之理為供養。(2)事供養,指供養香花等。(二)三種供養,據普賢行願品疏之說,有:(1)財供養,指供以世間之財寶、香花等之供養。(2)法供養,指起菩提心,而行自利、利他之二利。(3)觀行供養,指行周遍含融觀、事事無礙觀等華嚴觀行供養。十地經論卷三說,有:(1)利養供養,指衣服、臥具等。(2)恭敬供養,指香花、幡蓋等。(3)行供養,指修行信行、戒行等之供養。(三)三業供養,法華文句卷三之一載,有身、口、意三業供養,即:(1)身業供養,身至誠禮敬諸佛菩薩。(2)口業供養,口發言稱美諸佛菩薩功德。(3)意業供養,端心正意,想念諸佛菩薩相好莊嚴。(四)四種供養,(1)據大日經義釋卷十一之說,有香花、合掌、慈悲、運心等四種供養。(2)據理趣釋卷下之說,有菩提心供養、資糧供養、法供養、羯磨供養等四種瑜伽教之供養。(五)四事供養,(1)據增一阿含經卷十三之說,有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等四種供養。(2)據無量壽經卷下之說,有懸繒、燃燈、散花、燒香等四種供養。(3)據善見律毘婆沙卷十三之說,有飲食、衣服、湯藥、房舍等四種供養。(六)五種供養,據蘇悉地羯囉經卷下之說,有塗香(持戒)、花鬘(布施)、燒香(精進)、飲食(禪定)、燃燈(智慧)等五種供養;另加閼伽(淨水,忍辱),即為六種供養。(七)十種供養,據法華經法師品之說,有花、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等十種供養。

另據大藏法數之說,將繒蓋、幢幡合併為幡蓋,而加入合掌,成為十供養。若據菩薩地持經卷七所舉之十種,則為:身供養、支提供養、現前供養、不現前供養、自作供養、他作供養、財物供養、勝供養、不染污供養、至處道供養等。

此外,佛前之供物稱佛供,神前之供物稱神供。供養梵天、帝釋天、功德歡喜天等,則稱供天或天供。供於亡者,稱追善供養。專供餓鬼者,稱餓鬼供養。慶祝佛像開光者,稱開眼供養。供養經者,稱開題供養,又稱經供養、一切經供養、書寫供養,如書寫維摩經而供養之,稱維摩經供養。叩鐘慶祝者,稱鐘供養。又就佛法僧三寶而言,供養佛,稱佛供養、供佛;供養法,稱法供養、行供養;供養僧,稱僧供養、僧供。其中,招請百僧,設齋以供養者,稱百僧供養、百僧供;招請千僧,設齋以供養者,稱千僧供養,或稱千僧齋、千僧供、千僧會;傳說此種供養之功德無量。又供養之施主,稱供養主。供養眾僧,亦稱供眾、供贍。記載供養意義之諷誦文,稱供養文。為供養求福所造之佛像,稱供養佛。以燈明供養佛像、塔廟,則稱供燈。於日本,在書寫經典之後,以之供養、宣講,稱為供講。〔佛藏經卷下、無量壽經卷下、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佛本行集經卷一供養品、大方等大集經卷四十五、大日經卷五祕密漫荼羅品、供養儀式、大智度論卷九十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卷上、法華經玄贊卷二本、梵網菩薩戒本疏卷二、大日經疏卷八、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卷三、釋氏要覽卷中、禪苑清規卷一赴粥飯法、卷三藏主、大明三藏法數卷七〕(參閱「四種供養」1803) p3065  


都部陀羅尼目

全一卷。唐代不空譯。又稱陀羅尼門諸部要目、陀羅尼諸部要目、諸部要目。收於大正藏第十八冊。本經舉金剛頂經、大日經、蘇悉地經、蕤呬耶經、蘇婆呼童子經、怛唎三昧耶經等之要目而加以解說。其中,於金剛頂經部分,初出大本之偈數及會數,並初會之經名,次列初會中佛部等五部之部主、眷屬等之布列法、曼荼羅之種類、四種智印、四種眼等之要項,並加以解釋。於大日經部分,舉百六十心、十緣生句、勝義世俗之修行法、曼荼羅之造立法、護摩法之種類等。於蘇悉地經部分,舉出佛部等三部之真言及部主、明妃、忿怒、四種結界、五種供養、四種法修行之相應日等要目而釋之。於蕤呬耶經部分,特細說分布曼荼羅及絣地法。於蘇婆呼童子經部分,則就金剛杵之種類闡明其意義。於怛唎三昧耶經部分,舉大輪金剛真言之功能,與不動尊之本誓等加以解說。 p5291


讀經

即讀誦經典。係為解義或祈願、迴向而誦讀經典。讀經包捨多種類別,若為讚歎佛德而讀,稱為誦經、諷經;若為通解經義而讀,稱為看經;為祈願而讀大部經,稱為轉讀。禪宗特區別其不同,謂諷經、轉讀,必行於佛前;看經可隨意行於寮房。又誦大般若經時,逐卷誦六百卷全文,稱為真讀,即讀經;唯讀每卷之初中後數行,而轉翻經卷,稱為轉讀。此外,於心中默讀經典,稱為心讀;以身實踐經典,稱為身讀。蓋讀經、轉經、諷經、看經、念經等名稱,雖有區別意義使用之情況,但一般皆不作區別使用。又依法華文句卷八上載,「讀」指循看經文,「誦」指離經背誦不忘。

諸經論多有教勸讀誦受持,廣說其功德。如法華經卷七陀羅尼品載,若能於本經受持讀誦解義,如教說修行,功德甚大。如觀無量壽經載,求生極樂所修三福之一,即「深信因果讀誦大乘」、「讀誦大乘方等經典」。此外,法華經法師品亦舉出五種供養本經之方法: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後世遂依準此說,稱為五種法師行。又智顗之法華經玄義卷五載,讀誦大乘經典為觀行五品之第二品。據善導之觀經序分義載,讀誦大乘經典,能開智慧,進而能厭苦、欣樂涅槃;觀經散善義謂,讀誦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等淨土三經,為往生淨土五種正行之一。據選擇本願念佛集謂,受持讀誦淨土三經以外之大小乘顯密諸經典,稱為「讀誦雜行」。

蓋讀經在印度原以解義為主,逮佛經傳譯至中國,為祈願或迴向之風氣盛行。依梵網經卷下謂,當為亡者於四十九日內,讀誦講說大乘之經律、齋會求福。中國歷來亦有讀誦大乘經律以祈福消災之事,例如東晉以降,於旱魃之際,多讀誦海龍王經而祈雨;唐武后則天曾敕諸州置大雲寺,於各寺讀誦大雲經,以宣布「神皇受命」之事;唐代宗曾敕請不空三藏講誦仁王經,為崇護國家而祈願。

於日本,有吳音、漢音、訓讀等三種讀經之語調,其中,以吳音為音讀較普遍。由讀經音聲之緩急粗細,可分為真讀、行讀、草讀等。日本各宗有特定讀誦之經卷,如天台宗、日蓮宗,以法華經及開結二經為主;淨土宗、真宗以淨土三經為主;真言宗以理趣經為主。但諸宗亦有所共同依用之經,如心經、遺教經、阿彌陀經、觀音經等。此外,亦間有諷誦論文之宗派,如法相宗讀誦成唯識論即其例。〔無量壽經卷下、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問法事品、大智度論卷五十六、元亨釋書卷二十〕 p6904


讀經

即讀誦經典。係為解義或祈願、迴向而誦讀經典。讀經包捨多種類別,若為讚歎佛德而讀,稱為誦經、諷經;若為通解經義而讀,稱為看經;為祈願而讀大部經,稱為轉讀。禪宗特區別其不同,謂諷經、轉讀,必行於佛前;看經可隨意行於寮房。又誦大般若經時,逐卷誦六百卷全文,稱為真讀,即讀經;唯讀每卷之初中後數行,而轉翻經卷,稱為轉讀。此外,於心中默讀經典,稱為心讀;以身實踐經典,稱為身讀。蓋讀經、轉經、諷經、看經、念經等名稱,雖有區別意義使用之情況,但一般皆不作區別使用。又依法華文句卷八上載,「讀」指循看經文,「誦」指離經背誦不忘。

諸經論多有教勸讀誦受持,廣說其功德。如法華經卷七陀羅尼品載,若能於本經受持讀誦解義,如教說修行,功德甚大。如觀無量壽經載,求生極樂所修三福之一,即「深信因果讀誦大乘」、「讀誦大乘方等經典」。此外,法華經法師品亦舉出五種供養本經之方法: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後世遂依準此說,稱為五種法師行。又智顗之法華經玄義卷五載,讀誦大乘經典為觀行五品之第二品。據善導之觀經序分義載,讀誦大乘經典,能開智慧,進而能厭苦、欣樂涅槃;觀經散善義謂,讀誦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等淨土三經,為往生淨土五種正行之一。據選擇本願念佛集謂,受持讀誦淨土三經以外之大小乘顯密諸經典,稱為「讀誦雜行」。

蓋讀經在印度原以解義為主,逮佛經傳譯至中國,為祈願或迴向之風氣盛行。依梵網經卷下謂,當為亡者於四十九日內,讀誦講說大乘之經律、齋會求福。中國歷來亦有讀誦大乘經律以祈福消災之事,例如東晉以降,於旱魃之際,多讀誦海龍王經而祈雨;唐武后則天曾敕諸州置大雲寺,於各寺讀誦大雲經,以宣布「神皇受命」之事;唐代宗曾敕請不空三藏講誦仁王經,為崇護國家而祈願。

於日本,有吳音、漢音、訓讀等三種讀經之語調,其中,以吳音為音讀較普遍。由讀經音聲之緩急粗細,可分為真讀、行讀、草讀等。日本各宗有特定讀誦之經卷,如天台宗、日蓮宗,以法華經及開結二經為主;淨土宗、真宗以淨土三經為主;真言宗以理趣經為主。但諸宗亦有所共同依用之經,如心經、遺教經、阿彌陀經、觀音經等。此外,亦間有諷誦論文之宗派,如法相宗讀誦成唯識論即其例。〔無量壽經卷下、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問法事品、大智度論卷五十六、元亨釋書卷二十〕 p6904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五供養

密教於修法時,所供養本尊的五種供物,即塗香、華鬘、燒香、飯食、燈明(燃燈)。語出《蘇悉地羯囉經》卷下等。

密教以為供養有事供養與理供養之別。事供養是在壇上布置供物,以三密加持而供養;理供養不備供物,行者但端身正坐觀菩提心,以印契、真言表供養之意。此外,在一座行法中,於本尊加持前展開供養,稱前供養;散念誦後供養,稱後供養。

事供養的意義,略如下述︰

(1)塗香︰表示清淨,象徵澄清菩提心中戲論之垢,除滅生死之惱熱。

(2)華鬘︰是由慈悲生之意,表示此淨心種子於大悲胎藏中萬行開敷,莊嚴佛菩提樹。

(3)燒香︰是遍至法界之義,表示一一功德由慧火所焚,解脫風所吹,普熏一切。

(4)飯食︰是無上甘露不生不死之味,表示若此果德成就而服其味,即名入證。

(5)燃燈︰是如來光明破闇之義,表示至果地時,心障都盡,轉無盡慧遍照眾生。總之,其寓意是以淨心為塗香,萬行為妙華,功德為燒香,果德為飯食,智慧為燈明。

其次說理供養的印法。

(1)塗香的印法是以左手握右腕,作施無畏之勢。伸五指代表五分法身的戒香,是由印流出塗香供養諸佛之義。又,此印安於額、口、心三處,是塗香於本尊額、口、心之意,漸次垂下表示本尊的三密融化涉入諸尊的三密,即具足身三、口四、意三,十無盡戒之功德。

(2)華鬘的印法是內縛,立二風指,指端相拄而稍屈,離大指而立。二大、二風指表花籠,餘六指表花。即無漏七覺華流出種種華雲海,周遍法界微塵剎土,以成廣大供養之義。

(3)燒香的印法是地、水、火指相背,二風指頭相拄,伸二空指。拄二風指是依據解脫風遍虛空法界之義,六指端稍開表香煙。即表依此印流出梵音氣雲海,周遍盡虛空微塵數之大會,於一一聖眾前供養種種香,同入法界體。

(4)飯食的印法是鉢印,地、水、火、風、頭指相拄,空指附於風指側,代表食器。即由此印流出無量飯食雲海,周遍盡虛空微塵剎土一一聖眾之前,供養法喜與禪悅之食。

(5)燈明的印法是以右手之空指壓地、水指之指甲,屈風指離火指背而立。火必依風而熾盛,若風勢強大近火,火反將為之所滅,故離風、火二指而立。即表由此印流出無量燈雲海,周遍盡虛空微塵剎土,一一燈明廣大,照耀諸佛之海會。

就淺略義而言,五供養乃以接待貴賓之儀禮,來供養本尊聖眾,然就深祕義而言,則為住於成所作智之三昧而供養自身中的心王如來及諸尊以長養聖胎。以心佛及眾生三無差別故,供養自身佛一如供養已成就之諸佛而倍增法樂,供養眾生的本覺如來而增盛本覺的內熏力。因此《大日經疏》卷八云(大正39‧660a)︰「以如是種種法門供具供養心王如來,能令諸尊歡喜。」

五種供養加閼伽,為六種供養。若擬配六波羅蜜,則為閼伽配檀波羅蜜,塗香配戒波羅蜜,華鬘配忍波羅蜜,燒香配精進波羅蜜,飯食配禪波羅蜜,燈明配般若波羅蜜。

〔參考資料〕 《大日經疏》卷八;《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十八道口決》;《乳味鈔》卷二;《傳法院流傳授私勘》卷一。


供養

又稱供施、供給,或略稱供。乃供給資養之意,謂以飲食、衣服等供給佛法僧三寶以及父母、師長、亡者。由於供養物的種類及供養的方法、對象有別,故經論中所說之供養也有種種不同,茲略述於下︰

(1)二種供養︰(1)《十住毗婆沙論》卷一(大正26‧23c)︰「供養有二種︰一者善聽大乘正法,若廣若略。二者四事供養,恭敬禮侍等。」《集異門論》卷二云(大正26‧372a)︰「供養云何﹖答︰供養有二種。(一)財供養,(二)法供養。財供養云何﹖答︰以可意色、聲、香、味、觸、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具,於他有情,能惠能施,能隨惠施;能棄能捨,能遍棄捨。是謂財供養。法供養云何﹖答︰以素呾纜,或毗奈耶,或阿毗達磨,或親教語,或軌範語,或傳授藏,或餘隨一可信者語,於他有情,能惠能施,能隨惠施;能棄能捨,能遍棄捨。是謂法供養。如是二種,總名供養。」此指法供養與財供養。(2)《大日經供養次第法疏》卷上(卍續37‧277上)︰「供養者,理事供養。理者,會理入證,是云理供養也。事者,盡心竭力營辦香花供養佛海,是言事供養也。」此指理供養與事供養。

(2)三種供養︰{1}依《普賢行願品疏》之說,有財供養、法供養、觀行供養等三種。財供養,指以世間的財寶、香華等行供養。法供養,指依佛所說的教法,如實奉行,起菩提心,行二利行。觀行供養,指實踐周遍含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事事無礙的深觀。財供養若能與法契合,則也可稱為法供養,若能住於深觀,亦可稱為觀行供養,而觀行供養又屬大法供養,已畢竟財、法二供養。{2}《十地經論》卷三(大正26‧138b)︰「一切供養者有三種供養︰一者利養供養,謂衣服臥具等。二者恭敬供養,謂香花幡蓋等。三者行供養,謂修行信戒行等。」

(3)《不壞假名論》卷上謂,供養有三種,一者給侍左右,二者嚴辦所須,三者諮詢法要。(4)依《法華文句》所說,供養有身業供養、口業供養、意業供養三種,稱三業供養。身業供養指禮拜,口業供養指稱讚,意業供養指憶念相好莊嚴。上述是就通論而言。若為別論,則身業指恭敬,意業指尊重,口業則指讚歎,以香華等為供養。

(3)四種供養︰{1}依《大日經義釋》卷十一所言,列舉供養香華、合掌禮敬、慈悲、運心等四種。{2}《增一阿含經》卷十三(大正2‧610a)︰「國土人民四事供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此稱四事供養。{3}《善見律毗婆沙》卷十三(大正24‧763b)︰「恆往至知識家,為四供養故,飲食、衣服、湯藥、房舍。」

(4)五種供養︰《蘇悉地羯羅經》卷中〈供養品〉(大正18‧615b)︰「先獻塗香,次施花等,後獻燒香,次供飲食,次乃燃燈。如其次第,用忿怒王真言。此等物清淨,善悅人心。」《大日經疏》卷八謂(大正39‧659c)︰
「若深祕釋者,塗香是淨義,如世間塗香,能淨垢穢息除熱惱。今行者以等虛空閼伽洗滌菩提心中百六十種戲論之垢,以住無為戒塗之,生死熱惱除滅,得清涼性,故曰塗香。所謂花者,是從慈悲生義,即此淨心種子於大悲胎藏中,萬行開敷莊嚴佛菩提樹,故說為花。燒香是遍至法界義,如天樹王開敷時,香氣逆風、順風自然遍布。菩提香亦爾。隨一一功德,即為慧火所焚,解脫風所吹,隨悲願力,自在而轉,普熏一切,故曰燒香。飲食是無上甘露、不生不死之味,若服此果德成熟更無過上味時,即名入證,故說為食。所謂燈者,是如來光明破暗之義。言至果地時,心障都盡,轉無盡慧,遍照眾生,故說為燈。」

(5)十種供養︰《法華經》卷四〈法師品〉云(大正9‧30c)︰「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大藏法數》另將繒蓋、幢幡合稱幡蓋,另添加合掌以成十之數。此外,《地持經》及《瑜伽論》也說十供養,即{1}身供養,對佛色身而設之供養。{2}支提供養,對塔婆(窣都波、墳廟)、或窟、或舍、或故、或新等所作之供養。{3}現前供養,得以面見佛身及支提而設供養。{4}不現前供養,對不現前的如來及支提設供養,或於佛涅槃後,為佛舍利起塔婆而供養之。{5}自作供養,親自供養如來及支提,不因懈惰而令他人代為供養。

{6}他作供養,對如來及支提,不僅自己供養,且能普遍使父母、師友、親屬、在家、出家等悉皆供養。又若有少許物品,能以慈悲心施予貧苦薄福之眾生,使其得以供養如來及支提,而獲安樂。{7}財物供養,以衣食床臥具湯藥及種種雜寶、財物,供養如來及支提。{8}勝供養,對如來及支提行財物供養,或多或勝,或現前、不現前,或自作、他作,皆以淳淨信心專志供養,且以如是善根迴向無上菩提。{9}不染污供養,對如來及支提供養時,能親自供養。不輕他人、不放逸、不懈怠、至心恭敬、不亂心、不染 污心,也不於國王諸人前現諂曲威儀以貪求財供養,不以諸不淨物行供養。{1})至處道供養,不待如來出現於世,能以如意自在力往一切佛剎,供養一切佛及十方無量世界之一切眾生,以淨信心、勝妙解心周遍隨喜與大供養,乃至少時,於一切眾生修習四無量心,於一切有為行起無常想、涅槃安樂想、念佛念法念僧、念波羅蜜,乃至少時,於一切法起少忍、知離言說法、離諸妄想、無相心住,護持禁戒、止觀、菩提分、諸波羅蜜等,此即名至道處供養。此供養為第一、最勝、無上之供養,比上述之財物供養勝過百千萬倍。

又,《瑜伽論》卷四十四〈供養親近無量品〉云(大正30‧533b)︰「當知供養略有十種,(一)設利羅供養,(二)制多供養,(三)現前供養,(四)不現前供養,(五)自作供養,(六)教他供養,(七)財敬供養,(八)廣大供養,(九)無染供養,(十)正行供養。」此說與上述《地持經》等所言大致相同。

此外,就供養三寶而言,供養佛,稱佛供養或供佛;供養法,稱法供養、行供養;供養僧,稱僧供養或僧供。其中,設齋供養百僧稱百僧供,供養千僧稱千僧供,又總稱為供養會。而有關供養三寶之利益,《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大正10‧910c)︰「供養佛者,得大福德,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令諸眾生,皆獲安樂。供養法者,增長智慧,證法自在,能正了知諸法實性。供養僧者,增長無量福智資糧,致成佛道。」其中,以法供養為最勝,如《華嚴經》卷四十〈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云(大正10‧845a)︰「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

〔參考資料〕 《無量壽經》卷下;《理趣釋》卷下;《佛藏經》卷下;《佛本行集經》卷一〈供養品〉;《大方等大集經》卷四十五;《大日經》卷五〈祕密漫荼羅品〉;《菩薩地持經》卷七;《大智度論》卷九十三;《供養儀式》;《法華經玄贊》卷二(本)。


胎藏四部儀軌

十一卷。乃略攝《大日經》諸品之義趣,且說明胎藏界的供養法及諸尊印明的四部儀軌。簡稱《四部儀軌》。即︰

(1)《攝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入蓮華胎藏海會悲生曼荼攞廣大念誦儀軌供養方便會》三卷,唐‧輸婆迦羅譯,簡稱《攝大儀軌》。

(2)《大毗盧遮那經廣大儀軌》三卷,唐‧善無畏譯,簡稱《廣大儀軌》。

(3)《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蓮華胎藏悲生曼荼羅廣大成就儀軌供養方便會》二卷,唐‧玄法寺法全撰,簡稱《玄法寺儀軌》。

(4)《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蓮華胎藏菩提幢標幟普通真言藏廣大成就瑜伽》三卷,唐‧青龍寺法全集。簡稱《青龍寺儀軌》或《青龍儀軌》。

此四部儀軌之中,《攝大》、《廣大》兩儀軌旨在揭示十方三世諸佛流入大日如來法界曼荼羅的妙行。《玄法》、《青龍》二儀軌旨在顯示釋迦牟尼如來於大日如來法界曼荼羅中開會的儀相。

其中,第一部《攝大儀軌》之第一卷題為〈攝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入蓮華胎藏海會悲生曼荼攞廣大念誦儀軌供養方便會〉,內容說明九方便、九重阿字觀、入佛三昧耶、法界生、轉大法輪、擐金剛甲、囉字觀、無能堪忍、器界觀(五輪觀)、道場觀、三力、虛空藏明妃、請召、五種供養、四智讚、獻閼伽、振鈴、結方隅、本尊加持、本尊觀。

第二卷題為〈攝大毗盧遮那經大菩提幢諸尊密印標幟曼荼羅儀軌〉,內容先說無害力三昧、無等三力明、法界生、轉法輪、作壇法。其次依中台八葉,第一重東方(遍知院)、北方(觀音院)、第二重東方(文殊院)、南方(除蓋障院)、北方(地藏院)、西方(虛空藏院)、第一重南方(金剛手院)、西方(持明院)、第三重東方(釋迦院),及第三重釋迦牟尼的北隅、南隅、南方、西南隅、西方、西北隅、北方、東北隅(外金剛部)的次第,順序列舉諸會諸尊的真言。其次記述引入度者、護摩、嚫施、正覺壇及作法、四重禁戒。

第三卷題為〈攝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大悲胎藏轉字輪成三藐 1三佛陀入八祕密六月成就儀軌〉,內容說明三部四處輪觀、祕密八印、百光遍照王、六月念誦等。

此外,《廣大儀軌》之主旨雖與上述《攝大儀軌》相同,但曼荼羅諸會的方位則有差異,其中台八葉的次第改為︰第一重遍知院、觀音院、金剛手院、持明院,第二重文殊院、除蓋障院、地藏院、虛空藏院,第三重釋迦院及外金剛部院。又,《玄法寺儀軌》、《青龍寺儀軌》等兩儀軌,所列舉供養法的次第和曼荼羅諸會方位的次第與《攝大儀軌》相同,但供養法所結的印契則有所不同。

〔參考資料〕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三;《諸阿闍梨真言密教部類總錄》卷上;《寶冊鈔》卷二;《諸儀軌傳授目錄》;《祕密儀軌隨聞記》卷十八;《祕密儀軌傳授口決》卷六。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燒香

五種供養或六種供養之一,按照世諦來說,目的是拂邪氣,請神靈,若按照第一義諦來說,則是使所修的功德,周遍於一切處。


飲食供養

五種供養之一。見五種供養條。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