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上宮聖德法王帝說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上宮聖德法王帝說

一卷。著者不詳。又名《上宮法王帝說或《法王帝說》。為日本聖德太子的事蹟及當時史實之集錄。書中先略敘太子的世譜、誕生、修學、造寺、講經及薨逝等事略,其次記載法隆寺金堂藥師像及釋迦像光後銘、天壽國繡帳銘、四天王寺之建造、佛教的傳來、太子一族及蘇我氏的滅亡等相關事蹟。最後載錄欽明天皇以後五朝的治世年數。

本書撰者雖不詳,然文末載有「傳得僧相慶之」一語。此相慶若係法隆寺所藏《大般若經》跋文「長寬二年甲申寫畢,法隆寺五師大法師相慶」中所載的相慶,則本書應是長寬年間(1163~1164),法隆寺五師相慶獲該寺所傳舊記編纂所成。

本書紀事甚為可信,既可補正史之闕,又可匡正其謬誤。《日本書紀》卷十九記載欽明天皇在位三十二年,佛教初渡日本是在欽明天皇十三年(552)壬申十月;但是本書則謂,欽明天皇在位四十一年,其在位第七年(即以其即位之翌年為第一年)佛教傳入日本。此說係《元興寺伽藍緣起并流記資財帳》所傳,足以匡正正史之記載。又,關於聖德太子之享年,《日本書紀》未載,而本書則有「甲午年產,壬午年二月二十二日薨逝」之記載。凡此皆可補正史之不足。

本書不僅是聖德太子傳中之最古本,同時也是研究日本史的重要資料。本書之古寫本原收藏於法隆寺,明治以後為京都知恩院所藏,現被指定為國寶。本書之流通本收在《群書類從》第六十四卷,以及《大日本佛教全書》第一一二卷。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光大辭典]
天壽國繡帳

日本古物。又稱天壽國曼荼羅。日本推古天皇三十年(622),聖德太子薨後,妃橘大女郎欲觀太子往生天壽國之情狀,遂奏請天皇,敕由采女作成繡帳二幅。繡帳原長五公尺餘,寬一公尺餘,上有銘文四百字,分別繡於一百龜甲上,此銘文即上宮聖德法王帝說之全文。現存斷片六個,色彩鮮明,刺繡精巧,為日本此類遺品中之最古者。天壽國或即無量壽佛國(極樂淨土),一說為兜率天宮。〔聖譽鈔卷下、上宮太子拾遺記卷五、天壽國新曼荼羅裏書、觀古雜帖〕 p1366


知恩院

日本淨土宗總本山。位於京都市東山區圓山公園之北,華頂山麓。山號華頂山大谷寺,別稱吉水禪房。法然自比叡山下,於吉水建草庵為念佛道場,後遭流放。建曆元年(1211)始歸,然道場已荒廢,乃由慈圓推薦而至南禪院(大谷禪房),次年示寂。其後,源智於其地建堂宇,為「山門徒」所燒毀,且於「應仁之亂」時,避至近江國。室町末期於現址再興之。又慶長初年,德川家康發願擴大寺域,建立大伽藍,置宮門跡,而成為淨土宗之名剎。

堂宇中,本堂為御影堂,亦稱大殿,係「單層入母屋造」之大建築,為江戶初期之代表作。大方丈、小方丈之「襖繪」係出於狩野派之筆。其經藏為典型之轉輪藏,納有宋版藏經五千六百餘卷,亦奉祀傅大士。

東方之山腰有勢至堂,為室町建築。其他諸堂完備。寺寶除敕修御傳四十八卷之繪卷外,尚有早來迎圖、觀經曼荼羅等佛畫,宋花鳥畫之蓮花圖、牡丹圖,與菩薩處胎經、大樓炭經等古寫經,以及上宮聖德法王帝說、大唐三藏玄奘法師表啟等古文書類,所藏甚豐。 p3462


舍利容器

盛裝舍利之器皿。又作舍利瓶、舍利壺、骨壺。舍利,梵語 śarīra,巴利語 sarīra;瓶,梵語 kumbha,巴利語同。多以金屬、石器、陶器、木材等製造,形狀不一。據長阿含卷四遊行經所載,佛涅槃後,荼毘遺骸,諸國遣使欲得佛舍利,時有香姓婆羅門,乃將佛舍利八分,分與八國,婆羅門則自得舍利瓶而歸。

今健馱邏出土之石刻品中,刻有桌上排列八個舍利瓶,而諸國代表圍繞其旁之相狀。又於吉希爾(Kizil)摩耶洞(Māyā-Höble)壁畫中,上半有八人各捧舍利瓶,將受舍利之像,下半則有八國代表騎馬參集,各於馬頸縛舍利瓶之圖像。凡此,均與佛般泥洹經卷下之記載吻合。

我國有關舍利瓶之記錄,如梁高僧傳卷一康僧會條載,僧會潛心祈請二十一日,果於銅瓶中感得佛舍利。又如歷代三寶紀卷九載,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靈太后造永寧寺,立九層木浮圖,浮圖之上復有寶剎,剎上之金寶瓶含容舍利二十五石。

韓國曾於慶尚北道尚州發現金銅舍利壺,為新羅時代所造,呈圓筒形,高約十一公分,直徑長約七公分,瓶蓋上有獅子鈕,瓶身陰刻四天王像。於日本,則多以琉璃瓶盛佛舍利,如上宮聖德法王帝說裏書所載。〔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下、廣弘明集卷十七、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法苑珠林卷三十八、卷四十、東寶記卷二舍利納物壺形事、禪林象器箋殿堂門卵塔條、W.C. Peppé: The Piprahwa Stupa containing Relicsof Buddha, 1898〕(參閱「舍利」3495) p3501


聖德太子

(572~621)又稱廐戶皇子、豐聰耳命、上宮太子、聖王。乃日本用明天皇第二皇子。天資聰明,為推古天皇之攝政。於儒學、佛學之外,博通曆學、天文、地理等。曾遣留學生至我國隋朝,致力於中國文化之輸日。又為抑制豪族,加強皇權,制定冠位十二階(603)與憲法十七條(604),成為日本善政之骨幹,其憲法第二條即規定篤信三寶。平生信仰佛法,極力發揚大乘精神。又親自開講三經(法華經、維摩經、勝鬘經),建立悲田院、敬田院,大興國民救濟事業。所建之寺院有四天王寺、法隆寺、廣隆寺、法興寺等,奠定佛教在日本之傳播基礎,為調和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之指導者。後於推古二十九年薨(一說推古三十年),享年四十九,葬於日本大阪磯長。其傳記由於早期事蹟之傳說化而失真,然於「上宮聖德法王帝說」與「日本書紀」兩書所記載部分則極具重要性。在平安、鎌倉時代盛行聖德太子之繪傳。民間與各寺社中亦普遍供奉太子之肖像或雕刻。〔聖德太子傳曆卷下、日本書紀卷二十一、元亨釋書卷二十〕 p5587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中村元

日本佛教學者。島根縣人。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院印度哲學梵文學科。歷任東京大學教授、東方學會評議員、東洋研究會理事長、東方學院院長、比較思想學會會長、哲學會理事,及美國史丹佛、哈佛、佛羅里達、紐約等大學客座教授。為當代日本佛教界及比較思想學界的著名學者。

氏治學領域甚為廣泛,尤其在印度哲學、佛教學、比較思想方面有獨特的見解。所撰日、歐文等著作約有七百篇之多。其博士論文《初期ウェ─ダ─ンタ犛鶸哲學史》,曾獲日本佛教傳道文化獎。昭和四十八年(1973)從東京大學退休,並獲該校之名譽教授榮銜。退休後,氏又創辦東方學院,以作育英才。

氏著述甚多,主要有《東洋人の思維方法》、《原始佛教》(五卷)、《近世日本の批判的精神》、《印度思想史》、《比較思想論》等書,並主編《佛教語大辭典》。自昭和三十六年開始,有《中村元選集》行世。中宮寺

屬於日本聖德宗(原屬真言律宗)的門跡尼寺。位於奈良縣生駒郡斑鳩町,法隆寺之東。又稱為中宮尼寺、斑鳩御所。據說是聖德太子在推古二十九年(621),於母后崩逝後,將她的宮室改為寺院而成。後漸衰頹,文永年間(1264~1275),河內國(大阪府)西琳寺日淨再興本寺,不久,西大寺叡尊也著手復興本寺,命興福寺慈性院信如尼師為寺主。

天文年間(1532~1555),朝伏見貞敦親王之女慈覺院宮高祐尊智入住此寺,此後,本寺住持均由皇女擔任。明治二十二年(1889),稱為門跡號。大正九年(1920),完成堂舍的營造,現有本堂、御殿、庫裡等。寺寶有如意輪觀音半跏像、刺繡的天壽國曼荼羅圖一幅。

〔參考資料〕 《上宮聖德太子傳補闕記》;《上宮聖德法王帝說》;《聖德太子傳私記》卷下。


奈良佛教

日本佛教史用語。如依嚴格定義,是指奈良時代(710~784)七十餘年間之佛教而言。寬泛地說,則亦包含六至八世紀初之飛鳥時代與白鳳時代之佛教。此等時代之佛教,可說是日本佛教史之第一階段。其代表性宗派,即為「南都六宗」。此中之「南都」,即指奈良而言。

關於佛教傳入日本的確定年代,並無定說。一說是538年,或說是552年。若依《元興寺伽藍流記資財帳》、《上宮聖德法王帝說》等資料來推測,應以前者為確。總之,蘇我氏於飛鳥地方(今之奈良縣高巿郡)擴張勢力時,即已接受佛教,而與排佛派的物部氏、中臣氏等展開戰爭。用明天皇二年(587),排佛派的物部守屋滅亡。進入推古朝(593~628),攝政聖德太子積極採用佛教思想,佛教始見興隆。

聖德太子以佛教思想為基礎,制定「十七條憲法」,派遣「遣隋使」前往中國。又從高句麗僧慧慈學佛典教理,著《法華經》、《維摩經》、《勝鬘經》之註釋書(即「三經義疏」)。另一方面,又建四天王寺,救濟病人或貧民。此外,相傳又創建法隆寺、中宮尼寺、橘尼寺、蜂岡寺(廣隆寺)等寺。推古天皇十三年(605),太子從飛鳥遷至斑鳥(斑鳩宮),故斑鳥與飛鳥並為當時日本佛教的中心地區。此時代的佛教,因屬氏族的信仰,故國家佛教的意味甚濃。至白鳳時代,寺院遍佈於北九州到關東一帶。據說有五百二十多座之多。在此飛鳥、白鳳兩時代文化興隆的基礎上,遂發展出「南都六宗」的佛教宗派。

如前所述,奈良佛教的嚴格定義是指奈良時代的佛教。此一時代之肇始,即為遷都平城(奈良)。在遷都之前,朝廷曾營建藤原京(持統天皇八年,694),且以大官大寺、川原寺、藥師寺、元興寺等四寺合稱為四大寺,並以之為護祐國家的主要寺院。在此時期,相傳全國有五四五寺。隨著僧尼人數的增加,於大寶元年(701)倣唐朝制度頒「僧尼令」,設僧綱(僧官制度),確立寺院的自治組織,並將之納入國家的統治體系之中。

遷都平城之後,盛行以官寺為中心之護祐國家的祈禱。另一方面,留學生將唐朝重視佛教義學的學派佛教傳入日本。此即法相宗、俱舍宗、成實宗、三論宗、華嚴宗、律宗等六個佛教學派,號稱「南都六宗」。時人研究此六宗教義的風氣甚盛。當時研究佛學的方法,是先學《成唯識論》,以知人心的狀態,再瞭解心與心作用的關係。其次研究揭示善與惡之關係的《阿毗達磨俱舍論》。接著為理解佛與人心之關係而讀《大乘起信論》。最後研究大乘佛教的中心華嚴學,以《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及新譯的八十卷本為其根本教典。

當時佛教界稱學習各派教理的團體為「學眾」,置「學頭」職為指導者。並以大安寺、元興寺、興福寺、東大寺、西大寺、法隆寺、藥師寺等七大寺為據點,致力於振興不偏向任何一宗一派的學問。

關於六宗傳到日本的情形,大體如下︰(1)法相宗︰道昭(629~700)、玄昉(﹖~746)先後入唐。回國後分別於元興寺、興福寺弘傳法相宗。直到現在,其法系仍為法隆寺所傳承。(2)俱舍宗︰在日本是附屬於法相宗。(3)成實宗︰為智藏所傳。是三論宗的附屬宗派。(4)三論宗︰高麗僧慧灌從唐‧吉藏學三論,於推古朝(593~628)時代傳入日本。其後智藏、道滋、智光以之為大乘佛教的基本教學而加以推廣。(5)華嚴宗︰道璿(702~760)初傳,後有新羅之審祥從唐‧法藏研學而傳至日本。聖武天皇依此華嚴思想而力圖國家統一,乃造東大寺毗盧遮那佛,以之統制全國之國分寺。(6)律宗︰道璿初傳,其後鑑真到日本(753),於東大寺設立戒壇,並以唐招提寺為根本道場弘揚律學。

〔參考資料〕 菅沼晃(等)編《佛教文化事典》〈佛教の歷史的展開(日本)〉;〈日本の佛教〉(《講座‧佛教》{5})。


法王

原為對佛的尊稱。後來也引申為對菩薩、閻王及西藏、日本之某些佛教領袖的稱呼。「王」有「最勝」及「自在」義;佛為法門之主,以自在化眾生,故稱法王。如《無量壽經》卷下(大正12‧275b)︰「佛為法王,尊超眾聖,普為一切天人之師,隨心所願皆令得道。」《法華經》〈譬喻品〉(大正9‧15b)︰「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安隱眾生,故現於世。」此外,法王也用來稱呼菩薩,如《大寶積經》卷九〈密迹力士會〉(大正11‧50c)︰「菩薩有四事名曰法王。何謂為四﹖一曰不捨道心;二曰亦復勸化他人發意;三曰以諸德本勸助道心,所可聞者意廣無極;四曰一切釋梵及四天王,其諸聲聞並緣覺地,至於無極無壞,弘廣無窮之業。」

此外,法王也是冥界閻魔王的別名。因其依法判定冥界眾生之罪,故有此稱。藏傳佛教之各派領袖也往往被稱為法王。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薩迦派首領八思巴受封為「大寶法王」;明成祖以後,薩迦派、格魯派之上首喇嘛又分別受封為「大乘法王」、「大慈法王」。日本‧聖德太子被尊奉為「聖德法王」或「大法王皇太子」。此上均為佛陀以外被稱為法王之例。

另據《阿彌陀經》等經典所載,繼嗣如來法王的補處菩薩稱為法王子,如文殊師利法王子、彌勒菩薩法王子等即是。

〔參考資料〕 《法華經》卷六〈藥王菩薩本事品〉;《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大智度論》卷七、卷三十五、卷九十三;《勝鬘寶窟》卷中(末);《續日本紀》卷二十七;《上宮聖德法王帝說》;《聖德太子傳曆》卷上。


聖德太子

日本用明天皇之皇子。又稱廐戶皇子、豐聰耳皇子、八耳皇子、上宮太子。其母為穴穗部間人皇后。推古天皇元年(593),立為皇太子,且任攝政,裁決萬機。三十年攝政期間,為重建朝廷威權,積極從事政治革新與佛教文化的移植。推古天皇十一年(603,一說十三年),制定「冠位十二階」,開人材登用之途徑。翌年,頒布「憲法十七條」,闡明經臣之別,意圖建立以皇室為中心的中央集權政治組織。此外,又派遣留學生入隋,竭力輸入中國文物、制度、思想、藝術與宗教。

氏平生篤信佛教,嘗下詔興隆佛法,又於憲法第二條提出「篤敬三寶」之說,並創建四天王寺、法隆寺等剎。氏曾師事高句麗名僧惠慈,研究佛教理論。嘗撰「三經義疏」(《法華》、《維摩》、《勝鬘》),其中,《法華經疏》古寫本迄今仍存。由於氏不遺餘力地推展佛教,故奠定飛鳥文化之基礎。氏於推古天皇三十年逝世,年壽四十九,葬於大阪磯長。

〔參考資料〕 《日本書紀》卷二十一;《上宮聖德法王帝說》;《聖德太子傳曆》;《聖德太子全集》;《元亨釋書》卷十五;大野達之助《日本佛教思想史》。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