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谷上人語燈錄
[佛光大辭典]凡十八卷。日本了惠道光編錄。日本淨土宗開祖法然示寂後六十二年,即文永十一年(1274),由於同門之中已產生各種異說,故了惠道光乃據黑谷上人法然之行誼、開示等遺文編錄成書,以匡正當時風氣。全書分為語燈錄十五卷與拾遺三卷。書中有漢語與和語兩部分,漢語部分包括漢語燈錄十卷(十七章)與拾遺上卷(三章);和語部分包括和語燈錄五卷(二十四章)與拾遺中下卷(八章)。其中,和語部分開版於元亨元年(1321),為平假名刻本中最早之淨土教版,甚為著名。 p5382
[佛光大辭典]
二修
乃指專修與雜修而言。修行阿彌陀佛之淨土法門,稱為專修。修其他法門,則稱為雜修。日本源空之黑谷上人語燈錄(漢語燈錄)卷一(大八三.一一二上):「若夫拋雜修專者,百即百生。(中略)捨專修雜者,千中無一。」 p207
謂以持戒之功德,往生極樂淨土。觀無量壽經舉出欲生極樂國土者,當修三福,其中第二福為(大一二‧三四一下):「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即解釋戒福之意。據日僧源空之觀無量壽經釋(黑谷上人語燈錄卷二所收)載,所謂受持三皈,即皈依佛、法、僧,有翻邪三皈、五戒三皈、八戒三皈、菩薩三皈等,皆為入道之初門。以此法迴向,以為往生之業。又具足眾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彌戒、菩薩之三聚淨戒及十重四十八輕戒等類。不犯威儀者,有三千威儀、八萬威儀。戒為諸佛之源,行菩薩道之本。若志於往生,宜持此等諸戒,此即戒門往生。 p2909
(1133~1212)為日本淨土宗開祖。又稱法然上人、黑谷上人。美作(岡山縣)人。九歲出家,十五歲登比叡山,師事皇圓、叡空。習天台教義,並廣讀佛經,閱讀一切經凡五遍,仍未得出離之道,後因讀善導之觀經疏而開悟。依源信之往生要集而決意開創新宗,遂於東山吉水樹立淨土法門,專修念佛行法。上自朝廷、公卿,下至武士、庶民等各階層皆歸依之,道俗稱名念佛之聲不絕。然為當時保守教徒所非議,後因「後鳥羽」上皇之宮女松蟲、鈴蟲於鹿谷念佛道場出家為導火線,引起南都北嶺之提訴而終止其念佛道場,造成二僧被斬之局面,源空則以七十五高齡流放讚岐,同年獲准入住攝津(大阪府)勝尾寺,假居四年,弘布淨土,教化道俗,至建曆元年(1211)始獲釋歸京。翌年於東山大谷示寂,世壽八十。著有選擇本願念佛集、黑谷上人語燈錄等,收在法然上人全集。〔法然上人傳記、本朝祖師傳記繪詞、元亨釋書卷五〕 p5511
書名。一卷。日本淨土宗祖源空(1133~1212)撰。又名《一枚起請》、《一枚消息》、《御誓言の書》。收在《大正藏》第八十三冊〈黑谷上人語燈錄〉、《淨土宗全書》卷九及《昭和新修法然上人全集》。本篇乃建曆二年(1212)正月,源空臨終前應門人勢觀房源智之請所作,主要記述淨土往生之要義。其真蹟收藏在京都新黑谷金戒光明寺,註疏頗多。為日本淨土宗早晚之課誦文。
六時之一。又作日正中。即日正當中之時,指正午十二時。《過去現在因果經》卷四云(大正3‧646c)︰「至第四夜,大梵天王來下聽法,放大光明如日正中。」由於日中是取用齋食之時,故或別稱食時,如《阿彌陀經》云(大正12‧347a)︰「其國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
此外,善導《往生禮讚偈》謂,日中之時,依《觀經》十六觀行二十拜,且誦日中偈,偈文云(大正47‧441a)︰「人生不精進,喻若樹無根。採華置日中,能得幾時鮮。人命亦如是,無常須臾間。勸諸行道眾,勤修乃至真。」
〔參考資料〕 《增一阿含經》卷五十一〈入道品);《中阿含經》卷四十八〈牛角娑羅林經〉;窺基《阿彌陀經疏》;《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卷中;《黑谷上人語燈錄》卷三;《祖門舊事記》卷二。
六時之一。指日暮時分,即午後四時左右。又稱晡時。《中阿含》卷二〈世間福經〉云(大正1‧427c)︰「爾時,尊者摩訶周那則於晡時,從宴坐起,往詣佛所」,《陀羅尼集經》卷十二〈諸佛大陀羅尼都會道場印品)云(大正18‧887c)︰「至日沒後,阿闍梨入道場中。」又,《觀無量壽經》有日沒時作日想觀之記載,勸人繫心西方淨土。其後,善導《往生禮讚》云,日沒時當讚歎、禮拜十二光佛,且誦日沒無常偈以自策勵。
〔參考資料〕 《長阿含》卷二十二〈世本緣品);《起世經》卷十〈最勝品〉;《黑谷上人語燈錄》卷三;《祖門舊事記》卷二。
指日本寺院以非營利性質所開版之書籍。日本在平安時代,盛行「摺經供養」,即以印刷經典而行供養之謂,其目的多為死者祈求冥福,滅除業障。如以奈良興福寺為中心的春日版、鎌倉初期以來在高野山開版的高野版、由醍醐寺開版的醍醐寺版、在比叡山出版的叡山版、以京都知恩院為中心的淨土教版、由奈良諸大寺(東大寺、西大寺除外)開版的奈良版,以及從鎌倉時代經南北朝(十四世紀)到室町時代末期(十六世紀),以京都五山為中心而出版的五山版,均是著名的寺院版。
寺院版原本僅限於佛典的開雕。但在鎌倉時代,亦見入宋僧眾所加入之寺院版儒書、詩文集,與醫書。從室町末期至江戶時代,出現以營利為目的的出版業者,寺院版遂漸消失。茲列舉包括上記的主要寺院版如下︰
(1)叡山版︰指由比叡山延曆寺所開版之佛典,或指在京都所出版的天台宗經典類。後來,由於尊重傳教大師而又稱傳教版。以初期出版的「法華三大部」(1279~1296)等最為知名。其出版的最盛期是在1600年初。
(2)西大寺版︰由奈良西大寺叡尊等人著手刊行的律宗相關書籍。包含叡尊的《梵網經古迹記科》(1275)等書。西大寺在鎌倉時代的開版活動極盛,有超越東大寺之勢。
(3)淨土教版︰指鎌倉時代,隨著淨土教的流行,以京都知恩院為中心而出版之書籍。以具有用紙純白質良、印刷漆黑、兩面印、冊子型等特徵的《黑谷上人語燈錄》十八卷(1321)等,最為知名。
(4)泉涌寺版︰鎌倉時代,在京都東山泉涌寺,以覆刻律三大部七十三帖之宋刊本為中心而出版的書籍。其中最古老的,是道玄開版的《佛制比丘六物圖》一帖(1246)。
(5)大安寺版︰在南都七大寺之一大安寺所出版者,以素慶出版的《中論偈頌》一帖(1292)、《法華義疏》十二帖(1295)等較為著名,但現皆不存。
(6)醍醐寺版︰指在京都醍醐寺所開版的《大乘玄論》五卷。相傳在弘安三年(1280)出版後,板本被燒毀,於是在永仁三年(1295)再度開版。
(7)大德寺版︰指自鎌倉末期到室町時代,在京都臨濟宗大德寺所開版的《虛堂和尚語錄》、《大應國師語錄》、《大燈國師語錄》等書。
(8)東大寺版︰從鎌倉中期開始,在奈良東大寺所進行有關華嚴、三論等書的出版。其中以《大乘起信論》(1243)尤其著名。又,江戶初期亦盛行古活字版的印行。
(9)東福寺版︰京都東山臨濟宗東福寺於正應元年(1288)九月至翌年二月,刊行應庵、密庵、虎丘、破庵、雪竇和尚的語錄。其後,南北朝、室町時代即盛行出版事業,慶長(1596~1615)以後亦有古活字版刊行。
(10)法隆寺版︰鎌倉初期,奈良法隆寺所出版有關聖德太子等之書籍,包括《梵網經》(1220)、《三經義疏》(1247)、《十七條憲法》(1285)等書。
(11)本國寺版︰京都法華宗本國寺以活字刊行《天台四教義集解》三卷(1595)、《法華玄義序》一帖(1595)。自慶長後半至寬永(1624~ 1644)初期亦印行古活字版。
(12)妙心寺版︰室町末期,京都臨濟宗妙心寺曾出版《碧巖錄》,後再度覆刻。慶長、元和年間(1596~1624)亦有古活字版之刊行。刊行《雲門匡真禪師廣錄》三卷(1613)、《臨濟錄》一卷(1613)等書。
(13)要法寺版︰由京都要法寺圓智日性從慶長初年開始進行的活字開版。慶長五年(1600)曾刊行《法華經傳記》、《倭漢皇統編年合運圖》等書。其後亦有活字版及整版的開版。
(14)臨川寺版︰京都臨濟宗臨川寺於興國二年(康永元年,1342),印行《佛果圜悟禪師心要》、《靈源和尚筆語》。以後到室町初期(1433)又刊行十數種。
意指正確決定或選定之業。即一心專念阿彌陀名號之稱名念佛行。又稱正業、定業。善導《觀無量壽佛經疏》〈散善義〉云(大正37‧272b)︰「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往生之正行,有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歎供養等五種,何故獨以稱名念佛為正定業﹖日本淨土宗祖源空於《無量壽經釋》(收在《黑谷上人語燈錄》卷一)釋云(大正83‧110c)︰「順彼佛願故,意云稱名念佛是彼佛本願行也。故修之者乘彼佛願必得往生。由願不虛故,以念佛為正定之業也。其本願義至下應辨。但正定者,法藏菩薩於二百一十億諸佛誓願海中選定念佛往生之願,故云定也。」即謂稱名念佛為彌陀本願之行,不僅是決定往生的正業,也是由諸佛誓願海中所選定之行,故稱之為正定業。
〔參考資料〕 《選擇本願念佛行》;《黑谷上人語燈錄》卷十五;《觀經散善義傳通記》卷一;《傳通記糅鈔》卷四十四。
由於持戒的功德而能往生極樂淨土之謂。《觀無量壽經》謂欲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者,當修三福,其中第二福即戒福,其文云(大正12‧341c)︰「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同經又云(大正12‧345b)︰「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花臺,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按,戒門往生,原非淨土宗所常揭示之方式,但因阿彌陀佛第十九願有「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之誓願,故行者迴向其持戒之功德而願往生,則蒙第十九願之願力加被亦得生。因此,日僧源空《觀無量壽經釋》(《黑谷上人語燈錄》卷二所收)言(大正83‧121a)︰「若有往生志者,宜持此等諸戒,此即戒門往生意也。」
〔參考資料〕 《觀經祕決集》卷十六。
日本淨土宗開祖。美作(岡山縣)人,俗姓漆間。世稱法然上人、吉水大師、吉水聖人、黑谷上人。保延七年(1141),其父慘遭殺害,遺言囑從觀覺剃度出家。十五歲(一說十三歲)登比叡山,師事源光、皇圓,習天台教義。久安六年(1150),決意隱遁,乃入西塔黑谷慈眼房叡空之門,參學深造。其後,又廣習諸宗之學。承安五年(1175),讀善導《觀經疏》而有所悟,乃移住東山吉水,廣宣念佛法門,奠定淨土宗基礎。文治二年(1186),與叡山座主顯真於大原(今京都一帶)勝林院,辯論淨土法義;此即所謂的「大原問答」。後,並曾為天皇、皇后授戒。
師之佈教方式,與舊日傳統不同,係不分貴賤上下,一律准予參加念佛。由於師之提倡,乃使稱名念佛之風大盛。然亦因此而引起南都北嶺的嫉視,而屢次奏請朝廷彈壓。後以其弟子違反風紀為由,終止其念佛道場。而師亦以七十五高齡被流放於土佐(高知縣)。同年獲准入住攝津(大阪府)勝尾寺。建曆元年(1211),蒙赦返京,住東山大谷禪房。翌年示寂,世壽八十。其後,歷代天皇賜諡圓光大師、東漸大師、慧成大師、弘覺大師、慈教大師等號。著有《選擇本願念佛集》、《無量壽經釋》、《阿彌陀經釋》等書,另有《黑谷上人語燈錄》傳世。門下法嗣眾多,有幸西、辨長、隆寬、證空、長西、親鸞等名僧。
◎附一︰村上專精著‧楊曾文譯〈法然上人〉(摘錄自《日本佛教史綱》第三期第六章)
古京奈良有六宗,在平安京又加上二宗,在平安末年雖然有融通念佛宗的創立,但此時淨土宗還沒有完全成為一個獨立的宗派。在日本能夠系統地判釋教法,在諸宗之外另創立獨立的宗派的,在弘法大師創立真言宗以後,法然上人可以說是第一個人。法然上人是美作國(今岡山縣內)的久米南條人,幼名勢至丸,生於長承二年(1133)四月七日。他家世代都是當地的土豪。其父因故被人殺死,臨終時遺言,要勢至出家。他當時九歲,十三歲時登叡山隨源光出家,接著投到皇圓阿闍梨的門下,努力研究教、觀二門的玄旨。久安七年(1151)九月離開皇圓之門,投到黑谷的慈眼房叡空的門下。叡空是良忍的門徒,又通達圓戒真言的教義。他看到法然大喜,授以「法然」的房號和「源空」的名字。此後,法然專讀經論,並且歷遊南都探尋諸宗的祕跡。興福寺的藏俊(法相宗)、醍醐寺的寬雅(三論宗)、中川的實範(真言戒律)、仁和寺的慶雅(華嚴宗),都是當時的傑出的名僧,皆以法然不同凡器,把自己所學的全都傳授給他。當時人們稱法然是「智慧第一法然房」。法然本來從叡空得到源信僧都《往生要集》的傳受和佛立三昧法門的傳受。他讀中國善導的《觀經疏》〈散善義〉到「一心專念彌陀名號」的句子時,大有所悟。安元元年(1175)四十三歲時,完全撇開其他事情,開創「一向專修宗」。
文治二年(1186),叡山座主顯真向上人求教關於出離穢土的道理,此年秋天,諸宗的碩學名僧會集於大原勝林院,與法然上人鬥法義。這就是有名的「大原談義」(或作「大原問答」)。此後,顯真在院內建「一向稱名」的道場,修行不斷念佛法門。其他諸宗的高僧如靜嚴、證真、慈圓、良快、明禪、公胤、明遍、靜遍、貞慶等許多人先後皈依此教。國內靡然從之,他力往生之教一直傳播到城巿和鄉村。關白藤原兼實最敬佩法然上人之德,對他大力加以維護。法然又從叡空受大乘圓戒,後白川、高倉、後鳥羽三位天皇以及上西、宜秋、修明三位皇后,都從法然上人受戒。建久九年(1198),法然應藤原兼實的請求,撰述《選擇集》,由安樂筆錄,後又由感西代替,由證空負責校勘。這個時候,法然上人所倡導的佛法更加流行,因而南北的僧徒很多人嫉妒他,終於有人上奏朝廷,聲稱此宗倡導凡夫得生之義,而輕視戒律,喜歡誹謗排斥其他宗派,要求禁止念佛宗。上人乃與門徒八十餘人聯合署名,寫出七條「起請文」(誓文)贈給叡山。正在此時,安樂、住蓮等人在鹿谷開創「別時念佛會」。後鳥羽上皇的宮女,有的難以抑制出離塵世之念,自己到念佛會落髮出家。於是,有人向上皇進讒,說法然之徒私度宮女出家。上皇大怒,承元元年(1207)二月判處住蓮、安樂死罪,把法然改名藤井元彥發配土佐(今高知縣),其他受牽連被判處流刑的很多。但法然上人卻以為,這是到邊地傳教的好機會。他在讚岐(今香川縣)住了十個月左右,十二月得到赦免,但不許他入京。他留住攝津(今兵庫、大阪一帶)的勝尾寺。過了四年,建曆初年到京都住在大谷,第二年正月二十五日,他清楚地唱著彌陀的名號,頭朝北面向西圓寂,年八十二歲。在元祿十年(1697)詔賜「圓光大師」的諡號。
◎附二︰田村芳朗著‧慧嶽譯〈天台思想與鎌倉新佛教──法然〉(摘錄自《天台思想》第一部第一章)
法然源空(1133~1212),十五歲出家於叡山,學習天台教義,十八歲時有所感,遂師事叡山西塔黑谷的叡空。叡空曾師事唱導融通念佛的良忍(1072~1132),依之學習淨土教。其後,法然遊學於奈良的佛教界。四十三歲時,讀中國淨土教大成者善導大師的《觀經疏》〈散善義〉,對其中「一心專念彌陀名號」深有感受,遂選念佛之一行為專修。後於京都東山的吉水弘傳淨土念佛法門。六十六歲著《選擇本願念佛集》,確立淨土念佛的一宗。
保元、平治之亂(1156~1159)以至平家滅亡(1185)期間,雖僅三十年,但時勢的變化、動搖,卻勝於過去數百年。生於其間的法然,眼見平安朝末期充滿無常與濁惡的末法世相。對覆蓋於天台本覺思想的絕對一元論下的淨土教,他竟能將其面具除去,恢復淨土教本旨的相對性二元論,而且導出現實救濟之道。遂使這個徹底的相對性二元論與天台本覺思想的徹底的絕對性一元論並行於世。
淨土教自古就被叡山天台與奈良佛教界所依用,民間的流布也很盛行,但能徹底發揮否定現實的二元相對思想的,卻是以法然為始。在一般的思想傾向是一元性的現實肯定的日本當中,強烈的現實否定的思想,可以說是透過法然的提倡而首次產生。關於這一點,當時時代、社會背景所呈現的無常、濁惡對於這種思想的產生有很大的作用。
再說,要將平安末期所發生的未曾有的末世的社會現象視為可以肯定的現實或不二一如的境界觀念,乃是不可能的事。人們在現實的無常與濁惡中生存,深深的感受到人的脆弱、愚昧和罪惡深重,以致於強烈的產生現實否定與彼岸欣求的心。此時,為了使佛教能發揮救濟與實踐的力量,就必須要從絕對不二的思想之高處降至相對而二的層次。法然的立足於相對性二元論的淨土教,正是適應這個時代的。
親鸞、道元、日蓮等認為現實需要積極性的救濟、實踐的鎌倉新佛教祖師們,都繼承法然而採取相對性二元論的形態。法然與鎌倉新佛教的祖師們的共通點,就是將絕對不二降為相對而二,將佛、佛法、淨土等視為是相對於凡夫、世法、穢土等的相對性的絕對者,而加以實有化和確立,由此手段獲得面向現實的生成力動性。
如果對他們面向現實的形態加以仔細的考察,會發現他們之間的觀念互有差異。但若只從大處來看,則會發現法然與親鸞、道元、日蓮三者之間有更明顯的差異。這可以說是由於法然與三者有時代性的區別之故。
法然的時代誠然是社會的沒落期,尖銳的否定現世、希求來世的思想的確切合當時的時代人心;法然對應這個狀況而宣揚了極端否定現實的淨土思想。但親鸞、道元、日蓮等活動的時期,正是新興武士階級建設新秩序的時代,開始出現對現實的積極性的努力,故法然之現實否定的思想無法被直接的繼承!
親鸞雖是法然的弟子,同樣奉持淨土法門,但與法然之間的立場仍有差異。道元與日蓮雖和法然同樣的立足於二元相對的現實,但與法然之間的主張也有不同。
〔參考資料〕 《法然上人全集》;《法然上人傳全集》;坪井俊映《法然淨土教の研究》;藤吉慈海《法然上人の世界》;田村圓澄《法然》;蜂島旭雄、芹川博通合編《近代の法然論》;《日本の佛教》(講座‧佛教{5});大野達之助《日本佛教思想史》。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