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作樂
[國語辭典(教育部)]ㄧㄣˇ ㄐㄧㄡˇ ㄗㄨㄛˋ ㄌㄜˋ
喝酒享樂。《三國演義.第一○六回》:「爽每日與何晏等飲酒作樂,凡用衣服器皿,與朝廷無異。」《儒林外史.第四三回》:「且說那苗酋正在洞裡聚集眾苗子,男男女女,飲酒作樂過年。」
步乎反飲酒作樂也
佛世時之印度長者。郁伽又作郁迦、郁瞿婁、優迦。意譯最首、功德、威德或雄者。依巴利《相應部》所述,郁伽是象村人。該村距毗舍離城不遠。《中阿含》卷九〈郁伽長者經〉載,郁伽曾於鞞舍離大林中集妓女飲酒作樂,大醉。時遙見佛於樹林間端坐姝好,醉自醒,往詣佛所,聞四諦法而斷疑惑,成優婆塞。乃以梵行為首,誓言受持五戒。時,佛讚長者具八未曾有法。佛滅後,長者惠施一切財物,並祈願如轉輪王,而希求生於第四禪天。
在《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中(大正12‧30c),佛陀曾如此讚揚郁迦(伽)長者︰
「佛言︰阿難,是郁迦長者,雖住居家地常有等心。於是賢劫所度人民甚多,勝餘出家菩薩百千人教授。所以者何﹖阿難,雖有出家菩薩百千人,其德之智不及郁迦長者。」
此外,依《大寶積經》卷八十二〈郁伽長者會〉所述,佛在給孤精舍時,郁伽曾問佛在家及出家菩薩之行法。時,佛即為其廣說三歸五戒法、布施功德及出家殊勝等法,並示出家之四聖種行等。
〔參考資料〕 《雜阿含經》卷九;《阿羅漢具德經》;《法鏡經》;《郁伽羅越問菩薩行經》;《須摩提菩薩經》;《大智度論》卷三十三。
又譯郎達馬王。係九世紀時的西藏國王,以大肆破佛滅法而聞名。西元836至842年在位。本名達瑪(Dar-ma),但因其破壞佛教的行為暴虐如「牛」(glaṅ),所以被稱為「朗達瑪」。他是赤德松贊(俗稱為賽那累)的四子,赤祖德贊(俗稱熱巴巾)的哥哥。熱巴巾因在位期間大力保護佛教,而招致苯教徒的反感及殺害,死後,貴族大臣擁立朗達瑪為贊普。
朗達瑪甫一即位,即以苯教徒自居,並進行破佛運動,嚴重打擊佛教,雖然只是短短幾年,卻影響深遠,致使西藏佛教在其後的近百年,成為「黑暗時代」。
朗達瑪王滅佛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幾點︰
(1)停建、封閉佛寺︰原來在熱巴巾時期已經開工修建的寺院,一律下令停工。桑耶寺、大昭寺等著名寺院嚴加封閉,小昭寺廢為牛圈。其他佛教活動的場所也一概封鎖。
(2)破壞寺廟設施︰塗毀寺內壁畫,在上面構畫僧人飲酒作樂圖;將佛像釘上釘子,丟棄河中。
(3)焚毀佛經︰這種迫害,致使僧人夾帶經籍遠逃,或將其埋藏於岩洞中。後者在以後被發掘出來,稱為「伏藏」。
(4)鎮壓佛教僧人︰朗達瑪上台後,僧人或被迫逃亡,或被殺害,倖存者也一律迫使改信苯教,或還俗。不屈服者,就被迫去打獵殺生,甚至使用苯教法器,參加苯教法會。
凡此種種,徹底摧毀了佛教在西藏的勢力。而朗達瑪也終在西元842年,於大昭寺前遭佛教僧人暗殺。其後,贊普的繼承問題,使王室分裂,交相混戰,各地將領更擁兵自雄。
◎附︰索南堅贊著‧王沂暖譯《西藏王統記》第十一章。
(一)即位滅法
於是貝達那巾等逆臣,權力煊赫,以郎達瑪為魔之化身,不喜佛法,具有罪行,因奉之即王位。
爾時,班支達達那希拉,在拉薩東梅如寺中閉關,修財神法,發生障難。班支達憤極,用錫杖柄,力擊財神身像之腹(原註︰「或謂為鐵金剛」),乃自像腹,流出多量之金,以此為質,建造身依卡薩巴內,語依金座,意依能鳴銀鳥。彼之近侍,克什米爾烏巴拉,造銀質慈氏像,設夜供養。
於時風霜荒旱,人畜多病,以此為口實,且王心著魔,乃滅佛教。迫出家沙門或作屠人,或脫法衣,或為獵者,不聽則殺之,並擬將二覺臥佛像,棄擲河中。(中略)復擬將殿中塑像,悉投於水,乃以繩縛金剛手身像之頸。於剎那間,縛繩之人,嘔血立死。於是毀殿之事中止,乃將拉薩與桑耶之門築塞。又毀一切小神殿。一切經典,或棄河內,或投火中,或埋地下。喜法大臣等,知王著魔,大為愁苦,乃同啟王曰︰「大王,不宜毀滅佛教,請一念昔日之良法,請一視父祖之典籍!」語已大哭。
此時,楚臥山邊,有堯格琼、藏惹賽、馬爾釋迦牟尼三人修行。一日堯格琼見一大德,未著僧裙,手持弓箭,頭帶毛羽,追獵一鹿。問之曰︰「老僧誤認耶﹖抑大德瘋顛耶﹖此胡為乎﹖」餘二人指獵者言曰︰「汝未誤認,彼大德瘋顛矣!」乃呼大德來前問故。大德曰︰「汝三人未遭王罰,亦險矣哉!」於是詳言滅法始末,三人大懼,立時起身,用騾負《毗奈耶》三包,北行逃之西康,住但笛寫爾岩洞中。此後又有噶微喬扎巴與雍頓僧格絳粲二人,攜《對法》與《俱舍》多包,亦逃至西康,居於恩琼昂宗岩洞中。
(二)被弒
此時拉隆具德金剛,住葉爾巴岩洞中修行。於半夜時,拉薩之護法吉祥天女現前語之曰︰「藏中成就者,惟汝一人而已。王郎達馬破壞佛法,汝應前往殺此罪王,我佑助汝,可勿畏也!」翌晨問於近侍,知王滅法屬實,於是不顧身命,為護佛法,生起殺生之勇氣,乃將白馬用炭塗黑,著外黑內白之法衣,頭帶黑帽,以油和炭塗面部,袖中暗藏弓箭,騎黑馬至拉薩。適藏王正閱讀碑文,逕詣王前,禮拜,默禱本尊,一禮出弓箭,二禮引滿弓,三禮箭射王額,乃逃去。王兩手拔額上箭,遂卒。(原註︰「藏王郎達馬,誕生於牛年,即位於雞年,滅法五年,被射死於虎年,享年三十八歲。」)具德金剛逃還岩洞,旋復逃往西康。
ㄇㄛˋ ㄒㄧ
人名。夏桀的寵妃,因美貌而得寵,桀與她終日飲酒作樂,荒淫失道,終於導致夏朝滅亡。也作「末喜」。
ㄇㄟˇ ㄓㄠ ㄓㄨˊ ㄖˋ
每日、天天。元.楊文奎《兒女團圓.楔子》:「見你每朝逐日,伴著那火狂朋怪友,飲酒作樂。」也作「逐朝每日」。
ㄉㄥ ㄏㄨㄛˇ
燈光。唐.元稹〈夜飲〉詩:「燈火隔簾明,竹稍風雨聲。」《文明小史.第四四回》:「前去飲酒作樂,真正是笙歌徹夜,燈火通宵。」也稱為「燈光」。
ㄉㄨㄛ ㄗㄨㄟˇ
形容話太多或說了不該說的話。《喻世明言.卷一.蔣興哥重會珍珠衫》:「是老身多嘴了。今夜牛女佳期,只該飲酒作樂,不該說傷情話兒。」
ㄊㄨㄥ ㄒㄧㄠ
從夜晚到天明。《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八》:「感謝娘子不棄,只是片時歡娛,晚間願賜通宵之樂。」《文明小史.第四四回》:「鎮日價招得些上中下三等人物,前去飲酒作樂,真正是笙歌徹夜,燈火通宵。」
ㄋㄧㄡˊ ㄋㄩˇ ㄐㄧㄚ ㄑㄧˊ
牛郎、織女相見的日子。《清平山堂話本.風月相思》:「翌日牛女佳期,妾當陳瓜果與君登樓乞巧。」《喻世明言.卷一.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今夜牛女佳期,只該飲酒作樂,不該說情話兒。」
ㄍㄨ ㄐㄧㄡˇ ㄉㄤ ㄌㄨˊ, 1.賣酒的坐在爐邊。比喻名士不遇,甘願埋身市井。元.關漢卿《玉鏡臺.第四折》:「想當日沽酒當爐,&8e5a._104_0.gif;了個三不歸青春卓氏女。」
2.飲酒作樂。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四折》:「信兩個無端賊子,終日去沽酒當爐,把家私漸行消廢。」
ㄍㄨˇ ㄒㄧㄥˋ
激起興趣。《初刻拍案驚奇.卷三○》:「飲酒作樂,何所妨礙?況如此名郡,豈無嘉賓?願得召來幫我們鼓一鼓興,可以盡歡。」
ㄎㄨㄤˊ ㄆㄥˊ ㄍㄨㄞˋ ㄧㄡˇ
性格狂放古怪的朋友。元.白賁〈醉花陰.良夜懨懨套.六么令〉曲:「戀酒迷歌,狂朋怪友出門多,是他無明夜縱心兒宴樂。」元.楊文奎《兒女團圓.楔子》:「見你每朝逐日,伴著那火狂朋怪友,飲酒作樂。」也作「怪友狂朋」。
ㄏㄨㄣˋ ㄐㄧㄠˇ
胡鬧、搗亂。《紅樓夢.第六七回》:「你不用在這裡混攪了,咱們到寶姐姐那邊去罷。」《三俠五義.第八八回》:「你這後生,好生無理!我們在此飲酒作樂,你如何前來混攪?」
ㄐㄧㄡˇ ㄌㄤˊ
以賣酒為主要營業項目,提供客人飲酒作樂的場所。
ㄐㄩˋ ㄐㄧˊ
集合。《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有個富人黃宗旦,家產數萬,販鹽為生,喜聚集惡少。」《儒林外史.第四三回》:「且說那苗酋正在洞裡聚集眾苗子,男男女女,飲酒作樂過年。」
ㄒㄧˋ ㄧㄣˇ
古人在陰曆三月上旬的巳日,要到郊外水邊洗濯,清去宿垢,並飲酒作樂的宴聚。《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序》:「禊飲之日在茲。」《舊唐書.卷七.中宗本紀》:「三月甲寅,幸臨渭亭修禊飲,賜群官柳棬以辟惡。」
ㄔㄜˋ ㄧㄝˋ
整夜。《文明小史.第四四回》:「鎮日價招得些上中下三等人物,前去飲酒作樂,真正是笙歌徹夜,燈火通宵。」
ㄕㄥ ㄍㄜ
合笙歌唱。亦泛指奏樂唱歌。《初刻拍案驚奇.卷七》:「玄宗在宮中賞月,笙歌進酒,憑倚白玉欄杆,仰面看著,浩然長想。」《文明小史.第四四回》:「前去飲酒作樂,真正是笙歌徹夜,燈火通宵。」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