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顛倒善果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謂人間天上果報也。雖為依五戒十善之因所得之善果,而為報著於其果報之凡夫迷倒境界,故曰顛倒之善果。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光大辭典]
五難

(一)於五濁惡世無佛住世之時代,修行佛道有五種障難,即:(一)外道相善,亂菩薩之法。(二)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三)無顧惡人,破他勝德。(四)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唯是自力,無他力持。〔往生論註卷上、安樂集卷上、淨土十疑論〕

(二)直接聽聞佛法之五種困難。據南本涅槃經卷二所舉:(一)佛出世難,(二)人身難得,(三)值佛生信難,(四)能忍難忍難,(五)持戒得阿羅漢果難。 p1210


果報

梵語 vipāka。即由過去業因所招感之結果。又作異熟、果熟、報果、應報、異熟果。有二種:(一)總報,即由引業(總報業)而來之果報,如人之生存即由前生引業而來。(二)別報,即人人個別之果報,係由滿業(別報業)而來,又稱滿果,如同生而為人,則有男、女、貧、富之分,此即為別報。

就時間而言,則有三時業之三時報:(一)順現報,即今生造業,今生報應之果報。又作現報。(二)順生報,即今生造業,來生報應之果報。(三) 順後報,即今生造業,再來生報應之果報。六道中,人、天二道係由持五戒、行十善而得之果報,故稱為善果。然此善果仍有迷惘煩惱,故又稱為顛倒善果

又嚴格言之,果與報之意義亦有差別,凡由同類因而生之等流果,稱為果;凡由異熟因而生之異熟果,稱為報。據法華經玄義卷二上載,習果為果,報果為報。又後生之煩惱稱為習果,苦痛則稱為報果;故貧富苦樂等皆為果報。〔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卷中二、俱舍釋論卷三、卷五、法苑珠林卷六十九、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註解、摩訶止觀卷八下〕 p3323



(一)即障礙,特指障礙佛道修行者。長阿含經卷九舉出障礙修清淨行以向悟之八種難處,稱為八難、八難處、八難解法、八無暇、八不閑、八非時、八惡、八不聞時節。即:(一)在地獄難。(二)在餓鬼難。(三)在畜生難,此三塗眾生,難遇聖者,受苦煎逼,無法修行。(四)在長壽天難。(五)在邊地難,相對於「中國」而言,指邊鄙地之眾生不能聽聞佛法;或指色界、無色界諸天與北俱盧洲(須彌山北側之世界)之人唯耽於享樂,不求佛法。盲聾瘖瘂難,即盲者、聾者、啞者,即使生於「中國」,亦不得聞法。(七)世智辯聰難,即雖有世俗之智,然因墮於邪見,致不求正教。(八)生在佛前佛後(二佛中間)難,以無佛出世說教,難遇佛法。

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三高貴德王品舉出如下六難:(一)難遇佛世,(二)難聞正教,(三)難生善心,(四)難生中國,(五)難生人間,(六)難具眼、耳諸根。此殆與八難之內容相同。據曇鸞往生論註卷上,修大乘成佛之難有五,即:(一)外道之相善難(執外相之有相善,或似善而非善之相似善),(二)聲聞之自利難,(三)無顧(不思反省者)之惡人難,(四)顛倒善果(人、天等果報)難,(五)自力難。並述及難遇佛法、難得佛果之各種條件。〔出曜經卷八、五苦章句經、梵網經卷下、成實論卷二「四法品」、慧琳音義卷二十八〕

(二)即詰責,如謂論難、非難、難詰、異議、異論等。於諸經論中常載有教內對法義之論爭,或教內與教外彼此之問難。中論卷二(大三○‧一四中):「若三世無,即是無生寂滅,不應有難;若無本住,云何有眼等,如是問答,戲論則滅。」又瑜伽師地論卷十六(大三○‧三六五上):「頌中四句,如其次第,釋此四難。」 p6719


難行道易行道

略稱難易二道。為淨土教所立之判教。淨土教將佛陀一代之教法大別為二種,即難行道與易行道。以陸路步行之難,比喻眾生於五濁惡世欲憑自力而期入聖得果之修行,稱為難行道;反之,以水上航行之易,此喻眾生依佛之慈悲與廣大智慧,而往生淨土、證果開悟之法門,稱為易行道。此係根據龍樹所判難易二道之說。十住毘婆沙論卷五(大二六‧四一中):「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據曇鸞於往生論註卷上謂,於無佛之世,經長時勤行精進而至不退轉地甚難,稱為難行道。曇鸞又將難行道分為五種,即:(一)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三)無顧惡人破他之勝德。(四)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唯是自力,無他力依持。如上五事觸目皆是,一如陸路步行之苦。書中並謂,若人行易行道,僅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則乘佛願力,得以往生淨土,此即如水路乘船之樂。

唐代之淨土教高僧道綽於安樂集卷上亦依此說,將一切行法分為自力與他力、自攝與他攝二種,而立聖道、淨土二門之判教,謂聖道門即難行道,乃自力與自攝之行法;淨土門即易行道,乃他力與他攝之行法。其後,日本之源信、源空、親鸞等亦繼之演布此說,如親鸞「二雙四重」之說,即於聖道門難行道中更分出豎出、豎超二種,而將期待歷劫修行成果之法相、三論等主張漸教之宗派判為豎出,將期待即身成佛證果之佛心、真言、法華、華嚴等主張頓教之宗派判為豎超。

又龍樹之十住毘婆沙論卷五所說之易行道係指稱念諸佛菩薩名號之修行法,然至後世,中、日高僧如曇鸞、源空等諸師,則專就彌陀一佛來論其易行,且強調他力本願之殊勝功德,稱之為易行道。〔安樂集卷下、往生論註記卷一、選擇本願念佛集卷上、愚禿鈔卷上〕 p6721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五難

謂於五濁惡世無佛時,修行佛道有五種障難。曇鸞《往生論註》卷上說此難實有多途,暫言五三以示義意(大正40‧826b)︰「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三者無顧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如斯等事,觸目皆是。」蓋有此五難故成就佛道至難,因而自力修行稱難行道。道綽《安樂集》卷上及智顗《淨土十疑論》(第五疑)中也都提到此五難。

(1)外道相善,亂菩薩法︰是說外道之有相事善混亂初心菩薩之有相修行。一如「似德非德而亂德故,言其為德之賊」,外道相善為似法而非正法,障礙佛法之正道,故言一難。

(2)聲聞自利,障大慈悲︰是說聲聞獨進而不知為他。如此聲聞唯自利之行,乃違反且妨礙菩薩本分利他拔苦與樂之慈悲行,故屬求佛果之一難。

(3)無顧惡人,破他勝德︰是說無慚無愧、不顧自他、崇重暴惡、輕舉賢善之惡人,見修行者不成人之美,反而加破毀之言,這也是修行佛道的障難。

(4)顛倒善果,能壞梵行︰是說人天等果報能破壞六度等之菩薩行。而將人天果報稱為顛倒善果,是因為它非無漏善,雖暫樂但終將受苦之故。而愛著如此顛倒善果的人天果報,終將懈厭、嫌恨教化眾生等之行業,故亦屬佛道修行之一障礙。

(5)唯是自力,無他力持︰是說僅自力修行而無他力之住持,則修行難成。

對於此五難,古來註釋家有四種解釋︰

(1)澄彧《注十疑論》謂前四難是破斥凡夫與小乘,第五是指大乘修行之障難。即第一是外道之難,第二是小乘之難,第三、第四是凡夫之難。而雖就前四者加以破斥,但若入大乘亦唯自力而無他力、闕外緣,則仍為障礙。知空的《往生論註翼解》即依此理論。

(2)《往生論註刪補鈔》認為前三者是壞他緣、自善之難;第四是障自果、梵行之難;第五是自善而無他力持助之難。

(3)堯慧《往生論註私集鈔》認為前四者是濁世之難,第五是無佛之難。

(4)良忠《往生論註記》則以前四者為別,第五為總。蓋難之所以為難是由於第五之故,即由於自力而無他力住持,故有外道等四種障難。慧(惠)然《往生論註顯深義記》、善讓《選擇集指津錄》等均依此理論,認為自力修行之困難,在於沒有他力。崇廓《往生論註疏》則認為上述四說依次是大小相對、自他相對、有濁無佛相對、總別相對之義。


六難

依佛教徒立場所見的六種難事。出自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三。此六種難事即佛世難遇、正法難聞、善心難生、中國難生、人身難得、諸根難具。

(1)佛世難遇︰謂諸佛不常出世,眾生不易生於佛世。何況眾生不修勝因,不行眾善,雖有佛出世,亦不得遇。

(2)正法難聞︰謂雖值佛出世,或緣有違逆,身有障難,根有愚鈍,不能聽受;或佛滅後,有說正法處,然身為他人制伏,不能往聽;或生邪見,雖聽不能信受。

(3)善心難生︰謂人生世間,宿習垢重,惡緣易染,何況邪惑蔽心,生諸貪著,若不遇善知識勸教,終不能發心修習善行。

(4)中國難生︰此處之「中國」指佛法盛行、人口眾多之地。謂若非持福修戒,不得生於此等得遇佛法,較多善知識之處。

(5)人身難得︰謂修持五因五戒,出離四趣,方能得人身。佛典云︰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即喻人身之難得。

(6)諸根難具︰謂雖得人身,或有盲聾瘖啞而為殘廢。故六根具全者,亦是難得。

以上六難相當於阿含經典中所廣說的八難(即地獄、畜生、餓鬼、長壽天、邊地、盲聾瘖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等八種障礙),兩者僅開合不同而已。又,曇鸞《淨土論註》云,欲修大乘而成佛有五種障難,即外道相善亂菩提法、聲聞自利障大慈悲、無顧惡人破他勝德、顛倒善果能壞梵行、唯是自力無他力持。


難行道

「易行道」之對稱。指修行道上,較為艱難、費力之方式,通常係指自力教(他力教之反面)而言,有時亦指苦行而言。《十住毗婆沙論》卷五〈易行品〉云(大正26‧41b)︰「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此謂以信方便迅速到達阿惟越致(即不退轉地)為易行道;相對地,由長久勤行精進始達不退轉地,則稱為難行道。曇鸞《往生論註》卷五釋云(大正40‧826b)︰「難行道者,謂於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為難。此難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義意。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三者無顧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如斯等事,觸目皆是。譬如陸路步行則苦。」

此謂五濁惡世、無佛出世時,在修行道上欲求不退,頗難獲致。其難有五種。而依佛之他力往生淨土,速入正定聚,則較為容易,故稱易行道。道綽《安樂集》卷上即承襲此說,而作聖道、淨土二門之教判。

〔參考資料〕 《安樂集》卷下;《選擇本願念佛集》;《愚禿鈔》卷上。


顛倒

謂違背常道、不順應正理。《法華經》卷五云(大正9‧43a)︰「此子可愍,為毒所中,心皆顛倒。」又云(大正9‧43c)︰「為凡夫顛倒,實在而言滅。」又,不契當事理真相之誤謬見解,亦稱顛倒。顛倒之見,略稱為「倒見」或「倒」,用於指稱妄想、虛妄,《往生論註》卷上云(大正40‧826b)︰「顛倒善果,能壞梵行。」(大正40‧827c)「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又云(大正40‧828a)︰「哀哉眾生,締此三界,顛倒不淨。」

關於「顛倒」的種類,諸經論分之為二顛倒、三顛倒、四顛倒、七顛倒、八顛倒、十顛倒、十二顛倒等,茲略述如下︰

(1)二顛倒︰指「眾生顛倒」與「世界顛倒」。語出《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七。{1}眾生顛倒,謂眾生不明自性,逐妄迷真,隨順妄惑而造妄業。由此妄業展轉相生,輪轉三界,不能返妄歸真。{2}世界顛倒,「世」者,以三世遷流為義,即指時間;「界」者,以四方分位為義,即指空間;涵蓋此時間、空間者,名為世界。眾生迷失真性,而念念遷流,住妄境界,起諸倒見,即名世界顛倒。

(2)三顛倒︰即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語出《陰持入經》卷上、《大集法門經》卷下、《七處三觀經》、《大品般若經》卷十一、南本《涅槃經》卷二等。諸家釋此三倒義,所說不同,今依毗婆闍婆提(分別說部)所說,謂心與心所法,「體」雖同時,「用」有先後,故分想、心、見三種。先起想倒,次生心倒、見倒。即初起微想,於無常法思之為常,名為想倒。次重起心,緣前所想,取著定有,名為心倒。後見成就,於所取中,執見分明,說為見倒。

(3)四顛倒︰即「執無常為常、執苦為樂、執不淨為淨、執無我為我」等四顛倒,通常略稱為常、樂、我、淨四倒。廣出於各宗經論。今依《俱舍論》之說,謂邊見中唯取常見,名為常倒;見取見中計取樂淨,名為樂倒、淨倒;有身見中唯取我見,名為我倒。此四倒有時節、相、處所之別。即︰常倒是將無常之時計為常,故為時節而立;我倒是將無我計為我,故由相而立;淨、樂倒是將不淨處與苦處計為淨與樂,故由處所而立。
(4)七顛倒︰即合併前述之三顛倒與四顛倒。語出《瑜伽師地論》卷八等。
(5)八顛倒︰即前述四顛倒及其反面之「計常為無常、計樂為苦、計我為無我、計淨為不淨」等四顛倒之合稱。前四倒係因迷於生死有為之法,故名「有為倒」,後四倒係因迷於涅槃無為之法,故名「無為倒」。或謂前四倒是將有為無常生滅之法,轉計為「無為常住」,故從「所計」而言,是為「無為倒」,後四倒亦從其「所計」而稱為「有為倒」。即前者為凡夫、外道「妄執世間有為法」之轉倒;後者是聲聞、緣覺二乘不得大乘之知見,而「轉倒無為涅槃之四德」之謬見。
(6)十顛倒︰即常、樂、我、淨四顛倒,加上貪、瞋、癡、過去因、未來果、現在因果等六顛倒。語出圓測之《仁王經疏》卷下。
(7)十二顛倒︰《大集法門經》卷上謂四顛倒又個別具有想、心、見等三顛倒,故總為十二顛倒。

〔參考資料〕 《大毗婆沙論》卷一0四;舊譯《華嚴經》卷十;《慧琳音義》卷十五;《大乘義章》卷五(末)。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