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行
[國語辭典(教育部)]ㄊㄡˊ ㄏㄤˊ
頭項、頭頸。元.無名氏《村堂樂.第二折》:「半片席斜鋪在地下,兩塊磚掇在頭行。」
ㄊㄡˊ ㄒㄧㄥˊ
古時官吏出巡時,走在前面預為安排食宿、交通工具等的僕從。《警世通言.卷一一.蘇知縣羅衫再合》:「老尚書甚是感激,今日見了頭行,親身在渡口驛迎接,見了蘇公父子,滿口稱謝,設席款待。」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上堂牌
(物名)報上堂時日之揭示也。勅修清規上堂曰:「凡朔望侍者分附客頭行者必掛上堂牌以報眾。」
供過行者
(職位)供頭行者之別稱。見象器箋八。
[佛光大辭典]
上堂牌
指預告上堂之牌示。即報大眾上堂時日之揭示,懸於法堂之前門,縱二尺三寸,橫一尺三寸。每逢朔望之時,侍者吩咐客頭行者,必掛上堂牌以報示僧眾。〔僧堂清規卷四諸牌法〕 p720
毛頭
(一)即毛道。為凡夫之異稱。又指極小之場所。
(二)禪林中為人剃淨毛髮者之職稱。又作剃頭行者。〔禪林象器箋第七類職位門〕 p1484
行者
(一)梵語 yogin。乃指觀行者,或泛指一般佛道之修行者。又稱行人、修行人。一般修念佛法門者,稱「念佛行者」。密教中,誦持真言、修供養法、護摩法等真言門之修行者,稱為真言行者。專持法華經之行者,稱法華行者。〔觀無量壽經、大日經卷一具緣品〕
(二)禪林中,行者乃指未出家而住於寺內幫忙雜務者。有剃髮者,亦有未剃髮而攜家帶眷者。據釋氏要覽卷上行者條載,善見律毘婆沙謂,善男子欲出家,而未得衣鉢,欲依寺中住者,稱為畔頭波羅沙。此畔頭波羅沙即行者之意。又據禪林象器箋職位門行者條載,舊說日本與我國之行者有別,日本之行者,雖剪除鬚髮,而行事與俗人同;在中國,則唯有僧人及沙彌剃髮而已,行者不剃髮,持守五戒。然若據日本之諸宗階級卷上載,喝食行者皆有髮。故知日本行者未必剃髮。
禪林之行者,依其職務不同而有諸多種類,如參頭行者、六局行者、副參行者、客頭行者、方丈客頭行者、茶頭行者、供過行者、門頭行者、喪司行者、執局行者、堂司行者、庫司行者、供頭行者、眾寮行者、方丈行者、庫司客頭行者、喝食行者、直殿行者、監作行者、直靈行者等。此外方丈之行者略稱方行,西堂之行者略稱西行,後堂之行者略稱後行,監寺之行者略稱監行,副寺之行者略稱副行,維那之行者略稱維行,典座之行者略稱典行,直歲之行者略稱直行,知客之行者略稱客行,首座之行者略稱首行、辨事,知殿之行者略稱殿行。又年少之行者,或寺院中服雜役之小沙彌,稱為童行、行童、道者、童侍、僧童。行者之居所,稱行堂、行者房、童行堂。行堂之主首,稱行堂主,或單稱堂主。〔敕修百丈清規卷二住持章訓童行條、持寶通覽卷下〕
(三)日本修驗道之「山伏」,亦通稱行者。彼等為得神驗之法,而於山野作苦行修練。山伏二字,具有「入法性真如之寶山,降伏無明煩惱」之義。例如修驗道之祖「役小角」即以常年跋涉深山幽谷、修練種種苦行而被稱為「役行者」。又近代日本有著一定之行裝,巡拜名山靈蹟者,亦稱行者。(參閱「山伏」947) p2557
知浴
又作浴司、浴主。為禪林西序六頭首之一。司掌浴室、浴竈及所用之柴薪等之職稱。敕修百丈清規卷四知浴條(大四八‧一一三一中):「凡遇開浴,齋前掛開浴牌。(中略)鋪設浴室,掛手巾,出面盆、拖鞋、腳布。(中略)鳴鼓三下,浴聖桶內皆著少湯,燒香禮拜,想請聖浴。次第巡廓,鳴板三下,遍鳴鼓第一通僧眾入浴,第二通末頭首入浴,第三通行者入浴。此時住持方入,以屏風遮隔而浴。第四通人力入浴。監作行者知事居末浴,就彈壓之,併點視,令息竈中火及炭煤,水洒乾淨,有餘柴搬於遠處。其入浴資次,當刊揭浴室外。」知浴所居之處,稱知浴寮。隸屬知浴之下,供其使役之行者,稱浴頭行者。〔禪苑清規卷四、僧堂清規卷五知浴條、禪林象器箋職位門〕 p3463
知殿
又作殿主、殿司。禪林西序六頭首之一。司掌佛殿花燭及灑掃等諸事之職稱。敕修百丈清規卷四知殿條(大四八‧一一三一下):「掌諸殿堂香燈,時時拂拭塵埃,嚴潔几案;或遇風起,須息爐內香火,及結起幡腳,防顧使勿近燈燭;施主香錢不得互用;佛誕日浴佛煎湯供大眾;四齋日開殿門,以便往來瞻禮。」知殿所居之處,稱為知殿寮。隸屬知殿以下,供其使役之行者,稱為供頭行者。〔禪苑清規卷四、僧堂清規卷五知殿條〕 p3464
門頭
於禪林,指守門僧之職稱。全稱門頭行者。即看守山門,司掌開閉、清掃等工作。通常山門之上層供奉十六羅漢;中層供奉戴寶冠之釋迦或觀音菩薩,而立月蓋長者或善財童子為脅侍。〔羅湖野錄卷下〕 p3607
按位床帳
謂僧堂眾寮中,於各人之床位吊蚊帳而安眠。位,又作被位,乃僧堂眾寮內各人之座席。床帳,僧堂中僧侶所用之蚊帳。禪苑清規卷三維那(卍續一一一‧四四六下):「堂司並供頭行者,備辨寮舍門戶窗牖,按位床帳,動用什物。」 p3815
浴板
禪林浴室之中,置一小板,凡入浴沐洗者意欲加減熱水時,則敲擊此板,浴頭行者聞板聲後,必依其所冀者而加減之;此一小木板稱為浴板。另於浴板之側,懸一小牌,稱浴室小牌,其上書寫敲打浴板之規則。敕修百丈清規卷四知浴條(大四八‧一一三一中):「室內掛小板,旁釘小牌,書云:『鳴板一聲添湯,二聲添水,三聲則止;以此為節。』」 p4163
浴主
又作知浴、浴司。禪林西序六頭首之一。禪院中司浴室之職務。凡遇開浴,於齋前掛開浴牌,並舖設浴室,點視柴火炭煤等。其下有浴頭行者受其使令。〔敕修百丈清規卷四知浴條、禪林象器箋職位門〕 p4161
浴鼓
通知入浴所打之鼓。其敲打之方法由慢緩而漸急促,最後疾打一下,戛然而止;通常係由知浴(浴主)擊之。依古規,聞鼓聲時眾僧先入浴,後浴頭行者入浴,最後住持、知事入浴。後改為第一會住持入浴,第二會僧堂眾入浴,第三會諸寮眾與餘諸人入浴。〔敕修百丈清規卷八鼓條〕 p4164
浴頭
又稱浴頭行者。叢林中,隸屬知浴(浴主)之下,而供其差遣喚使,處理浴室事務之職役名稱。〔敕修百丈清規卷四知浴條、禪林象器箋職位門〕 p4164
茶狀
禪家請點茶之柬狀。據敕修百丈清規卷五方丈特為新掛搭條載,堂頭和尚請新掛搭眾僧點茶之時,庫司之客頭行者依戒單之順序,具茶狀,列於眾寮前,請眾簽名,書云「某甲敬依來命」。新掛搭之茶狀圖示如左: p4316
茶頭
禪林中,司掌茶役之職稱。舉凡佛前獻茶、眾中供茶,或客來饗茶,皆其職司。昔時之叢林,於首座寮、維那寮、知客寮、侍者寮等皆設有茶頭一職,稱四寮茶頭,今唯知客寮猶存此職。又隸屬茶頭之下,供其使令者,稱茶頭行者。〔敕修百丈清規卷四寮元條、僧堂清規卷五茶頭條〕 p4317
訓童行
訓誨童少行者。即禪林於每月之一日、十五日等,召集各局務之行者於寢堂聽受訓示。敕修百丈清規卷二訓童行條載,凡旦望五參上堂罷,參頭行者令喝食行者報各局務,於行堂前掛牌報眾,鳴昏鐘,行堂前鳴板三下,集眾行者,先至佛殿,次祖堂、僧堂,方上寢堂排立。參頭入方丈,請住持出就坐,參頭進前,插香退身歸位,緩聲喝云:「參!」眾低聲同云:「不審。」齊禮三拜。屏息恭聽規誨畢,又三拜。參頭喝云:「珍重!」眾齊低聲和,問訊而退。另於禪苑清規卷九詳載訓童行時,有關立身(進退作法)、陪眾(對人作法)、作務等之細則規定。〔禪林象器箋垂說門〕 p4321
參頭
為禪林職稱之一。又作參頭和尚。參,參僧之意,即自四方前來參禪習道之僧;頭,頭首之意,即居於首位,並行指導、統理大眾之職稱。參頭,即居新到僧之首位,代行掛搭等各種軌式之人。又分四來參頭及行者參頭二種,前者單稱參頭,即於告香、普說等儀式之時,於新近歸堂之大眾中,推選曾經於此參習而熟諳禮樂儀規之人,以率領大眾行儀進退。敕修百丈清規卷二告香條(大四八‧一一一九下):「每夏前,告香新歸堂者推參頭一人。」又云:「若大眾均預告香,則首座為參頭。」又參頭之下有小參頭,即於三位新到僧之中,推選一人為小參頭。同書卷五謝掛搭條(大四八‧一一四一下):「參頭當具小圖習儀,三人一引,每引一人為小參頭。」
此外,行者之參頭,稱為參頭行者,乃於諸行者中,推選最年長之舊參者任之,其職責如敕修百丈清規卷二訓童行條(大四八‧一一二二上):「參頭行者令喝食行者報各局務,行堂前掛牌報眾。」又輔佐參頭來帶領新到僧之人,稱為副參;副參之候補者,稱為望參。〔禪苑清規卷一、禪林象器箋職位門〕 p4397
朝參暮請
朝暮小參之意。又稱晨參暮請、晨夕參叩、早參晚參。指禪林中,師家朝暮集大眾開示說法。此儀式於用齋粥之後舉行。據僧堂清規卷一晚參早參條所載,齋罷,燒香侍者見住持掛牌,即依住持之指示,於寢堂或法堂設座椅,備花、爐、燭等莊嚴之。待時至,不打僧堂放參鐘,而由方丈之客頭行者擊法鼓三下,東西兩序大眾集定後,侍者報知住持升座。其時,兩序之上首出,二人相揖,燒香歸位,維那行者打手磬,大眾展具三拜著位。開示完畢,大眾速禮三拜而散。此為晚參之禮儀。早參於粥後亦不打三下鐘,而打三鼓,其餘皆與晚參相同。然近世參問之儀漸廢,僅行相見之禮式。〔祖庭事苑卷八、禪苑清規卷二、敕修百丈清規序、天聖廣燈錄卷二十三、嘉泰普燈錄卷三、碧巖錄第九十六則〕 p5047
禪林職位
指禪宗寺院中所設立之職務位次。即一寺中之僧眾,無論上下,皆行普請法,均令參加勞動以自給;為分配職務、分工合作之法。據禪林類聚卷九所載,古規所設之執事,有首座、殿主、藏主、莊主、典座、維那、監院、侍者等名目。然後世寺院組織日漸龐大,各寺家風不同,一寺之住持者,多因時制宜,自立執事,名目層出不窮,而有二十三種乃至八十種之多。
我國自姚秦以後,逐漸形成寺院管理制度,從事寺務之執事,置有上座、寺主、維那,稱為三綱。其中,上座為比丘大眾中之長老,寺主負責堂宇之營造、管理等,維那則按寺規指揮日常諸事。唐代以後,禪宗寺院之職位繁多,主管一寺者,即表持法永住之意,稱為住持,或稱方丈、堂頭和尚等。住持以下為諸執事;從事寺務而隨侍於住持身邊者,稱為侍者。據敕修百丈清規卷四兩序章載,於大禪宗寺院設有東序六知事、西序六頭首等。序列於法堂東側之職位,總稱為知事;而序列於法堂西側之職位,則總稱為頭首。
知事:即執事務者之意,又作主事、執事。六知事,即指都寺、監寺、副寺、維那、典座、直歲等六種職位。即:(一)都寺,又稱都總、都監寺、都管、庫司,即統轄事務之最上位者。(二)監寺,又稱監院、院主、寺主、院宰、主首、權管,位於都寺之次,為監督全盤事務者。(三)副寺,又稱庫頭、知庫、櫃頭、財帛、掌財,即掌理會計出納者。維那之上位稱上副寺,下位稱下副寺。(四)維那,為綱維與羯磨陀那(梵 karma-dāna,意譯授事)二字之略稱,又作都維那,意譯悅眾,即掌僧眾威儀進退之職者。(五)典座,掌理飲食、床座之事。(六)直歲,掌理有關營繕、耕作等作務,其職稱雖表「一年當值者」之意,然亦有任期不限一年者。此外,六知事中除都寺外,餘者稱為五知事。監寺、維那、典座、直歲四者,稱為主事四員。在都寺以下、監寺以上,另置有都文(都聞)一職;又專門掌管常住金錢、穀物等之出納者,稱為提點。
頭首:即率先領導者之意。六頭首,即指首座、書記、藏主、知客、知浴、知殿等六種職位。即:(一)首座,又稱第一座、座元、禪頭、首眾,與「上座」同義,指居大眾中之首位,儀表堪為大眾典範者。其中,於僧堂出入板(置於僧堂中央所設聖僧像龕之左右)前方領眾者,稱為前堂首座;於後方領眾者,則稱為後堂首座。此二者中,以前堂首座為最上位。然於日本,自德川時代以降,前堂首座稱為前堂、單寮或座元;後堂首座單稱首座。由前堂首座中選出德高望重者,稱為名德首座。迎接首座頭首以外的有德者,以為大眾之指導者,稱為立僧首座。迎他山住持等尊宿擔任首座,稱為卻來首座。(二)書記,又稱外史、外記、記室,即掌理文書者;對此,書狀侍者又稱內史、內記。(三)藏主,又稱知藏、藏司、經藏堂主,即掌管經藏等圖書之收藏者。(四)知客,又稱典客、典賓、客司,掌理有關外賓之事宜。(五)知浴,又稱浴主,即掌理浴室者,其下設有浴頭,從事此項職務。(六)知殿,又稱殿主,即掌理佛殿、法堂之香燈等。此外,六頭首中除知殿外,餘者稱為五頭首。其中,前堂首座、後堂首座、東藏主、西藏主,書記等,可代替住持行使小參之責,故又稱為秉拂五頭首(秉拂,手持拂子之意)。
禪僧於佛殿、法堂等處修建法會時,住持位居中央,六知事、六頭首分列左右。六知事為東序,六頭首為西序,合稱為兩序,或稱兩班。然據日本黃檗清規所載,首座、西堂、後堂、堂主、書記、知藏、知客、知浴、丈侍、監收等為西序,都寺、監寺、維那、副寺、典座、直歲、悅眾、客堂主、耆舊、居士等為東序。
禪林中,侍者依所任職務性質之別,而有不同之稱謂。若隨侍僧堂所安置之聖僧,稱為聖僧侍者。隨侍住持身邊者,稱為方丈侍者。於方丈侍者中,隨侍記錄上堂、小參、普說、開室、念誦等法語者,稱為燒香侍者,又稱侍香;負責有關住持之書函、文書等事者,稱為書狀侍者;應接住持之賓客者,稱為請客侍者,又稱侍客;專司住持飲食方面之事者,稱為湯藥侍者,又稱侍藥;掌理住持所有之資財者,稱為衣鉢侍者,又稱侍衣。以上稱為五侍者。其中,燒香、書狀、請客三侍者,合稱為山門三大侍者。此外,或以巾瓶、應客、書錄、衣鉢、茶飯、幹辨等為六侍者。又燒香、書狀、請客、湯藥各侍者,於修法會之際,列於西序頭首之次,稱為立班小頭首;而堂頭侍者(方丈侍者)、聖僧侍者、延壽堂主、爐頭、眾寮寮主等,稱為院中小頭首。又在侍者寮(侍司、擇木寮)無擔任定職者,稱為不釐務侍者。其他尚有秉拂侍者(聖僧侍者兼任)、侍真侍者(服侍德高之亡靈)等。
以上諸職中,以都寺、維那、燒香侍者為要職,稱為山門三大禪師。知事之退職者,及侍者、藏主、書狀之退職者,稱為勤舊。其次,寮元為掌理眾寮者,其下有寮長、寮主(知寮)、副寮、望寮等。各寮主所屬之大眾,稱為洞腳。從寮元以至從事各種雜務者,通稱為辦事。辦事者依其負責之職務,一般稱為某某主、某某頭等。例如:閣主、塔主(侍真)、延壽堂主(堂主、涅槃堂頭)、飯頭、粥頭、湯頭、茶頭、菜頭、薑頭、醬頭、米頭、麥頭、麻頭、穀頭、園頭(又稱園主,專掌理菜園。其下勞動之大眾稱為園夫)、磨頭(磨主)、水頭、火頭、柴頭、炭頭、爐頭、鍋頭、燈頭、桶頭、樹頭、鐘頭、淨頭(又作持淨,擔任掃除廁所之職)、莊主(又作都莊,即寺地之管理者。其副手稱為副莊,耕作之工頭稱為甲幹或莊甲,其餘耕作者稱為莊佃、莊客或地客)、監收、都場、都倉、廨院主(擔任購賣、接待、官廳等事務)、街坊化主(又作街坊、化主、供養主,指在市中托者。依其所化之物,有粥街坊、米麥街坊、菜街坊、醬街坊等)等。
掌理各種營繕作業之所在,稱為修造局,其下有監作與作頭。在僧堂內看守僧眾之床位、衣鉢者,稱為直堂。某月、某日之值班,分別稱為直月、直日。於告香普說之際,熟諳儀禮,率領新參,居首位而代行儀式者,稱為四來參頭,或單稱參頭;若屬大眾一同參加之儀式,則由首座擔任。輔佐參頭者,稱為副參,後補者稱為望參。參頭之下,三人一組之首位,稱為小參頭。又參頭行者(行者之參頭)為行者中居首位指揮者之稱,而與參頭有別。擔任楞嚴會上誦咒之職者,稱為楞嚴頭;依此類推,亦有般若頭、華嚴頭、彌陀頭等。此外,於官吏等來寺請求住持說法時,預定一人,代表大眾與住持問答,稱為禪客;臨時充任問答者,則稱放禪客。執行寺務之輪值者,稱為直廳(廳,指寺院內辦公之處所)。夜半巡邏者,稱為巡更。出使外務者,稱為專使。掌管灶火者,稱為火客、火佃、火伴。扛轎者,稱為轎番。
此外,寺院中從事諸職服務者,亦有所謂行者。行者之居所稱為行堂,行堂之主首稱行堂主,或單稱堂主。行者有剃髮者,亦有未剃髮而攜帶家眷者,種類繁多,例如,參頭行者、副參行者、執局行者(方丈行者、六局行者等之總稱)、庫司行者(隨從都寺)、堂司行者(隨從維那)、庫子(副寺寮之行者)、客頭行者、茶頭行者、喝食行者(飲食時,唱報飯食、湯等名稱者。喝,即唱之意)、供頭行者(又作供過行者,即分配飯食者)、直殿行者、眾寮行者、門頭行者等。年少之行者,稱為童行、道者、童侍、僧童,或稱驅烏沙彌、沙喝(飯食時之嚮導,相當於充任喝食沙彌之意)、聽叫。類同於行者,有所謂淨人(又作苦行),指不剃髮而專為僧眾服務者。
蓋禪林職位之繁多,猶如朝廷之文武兩班,以共維繫寺院之法命。然此職位制度,自宋代以降,諸宗融合,於一般較大之寺院皆循此制,而小寺院則無此細分。〔敕修百丈清規卷四大眾章、禪苑清規卷二、卷三、卷四、卷八、百丈清規證義記卷六、禪林象器箋職位門〕(參閱「佛教教制」2683、「叢林」6552) p6466
點檢
交點檢閱。又作檢點。謂禪林中茶頭行者巡查寺門中之火盜,或化主等交點檢閱關牒書信乃至茶湯粥飯等。又意謂心境之檢討。碧巖錄第七十六則(大四八‧二○四中):「但去靜坐,向他句中點檢看。」〔敕修百丈清規卷上住持章、卷下兩序章、節臘章、禪苑清規卷五化主條、卷九童行條〕 p6545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九佛事
禪宗叢林住持或尊宿逝世時,葬儀中依序舉行的九種佛事。即︰入龕佛事、移龕佛事、鎖龕佛事、掛真佛事、對真(靈)小參、起龕佛事、奠湯佛事、奠茶佛事、秉炬佛事。其中,若省略掛真及小參,則稱七佛事。若再省略入龕及移龕,則稱五佛事。若僅有奠湯、奠茶及秉炬,則稱三佛事。玆依《敕修百丈清規》卷三略釋如次(大正48‧1127b)︰
(1)入龕︰「初示寂,侍者即令客頭行者下僧堂報眾,鳴椎一下,白云︰堂頭和尚傳語大眾,風火相逼,不及面達。又鳴椎一下,次報諸寮,堂司行者鳴僧堂鐘集眾。上方丈吊慰罷,首座同兩序勤舊商議,發訃狀報諸山,發書請人主喪,須諸山名德 隣封老成,或法眷尊長,或只本寺首座,如有遺命遵行舉請。小師侍者親隨人安排洗浴,著衣淨髮入龕。遺偈貼龕左,維那領小師炷香,請首座入龕佛事,安排寢堂,置龕爐燭几筵供養。」
(2)移龕、鎖龕︰「入龕三日揜龕,鋪設法堂上間,掛幃幕設床座椸架,動用器具陳列,如事生之禮。中間法座上掛真,安位牌,廣列祭筵,用生絹幃幕以備上祭。下間置龕,用麻布幃幕,前列几案爐瓶素花,香燭不絕,二時上茶湯粥飯,供養諷經。仍備桃燈鐃鈸花幡,鳴僧堂鐘,集眾請移龕佛事,罷移龕,下法堂請鎖龕佛事。」
(3)掛真舉哀奠茶湯︰「移龕就法堂鎖龕已,請掛真佛事畢,如有親書遺言,侍者捧呈主喪人及首座大眾云︰堂頭和尚臨終遺言,呈似首座大眾。主喪人躬接遞與首座,以所書香爐上熏,授維那讀過,喪司行者貼法堂中間上手幕上,主喪白云︰堂頭和尚歸寂,理合舉哀。舉佛事罷,舉哀三聲,大眾同哭,小師列幕下哀泣。舉奠茶湯佛事,小師列真前禮拜歸幕下,主喪炷香禮真,兩序勤舊大眾以次炷香禮真,小師真左答拜,主喪人幕下吊慰,小師隨禮主喪人三拜,次慰兩序大眾。」
(4)對靈小參奠茶湯念誦致祭︰「喪司維那同小師懷香詣客位,請主喪人大夜對靈小參,預設座、候昏鐘,鳴鼓集眾,兩序座下問訊如常式,主喪人用帶行侍者燒香,無則聖僧侍者代之,小參下座,小師羅拜致謝,首座領眾,龕前上香立定。」
(5)出喪掛真奠茶湯︰「庫司喪司相關,提調喪儀香亭、真亭、幢幡、唄樂、龕前傘椅、湯爐、桃燈、竹篦、主丈拂子、香盒法衣等物,小師隨龕後,鳴大鐘諸法器送喪,起龕念誦。(中略)喪司維那進燒香,引小師拜請,起龕佛事,龕至山門首,請奠亭掛真奠茶湯,俱有佛事,兩序大眾門列,俟龕出已,山門維那向內合掌中立,舉往生咒或四聖號,大眾齊念,主喪領眾,兩兩分出,左右俵散雪柳,齊步並行,毌得挨肩交語,各懷悲感,都寺明顯喪,喪司維那知客聖僧侍者俵行喪䞋。」
(6)荼毗︰「喪至涅槃臺,喪司維那俟都寺上香茶了,進前燒香,引小師拜請秉炬佛事,山門維那念誦。(中略)舉大悲咒。(中略)山門知客舉楞嚴 咒,回向同前。次鄉人舉經,大眾同諷畢,首座領眾,歸寺赴齋,小師鄉人法眷守化收骨。齋罷鳴僧堂鐘集眾,仍備儀從,迎骨回寢堂安奉,請安骨佛事,掛真供養諷經,二時上粥飯,三時上茶湯,或十日半月,大眾諷經靈骨入塔則止。」
〔參考資料〕 《行持軌範》卷二〈喪儀法〉。
行者
(一)(梵yogin,藏rnal-ḥbyor-ba)指修行佛法的人︰《觀無量壽經》云(大正12‧344c)︰「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中略)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踊躍。」
此語是修行佛法的通稱。其類別依修行內容而有不同,如修念佛者,被稱為念佛行者;修三密瑜伽者,則為瑜伽行者或真言行者;專誦持《法華經》者,則為法華行者。在古代日本,「行者」一詞亦指專修苦行、住深山、有長髮長爪等特異形狀之修行人。修驗道之開祖役小角,即因在深山修苦行而被稱為「役行者」。
(二)指未剃度而在叢林內服諸勞役的帶髮修行者︰《釋氏要覽》卷上云(大正54‧266c)︰
「善見律云︰有善男子欲求出家,未得衣缽,欲依寺中住者,名畔頭波羅沙(未見譯語)。今詳若此方行者也。經中多呼修行人為行者,行是所修二種行也,者即五蘊假者。是能修行之人也。凡十六歲以上應呼行者。謂男生八歲毀齒,十六陽氣全,以其有意樂信忍,修淨梵行故。自晉時已有此人,如東林遠大師下有辟蛇行者。」
又據《禪林象器箋》所述,行者不剃髮不披帽。其髮二岐,垂於背後。受在家五戒,惟易「不邪淫」為「不淫欲」。六祖從黃梅受衣鉢時,亦現行者相。
行者的種類繁多,依《禪林象器箋》所述,有參頭行者、堂司行者、庫司行者、供頭行者、眾寮行者、六局行者、副參行者、客頭行者、方丈客頭行者、茶頭行者、供過行者、門頭行者、喪司行者、執局行者、方丈行者、庫司客頭行者、喝食行者、直殿行者、監作行者、直靈行者等名稱。又行者所居止的堂房稱為行堂、行者房或童行房。其主稱行堂主,或堂主;有時亦依其所住而稱行者為行堂,又因只受五戒,故亦稱為五戒。
此外,與行者類似的,是淨人,一名苦行。即未剃髮,受眾僧差使,服種種淨業作務的人。
〔參考資料〕 (一)《大日經》〈具緣品〉;《釋氏要覽》。(二)《敕修百丈清規》卷上〈住持章〉;《持寶通覽》卷下。
知客
禪剎中負責接待賓客的僧職。西序六頭首之一。又稱典客、典賓。《勒修百丈清規》卷四〈兩序章〉西序頭首的知客條云(大正48‧1131b)︰
「知客,職典賓客。凡官員、檀越、尊宿、諸方名德之士相過者,香茶迎待,隨令行者通報方丈,然後引上相見,仍照管安下去處。如以次人客,只就客司相款。或欲詣方丈、庫司、諸寮相訪,令行者引往。其旦過寮,床帳、什物、燈油、柴炭常令齊整。新到須加溫存。維那在假,則攝其行事,僧堂前檢點行益客僧粥飯。遇亡僧,同侍者把帳;暫到,死,主其喪。雪竇在大陽,禪月在石霜,皆典此職。毌忽。」
知客的居室稱為客司,或稱知客寮。僧堂中知客的坐位稱為知客板頭。隸屬知客而聽其使令者,稱為客頭行者。現今禪林的僧堂,知客多兼任副司(會計),由執役僧交替擔任,是常住重要的職役。
〔參考資料〕 《禪苑清規》卷四;《入眾須知》;《黃檗清規》;《瑩山和尚清規》卷上、卷下;《小叢林略清規》卷中;《禪林象器箋》〈殿堂門〉、〈職位門〉;《諸宗階級》卷上。
普說
謂於禪林中普集大眾說法。為小參、獨參的對稱。即師家為一般學人開示宗乘。通常在寢堂(大方丈)或法堂舉行。亦有依學人插香請求開示,而特為普說者,此稱之為告香普說。《敕修百丈清規》卷二〈住持章〉普說條云(大正48‧ 1120c)︰
「有大眾告香而請者,就據所設位坐。有檀越特請者,有住持為眾開示者,則登法座。凡普說時,侍者令客頭行者掛普說牌報眾,鋪設寢堂或法堂,粥罷,行者覆住持,緩擊鼓五下,侍者出候眾集,請住持出據坐。普說與小參禮同。」
據《禪林象器箋》〈垂說門〉所載,宋‧大慧宗杲謂一百年前本無普說,熙寧、元祐年間(1068~1093),真淨和尚居洞山、歸宗時,方有普說,大意以開悟學者為心。《虛堂智愚和尚語錄》卷四〈雙林夏前告香普說〉云(大正47‧1013c)︰
「古之宗師,為人直截,凡有所問,只就問處與之破執,初無實義,後來垛生招箭,形於語言,乃有普說。普說首出於真淨和尚,三佛以來皆有普說,無非怒罵呵咄,鞭策誨勵,使其大心衲子勇於進工。近世宗師間有普說,尚多文體,不見古人直截為人處。大似場屋中論策一般,乃攻其所從,乃藥貼上語,不能療人之病,徒使其末流紛紛傳集祕蓄,以當本參。」
〔參考資料〕 《禪林備用清規》卷二、卷十;《勒修百丈清規》卷四〈兩序章〉;《叢林校定清規總要》;《瑩山清規》卷上;《永平小清規》卷中。
童行
謂年少之行者。禪宗對於入寺院欲為沙門而尚未剃度之童子,稱為童行。又稱童侍、僧童、道者。童行在寺中隨侍師長,服雜役。其所居之室稱為童行堂、行堂。又,禪家之教訓童子,稱之為訓童行。
唐、宋代,曾有童行試經制,即童行剃髮為沙彌時,須先試經,當時以試《法華經》為主。《釋氏稽古略》卷四北宋‧建隆三年(962)條,載及下詔僧門童行受執政監試之事。
◎附︰高雄義堅著‧陳季菁譯《宋代佛教史研究》第一章(摘錄)
童行或行者的起源還不明確,但唐代寺院中有很多童行制設立的實例。而在國家的法制上將之認可,設立有關童行的種種規定是宋代才開始的。(中略)
打算進入佛門者,首先必須入寺作童行。童行是出家者的必經過程,因此又稱為出家。志願成為童行者必須向自己所欲入之寺的師主,提出大略如下的申請書(投院狀)︰
「投院童行,姓某名某,年若干,本貫某州某縣某鄉某里人事(或是郭下人事),在身並無雕青刑憲及諸般違礙,今為生死事大,久慕空門,蒙父母情允許捨入本院出家為童行(如無父母,即云今欲投院出家為童行),伏乞堂頭和尚慈悲容納,謹狀,年月日具前,位某明顯狀送。如有父母即連狀書名。」(《禪苑清規》卷九)
按《禪苑清規》的訓童行,受理如上之申請書時,住持要先以口頭審問來確認其出家的動機。若是為了衣食生計或逃避徭役而入寺,或缺乏父母之承諾的情況下,則不予以允許。對於出家之所以絕對需要父母的承諾,其根源應求之於宋的法令。《慶元條法事類》之道釋門的違法剃度門道釋令一節中有「或無祖父母、父母之聽許文書者,不得為童行」之規定。《慶元條法事類》中不允許作童行的一切情況規定如下︰(1)男子十九歲,女子十四歲以下。(2)曾還俗者。(3)遭笞刑者。(4)避罪逃亡者。(5)無祖父母、父母之允許文書者。(6)男子有祖父母、父母而子孫未成丁的情況。(7)或是主戶未滿三丁時。(8)一旦童行的資格係帳後(徒弟從師出家,寄名於寺觀,造籍上祠部聽候試經業,謂之係帳),卻遭文刺或笞刑,以及犯私罪者,其罪即使被恩赦原免,也不允許作童行。
被許可出家入寺的童行要穿什麼樣的服裝,要作什麼行事呢﹖有關此事,日本‧無著道忠的《禪林象器箋》裏引古解曰︰「中國行者與日本所謂行者相異。日本的行者剪除鬚髮,而行事與俗人同。在中國,剃髮者只限於僧及沙彌,行者不剃髮披帽。頭結髮,分二長垂於背後。又中國的行者受五戒。五戒雖是在家受的戒,但行者非不邪淫而是不淫,這是和一般在俗者相異的地方。」以上的說法是值得採信的。
其次,談行者的服裝,《禪苑清規》卷九〈沙彌受戒文〉之條中,記述行者受戒時要對聖像供養香花,設桌子兩張,箱子兩個,一方安置袈裟,一方安置衣裙。然後「行者於堂下拜辭國王父母,捨俗服著裙衫,然後引請闍黎在聖像前導引禮三拜,就戒師之座下禮一拜。」以上顯示行者是捨俗服著裙衫的裝扮。但,《敕修百丈清規》卷五〈沙彌得度〉之條下云︰「聖僧案前置袈裟、直裰、度牒,受戒終了後更衣。」以上所謂的更衣不用說是指穿著直裰的意思。但問題是沙彌受戒時的更衣可以指裙衫或直裰的任何一者。所謂裙衫是裙和褊衫的總稱,南山的舊律家創出將僧祇支和覆肩合起來的褊衫,將之撘在上半身,腰部以下穿裙,成為與當地風俗相應的僧衣。所謂直裰,是更進一步將前者上下合一的服裝,因此,裙衫和直裰可以說是同一類型的服裝。
童行住在寺內的童行堂(又名行堂),必須接受經典讀誦及諸法式的訓練,同時也要從事寺內雜役。所以在《敕修百丈清規》裏可以見到方丈行者、客頭行者、堂司行者、監作行者等名稱。另外「為行者普說」就是住持對行者垂示。對童行不免除課稅是按照《慶元條法事類》卷五十一道釋門中供帳條「諸童行並留髮,仍於本戶收其身丁」之規定。如此,就可以理解童行們爭先期望剃度的理由了。還有,根據《慶元條法事類》的供帳條,宋代規定童行和僧尼一樣也登錄在籍帖上。
在唐‧開元二十二年的戶婚律及其疏議中,尚未設置出家和剃度的法制,只是將度僧當作問題,嚴戒私度的出家者,儘量防止偽濫者。但是宋朝將出家(童行)和剃度(沙彌)之間作明顯的區別,明確了二者的法制。又,在唐代奴婢是不允許出家的,但宋朝則未設立這些禁條。這意味宋代撤廢一切身分上的制限,不論階級,誰都可以自由地出家,這也是如實地反映社會情勢乃至世相變遷的一資料。不用說像這樣的情況乃助長了僧徒素質的低落。
〔參考資料〕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三;《禪苑清規》卷九〈訓童行〉;黃敏枝《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塚本善隆《中國近世佛教史の諸問題》;小笠原宣秀《宋代佛教史の研究》。
[國語辭典(教育部)]
反轉
ㄈㄢˇ ㄓㄨㄢˇ, 1.翻轉、回轉。如:「此齣悲刻最後應觀眾要求而使結局反轉,以大團圓收場。」
2.股票術語。股價由多頭行情轉為空頭行情、或由空頭行情轉為多頭行情,稱為「反轉」。
大跌小漲
ㄉㄚˋ ㄉㄧㄝˊ ㄒㄧㄠˇ ㄓㄤˇ
股票術語。指股價上漲的幅度不及下跌的幅度,且不斷的下滑。通常為空頭行情的情況。
大漲小回
ㄉㄚˋ ㄓㄤˇ ㄒㄧㄠˇ ㄏㄨㄟˊ
股票術語。指股價回跌的幅度不及上漲的幅度,而不斷上揚。通常為多頭行情時的情況。如:「今日股價指數大漲小回,終場以漲停收盤。」
渡頭
ㄉㄨˋ ㄊㄡˊ
渡口,過河的地方。唐.王維〈送沈子歸江東〉詩:「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盪漿向臨圻。」唐.劉禹錫〈松滋渡望峽中〉詩:「渡頭輕雨灑寒梅,雲際溶溶雪水來。」
罟師
ㄍㄨˇ ㄕ
漁夫。唐.王維〈送沈子歸江東〉詩:「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盪槳向臨圻。」
薦頭店
ㄐㄧㄢˋ ˙ㄊㄡ ㄉㄧㄢˋ
舊日介紹傭工以抽取傭金的店鋪。也稱為「薦頭行」。
行客
ㄒㄧㄥˊ ㄎㄜˋ
旅客。唐.王維〈送沈子歸江東〉詩:「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盪槳向臨圻。」《孽海花.第一六回》:「誰家坐客不請行客,倒叫行客先請的。」
喧哄
ㄒㄩㄢ ㄏㄨㄥ
嘈雜哄鬧。明.高明《琵琶記.新進士宴杏園》:「他寂寞高堂菽水誰供奉?俺這裡傳杯喧哄。」《初刻拍案驚奇.卷五》:「大家一頭笑語,一頭行走。正在喧哄之際,一陣風過,竹林中騰地跳出一個猛虎來。」
軒豁
ㄒㄩㄢ ㄏㄨㄛˋ, 1.開朗。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下.閩遊日記》:「門在山坳間,不甚軒豁。」《聊齋志異.卷二.紅玉》:「衛知生望族,又見儀采軒豁,心許之。」
2.形容聲勢浩大。《醉醒石.第八回》:「打了個欽差金字牌,中書科不軒豁,倒打錦衣衛 頭行。」
參頭
ㄘㄢ ㄊㄡˊ
禪宗寺院中負責指揮教導新到僧人、行者工作的僧人。《董西廂.卷二》:「幾個參頭行者,著箭後即時坐化。」《喻世明言.卷二四.楊思溫燕山逢故人》:「思溫聽其語音,類東京人,問行者道:『參頭,仙鄉何處?』」
一頭
ㄧ ㄊㄡˊ, 1.一面。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三折》:「既是這等,待我一頭開門,一頭念詩你聽咱。」《清平山堂話本.陳巡檢梅嶺失妻記》:「巡檢一頭行,一頭哭。」也作「一投」 。
2.一樁、一件。《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如今到有一頭親事,不知你可情願?」
3.一趟。《儒林外史》第四五回:「昨日那件事,關在飯店裡,我去一頭來。」
4.一下子、一逕。《紅樓夢》第九回:「如今得了這個信,又有賈薔助著,便一頭進來找金榮。」《老殘遊記》第六回:「過了些時,活該有事,被他爸爸回來一頭碰見,氣了個半死。」
5.頭部突然的動作。《紅樓夢》第二五回:「脫了袍服,拉了靴子,便一頭滾在王夫人懷裡。」
6.滿頭。如:「一頭的珠花」。
7.表示牲口的數量。如:「一頭豬」、「一頭驢」。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