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苦行
[法相辭典(朱芾煌)]瑜伽八十一卷七頁云:非苦行者:謂不棄捨如法所得所有安樂。遠離二邊;所謂受用欲樂行邊,及與受用自苦行邊。依止中道,如法追求及正受用衣服等事。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六十二種有情
(名數)唯識樞要上本曰:「六十二種有情頌曰:五四三三四,三二及三七,十九四四一,故有情名諸。」釋之曰:「一、五趣為五。二、四姓為四。三、男與女及非男非女為三。四、劣與中及妙為三。五、在家與出家苦行與非苦行為四(是第一句)。六、律儀與不律儀及非不律儀為三。七、離欲(阿羅漢)與未離欲(不還果已下)為二。八、邪性定(墮於三惡)與正性定(決於得道者)及不定聚定(二者之中間)為三,出家五眾與近事男及近事女(在家法二眾)為七(第二句)。習斷者與習誦者、淨施人、宿長、中年、小年、軌範師、親教師、共住近住弟子、賓客、營僧事者、貪利養恭敬者、厭捨者、多聞者、大福智者、法隨法行者、持經者、持律者、持論者、為十九。異生(凡夫),見諦(聖者),有學(前三果),無學(羅漢)為四。聲聞、獨覺、菩薩、如來、為四。輪王為一(第三句)。合名六十二種有情(第四句)。」
巴利名 Suttanta-mātikā。錫蘭大寺派巴利七論中之法集論(Dhammasavgani),於卷首所揭出之四十二門,稱為經本母。係與卷首所揭之論本母同為分別觀察諸法之標準。四十二門:(一)明分法、無明分法。(二)電光喻法、金剛喻法。(三)愚法、賢法。(四)黑法、白法。(五)苦行法、非苦行法。(六)增語法、增語道法。(七)詞法、詞道法。(八)施設法、施設道法。(九)名、色。(十)無明、有愛。(十一)有見、無有見。(十二)常見、斷見。(十三)邊見、無邊見。(十四)前際見、後際見。(十五)無慚、無愧。(十六)慚、愧。(十七)惡言、惡友。(十八)善言、善友。(十九)入罪善巧、出罪善巧。(廿)入定善巧、出定善巧。(廿一)界善巧、作意善巧。(廿二)處善巧、緣起善巧。(廿三)處善巧、非處善巧。(廿四)質直、柔和。(廿五)堪忍、可樂。(廿六)和順、供養。(廿七)不護根門、食不知量。(廿八)能護根門、於食知量。(廿九)失念、不正知。(卅十)念、正知。(卅一)思擇力、修習力。(卅二)止、觀。(卅三)止相、勤勵相。(卅四)勤勵、不散亂。(卅五)缼戒、缼見。(卅六)具戒、具見。(卅七)淨戒、淨見。(卅八)見清淨、如見精進。(卅九)於順厭處之厭、厭者之如理精勤。(四十)於善法不喜足、於精勤不被遮止。(四十一)明、解脫。(四十二)盡智、無生智。法集第三總說品,即以上述四十二門解釋一切法。〔南方上座部論書解說、B.C. Law: A History of Pāli Literature, vol. II〕 p5550
指一切有感情、意識的生物。為「非情」(指草木、山河、大地等)的對稱;音譯薩埵嚩、薩多婆、薩埵,舊譯為眾生。《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云(大正43‧233c)︰
「梵云薩埵,此言有情,有情識故。今談眾生有此情識,故名有情。無別能有,或假者能有此情識,故亦名有情。又情者性也,有此性故;又情者愛也,能有愛生故。下第三云,若無本識,復依何法建立有情﹖有情之體即是本識,言眾生者不善理也。草木眾生亦應利樂。」
此謂「有情」一語僅指具有情識者,而「眾生」則除有情外,亦攝草木等非情。然《述記》此等解釋,並未為所有後代著述所支持。一般而言,仍以「有情」為「眾生」之同義語。
《瑜伽師地論》卷二曾列舉出六十二種有情。即{1}那落迦,{2}旁生,{3}鬼,{4}天,{5}人,{6}剎帝利,{7}婆羅門,{8}吠舍,{9}戍陀羅,{10}女,{11}男,{12}非男非女,{13}劣,{14}中,{15}妙,{16}在家,{17}出家,{18}苦行,{19}非苦行,{20}律儀,{21}不律義,{22}非律儀非不律儀,{23}離欲,{24}未離欲,{25}邪性定聚,{26}正性定聚,{27}不定性聚,{28}苾芻,{29}苾芻尼,{30}正學,{31}勤策男,{32}勤策女,{33}近事男,{34}近事女,{35}習斷者,{36}習誦者,{37}淨施人,{38}宿長,{39}中年,{40}少年,{41}軌範師,{42}親教師,{43}共住弟子及近住弟子,{44}賓客,{45}營僧事者,{46}貪利養恭敬者,{47}厭捨者,{48}多聞者,{49}大福智者,{50}法隨法行者,{51}持經者,{52}持律者,{53}持論者,{54}異生,{55}見諦,{56}有學,{57}無學,{58}聲聞,{59}獨覺,{60}菩薩,{61}如來,{62}轉輪王。
〔參考資料〕 《證契大乘經》卷上;《百法問答鈔》卷四;《枳橘易土集》卷十。
如事依處三種中說。又云:復次欲行,或有能感善趣。如為欲故,造後善業。或有能感惡趣。如以非法,攝受諸欲。離行、若有毀犯;能感惡趣。若能成辦;能感善趣,及能作涅槃資糧。善行、能感善趣;及作涅槃資糧。不善行、能感惡趣。苦行、能感惡趣。由依邪見,自苦身故。非苦行、能作涅槃資糧。順退分行,順進分行,隨其所應,退墮,昇進。雜染行、能感生死。清淨行、能證涅槃。自義行、唯令自身;往善趣,逮昇進,證涅槃。他義行、俱令自他,往善趣,逮昇進,證涅槃
瑜伽二卷十八頁云:云何六十二種有情之類?一、那洛迦。二、傍生。三、鬼。四、天。五、人。六、剎帝利。七、婆羅門。八、吠捨。九、戍陀羅。十、女。十一、男。十二、非男非女。十三、劣。十四、中。十五、妙。十六、在家。十七、出家。十八、苦行。十九、非苦行。二十、律儀。二十一、不律儀。二十二、非律儀非不律儀。二十三、離欲。二十四、未離欲。二十五、邪性聚定。二十六、正性聚定。二十七、不定聚定。二十八、苾芻。二十九、苾芻尼。三十、正學。三十一、勤策男。三十二、勤策女。三十三、近事男。三十四、近事女。三十五、習斷者。三十六、習誦者。三十七、淨施人。三十八、宿長。三十九、中年。四十、少年。四十一、軌範師。四十二、親教師。四十三、共住弟子及近住弟子。四十四、賓客。四十五、營僧事者。四十六、貪利養恭敬者。四十七、厭捨者。四十八、多聞者。四十九、大福智者。五十、法隨法行者。五十一、持經者。五十二、持律者。五十三、持論者。五十四、異生。五十五、見諦。五十六、有學。五十七、無學。五十八、聲聞。五十九、獨覺。六十、菩薩。六十一、如來。六十二、轉輪王。
瑜伽八十一卷六頁云:事依處者:復有三種。一者、根本事依處,二者、得方便事依處,三者、悲愍他事依處。根本事依處,復有六種。一者、善趣,二者、惡趣,三者、退墮,四者、昇進,五者、生死,六者、涅槃。得方便事依處,復有十二種。謂十二種行。一者、欲行,二者、離行,三者、善行,四者、不善行,五者、苦行,六者、非苦行,七者、順退分行,八者,順進分行,九者、雜染行,十者、清淨行,十一者、自義行,十二者、他義行。悲愍他事依處,復有五種。一者、令離欲,二者、示現,三者、教導,四者、讚勵,五者、慶喜。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