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福行
[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能感召惡報的行為。
[法相辭典(朱芾煌)]
法蘊足論十卷五頁云:云何非福行?謂諸不善身業語業心心所法不相應行。如是諸行,長夜能招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欣、不可意、諸異熟果。此果名非福。亦名非福果。是非福業異熟果故。是名非福行。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名數)一福行,行十善等福感天上人間之果者。二罪行,又曰非福行,行十惡等罪感三惡道之苦者。三不動業,又曰無動行。修有漏之禪定感色界無色界之果者。是為禪定不動之行,故云不動,又感果不動,如福行罪行時,非如異變,故云不動。見智度論八十八。
[佛光大辭典]
三行
(一)指身、口、意三業。中觀論有「起三行」之語,即為起動三業之謂。(參閱「三業」638)
(二)三行又指:(一)福行,即行十善等福,能招感天上、人間之果。(二)罪行,又稱非福行。即行十惡等罪,能招感三惡道之苦。(三)不動行,又稱無動行。即修有漏之禪定,能招感色界、無色界之果。因禪定不動,感果不動,福行罪行,非如異變,故稱不動。〔大智度論卷八十八〕 p550
[法相辭典(朱芾煌)]
二種愚
雜集論七卷十六頁云:問如經中說無明緣行;若福非福及與不動。云何福及不動行,緣無明生耶?答:有二種愚。一、異熟愚,二、真實義愚。由異熟愚故;發非福行。由真實義愚故;發福及不動行。由異熟愚發非福行者:由彼一向是染污性。無明合時,必不容受信解異熟行相正見故。由真實義愚發福不動行者:真實義即四聖諦。於彼愚癡,名真實義愚。未見諦者,雖起善心;由彼隨眠所隨縛故,亦名愚癡。由彼勢力,於三界苦,不如實知;便能發起後有因性福不動行。非已見諦者,能發此業。無真實義愚故。是故彼業,說因此生。
因業故生因愛故轉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十三頁云:復言:世尊!如佛所說因業故生,因愛故轉;依何密意,作如是說?世尊告曰:無明為緣,先於諸有,造作增長種種福行,或非福行,或不動行;引發攝受種種生身種子差別。於此有中,若愛未斷;由此愛故;能令行等,轉成其有;有起後有自體功能。如是功能,不離於愛。依此密意,故說是言:因業故生,因愛故轉。
行緣識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七頁云:復言世尊!諸所有行,與六識身,相應俱有,同生同滅;何緣故說行是識緣?世尊告曰:以六識身,與福非福及不動行,相應俱有,同生同滅;異熟識中,安置諸行熏習種子;引發餘生新異熟識。由此道理,是故宣說行是識緣。
二解 瑜伽十卷七頁云:問:識亦以名色為緣;何故此中但說行為緣耶?答:行為識雜染緣。能引能生後有果故。非如名色,但為所依所緣生起緣故。
三解 俱舍論九卷二十頁云:由引業力,識相續流;如火燄行,往彼彼趣,憑附中有,馳赴所生,結生有身;名行緣識。若作此釋;善順契經分別識支通於六識。
四解 法蘊足論十卷八頁云:云何行緣識?謂有一類、貪瞋癡俱生思為緣故起貪瞋癡俱生諸識。是名行緣識。復有一類、無貪無瞋無癡俱生思為緣故;起無貪無瞋無癡俱生諸識。是名行緣識。復次眼及色為緣,生眼識。此中眼是內有為行,色為外緣,生眼識。是名行緣識。乃至意及法為緣,生意識。此中意是內有為行,法為外緣,生意識。是名行緣識。復次甕喻經中,佛作是說:造福非福不動行已;有隨福非福不動識。云何造非福行已,有隨非福識?謂有一類、由貪瞋癡纏縛心故;造身語意三種惡行。此三惡行,名非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於地獄。於彼起識。是名造非福行已有隨非福識。如說地獄,旁生、鬼界、應知亦爾。云何造福行已有隨福識?謂有一類、於人趣樂,繫心希求。彼作是念:願我當生人趣同分,與諸人眾、同受快樂。因此希求,造能感人趣身語意妙行。此三妙行,名為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於人趣。於彼起識。是名造福行已有隨福識。有不繫心希求人樂,但由無明蔽動心故;造身語意三種妙行。此三妙行,名為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於人趣。於彼起識。是名造福行已有隨福識。如說人趣,四大王眾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應知亦爾。復有一類、於梵眾天,繫心希求。彼作是念:願我當生梵眾天眾同分中。因此希求,勤修加行,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於此定中,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名為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梵眾天眾同分中。於彼起識。是名造福行已有隨福識。有不繫心希求生彼,但由無明蔽動心故;勤修加行,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命清淨;名為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梵眾天眾同分中;於彼起識。是名造福行已有隨福識。如說梵眾天,梵輔天、乃至無想天、應知亦爾。云何造不動行已有隨不動識?謂有一類、於空無邊處天,繫心希求。彼作是念:願我當生空無邊處天眾同分中。因此欣求,勤修加行,超諸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於此定中,諸思,等思,現前等思,已思當思,思性思類,造心意業,名不動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空無邊處天眾同分中;於彼起識。是名造不動行已有隨不動識。有不繫心希求生彼,但由無明蔽動心故;勤修加行,超諸色想,乃至造心意業;名不動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空無邊處天眾同分中;於彼起識。是名造不動行已有隨不動識。如說空無邊處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天、應知亦爾。如是諸識、行為緣,行為依,行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緣行識。
取緣有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八頁云:復言:世尊!若唯說愛與有作緣,不緣於取;斯有何過?世尊告曰:希求名愛。於險惡趣,無有希求。然由所作非福行故;雖求善趣;相違果生。彼果生時,豈緣於愛。唯應用彼取為其緣。又如所說無有愛者,希求無有。求無有時,由造福行不動行故;相違果生。此果生時,豈緣於愛。唯應說彼取為其緣。由此道理,非唯用愛與有為緣。
二解 瑜伽十卷八頁云:問:前已說無明為緣,發起業有;何故今者說取緣有?答:由取力故;即令彼業,於彼彼生處,能引識名色等果。
三解 俱舍論九卷二十一頁云:由取為緣,積集種種招後有業;說名為有。如世尊告阿難陀言:招後有業,說名為有。
四解 法蘊足論十卷二十八頁云:云何取緣?有謂取為緣,施設多有。謂佛或說三界五蘊名有,或說能感後有業名有,或說生分五蘊名有。云何說三界五蘊名有?如說三有。謂欲有,色有,無色有。云何說能感後有業名有?如世尊告阿難陀言:若業,能感後有;名有。云何說生分五蘊名有?如世尊告頗勒窶那:識為食故;後有生起。復次大因緣經中,尊者慶喜,問佛:諸有為有緣不?佛言:有緣。此緣謂取。廣說乃至若全無取;為可施設有諸有不?不也;世尊。是故慶喜,諸有皆以取為其緣。是名取緣有。如是諸有,取為緣,取為依,取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取緣有。
五解 大毗婆沙論二十四卷三頁云:取緣有者:若有煩惱,復能發業,牽後有果。非無煩惱。
取為有緣非愛緣有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十三頁云:復言:世尊!若世尊說愛是轉因;何緣但說取為有緣,非愛緣有?世尊告曰:若離於取;有愛不能為緣,轉變非福行等,令成有支,生諸惡趣。又若離取;諸無有愛,不能為緣,轉變福行不動行等,令成有支,於不定地,及於定地,生諸善趣。是故非唯愛為有緣。然彼有支定緣於取。
第一無明與其能引所引緣起作等起緣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三頁云:復言世尊!云何名為第一無明與其能引所引緣起作等起緣?世尊告曰:謂有一類、愚於當來後有自體,即便發起後有希求。由愚所生後有希求,便於後有,見勝功德。若於現法執著可愛不可愛境,邪分別故;造非福行。彼於資具、生貪瞋故;或於怨憎、生瞋恚故;及彼相應不能決了功德過患放逸愚故;造斯惡行。即於後世所有過失、不能思惟不能解了行相無明、能作如是非福行緣。若於後有見勝功德,或見出離、便造福行、或不動行。彼依教法、或依誨法、發起思擇、及修習故;能造斯行。應知如是思擇修習、雖在善心;然不如理作意思惟,故是後有愚癡所引。謂於後有見勝功德,癡覆藏故;及見出離、癡覆藏故。如是非福福不動行、障礙對治;與六識身、俱生俱滅;能於現在已得生滅異熟識中,安置諸行三種習氣。由此方便,攝受後有新生種子。攝受後有新種子故;於當生中所起後有所攝名色六處觸受、次第而生。此名色等、於現已得異熟識中,但起因性;未有果性。是故但名所引緣起。如是名為第一無明、與其能引所引緣起作等起緣。
欲界愛取不與非福行及福行為緣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五頁云:復言:世尊!何緣欲界愛取二種、不與非福福行為緣?世尊告曰:諸有現前愛非愛境增上力故;發生欲愛;起不善根;造非福行。一切皆由於因於果非福行中,不知過患。彼由意樂有過失故,或由加行有過失故;起非福行。如是意樂加行過失,唯用無明以為勝緣;非境-界愛、及不善根。若由欲愛、造諸福行;彼信為依,乃造斯行。於死於生,起定信故。此愛及取、由信攝伏;我施設為有覆無記。若法、欲界有覆無記;於發諸行,無勝功能。以於因果及福行中,不知出離;求可愛生,造斯福行故。此福行,亦唯無明以為勝緣。
無明緣行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五頁云:復言:世尊!何緣欲界愛取二種,不與非福福行為緣?世尊告曰:諸有現前愛非愛境增上力故;發生欲愛,起不善根,造非福行;一切皆由於因於果非福行中,不知過患。彼由意樂有過失故,或由加行有過失故;起非福行。如是意樂加行過失,唯用無明以為勝緣;非境界愛及不善根。若由欲愛,造諸福行;彼信為依,乃造斯行。於死於生,起定信故。此愛及取,由信攝伏;我施設為有覆無記。若法,欲界有覆無記;於發諸行,無勝功能。以於因果及福行中,不知出離;求可愛生,造斯福行。故此福行,亦唯無明以為勝緣。復言:世尊!何緣色界愛取二種,不作色界不動行緣?世尊告曰:諸有未離欲界貪者,色界愛等,未得生處。若無生處;則無堪能。故非色界不動行緣。如說色界愛取二種,於其色界諸不動行,如是無色愛取二種,於無色界諸不動行,應知亦爾。彼於色界或無色界有過患身,起有功德作意想見;或依教法,或依誨法,發起如是非理作意;能為彼界不動行緣。如是所起非理作意,無明所引。如是無明,由此所起非理作意及果為伴,能為彼界不動行緣。是故應知彼不動行,亦唯無明以為勝緣。復有一類,依無有愛,造諸福行,或不動行。彼由如是無有愛故;既於諸有見多過患;豈更悕求當來諸有。然於無有不如實知。由無知故;不得諸有真對治道。又無知故;於非對治,起對治想;造諸福行或不動行。由是道理,如是諸行,應知唯用無明為緣。非愛及取為諸行緣。
二解 瑜伽十卷六頁云:何因緣故,福行不動行,由正簡擇功力而起;仍說用無明為緣耶?答:由不了達世俗苦因為緣,起非福行。由不了達勝義苦因為緣,生福及不動行。是故亦說彼以無明為緣。問:如經中說:諸業以貪瞋癡為緣;何故此中唯說癡為緣耶?答:此中通說福非福不動業緣。貪瞋癡緣,唯生非福業故。問:身業語業,思所發起,是則行亦緣行;何故但說無明緣行?答:依發起一切行緣而說故。及依生善染污思緣而說故。
三解 俱舍論九卷二十頁云:謂諸愚夫,於緣生法,不知唯行;妄起我見,及我慢執,為自受樂非苦樂故;造作身等各三種業。謂為自身受當樂故;造諸福業。受當來樂非苦樂故;造不動業。受現樂故;造非福業。如是名為無明緣行。
四解 法蘊足論十卷四頁云:云何無明緣行?謂世尊說:苾芻當知,無明為因,無明為緣故,貪瞋癡起。此貪瞋癡性,是名無明緣行。復次如世尊說:苾芻當知,無明為前行,無明為幟故;起無量種惡不善法。謂無慚無愧等。由無慚無愧故;起諸邪見。由邪見故;起邪思惟。由邪思惟故;起邪語。由邪語故;起邪業。由邪業故;起邪命。由邪命故;起邪勤。由邪勤故;起邪念。由邪念故;起邪定。此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勤,邪念,邪定,是名無明緣行。復次如世尊說:苾芻當知,起無量種惡不善法,一切皆以無明為限,無明為集,是無明類,從無明生。墮無明趣者,不如實知善不善法,有罪無罪法,應脩不應脩法,下劣勝妙法,黑白法,有敵對法,緣生諸法。不如實知此諸法故;便起邪見,邪思惟,乃至邪念,邪定。是名無明緣行。又云:如是福非福不動行,無明為緣,無明為依,無明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無明緣行。
五解 大毗婆沙論二十三卷十六頁云:問:無明為緣,通生十二;何故但說無明緣行?答:亦應說餘,而不說者;當知此是有餘之說。復次無明緣行,勢用隨順。餘則不爾。復次無明緣行,勢用強勝。餘則不爾。復次無明於行,能作近緣,是故偏說。於識等十,但作遠緣,是故不說。如近,遠;在此,在彼,現前,不現前,此眾同分,餘眾同分,亦爾。復次無明與行,作不共緣;是故偏說。與識等十,但作共緣;是故不說。復次此經中說時分緣起,前後次第,展轉相生。若說無明緣無明;便無前後。若說無明緣識等;便非次第。是故但說無明緣行。
無明為緣造非福行
法蘊足論十卷五頁云:云何無明為緣造非福行?謂有一類、由貪瞋癡纏縛心故;造身語意三種惡行。此三惡行、名非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於地獄。於彼復造非福行等。是名無明為緣造非福行。如說地獄、傍生、鬼界、應知亦爾。
無明與非福行為緣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六頁云:諸有現前愛非愛境增上力故;發生欲愛,起不善根,造非福行;一切皆由於因於果非福行中,不知過患。彼由意樂有過失故,或由加行有過失故;起非福行。如是意樂加行過失,唯用無明以為勝緣。非境界愛及不善根。
福不動行仍用無明為緣
瑜伽十卷六頁云:何因緣故,福行不動行、由正揀擇功力而起;仍說用無明為緣耶?答:由不了達世俗苦因為緣,起非福行。由不了達勝義苦因為緣,生福及不動行。是故亦說彼以無明為緣。
隨非福識
法蘊足論十卷八頁云:云何造非福行已有隨非福識?謂有一類,由貪、瞋、癡、纏、縛心故;造身語意三種惡行。此三惡行,名非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於地獄。於彼起識,是名造非福行已有隨非福識。如說地獄、傍生、鬼界、應知亦爾。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三行
福行、罪行、不動行。福行是修行十善等之福業;罪行又名非福行,就是造作十惡等之惡業;不動行是四禪、四空處的禪行,也可以說是無漏解脫三昧的出世間行。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