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義存禪師語錄
[佛光大辭典]凡二卷。唐代僧雪峰義存(822~908)撰,明代林弘衍編,崇禎十二年(1639)刊行。又作雪峰禪師語錄、真覺禪師語錄、雪峰真覺禪師語錄。收於卍續藏第一一九冊。編錄上堂示眾語、機緣問答、偈頌、規則、遺誡等,卷末附錄雪峰真覺大師年譜、雪峰崇聖禪寺碑記文、雪峰禪寺二十四景詩,以及孫覺、方山慧真諸人之序、跋等。 p4832
[佛光大辭典]
真覺禪師語錄→
請參閱 雪峰義存禪師語錄
請參閱 雪峰義存禪師語錄
請參閱 雪峰義存禪師語錄
法器名。古代的木魚又稱木魚鼓、魚鼓或魚版,其形狀、用法均與後世不同。《釋氏要覽》卷下〈雜記〉犍稚條云(大正54‧304a)︰「鐘磬、石板、木板、木魚、砧槌,有聲能集眾者皆名犍稚也。」《敕修百丈清規》卷八〈法器章〉木魚條云(大正48‧1156a)︰「齋粥二時長擊二通,普請僧眾長擊一通,普請行者二通。」由此可知,古代的木魚是板狀(挺直的魚形),主要用以集合僧眾。
至於為何為作魚形,《釋氏要覽》云(大正54‧304a)︰「今寺院木魚者,蓋古人不可以木朴擊之,故創魚象也。又必取張華相魚之名,或取鯨魚一擊蒲牢為之大鳴也。」《敕修百丈清規》則云(大正48‧1156a)︰「相傳云,魚晝夜常醒,刻木象形擊之,所以警昏惰也。」
關於它的起源,日本‧成尋在《參天台五臺山記》卷三〈宋神宗熙寧五年八月八日〉條云︰實性院本名清泰寺,中有傅大士像供人禮拜燒香。院主長老謂諸寺打木魚鼓召集行者,乃源於傅大士。往昔,大士覓頭陀於嵩山時嘗打魚鼓,頭陀即應鼓聲而來。其後,天下大小寺院均以木魚鼓集合大眾。又,有認為木魚是隋代沙門志林所造,但因史料缺乏,無從採信。此外《增修教苑清規》卷下〈法器門〉木魚條又有另一傳說(卍續101‧791上)︰
「婆沙云︰有僧違師毀法,墮魚身,背上一樹,風濤搖擺,出血苦痛。本師渡海,魚遂作孽云︰汝不教我,致墮魚報,今欲報怨。師曰︰汝名甚麼。魚曰︰某甲。師令懺悔,復為設水陸追拔。夜夢,魚曰︰已脫魚身,可將我樹捨寺,以親三寶。師果見魚樹,刻魚形,懸掛警眾。」
至於現今誦經、禮佛時所使用,頭尾相接的團圓形木魚,可能是明代的產物。明‧王析《三才圖會》即謂︰「木魚,刻木為魚形,空其中,敲之有聲。(中略)今釋氏之贊、梵唄皆用之。」並繪圖說明。《禪林象器箋》〈唄器門〉也說︰
「按圖會木魚圖,魚頭尾自相接,其形團欒。今清國僧稱木魚者,作龍二首一身,鱗背兩口相接,銜一枚珠之形,亦空肚團欒。蓋與圖會木魚同,諷唱時專敲之以成節。」
其中所謂改魚身作龍頭,可能是取《群籍一覽》卷上所載劉斧《摭遺》所謂「魚可化龍,凡可入聖」之義。
一般,木魚都是橫穿腹部中央,作中空的團欒形,頭部、鱗甲、龍珠等多隈以黑漆,押上金箔,其它部分則塗以朱紅;安於小布團上,以包皮的木槌敲擊腹部中央。至於體積大小,普通是徑一尺乃至六尺,較小的則有三寸乃至五寸等。現今台北金山樂園中,安有一高七尺半、寬六尺的巨型木魚,並撘配一支長八尺四寸,重六十公斤的大木槌,全部由樟木雕造而成,堪稱一絕。
〔參考資料〕 《古尊宿語錄》卷十四;《雪峰義存禪師語錄》卷下;《入眾日用》;《黃檗清規》;《洞上伽藍雜記》;《忍辱雜記》卷下;《海錄》卷十七;《持寶通覽》卷中。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