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難解難入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解知難,悟入難也。法華經方便品曰:「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佛光大辭典]

梵語 durdrśaj duranubodhaj。謂理解難,悟入亦難。如諸佛之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另於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一亦謂(大八‧三一九中):「諸佛如來應正遍知所有難信難知、難覺難識、難量難入深密之法,一切天、人不知如來依何意說。」〔法華經方便品〕 p6726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五種甚深

(名數)一、義甚深。謂如來所證種智性之義,微妙不可思議也。二、實體甚深。謂如來所證實相之理體,不空不有,非如非異,不可思議也。三、內證甚深。謂如來所得之一切智,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也。四、依止甚深。謂如來所證真如之法體於一切處,無染無淨,不變不遷,不即不離也。五、無上甚深。謂如來所證之無上菩提,非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能思議也。見法華論上。


佛智

(術語)佛陀之智慧也。梵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Annttarasamyaksabodhi,舊翻無上正等覺,又云薩般若Sarvajñā,舊譯一切種智,是佛智之別號也。其真智正而無有過之者,故云無上正智。於法無有不知,故云一切種智。智度論四十六曰:「佛智慧有二種:一者無上正智,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一切種智,名薩般若。」同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宗鏡錄三十三曰:「佛智者即無障礙解脫智,此是果智,約圓明決斷為智。」十住毘婆沙論十五曰:「佛智是一切功德住處。」法華經方便品曰:「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智慧門

(術語)入智慧之門戶也。佛果之實智云智慧,入其實智之因地權智云門。又如來自證之智云實智,利他教化之智云權智。權智為令入實智之門戶也。又權智所說之一切教法為令入實智之門戶,故名曰智慧門。法華經方便品曰:「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法華文句三曰:「其智慧門即是嘆權智也。蓋是自行道前方便有進趣之力,故名為門。從門入到道中,道中稱實,道前謂權也。」法華義疏四曰:「門者,權智說一切教為通佛智,故以一切教為佛智慧門。」法華玄讚三曰:「智慧門者,即能詮教,智慧甚深,即所詮理。」


難入

(術語)無上之妙理,悟入為難也。法華經方便品曰:「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佛光大辭典]
一心三觀

乃天台宗之觀法。為天台宗基本教義之一。又稱圓融三觀、不可思議三觀、不次第三觀。一心,即能觀之心;三觀,即空、假、中三諦。知「一念之心」乃不可得、不可說,而於一心中圓修空、假、中三諦者,即稱一心三觀。此為圓教之觀法,係不經次第而圓融者。

摩訶止觀卷五上載,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緣所生法,是為假名假觀;若一切法即一法,此法即是空,是為空觀;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觀。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是為總空觀;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是為總假觀;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是為總中觀,此即中論所說不可思議之一心三觀。其中,所謂一法一切法,指真如隨緣形成一切現象,皆不實在,故為假,觀此則稱假觀;一切法即一法,指一切現象皆真如顯現,無獨立之實體,故為空,觀此則稱空觀;一切現象非一非一切,同時具有上述兩種性質,此為中道,觀此則稱中道觀。如作空觀,則假、中亦空,以三觀悉能蕩相破著之故。如作假觀,則空、中亦假,以三觀皆有立法之義故。如作中觀,則空、假亦中,以三觀之當處為絕對之故。以此觀於空、假、中三諦之任何一諦,而三諦無不圓具,故稱一心三觀。然此不思議法,甚深微妙,其觀慧門,難解難入,故為圓教利根菩薩所修習者。

又一心三觀亦明示三意,此三意即維摩經玄疏卷二(大三八‧五二八下)所示:「一明所觀不思議之境,二明能觀三觀,三明證成。一明不思議之觀境者,即是一念無明心,因緣所生十法界以為境也(中略)。二明能觀者,若觀此一念無明之心,非空非假,一切諸法亦非空假,而能知心空假,即照一切法空假;是則一心三觀,圓照三諦之理,不斷癡愛起諸明脫,若水澄清,珠相自現。三明證成者,若證一心三觀,即是一心三智五眼也。」乃謂任何對象之境,皆為一境三諦,若依之作觀,即可修得圓融三觀。〔大智度論卷二十七、維摩經略疏卷七、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五之三〕 p23


五種甚深

甚深,指如來所證之真如理智境界。法華經論以此五法深妙難解,非聲聞、緣覺之所能知,故稱五種甚深。即:(一)義甚深,謂如來所證之種智性義,微妙不可思議。(二)實體甚深,謂如來所證之實相理體,不空不有,非如非異,不可思議。(三)內證甚深,謂如來所證所得之一切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不可思議。(四)依止甚深,謂如來所證之真如法體,徧一切處,無染無淨,不變不遷;於一切法不即不離,不可思議。(五)無上甚深,謂如來所證之無上正等正覺,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不能思議。 p1182


四難

(一)指值遇佛陀出世、佛陀說法華經、聽聞法華經、聽聞法華經後能信受等四事,乃甚為稀有難得,故稱四難。此說出自法華經卷一方便品。據法華經文句卷五上、大明三藏法數卷十六等釋之:(一)值佛難,眾生因無始惑業,輪迴六道之中,若生於修羅、餓鬼、畜生、地獄等四趣,固不得見佛聞法;若得人身,卻生於佛不出現之東、西、北三洲,或生於南洲之邊地,或執著邪見等,故佛雖出世,眾生亦不得見佛,何況佛不常出世,此稱為值佛難。(二)說法難,如來出世,本欲說大乘之法;然以眾生根器不純,不得已而權說三乘之法,故歷四十餘年,經三百餘會,最後至法華會上方顯真實,皆因大法難說之故。(三)聞法難,一乘圓頓之法,微妙甚深,難解難入,若鈍根者聞之,則惑耳驚心,生疑起謗,如法華會上之五千人等,雖梵音盈耳,猶退席而去。(四)信受難,一乘圓頓之法唯談中道實相之理,此乃果佛所證,非三乘所知,故如來於法華會上,先後作三乘、一乘之法說及三車、一車之譬喻說,並以宿世因緣說,而使上根、中根、下根之人皆得信受證悟,是為信受難。此外,法華經玄贊卷四末,以佛出、說法、難聞、能聽之四希為四難。另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三所舉六難處之說,與四難有共通之點。〔法華義疏卷四〕(參閱「六難」1312)

(二)指修菩薩行之四種困難。據華嚴經疏卷六所舉,即:(一)背己利世難。背己利世,謂違背私欲而利益世人。(二)行相唯苦難,行相唯苦,謂不追求世間之欲樂,為利益眾生而修苦行。(三)處經諸有難,處經諸有,謂為利益眾生,而經歷諸種苦處。(四)時劫無量難,時劫無量,謂菩薩為求無上佛果,兼修利他之行,故所經歷之時劫無量。 p1851


智慧門

(一)入智慧之門戶。即指權智,或權智所說之一切教法。智慧指佛果之實智,因地之權智為入於實智之門;又如來自證之智為實智,利他教化之智為權智,此權智為令入於實智之門戶,故稱智慧門。此外,權智所說之一切教法,為令入實智之門,亦稱智慧門。法華經方便品(大九‧五中):「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法華文句卷三、法華義疏卷四、法華玄贊卷三〕

(二)菩薩為趣入菩提所修三種法門之一。據淨土論註卷下載,智,謂知進守退;慧,謂知空無我。菩薩依此智慧門,遠離我心貪著於自身,而不求其自樂。〔淨土論(天親)〕(參閱「三門」576) p5033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佛智

指佛所具有的聖智。亦即指證悟法界真理的聖智。此聖智橫窮十方,豎盡三世,完全圓滿,為最勝無上之智見,相當於一切種智。諸佛即依此聖智發起無限的慈悲,以開啟攝化法界的大事業。

佛智是果智,不可思議,並非凡夫之智慧推測所能及。此因凡夫的智慧有限、不完全,而佛智是完全圓滿無限廣大之故。因此,《無量壽經》卷下云(大正12‧273b)︰「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法華經》卷一(大正9‧5b)︰「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又,《無量壽經》中積極地讚歎佛智,並揭示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等五智。此五智之中,佛智是總稱,其他為佛智的別稱。然而,有關佛智,諸家所說不同。唯識家分佛智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等四智。真言家在四智上加法界體性智為五智。三論家分為般若、漚和二智。天台家分為空(一切智)、假(假智)、中(一切種智)等三智。其他諸經論也有種種分類法,而不外平等、差別、根本、後得、如理、如量、權實、真俗等。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