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包含此關鍵字的其餘詞彙

間量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ㄐㄧㄢ ㄌㄧㄤˋ
北平、天津方言。指房間的面積。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智化寺

位於北京東城區祿米巷胡同東口路北。明英宗正統八年(1443),司禮監太監王振所建。初為家廟,後獲賜名報恩智化寺。天順元年(1457),英宗為死於土木堡之變的王振,在寺北建旌忠祠。六年又頒賜大藏經藏於寺內,並立碑記其事。明‧萬曆(1573~1620)及清‧康熙(1662~1722)年間皆曾重修。後曾毀敗,近年再度重建。

全寺建築甚雄偉。主要建築,自山門內起依次有鐘鼓樓、智化門、智化殿、東西配殿(大智殿、藏殿)、如來殿、大悲堂等。此中,智化門即一般寺院之天王殿,殿內所供彌勒、韋馱等塑像已不存。現闢為智化寺歷史文物陳列室。

智化殿之面寬進深皆為三間。殿內正頂的天花藻井雕刻精細,造型秀美,但在1931年時被盜賣至美國,現為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所藏。寺內有地藏王菩薩壁畫,頗似法海寺之明代壁畫。

如來殿分上下二層,上層周壁遍飾佛龕,塑有近萬尊高約十三公分的佛像,因此又稱萬佛閣。閣內天花藻井之雕刻比智化殿更為精細,共分三層。其精美可比大內之藻井,但亦於1931年前後被盜賣,現藏於美國納爾遜博物館。

此外,藏殿內有轉輪藏一具,八角形,置於八角漢白玉石座上,每面均雕有佛龕,上部雕金翅鳥,最頂部中央置一佛像,為一珍貴藝術品。

寺內主要建築全用黑色琉璃瓦,顯得莊嚴肅穆。經櫥、佛像、天花藻井及轉輪藏等之雕刻,古樸雄渾。此外,寺內建築仍有保持明初特徵者,為研究明代建築的珍貴實物。

又,本寺從開創時起,便有禪僧、藝僧之分,禪僧參禪誦經,藝僧演奏佛樂。藝僧所演奏之曲目,主要是明代的宮廷古樂,康熙三十三年(1694)曾整理成《音樂腔譜》傳於後世。至今「智化寺音樂」仍完整保留其古譜、技巧、編劇等,1980年代以後曾赴歐亞各地巡迴演出。

◎附︰許惠利〈智化寺佛教音樂》(摘錄自《法音》雜誌第三十六期)

智化寺位於北京朝陽門內祿米倉,座北向南,前後六進,分中、東、西三路,全盛時期占地總面積約兩萬平方米,擁有各種房屋兩百餘間,是起源於明代的京音樂的發源地。

(一)歷史沿革
據《敕賜智化禪寺之記》和1932年劉敦楨先生的考察,智化寺創立於明‧正統八年(1443),完成於正統九年,係明代第一個弄權的太監王振捨資興建。(中略)

智化寺創建之初的幾代住持都曾充任僧錄司官員。第一代住持然勝,出臨濟宗,曾任僧錄司左講經,校讎三藏,提督漢經廠教經,官正八品,為廣善戒壇傳法宗師兼勒建大興隆寺第四代住持,掌智化寺垂三十年,成化十一年(1475)圓寂,憲宗朱見深親遣禮部員外郎于懋至寺為文致祭。正德二年(1507)五月,劉瑾欲效王振所為,乞升僧錄司右覺義性道為右講經簽明顯管事兼智化寺住持。

天順元年(1457),英宗為死於土木堡的王振在寺北建旌忠祠。

天順六年(1462),又頒賜《大藏經》一部庋藏於寺,並在如來殿立碑記其事。

萬曆五年(1577),司禮監諸太監聚資重修寺宇。

清‧康熙十八年(1679)七月二十八日,寺中萬佛閣因地震傾頹,寺僧宗玉募資重修。康熙二十年(1681),再修極樂殿。寺中如來殿內外,至今尚保存著這一時期善男信女們奉獻的鐵磬、鐵鐘和鐵香爐等。這說明,自明‧正統至清‧康熙時期,智化寺一直是很興旺的。

乾隆七年(1742),一件令寺僧意想不到的事使智化寺的命運出現了轉折。是年正月,協理陜西道事山東道監察御史沈廷芳,因公經過祿米倉前,見智化寺巋然尚存,後殿仍塑有王振的像。經奏准乾隆皇帝,拆毀了王振塑像,鑿掉了石碑上王振的名字和頌文。嗣後,寺運日漸衰微。乾隆中葉,章湖太守章銓過此,有「遺像今消歇,層樓漸廢荒」之語。同治、光緒間,智化寺殿宇「已半頹矣」。

民國時期,智化寺建築毀敗,欄楯傾頹,戒規難持,寺風日下。寺僧因生活所迫,變賣了寺裏的楠木雕像和幾十株古松柏。主持僧普遠甚至以一千元左右的價格將智化殿、萬佛閣的兩個精美藻井也出賣給古玩商了,使這一珍貴文物成了美國納爾遜博物館的展品。中共政府成立後,加以接收並於1958年重修,智化寺才得以保存下來。

(二)布局與建築特點
我國佛寺的殿堂配置,發展到宋代已形成「伽藍七堂」(編者按︰所謂伽藍七堂者,指山門、佛殿、法堂、庫院、僧堂、浴室、東司。)的布局。如宋‧慧洪在《信州天寧寺記》中說︰「入門,層閣相望而起。登普光明殿(佛殿),顧其西則有雲會堂,以容四海之來者;為法寶藏(轉藏殿)以大輪載而旋轉之,以廣攝異根也;顧其東則有香積廚,以辦伊蒲塞饌;為職事堂以料理出納。特建善法堂(法堂)於中央以演法,開毗耶丈室(方丈)以授道。」智化寺的殿堂配置大體依此,佛殿居中,藏殿居西,方丈在東,法堂在中後。風格上,前部規整嚴謹、莊重典雅,後部則由於續建旌忠祠,顯得不太協調。

依建築體量和高度而言,智化寺前半部中軸線上的殿堂,由前向後,自山門、智化門,至智化殿、萬佛閣,不但體量進進增大,而且呈坡狀層層遞升,這種設計是有其宗教意義的。寺院是禮佛的場所,為了突出佛的崇高,在佛像配置和建築設計上需要有相應的手法。殿堂越來越高,佛像越來越大。視覺的作用能使心靈產生情緒的升華,在潛移默化中,令人油然生起崇敬之心,從而達到了由俗入清、漸入佳境的妙用。

當然,就建築布局來說,智化寺的平面配置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缺乏一個理想的前導部分。寺居城內,山門前不能有較長導引,這是受客觀條件的限制。但其山門後檐牆與智化門前階之間相距不過十餘米,第二第三個院落卻都有三十至四十米深的院落,頭部與身軀的比例失調。為何如此,令人費解。究其原因,當初智化寺很可能是王振捨宅改建的。王振是司禮監太監,應是正四品官。按明制,他的宅第應是門屋三間,廳堂各七間。這個數字基本符合智化門、智化殿與萬佛閣的建築體量。民宅間量小,改成佛殿後間量增大,間數減少也是可能的。智化門如果是王振宅第的門屋,門前的空地不會很大,所以加蓋山門也就只好不得已而將就了。中國營造學社創始人朱桂辛先生也深疑王振改舊第為智化寺,並藉建寺之名另營新宅。

明代寺院多在山門內單建供奉二密迹金剛力士的金剛殿,而不是像清代把二金剛供在山門裏。如嘉靖丙午年建於阜成門外八里莊的摩訶庵,山門內即為金剛殿。智化寺山門內為智化門,二金剛與四天王合供於內,形制作用同於天王殿,與一般明代規制不同。

此外,智化寺的屋頂與覆瓦也很有特點。寺中主要殿堂,紅牆之上皆為歇山黑琉璃瓦頂,這在國內現存寺院中尚不多見。房頂用什麼形式,明代是有嚴格規定的。拖規定︰「官民房屋,並不許蓋造九五間數及歇山轉角、重檐重拱、繪畫藻井、硃門紅窗……」。寺院係宗教場所,雖可特殊一些,但一般寺院只把硬山頂改為大式,有的正殿用歇山頂,廡殿頂極少。今智化寺的主要殿堂,無論是正殿還是配殿,均為歇山頂,萬佛閣還用的是廡殿頂,這種做法在當時是破例的。從覆瓦上說,我國雖在南北朝時就已部分使用琉璃瓦頂構件,但屋頂全部使用琉璃瓦的做法在元代仍不普遍;明代雖已大量使用,但當時琉璃瓦只有官窰能燒,若沒有特殊關係和皇帝恩准,要想弄到是很難的。王振能如此大量地使用琉璃瓦,足見其權勢之大和得寵之優。寺院用黑瓦覆頂,還有其宗教上的意義。佛經上有「四種色」之說,以「息災為白」、「增益為黃」、「敬愛為赤」、「降伏為黑」。

(三)藏殿與萬佛閣
智化寺的殿堂,雖有智化門、智化殿、大智殿、藏殿、如來殿、萬佛閣與大悲堂(原為極樂殿)、萬法堂等多重,但其精華的部分是藏殿與如來殿、萬佛閣。

藏殿是智化殿前西配殿,殿中設有輪藏,八角形,下承白石須彌座,雕工精細。束腰中部浮雕二龍戲珠,轉角處琢天龍八部,上枋卷草中鐫「輪、螺、傘、蓋、花、瓶、魚、結」八供為飾。須彌座上為木製經櫃,每面九層,每層五屜,為貯經之所。各屜皆刻佛龕於表面。屜兩邊的立柱上,分刻有護法諸天和羊、獅、象等,間以卷雲蓮瓣,托以江牙海水。線條粗勁,長短互見,構圖從密。輪藏上部為僧帽形頂蓋,頂檐雕有大鵬金翅鳥與龍女。鳥張雙翼,蹲足揮手。龍女頭頂五蛇,其尾亦作蛇形,體呈飛天之狀,頗為生動。頂蓋中央,鐫蓮瓣數層,上供毗盧佛像一軀,面貌莊嚴,衣紋洗練流動。殿中央飾以藻井,下方上圓,井心繪梵文真言,井下斗拱五層,拱下斜板遍繪佛像並琢卷雲、蓮瓣各一層,雄壯遒勁。

將藏經書架做成旋轉之形,始於梁代。據《釋門正統》卷三〈塔廟志〉說︰「初,梁朝善慧大士傅翕,愍諸世人雖於佛道頗知信向,然可贖命法寶,或有男女生來不識字者,或識字而為他緣逼迫不暇披閱者,大士為是之故,特設方便,創成轉輪之藏,令信心者推之一匝,則看讀同功。」這是以轉輪藏譬法輪,取「法輪常轉」之意。故推輪藏一匝,與看讀同功。

轉輪藏有兩種形制,一種是下設機關,上為經櫃或經架,可晝夜旋轉;一種如智化寺這種形制,只設中軸,不設機關,形如能轉,而實際不能旋轉。智化寺的這副輪藏,北京獨此一處,應妥加保護。

如來殿、萬佛閣,一底一樓,位於智化寺北,是智化寺內體量最大的建築,底層面五進三,東西約十九米,南北十二米六,柱高約六米。門前有長方形月台,中央置大明‧萬曆年製鐵香爐一座。殿內正中設八角形木製須彌座,釋迦佛像端坐於蓮花座上,通高四米;佛前有梵王和金剛像,脇侍左右,高約三米五。三尊像均木製彩畫,細緻美觀。兩側山墻下,有高大的曲尺形經櫥,庋藏大藏經。東側經櫥前,原有英宗頒賜藏經碑。佛像背後兩側,有陡梯通樓上。

上層萬佛閣,東西三間,南北七檁,拔券式門窗,菱花隔扇。門外周遭有廊,圍以寶瓶護欄,下有掛落滴珠板。門內方磚漫地,每間供一佛。中間佛座為木製八角形須彌座,轉角處琢天龍八部,下部雕刻繁簡得宜,蓮瓣最為秀麗。壇四周圍木欄,壇上供木質漆金毗盧遮那佛,下托蓮瓣千朵。佛像及座通高約三米五,雕刻極為精美。佛前金柱,掛抱柱聯一副,上聯云︰「欽仰慈容禮拜於塵剎之佛」,下聯云︰「虔登梵閣遍遊於華藏之天」。房頂天花板中間,原有精美的斗八藻井,雲龍蟠繞,結構恢奇,與故宮太和殿藻井相似,惜早年被寺僧拆賣。

毗盧遮那佛左供盧舍那佛,右供釋迦牟尼佛。這是根據大乘教理表示佛具有法、報、應(化)三身。毗盧遮那,此云遍一切處,是法身佛,表示絕對真理就是佛身;盧舍那,此云光明普照,是報身佛,表示證得絕對真理而自受法樂的智慧是佛身;釋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是應身佛,表示隨緣教化各種不同眾生的佛身。

上下兩層的天花板均為井口式,上繪祥瑞花草和梵文真言。上下兩層的山墻上,置有佛龕近萬,內置小佛九千餘尊,萬佛閣之名即由此而來。就整個寺院布局來說,萬佛閣實為明代寺院常有的毗盧閣。

萬佛閣周圍院落空曠,唯二豐碑、一古槐相鄰為伴。(中略)

(四)藝僧與寺院音樂
智化寺從開創起,便有禪僧、藝僧之分。禪僧坐禪念經,藝僧演奏佛樂。最早的藝僧是王振召來為自己演奏享樂的。初時,寺中以禪僧為主,藝僧地位低下。寺運衰微後,由於香火不旺,收入減少,藝僧演奏掙的錢漸漸成了寺裏的主要經濟來源,這使藝僧地位大大提高,逐漸取代了禪僧。

藝僧們演奏的曲目,主要是明代的宮廷古樂。康熙三十三年(1694),第十五代住持永乾將古譜整理成《音樂腔譜》一書傳於後世,成為後代藝僧依據的主要譜本。譜本係工尺譜記寫,曲牌來源多種多樣︰有與唐代教坊曲同名的「望江南」、「感皇恩」、「後庭花」;有與宋詞詞牌相同的「一剪梅」、「梅花引」、「粉蝶兒」;還有與唐代法曲同名的「獻仙音」和與宗教有關的「三皈讚」、「華嚴燈讚」、「普庵咒」等等。內容除為佛事服務的「金字經」、「楚江秋」、「五團花」、「焚化讚」、「五聲佛」、「大華嚴」、「小華嚴」等外,還有描寫古代勞動人民生活的「拿天鵝」、「放海青」、「垂絲釣」,描寫瓊樓玉宇的「水晶宮」、「逍遙遊」,描寫風光景物的「小花園」、「錦堂月」,及反映閒情逸致的「鬥鵪鶉」等。

演奏用的樂器,分為二類。一類是打擊樂器,有鼓、鐺子、鐃、鈸、鉿子、雲鑼;一類是管樂器,有管、笙、笛。演奏時用管二支、笙二個、笛二支、雲鑼二副,再加其它打擊樂器。其中笙為十七簧笙,是和以來所傳簧數量最多的一種。管子是主奏樂器,要求忠實於原譜,曲調比較簡單。笛和笙可加花指,在演奏中自由穿插。雲鑼在節奏上加花點,常在前一拍後半,用花點輕輕敲擊出後一拍的主要音。各種樂器之間,既相互照應,又獨自發揮其所長,避免單調的齊奏,形成了獨特的演奏風格。

演奏的曲調分為隻曲、套曲兩大類。「隻曲」是單獨演奏的曲牌,不能與別的曲牌相聯。「套曲」由若干單個曲牌聯成,按應用不同可分兩種︰在白天佛事中應用的叫「中堂曲」,一般由七、八個曲調相聯;在傍晚「焰口」佛事時應用的叫「料峭」,一般由十多個曲牌聯成。

演奏時用的宮調有四個,依藝僧自己所用的名稱為︰正調、背調、皆止調、月調;音階以「合」為首音,皆止調,即梁、隋間「碣石調」,經唐宋訛變為「歇止調」,後又轉為「皆止調」。月調即唐代的「越調」。

歷代藝僧的授徒傳習是很嚴格的,年齡在十二歲以下的人才能被收作藝徒。要學七年才能出師。學習時要在很窄的板凳上練習吹奏和敲擊的姿態,一定要練到能在冰天烈日中連續吹奏諷誦四、五小時,仍然韵真聲滿、字正腔圓,才算合格。傳授中,師傅並不是單純地按原始譜教,而是在教授讀譜的同時另加口授「呵口」(花腔)與「的」號和手授「灑板」,這實際是一種教坊風格。原始譜旋律比較簡單,加進「呵口」後才漸漸複雜起來。

為了充分發揮藝僧的作用,保障經濟收入,道光癸卯年(1843)入寺的怡修和尚還和其他僧人一起,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為智化寺建了一所下院──雙松堂(寺)。除了兩進正殿供關羽和觀世音外,兩側十二間配殿專為民間喪事提供場所、演奏音樂。

由於歷代藝僧堅持口授祕傳,明代傳入的這套古樂,在基本不受外界影響的情況下傳習了五百餘年,成為清代京城寺院管樂的主要源泉,被音樂界稱為「北京寺院管樂」和「京音樂」。若從音樂史角度研究,無論是從樂調曲牌,還是從樂器形制上,它都保留了唐宋以至南北朝時一些舊制,與福建南音、西安城隍廟鼓樂、開封大相國寺音樂和五台山青黃廟音樂一起,同屬我國現存的最古老的音樂。為整理挖掘這套寶貴的文化遺產,北京佛教界、音樂界已經成立了「北京佛教音樂團」,與日本雅樂演奏團體進行了交流,並赴法國、瑞典等歐洲國家演出。

〔參考資料〕 《佛教藝術──音樂、戲劇、美術》(《世界佛學名著譯叢》{91})。


[國語辭典(教育部)]
下來

(二)ㄒㄧㄚˋ ˙ㄌㄞ, 1.用在形容詞後,表示程度漸漸增加。如:「天色慢慢黑下來了。」

2.用在時間量詞後,表示一段時間的終結。如:「一個月下來,他瘦了五公斤。」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