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

[佛光大辭典]

全一卷。唐代僧法眼文益(885~958)撰,明代僧語風圓信、郭凝之編。又作大法眼文益禪師語錄、大智藏大導師語錄、清涼文益禪師語錄、文益錄、法眼錄。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集錄法眼文益之略傳,及其住崇壽院、報恩禪院、清涼禪院等處之開堂、上堂、示眾、問答、機緣、舉古、代古、偈頌等。文益接引後進,懇切提撕,不行棒喝,自本書所錄語要即可窺其宗風。卍續藏第一一九冊亦收錄本語錄,卷首附題「五家語錄法眼宗」,卷末附語錄風圓信、郭凝之所撰之五家語錄序二篇。 p3584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光大辭典]
大法眼文益禪師語錄→

請參閱 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 或 法眼文益禪師語錄


大智藏大導師語錄→

請參閱 法眼文益禪師語錄 或 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


五家語錄

凡五卷。明代郭凝之編。略稱五宗錄。內容係收錄我國禪宗五家各祖之語錄,計有七部,即:臨濟宗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一卷、溈仰宗潭州溈山靈祐禪師語錄一卷、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一卷、曹洞宗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錄一卷、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一卷、雲門宗雲門匡真禪師廣錄三卷、法眼宗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一卷。本書亦編入明續藏經第五十八函。其中臨濟、雲門二語錄以外之五語錄,概為最初編集之作,頗令人注目。〔佛典疏錄目錄卷下、扶桑藏外現存目錄、第二禪宗史研究(宇井伯壽)〕 p1130


文益錄→

請參閱 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


法眼文益禪師語錄

全一卷。唐代法眼文益撰。全稱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又稱大智藏大導師語錄。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本書係輯錄法眼宗之祖法眼文益先後於所住持之崇壽院、報恩禪院、清涼禪院等三大道場之上堂、示眾、問答、機緣、舉古、代古、偈頌等之語錄;從其法語,法眼對學人懇切提撕之家風,躍然紙上,而少有臨濟宗之棒喝機法。從祖庭事苑卷六所載之語釋,可知本書乃宋代時所記錄者,至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由語風圓信(雪嶠圓信)、郭凝之二人所編纂之「五家語錄」,乃將本書編為該書之第五部分。又本書末尾附有密雲圓悟與語風圓信所撰之五家語錄之序文。 p3386


法眼錄→

請參閱 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


清涼文益禪師語錄→

請參閱 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五家語錄

五卷。明‧郭凝之編。收在《卍續藏》第一一九冊、《禪宗全書》第三十九冊。崇禎三年(1630)成立,康熙四年(1665)刊。又作《五宗錄》。係輯錄中國禪宗五家諸祖師的語錄七部而成。此七部語錄亦收在《大正藏》第四十七冊。茲列之如下︰

(1)《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一卷,唐‧慧然集錄。

(2)《潭州溈山靈祐禪師語錄》︰一卷,明‧郭凝之編集。

(3)《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一卷,明‧郭凝之編集。

(4)《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錄》︰一卷,明‧郭凝之編集。

(5)《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一卷,明‧郭凝之編集。

(6)《雲門匡真禪師廣錄》︰三卷,由明‧郭凝之門人守堅集錄而成。

(7)《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一卷,明‧郭凝之編集。

此《五家語錄》,卷首載有明‧漢月法藏的五家語錄序、五宗源流圖;卷末則收錄崇禎三年冬日語風圓信的五家語錄序、崇禎五年正月密雲圓悟的五家語錄序。又,本書也編入《嘉興續藏經》第五十八函(新文豐版第二十三冊),但古來傳本甚少。其中,臨濟、雲門二語錄以外的五本語錄,皆是第一次編集而成,頗值得注意。

〔參考資料〕 《佛典疏錄目錄》卷下;宇井伯壽《第二禪宗史研究》。


法眼宗

中國佛教中禪宗五家之一。由於此宗的開創者文益圓寂後,南唐中主李璟給以「大法眼禪師」的稱號,後世因稱此宗為法眼宗。

文益(885~958),是青原下第八世,餘杭人,七歲依新定智通院全偉出家,後來到明州鄮山育王寺從律師希覺學律,兼探究儒家的典籍。既而改習宗乘,到福州,參謁雪峰義存的法嗣長慶慧稜,住了不久,即為大眾所推許。更結伴到各處參學,路過漳州,為雪所阻,暫時住在城西的地藏院,因而參謁玄沙師備的法嗣羅漢桂琛。桂琛問他︰「到什麼地方去﹖」他說是「行腳。」桂琛說︰「行腳事作麼生﹖」文益說︰「不知。」桂琛說︰「不知最親切。」後桂琛問︰「上座尋常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乃指庭下片石云),且道此石在心內,在心外﹖」師云︰「在心內。」桂琛云︰「行腳人著甚麼來由,安片石在心頭。」師窘無以對,即放下衣包依桂琛求抉擇。近一月餘,日呈見解,說道理。桂琛說︰「佛法不憑麼。」師云︰「某甲詞窮理絕也。」桂琛云︰「若論佛法,一切現成。」文益於言下有悟。後來歷覽長江以南的叢林,到臨川,住在崇壽院,開堂接眾。南唐始祖李昪建國,迎請他到金陵,住報恩禪寺,署號淨慧禪師。既而遷住清涼寺,前後三坐道場,諸方叢林都遵循他的風化,有仰慕他的聲望從異域跋涉而來的。法嗣六十三人,而以天台德韶為上首。其餘如報慈文遂、報慈行言、報恩法安、報恩慧明、清涼泰欽、靈隱清聳、歸宗義柔、百丈道常、永明道潛、淨德智筠等,均接眾甚廣,大揚一家的禪風,但德韶一支尤為繁榮。關於文益的言行,有《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一卷及文益自撰《宗門十規論》等。

文益在《宗門十規論》〈自敘〉中說(卍續110‧877下)︰「宗門指病,簡辯十條,用詮諸妄之言,以救一時之弊。」在論中闡明「理事不二,貴在圓融」與「不著他求,盡由心造」之旨。他又著《華嚴六相義頌》,說明理事圓融的道理,著《三界唯心頌》說明盡由心造之旨。德韶繼承其「一切現成」的宗旨,也說︰「佛法現成,一切具足,古人道︰圓同太虛,無欠無餘。」又說︰「大道廓然,詎齊古今,無名無相,是法是修。良由法界無邊,心亦無際;無事不彰,無言不顯;如是會得,喚作般若現前,理極同真際,一切山河大地、森羅萬象、牆壁瓦礫,並無絲毫可得虧缺。」後來他的再傳弟子延壽發揮文益的「不著他求,盡由心造」之旨,乃「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著《宗鏡錄》一書,博引教乘,說明一切法界十方諸佛、菩薩、緣覺、聲聞乃至一切眾生皆同此心。所以此一心法,理事圓備,是大悲父、般若母、法寶藏、萬行原,假如了悟自心就頓成佛慧。又說「佛佛手授授斯旨,祖祖相傳傳此心。」由此可知,此宗宗旨,一脈相承很為明顯。而文益開創此宗,既為救一時之弊,「欲藥當時宗匠瘖郁之病」(見〈題重刊十規論後〉),傳至延壽益注重藉教悟宗之用,於是宗風漸失其醇正,數傳即絕。

德韶(891~972),處州龍泉人(一作縉雲人),十五歲出家,後唐‧同光年中(923~925,一作後梁‧開平年中,907~910),到諸方參訪,歷參投子大同等五十四位善知識,都不契。最後到臨川,謁文益,倦於參問,但隨眾而已。有一天,文益上堂,有僧問︰「如何是曹溪一滴水﹖」文益說︰「是曹溪一滴水。」德韶在座側聞之,豁然開悟。既而往遊天台山,停留白沙,吳越‧錢俶當時在台州作刺史,延請問道。後漢‧乾祐元年(948),錢俶繼承王位,遣使迎請,尊為國師,開堂說法。曾勸王遣使新羅,取回散落的天台教籍,使台宗之文獻獲全。後住通玄峰頂,有偈示眾說︰「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法眼聞之云︰「即此一偈,可起吾宗。」又在般若寺開堂說法十二會,宋‧開寶五年(972),於蓮華峰示寂。有語錄行於世(多佚)。法嗣四十九人,以延壽為上首。

延壽(904~975),餘杭人,二十八歲時依雪峰義存的法嗣翠岩令參出家,既而往天台山,在天柱峰下習定九旬,又往謁德韶盡受玄旨,後周‧廣順二年(952),住在明州的雪竇山,學人很多。宋‧建隆元年(960),應吳越王錢俶之請,住杭州靈隱山的新寺為第一世,第二年又應請移住永明寺(今淨慈寺),參學的大眾有二千多人。他著有《宗鏡錄》一百卷、《心賦注》四卷及《唯心訣》一卷等書,闡揚文益的盡由心造之旨。高麗國王仰慕他的學德,遣使致書敘弟子禮,並遣僧三十六人來受道法,前後回到高麗,各化一方,於是法眼一宗盛行於海外。延壽住在永明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法嗣有富陽子蒙、朝明院津兩人。

法眼宗為禪宗五家中最後創立的宗派,文益、德韶、延壽三世,嫡嫡相傳,在宋初極其隆盛,後即逐漸衰微,到宋代的中葉,法脈就斷絕,其間不過一百年。

此宗的家風,「對病施藥,相身裁縫,隨其器量,掃除情解」(宋‧晦岩智昭《人天眼目》卷四)。簡明寺地方類似雲門,細密的地方類似曹洞,其接化學人的言句似乎很平凡,而句下自藏機鋒,有當機覿面能使學人轉凡入聖的機用。宋代的越山晦岩智昭說︰「法眼宗者,箭鋒相拄,句意合機,始則行行如也,終則激發,漸服人心,削除情解,調機順物,斥滯磨昏。」(黃懺華)

〔參考資料〕 《人天眼目》卷五;《五家宗旨纂要》卷下;鄧克銘《法眼文益禪師之研究》;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上);鈴木哲雄《唐五代禪宗史》;阿部肇一《中國禪宗史》。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