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金剛喻定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其體堅固,其用銳利,得斷一切煩惱之禪定謂之金剛喻定。若以麟之一角喻之,其覺悟猶言麒喻獨覺。是由梵之語法譯者。與金剛定,金剛三昧,金剛心等同。此為三乘行心最後心之禪定,由此禪定而斷盡最極微細之煩惱各得其極果。在聲聞乘謂之阿羅漢向之最終,在菩薩乘謂之等覺位。俱舍論二十四曰:「金剛喻定者,阿羅漢向中斷有頂惑第九無間道,亦說名為金剛喻定,一切隨眠皆能破故。」唯識論十曰:「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集無邊難行勝行,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永斷本來一切麤重,頓證佛果圓滿轉依,窮未來際利樂無盡。」

又佛智之稱。勝鬘經曰:「金剛喻者,第一義智。」同寶窟下本曰:「佛智是常,不為生滅所壞,類同金剛堅固不為物壞,故云金剛喻。」


[佛光大辭典]

梵語 vajropamā-samādhi。指如金剛一般堅利之定。又作金剛三昧、金剛滅定、金剛心、頂三昧。定,其體堅固,其用銳利,可摧毀一切煩惱,故以能破碎諸物之金剛比喻之。此乃三乘學人之末後心,亦即小乘聲聞或大乘菩薩於修行即將完成之階段,欲斷除最後煩惱所起之定;生起此定可斷除極微細之煩惱而各得其極果,於聲聞之最高悟境可達阿羅漢果,於菩薩則得佛果。

一般稱斷煩惱之階位為無間道,而由此證得真理之階位稱為解脫道,遂以起金剛喻定相當於無間道,由此得阿羅漢果或佛果亦相當於解脫道,故能起金剛喻定之無間道,亦稱為金剛無間道。〔大毘婆沙論卷二十八、大智度論卷四十七、俱舍論卷二十四、成唯識論卷十〕 p3560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金剛喻定(梵vajropamā-samādhi,藏rdo-rje-śes-bya-baḥi tin-ṅe ḥdsin)

指能破除一切煩惱的禪定,此定如同金剛之能摧斷一切物,故稱金剛喻定。又,此定能發智,斷除煩惱,故亦稱金剛無間道、金剛三昧或金剛心。聲聞、菩薩在修行究竟斷滅最後煩惱時生起此定。於「定起惑了」之時,聲聞得阿羅漢果,菩薩得佛果。關於此定諸家各有異說。茲舉俱舍家、唯識家與《大乘義章》所說,略述如下︰

(1)俱舍家所說︰此家稱破有頂地第九品惑的無間道為金剛喻定。《俱舍論》卷二十四〈賢聖品〉頌云(大正29‧126b)︰「上界修惑中,斷初定一品,至有頂八品,皆阿羅漢向。第九無間道,名金剛喻定,盡得俱盡智,成無學應果。」《俱舍論頌疏》卷二十四釋云(大正41‧951b)︰
「得不還者,從斷初定一品為初,至斷有頂八品為後,名阿羅漢向,趣阿羅漢果故。即此向中,斷有頂地第九品惑無間道,名金剛喻定。此定能破一切煩惱,猶如金剛能摧一切,故名金剛喻定。定雖有力能破一切,餘惑先斷故,今唯斷第九品惑。此定既能斷有頂地第九品惑,能引此惑盡得俱行盡智令起,即此盡智是解脫道。此解脫道與漏盡得,最初俱生故名盡智。(中略)盡智生已,成無學果,更無學故。」

此金剛喻定雖在未至定、中間定、四根本定、下三無色定等九地定中得起。但是,由於其能緣智、能緣行相與所緣境之異,而有多種之別。對此,《大毗婆沙論》卷二十八及《俱舍論》卷二十四列舉三種異說。{1}未至定、中間定、四根本定各有五十二,空處定有二十八,識處定有二十四,無所有處定有二十。{2}未至定、中間定、四根本定各有八十種,空處定有四十,識處定有三十二,無所有處定有二十四。③未至定、中間定、四根本定各有一六四,空處定有五十二,識處定有三十六,無所有處定有二十四。有此異說是因滅道類智緣滅道諦時,有總緣、別緣之別。第一說是滅諦別緣、道諦總緣,第二說屬滅、道二諦共別緣,第三說為滅諦總別緣、道諦總緣。對此,《俱舍論光記》以第三說為正義,《俱舍論寶疏》以第一說為正義。

(2)唯識家所說︰唯識家說菩薩在第十地滿心時此定現前。《成唯識論》卷九云(大正31‧53c)︰「此地(第十地)於法雖得自在,而有餘障,未名最極。謂有俱生微所知障及有任運煩惱障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彼皆頓斷入如來地。」但是,《唯識了義燈》卷七(本)就金剛喻定之所攝,總括為第十地滿心時與出第十地滿心以後方是等覺等二說。並舉取後者之說破斥之,論第十地滿心時說(大正43‧804b)︰「此雖離第十地別云等覺,亦第三攝,即屬滿心,非滿心外,若許出十地外,更經多時後方入佛,應出初地等亦經多時方入後地。」又,《百法問答鈔》卷七認為金剛無間道的正斷惑是十地滿心的最後一剎那。其方便是在大自在天宮百劫之間修千三昧,於其間修學佛果功德,其次千劫之間漸學佛的威儀,復次萬劫間示現成佛之相,十方諸佛來集以智水灌頂,現授佛位儀式等而至正斷惑的金剛心。關於此金剛喻定所斷之惑,有若干疑議。如︰此惑若名佛地之障,則斷佛地之惑時,究以何者為金剛無間道之因智﹖此外,明來闇去是大乘斷惑之定理,明不來則闇不能破。而佛智之明不來,如何能破佛果之障﹖

按斷惑證理之法,必有無間、解脫二道,無間道屬斷惑,解脫道屬證理,因此,無間道猶未究竟清淨,解脫道方是圓滿清淨。故若謂以佛智斷惑,則佛果之初後有勝劣的差別,此墮大過。因佛果是圓淨一味,不同於十地有入、住、出三心的優劣差別。是故,第十地滿心以最後究竟之智為佛果的無間道,此智法爾引起佛果極圓明之智故,此智生時,佛地之障永遠斷滅,入究竟圓淨的如來地。

(3)《大乘義章》所說︰本書卷九分釋名、體性、開合辨相、就位分別、有惑無惑等五門,遍及大、小乘而對此定廣加說明。在釋名方面,金剛三昧出《涅槃經》(北本卷二十四),言金剛者乃借喻名德。謂世間金剛有十四義。菩薩行德具足眾義如世之金剛,是故就喻名曰金剛。

此三昧之體是慧,在小乘是四諦之慧,緣覺是十二因緣之慧,大乘是了達法界如實之慧。然其所以稱為三昧,約有四義,即①諸心數法更相受名,如四念處其體實是慧而名為念,今慧亦名為定。②從伴稱,此金剛慧共定相隨,故從其伴目說為定。③就能為名,此金剛慧能令諸行正定不動,故從功能名為定。④隨義受稱,此金剛慧體含多義,於中含有正定安固不動義,故說為三昧。

關於金剛三昧之階位,《大乘義章》云(大正44‧639b)︰
「小乘法中通別有五︰(一)簡聖異凡,見道以上無漏聖慧能破難壞,通名金剛。(二)簡修異見,唯取修道對治無礙以為金剛,餘者皆非。(三)簡上異下,如雜心說,唯非想地見修無礙是其金剛,餘者悉非。(四)簡勝異劣,如雜心說,唯非想地修道無礙以為金剛,餘者皆非。(五)簡終異始,唯非想地修道治中末後一治是其金剛,餘者皆非。以此窮終破障畢竟,故偏說之。大乘法中通別有五︰(一)簡信異謗,十信以上信心成就,永離謗法同曰金剛。(二)簡住異退,習種以上解行成就,堅固難壞齊名金剛。(三)簡出世異於世間,初地以上證真無漏,能破惑妄不可破壞悉名金剛。(四)簡上異下,第十地中一切智德皆名金剛,故地經中十地菩薩初入地時,得離垢三昧,離垢三昧猶是金剛破障之義。(五)簡終異始,其唯最後窮終一念以為金剛。故地持云,於最後身菩提樹下得眾相離垢障三昧,名金剛三昧,所攝以斯准驗局在窮終。」

按,金剛三昧以義而論,雖廣通諸位,但其究竟則是在最後斷惑之時。

〔參考資料〕 《大智度論》卷四十七;《大日經疏》卷六;《增一阿含經》卷三〈弟子品〉;《金剛三昧經》;《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二;《金剛頂經》卷一;《雜阿毗曇心論》卷十;《大毗婆沙論》卷一五五;《瑜伽師地論》卷十二。


[法相辭典(朱芾煌)]

雜集論十卷十四頁云:金剛喻定者:謂居修道最後斷結道位所有三摩地。此復略有二種。謂加行道攝。無間道攝。加行道攝者:謂從此已去,不為一切障所礙,而能破一切障。無間道攝者:謂從此無間,盡智無生智生。又此三摩地,無間,堅固,一味,遍滿。云何此金剛喻定名無間?謂此相續流,非世間行所間缺故。堅固者:非一切障所壞;能壞一切障;極堅猛故。一味者:無分別性,純一味故。遍滿者:緣一切所知法共相真如為境故。為顯此義,薄伽梵說:如大石山,無缺無隙無穴一段,極善圓滿。十方猛風所不動轉。

二解 俱舍論二十四卷十頁云:即此所說阿羅漢向中,斷有頂惑第九無間道,亦說名為金剛喻定。一切隨眠,皆能破故。先已破故,不破一切。實有能破一切功能。諸能斷惑無間道中,此定相應最為勝故。

三解 大毗婆沙論二十八卷一頁云:問:何故名為金剛喻定?答:無有煩惱不斷不破不穿不碎。譬如金剛,無有若鐵若牙若貝若珠若石等,不斷不破不穿不碎。是故此定名金剛喻。假使具縛有情身中,能起此定;爾時即能頓斷三界一切煩惱。云何知然;金剛喻定現在前時,頓證三界見修所斷煩惱斷故。問:此無間道,四蘊五蘊為自性;何故但說定耶?答:定遍增故。如見道,五蘊為自性。見遍增故;但名見道。如現觀邊世俗智,四蘊五蘊為自性。智遍增故;但說名智。如四通行,四蘊五蘊為自性。通慧偏增故;但名通行。如是此道,雖四蘊五蘊為自性;而定偏增,是故但名金剛喻定。問:何故此道定偏增耶?答:非想非非想處下下煩惱,難斷難破,極難越度;須堅固定,為所依止,發大精進,乃能除遣。譬如有人,欲殺香象,先安其足;後發武勇,成其殺事。是故此道,定用偏增。復次非想非非想處下下煩惱,最極微細,不明不顯,難可覺知;須依勝定,令心澄細,方能除斷。如善射者,欲射毛端;依巧便法,令心澄細,發箭方中。是故此道,定用偏增。如彼卷一頁至十一頁廣說。


進行全文檢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