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酗酒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ㄒㄩˋ ㄐㄧㄡˇ
飲酒無節制。《儒林外史.第一八回》:「你既是生員,如何黑夜酗酒!帶著送在儒學去!」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一切經音義(慧琳音義)]
酗醟

又作[酉*匈]同許具反下禹命反以酒為凶謂酗說文酗醟也通俗文酖酒曰酗酗酒曰醟也


[佛光大辭典]
五事生天上

據辯意長者子問經載,眾生能行此五事,則得生於天上。五事指:(一)慈心,謂人不殺眾生,愛惜物命,令眾得安。(二)賢良,謂人不盜他人財物,布施無慳,濟諸窮乏。(三)貞潔,謂人不犯外色,護戒奉齋。(四)誠信,謂人不欺於人,護口四過,永無諂佞。(五)不飲酒,謂人尊崇善法,堅修梵行,不因酗酒而發狂亂。 p1101


佛教改革

(一)印度佛教:最初之改革始自佛滅度後百年頃,毘舍離(梵 Vaiśālī)跋耆族(梵 Vajji)之比丘對律的解釋立十事之新說。為裁決新說是否得當,七百比丘乃群集於毘舍離,決定其十事為非法。以此一機緣,革新派之勢力進行結集,教團遂分裂為革新之大眾部與保守之上座部。後復繼續改革,演為大乘佛教之成立。部派佛教時代,與比丘教團同時存在者乃以佛塔為中心之菩薩團,菩薩團結合進步之比丘,於西元前後發展為大乘佛教教團。大乘佛教教團並無出家與在家之別,編集新經典,堅信一切眾生皆可成佛,如此行動的大乘佛教之成立,造成印度佛教史上空前之改革。

(二)中國佛教:由於政治上之因素、僧團腐敗,或受道教、儒家之壓力,經常發生廢佛、破佛事件,然因佛教教團內部自動改革運動之興起,故不致消滅。民國肇建之後,佛教曾受大規模的破壞運動,當時幸賴太虛、常惺、大醒等人從事革新僧制之建設,佛法命脈遂得以復甦延續。彼等效法三民主義之準則,高唱「佛僧、佛化、佛國」之三佛主義。「佛僧主義」旨在促進僧團之改革;「佛化主義」則力求全國僧俗一體化,以謀求社會佛教化;「佛國主義」則是促使中國成為遍滿菩薩行之淨土。與此同時進行者,有圓瑛等人推行保守、漸進主義之改革運動。一時之間,佛教由久衰之頹勢而漸趨復興之路。

(三)西藏佛教:宗喀巴(藏 Tsov-kha-pa, 1355~1417)得到戒律之傳承以後,開立黃帽派,重整教學內容,革新教團組織,強調嚴守戒律,一掃喇嘛教長時期墮落於咒術、畜妻、酗酒、爭權斂財之陋習,西藏佛教氣象為之一新,是亦佛教改革運動之盛事。

(四)日本佛教:於鎌倉時代,親鸞興起淨土真宗,道元開創曹洞宗,日蓮開創日蓮宗,此三事可謂日本佛教最大之改革。以上三師均曾於比叡山學習舊佛教教義,以為天台、真言、三論、法相等宗遠離大眾,為免陷於抽象、學問化之佛教,故高倡念佛、只管打坐、唱念經題等法門,作為庶民信仰之入門,遂開啟佛教發展之新紀元。 p2677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三業

1.身業、口業、意業。身業即身之所作,如殺生、偷盜、邪淫、酗酒等事是;口業即口之所語,如惡口、兩舌、綺語、妄語等之言語是;意業即意之所思,如貪、瞋、痴等動念是。2.善業、惡業、無記業。善業是良善的行為造作;惡業是惡劣的行為造作;無記業是非善非惡無可記別的作業。3.漏業、無漏業、非漏非無漏業。漏業是有煩惱的作業,可召感分段生死的果報,乃凡夫的作業;無漏業是無煩惱的作業,可召感方便有餘土的果報,乃二乘人的作業;非漏非無漏業可召感實報土的果報,乃菩薩的作業。4.順現受業、順生受業、順後受業。順現受業是此生造業此生就受果報;順生受業是此生造業要在來生才受果報;順後受業是此生造業要到二生以後才受果報。5.罪業、福業、不動業。罪業就是罪惡之業,造了罪惡之業,將會墮落到三惡道中去受苦;福業就是福德之業,造了福德之業,將來就會招感人天的福報,享受世界上的福樂;不動業是約所修的禪定說的,如修四禪定,將來就會生到色界天去,如修四無色定,將來就會生到無色界天去,在色無色界天中,享受禪定之樂,不為外境所動,故名不動業。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ㄒㄩˋ, [動]

發酒瘋,因酒醉而發怒。如:「酗酒」。《書經.無逸》:「無若殷王受之迷亂,酗于酒德哉!」《北史.卷七二.牛弘傳》:「弟弼,好酒而酗,嘗醉射殺弘駕車牛。」


平昔

ㄆㄧㄥˊ ㄒㄧˊ
往常、往日。唐.杜甫〈白水縣崔少府十九翁高齋三十韻〉:「三歎酒食旁,何由似平昔。」《醒世恆言.卷一六.陸五漢硬留合色鞋》:「兒子陸五漢在門前殺豬賣酒,平昔酗酒撒潑,是個兇徒。」


犯案

ㄈㄢˋ ㄢˋ
違反法令的行為。《老殘遊記.第七回》:「既無人幫助,又無槍火兵器,搶過之後,不是酗酒,便是賭博,最容易犯案的。」也作「犯罪」。


口腔期

ㄎㄡˇ ㄑㄧㄤ ㄑㄧˊ
由奧地利心理學家佛洛依德所提出的心理學名詞。佛洛依德以為口腔期是個體性心理發展中最原始的階段。原始性慾集中在口腔部分,靠口腔活動獲得快感和滿足。若此時嬰兒的口腔活動受到限制,長大後可能產生口腔性格,如悲觀、依賴、退縮、猜忌、酗酒、貪吃等。


酒德

ㄐㄧㄡˇ ㄉㄜˊ, 1.以酗酒為美德。《書經.無逸》:「無若殷王受之迷亂,酗于酒德哉!」漢.孔安國.傳:「言紂心迷政亂,以酗酒為德。」《陳書.卷二九.毛喜傳》:「而皇太子好酒德,每共幸人為長夜之宴。」

2.飲酒時的品行。唐.杜甫〈殿中楊監見示張草書圖〉詩:「念昔揮毫端,不獨觀酒德。 」


酒精中毒

ㄐㄧㄡˇ ㄐㄧㄥ ㄓㄨㄥˋ ㄉㄨˊ
嗜酒者心理及生理上依賴酒精,無法自拔的現象。分急性酒精中毒和慢性酒精中毒。前者乃純由飲用過量的酒精而導致酒醉,而使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受到抑制;後者常由酗酒引起,病人常有肝病、神經系統障礙、智力減退、體重減輕、食欲變差、手顫抖以及人格違常等症狀。


禁戒

ㄐㄧㄣˋ ㄐㄧㄝˋ
刑法規定非法施打毒品、吸食迷幻藥或酗酒的人,得令入相當處所,如煙毒勒戒所、公私立醫院等專門機構,施以勒戒,稱為「禁戒」。


酗訟

ㄒㄩˋ ㄙㄨㄥˋ
酗酒鬧事而爭訟。《魏書.卷一一一.刑罰志》:「是時年穀屢登,士民多因酒致酗訟。」


招災

ㄓㄠ ㄗㄞ
招來災禍。如:「他成天賭博酗酒,當然會招災。」


社會病態

ㄕㄜˋ ㄏㄨㄟˋ ㄅㄧㄥˋ ㄊㄞˋ
任何足以影響社會制度或社會行為習慣的反常現象。如犯罪、酗酒、吸毒、貪汙、貧窮、失業、空氣汙染等。


儒學

ㄖㄨˊ ㄒㄩㄝˊ, 1.儒家的思想教義。如:「中國向來以儒學為宗。」

2.稱舊時府廳州縣的教官為「儒學」。《儒林外史.第一八回》:「你既是生員,如何黑夜酗酒!帶著送在儒學去!」


村務酒

ㄘㄨㄣ ㄨˋ ㄐㄧㄡˇ, 1.鄉野酒店中淡薄的劣酒。元.無名氏《村樂堂.第一折》:「就著這村務酒初熟,恰歸來半醉黃昏後。」                             

2.醉鬼、酗酒的人。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二折》:「他道是殘生早晚喪荒坵,做了個游街野巷村務酒。」


訴請

ㄙㄨˋ ㄑㄧㄥˇ
向法院提出聲請或請求。如:「她受不了丈夫的長期酗酒毆打,決定向法院訴請離婚。」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