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包含此關鍵字的其餘詞彙

遍行義

[法相辭典(朱芾煌)]

辯中邊論上卷十六頁云:謂初地中所證法界、名遍行義。由通達此,證得自他平等法性。

二解 世親釋七卷十五頁云:遍行義者:謂此法界、遍一切行。以無少法非無我故。若如是知;得入初地。無性釋七卷十七頁云:謂初地中,由遍行義者:即初地中一切法空。無有少法而非是空。故名遍行。了知此義得入初地。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法相辭典(朱芾煌)]
十地

顯揚三卷一頁云:謂菩薩十地。廣說如經。一、極喜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已於心增上法行,善修治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現觀,得諸菩薩現觀。由正證得無上現觀故;諸大菩薩,於此地中,住增上喜。是故此地,名為極喜。二、離垢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初地行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妙尸羅蘊,對治一切微犯戒垢。是故此地,名為離垢。三、發光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二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三摩地蘊;大智光明之所依止。是故此地,名為發光。四、焰慧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三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緣諸覺分能取法境微妙慧蘊,能現前燒一切煩惱。是故此地名為焰慧。五、極難勝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四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緣諦所知諸法微妙慧蘊,成極難成不住流轉寂滅聖道。是故此地,名極難勝。六、現前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五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緣智非智二種所作諸行流轉止息法境微妙慧蘊,多分有相任運相續妙智現前,是故此地,名為現前。七、遠行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六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微妙解脫解脫智見蘊,由已遠入一切現行諸相解脫;是故此地,名為遠行。八、不動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七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微妙解脫解脫智見蘊,解脫一切相自在障故;得無功用任運相續道之所依止。是故此地,名為不動。九、善慧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八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微妙解脫解脫智見蘊,解脫一切無礙辯障無過廣慧之所依止,是故此地,名為善慧。十、法雲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九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微妙解脫解脫智見蘊,解脫發起大神通智障;如雲法身,圓滿所依。是故此地,名為法雲地。

二解:攝論三卷一頁云:如是已說彼入因果;彼修差別,云何可見?由菩薩十地。何等為十?一、極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焰慧地,五、極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如是諸地安立為十,云何可見?為欲對治十種無明所治障故。所以者何?以於十相所知法界,有十無明所治障住。云何十相所知法界?謂初地中,由遍行義:第二地中,由最勝義;第三地中,由勝流義;第四地中,由無攝受義;第五地中,由相續無差別義;第六地中,由無雜染清淨義;第七地中,由種種法無差別義;第八地中,由不增不減義,相自在依止義,土自在依止義;第九地中,由智自在依止義;第十地中,由業自在依止義,陀羅尼門三摩地門自在依止義。

三解:成唯識論九卷十三頁云:言十地者,一、極喜地。初獲聖性,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二、離垢地。具淨尸羅,遠離能起微細毀犯煩惱垢故。三、發光地。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慧光故,四、焰慧地。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慧焰增故。五、極難勝地。真俗兩智,行相互違;合令相應,極難勝故。六、現前地。住緣起智,引無分別最勝般若;令現前故。七、遠行地。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乘道故。八、不動地。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九、善慧地。成就微妙四無閡解,能遍十方,善說法故。十、法雲地。大法智雲,含眾德水,蔽一切如空麤重,充滿法身故。如是十地,總攝有為無為功德以為自性。與所修行,為勝依持,令得生長,故名為地


十相所知法界

攝論三卷一頁云:云何十相所知法界?謂初地中,由遍行義;第二地中,由最勝義;第三地中,由勝流義;第四地中,由無攝受義;第五地中,由相續無差別義;第六地中,由無雜染清淨義;第七地中,由種種法無差別義;第八地中,由不增不減義,相自在依止義,土自在依止義;第九地中,由智自在依止義;第十地中,由業自在依止義,陀羅尼門三摩地門自在依止義。


十地功德別障

辯中邊論上卷十五頁云:於十地功德,有別障者:頌曰:遍行與最勝,勝流及無攝,相續無差別,無雜染清淨,種種法無別,及不增不減,并無分別等,四自在依義。於斯十法界,有不染無明,障十地功德;故說為十障。論曰:於遍行等十法界中,有不染無知,障十地功德。如次建立為十地障。謂初地中所證法界,名遍行義。由通達此,證得自他平等法性。第二地中所證法界,名最勝義。由通達此,作是思惟:是故我今於同出離一切行相,應遍修治。是為勤修相應出離。第三地中所證法界,名勝流義。由通達此,知所聞法,是淨法界最勝等流。為求此法,設有火坑,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投身而取,不以為難。第四地中所證法界,名無攝義。由通達此,乃至法愛亦皆轉滅。第五地中所證法界,名為相續無差別義。由通達此,得十意樂平等淨心。第六地中所證法界,名無雜染無清淨義。由通達此,知緣起法無染無淨。第七地中所證法界,名種種法無差別義。由通達此,知法無相,不行契經等種種法相中。第八地中所證法界,名不增不減義。由通達此,圓滿證得無生法忍。於諸清淨雜染法中,不見一法有增有減。有四自在。一、無分別自在,二、淨土自在,三、智自在,四、業自在。法界為此四種所依,名四自在所依止義。第八地中,唯能通達初二自在所依止義。第九地中,亦能通達智自在所依義。圓滿證得無礙解故。第十地中,復能通達業自在所依義。隨欲化作種種利樂有情事故。


四界

瑜伽九十六卷十三頁云:又由三界染淨二品遍行義故,當知建立有餘四界,謂名所攝受等四蘊。


世遍行

如愛有六遍行義中說。


求遍行

如愛有六遍行義中說。


位遍行

如愛有六遍行義中說。


事遍行

如愛有六遍行義中說。


界遍行

如愛有六遍行義中說。


遍行因

如障礙中說。

二解 如大毗婆沙論十八卷九頁至十九卷九頁廣說。彼云:云何遍行因?答:前生見苦所斷遍行隨眠、與後生自界見集滅道修所斷隨眠、及相應法、為遍行因。過去見苦所斷遍行隨眠、與未來現在自界見集滅道修所斷隨眠、及相應法、為遍行因。現在見苦所斷遍行隨眠、與未來自界見集滅道修所斷隨眠、及相應法、為遍行因。如見苦所斷,見集所斷,亦爾。是謂遍行因。又云:問:遍行因、以何為自性?答:一切過去現在遍行隨眠、及彼相應俱有諸法。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遍行因?遍行、是何義?答:遍為因義、是遍行義。復次能遍緣義、是遍行義。復次遍隨增義、是遍行義。此遍行因、唯通過去現在二世,有等流果。

三解 入阿毗達磨論下十四頁云:自地前生諸遍行法、與後染法為遍行因。

四解 發智論一卷十一頁云:云何遍行因?答:前生見苦所斷遍行隨眠、與後生自界見集滅道修所斷隨眠、及相應法、為遍行因。過去見苦所斷遍行隨眠、與未來現在自界見集滅道修所斷隨眠、及相應法、為遍行因。現在見苦所斷遍行隨眠、與未來自界見集滅道修所斷隨眠、及相應法、為遍行因。如見苦所斷,見集所斷亦爾。是謂遍行因。


遍行隨眠

大毗婆沙論十八卷十三頁云:問:遍行隨眠、以何為自性?答:欲界有十一。謂見苦所斷五見疑無明,見集所斷邪見見取疑無明。色無色界各有十一。應知亦爾。此中無明者:謂五見疑相應、及不共無明。品類足說:九十八隨眠中,三十三是遍行。六十五非遍行。問:見苦集所斷無明、有是遍行,有非遍行;何故彼說三十三是遍行,六十五非遍行耶?答:西方尊者所誦本言:九十八隨眠中,二十七、是遍行,六十五、非遍行。六、應分別。謂見苦集所斷無明、有是遍行,有非遍行。云何是遍行?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不相應無明。云何非遍行?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相應無明。如是所說、於義為善。若作是說;云何是遍行?謂見苦集所斷遍行隨眠相應無明。則便不攝不共無明。是故彼說、於義為善。問:若爾;何故迦濕彌羅國諸師、不作此誦?答:亦應作此誦。而不爾者;有別意趣。以彼多分是遍行故。謂見苦所斷、有十無明。七、是遍行。即五見疑相應、及不共無明。三、非遍行。即貪瞋慢相應無明。見集所斷、有七無明。四、是遍行。即二見疑相應、及不共無明。三、非遍行。即貪瞋慢相應無明。又此國誦三十三、是遍行,六十五、非遍行者;無明皆說不共無明。唯遍非遍自力起故。相應無明、有八十三。謂二十七遍行,及五十六非遍行。隨眠相應。彼隨他力,現在前故。說所相應,即亦說彼。性不定故;不別說之。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遍行隨眠?遍行、是何義?答:一切緣義、是遍行義。緣力持義、是遍行義。緣力持者:能廣緣故。復次本來一切、一切一切起故;名為遍行。初一切者:謂無始來、具起九品。中一切者:謂無始來,一切有情、無不皆起。後一切者:謂無始來、普緣一切有漏事起。故施設論、作如是說:無有異生、從長世來,於有漏法,不執為我、或執我所,或執斷常,或撥為無,或執為淨、解脫、出離,或執為尊、最、勝、第一,或起疑惑猶豫,或起愚闇無知。是故本來一切,一切一切起故,名為遍行。復次若法、一剎那頃現在前時,能緣五部,為五部因;令五部法、於所緣愚;名為遍行。問:遍行隨眠、云何令彼無漏緣法、於所緣愚?答:若執我等,法爾便謗我滅對治。先於中愚;然後於彼、撥為無故。復次若法、一剎那頃、現在前時,能緣五部,為五部因;於五部法,皆悉隨增,名為遍行。


集諦

如集諦有四種中說。

二解 瑜伽六十四卷十頁云:云何集諦?謂說一切煩惱雜染、及業雜染、皆名集諦。世尊就勝;唯顯貪愛。其勝因緣、如前應知。

三解 集論四卷八頁云:云何集諦?謂諸煩惱、及煩惱增上所生諸業、俱說名集諦。然薄伽梵、隨最勝說:若愛、若後有愛、若喜貪俱行愛、若彼彼喜樂愛,是名集諦。言最勝者,是遍行義。如彼卷八頁至十二頁廣釋。


愛有六遍行義

雜集論六卷十三頁云:由愛具有六遍行義,是故最勝。何等為六?一、事遍行。謂於一切已得未得自身境界事遍行故。於已得自身,起愛;於未得自身,起後有愛;於已得境界,起貪喜俱行愛;於未得境界,起彼彼希樂愛。二、位遍行。謂於苦苦性等三位諸行中,遍隨行故。於已得苦苦性位、起別離愛。於未得苦苦性位、起不和合愛。於壞苦性位、起不別離愛、及和合愛。已得未得差別故。於行苦性位、起愚癡愛。由煩惱粗重所顯故,及不苦不樂受所顯故。唯阿賴耶識是最勝行苦位。依止此位,因我癡門,貪愛轉故。三、世遍行。謂於三世中,遍隨行故。於過去世,起追憶行遍隨行愛。於未來世,起希樂行遍隨行愛。於現在世、起貪著行遍隨行愛。四、界遍行。謂欲色無色三愛次第遍三界故。五、求遍行。謂由貪愛遍求欲有邪梵行故。由欲求力,不脫欲界,招欲界苦。由有求力,不脫二界,招色無色界苦。由邪梵行求力,不脫生死,彼彼流轉故。六、種遍行。謂有無有愛。遍行斷常一切種故。


遍行因

俱舍論六卷十頁云:第五遍行因相云何?頌曰:遍行、謂前遍為同地染因。論曰:遍行因者:謂前已生遍行諸法、與後同地染污諸法、為遍行因。遍行諸法、隨眠品中遍行義處、當廣分別。此與染法為通因故;同類因外,更別建立。亦為餘部染法因故。由此勢力,餘部煩惱、及彼眷屬、亦生長故。聖者身中諸染污法、豈亦用此為遍行因?迦濕彌羅國毗婆沙師言:一切染污法、見所斷為因。故品類足、說如是言:云何見所斷為因法?謂諸染污法、及見所斷法、所感異熟。云何無記為因法?謂諸無記有為法、及不善法。或有苦諦、以有身見為因,非與有身見為因。廣說乃至除未來有身見、及彼相應法、生老住無常,諸餘染污苦諦。若爾;云何通施設足論說?如彼論說:頗有法、是不善,唯不善為因耶?有。謂聖人離欲退最初已起染污思。依未斷因密作是說。見所斷法、雖是此因;而由已斷,故廢不說。


種遍行

如愛有六遍行義中說。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