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迷行

[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

上音迷下音衡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冥府

(雜名)死者之魂迷行之處,即閻魔之廳也。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慧南

北宋禪僧。臨濟宗黃龍派之祖。信州(江西省)玉山人,俗姓章。十一歲出家,十九歲受具足戒。其後,入廬山等佛教聖地,歷參諸師。年三十五,嗣石霜楚圓之法。後住黃檗山(福建省)、黃龍山(江西省)等地,大振宗風,學徒雲集。師每以公案接化徒眾,嘗於室中設三轉語,勘驗學人,三十餘年鮮有契其旨者,世稱「黃龍三關」。其宗風廣及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蔚然而成黃龍派。日本臨濟宗之祖榮西即源出此一流派。熙寧二年示寂,世壽六十八。世稱黃龍慧南。徽宗大觀四年(1110),追諡「普覺禪師」。門下有晦堂祖心、寶峰克文、泐潭洪英等八十三人。有《黃龍南禪師語錄》一卷、《黃龍南禪師語要》一卷、《黃龍南禪師書尺集》一卷等行於世。

◎附一︰〈慧南簡介〉(摘錄自《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三卷第一冊)

慧南禪學思想是,強調「觸事而真」,說︰「道遠乎哉﹖觸事而真!聖遠乎哉﹖體之即神。」學禪在於「息心」,「禪不假學,貴在息心。」慧南宗風嚴峻,人喻之如虎。他設三轉語,對前來參請的學人先問︰「人人盡有生緣,上座生緣在何處﹖」正當互相問答爭辯時卻把手伸出,說︰「我手何似佛手﹖」又在問學人所得時,卻把腳垂下說︰「我腳何似驢腳﹖」如此三十餘年,叢林稱之為「黃龍三關。」慧南設此「三關」的目的是要學人觸機即悟。

慧南後,黃龍派有祖心、克文和常總三系,其中除祖心系後經日本僧人明庵榮西傳回國而開立臨濟宗外,在國內,從興起到衰歇,共約一百六、七十年光景。

◎附二︰惠洪〈黃龍南禪師〉(摘錄自《禪林僧寶傳》卷二十二)

禪師章氏。諱惠南。其先信州玉山人也。童齠深沉,有大人相,不茹葷,不嬉戲。年十一棄家,師事懷玉定水院智鑾。嘗隨鑾出,道上見祠廟,輙杖擊火毀之而去。

十九落髮,受具足戒。遠遊至廬山歸宗,老宿自寶集眾坐,而公卻倚實,時時眴之。公自是坐必跏跗,行必直視。至棲賢依諟禪師。諟蒞眾進止有律度,公規模之三季。辭。

渡淮依三角澄禪師。澄有時名,一見器許之。及澄移居泐潭,公又與俱,澄使分座接納矣。而南昌文悅見之,每歸臥歎曰︰「南有道之器也,惜未受本色鉗鎚耳。」會同遊西山,夜語及雲門法道,悅曰︰「澄公雖雲門之後,然法道異耳。」公問所以異,悅曰︰「雲門如九轉丹砂,點鐵作金,澄公藥汞銀,徒可玩,入鍛即流去。」公怒以枕投之。明日,悅謝過,又曰︰「雲門氣宇如王,甘死語下乎﹖澄公有法受人死語也,死語其能活人哉﹖」即背去。公挽之曰︰「即如是,誰可汝意者﹖」悅曰︰「石霜楚圓手段出諸方,子欲見之,不宜後也。」公默計之曰︰「此行腳大事也。悅師翠巖,而使我見石霜,見之有得,於悅何有哉﹖」即日辦裝。

中塗聞慈明不事事,慢侮少叢林,乃悔,欲無行,留萍鄉。累日結伴自收縣(收縣,疑為攸縣之誤)登衡岳,寓止福嚴。老宿號賢叉手者,大陽明安之嗣,命公掌書記。泐潭法侶聞公不入石霜,遣使來訊。俄賢卒,郡以慈明領福嚴。公心喜之,且欲觀其人,以驗悅之言。慈明既至,公望見之,心容俱肅。聞其論多貶剝諸方,而件件數以為邪解者,皆泐潭密付旨決,氣索而歸。念悅平日之語,翻然改曰︰「大丈夫心膂之間,其可自為疑礙乎﹖」趨詣慈明之室,曰︰「惠南以闇短望道未見,比聞夜參,如迷行得指南之車,然唯大慈更施法施,使盡餘疑。」慈明笑曰︰「書記已領徒遊方,名聞叢林,藉有疑,不以衰陋鄙棄,坐而商略,顧不可哉﹖」呼侍者進榻,且使坐。公固辭,哀懇愈切。慈明曰︰「書記學雲門禪,必善其旨,如曰放洞山三頓棒,洞山於時應打不應打﹖」公曰︰「應打。」慈明色莊而言︰「聞三頓棒聲便是喫棒,則汝自旦及暮,聞鵶鳴鵲噪、鐘魚皷板之聲,亦應喫棒,喫棒何時當已哉﹖」公瞠而卻。慈明云︰「吾始疑不堪汝師,今可矣!」即使拜,公拜起。慈明理前語曰︰「脫如汝會雲門意旨,則趙州嘗言臺山婆子被我勘破,試指其可勘處。」公面熱汗下,不知答,趨出。明日詣之,又遭詬罵。公慚見左右,即曰︰「政以未解求決耳,罵豈慈悲法施之式﹖」慈明笑曰︰「是罵耶﹖」公於是默悟其旨,失聲曰︰「泐潭果是死語。」獻偈曰︰「傑出叢林是趙州,老婆勘破沒來由。而今四海清如鏡,行人莫以路為讎。」慈明以手點「沒」字顧公,公即易之,而心服其妙密。留月餘,辭去,時季三十五。

遊方廣後洞識泉大道,又同夏。泉凡聖不測,而機辯逸群,拊公背曰︰「汝脫類汾州,厚自愛。」明季遊荊州,乃與悅會於金鑾,相視一笑,曰︰「我不得友兄及谷泉,安識慈明﹖」

是秋北還,獨入泐潭,澄公舊好盡矣。自雲居遊同安,老宿號神立者,察公倦行役,謂曰︰「吾住山久,無補宗教,敢以院事累子﹖而郡將雅知公名,從立之請。」不得已,受之。

泐潭遣僧來審提唱之語,有曰︰「智海無性,因覺妄以成凡;覺妄元虛,即凡心而見佛。」便爾,休去謂同安無折合,隨汝顛倒所欲,南斗七,北斗八。僧歸舉似澄,澄為不懌。俄聞嗣石霜,泐潭法侶多棄去。

住歸宗,火一夕而燼,坐抵獄,為吏者百端求其隙。公怡然引咎,不以累人,唯不食而已,久而後釋。吏之橫逆,公沒齒未嘗言。

住黃檗,結菴於溪上,名曰積翠。既而退居曰︰「吾將老焉。」方是時,江、湖、閩、粵之人,聞其風而有在於是者,相與交武竭蹷於道,唯恐其後。雖優遊厭飫,固以為有餘者,至則憮然自失,就弟子之列。南州高士潘興嗣延之嘗問其故,公曰︰「父嚴則子孝,今來之訓,後日之範也。譬諸地爾,隆者下之,漥者平之。彼將登於千仞之上,吾亦與之俱;困而極於九困之下,吾亦與之俱。伎之窮,則妄盡而自釋也。」又曰︰「𡛁之,嫗之,春夏之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之所以成熟也。吾欲無言得乎﹖」以佛手、驢腳、生緣三語問學者,莫能契其旨。天下叢林目為「三關」。脫有詶者,公無可否,歛目危坐,人莫涯其意。延之又問其故,公曰︰「已過關者掉臂徑去,安知有關吏!從吏問可否,此未透關者也。」

住黃龍,法席之盛,追媲泐潭、馬祖、百丈、大智。

熙寧二年三月十七日饌四祖惠日,兩專使會罷,越跏趺寢室前,大眾環擁良久而化。前一日說偈,又七日闍維得五色舍利,塔於山之前嶂。閱世六十有八,坐五十夏。(或云︰閱世六十有六,坐三十有七夏)大觀四年春,敕諡「普覺」。

贊曰︰山谷論臨濟宗旨曰︰「如漢高之收韓信,附耳語而封王,即臥內而奪印,偽游雲夢而縛以力士,紿賀陳豨而斬之鐘室。」蓋漢高無殺人劍,禧心亦不死。宗師接人病多如此。臨濟宗旨止要直下分明,鉗鎚付在嫡子親孫。予觀黃龍以「三關」語,鍛盡聖凡,蓋所謂嫡子親孫,本色鉗鎚者也。

〔參考資料〕 《續傳燈錄》卷七;《禪林僧寶傳》卷二十二;《嘉泰普燈錄》卷三;《五燈會元》卷十七;《釋氏稽古略》卷四;聖嚴《禪門驪珠集》;阿部肇一著‧關世謙譯《中國禪宗史》;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下卷。


[法相辭典(朱芾煌)]
七門煩惱於見及修能為障礙

瑜伽八卷四頁云:又由七門,一切煩惱,於見及修,能為障礙;應知。謂邪解了故;不解了故,解了不解了故,邪解了迷執故,彼因依處故,彼怖所生故,任運現行故。又五十九卷三頁云:迷行轉者:如本地分,七種已列。義別云何?謂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此三,於所知境,起邪了行。於四聖諦,迷行轉故。無明一種,是不了行。疑、是了不了行。見取、戒禁取、及貪瞋等,緣見為境見所斷者,彼一切,皆是執邪了行。即此一切迷苦集諦者,是迷彼因緣所依處行。即此一切迷滅道諦者,是迷彼怖畏生行。即彼一切任運所起,修道斷者,是任運現行迷執行。


諸煩惱有三相

瑜伽五十九卷一頁云:問:諸煩惱有幾相?答略有三相。一、自相,二、共相,三、差別相。自相者:謂貪瞋等,各各自性所攝相。共相者:謂諸煩惱,無有差別,一切皆同不寂靜相。差別相者:復有二種。一、門差別相,二、轉差別相。門差別相者:謂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等。如本地分已說。轉差別相者:謂隨眠轉故,所緣轉故,現行轉故,品差別轉故,力無力轉故,因果轉故,迷行轉故。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