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包含此關鍵字的其餘詞彙

轉輪聖王

[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

1.以正法統治世界的君主,具三十二相,即位時由善業感召天空中飛來輪寶,四方國家看到輪寶就自行歸服,因此稱作轉輪王。又譯為「轉輪王」。

2.以正法統治世界的君主,具三十二相,即位時由善業感召天空中飛來輪寶,四方國家看到輪寶就自行歸服,因此稱作轉輪聖王。又譯為「轉輪王」。

3.以正法統治世界的君主,具三十二相,即位時由善業感召空中飛來輪寶(即本經中的「金輪寶」),四方國家看到輪寶就自行歸服,因此稱作轉輪聖王。又作「轉輪王」。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雜名)略曰轉輪王,又曰輪王。見轉輪王條。


[佛光阿含藏]

轉輪聖王(Cakkavatti-rāja)(巴),以正法統治世界之君主。按其所轉之輪分為金輪、銀輪、銅輪、鐵輪四種,以金輪為最上。彼擁有四種兵及七寶,捨刀劍以安定蒼生,為印度之理想王。

轉輪聖王(cakkavattin)(巴),此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時從先業感得天輪寶,隨輪寶之所轉,四方皆降服,故稱轉輪聖王。

轉輪聖王(cakkavattin)(巴),又作轉輪王、輪王。此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時從天感得輪寶,隨輪寶之所轉,四方皆降服,故稱轉輪聖王。

轉輪聖王(rājan cakkavattin)(巴)、(rājan cakravartin)(梵),又作輪王,此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時從天感得輪寶,隨輪寶之所轉,四方皆降服。其輪寶有金、銀、銅、鐵四種,各統領四、三、二、一大洲,即金輪王統治四洲,銀輪王統治東、西、南三洲,銅輪王統治東、南二洲,鐵輪王統治南閻浮提一洲。


[佛光大辭典]

梵語 cakra-varti-rājan,巴利語 raja cakkavattin。音譯作斫迦羅伐辣底遏羅闍、遮迦羅跋帝、遮加越。意譯作轉輪王、轉輪聖帝、輪王、飛行轉輪帝、飛行皇帝。意即旋轉輪寶(相當於戰車)之王。王擁有七寶(輪、象、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長壽、無疾病、容貌出色、寶藏豐富),統一須彌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國土豐饒,人民和樂。

轉輪聖王出現之說盛行於釋尊時代,諸經論將佛陀與之比擬之處甚多。雜阿含經卷二十七、大智度論卷二十五即以轉輪聖王之七寶及其治化,與佛之七覺支等並舉。或將佛陀說法稱作轉法輪,比擬轉輪聖王之轉輪寶。又大毘婆沙論等稱轉輪聖王之輪寶有金、銀、銅、鐵四種,分別有其輪王。仁王般若經卷上菩薩教化品、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等,據此說配於菩薩行位,以鐵輪王為十信位,銅輪王為十住位,銀輪王為十行位,金輪王為十迴向位。法苑珠林卷四十三,舉輪王有軍輪王、財輪王、法輪王,阿育王等為軍輪王,金輪至鐵輪四王為財輪王,如來為法輪王。

按轉輪聖王多出現於太古時代,諸經論舉其名者頗多,有頂生王、大善見王、民主善思王等,皆係實際於印度太古出世之王。此外,長阿含卷六轉輪聖王修行經載,當來彌勒出現時,儴伽轉輪聖王將出現。悲華經卷三大施品載,於刪提嵐界善持劫中,有無量淨轉輪聖王出現。如來智印經載,月髻佛出世時,慧起轉輪聖王出現。又俱舍論卷十二載,轉輪聖王出現於人壽無量歲至八萬歲之時。然法華經玄贊卷四則謂金輪王一定在人壽八萬歲以前出世,銀輪王乃至鐵輪王則不一定,如阿育王是鐵輪王,而於人壽百歲時出世。〔雜阿含經卷十五、中阿含卷十一「四洲經」、卷四十一梵摩經、長阿含卷十五究羅檀頭經、卷十八轉輪聖王品、大寶積經卷五十九、卷七十五、卷七十六、賢愚經卷八、卷十三、大毘婆沙論卷三十、卷一五○、卷一八三、大智度論卷四、卷二十四、卷八十二、大唐西域記卷一〕 p6624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轉輪聖王(梵Cakra-varti-rājan,巴Rājā-cak-ka-vattin,藏Ḥkhor-los sgyur-baḥi-rgyal-po)

佛教政治理想中之統治者。依佛典所載,係指成就七寶,具足四德,統一須彌四洲,以正法治世的大帝王。音譯斫迦羅伐辣底遏羅闍、斫迦𡆗跋𡆗底、遮加越羅、遮迦越;意譯又作轉輪聖帝、轉輪王、輪王或飛行皇帝。

轉輪聖王出現之說盛行於釋尊時代。相傳輪王出現之時,世間也同時會有七寶出現。依《中阿含經》卷十一〈七寶經〉載,此七寶即︰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依《長阿含經》卷十八及其異譯本《大樓炭經》所載,轉輪聖王具有長壽不夭、身強無患、顏貌端正、寶藏盈滿等四德,且在其治下,國土豐饒,人民和樂。

一般而言,輪王有四種,依所具輪寶之不同,而有優劣之分。由劣而勝,依次分為(1)鐵輪王︰掌須彌東西南北四洲中的南洲。(2)銅輪王︰掌東、南二洲。(3)銀輪王︰掌東、南、西三洲。(4)金輪王︰掌須彌四洲。然依《法苑珠林》卷四十三所載,輪王亦可依另一標準而分為三種,即(1)軍輪王︰如阿育王,在人壽八萬歲以下出世。(2)財輪王︰即四輪王,在增劫人壽八萬歲以上出世。(3)法輪王︰指佛世尊,在減劫八萬歲以下出世。

《仁王經》卷上及《瓔珞本業經》卷上,曾以四輪王配列菩薩之行位,亦即以鐵輪王配列十信位,銅輪王配列十住位,銀輪王配列十行位,金輪王配列十迴向位。此外,也有人將轉輪聖王配屬《華嚴經》十地中的第二地。

關於輪王的出世年代,《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五載,唯有在增劫之世,人壽八萬歲以上時,始有轉輪王出世;《俱舍論光記》依《俱舍論》之說,謂四輪王皆在人壽八萬歲以上之時,始出現於世;然《法華玄贊》卷四則稱,人壽八萬歲以上出現者係金輪王,而其餘三輪王之出現時間並不確定,例如無憂王即係在佛滅百年後出現之鐵輪王。

◎附︰木村泰賢著‧歐陽瀚存譯《原始佛教思想論》第三篇第二章(摘錄)

佛陀之理想政道,決非分裂之國家,乃為統括四海為一國,所謂轉輪王(Cakkavattī)之治世是也。案轉輪王之理想,起於佛時代之前後,當時印度各邦之分裂已有漸趨統一之勢,爰有適應於此之理想王,即退一步言,佛陀為太子時,亦當受其熏陶,此徵諸種種事實,可信為無疑者。是故佛陀縱以出家,捨棄政治的轉輪王之思想,然其替代者則有為法界轉輪王之自覺,故其實際的政道理想,仍為此種轉輪王之治世,要亦自然之數也。

然則所謂轉輪王之資格為何﹖按此雖有成就七寶之說,但其最要者,厥為輪寶(Cak-karatana),輪王之稱,亦即以此。蓋信其有此資格之王者,當於十五月明之夜,由天降下也。至所謂資格者,要為能行正法,《轉輪王修行經》中,實如次所說︰
「汝依於正法、重法、敬法、思法、尊法、稱讚法,樹立法幡、法幢。依於法,自婇女、內官、軍人、剎帝利、婆羅門、居士、村、巿、沙門婆羅門,乃至鳥獸,均保護之。」

即以此實行時,寶輪自然由天降下,所謂轉輪王之資格,亦自當具備。由是以此寶輪為標識,隨從四兵,先征東方,藉寶輪之威力,即正義之力,不動干戈,險夷自平。曲者自直,更及於西南北等方亦同,如是遂平定四天下云。至王之法令,專以五戒為基礎,故輪王對於邊陬副王(Paṭirājā)所訓示者,常為「勿殺,勿盜,勿姦淫,勿偽語,勿飲酒」等,且據漢譯,其詞尤為明快。謂此大王於征伏四境之中途,有邊土副王設筵歡迎者,王斥而諭之曰︰「止,諸君,汝輩若欲供養我者,但當以正法致治,勿偏枉,勿於國內而有非法之行。」由此觀之,其四體充盈,悉為此正法政治之化身者,即轉輪王。是故於此輪王治下之臣民,亦各於其處而得所願,不待論為無一不平,亦無爭鬥者。此漢譯所謂「土地豐沃,人民熾然,志性柔和,慈孝忠順」是也。

如佛說,此輪王之出現,過去未來均有之,所謂「有正法之世,則輪王相繼不絕。」凡有正法處,即有此王,故國家或國王須常行正法,努力於此種理想之實現,至其尤有興趣者,是為未來彌勒佛(Melteyya)出現時。轉輪王管理之國家狀態,據吾人所知,巴利文中,雖不見有與此相當之文句,然漢譯則甚詳,且於說明理想國家之為何,極其富於暗示,試徵引如次︰
「爾時,閻浮地(全世界)之東西南北十萬由旬,各處山河石壁皆自消滅,四大海水各據一方。時閻浮之地極其平整,如鏡清明。舉閻浮地內,穀食豐饒,人民熾然,多諸珍寶,諸村落相近,雞鳴相接。是時害花之果樹涸渴穢惡亦自消滅,其餘甘美之果樹、香氣殊好之物,遍地皆生。

爾時時氣和適,四時順節。人身之中,無百八患,貪欲、瞋恚、愚癡甚不殷勤。人心劑平,皆同一意。相見歡欣,善言相向,言辭一類而無差別,如彼鬱單曰(Uttarakura)之人無異。

是等閻浮地內之人民,大小皆同一嚮,無若何之差別。彼時因男女之類,欲大小便故,地自然開,事訖後,亦復還合。

爾時閻浮地內,自然生粳米,亦無皮裏,極其香美,食不患苦。所謂金銀、珍寶、硨磲、瑪瑙、真珠、琥珀,散在各地,無人省錄。此時人民握寶於手,自相謂言,昔者人以此寶故,各相傷害,繫閉地獄,受無數苦惱。如今此寶與瓦石同流,無人守護。其時法王出現,厥名蠰佉,以正法治化,成就七寶。所謂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典兵寶、守三藏寶,此名七寶。於此閻浮領地內,不以刀杖,自然靡伏云云。」

此驟觀之,雖似純為空想之世界,要之理想的國家,謂當如此者。固不外出諸佛教見地之摹擬也,顧其有可尋味者,自其某點之意義,而依於現狀言之,則於今日亦已有若干之實現。例如山河石壁之消滅,已於隧道與鐵橋等實現之;言語一類,學者正在設為種種之方法;大小便事訖而地合云者,凡下水道工事完備之都巿,均已實現之。地平如鏡,則曾步行於歐美都巿街道者,亦所目覩之類。惟據此載述,而以為相距猶遠者,是為道德的立場,即貪欲瞋恚之念,彌益熾盛是耳。蓋貪愛黃金寶石之極致,遂以此為因,使人與人相害,國與國相殘,漫無所止,故於此──雖最屬根本之事,而亦為最困難之點──而能逐漸糾正。則如上所述,未必即為空想之譚,而得次第以見其至於實現之境,即不然,亦當認為得以實現之世界狀態也。

夫吾人既信世界於將來有統一之期,今雖不能預言其時之轉輪王,將於何種形相而顯現。綜之,其必為完全以正法為中心,糅合全世界為一體之國家,而為佛教徒之理想國。則所當弗忘者,又綜合彌勒時代與轉輪王之記載,若為在示佛時代,此種理想未能實現之報償,則後世佛教徒對於此方面之努力,其責任可謂彌益重大。但此種理想,僅自印度一國言之,當佛滅度後二百餘年之頃,已依於阿育王一度實現,是固可為實現化之保證與將來期待之左券者也。

〔參考資料〕 《長阿含經》卷十八〈轉輪聖王品〉;《眾許摩訶帝經》卷一;《大毗婆沙論》卷三十;《大智度論》卷二十五;《瑜伽師地論》卷二、卷四;《大薩遮尼乾子經》卷三;《華嚴經探玄記》卷八;《無量壽經》卷下;《轉輪聖王師子吼經》(南傳《長部》第二十六經)。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簡稱轉輪王,或輪王,為世間第一有福之人,於人壽八萬四千歲時出現,統轄四天下。有四種福報:一、大富,珍寶、財物、田宅等眾多,為天下第一;二、形貌莊嚴端正,具三十二相;三、身體健康無病,安穩快樂;四、壽命長遠,為天下第一。轉輪王出現時,天下太平,人民安樂,沒有天災人禍。此乃由過去生中,多修福業,可惜不修出世慧業,所以僅成統治世界有福報之大王,卻不能修行悟道證果。參考輪王條。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ㄓㄨㄢˇ ㄌㄨㄣˊ ㄕㄥˋ ㄨㄤˊ
古印度神話中的聖王。因手持輪寶而得名,輪分金、銀、銅、鐵四種。持金輪寶的稱金輪王,統領四大洲;持銀輪寶的稱銀輪王,統領東、西、南三洲;持銅輪寶的稱銅輪王,領有東、南二洲;持鐵輪寶的稱鐵輪王,領有南閻浮提洲。並都擁有七寶,以正法治天下。經律異相.卷二十四:「轉輪聖王成就七寶,有四神德:一金輪寶;二白象寶;三紺馬寶;四神珠寶;五玉女寶;六居士寶;七主兵寶。」也稱為「飛行皇帝」、「輪王」、「轉輪王」。


進行全文檢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