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酒
[國語辭典(教育部)]ㄗㄞˋ ㄐㄧㄡˇ
備酒。唐.杜牧.〈遣懷〉詩:「落魄江南載酒行,楚腰腸斷掌中輕。」宋.戴敏〈初夏遊張園〉詩:「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
[佛光大辭典]
摩訶庵
北平名剎之一,位於阜城門外之八里莊。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趙政建庵,其時庵不甚大,但極為潔淨,前後多松檜,四隅各有高臺疊石。縱目遠眺,川原如繡,西山蒼翠。清初名流王漁洋、高江村等常載酒流連,賦詩為樂。庵東偏院金剛殿上置有明人重臨之三十二體金剛石刻。 p6082
ㄧㄚˋ, [動]
1.碾壓。《集韻.去聲.禡韻》:「砑,碾也。」《西遊記.第七四回》:「從東往西一滾,只怕四五萬砑做肉泥爛醬。」
2.用力軋磨,使器物光滑。明.吳偉業〈臨江仙.落拓江湖常載酒〉詞:「燈前纔一笑,偷解砑羅裙。」
ㄆㄛˋ ㄒㄧㄠˇ
天剛亮。宋.楊萬里〈郡圃曉步因登披僊閣〉詩:「昨來風日較暄些,破曉來游特地佳。」宋.陸游〈杏花〉詩:「念當載酒醉花下,破曉啼鶯先喚人。」
ㄌㄨㄛˋ ㄊㄨㄛˋ, 1.行跡放任,不受拘檢。《北史.卷四一.楊敷傳》:「素字處道,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節。」也作「樂託」、「落托」。
2.失意、不得志。明.吳偉業〈臨江仙.落拓江湖常載酒〉詞:「落拓江湖常載酒,十年重見雲英,依然綽約掌中輕。」也作「樂託」、「落泊」、「落薄」、「落托」、「落魄」。
3.景物淒涼蕭瑟的樣子。唐.李山甫〈落花〉詩:「落拓東風不藉春,吹開吹謝兩何因。」
ㄌㄨㄛˋ ㄊㄨㄛˋ, 1.窮困潦倒而不得志。《史記.卷九七.酈生傳》:「好讀書,家貧落魄,無以為衣食業,為里監門吏。」《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一身落魄,生計皆無。」也作「落拓」。
2.率性豪放、不受拘束。唐.杜牧〈遣懷〉詩:「落魄江南載酒行,楚腰腸斷掌中輕。」
ㄍㄨㄥ ㄔㄨㄢˊ
載酒之舟。唐.杜牧〈題禪院〉詩:「觥船一櫂百分空,十歲青春不負公。」
ㄎㄨㄥ ㄕㄨㄟˇ ㄔㄥˊ ㄒㄧㄢ
天色與水色一般潔淨。宋.歐陽修〈采桑子.畫船載酒西湖好〉詞:「行雲卻在行舟下,空水澄鮮。」
ㄏㄜˊ ㄒㄩˇ, 1.何處、何時。《文選.阮籍.詠懷詩一七首之一○》:「良辰在何許?凝霜霑衣襟。」
2.如何、怎麼樣。宋.陸游〈桃源憶故人.城南載酒行歌路〉詞:「試問歲華何許?芳草連天暮。」
ㄐㄧㄚ ㄕㄢ
家鄉。唐.錢起〈送李棲桐道舉擢第還鄉省侍〉詩:「蓮舟同宿浦,柳岸向家山。」宋.歐陽修〈青玉案.一年春事都來幾〉詞:「買花載酒長安市,又爭似,家山見桃李。」
ㄐㄧㄠ ㄏㄠˇ, 1.結交、交往。《三國志.卷一三.魏書.華歆傳》:「將軍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義未固,使僕得為將軍效心,豈不有益乎?」唐.韓愈〈順宗實錄一〉:「叔文亦欲自廣朋黨,密與交好。」
2.友好、友善。《周禮.秋官.掌交》:「掌邦國之通事,而結其交好。」《南史.卷一九.謝靈運傳》:「居白楊石井宅,朝中交好者載酒從之,客恆滿坐。」
3.交情、友誼。《新唐書.卷一八六.顧彥朗傳》:「建素有吞噬心,以彥朗與婚婭,久未忍。及彥暉,則交好愈疏。」
ㄑㄩˊ ㄔㄜ
載酒的車子。唐.杜甫〈飲中八僊歌〉:「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
ㄓㄤˇ ㄓㄨㄥ ㄑㄧㄥ
相傳漢代美女趙飛燕瘦得可以托於掌上跳舞。後以掌中輕形容人體態輕盈。唐.杜牧〈遣懷〉詩:「落魄江南載酒行,楚腰腸斷掌中輕。」明.吳偉業〈落拓江湖常載酒〉詞:「十年重見雲英,依然綽約掌中輕。」
ㄔㄨˇ ㄧㄠ
楚靈王喜歡腰細的女子,所以國人多餓其身,以求細腰。見《韓非子.二柄》。後用以指女子細腰。唐.杜牧〈遣懷〉詩:「落魄江南載酒行,楚腰腸斷掌中輕。」清.況周頤〈曲玉管.兩槳春柔〉詞:「那知倦後相如,春來苦恨青青。楚腰擎。」
ㄔㄨㄥˊ ㄧㄤˊ ㄐㄧㄝˊ
九為陽數,俗稱農曆九月九日為「重陽節」。習俗多於此日相率登高、飲菊花酒、佩帶茱萸以避凶厄。唐.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詩:「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也稱為「暮節」、「登高節」、「老人節」、「重九」、「重陽」、「重陽日」。
ㄕ ㄒㄧㄥˋ
作詩的興致。宋.陸游〈春日絕句〉五首之一:「吏來屢敗哦詩興,雨作常妨載酒行。」《紅樓夢.第七六回》:「你看這裡這等人聲嘈雜,有何詩興?」
ㄕㄨ ㄑㄩㄣˊ
晉書法家王羲之在羊欣的新絹裙上作書,羊欣視為珍寶,揣摩學習,書法因此大進。見《宋書.卷六二.羊欣傳》。後以書裙稱譽人的書法,或指文人間的相互雅賞愛慕。宋.蘇軾〈會客有美堂周邠長官與數僧同泛湖往北山〉詩二首之二:「載酒無人過子雲,掩關晝臥客書裙。」
ㄘㄨㄟˇ ㄘㄨㄟˇ, 1.垂淚的樣子。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詩:「危辭苦語感我耳,淚落不揜何漼漼。」
2.鮮明的樣子。元.李孝光〈九月一日李晉仲張子良張仲舉蔡行之載酒西湖是日會者凡九人分韻得采字〉詩:「菱荷紛菲菲,葭葦青漼漼。」
ㄧㄡˊ ㄒㄩㄝˊ, 1.周遊各地以講學。《韓非子.五蠹》:「是故服事者簡其業,而游學者日眾,是世之所以亂也。」
2.離家至外地求學。《史記.卷五六.陳丞相世家》:「有田三十畝,獨與兄伯居。伯常耕田,縱平使游學。」《後漢書.卷三五.鄭玄傳》:「玄自游學十年迺歸鄉里。」也作「遊學」。
3.受學。《漢書.卷八七.揚雄傳下.贊曰》:「時有好事者載酒肴從游學,而鉅鹿侯芭常從雄居,受其太玄、法言焉。」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