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力行
[國語辭典(教育部)]ㄕㄣ ㄊㄧˇ ㄌㄧˋ ㄒㄧㄥˊ
親自躬行實踐。《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門生父親,平日卻是認定一片性情,一團忠恕,身體力行,便是教訓門生,也只這個道理。」
[佛光大辭典]
口頭禪
謂不明禪理,僅襲取禪家之常用語以資談助者。又作口頭三昧。意指行者但襲取文字語言,說禪說道,而不真實下工夫修持。後轉指一般人不身體力行,僅於口頭說說而已。菜根譚中即有「講學不尚躬行,為口頭禪」一語。又現今通常指某人言談間所愛用之習慣語。〔禪關策進筠州黃檗運禪師示眾條〕 p746
乃修行佛道所必經之四種過程。首先須信樂佛法,其次了解佛法,進而身體力行,最後證悟其果。 p3721
(1914~
)安東人,俗姓曹。早年東渡日本,專攻美術。民國三十二年(1943)出家,旋於北平圓通寺受具足戒。曾親炙律宗大德慈舟。大陸淪陷後,渡海來臺。五十二年在南投縣創建蓮因寺,為一重視戒律之淨土道場。自五十五年起,每年在該寺開辦大專學生齋戒學會,導引大專青年體驗清淨之佛門生活。十餘年來,影響深遠,所受薰陶之青年學子數以千計。師戒行清淨,律己甚嚴。景仰弘一、慈舟諸大德之風範,且身體力行,故頗為臺灣佛教界所推崇。 p6774
指聞慧、思慧、修慧。為證入解脫境界所必須具備的三種宗教智慧。分別是由聽聞、思惟、修禪定所形成的。聞慧指對佛法正確的理解,思慧指對於佛法的正確思考,修慧指由禪定引發的無漏慧。此外,天生具有的智慧稱為生得慧,為其他三慧的根本,三慧加上生得慧則稱為四慧。
關於三慧,俱舍家與唯識家各有論說,分述如下︰
〔俱舍家所說〕 慧是心所中,十大地法之一,乃揀擇一切事理的作用,由聞、思、修所成,故稱聞思修三慧。《俱舍論》卷二十二云(大正29‧116c)︰「謂先攝受,順見諦聞,聞已勤求所聞法義,聞法義已無倒思惟,思已方能依定修習。」
如將三慧與其他修行理論相擬配,則五停心是聞慧,總別相念處是思慧,煖位以後是修慧,無漏慧也是修慧。若就地界作區別,則聞慧在欲、色二界,不在無色界,以無色界不用耳根聞法故。思慧只在欲界,以色、無色界是定地故。修慧在色、無色界,不在欲界,以欲界是散地故。因而以欲界身起修慧者,是修上界定。《大毗婆沙論》卷四十二明其界地,謂聞慧有五地(欲、四靜慮)、六地(欲、四靜慮、中間定)、七地(欲、四靜慮、中間定、未至定)三說。思慧在欲界一地。修慧若是有漏,則在四靜慮、四近分、中間定、四無色、四近分的十七地內;若無漏,則在四靜慮、未至、中間、下三無色的九地。
〔唯識家所說〕 就三慧是「聞所成慧」的解釋而言,所說與俱舍家大致相同,但認為慧是心所中別境之一。《法苑義林章》卷六〈三慧義林〉釋其名云(大正45‧350c)︰
「聞謂能聽,即是耳識能聞於聲,成是生長圓滿之義,慧體如前,以聞為因,因聞所成之慧,名聞所成慧,依士釋也。思謂思數,由思籌度勝慧方生,因相應思所成慧名思所成慧,隣近釋也。或因於思所成之慧,依主釋也。修者證義,明證境故,體即定數,因定相應所成慧,隣近釋也。或因於定所成之慧,亦依士釋,若但言聞慧、思慧、修慧,濫持業釋,無隣近等,言彼所成便無是失。」
關於三慧的相應識,聞慧是在第六意識,兼通前五識。思慧在第六意識。修慧若是因位,在第六意識;若是果位則通諸識。若將此三慧配列菩薩位地,則五位中,資糧位通聞、思、修,加行位的四善根以上是修慧,但四善根為欲界之身,若出觀,則起聞、思慧。以上為有漏的三慧。此外,十地中,七地以前定散心雜,皆可起三慧,但八地以上純無漏相續,皆無散心,故不起聞、思二慧,只起修慧。
◎附︰印順《佛法概論》第十七章〈出家眾的德行〉(摘錄)
佛法的修學,以正覺解脫為目標。到達這一目標,要先有聞、思、修慧。「正見」,最先是聞慧,即對因果、事理、四諦、三法印等,從聽聞正法而得正確深切的信解;理解佛法,以佛法為自己的見地。正見是分別邪正、真妄的,知邪是邪,知正是正,捨邪惡而信受純正的(參《中含》〈聖道經〉)。這是「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雜含》卷二十八‧七八五經)的抉擇正見。如正見善惡因果,生死的相續與解脫,還是世間的正見,能「轉向善道」而不能出世。如對於四諦真理的如實知見,「依遠離,依離欲,依於滅,向於捨」,那才是向解脫的出世正見。這樣的正見,並不是浮淺的印象,要精進的努力,正念的專一,才能成就。得了佛法的正見,即應引發「正志」──奘譯正思惟。這是化正見為自己的理想,而立意去實現的審慮、決定、發動思。從理智方面說,這是思慧──如理思惟,作深密的思考,達到更深的悟解。從情意方面說,這是經思考而立意去實現,所以正志是「分別、自決、意解、數計、立意」。思慧不僅是內心的思考,必有立志去實現的行為,使自己的三業合理,與正見相應。所以正志同時,即有見於身體力行的戒學,這即是「正業」、「正語」、「正命」。正語是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及一切的愛語、法語。正業是不殺、不盜、不淫,與一切合理的行動。正命是合理的經濟生活。佛法以智慧為本的修行,決不但是理觀。理解佛法而不能見於實際生活,這是不合佛法常道的。「正精進」是離惡向善,止惡行善的努力,遍通一切道支。如專從止惡行善說,即戒的總相。以正見為眼目,以正志所行的正戒為基礎,以正精進為努力,這才從自他和樂的止惡行善,深化到自淨其心的解脫。「正念」是對正見所確認,而正志立意求他實現的真理,念念不忘的憶持現前。念是定的方便,因念的繫念不忘而得一心,即「正定」。由於一心的湛寂,如實正智能依之現前。正念與正定,即修慧階段。由修慧──與定相應的正見而發無漏慧,才能完成正覺的解脫。八正道的修行,即戒、定、慧三學的次第增進,也是聞、思、修三慧的始終過程,為聖者解脫道的正軌。
〔參考資料〕 《大毗婆沙論》卷四十二、卷一八八;《雜阿毗曇心論》卷五;《大乘義章》卷十〈三慧義章〉;《唯識論同學鈔》卷九之三;《優婆塞戒經》卷一;《集異門足論》卷五。
現代台灣佛教界最具公信力的比丘尼之一。臺中縣清水鎮人。俗姓王,名錦雲。民國四十九年(1960),由於父親溘然去世,感嘆人生無常而自行落髮出家。民國五十二年皈依印順,成為正式的比丘尼。後返回花蓮普明寺,恪守百丈清規︰「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教訓,且立下「不趕經懺,不做法會,不化緣」的自持生活原則。民國五十五年,有感於山地婦女小產,求助無門,而萌生組織「慈濟功德會」之意念。該會成立後,以慈善、醫療、教育、文化為四大志業。在其本人身體力行之務實作風推動下,先後開設慈濟綜合醫院、慈濟護校、慈濟醫學院等機構。其慈悲濟世之事業,不惟施行於台灣,且及於中國大陸及海外各地。在現代中國佛教之社會慈善事業中,師之成果,罕見其匹。1991年,師獲得菲律賓「麥格塞塞獎」中之「社區領導獎」。可見師之事業,亦已獲得國際社會的正式肯定。
隨順歡喜之意,即見他人所作善根功德,隨之心生歡喜。《大品般若經》卷十一〈隨喜品〉云(大正8‧297b)︰「是菩薩摩訶薩隨喜福德,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福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法華經》卷六〈隨喜功德品〉云(大正9‧46b)︰
「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智者,若長若幼,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於餘處,若在僧坊,若空閑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已,隨喜復行轉教。餘人聞已,亦隨喜轉教,如是展轉至第五十,(中略)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
又,《大智度論》卷六十一對隨喜的意義曾作詮釋。其文云(大正25‧487c)︰
「隨喜福德者,不勞身口業作諸功德,但以心方便見他修福,隨而歡喜作是念,一切眾生中,能修福行道者最為殊勝。若離福德,人與畜生同行三事。三事者,淫欲、飲食、戰鬥。能修行福德,行道之人,一切眾生所共尊重愛敬。譬如熱時清涼,滿月無不樂仰,亦如大會告集,伎樂餚饌無不畢備,遠近諸人咸共欣赴。修福之人亦復如是。(中略)諸菩薩摩訶薩,於十方三世諸佛及菩薩聲聞辟支佛,(中略)於此福德中,生隨喜福德,是故名隨喜。(中略)問曰︰求佛道者,何以不自作功德而心行隨喜﹖答曰︰諸菩薩以方便力,他勤勞作功德,能於中起隨喜者,福德勝自作者,復次是隨喜福德,即是實福德。所以者何﹖念過去佛即是念佛三昧,亦是六念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等。因行清淨戒入禪定,起畢竟智慧和合故,能起正隨喜,是故不但隨喜而已,亦行是實法。」
此謂行福德者為諸人所尊重愛敬,而隨喜福德,其功德更勝於自作者,且隨喜福德亦可視為實德。
《法華玄論》卷十謂隨喜有通別二種,「通隨喜」者,見聞覺知他人所作之福,皆隨順歡喜「別歡喜」者,乃依五十功德之說,而特別對《法華經》隨順歡喜。此外,又說大小二乘隨喜之不同,大乘隨喜廣通三世十方佛及弟子,小乘唯局三世佛;大乘隨喜法身功德,小乘唯限於迹身功德;大乘迴向薩婆若,趣一切智,小乘則無此迴向;大乘通有漏、無漏,小乘唯局於有漏心。又,隨喜原屬化他門,然在隨喜之時,內心自除嫉妒煩惱,故亦通於自行門。
◎附︰印順〈隨喜功德〉(摘錄自《華雨集》第二冊第三章第二節)
隨喜(anumodana),是對於他人的所作所為,內心隨順歡喜,認可為行得好,合於自己的意思,所以「隨喜」是通於善惡的。簡略的說,佛法是淺深不等的離惡行善,這是要自己身體力行的,但不只是自己行就夠了。任何一種離惡行善的善行,可分四類︰(1)「自行」,自己去做;(2)「勸他行」,還要勸別人去做;(3)「隨喜行」,知道別人做了,起認可歡喜心;(4)「讚歎行」,讚歎這一善行,讚揚行此善行的人,以激勵大眾。大家都向於離惡行善,才是佛教的理想。善行如此,惡行也有「自行」、「勸他行」、「隨喜行」、「讚歎行」;如惡行而具足四行,那可是惡性深重了。
這裏,約隨喜功德說。一切善行,不外乎一般人的人、天福德;聲聞與緣覺乘──有學、無學功德;菩薩發大心,廣修福慧,自利利他的功德;如來圓滿大菩提,現成佛、說法、入涅槃等最勝功德。對於這一切功德,都「心生歡喜」,如《普賢行願品》說︰「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般若經》〈隨喜品〉也是這樣,不過與般若相應,無相無著(是難行道)而已。《法華經》〈隨喜功德品〉,聽聞隨喜而轉化他人。「隨喜功德」,是一切大乘法門所重視的。《大智度論》說︰「隨喜福德者,不勞身口業作諸功德,但以心方便,見他修福,隨而歡喜。」這不是說,不需要身語的實際善行,是說見他修福而心生歡喜,是有很大功德的。依《智度論》說︰隨喜功德之所以有大福德,
(1)確信福德因果,「得正見故,隨而歡喜」。(2)「我應與一切眾生樂,而眾生能自行福德」,作福的一定能得安樂,那就與自己行善一樣。(3)「眾生行善,與我相似,是我同伴,是故隨喜」。
眾生是自我中心的,雖明知行善是應該的,但從自我而起顛倒,每對他人的善行善事,福德慧德,會引起嫉妒,障礙或破壞,這是修菩薩行的大障。如能修隨喜行,時時隨喜一切功德,那一定能慈心普利,趣入菩提的大道。隨喜是「禮佛三品」之一,是在佛前修的,佛菩薩的功德,當然是隨喜的主要內容,但如來化導眾生,不棄人、天、聲聞、緣覺功德,所以一切功德,都是發菩提心者所隨喜的。
〔參考資料〕 《大般涅槃經》卷一〈壽命品〉;《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摩訶止觀》卷七(下);《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七之四;《法華經文句》卷十(上);《法華經玄贊》卷十(本);《觀經散善義》;《天台四教儀集註》卷九。
身精進和心精進。身精進是身體力行善法;心精進是勤斷慳貪等之惡心。
ㄊㄧˇ, [名]
1.人體或其他動物的全身。如:「身體」、「肉體」、「人體」。
2.身體的各部分。如:「肢體」、「上體」、「五體投地」。《論語.微子》:「四體不勤。」《史記.卷七.項羽本紀》:「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
3.事物的本質形態或主要部分。如:「固體」、「液體」、「主體」、「物體」。
4.文章的體裁。如:「駢體」、「散體」、「賦體」、「文體」。
5.文字書寫的形式。如:「字體」、「草體」、「楷體」。
6.數學上指立體的形狀。如:「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
7.哲學上指本體。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動]
1.實行。如:「身體力行」。《淮南子.氾論》:「故聖人以身體之。」
2.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如:「體諒」、「體恤民情」。清.林覺民〈與妻訣別書〉:「汝體吾此心。」
[副]
親身的。如:「體驗」、「體會」、「體認」。
ㄕㄣ ㄊㄧˇ, 1.人的軀體。《西遊記.第三○回》:「真個身體輕盈,儀容嬌媚。」《老殘遊記.第三回》:「身體甚是魁梧,相貌卻還仁厚。」
2.親自。如:「身體力行」。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