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賢善行

[法相辭典(朱芾煌)]

瑜伽五十七卷十八頁云:賢善行者:為性於他,無所違負,無所欺誑。無所違負,復有五種。一、無顛倒違負,二、無委信違負,三、無承事違負,四、無契約違負,五、無他方便違負。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光大辭典]
七相憐愍

據菩薩善戒經卷八如法住定心品載,菩薩於諸有情起七相憐愍,即:(一)無畏憐愍,指菩薩於諸有情,以無畏力,起憐愍心,隨順眾生身、語、意三業,利益安樂。(二)真實憐愍,非煩惱愛故,菩薩於諸有情,如法憐愍,利益一切,而終不以非法、非律、非賢善行勸化有情,乖違於理。(三)不愁憐愍,指菩薩於諸有情,慇懃憐愍,隨其所宜,發起一切饒益事業,而心無憂悔。(四)不求憐愍,指菩薩於諸有情,不待求請,而自起憐愍,為作利益。(五)不愛憐愍,指菩薩於諸有情,無愛染心而起憐愍,廣饒益於他,不祈恩報,亦不希望當來之果。(六)廣大憐愍,指菩薩於諸有情,起憐愍心,至廣至大,雖遭遇一切不饒益事,寧可自身受苦,終不棄捨,令其安樂。(七)平等憐愍,指菩薩以如上種種憐愍眾生功德相狀,普於一切平等饒益,無有分限。 p101


[法相辭典(朱芾煌)]
七相憐愍

瑜伽四十七卷九頁云:謂諸菩薩,於諸有情,深心發起七相憐愍。以諸菩薩,具憐愍故;名善意樂,極善意樂。何等名為七相憐愍?一者、無畏憐愍,二者、如理憐愍,三者、無倦憐愍,四者、無求憐愍,五者、無染憐愍,六者、廣大憐愍,七者、平等憐愍。謂諸菩薩,於諸有情,非怖畏故,而起憐愍;現行隨順身語意業,適可其心,利益安樂。是名菩薩無畏憐愍。又諸菩薩,於諸有情,非不如理憐愍而轉。謂終不以非法、非律、非賢善行、及以非處勸授有情。是名菩薩如理憐愍。又諸菩薩,於諸有情,如是憐愍,隨其所宜,發起一切饒益事業,曾無厭倦。是名菩薩無倦憐愍。又諸菩薩,於諸有情,不待求請,自起憐愍,為作饒益。是名菩薩無求憐愍。又諸菩薩於諸有情。無愛染心而起憐愍。謂饒益他不祈恩報。亦不悕望當來可愛諸果異熟。是名菩薩無染憐愍。亦名菩薩無緣憐愍。又諸菩薩於諸有情。所起憐愍。唯是廣大而非狹小。言廣大者,謂於一切諸有情所,雖遭一切不饒益事;而不棄捨。菩薩自身,寧受非愛;終不以惡,欲加於彼。是名菩薩廣大憐愍。又諸菩薩,如是相狀,如是功德,相應憐愍,普於一切諸有情類,平等平等。於有情界,無有分限。是名菩薩平等憐愍。菩薩與此七種行相憐愍相應,名善意樂,極善意樂。


五種無所違負

賢善行中說。


五種作吉祥法

瑜伽五十七卷十七頁云:復次如世尊言:諸受欲者、略有五種作吉祥法。謂忍辱,柔和,觀人而捨,行賢善行,及不放逸。云何忍辱?謂由三種行相應知。一、不忿怒。二、不報怨。三、不懷惡。若別分別;乃有十種。一、已受怨害忍。二、現前怨害忍。三、慮恐怨害忍。四、饒益怨憎忍。五、損害親友忍。六、一切怨害忍。七、一切因怨害忍。八、受教怨害忍。九、擇力怨害忍。十、自性怨害忍。如是一切,總說名為耐違害忍。云何柔和?謂性賢善。由身語意,將護於他,令無惱害。若他所有無罪喜樂,未生令生,生已隨護;有罪憂苦,若未生者,遮令不生,若已生者,方便令脫。此中忍辱,耐他違害,柔和,於他不作違損。如是名為二種差別。當知觀人、二時差別。一、攝受時。二、處置時。於攝受時,應以五相,觀察其人,然後攝受。一、由歸誠。二、由技能。三、由智慧。四、由行跡。五、由廉儉。於處置時,亦以五相,觀察其人,然後處置。一、堪處事業,置事業中。二、堪處思業,置思業中。三、堪處和業,置和業中。四、堪處護身財業,置護身財業中。五、堪處法業,置法業中。捨略有五。一、田地捨。二、財物捨。三、隨宜捨。四、飲食捨。五、最勝捨。此中捨相捨具名捨。賢善行者:為性於他,無所違負,無所欺誑。無所違負,復有五種。一、無顛倒違負。二、無委信違負。三、無承事違負。四、無契約違負。五、無他方便違負。不放逸者:謂修習諸善法,防護不善心。因果相屬故;俱應為彼相。此復有五種應知。一、求財不放逸。二、守財不放逸。三、護身不放逸。四、護名不放逸。五、行法不放逸。如是一切,總有五力,能生吉祥。一、善尸羅力。二、善朋友力。三、無弊吝力。四、可委信力。五、法力。當知吉祥,亦有五種。一、眾所愛樂。二、富貴自在。三、怨敵退伏。四、饒益所依。五、往諸善趣。前四種力,總能生起四種吉祥。第五一力,能生第五。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