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言慎行
[國語辭典(教育部)]ㄐㄧㄣˇ ㄧㄢˊ ㄕㄣˋ ㄒㄧㄥˊ
語本《禮記.緇衣》:「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於言而慎於行。」指言談小心,行事謹慎。如:「做人須謹言慎行,才能贏得大家的尊重。」
清淨之意,謂懺悔罪障,或謂謹言慎行、齋戒沐浴。佛教未創之前,印度早已使用此語,佛教沿用後逐漸衍生成各種不同意義,如︰
(1)過午不食。《釋氏要覽》卷上(大正54‧274a)︰「佛教以過中不食名齋。」
(2)在家信徒於六齋日(每月之一、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三十日)謹守八齋戒,過著近似出家的清淨生活。
(3)叢林中白天所食之米飯曰齋,又稱齋食。其後又轉指素食為齋。
此外,設齋食供養僧眾,謂之齋僧;齋僧之法會稱為齋會(如水陸大齋、千僧齋);寺院內之食堂稱為齋堂;令僧眾知道齋時之鼓稱為齋鼓;應食朝食時稱為開齋;食後稱為齋退或齋罷。信徒出資以素食宴請寺內大眾,謂之打齋。打齋之種類,依內容之優劣而有上堂齋、吉祥齋、如意齋等。
◎附︰J. Gernet著‧耿昇譯《中國五至十世紀的寺院經濟》第五章(摘錄)
中國對於使他們獲福的「功德」的看法相當於各種性質的活動︰建築佛剎、寺院、藏聖骨的塔、鑄鐘和佛像、轉經、組織佛教節日等等。所有這一套宗教生活的中心是佛教道場,而其目的又是為了建築寺院或裝飾之。但其中也有一種表現為根本性的慈善活動,並為其它活動的模式,這就是「齋」。「齋」譯自梵文upoṣadha,作為一個印度字,它的最早意義是「淨化性的禁食」。然而,如果要指出此字義變化也並非無益。當然,我們完全知道,在守齋期或真正的守齋前後吃得最多。但是,在中國,尤其是齋供形成了農村宗教生活的主要事件,更為籠統地說,如果沒有齋會,村民之間就不會有社交生活。中國的具體作法促使此字的具體意義發生了變化,它在中國佛教中的長期沿用又證明了這種解釋。另外,佛教供齋的新穎性即出於此,並且最終證實了最早對「齋」字的用法。「齋」是素食,無論如何也要有禁忌,或者是禁食,因為在齋會上不吃肉。這種新鮮事物表現得非常引人注目,因為一直到那時為止,中國人的節日特點是大量食用羊肉、豬肉、雞肉、魚肉以及其它保存下來以備重大節日食用的豐富食品。非常有意義的是,中國和尚們在農村最早所作的努力,是為了在傳統節日中禁止食肉和宰殺牲畜。
為了正確研究供齋這一社交生活的特別時刻的意義,也可能應該努力作出一番設想︰在那些食物較少或很容易匱缺的地區,食品則具有更重要的價值。食品不僅僅是一種物質財富,因為一些思想和宗教原因也與對食物的消耗密切地聯繫在一起了。人們不單獨吃喝,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只有藉由家庭和村莊生活所確定的機會才大吃大喝。我們懷疑齋會的作法在中國佛教中起的中心作用。「齋」是受皈依而進入佛門的第一個行動,因為教理中的主要內容都與戒食肉有所聯繫,也就是有關轉生和因果報應的內容。「齋」也會引起世俗人和出家人之間的合作,使和尚們積極地參加世俗生活,甚至導致產生了作為中國大乘佛教典型特點之一的世俗人與出家人的混淆。最後,「齋」不僅僅是一種「聖餐」,按照中國一種可能是相當古老的傳統來看,供齋還會導致各位成員必須交納共同開支的份額。然而,這種份額具有宗教、經濟和準法律的形態和意義,它們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繫,而且正是由於對它們進行研究,才使我們於此費了更多的筆墨。
因此,「齋」出現於中國「佛教化」的伊始,它成了各類慈善活動的楷模。信徒和僧侶們的合作、在開支中分攤份額和互相競爭,所有這一切都形成了中國佛教生活中具有普遍性和經常性的特點。但是,所涉及到的始終是城巿坊里中、或農村鄉鎮中的地方集團。供齋聚餐儀式會定期地加強各戶之間的友好聯繫,和信徒與僧侶之間的團結。當時人們應該牢記在心的就是這一共同性和地方性生活的基礎,即使是文獻中沒有強調這一點也罷。
在北魏時代洛陽的御里,三千餘家,自立巷寺。由於該寺位於魚巿附近,故時人謂為「魚龜寺」。
當荊州玉泉寺於公元六世紀末鑄鐘時,佛俗競相為這一功德供物。
但是,在這一基本輪廓之外,還應該補充其它一些內容。這其中還可能存在有各村莊或互為毗鄰的鄉鎮之間的競爭,當這種地方虛榮心一旦涉及到了節日、宗教性裝飾和建築物時,就成了一種不容忽視的心理學因素。
盧淵在他呈奏北魏高祖皇帝(471~499)的一道表章中指出︰「臣又聞流言,關右之民,自比年以來,競設齋會,假稱豪貴,以相扇惑。顯然於眾坐之中,以謗朝廷。無上之心,莫此之甚。愚謂宜連懲絕,戮其魁帥。不爾懼成黃巾、赤眉之禍。」
這段文獻無意識地洩露了那種已擺脫了世俗政權控制的獨立的宗教生活可能會產生的政治牽連。我們由此而看到了這種宗教生活自發性的一例證和一種新的解釋因素;民間佛教進行顛覆破壞的意圖可以部分地解釋皇權對於它無法控制的宗教運動的仇視。
〔參考資料〕 《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七;《齋經》;《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梵網經》卷下;《大智度論》卷十三;《俱舍論》卷十四;《 敕修百丈清規》卷一。
ㄅㄛˋ ㄜˋ ㄧˊ ㄔㄡˋ
所做的壞事散播開來,並遺留後世。如:「君子處世,當謹言慎行,否則播惡遺臭,貽害社會,豈非罪過?」
ㄅㄨˋ ㄍㄡˇ ㄧㄢˊ ㄊㄢˊ
不隨便說話,形容人謹言慎行。如:「他這人不苟言談,不可隨便開玩笑。」
ㄈㄤˇ ㄒㄧㄠˋ
依樣效法。如:「公眾人物往往是大家仿傚的對象,因此更需謹言慎行。」也作「仿效」。
ㄉㄧ ㄐㄧˊ, 1.初級的、形式簡單的。如:「體操動作依難度分低級、中級與高級三種。」
2.無聊的、庸俗的。如:「他謹言慎行,從來不講低級笑話。」
ㄊㄞ ㄐㄧㄠˋ
在嬰兒未出生以前,孕婦謹言慎行,心情愉悅,給胎兒良好的影響。《大戴禮記.保傅》:「青史氏之記曰:『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韓詩外傳.卷九》:「吾懷?是子,席不止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ㄐㄧㄣˇ ㄧㄢˊ
謹慎小心的說話。如:「謹言慎行」。
ㄒㄧㄡ ㄖㄨˋ ㄇㄣˊ ㄇㄟˊ
敗壞家風。如:「你一個人在外,可要謹言慎行,別做出什麼羞辱門楣的事來!」
ㄔ ㄒㄧㄢˊ ㄏㄨㄚˋ
受人譏諷或批評。如:「連這種事你都敢做,難道不怕吃閒話?」「他剛升任新職,為了避免吃閒話,總是謹言慎行。」
ㄖˋ ㄕㄣˋ ㄧ ㄖˋ
一天比一天謹慎。表示越來越謹言慎行。《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上》:「惟諸將業遠功大,誠欲傳於無窮,宜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慄慄,日慎一日。」唐.賈至〈肅宗皇帝即位冊文〉:「五聖之御極,皆以勤儉兢業,日慎一日,故能享祚長久。」
ㄨˊ ㄧㄡˊ, 1.沒有門徑、辦法。如:「他話中的玄機,我至今仍無由參透。」也作「無從」。
2.沒有原因、理由。如:「若能謹言慎行,那麼屈辱就無由產生了。」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