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包含此關鍵字的其餘詞彙

諸行無常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萬物常變轉之意。涅槃經十四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此名諸行無常偈。亦曰雪山偈。此一偈為總佛法之大綱,各依其宗義,所釋不同。今明通途之一義,則諸三世遷流之有為法,名為諸行。諸行為無常,是生滅之法,此生滅之法,是苦。此半偈是流轉門。滅此生與滅已,無生無滅為寂滅。寂滅即涅槃,是樂。為樂者非言受涅槃樂,謂對於有為之苦,而寂滅為樂耳。此半偈是還滅門。諸行無常Aniccā vata sankhāra,是生滅法Uppādavayadhammo,生滅滅已Uppjjitvānirujjhanti,寂滅為樂Tesa rūpasamo sukho。


[佛光大辭典]

梵語 anityāh sarva-sajskārāh。謂世間一切現象與萬物經常轉變不息。此係佛法之根本大綱。與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同為三法印之一,稱為諸行無常印,或一切行無常印、一切有為法無常印。所謂三法印,即得藉以判斷佛法的是否究竟之三種法門。

涅槃經卷下之無常偈(大一‧二○四下):「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日本有伊呂波歌,乃唱詠此四句之歌。(參閱「無常」5109、「伊呂波歌」2153) p6300


[法相辭典(朱芾煌)]

瑜伽十八卷十五頁云:今此頌中,蘊、及取蘊,皆名諸行。此中義者,意在取蘊。是五取蘊,略有三種。謂去、來、今。諸行無常者:謂彼諸行,本無而生,生已尋滅。若過去生過去所得諸自體中所有諸蘊,皆過去故,已謝滅故,生已沒故;體是無常。若未來生未來所得諸自體中所有諸蘊,皆未生故,非已起故,未滅沒故,可生起故;是有生法。若現在生現在所得諸自體中所有暫住支持存活有情諸蘊,皆死法故,可為殞滅之所滅故;是有滅法。若彼諸蘊,在於未來所得自體,是有生法,於中都無所得自體,是常是恒,乃至即當如是正住。唯除纔生,生已尋滅。若諸有情,於現法中,永盡未來諸蘊因者;一切未來自體諸蘊,皆不生故;說名彼寂。又復此寂,由二因緣,說之為樂。一者、一切苦因滅故,一切麤重,永止息故;於現法中,安樂住故;說之為樂。二者、當來生老病等所有眾苦,永解脫故;說之為樂。

二解 瑜伽三十四卷一頁云:此中且依至教量理,如世尊說:諸行無常。又此諸行,略有二種。一、有情世間,二、器世間。世尊依彼有情世間,說如是言:苾芻當知,我以過人清淨天眼,觀諸有情,死時生時,廣說乃至身壞已後,當生善趣天世界中。由此法門,顯示世尊,以淨天眼,現見一切有情世間,是無常性。又世尊言:苾芻當知,此器世間,長時安住。過是已後,漸次乃至七日輪現。如七日經,廣說。乃至所有大地諸山大海,及蘇迷盧大寶山王,乃至梵世諸器世界,皆被焚燒。災火滅後,灰燼不現。乃至餘影亦不可得。由此法門,世尊顯示諸器世間是無常性。如是且依至教量理,修觀行者,淨信增上作意力故;於一切行無常之性,獲得決定。得決定已;即由如是淨信增上作意力故;數數尋思觀察一切,現見不背不由他緣無常之性。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三法印之一。見三印條。


進行全文檢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