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業習氣
[法相辭典(朱芾煌)]成唯論八卷七頁云:論曰:諸業,謂福非福不動。即有漏善不善思業。業之眷屬,亦立業名。同招引滿異熟果故。此雖纔起,無間即滅,無義能招當異熟果;而熏本識,起自功能。即此功能,說為習氣。是業氣分,熏習所成。簡曾現業,故名習氣。如是習氣,展轉相續,至成熟時,招異熟果。此顯當果勝增上緣。
[佛光大辭典]
成唯識論
梵名 Vijñaptimātratāsiddhi-śāstra。凡十卷。護法等造,唐代玄奘譯。又稱唯識論、淨唯識論。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冊。為唯識三十論頌之注釋書,乃法相宗所依據之重要論書之一。西元四五○年頃,世親作唯識三十論頌。至五五七年頃,以護法(梵 Dharmapāla)為主之唯識十大論師,對唯識三十論頌各作注釋十卷,共計百卷。及至高宗顯慶四年(659),玄奘翻譯該論時,採弟子窺基之主張,以護法之觀點為主,糅譯諸師學說,集成此書。 內容論說人類存在之根本依處即阿賴耶識,其中所藏之種子,由於緣起而形成現在,同時又造作未來,因而展開宇宙之一切,期以觀萬法唯心所現,體證諸法之真理。今略述之:(一)卷一至卷二前段,論釋「由假說我法」等頌,破斥執著於實我、實法之外道及小乘。(二)卷二中至卷四中,論釋「初阿賴耶識」等頌,闡明阿賴耶識之相。(三)卷四中至卷五中,論釋「次第二能變」等頌,闡明末那識之相。(四)卷五中至卷七中,論釋「次第三能變、此心所遍行、依止根本識」等頌,次第闡明六識能變之相、六識相應之心所、諸識現起之分位等。(五)卷七中至卷八中,論釋「是諸識轉變、由一切種識、由諸業習氣」等頌,次第闡明一切唯識之義、諸識輾轉之因果、生死相續之理等。(六)卷八中至卷末,論釋「由彼彼遍計」等頌,闡明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三性之義。(七)卷九,論釋「即依此三性」等頌,闡明三無性之義。(八)卷十,論釋「乃至未起識」等頌,闡明五位之相;五位,乃悟入唯識相性之次第。文中並多處引用其他瑜伽行派論師如難陀、陳那等之學說。
近代學者將十大論師中安慧所撰唯識三十論頌之注釋書與成唯識論相較,發現除少部分歧異外,大部分之旨趣極為一致;且論中常言及之四分說,在護法之其他著作中卻未見提及,故謂本論似非以護法之學說為基準。又由論文中,處處可見玄奘遊學印度之心得反映。故本論非僅為譯書,亦可視為玄奘之述作。 本論不僅為法相宗所依之論典,亦為一般佛教研究者所必研習之書。注釋書甚多,如窺基所撰之成唯識論述記二十卷、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四卷、成唯識論別抄十卷,慧沼所撰之成唯識論了義燈十三卷,智周所撰之成唯識論演祕十四卷等不下三十種。〔大唐內典錄卷五、開元釋教錄卷十二、閱藏知津卷三十九、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三、印度哲學研究卷五(宇井伯壽)、唯識學典籍(結城令聞)〕 p2925
(一)唯識學用語︰指關於「認識」的二種對立性原理。亦即知(主觀)與被知(客觀)二者。凡夫所具的二取,是二種執著,其習氣會使個人的生死輪迴輾轉相續。《唯識三十論頌》云(大正31‧61a)︰「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俱,前異熟既盡,復生餘異熟。」《成唯識論》卷八釋此頌云(大正31‧43a)︰
「相見、名色、心及心所、本末,彼取皆二取攝。彼所熏發親能生彼本識上功能,名二取習氣,此顯來世異熟果心及彼相應諸因緣種。俱,謂業種、二取種俱,是疏親緣互相助義,業招生顯故頌先說。
前異熟者謂前前生業異熟果,餘異熟者謂後後生業異熟果。雖二取種受果無窮,而業習氣受果有盡,由異熟果性別難招,等流增上性同易感。由感餘生業等種熟,前異熟果受用盡時復別能生餘異熟果。由斯生死輪轉無窮,何假外緣方得相續﹖此頌意說︰由業二取生死輪迴,皆不離識,心心所法為彼性故。」
演培《成唯識論講記》卷八解此云︰
「頌中所說的二取,論中解說有四種︰(一)取『相見』,就是取那實能取實所那二取,所取是相,能取是見。(二)取『名色』,就是執取五蘊,名是受等四蘊,色是第一色蘊。(三)取『心及心所』,一切五蘊法,都是不離於這二者。如色蘊,是心心所的相分,心所及心是餘四蘊,所以這能總攝五蘊。(四)取『本末』,就是取二異熟的現果。本指第八識,因它是諸異熟的根本,末指餘識中的異熟,因它是第八識的末果。還有一種說法︰第八識的總報品叫做本,餘識等的異熟別報品叫做末。即此本末,攝一切法盡。如是彼上所說的四種二取,皆是屬於頌中所說名言、我執二取所攝。換句話說,就是現行的二取。
如是由彼四種二取之所熏發,一一親能生彼本識上的功能,所以名為二取習氣。然這二取習氣是欲顯示什麼意義﹖當知此是顯示未來世的異熟果心及彼心相應法,各望自果為諸因緣種子,親能生果,是為二取習氣的意義,與一般所說的業種不同。至於論中所說的當來世,雖有分位三世與生死三世的兩種,但這裏所顯示的是生死三世不取分位三世,因為前難『云何有情生死相續』,後說『前異熟果受用盡時,復別能招餘異熟果,由此生死輪轉』。從這前後所說來看,所以知道定侍死三世。(中略)
『前異熟者謂前前生業異熟果』︰意說假定是前一生業所感的果,這個只可叫做前生,假定是過去二生乃至百千生業所感的果,那就可說前之又前。由於具有這樣的二義,所以說為前前生業異熟果。『餘異熟者謂後後生業異熟果』︰意說假定是後一生業所感的果,這個只可叫做後生,假定是未來二生乃至百千生業所感的果,那就可說後之又後。由於具有這樣的二義,所以說為後後生業異熟果。(中略)
由於業種及二取習氣為緣為因,得以證明生死輪迴,皆不離於內在的心識,並不是心外有個什麼法,使令生死相續不斷,因為生死因果,是以心心所法為彼體性的。宗鏡錄說︰『一切生死盡是妄情,若疑虵得病,豈有實境居懷,猶懸沙止饑,但是自心想起。但了唯心,自然無咎!』所以生死相續,完全由相續識而有,如果了解一切唯識,還有什麼生死可得﹖」
(二)見取與戒取︰即五見中的見取見與戒禁取見。語出《成實論》卷十〈二取品〉。
(1)見取︰指對於非實事而生決定心,認為唯獨此為實事餘皆妄語的偏執固陋之見;或對於非勝法卻反生勝想。
(2)戒取︰指捨智而以洗浴等戒望得清淨,也就是非因計因、非道計道的謬見。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