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通訓定聲
[國語辭典(教育部)]ㄕㄨㄛ ㄨㄣˊ ㄊㄨㄥ ㄒㄩㄣˋ ㄉㄧㄥˋ ㄕㄥ
書名。清朱駿聲撰,十八卷,附錄說雅十九篇,古今韻準一卷。朱氏根據說文九千多字,又增附七千多字,從中分析形聲聲符一千一百三十七,分古韻為十八部。變更說文體例,按其所分古韻十八部及形聲聲符排比繫聯。先就字形構造考明本義,次以古書中通用之義分列為轉注、假借、別義等項,兼載聲訓、古韻。為清代文字學的重要著作之一。
絃樂器之一。又稱秦箏,或唐琴。為自古流行於東方諸國之樂器。佛典中,其名散見於六度集經卷七、佛本行集經卷二、卷十四常飾納妃品、正法華經卷一善權品、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卷十五、北本涅槃經卷十一現病品、大哀經卷六十八不共法品、大方等大集經卷四十七諸阿修羅詣佛所品、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六、十誦律卷十九、成實論卷十一假名相品等。說文通訓定聲:「箏,古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為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後加十三弦。」敦煌千佛洞出土之淨土變相圖中亦有類似箏者數種。〔希麟音義卷二、隋書音樂志第十、通典卷一四四、文獻通考卷一三七、 絲竹口傳、A. Stein: The Thousand Buddhas. Pl. ii, vii, xxx〕 p5882
ㄅㄧㄢ, [名]
古代祭祀或宴會上用來盛果實、肉乾等的竹編器具。《說文解字.竹部》:「籩,竹豆也。」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先部》:「豆盛溼物,籩盛乾物,豆重而籩輕。」《周禮.天官.籩人》:「籩人掌四籩之實。」漢.鄭玄.注:「籩,竹器如豆者,其容實皆四升。」《國語.周語中》:「品其百籩,修其簠簋。」
ㄇㄧㄝˋ, [名]
覆蓋物體的巾布。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泰部》:「幭者,覆物之巾。覆車、覆衣、覆體之具皆得稱幭。」
ㄈㄣ, [動]
蒸飯,米煮半熟後以箕漉出再蒸熟。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屯部》:「饙,滫飯也。如今北方蒸飯,先以米下水一涫漉出,再蒸勻熟之。下水涫之曰饙,再蒸之曰餾。」《詩經.大雅.泂酌》:「挹彼注茲,可以饙饎。」
ㄊㄧㄥˊ, [名]
1.紡紗、絡絲或捲棉條的器具。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鼎部》:「筳,所以絡絲 者,蘇俗謂之?頭,筳即其四周挺如柵者。」也稱為「錠」、「錠子」、「筳子」。
2.小的竹枝或木枝。《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中》:「莽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量度五藏,以竹筳導其脈,知所終始,云可以治病。」《文選.東方朔.答客難》:「以筦窺天,以蠡測海,以筳撞鐘。」唐.張銑.注:「莛,小木枝也。」
(一)ㄊㄧㄥˇ, [形]
善、美好。《說文解字.&97d8._104_0.gif;部》:「&97d8._104_0.gif;,善也。」清.段玉裁.注:「人各事其事,是善也。」
[動]
挺立。《說文解字.&97d8._104_0.gif;部》:「&97d8._104_0.gif;,一曰象物出地挺生也。」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鼎部》:「按此字從人立土上,會意。挺,立也。與立同誼。望、廷皆從此為義。」
ㄊㄨㄛˇ, [名]
狹長或長圓形的器物。《說文解字.木部》:「橢,車笭中橢橢器也。」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隨部》:「橢,凡狹長之器皆得曰橢。」
[形]
狹長的、長圓形的。如:「橢圓形」。宋.蘇軾〈張近幾仲有龍尾子石硯以銅劍易之〉詩:「我家銅劍如赤蛇,君家石硯蒼璧橢而窪。」
ㄌㄧㄤˇ, [名]
1.相交的兩股繩子。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壯部》:「緉,絞也,……繩單曰紉,兩股曰纆,亦曰緉。」
2.量詞。古代計算成雙鞋子的單位。三國魏.曹植〈冬至獻履襪頌表〉:「並獻文履七緉,襪百副。」宋.陸游〈廣慧法師贊〉:「一緉草鞋,到處行腳。」
(一)ㄌㄧㄤˋ, [形]
1.遙遠。《集韻.去聲.漾韻》:「倞,遠也。」
2.明亮。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壯部》:「倞,明也。字亦作亮。」
[動]
索求。《禮記.郊特牲》:「祊之為言倞也。」漢.鄭玄.注:「倞,猶索也。」
ㄌㄧㄥˊ, [名]
1.橫在車前後兩旁,用來禦風塵的車闌。通「軨」。《說文解字.竹部》:「笭,車笭也。」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坤部》:「笭,車笭也。按車前後兩旁,禦風塵者。」
2.竹籠。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八上.釋器》:「笭,籠也。」
ㄏㄥˊ, [名]
古代一組玉佩上端的橫玉。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壯部》:「珩者,佩首橫玉,所以繫組。」《國語.晉語二》:「黃金四十鎰,白玉之珩六雙。」三國吳.韋昭.注:「珩,佩上飾也。珩形似磬而小。」
(一)ㄐㄩㄝˊ, [名]
1.同「鶪」。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泰部》:「鴃,假借為鶪。」
2.鸋鴃:動物名。體似黃雀而小,喙尖如錐。全身灰色,有黑褐色斑紋。取茅莠為窠,以麻纏之,懸於樹枝。也稱為「巧婦」、「鷦鷯」。
ㄒㄧˇ, [名]
不結子實的大麻。其莖皮纖維可織夏布。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頤部》:「枲,麻也。牡麻無實者,夏至開花,榮而不實,亦曰夏麻。」《文選.干寶.晉紀論晉武帝革命》:「未嘗知女工絲枲之業,中饋酒食之事也。」
ㄓㄠˋ, [名]
一種畫有龜蛇圖樣的旗子。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小部》:「旐,旗畫龜蛇者。」《詩經.小雅.出車》:「設此旐矣,建彼旄矣。」
(一)ㄔㄣ, [動]
止住。《說文解字.糸部》:「綝,止也。」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臨部》:「按謂係而止之。」
ㄗˋ, [名]
1.起源的地方。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自,自之通訓當為始。」如:「其來有自」。《禮記.中庸》:「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以入德也。」
2.姓。如明代有自勖。
3.二一四部首之一。
[代]
己身。如:「自言自語」、「自給自足」、「自以為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副]
1.主動。如:「自覺」、「自願」。
2.本來。唐.白居易〈嵩陽觀夜奏霓裳〉詩:「開元遺曲自淒涼,況近秋天調是商。」
3.自然、當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紅樓夢.第四回》:「姊姊們暮年相見,自不必說悲喜交集,泣笑敘闊一番。」
4.依然。唐.王勃〈滕王閣〉詩:「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介]
從、由。如:「自古以來」、「自遠而近」。《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唐.柳宗元〈石渠記〉:「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
[連]
1.如果,表示假設的語氣。《左傳.成公十六年》:「自非聖人,外寧必有內憂。」
2.雖然。《禮記.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惡乎用吾情?」《史記.卷三○.平準書》:「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ㄩˋ, [名]
1.筆。《說文解字.聿部》:「聿,所以書也。」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秦以後皆作筆字。」唐.柳宗元〈湘源二妃廟碑〉:「咸執牘聿,至于祠下。」
2.姓。如商代有聿速。
3.二一四部首之一。
[助]
發語詞,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湯誥》:「聿求元聖,與之戮力。」《後漢書.卷八○.文苑傳上.傅毅傳》:「二志靡成,聿勞我心。」
ㄩㄢˋ, [動]
輔助。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手部》:「掾,緣也。按本訓當為佐助之誼,故從手。」
[名]
古代官府屬員的通稱。《漢書.卷三九.蕭何傳》:「(何)以文毋害,為沛主吏掾。」《新唐書.卷四九.百官志四下》:「掾一人,掌通判功曹、倉曹、戶曹事。」
ㄒㄧㄠˇ ㄒㄩㄝˊ, 1.實施初級教育的學校。如:「國民小學」。〈說文解字序〉:「《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 國子先以六書。」宋.趙升《朝野類要.卷二.稱謂.神童》:「十歲以下能背誦,挑試一經或兩小經則可以應補州縣小學生。」
2.研究文字字形、字義及字音的學問。包括文字學、聲韻學及訓詁學等。如:「朱駿聲著有說文通訓定聲、小學識餘等書。」
3.宋人稱灑掃、應對、進退之類的儀節為「小學」。宋.朱熹〈大學章句序〉:「若曲禮、少儀、內則、弟子職諸篇,固小學之支流餘裔。」
4.小道,末流瑣屑之學。《陳書.卷三○.傅縡傳》:「頃代澆薄,時無曠士,苟習小學,以化蒙心,漸染成俗,遂迷正路。」
ㄒㄩㄢˋ ˙ㄊㄡ
製鞋用的木質模型,放置鞋內可使鞋面定型平直不皴。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乾部》:「楦頭,削木如履,置履中,使履成如式,平直不皴。」也稱為「楦子」、「楥頭」。
ㄓㄨ ㄐㄩㄣˋ ㄕㄥ
人名。(西元1788~1858)字豐芑,號允倩,清江蘇吳縣人。研究經學,精於曆算,尤長於說文。著有《說文通訓定聲》、《小學識餘》等書。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