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行
[國語辭典(教育部)]ㄒㄩˇ ㄒㄧㄥˊ
人名。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楚人。主張君民並耕而食,與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雜語)或作掛褡,又作掛搭。正韻曰:「掛與挂同。」懸也。搭者,附也挂也。禪僧止住,云掛搭。懸衣鉢袋於僧堂之鉤也。因之住持許行腳人依住,謂為許掛搭,與掛錫掛鉢等亦同。見掛錫條。
[佛光大辭典]
印法灌頂
又作祕印灌頂、手印灌頂、離作業灌頂。乃大日經卷五祕密漫荼羅品所說三種灌頂之一。指未辦備支具作業,僅以少量供物供養三寶,而由阿闍黎授與弟子傳法印真言之灌頂。印,指傳法灌頂之印;法,指灌頂之規持儀則。蓋對機性具足之弟子,當行傳法灌頂,然弟子資力乏少,未能辦備事業灌頂所需之支具時,阿闍黎則特許行此印法灌頂。又為恐弟子生怠慢心有損眾德,故對機性、資力具足者,必以事業灌頂傳法,而不行印法灌頂。〔大日經疏卷十五、大日經疏鈔卷三、大日經見聞記卷七〕 p2209
自恣
梵語 pravāranā,巴利語 pavāranā。音譯鉢利婆剌拏、鉢和羅。意譯滿足、喜悅、隨意事。乃隨他人之意自己舉發所犯之過錯。夏安居之竟日,清眾舉示自身於見、聞、疑等三事中所犯之罪,面對其他比丘懺悔之,懺悔清淨,自生喜悅,稱為自恣。此日即稱僧自恣日、僧受歲日。依據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上之四自恣宗要篇所載,佛制夏安居九十日,令僧眾會集一處,修道精練身心,堅持戒行,皎潔其行。然人多迷於己行,不自見所犯之過,理應仰憑清眾之慈悲,予以誨示,故於自恣日儘量揭發己罪,請大眾規誡,遂得內彰其私隱,外顯其瑕疵。經此發露懺悔,令得清淨。
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七詳載自恣之規儀。又謂夏安居於四月十六日開始者,其自恣日為七月十五日;於五月十六日開始者,自恣日為八月十五日。據十誦律卷二十三自恣犍度載,佛不許僧眾行非法別自恣、非法和合自恣、有法別自恣等,僅允許行有法和合自恣。另據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歷代三寶紀卷十一等載,佛制安居竟時為歲暮,即於自恣後增添一法歲。
此外,於僧自恣日以飯食供養十方僧眾,能得極大功德,令七世父母皆獲解脫,故古來我國與日本盛行在該日依盂蘭盆經修行盂蘭盆供。〔報恩奉盆經、新歲經、毘尼母經卷四、四分律卷三十七、卷三十八、五分律卷十九、善見律毘婆沙卷十六、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二、釋氏要覽卷下、玄應音義卷十四、翻譯名義集卷四〕 p2529
掛搭
又作掛單、掛搭單、掛錫、掛褡、掛鉢。僧人遊方行腳,入僧堂掛其所[扌*隽]之衣被等於堂內之鉤,有依住叢林之意味。又住持允許行腳人依住,稱為許掛搭。敕修百丈清規卷八楊億之古清規序(大四八‧一一五八上):「學眾無多少、無高下,盡入僧堂依夏次安排,設長連床,施椸架掛塔(疑作搭)道具。」依敕修百丈清規卷五遊方參請條記載,求掛搭,依古規首到客司相看,次往堂司掛搭,送單位經案定,然後到侍司通覆,詣方丈禮拜之。現初到旦過,至客司,具威儀,知客接入,揖坐、燒香、喫茶、略詢來歷。復歸旦過,知客不久即往回禮。又載(大四八‧一一四○中):「如求掛搭,參頭領眾回身,進住持前,稟云:『某等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久聞道風,特來依附,伏望慈悲收錄。』稟訖不伺允否,即普觸禮一拜云:『謝和尚掛搭。』」大抵較嚴厲之師家,均嚴格實行掛搭法,以試驗新入之客僧。掛搭之時限,為八月一日開旦過,翌年之四月一日鎖之;由四月至七月,此期間稱為止掛搭,即不允許雲衲之掛搭。(參閱「掛錫」4585) p4584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掛撘
禪林用語。原意謂來參學之禪僧入僧堂時,將所攜衣鉢袋掛於架上之謂。象徵遊方僧之擬依住該寺。從而引申為赴外地參學之僧人(遊方僧、行腳僧)暫住某一寺院之意。與掛錫、挂錫同意。又作掛單、掛鉢。關於掛撘之手續,《敕修百丈清規》卷五〈遊方參請〉條云(大正48‧1140b)︰「如求掛撘,參頭領眾回身,進住持前,稟云︰某等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久聞道風,特來依附,伏望慈悲收錄。稟訖,不伺允否,即普觸禮一拜,云謝和尚掛撘。」大抵嚴肅之師家,為測試雲水僧之根機,多嚴格實行掛撘法。又,住持允許行腳僧之止住,則稱為「許掛撘」。
〔參考資料〕 《敕修百丈清規》卷五〈住持章〉〉;《敕修百丈清規鈔》卷十一;《禪林象器箋》〈叢軌門〉;《卓州和尚日用規則》。
[南山律學辭典]
地上菩薩方便行十惡
行事鈔‧沙彌別行篇:「攝論云
菩薩護律儀同聲聞
亦名:菩薩輕重等持
行事鈔‧篇聚名報篇:「菩薩設
行事鈔‧沙彌別行篇:「涅槃,
持息世譏嫌戒,與性重戒無別。因說菩薩持戒相,羅剎乞浮囊喻,明五篇六聚護罪法。」資持記釋云:「涅槃,初明持相。息世譏嫌〔戒〕,即目遮戒;遮性等持,故云無別。因下,次以喻顯。度海人喻菩薩,羅剎喻三毒,浮囊喻具戒。」(事鈔記卷四一‧一五‧三)行宗記‧釋正果五篇:「引涅槃
。彼明菩薩輕重等持,堅固不犯。海喻生死,浮囊喻戒,羅剎從乞,喻三不善心。初全乞,喻四重;二乞半,喻十三;三乞手許,喻偷蘭;四乞指許,喻提與提舍;五乞微塵許,喻吉羅。」(戒疏記卷三‧五九‧九)(請參閱『聲聞輕重等持』☆四七八中)
驅他出聚戒緣起
亦名:驅出聚落戒緣起
含註戒本‧九十單提法:「佛在
戒本疏‧九十單提法:「緣起中
,與彼[鬥@斲]恨者,猶是三十中奪衣比丘也;既不許行,又折辱令餓困,故制。」行宗記釋云:「戒緣中,指同前篇。奪衣不往,何有驅還?必是後時復酬宿恨耳。」(戒疏記卷一四‧七九‧九)(請參閱『奪比丘衣戒緣起』九八七上)
[國語辭典(教育部)]
踵
ㄓㄨㄥˇ, [名]
1.腳後跟。《字彙.足部》:「踵,足跟。」《儀禮.士相見禮》:「執玉者則唯舒武,舉前曳踵。」
2.鞋後跟。《莊子.讓王》:「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
[動]
1.追隨、跟隨。《左傳.昭公二十四年》:「吳踵楚,而疆場無備,邑能無亡乎?」
2.繼承、繼續。《楚辭.屈原.離騷》:「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文選.曹植.七啟》:「超隆平於殷周,踵羲皇而齊泰。」
3.登臨。《孟子.滕文公上》:「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
黷武
ㄉㄨˊ ㄨˇ
用兵無度,濫行攻伐。《後漢書.卷七三.劉虞傳》:「瓚即累為紹所敗,而猶攻之不已,虞患其黷武,且慮得志不可復制,固不許行,而稍節其稟假。」
七八下裡
ㄑㄧ ㄅㄚ ㄒㄧㄚˋ ㄌㄧˇ
各方面。元.石君寶《紫雲庭.第一折》:「俺家裡七八下裡窩弓陷坑,你便有七步才無錢也不許行。」元.劉時中〈端正好.既官府甚清明套.滾繡毬〉曲:「三二百錠費本錢,七八下裡去榦取。」
車照
ㄔㄜ ㄓㄠˋ
大陸地區指車輛檢查合格,准許行駛的駕駛執照。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