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行酒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ㄒㄧㄥˊ ㄐㄧㄡˇ
酌酒奉客。《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傳.淳于髡傳》:「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三國演義.第四五回》:「大張筵席,奏軍中得勝之樂,輪換行酒。」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行香

(儀式)行者,施與之義,香者為對佛信心之使(見條),故施與僧而燒之以使勸請佛也。漢書高帝紀曰:「行田宅」,「蘇林曰:行音行酒之行,猶付與也。」此事為法會之嚴儀,非大會不作,作之者多係上位之人。普達王經曰:「佛言:乃昔摩訶文佛時,王為大姓家子。其父供養三尊,父命子傳香。」僧史略中曰:「安法師三例中,第一是行香定座上講,斯乃中夏行香之始也。」同曰:「唐中宗設無遮會,詔五品已上行香,或以然香熏手,或將香末行,謂之行香。」

又燒香謂為行香。修清規聖節曰:「燒香侍者覆住持,來早上堂,至五更住持行香。」尚直編曰:「行中仁禪師,每旦行香。至世尊前,於小合中,別取好香一炷進之。」備用清規達磨忌曰:「行者鳴行香鈸,維那轉身爐前,揖住持上香。」雲麓漫鈔曰:「遺教經云:比邱欲食,先燒香唄案法師行香定坐而講,所以解穢流芬也。乃中夏行香之始。」西溪叢語曰:「行香起於後魏,及江左齊梁間,每燃香薰手,或以香末散行,謂之行香。唐文宗朝省臣奏設齋行香,事無經紀,乃罷。宣宗復釋教,仍行其儀。」演繁露曰:「南史王僧達,好鷹犬。何尚之設八關齋,集朝士,自行香,次至僧達。曰:願郎且放鷹犬。其謂行香次及僧達者,即釋教之行道燒香也。行道燒香者,主齋之人親自周行道場之中,以香爇之於爐也。東魏靜帝常設法會,乘輦行香,高歡執爐步從。凡行香者,步進前,而周匝道場,仍自炷香為禮。靜帝人君也,故以輦代步,不自執爐,而使高歡代執也。以此見行香只是行道燒香,無撒香末事也。」按今作佛事,僧偕主齋者持爐巡壇中,或儀導以出街巷,曰行香,與演繁露說正合。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歡喜天法

又作歡喜天供、聖天供。即指以歡喜天為本尊,為除障難、得富貴所行之修法。《大聖歡喜雙身大自在天毗那夜迦王歸依念誦供養法》云(大正21‧303c)︰「若不知此法者,於餘尊法難得成就,復多障礙。故先可修此道。」

此法之修行可分三種,即浴油供、酒供與華水供。此中,行酒供者較少,其餘二供略如下述︰

(1)浴油供︰即以胡麻油灌浴本尊之像,如《使咒法經》云(大正21‧297b)︰
「當取一升胡麻油,用上咒咒其淨油一百八遍,煖其油,以淨銅器盛著煖油,然後將像放著銅盤油中安置壇內,用淨銅匙,若銅杓等攣油,灌其二像身頂一百八遍。以後日日更咒舊油一百八遍,一日之中七遍灌之。平旦四遍,日午三遍,共成七遍。如是作法,乃至七日隨心所願成,即得稱意。」

(2)華水供︰又稱水歡喜天供。即於壇上安置十一面觀音像與雙身歡喜天像,次將香水盛於水器中,放置在正面,而灌浴之,其餘作法同於浴油供。或將二尊各置一壇,小器亦各別,先行十一面供,復行聖天供。《十一面神咒心經》云(大正20‧154c)︰
「若知身中有諸障難,所求善事多不如心,衰禍時時無因而至,應以香水浴此像身,復取此水咒之一百八遍,以浴毗那藥迦像身,復取咒之一百八遍,自灑其身,一切障難自然消滅,諸有所求無不如意。」

又,密教在修一般大法時,多先修浴油供,然中古時代在修請雨經法時,多以歡喜天供代替浴油供;即以香水灌浴觀音像,浴像畢已,還收取水,對像咒一百八遍,自浴身已,則一切障難悉可消滅云云。

〔參考資料〕 《陀羅尼集經》卷四、卷十一;《大使咒法經》;《毗那夜迦誐那鉢底瑜伽悉地品祕要》;《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卷上。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ㄓㄨㄥ, [名]

1.盛酒的器具。《說文解字.金部》:「鍾,酒器也。」唐.杜甫〈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廣〉詩:「掌中琥珀鍾,行酒雙逶迤。」

2.量詞。古代計算容量的單位。一鍾約等於六斛四斗。如:「千鍾粟」。

3.樂器名。通「鐘」。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若不一叩洪鍾、伐雷鼓,則不識其音響也。」

4.姓。如南朝梁時有鍾嶸。

[動]

積聚。如:「一見鍾情」。唐.杜甫〈望嶽〉詩:「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ㄕㄤ, [名]

酒杯、酒器。如:「銜觴賦詩」。《韓非子.十過》:「平公提觴而起為師曠壽。」《聊齋志異.卷一.嬌娜》:「又命以巨觴行酒,三更始罷。」

[動]

飲酒,或勸人飲酒、敬酒。《呂氏春秋.恃君覽.達鬱》:「管仲觴桓公,曰:『暮矣!』」宋.范成大〈九月三日宿胥口始聞雁〉詩:「把酒不能觴,送目問行李。」



ㄗㄨㄛˇ, [動]

1.輔助。如:「輔佐」、「佐理」。《左傳.襄公十三年》:「使趙武將上軍,韓起佐之。」

2.勸飲、配食。《國語.晉語九》:「召之,使佐食。比已食,三歎。」三國吳.韋昭.注:「佐,猶勸也。」《漢書.卷一.高帝紀下》:「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顏師古注引應劭曰:「佐,助行酒。」

[名]

輔助的人員。如:「縣佐」、「軍佐」、「郵務佐」。

[形]

副的。《禮記.少儀》:「乘貳車則式,佐車則否。」


步爵

ㄅㄨˋ ㄐㄩㄝˊ
行酒。《禮記.少儀》:「未步爵,不嘗羞。」


木履

ㄇㄨˋ ㄌㄩˇ
木製的鞋。《三國演義.第六八回》:「正行酒間,左慈足穿木履,立於筵前。」


罰爵

ㄈㄚˊ ㄐㄩㄝˊ
宴飲行酒令時,敗者被罰飲酒。《新唐書.卷一七七.崔咸傳》:「丞相乃許所由官囁嚅耳語,願上罰爵,度笑受而飲。」


打令

ㄉㄚˇ ㄌㄧㄥˋ
行酒令。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一九.閒人》:「更專以參隨服役資生,舊有百業皆通者,如紐元子,學像生叫聲,教蟲蟻,動音樂,雜手藝,唱詞白話,打令商謎,弄水使拳,及善能取覆供過,傳言送語。」元.張可久〈上小樓.東風酒家〉曲:「東風酒家,西施堪畫,打令續麻,?竹分茶。」也作「行令」。


鬥牙拌齒

ㄉㄡˋ ㄧㄚˊ ㄅㄢˋ ㄔˇ
說開玩笑、調戲的話。《醒世姻緣傳.第一回》:「眾人雖俱是珍哥的舊日知心,只因從良以後,便也不好十分鬥牙拌齒,說了幾句正經話,吃了幾杯壯行酒。」


投壺

ㄊㄡˊ ㄏㄨˊ
古代宴會時的娛樂,賓主依次投矢於壺中,以投中次數決定勝負,勝者斟酒給敗者喝。《禮記.投壺》:「投壺之禮,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執壺。」《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傳.淳于髡傳》:「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後有遺簪,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


六博

ㄌㄧㄡˋ ㄅㄛˊ
一種古代博戲。共有十二棋子,六白六黑,投六箸行六棋。《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傳.淳于髡傳》:「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喻世明言.卷二二.木綿菴鄭虎臣報冤》:「自此無人拘管,恣意曠蕩,呼盧六博,鬥雞走馬,飲酒宿娼,無所不至。」


令官

ㄌㄧㄥˋ ㄍㄨㄢ
古代在宴會中,負責執行酒令的裁判。《紅樓夢.第二八回》:「說著,便要篩酒。寶玉笑道:『押韻就好。』薛蟠道:『令官都准了,你們鬧什麼!』」


交錯觥籌

ㄐㄧㄠ ㄘㄨㄛˋ ㄍㄨㄥ ㄔㄡˊ
觥,古代的大酒杯。籌,行酒令的器具。交錯觥籌指酒器和酒籌交相錯雜。比喻暢飲。宋.林正大〈賀新涼.環滁皆山也〉詞:「交錯觥籌酣宴處,肴蔌雜然陳也。」也作「觥籌交舉」、「觥籌交錯」。


酒色

ㄐㄧㄡˇ ㄙㄜˋ, 1.酒和女色。《漢書.卷八三.朱博傳》:「博為人廉儉,不好酒色游宴。」《三國演義.第二○回》:「公乃國之至戚,猶自殢於酒色,而不思討賊,安得為皇家救難扶災之人乎!」

2.飲酒後臉上所現的顏色。《三國志.卷六四.吳書.諸葛恪傳》:「命恪行酒,至張昭前,昭先有酒色,不肯飲。」

3.酒的顏色。唐.岑參〈虢州西亭陪端公宴集〉詩:「開瓶酒色嫩,踏地葉聲乾。」


嘻笑

ㄒㄧ ㄒㄧㄠˋ, 1.勉強而笑。《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行酒,至蚡,蚡膝曰:『不能滿觴。』夫怒,因嘻笑曰:『將軍貴人也,畢之!』」

2.歡笑。《二刻拍案驚奇.卷五》:「試問他來歷備細,那小孩子應答如流,語言清朗,……不怕面生,就像自家屋裡一般嘻笑自若。」《紅樓夢.第五六回》:「那邊有幾個女孩兒做針線的,也有嘻笑頑耍的。」

3.嘲笑。《新唐書.卷一八一.陳夷行等傳.贊曰》:「宰相王縉以緣業事佐代宗,於是始作內道場,晝夜梵唄,冀穰寇戎,大作盂蘭,肖祖宗像,分供塔廟,為賊臣嘻笑。」


下家

ㄒㄧㄚˋ ㄐㄧㄚ
遊戲、賭博或行酒令時,下一個輪到的人。也稱為「下手」。


下手

ㄒㄧㄚˋ ㄕㄡˇ, 1.動手做。唐.曹唐〈小遊仙〉詩九八首之五一:「玉皇欲著紅龍?,親喚金妃下手裁。」《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若去劫他時,不消賢弟下手。」

2.下方或後面的位置。《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見一所林子裡走出兩個人來,上手的是陳乾娘,下手的是王婆。」《紅樓夢.第四七回》:「一時,鴛鴦來了,便坐在賈母下手。」也作「下首」。

3.知識淺陋或技能低劣的人。清.惲敬〈與李愛堂書〉:「今敬表春麓先生,自謂舉一羽 而知鳳,睹一毛而知麟,世間下手,存買菜之見者,仁弟必能斥其不然。」

4.遊戲、賭博或行酒令時,下一個輪到的人。也稱為「下家」。


行令

ㄒㄧㄥˊ ㄌㄧㄥˋ, 1.發布命令。《左傳.宣公十二年》:「晉之從政者新,未能行令。」《史記.卷四一.越王句踐世家》:「君行令,臣行意。」

2.行酒令。《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是夜賓主兩個,與同王賽兒行令作樂飲酒。」《儒林外史.第五二回》:「賓主七八個人,猜拳行令,大盤大碗,喫了個盡興。」亦 作「打令」。


州閭

ㄓㄡ ㄌㄩˊ
舊時地方行政區域州和閭的合稱,後亦用於泛指鄉里。《禮記.曲禮上》:「故州閭鄉黨稱其孝也,兄弟親戚稱其慈也。」《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傳.淳于髡傳》:「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


帳飲

ㄓㄤˋ ㄧㄣˇ
搭帷帳以設餞行酒席。唐.王維〈觀別者〉詩:「都門帳飲畢,從此謝親賓。」宋.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詞:「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也作「張飲」。


昨兒

ㄗㄨㄛˊㄦ
昨日。《紅樓夢.第四二回》:「昨兒行酒令兒,你說的是什麼?我竟不知那裡來的。」也稱為「昨天」。


無聲戲

ㄨˊ ㄕㄥ ㄒㄧˋ, 1.一種遊戲。《通俗常言疏證.戲玩.無聲戲》引《鄭厚藝圃折中》:「童齔時,與同隊行笑令,曰無聲樂。十數輩環立相視,笙簫鼓板,各司其一,手之所指,口之所擬,儼如其狀,瞠目禁聲,先笑者罰。」

2.酒令中划啞拳。《通俗常言疏證.戲玩.無聲戲》引《通俗編》:「時俗每以此為酒令,今之行酒令者,或以豁啞拳為無聲戲。」

3.書名。清李漁著。為短篇小說集。


於本辭典中已顯示二十筆,其餘筆數將跳過。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