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行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譬喻)佛告諸比丘有蛇行法,何等為蛇行法?謂殺生手常血腥,乃至行十不善等。彼爾時身蛇行,口蛇行,意蛇行。如是身口意蛇行已,向地獄或畜生之一趣。蛇行眾生,謂蛇鼠貓狸等腹行眾生,是名蛇行法。見雜阿含經三十七。
ㄕㄜˊ ㄒㄧㄥˊ
如蛇爬行般迂迴繞行。唐.柳宗元〈至小邱西小石潭記〉:「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現亦用以指汽、機車在道路上作s狀的急行。
(術語)梵音samādhi,舊稱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譯言定,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心定於一處而不動,故曰定。正受所觀之法,故曰受。調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調直定。正心之行動,使合於法之依處,故曰正心行處。息止緣慮,凝結心念,故曰息慮凝心。智度論五曰:「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同二十八曰:「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同二十曰:「諸行和合,皆名為三昧。」同二十三曰:「一切禪定攝心,皆名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世界來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處,心則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則直。」止觀二曰:「通稱三昧者,調直定也。」大論云:「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大乘義章十三曰:「定者當體為名,心住一緣,離於散動,故名為定。言三昧者,是外國語,此名正定。」同二曰:「以心合法,離邪亂,故曰三昧。」同九曰:「心體寂靜,離於邪亂,故曰三昧。」同二十曰:「定者據行便息亂住緣,目之為定。就實而辨真心體寂,自性不動,故名為定。」新稱三摩地,譯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又曰現法樂住。定與正正受。其義同前。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諸佛諸菩薩入有情界平等護念彼等,故曰等念。是就利他業而釋之也。又現定中法樂,故曰現法樂住。正受之異名也。唯識論五曰:「於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智依為業。」探玄記三曰:「三昧此云等持,離沈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法華玄贊二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於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訛也。」玄應音義三曰:「三昧,或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訛也。正言三摩地,此譯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謂持諸功德也。或云正定,謂住緣一境,離諸邪亂也。」菩提心義一曰:「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有情界,平等攝受而護念之者。」
(植物)有神藥樹,名摩陀祇主厭。有大神蛇,身長百二十丈。蛇行索食。有黑頭蟲,身長五丈,行道中與蛇相逢。蛇適舉頭,欲斷前之大蟲。聞藥香,屈頭欲走。蛇身羅於藥樹,身即中斷為兩段。頭半生得走,尾便臭爛。諸毒聞此蛇臭,諸惡毒皆消滅。見善信經下,經律異相三。
(譬喻)譬禪定能正人之邪曲也。智度論曰:「是心從無始來常曲不正,得是正心行處,心則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則直。」
(人名)Ālambāyana,仙人名。修蛇行者。見飾宗記四本。
乃善信經中所載,能驅毒避邪之神奇樹木。據云有神藥樹,名摩陀祇主厭,時天下萬毒,不得妄行。有大神蛇,身長百二十丈,蛇行索食。有黑頭蟲,身長五丈,於行道中與蛇相遇,蛇適舉頭,欲食大蟲,聞神藥樹之藥香,屈頭欲走,然蛇身罹於藥樹,身即斷為二,頭部半生,得遁走,尾部便臭爛;後諸毒聞此蛇臭皆消滅。〔經律異相卷三〕 p4260
(一)原謂彎曲之蛇進入竹筒自然變直。比喻進入禪定之境,其心自然端直。與楞伽師資記之「蛇入筒改曲」一語同義。大智度論卷二十三(大二五‧二三四上):「是心從無始世界來,常曲不端,得正心行處,心則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則直。」
(二)禪林用語。於禪林中,多指昧於靈活無礙之圓融機法,以致陷於進退維谷、滯礙不暢之境地。虛堂和尚語錄卷二(大四七‧九九七中):「僧問:『仰山謂香嚴云:「如來禪許師兄會,祖師禪未夢見在!」此意如何?』師云:『蛇入竹筒。』」 p4783
(一)(梵yogin,藏rnal-ḥbyor-ba)指修行佛法的人︰《觀無量壽經》云(大正12‧344c)︰「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中略)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踊躍。」
此語是修行佛法的通稱。其類別依修行內容而有不同,如修念佛者,被稱為念佛行者;修三密瑜伽者,則為瑜伽行者或真言行者;專誦持《法華經》者,則為法華行者。在古代日本,「行者」一詞亦指專修苦行、住深山、有長髮長爪等特異形狀之修行人。修驗道之開祖役小角,即因在深山修苦行而被稱為「役行者」。
(二)指未剃度而在叢林內服諸勞役的帶髮修行者︰《釋氏要覽》卷上云(大正54‧266c)︰
「善見律云︰有善男子欲求出家,未得衣缽,欲依寺中住者,名畔頭波羅沙(未見譯語)。今詳若此方行者也。經中多呼修行人為行者,行是所修二種行也,者即五蘊假者。是能修行之人也。凡十六歲以上應呼行者。謂男生八歲毀齒,十六陽氣全,以其有意樂信忍,修淨梵行故。自晉時已有此人,如東林遠大師下有辟蛇行者。」
又據《禪林象器箋》所述,行者不剃髮不披帽。其髮二岐,垂於背後。受在家五戒,惟易「不邪淫」為「不淫欲」。六祖從黃梅受衣鉢時,亦現行者相。
行者的種類繁多,依《禪林象器箋》所述,有參頭行者、堂司行者、庫司行者、供頭行者、眾寮行者、六局行者、副參行者、客頭行者、方丈客頭行者、茶頭行者、供過行者、門頭行者、喪司行者、執局行者、方丈行者、庫司客頭行者、喝食行者、直殿行者、監作行者、直靈行者等名稱。又行者所居止的堂房稱為行堂、行者房或童行房。其主稱行堂主,或堂主;有時亦依其所住而稱行者為行堂,又因只受五戒,故亦稱為五戒。
此外,與行者類似的,是淨人,一名苦行。即未剃髮,受眾僧差使,服種種淨業作務的人。
〔參考資料〕 (一)《大日經》〈具緣品〉;《釋氏要覽》。(二)《敕修百丈清規》卷上〈住持章〉;《持寶通覽》卷下。
ㄅㄧㄢˋ ㄙㄨˋ
改變速度。如:「摩托車行駛時不可隨意變速蛇行。」
ㄆㄨˊ ㄈㄨˊ
爬行。《戰國策.秦策一》:「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也作「匍匐」。
ㄑㄧˊ ㄍㄢ ㄕㄤˋ ㄅㄤˇ ㄐㄧ ㄇㄠˊ
(歇後語)好大撣子。撣音諧「膽」。比喻膽大包天。如:「有些年輕人喜歡蛇行騎車,真是旗杆上綁雞毛──好大撣子。」
ㄙˋ ㄅㄞˋ, 1.加重的拜禮。《戰國策.秦策一》:「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水滸傳.第二三回》:「哥哥不棄武二時,就此受武二四拜,拜為義兄。」
2.四度被任命。《新唐書.卷二二三.姦臣傳下.崔胤傳》:「四拜宰相,世謂『崔四入』。」
ㄨㄟ ㄧˊ, 1.從容自得的樣子。《詩經.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漢.鄭玄.箋:「委蛇,委曲自得之貌。」
2.蜿蜒曲折的樣子。《楚辭.屈原.離騷》:「駕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委蛇。」
3.蛇行,俯伏爬行的樣子。《史記.卷六九.蘇秦傳》:「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謝。」《聊齋志異.卷一.宅妖》:「近扶之,膩然而倒,委蛇入壁,移時始沒。」
4.隨順的樣子。《莊子.應帝王》:「吾與之虛而委蛇。」唐.成玄英.疏:「委蛇,隨順之貌也。」今亦指與人勉強酬應,虛應敷衍的樣子。
ㄨㄢˇ ㄨㄢˇ, 1.龍蛇行走的樣子。《晉書.卷二三.樂志下》:「龍飛何蜿蜿,鳳翔何翽翽。」《文選.張衡.西京賦》:「海鱗變而成龍,狀蜿蜿以蝹蝹。」
2.彎曲的樣子。唐.李賀〈五粒小松歌〉:「蛇子蛇孫鱗蜿蜿,新香幾粒洪?飯。」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