蒞止
[國語辭典(教育部)]ㄌㄧˋ ㄓˇ
到臨、到達。如:「歡迎貴賓蒞止!」也作「戾止」。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光大辭典]
竺道生
(355~434)東晉涅槃經學者。又稱道生。鉅鹿(河北平鄉)人,俗姓魏。寓居彭城(江蘇銅山)。後改姓竺。師幼即穎悟,聰慧如神,依瓦官寺竺法汰出家。十五歲登講座,雖宿學名士亦不能抗衡。及至受具足戒,更名遍華夏,王公顯貴皆參其席。初於建業之龍光寺(青園寺)弘法。罽賓沙門僧迦提婆蒞止廬山,譯出阿毘曇心論。師聞之,乃從學「一切有部」之教義。鳩摩羅什至關中,師復負笈北上,依止從學。關中諸僧,咸服其英秀,與道融、僧叡、僧肇等皆為羅什門下之俊傑,稱為關內四聖。義熙五年(409),還歸建業龍光寺。劉宋興起,文帝極敬重之,王弘、顏延之等人皆來問道。景平元年(423),師與慧嚴共請佛陀什在龍光寺譯出五分律。師精通龍樹、提婆之學說,慨嘆當時學者受經文滯礙而疏於圓通義理,遂深究有、空、因、果之理,創立善不受報及頓悟成佛說,並著二諦論、佛性當有論、法身無色論、佛無淨土論、應有緣論等,以闡釋其說。又因閱及法顯所譯之六卷泥洹經,乃謂一闡提人皆得成佛。其時,大般涅槃經尚未傳至,聞者難信,群起攻訐之。師逐遭擯斥,再度入廬山隱居。其後,曇無讖所譯之大般涅槃經傳至南方,內容果如其說,眾師皆歎其卓識。師自此亦得以此經宣說闡提成佛之義。據傳,師曾於江蘇虎丘山聚石為徒,闡述「闡提成佛」之說,感群石點頭,後世遂有「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之美譚。元嘉十一年冬十月,於山中講經,坐化於師子座上。葬於廬山之阜,世壽八十。另撰有維摩詰、法華、泥洹、小品般若等經之義疏。〔出三藏記集卷十二、梁高僧傳卷二、卷三、佛祖統紀卷二十七〕 p3489
會泉
(1874~1943)福建同安人,俗姓張。法名明性,別號印月,自署華滿,晚稱蓮生道人。年十九,依厦門虎溪岩善溫法師出家,二十歲禮漳州龍溪南山崇福寺佛乘法師受具足戒,並依之學律,復請益於南普陀喜參法師。歷參印光、諦閑、幻人、月霞、道階諸師。嘗於南安雪峰寺講楞嚴經、臺灣基隆靈泉寺講金剛經、石井慧月精舍講大乘起信論。民國二年(1913)接任承天寺住持。後曾創辦優曇初級學林。十三年南普陀改為十方道場後,膺選為首任住持。抗日戰爭期間,師率宏船、開論等人南渡新加坡,並赴緬甸仰光、印尼等地弘法。繼蒞止馬來西亞檳城,建妙香林,大弘佛法。民國三十二年示寂於該地,享年七十。師一生曾創設閩南佛學院、楞嚴學舍、佛學研究社、佛教養正院,出版佛教公論月刊,對閩南佛教貢獻甚大。歷住南普陀寺、新加坡龍山寺、光明山普覺寺、檳榔嶼天公壇等。著有大乘起信論科註、佛學常識易知錄、普門品講義、阿彌陀經集講、金剛經講義等書。〔中國佛教近代史下冊(東初)〕 p5475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阿王老藏
清代喇嘛僧。燕京西山人。俗姓賈。幼稟超穎。十歲時,由父母送至崇國寺為沙彌。年十八,即受具足戒。參遊講肆,遍聆奧機。順治十年(1653),應詔入都。十六年上主五台,總理番漢經典。於舊時所譯,多所訂正。康熙十年(1671)年逾七十,退居頤養。日以禪誦課心,長坐不臥。二十二年秋,聖祖幸臨五台山,御書題賜,號為「清涼老人」。二十六年二月晦日集眾,告以十日當去,誡眾勉力修持,勿令墬失。且囑葬禮勿沿世習,唯供齋濟貧是要。至三月九日,端坐而化。享年八十七。
◎附︰〈清涼老人阿王老藏塔銘(節錄)〉(摘錄自張羽新《清政府與喇嘛教》)
皇清大喇嘛清涼老人,法諱阿王老藏,俗姓賈氏,燕京之西山人也。甫十齡,父母送崇國寺為沙彌,十八受具。老人幼稟超穎,度越眾流。習學韋陀典,兼究瑜伽教。青蓮舌本,謝腥腐於所生;黃梅慧根,悟真如於獨覺。禮爍迦千變之座,覺智蕋之頻開。參金剛四句之元,證真空於不壞。自此,番漢經書,一目俱了。參遊講肆,遍聆奧機。至於三密護身,壇儀悉練。五部印契,宣導咸推。未幾,父母、本師相次謝世,哀毀薦度,並獲上生。順治癸巳,西天上士,赴詔入都。老人與同壇五人,攝齋受戒。上士忽諦視曰︰「此中有一五台主人。」眾皆惘然莫測所謂。洎順治己亥,老人果以兼通番漢膺選,乘傳上主五台,總理番漢事務,食俸台邑。洵哉,上士先覺之言,非偶然也。自老人蒞止茲山,乳竇重流,荊條復茂。建道場以報國,捐俸入以施貧。食堂駢集,覺路洪開。經藏缺而必補,供設凋而備修。生平不設衣鉢,飄然無所繫戀。以慈濟為心,以清勤為行。以空諸所有為正觀,以一切平等為應緣。乘五衍之軾而拯溺逝川,開八正之門以大庇交喪。內翰繆彤中,行李嘉猷,假道台嶽,一見皈依。玉帶山門之鎮,雲天瓶水之吟,今古一揆,夫豈漫爾。比歲赴觀闕廷,欽承天問,妙諦微幾,協皇情而嘆賞不置。殊禮異數,膺特眷而錫賚有加。迨康熙辛亥,年逾七十,退居頤養。日以禪誦課心,長坐不臥。業華嚴千部,繙大藏一週。經功迴向,上福九重,德願弘深,下普萬姓災憂,雲漢露跣而禱切蒼穹雨足,郊原唄誦,而慶交黎庶。癸亥秋,聖駕幸山,御筆題賜為『清涼老人』。宸藻流輝,焜耀千古。老人蒞山二十八載,蔭法雲於真際,火宅晨涼。曜慧日於康衢,重昏夜曉。宗風丕振,祖庭用光。座下法嗣,雲礽不替。老人於丁卯二月示寂。至晦日,集眾告以大限,十日當去。遺誡徒眾勉力修持,勿令墬失。且囑喪禮毌得沿襲世俗,惟供齋濟貧是要。屆期,中夜索浴,口誦佛號不絕,端坐而化。蓋三月朔九日也。老人生於明萬曆辛丑三月二十二日,寂於康熙丁卯三月初九日。春秋八十七,僧臘六十九。蒙聖恩賜金修營喪事。於四月二十七日發龕闍維,卜塔於鳳林谷。是日,設闔山齋,濟貧四千餘人。會送者,淄素鱗集,悲林谷。為之銘曰︰台峰有融兮繄維師之功兮。師來台峰,浴象躍龍。師去台峰,噫鐸凄鍾。台峰不鶱兮,師也不沒。台之峰、鳳之谷,秋月與明兮春山與綠。
賜進士第、戶部左侍郎、加一級蔣弘道撰文。
〔參考資料〕 印光《重刻清涼山志》。
普陀宗乘之廟
承德外八廟之一。位於河北承德巿獅子溝北坡,與避暑山莊隔山相望。始建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三月,完成於三十六年八月。係仿布達拉宮形制建造。此廟是乾隆皇帝為慶祝自己六十壽辰及太后八十大壽,用以接待各族王公而建。「普陀宗乘」藏語即「布達拉」之意,故又有「小布達拉宮」之稱。全寺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壯觀,是外八廟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當此寺完工時,適逢明末西遷的土爾扈特蒙古部落與俄軍轉戰千里,重返新疆。因此乾隆帝格外歡喜,除立「普陀宗乘之廟」碑外,又立「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碑,並偕同此部落的首領渥巴錫,以及喀爾喀、內蒙、青海、新疆等地的王公貴族,在廟內的萬法歸一殿舉行盛大的佛教法會。
該寺是具有西藏寺廟風格的大型建築群,佔地二十二萬平方公尺,為外八廟總面積的一半。建築物依山就勢,有大小近四十餘座,可分前、中、後三部分。前部從山門起,經碑亭、五塔門,至琉璃牌坊,中部過琉璃牌坊後,東西兩側有藏式佛殿和僧舍二十餘座,後部則高聳著全寺的主體建築大紅台。其中,較著名且特殊的是五塔門、琉璃牌坊、大紅台和台上的萬法歸一殿。
◎附︰清高宗弘曆〈普陀宗乘之廟碑記〉(摘錄自張羽新《清政府與喇嘛教》)
山莊迤北,普陀宗乘之廟之建,仿西藏,非仿南海也。南海普陀,在浙東定海縣境。朝山之舶,歲歲凌越洪濤濫涆間,擎薌頂禮唯謹,曰「大士道場」,舍茲奚屬﹖是獨震旦緇流方隅所見故。然考之貝夾,普陀有三︰一居額訥特珂克,一居圖伯特,一居南海。蓋南海特大士行教至此,偶一示現云耳,庸可以此為是,而彼為非乎﹖額訥特珂克即印度,是由此以證西來因緣,自印度而西藏,自西藏而南海,了了可證。第印度金剛座,遼遠難稽,詎若西藏都綱法式具備,為天人攝受之閎規,藩服皈依之總滙也哉!乃者歲庚寅,為朕六秩慶辰;辛卯,恭遇聖母皇太后八旬萬壽。自舊隸蒙古喀爾喀、青海王公、台吉等,暨新附準部、回城眾蕃長,連軫偕徠,臚歡祝嘏。念所以昭褒答示惠懷者,前期咨將作營構斯廟,以乾隆三十二年三月經始,至三十六年八月訖工。廣殿重台,穹亭翼廡,爰逮陶範斤鑿,金碧髤堊之用,莫不嚴淨如制。夫群藩信心回向,厥惟大慈氏之教,而熱河尤我皇祖聖祖仁皇帝撫綏列服,歲時肆覲之區。向也,西陲內面景從,朕勤思纘述,普寧、安遠、普樂諸剎所為,嗣溥仁、溥善而作也。今也,逢國大慶,延洪曼羡,而斯廟聿成。三乘之宗,實其統會。於焉宣寶鐸、演金輪,關禽流梵樂之音,塞樹種菩提之果。一切國土善信,膜拜歡喜,以為得未曾有。而久入俄羅斯之土爾扈特,以其為外道,非黃教所概,舍久牧之額濟勒,率全部數萬人,歷半年餘,行萬有數千里,傾心歸順,適於是時蒞止瞻仰。善因福果,誠有不可思議者。是則山莊之普陀,與西藏之普陀一如,與印度之普陀亦一如,與南海之普陀亦何必不一如。然一推溯夫建廟所由來,而如不如又均可毌論。即如如之本義,豈外是乎﹖先是群藩合辭,請進千佛像,懇款弗可卻。因命就廟中庋閣奉之。
[國語辭典(教育部)]
戾止
ㄌㄧˋ ㄓˇ
來臨、來到。《詩經.魯頌.泮水》:「魯侯戾止,言觀其旂,其旂茷茷。」《文選.王蘭棲.頭?寺碑文》:「金粟來儀,文殊戾止。」也作「蒞止」。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