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苾芻解脫隨煩惱

[法相辭典(朱芾煌)]

瑜伽七十卷十七頁云:云何苾芻解脫隨煩惱?謂解脫五種隨煩惱故。何等為五?一、思慕居家;二、毀犯禁戒;三、憶先所受分別俱行不正作意;四、耽著未來所有境界,發起貪憂;五、於法慳吝。若諸愚夫、於四大種造色自相,不如實知;謂之為己父母妻子,乃至朋友宰官親屬及兄弟等。於唯形色,謂戲笑等。於唯身語所有動作,起有情想俱行作意。由此因緣,起邪分別,妄計為我父母妻子乃至朋友宰官親屬及兄弟等。由此分別妄計因緣,發起種種居家思慕。諸有智者、了知唯有諸色自相;無有情想;故能解脫初隨煩惱。所以者何?從久遠來,由見種種各別形色,建立安佈,或時與他而共集會;如是見已;便謂為我父母妻子;廣說乃至是我朋友宰官親屬。或謂為他。非生無色諸有情類,有如是事。又諸愚夫、不如實知愚夫之相、及智者相。由不如實知故;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凡所現行身語意業、皆不清淨,亦無清淨尸羅正命。諸有智者、如實知故;當知一切與彼相違。故能解脫第二隨煩惱。又諸愚夫、於非如理,不能如實知非如理。於其如理,不能如實知是如理。於先所受隨順欲貪可意諸法,不正作意,起欲尋思;堅著不捨,不棄不吐。於隨順恚不可意法,起恚尋思;於隨順害不可意法,起害尋思。餘如前說。諸有智者、於其如理,能如實知此是如理。於非如理,能如實知此非如理。於先所受如前所說差別諸法,或不追憶;或正思惟;或不失念。於彼所緣,不起欲尋;乃至害尋。設復生起;而不堅著。廣說如前。故能解脫第三隨煩惱。又諸愚夫、於根護功德,不如實知。不護過患,不如實知。於現在世現前別境,發生愛恚,雜染其心。於諸可意色等境界,希慕欲見。於不可愛色等境界,心生厭逆。於可意境,心生希慕;是名為貪。懷此貪者、若彼境界變壞之時;心便下慼。是名為憂。諸有智者、一切道理、當知皆悉與此相違。故能解脫第四隨煩惱。又諸愚夫、於諸貪欲不正法中,不能如實知其過患。常為餘四慳所漂溺。復起法慳。諸有智者、於彼過患,能如實知。於餘四慳,尚不生起。設起;尋捨。終不堅著。況起法慳。彼既如是遠離法慳;若遇樂法補特伽羅;即為宣說大師所說素怛纜毗奈耶摩怛理迦相應聖教,令其受持;廣為無間分別開示,終不隱祕。故能解脫第五隨煩惱。是名苾芻成就第一解脫隨煩惱支。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