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
[國語辭典(教育部)]ㄏㄨㄚ ㄍㄨㄛˇ ㄕㄢ
明吳承恩小說《西遊記》中,蘊育孫悟空的地方。《西遊記.第一回》:「臣奉旨觀聽金光之處,乃東勝神洲海東傲來小國之界,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產一卵,見風化一石猴。」
[佛光大辭典]
海青寺阿育王塔
位於江蘇連雲市東南,花果山下大村水庫之濱。建於北宋天聖四年(1026)。為一座模仿樓閣式之磚塔,共有八面九層,高約三十五公尺。塔內有迴廊,一至八層建八邊形塔心磚柱,柱上有半圓形佛龕四個。第九層內無塔心柱和迴廊,壁上置磚造斗栱,構成八角形藻井。各層樓梯設於塔心柱內,上下銜接交錯而成。塔磚內曾發現木骨殘跡,足證建造之時已採用木骨結構。清康熙七年(1668)七月,山東郯城發生八點五級大地震,連雲損害頗大,然此塔巍然無損。 p4169
明代的白話長篇小說。係吳承恩於明穆宗隆慶四年(1570)左右,以玄奘三藏赴印度取經為題材改寫而成。全書分一百回,敘述在花果山水簾洞吸收天地精氣而生的石猴孫悟空,悟得七十二種變幻之妙,與豬八戒、沙悟淨協助赴西天(印度)取經的三藏(玄奘)法師,最後終於達成悲願云云。該書敘述玄奘等人在取經途中共遭遇了八十一難。其中以孫悟空大戰平頂山的金角大王、銀角大王,以及火焰山的鐵扇公主、牛魔王的故事,最為膾炙人口。三藏取經的故事雖自宋代即已普及民間,但吳承恩卻是第一位成功地將它改編成長篇小說的人。他將三教混淆式的宗教觀、人道主義及幽默感巧妙融合在故事中,並藉三名從者的性格技巧地反映出現實主義者、樂觀論者、悲觀論者的性格,其豐富的幻想力與文學才能是值得讚嘆的。
關於本書的各種刊本,就明刊本而言,有華陽洞天主人校本(二十卷),以及李卓吾評本(不分卷)與節略本等三種系統。在清刊本方面,有加上宗教解釋的六種系統的刊本。但是以陳士斌的《西遊真詮》最為普及。
◎附︰陳寅恪〈西遊記玄奘弟子故事之演變〉(摘錄)
印度人為最富於玄想之民族,世界之神話故事多起源於天竺,今日治民俗學者皆知之矣。自佛教流傳中土後,印度神話故事亦隨之輸入。觀近年發現之敦煌卷子中,如《維摩詰經》〈文殊問疾品〉演義諸書,益知宋代說經,與近世彈詞章回體小說等,多出於一源,而佛教經典之體裁與後來小說文學,蓋有直接關係。此為昔日吾國之治文學史者,所未嘗留意者也。僧祐《出三藏記集》卷九〈賢愚經記〉云︰
「河西沙門釋曇學威德等凡有八僧,結志遊方,遠尋經典,於于闐大寺遇般遮于瑟之會。般遮于瑟者,漢言五年一切大眾集也。三藏諸學各弘法寶,說經講律依業而教。學等八僧隨緣分聽,於是競習胡音,折以漢義。精思通譯,各書所聞。還至高昌,乃集為一部。」
據此,則《賢愚經》者,本當時曇學等八僧聽講之筆記也。今檢其內容,乃一雜集印度故事之書。以此推之,可知當日中央亞細亞說經,例引故事以闡經義。此風蓋導源於天竺,後漸及於東方。故今大藏中《法句譬喻經》等之體製,實印度人解釋佛典之正宗。此土釋經著述,如天台諸祖之書,則已支那化,固與印度釋經之著作有異也。夫說經多引故事,而故事一經演講,不得不隨其說者聽者本身之程度及環境,而生變易,故有原為一故事,而歧為二者,亦有原為二故事,而混為一者。又在同一事之中,亦可以甲人代乙人,或在同一人之身,亦可易丙事為丁事。若能溯其本源,析其成分,則可以窺見時代之風氣,批評作者之技能,於治小說文學史者儻亦一助歟﹖
鳩摩羅什譯《大莊嚴經論》卷三第十五故事,難陀王說偈言︰
「昔者頂生王,將從諸軍眾。并象馬七寶,悉到於天上。羅摩造草橋,得至楞伽城。吾今欲昇天,無有諸梯隥。次詣楞伽城,又復無津梁。」
寅恪案,此所言乃二故事,一為頂生王昇天因緣,見於康僧會譯《六度集經》卷四第四十故事、《涅槃經》〈聖行品〉、《中阿含經》卷十一〈王相應品四洲經〉、元魏‧吉迦夜、曇曜共譯之《付法藏因緣傳》卷一、鳩摩羅什譯《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下卷、不空譯《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護國品〉、法炬譯《頂生王故事經》、曇無讖譯《文陀竭王經》、施護譯《頂生王因緣經》及《賢愚經》卷十三等。梵文《Divyāvadāna》第十七篇亦載之,蓋印度最流行故事之一也。茲節錄《賢愚經》〈頂生王緣品〉第六十四之文如下︰
「(頂生王)意中復念,欲生忉利,即與群眾蹈虛登上。時有五百仙人住在須彌山腹,王之象馬屎尿落汙仙人身。諸仙相問,何緣有此﹖中有智者告眾人言,吾聞頂生欲上三十三天,必是象馬失此不淨。仙人忿恨,便結神咒,令頂生王及其人眾悉住不轉。王復知之,即立誓願,若我有福,斯諸仙人悉皆當來,承供所為。王德弘博,能有感致,五百仙人盡到王邊,扶輪御馬,共至天上。未至之頃,遙睹天城,名曰快見,其色皦白,高顯殊特。此快見城有千二百門,諸天惶怖,悉閉諸門,著三重鐵門。頂生王兵眾直趣不疑,王即取貝吹之,張弓扣彈,千二百門一時皆開。帝釋尋出,與共相見,因請入宮,與共分坐。天帝人王貌類一種,其初見者,不能分別,唯以眼眴遲疾知其異耳。王於天上受五欲樂,盡三十六帝,末後帝釋是大迦葉。時阿修羅王興軍上天,與帝釋鬭。帝釋不如。頂生復出,吹貝扣弓,阿修羅王即時崩墬。頂生自念,我力如是,無有等者。今與帝釋共坐何為﹖不如害之,獨霸為快。惡心已生,尋即墮落,當本殿前,委頓欲死。諸人來問,若後世問頂生王云何命終,何以報之﹖王對之曰,若有此問,便可答之,頂生王者由貪而死。統領四域四十億歲,七日雨寶,及在二天,而無厭足,故致墬落。」
此鬧天宮之故事也。
又印度最著名之紀事詩《羅摩延傳》第六編,工巧猿名Nala者,造橋渡海,直抵楞伽。此猿猴故事也。蓋此二故事本不相關涉,殆因講說《大莊嚴經論》時,此二故事適相連接,講說者有意或無意之間,併合鬧天宮故事與猿猴故事為一,遂成猿猴鬧天宮故事。其實印度猿猴之故事雖多,猿猴而鬧天宮,則未之聞。支那亦有猿猴故事,然以吾國昔時社會心理,君臣之倫,神獸之界,分別至嚴。若絕無依藉,恐未必能聯想及之。此《西遊記》孫行者大鬧天宮故事之起源也。
又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
卷三佛制苾芻髮不應長緣略云︰
「時具壽牛臥在憍閃毗國,住水林山出光王園內豬坎窟中。後於異時,其出光王於春陽月,林木皆茂,鵝雁鴛鴦鸚鵡舍利孔雀諸鳥,在處哀鳴,遍諸林苑。出光王命掌園人曰︰汝今可於水林山處,周遍芳園,皆可修治。除眾瓦礫,多安淨水,置守衛人。我欲暫往園中遊戲。彼人敬諾,一依王教。既修營已,還白王知。時彼王即便將諸內宮以為侍從,往詣芳園。遊戲既疲,偃臥而睡。時彼內人,性愛花果,於芳園裏隨處追求。時牛臥苾芻鬚髮皆長,上衣破碎,下裙垢惡,於一樹下跏趺而坐。宮人遙見,各並驚惶,唱言︰有鬼!有鬼!苾芻即往入坎窟中。王聞聲已,即便睡覺,拔劍走趁。問宮人曰︰鬼在何處﹖答曰︰走入豬坎窟中。時王聞已,行至窟所,執劍而問,汝是何物﹖答言︰大王!我是沙門。王曰︰是何沙門﹖答曰︰釋迦子。問言︰汝得阿羅漢果耶﹖答言︰不得。汝得不還,一來,預流果耶﹖答言︰不得。且置斯事,汝得初定,乃至四定﹖答︰並不得。王聞是已,轉更瞋怒,告大臣曰︰此是凡人,犯我宮女,可將大蟻填滿窟中,蜇螫其身。時有舊住天神近窟邊者,聞斯語已,便作是念︰此善沙門,來依附我,實無所犯,少欲自居。非法惡王,橫加傷害。我今宜可作救濟緣。即自變身為一大豬,從窟走出。王見豬已,告大臣曰︰可將馬來,并持弓箭。臣即授與,其豬遂走,急出花園。王隨後逐。時彼苾芻,急持衣鉢,疾行而去。」
《西遊記》豬八戒高家莊招親故事,必非全出中國人臆撰,而印度又無豬豖招親之故事,觀此上述故事,則知居豬坎窟中,鬚髮蓬長,衣裙破垢,驚犯宮女者,牛臥苾芻也。變為大豬,從窟走出,代受傷害者,則窟邊舊住之天神也。牛臥苾芻雖非豬身,而居豬坎窟中,天神又變為豬以代之,出光王因持弓乘馬以逐之,可知此故事中之出光王,即以牛臥苾芻為豬。此故事復經後來之講說,憍閃毗國之憍,以音相同之故,變為高家莊之高。驚犯宮女,以事相類似之故,變為招親。輾轉代易,賓主淆混,指牛臥為豬精,尤覺可笑。然故事文學之演變,其意義往往由嚴正而趨於滑稽,由教訓而變為譏諷,故觀其與前此原文之相異,即知其為後來作者之改良。此《西遊記》豬八戒高家莊招親故事之起原也。
又《慈恩法師傳》卷一云︰
「莫賀延磧長八百餘里,古曰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是時顧影,唯一心但念觀音菩薩及般若心經。初法師在蜀,見一病人身瘡臭穢,衣服破污,愍將向寺,施與衣服飲食之直。病者慚愧,乃授法師此經。因常誦習。至沙河間,逢諸惡鬼,奇狀異類,遶人前後,雖念觀音,不能令去,及誦此經,發聲皆散。在危獲濟,實所憑焉。」
此傳所載,世人習知(近人《西遊記考證》亦引之),即《西遊記》流沙河沙和尚故事之起原也。
據此三者之起原,可以推得故事演變之公例焉。
一曰︰僅就一故事之內容,而稍變易之,其事實成分殊簡單,其演變程序為縱貫式。如原有玄奘度沙河逢諸惡鬼之舊說,略加附會,遂成流沙河沙和尚故事之例是也。
二曰︰雖僅就一故事之內容變易之,而其事實成分不似前者之簡單,但其演變程序尚為縱貫式。如牛臥苾芻之驚犯宮女,天神之化為大豬。此二人二事,雖互有關係,然其人其事,固有分別,乃接合之,使為一人一事,遂成豬八戒高家莊招親故事之例是也。
三曰︰有二故事,其內容本絕無關涉,以偶然之機會,混合為一。其事實成分,因之而複雜。其演變程序,則為橫通式。如頂生王昇天爭帝釋之位,與工巧猿助羅摩造橋渡海,本為各自分別之二故事,而混合為一。遂成孫行者大鬧天宮故事之例是也。
又就故事中主人之構造成分言之,第三例之範圍,不限於一故事,故其取用材料至廣。第二例之範圍,雖限於一故事,但在一故事中之材料,其本屬於甲者,猶可取而附諸乙,故其取材尚不甚狹。第一例之範圍則甚小,其取材亦因而限制,此故事中原有之此人此事,雖稍加變易,仍演為此人此事。今《西遊記》中玄奘弟子三人,其法寶神通各有等級。其高下之分別,乃其故事構成時,卷範圍之廣狹所使然。觀於上述此三故事之起源,可以為證也。
〔參考資料〕 胡適《西遊記考證》;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鄭振鐸〈西遊記的演化〉;無執〈西遊記單是神魔小說嗎﹖〉(《諦觀》雜誌第三十九期)。
ㄒㄧㄠ, [動]
1.除去。如:「消滅」、「消毒」。《孟子.滕文公下》:「鳥獸之害人者消,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宋.陸游〈秋夜懷吳中〉詩:「巴酒不能消客恨。」
2.散失。如:「消失」、「煙消雲散」、「香消玉殞」。
3.減退、衰退。如:「此消彼長」。《易經.泰卦.彖曰》:「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4.排遣、打發。如:「消遣」、「消暑」。三國魏.曹植〈感節賦〉:「登高墉以永望,冀消日以忘憂。」
5.耗損、耗費。如:「消費」、「消耗」。
6.溶解。如:「冰消瓦解」。《禮記.月令》:「雪不降,冰凍消釋。」
7.享受。如:「消受」。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沒福消軒馬駟車,大纛高牙。」
8.需要。如:「不消說」、「只消一天」。《西遊記.第二回》:「那裡消一個時辰,早看見花果山水簾洞。」
9.禁得住、禁得起。宋.辛棄疾〈摸魚兒.更能消〉詞:「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10. 配得、值得。唐.司空圖〈淮西〉詩:「莫誇十萬兵威盛,消個忠良效順無。」宋.柳永〈鳳棲梧.佇倚危樓風細細〉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名]
音訊、訊息。如:「消息」。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三折》:「兩頭往來,傳消寄信都是我。」
ㄇㄧㄥˊ ㄓㄨㄤˋ
以言語來形容事物。《西遊記.第八回》:「那廝乃花果山產的一妖猴,罪惡滔天,不可名狀。」
ㄈㄨˊ ㄉㄧˋ, 1.安樂的地方。如:「居此福地之上,過著安樂幸福的日子。」
2.名山勝地,神仙所居。《西遊記.第一回》:「碣上有一行楷書大字,鐫著:『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
3.道教的寺院。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這裡有甚麼閒散心處?名山勝境,福地寶坊皆可。」
ㄊㄡ ㄔ, 1.未經允許,將食物拿來吃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猴行者曰:『我因八百歲時,偷吃十顆,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鐵棒,配在花果山紫雲洞,至今肋下尚痛,我今定是不敢偷吃了!』」
2.避開他人注意,暗中的吃。《紅樓夢.第六九回》:「這樣好菜好飯浪著不吃,卻往園裡去偷吃。」
ㄊㄧㄝˇ ㄅㄤˋ
鐵鑄的棒子。《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鐵棒,配在花果山紫雲洞。」《三國演義.第六三回》:「吾夜夢一神人,手執鐵棒擊吾右臂,覺來猶自臂痛。」
ㄊㄧㄢ ㄅㄧㄥ, 1.王者的軍隊。唐.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五:「塞虜乘秋下,天兵出漢家。」
2.天神的兵。《西遊記.第五回》:「當時李天王傳了令,著眾天兵扎了營,把那花果山圍得水泄不通。」
ㄋㄠˋ ㄊㄧㄢ ㄍㄨㄥ
戲曲劇目。隋唐故事戲。描寫西遊記裡的孫悟空因未被邀請參加王母的蟠桃宴,乃偷蟠桃、盜御酒,又入兜率宮盜食老君金丹,逕回花果山。玉帝大怒,乃派遣李天王率十萬神兵往擒孫悟空,卻仍為孫悟空所敗。
ㄓㄥˋ ㄉㄤ ㄓㄨㄥ
正中央。《西遊記.第一回》:「只見正當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書大字,鐫著『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
ㄔㄥˇ ㄒㄩㄥ ㄔㄥˇ ㄕˋ
依恃力量,囂張拔扈。《西遊記.第三回》:「近因花果山生水簾洞住妖仙孫悟空者,欺虐小龍,強坐水宅,索兵器施法施威,要披掛騁兇騁勢。」
ㄕㄨㄟˇ ㄌㄧㄢˊ ㄉㄨㄥˋ, 1.瀑布垂瀉遮掛於前的山洞。元.尚仲賢《柳毅傳書.第二折》:「只因俺在唐堯之時,差行了雨,害得天下洪水九年,因此一向罰在這錢塘水簾洞受罪。」《西遊記.第五八回》:「原來他水簾洞本是一股瀑布飛泉,遮掛洞門,遠看似一條白布簾兒。」
2.戲曲劇目。隋唐故事戲。敘石猴孫悟空占據花果山為王,並下海大鬧龍宮,索得金箍棒的故事。
ㄨㄟˊ ㄎㄨㄣˋ
圍住對方,使其不能逃走。《三國演義.第一一二回》:「昭令兵四面圍困,併力攻城。」《西遊記.第五回》:「佈一十八架天羅地網下界,去花果山圍困,定捉獲那廝處治。」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