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界異生
[法相辭典(朱芾煌)]顯揚三卷十五頁云:色界異生,謂生色界,未見諦者。
[法相辭典(朱芾煌)]
十一種生
瑜伽六十卷十四頁云:如先所說生雜染義,當知此生,略有十一。一、一向樂生。謂一分諸天。二、一向苦生。謂諸那落迦。三、苦樂雜生。謂一分諸天人鬼傍生。四、不苦不樂生。謂一分諸天。五、一向不清淨生。謂欲界異生。六、一向清淨生。謂已證得自在菩薩。七、清淨不清淨生。謂色無色界異生。八、不清淨清淨處生。謂在欲界般涅槃法有暇處生。九、清淨不清淨處生。謂生色無色界異生。十、不清淨不清淨處生。謂生欲界異生,不般涅槃法。設般涅槃法;無暇處生。十一、清淨清淨處生。謂生色無色界非異生諸有學者。
瑜伽六十四卷十一頁云:復次即此諸諦為據為依為建立處,立十三種補特伽羅。云何十三種補特伽羅?謂欲界異生,色界異生,無色界異生,欲界有學,色界有學,無色界有學,欲界無學,色界無學,無色界無學,欲界獨覺,欲界菩薩,色界菩薩,不可思議如來。
顯揚十八卷十六頁云:論曰:當知欲色無色三界,有十二種相差別。一、多種差別。此復六種,應知。謂多種所依,多種相貌,多種處所,多種境界,多種煩惱,多種作意。二、趣差別。三、苦、樂、不苦不樂,俱行差別。四、有難無難差別。謂欲界、或有難,或無難。上二界,唯有難。少功能故。五、不清淨處不清淨身等差別。謂或有處、不清淨,身清淨。謂欲界無難處生。或有處清淨,非身清淨。謂色無色界異生。或有處不清淨,身不清淨。謂欲界有難處生。或有處清淨,身清淨。謂色無色界已見諦者。六、受用差別。謂欲界、受用外門境界,及受用四食。上二界,受用內門境界,及受用三食。七、善根勝劣差別。八、雜惡行,不雜惡行,善根差別。九、麤重厚薄差別。十、生差別。十一、得自體差別。謂於欲界、具四種得自體。上二界,唯有一種。由彼界無故自害,亦無他害故。十二、言說差別。謂欲界中具四種言說。色界無覺。無推度故。無色界中,一切無有。
雜集論五卷十一頁云:又此四食,差別建立,略有四種。一、不淨依止住食。謂欲界異生。由具縛故。二、淨不淨依止住食。謂有學,及色無色界異生。有餘縛故。三、清淨依止住食。謂阿羅漢等,解脫一切縛故。四、示現住食。謂諸佛,及已證大威德菩薩由唯示現食力住故。
瑜伽五十六卷三頁云:問:於諸蘊中,何義,幾蘊,是有色?答:即以此性還說此性。色自性義,是有色義。一蘊是有色。
二解 顯揚五卷十五頁云:問:何義,幾種,是有色?答:即以有色自體義故。一蘊是有色。
三解 雜集論三卷五頁云:云何有色?幾是有色?為何義故,觀有色耶?謂色自性故,依大種故,喜集故,有方所故,處遍滿故,方所可說故,方處所行故,二同所行故,相屬故,隨逐故,顯了故,變壞故,顯示故,積集建立故,外門故,內門故,長遠故,分限故,暫時故,示現故,是有色義。色自性者:謂即用色法為自性故,名為有色。非與餘色合故,名為有色。是故最初說色自性。依大種者:此顯與餘色合故,名有色。諸所造色,與大種色合故,名有色諸大種色,展轉合故,名有色。喜集者:即有色法,以喜為集,名為喜集。非如現在喜愛,以先觸受等為集,名為喜集。有方所者:有分量故。處遍滿者:形量遍十方故。方所可說者:可說在此在彼方故。方處所行者:謂隨所住方所緣性故。二同所行者:謂二有情,共所緣性故。非如無色法,如自所受,他不能取故。相屬者:謂眼識等,亦名有色。繫屬有色根故。隨逐者:謂生無色界異生,諸色種子所隨逐故。顯了者:謂諸尋思。由能顯了所緣境故。變壞者:謂五蘊。由手等所觸,受等所切,隨其所應,即便變壞。以變壞是色義故。顯示者:謂諸言說,顯示義故。積集建立者:謂極微已上色。有微細分可建立故。外門者:謂欲界色。妙欲愛所生故。內門者:謂色界色。定心愛所生故。由此道理,說彼諸色,名意生身。長遠者:謂異生色。不可建立前後兩際有邊量故。分限者:謂有學色。已作生死分限故。暫時者:謂無學色。唯餘現在一有身故。示現者:謂如來等所現諸色。唯是示現,非真實故。一切皆是有色。或隨所應。一切是有色者:謂變壞色等。隨所應者:謂餘色。外門等六色差別,當知與受等共。為捨執著有色我故,觀察有色。
瑜伽五十一卷十七頁云:云何因緣?謂諸色根、根依、及識,此二、略說能持一切諸法種子。隨逐色根,有諸色根種子、及餘色法種子、一切心心法等種子。若隨逐識;有一切識種子、及餘無色法種子、諸色根種子所餘色法種子。當知所餘色法自性,唯自種子之所隨逐。除大種色。由大種色、二種種子所隨逐故。謂大種種子、及造色種子。即此所立隨逐差別種子相續,隨其所應,望所生法,是名因緣。復次若諸色根、及自大種,非心心法種子所隨逐者;入滅盡定,入無想定,生無想天,後時不應識等更生。然必更生。是故當知心心所種子,隨逐色根。以此為緣,彼得更生。復次若諸識、非色種子所隨逐者;生無色界異生,從彼壽盡業盡沒已,還生下時,色無種子,應不更生。然必更生。是故當知諸色種子,隨逐於識。以此為緣,色法更生。又云:復次此所建立種子道理,當知且依未建立阿賴耶識聖教而說。若已建立阿賴耶識;當知略說諸法種子,一切皆依阿賴耶識。又彼諸法,若未永斷,若非所斷;隨其所應,所有種子隨逐應知。
二解 如四緣中說。
三解 如十二分教中說。
四解 瑜伽八十五卷十二頁云:因緣者:謂諸行種子。
五解 顯揚六卷八頁云:因緣者:謂諸經中列請者姓名已,而為宣說;及諸所有毗奈耶攝有緣起教別解脫戒經等;是為因緣。
六解 成唯識論二卷十六頁云:能熏生種,種起現行,如俱有因,得士用果。種子前後自類相生,如同類因,引等流果。此二於果,是因緣性。除此,餘法皆非因緣。設名因緣;應知假說。
七解 成唯識論七卷十七頁云:一、因緣。謂有為法、親辦自果。此體有二。一、種子,二、現行。種子者:謂本識中善染無記諸界地等功能差別,能引次後自類功能,及起同時自類現果。此唯望彼是因緣性。現行者:謂七轉識及彼相應所變相見性界地等,除佛果善,極劣無記,餘熏本識,生自類種。此唯望彼是因緣性。第八心品,無所熏故;非簡所依,獨能熏故;極微圓故;不熏成種。現行同類,展轉相望,皆非因緣。自種生故。一切異類,展轉相望,亦非因緣。不親生故。有說:異類同類現行展轉相望為因緣者;應知假說,或隨轉門。有唯說種是因緣性;彼依顯勝,非盡理說。聖說轉識與阿賴耶展轉相望為因緣故。
八解 集論三卷三頁云:何等因緣?謂阿賴耶識、及善習氣。又自性故,差別故,助伴故,等行故,增益故,障礙故,攝受故;是因緣義。自性者:謂能作因自性。差別者:謂能作因差別。略有二十種。一、生能作。謂識和合望識。二、住能作。謂食望已生及求生有情。三、持能作。謂大地望有情。四、照能作。謂鐙等望諸色。五、變壞能作。謂火望薪。六、分離能作。謂鎌等望所斷。七、轉變能作。謂工巧智,等望金銀等物。八、信解能作。謂煙望火。九、顯了能作。謂宗因喻,望所成義。十、等至能作。謂聖道望涅槃。十一、隨說能作。謂名想見。十二、觀待能作。謂觀待此故,於彼求欲生。如待飢渴,追求飲食。十三、牽引能作。謂懸遠緣。如無明望老死。十四、生起能作。謂鄰近緣。如無明望行。十五、攝受能作。謂所餘緣。如田水糞等,望穀生等。十六、引發能作。謂隨順緣。如正事王,令王悅豫。十七、定別能作。謂差別緣。如五趣緣,望五趣果。十八、同事能作。謂和合緣。如根不壞,境界現前,作意正起,望所生識。十九、相違能作。謂障礙緣。如雹望穀。二十、不相違能作。謂無障礙緣。如穀無障。助伴者:謂諸法共有而生;必無缺減。如四大種及所造色,隨其所應。等行者:謂諸法共有等行所緣,必無缺減。如心心所。增益者:謂前際修善不善無記法故;能令後際善等諸法,展轉增勝,後後生起。障礙者:謂隨所數習諸煩惱故;隨所有惑,皆得相續增長堅固;乃令相續遠避涅槃。攝受者:謂不善、及善有漏法。能攝受自體故。
九解 大毗婆沙論一百二十六卷十五頁云:因緣云何?謂諸經中,遇諸因緣而有所說。如義品等種種因緣。如毗奈耶作如是說:由善財子等最初犯罪;是故世尊集苾芻僧,製立學處。
俱舍論二十四卷十九頁云:何沙門果、依何界得?頌曰:三依欲後三。由上無見道。無聞無緣下,無厭及經故。論曰:前三,但依欲界身得。得阿羅漢、依三界身。前之二果,未離欲故;非依上得,理且可然。第三云何非依上得?由理教故。且理云何?依上界身,無見道故。非離見道,已離欲者、可有超證不還果義。何緣上界必無見道?且無色中,無正聞故。又彼界中,不緣下故。色界異生、著勝定樂;又無苦受;不生厭故。非無有厭,能得見道。教復云何?由經說故。經言有五補特伽羅,此處通達,彼處究竟。所謂中般,乃至上流。此通達言,唯自見道。是證圓寂初加行故。由此見道,上界定無。
瑜伽二十三卷十二頁云:所言食者,所謂餐噉咀嚼吞嚥嘗啜飲等名之差別。
二解 雜集論五卷十頁云:云何食?幾是食?為何義故,觀食耶?謂變壞故;有變壞者;境界故,有境界者;希望故,有希望者;取故,有取者;是食義。初是段食。由變壞時,長養根大故。二是觸食。由依可愛境觸,攝益所依故。三是意思食。由繫意希望可愛事力,攝益所依故。四是識食。由阿賴耶識執持力,身得住故。所以者何?若離此識;所依止身,便爛壞故。三蘊十一界五處一分,是食。為捨執著由食住我故;觀察食。又此四食差別建立,略有四種。一、不淨依止住食。謂欲界異生。由具縛故。二、淨不淨依止住食。謂有學及色無色界異生。有餘縛故。三、清淨依止住食。謂阿羅漢等。解脫一切縛故。四、示現住食。謂諸佛及已證大威德菩薩。由唯示現食力住故。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