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自體果

[法相辭典(朱芾煌)]

瑜伽三十一卷二頁云:自體果者:謂於今世諸異熟生六處等法。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種子識六義

(名數)一剎那滅義。謂眼耳鼻舌身意等諸種子,剎那纔生,生即隨滅,念念不停而變異也。二果俱有義。果者,識與根也。識與根同時俱起而成力用。如眼根照色境時,眼識即隨而同緣,於諸實境,分明顯了也。三恒隨轉義。識起時,種子亦隨而轉,如眼根照境時,種子隨而相續,無有間隔也。四性決定義。諸識所緣之善惡無記三性,無有間雜。如眼識緣惡境,則成惡法,而不能成善法,緣善境,則成善法,而不能成惡法也。五待眾緣義。識非為一因而生,必假眾緣而成就。眼識之種子空明,得根境等之緣而始顯發也。六引自果義。諸識各引自體果用,非是色心交互而成,如眼根照時,眼識即緣所對之實境,而不混聲香之別體也。見成唯識論二。


[佛光大辭典]
種子六義

唯識宗謂諸法之種子各有本有、始起二類,而種子須具備之六項條件,稱為種子六義。據成唯識論卷二、梁譯攝大乘論釋卷二等載,即:(一)剎那滅義,謂眼、耳、鼻、舌、身、意等諸識種子,一念纔生,生則隨滅,念念不停,剎那變異。(二)果俱有義,果即識與根,謂識與根同時俱起,以成力用。如眼根照色境時,眼識隨即同緣,於諸實境分明顯了。耳鼻舌身意亦同。(三)恆隨轉義,謂眼耳等諸識起時,種子隨轉。如眼根照境時,眼識種子隨即相續,無有間隔。(四)性決定義,謂諸識各各所緣善、惡、無記等三性,無有間雜。如眼識緣惡境,則成惡法,不能成善法;緣善境,則成善法,不能成惡法;若緣無記,則不能成善惡二法。(五)待眾緣義,謂諸識之種子非緣一因而生,必假眾緣而後成就。如眼識之種子須得空(無壅塞、不障礙)、明(亮光)、根、境等眾緣,方得顯發。(六)引自果義,謂諸識各引自體果用,非是色、心交互而成。如眼根照境時,眼識即緣所對之實境,而不混於聲、香等別體。

瑜伽師地論卷五謂「因」有七相,即無常法為因、與他性為因及與後自性為因、已生未滅為因、得餘緣為因、成變異為因、與功能相應為因、相稱相順為因。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末,以此七相相當於上記之種子六義。玆將二者對應之關係,列表如下。〔攝大乘論本卷上、攝大乘論無性釋卷二、攝大乘論世親釋卷二、成唯識論述記卷三本、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三、成唯識論演祕卷三本〕 p5866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窮生死蘊

小乘化地部所設定的輪迴主體,三蘊之一。指眾生直至窮盡生死之前,永無間斷相續之根本蘊。即六識之外的微細意識。類似大眾部所說的根本識、經部末計稱為一味蘊的細意識。無性《攝大乘論釋》卷二列舉化地部所計如下(大正31‧386a)︰「有三種蘊,一者一念頃蘊,謂一剎那有生滅法;二者一期生蘊,謂乃至死恆隨轉法;三者窮生死蘊,謂乃至得金剛喻定恆隨轉法。」《攝大乘論本》卷上、《成唯識論》卷三則謂此即小乘密意說大乘所說之阿賴耶識。

◎附︰印順〈化地部的窮生死蘊〉(摘錄自《唯識學探源》下編第三章第四節)

化地部的窮生死蘊,向來就被唯識學者認為與本識所藏的種子有關,像無著論師的《攝大乘論》卷上說︰「化地部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窮生死蘊。」

據《攝論》的解說,窮生死蘊,就是阿賴耶識中的種子,只是名字不同罷了。但在唯識思想史的發展上看,只能說這與後世一切種子的阿賴耶識有關,不能說就是瑜伽派的種子。古人對於窮生死蘊的見解,都是依《攝論無性釋》而加以推論。《無性釋》卷三說︰
「於彼部中,有三種蘊︰一者一念頃蘊,謂一剎那有生滅法。二者一期生蘊,謂乃至死恆隨轉法。三者窮生死蘊,謂乃至得金剛喻定恆隨轉法。」

在時間的長短上,建立這三蘊︰一種是一剎那;一種是從生到老死;後一種是從無始以來,直到生死的最後邊。這有一個疑問,第一種是剎那生滅法,第二與第三,是否也是剎那生滅的呢﹖假使是剎那生滅的,那就只有一蘊。假使不是剎那生滅,難道是一期常住的嗎﹖古人曾有兩種不同的答覆︰一說,化地部或許與犢子系的正量部相同,主張有長期的四相。就是說,有一類法,生起以後,到最後的滅盡,中間是沒有生滅的。一說,雖一切法都是剎那滅的,但依相似相續建立後二種蘊。這裏面的一期生蘊,向來都解釋為像命根等的一期不斷,由業力所感的總異熟果。窮生死蘊,《唯識義蘊》說是「謂第六識別有功能,窮生死際恆不斷也」。《唯識學記》說是「至金剛恆轉微細意識」。依《攝大乘論》的意思,是依種子說的。

窮生死蘊,在漢譯的小乘論典,就是《異部宗輪論》,也都沒有說到。直到無著論師的《攝大乘論》,才開始有窮生死蘊的記載。這雖不能說在《攝論》時代,才有窮生死蘊的思想,但說它是化地部的後期思想,還不致於有什麼過失。看看化地部的後期思想吧!《異部宗輪論》說到化地部的末宗異義,有這樣的話︰「隨眠自性,恆居現在。諸蘊、處、界,亦恆現在。」

這已經在起滅間斷一切法現象背後,指出蘊等一切法的念念恆在。這恆居現在,依窺基的解說,就是種子。梁譯的《攝論世親釋》卷二,也有近於種子的解說,它說︰「窮生死陰,恆在不盡,後時色心,因此還生。於無餘涅槃前,此陰不盡,故名窮生死陰。」

「後時色心,因此還生」,確是很明顯的種子論。但它的恆住現在與窮生死蘊的思想,到底怎樣﹖因為文獻不足,難得完滿的認識。我們應該記得,化地部是主張諸行剎那滅的,同時又主張色根與心心所都有轉變的。這與剎那生滅就不能轉變,有前後轉變就不能剎那滅的學者,有非常不同的地方。這一點,希望讀者給它深刻的注意!《無性釋》說︰一念頃蘊是一剎那有生滅法,後二蘊都有恆隨轉法的定義。化地部的三蘊說,或許是這樣的︰一念頃蘊,是一切有生滅的現象界;後二蘊,都是不離生滅而相續轉變潛在的功能。一念頃蘊,指一切法的剎那生滅說的;後二蘊指相續轉變說的。依現象界的念念生滅,也說它念念恆存,恆住現在。它剎那轉變,與「一切行皆剎那滅」,並無矛盾。它的一期生蘊,是業力所熏發的,能感一期自體果報的種子;直到一期生命的終結,業力熏發的功能,也就滅盡。窮生死蘊,是能生一切有漏色心的功能,直到金剛喻定,才滅盡無餘。倘果真如此,那它與唯識學上的種子說、等流習氣與異熟習氣,有受盡相與無受盡相的關係,太密切了!


[法相辭典(朱芾煌)]
十二支生果分別

瑜伽十卷十四頁云:復次幾支能生愛非愛境界果?幾支能生自體果?謂前六支、能生前果。後三支、能生後果。一支、俱生二果。


緣起理

瑜伽二十一卷二頁云:復審思擇:唯有諸業,及異熟果;其中主宰,都不可得。所謂作者,及與受者。唯有於法,假想建立。謂於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中,發起假想,施設言論,說為作者,及與受者;有如是名,如是種、如是性、如是飲食、如是領受若苦若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極於壽量邊際。又於此中,有二種果,及二種因。二種果者:一、自體果,二、受用境界果。二種因者:一、牽引因,二、生起因。自體果者:謂於今世諸異熟生六處等法。受用境界果者:謂愛非愛業增上所起,六觸所生,諸受。牽引因者:謂於二果,發起愚癡。愚癡為先,生福非福及不動行。行能攝受後有之識,令生有芽。謂能攝受識種子故;令其展轉攝受後有名色種子,六處種子,觸受種子。為令當來生支想所攝識名色六處觸受,次第生故;今先攝受彼法種子。如是一切,名牽引因。生起因者:謂若領受諸無明觸所生受時,由境界愛,生後有愛;及能攝受愛品癡品所有諸取。由此勢力,由此功能,潤業種子;令其能與諸異熟果。如是一切,名生起因。由此二因增上力故;便為三苦之所隨逐,招集一切純大苦蘊。如是名依觀待道理,尋思緣起所有道理。復審思擇:於是緣性緣起觀中,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愚癡。又審思擇:如是道理,有至教量,有內現證,有比度法,亦有成立法性等義。如是名依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尋思緣起所有道理。


緣起中有二種果及二種因

瑜伽三十一卷二頁云:又於此中,有二種果,及二種因。二種果者:一、自體果,二、受用境界果。二種因者:一、牽引因,二、生起因。自體果者:謂於今世諸異熟生六處等法。受用境界果者:謂愛非愛業增上所起六觸所生諸受。牽引因者:謂於二果,發起愚癡。愚癡為先,生福非福及不動行。行能攝受後有之識,令生有芽。謂能攝受識種子故;令其展轉攝受後有名色種子,六處種子,觸受種子。為令當來生支想所攝識名色六處觸受次第生故;今先攝受彼法種子。如是一切,名牽引因。生起因者:謂若領受諸無明觸所生受時,由境界愛,生後有愛,及能攝受愛品癡品所有諸取。由此勢力,由此功能,潤業種子,令其能與諸異熟果。如是一切,名生起因。由此二因增上力故;便為三苦之所隨逐,招集一切純大苦蘊。如是名依觀待道理,尋思緣起所有道理。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