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胡行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ㄏㄨˊ ㄒㄧㄥˊ, 1.胡亂行走。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我著你但去處行監坐守,誰著 你迤逗的胡行亂走?」《文明小史.第一九回》:「你好好的跟了世兄在上海,不可胡行亂走,惹人家笑話。」

2.胡作妄為。《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七》:「我心裡想來,師父如此胡行,有甚道行?」清.洪昇《長生殿.第二八齣》:「生克擦直逼的個官家下殿走天南,你道恁胡行堪不 堪?」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失譯經

指佚失譯者名字的經典。又稱無譯或闕譯。蓋早期漢譯佛典往往未記載譯者之名,到苻秦‧道安編《綜理眾經目錄》,始校定諸經題名及譯者名。此可由《出三藏記集》卷十五〈道安法師傳〉所說得知。其文云(大正55‧108a)︰「又自漢暨晉,經來稍多,而傳經之人名字弗記,後人追尋莫插羯代,安乃總集名目,表其時人銓品新舊,撰為經錄。」雖然如此,當時譯人名字不詳者仍多。玆列舉著名經錄所載之失譯數如次︰

(1)《出三藏記集》卷三〈新集安公失譯經錄〉中,列出一四二部。

(2)梁‧僧祐更製〈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出三藏記集》卷四),認為失譯經有一三○六部之多(其中當時猶存的有八四六部)。

(3)梁‧寶唱在其《眾經目錄》(《歷代三寶紀》卷十五所引)中,揭舉失譯經三二一部。

(4)隋‧法經等的《眾經目錄》舉出四三一部。

(5)隋‧費長房的《歷代三寶紀》譯經錄列舉後漢失譯經一二五部、吳魏一一○部、西晉八部、東晉五十三部、西秦八部、北涼五部,合有三○九部。

(6)《大唐內典錄》及《古今譯經圖紀》與《歷代三寶紀》所載相同。

(7)《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卷十一列大小乘失譯經計四二四部。

(8)《開元釋教錄》列後漢失譯經名一四一部,吳魏八十七部,西晉五十八部,東晉四十部,三秦時代四十一部,北涼五十三部,宋代三○七部,梁十四部,合七四一部。

◎附︰小野玄妙著‧楊白衣譯《佛教經典總論》第二部第一、二章(摘錄)

第一類所謂失譯經,即指經本確由某人從梵夾翻譯而成,但好不容易譯成,卻不知其譯人之名。失譯一語,亦具謂失譯人名,即逸失譯人之名之意。直言之,失譯經即指譯者不明之經典而言。其經典既已有譯本,卻不知譯者之名,很令人不解。此乃因古時在所譯經本中,並未恭署譯者之名之故;另一方面,有關譯經之記載亦付闕如,故後人無由得知經典之譯者,於是乃有許多失譯經出現。至六朝中期之統計,不知譯人之名之失譯經,其數量竟比知譯人之經典多達二倍以上,故亦就無從著手查尋。(中略)

失譯經之調查研究,在中國佛教經典傳譯史上,實須作最慎重之考索。因為逸失譯人名之經典為數甚多,且多數屬於傳譯初期之作;又據六朝中期梁代僧祐法師所作實際調查,顯示失譯經之數目已達知譯人之經典總數之三倍;至六朝末期,編修《歷代三寶紀》等經錄時,乃作出令人難以想像之大膽裁斷,將大部分失譯經,分配予著名,甚至名不見經傳之譯人,作成欺人不實之目錄,而因受此偽目錄之累,造成中國傳譯史糾雜紛亂之局面,實已達無可救藥之地步。有關此事,於前章譯經史中已反覆言及。(中略)

自後漢,經三國、晉,至南北朝中期之三百年間,傳譯之經典有二千餘部。其中知譯人之名者,僅有四五○部左右,而不知譯人,列屬失譯部者,達一千六百部以上。如此懸殊差數,似乎難以交代,然既為事實,則不可更改,而問題即由此發生。

據筆者之研討,斯學始祖彌天道安法師最初之查定,實強而有力。而其後僧祐律師之集補,雖並未十分充實,然其記載較其他經錄近於事實,則是確實之事。因此,欲尋訪中國前代佛教經典傳譯之歷史,必須以二師之語錄作為衡量之基準。然二師調查所得失譯經之數量,即如上述統計所述之多,對於此事應作何想法,即為第一個問題。

已如前述,除於卷末特書識語者,乃當別論外,古代之譯經多未署記譯人名而書寫流傳。如現存之初唐以前之古寫經,無一於卷首署有譯號者。此類自最初即不署記譯人名而寫傳之經本,若別無其他確實記錄,即造成逸失譯人名之失譯經,乃勢所必然。道安將其收集而纂修綜理《眾經目錄》時,花費多大苦心,亦可推察而知,而僧祐更蒐集經本,為完成目錄而努力,其功績者實厥偉。二法師俱為蒐集並勘定經本,而費萬全研備之力,其結果不明者終究依然不明,故而多數經典悉列入失譯經中。不可因數字龐大,而責其調查不充分,因為事實即為如此。道安之調查可謂已相當徹底,乃由爾後僧祐重作檢討,卻並無多少新發現可資追補一事,得以證明。大凡類此學問之查究,一人進行所得,自不能盡得其實而未有一點遺漏。若干年後始發現某地有某人祕密寫傳經本之事,並非不可能,然自應有一限度,一時之間發現許多,則萬無此理。

在此希望讀者冷靜地以常識判斷者,亦即此點。前已曾屢次提醒注意,《歷代三寶紀》以下諸經錄對歷代譯經目錄之記列,實無責任已極。無論如何,費長房等纂集之《歷代三寶紀》,開欺人目錄之例,自是罪無可逭,然後人卻依然蹈襲前誤,則更為不可,因為蹈襲實質上罪同初犯。《歷代三寶紀》所作之譎詐事情,即將梁‧僧祐傾力查索,而斷為譯者不明之失譯經一千六百餘部,乃以不確實之偽目錄為證據,而將其中之千幾百部分配予安世高等前代之譯經家。如此手筆,非尋常人所敢作,而費長房等人卻行之毫不以為意,且假想為經目鉅著,構劃製作,此種胡思妄為,實令人瞪目結舌。

無論其人如何精心製作目錄,而虛偽之事實終不可改,原形終將畢露。若經嚴謹之研查,真相必會大白於世,屆時,其費盡心機,大事分配之歷代譯經目,仍須還原為道安、僧祐所調查確記之目錄。如若任其貽誤,勢必不得善果,此乃情勢所然,難憑私意而為。今即將此要領重覆申述,一言以見之!

第一,據統計所得之《出三藏記集》與《歷代三寶紀》所載失譯經數目之差,為一六一七對三○九之比,即有一三○八部失譯經經重新分配於每位譯人名下,自後漢至劉宋初期之譯家皆有。失譯經之譯人,爾後於別寫本之後語,或其他證據中得知其名,少數五部、十部自不無可能,然一時發現上百部千部,即使魔術幻影,亦不可變得。而竟全然漠視常識,如此膽大妄行者,唯有《歷代三寶紀》對歷代譯經目錄之記載。其所作胡行,實令人驚痛。

第二,其人大膽進行大事分配所憑藉之證據為何﹖即漢時佛經目錄、朱士行漢錄、道祖錄、始興錄等偽目錄。此等目錄,不會重現於隋代,而編者自身又怎可謂︰「所載目錄雖可見於傳記中,然早已佚失,並未親睹其書。」真令人啼笑皆非。如此未曾親見,有名無實之目錄,卻依然任意援引,而謂某人有幾十部譯經,或某人譯出某經等等,更甚者為,當援引偽目錄時,多數均明載某帝某歲何年何月何日譯出之類清楚肯定之譯經年月,實令人不可思議。外行人矇於言辭,或可欺瞞一時,然不實之記錄終難掩飾其闕漏,只要稍加詮索,虛假立可揭穿。

第三,如此將大量失譯經分配予各譯人之偽目錄雖已完成,然本即為偽託之說,一經實際研查經本,則誣妄立可呈現而消弭。將三倍於知譯人名經典之失譯經,透過各時代,記入譯人名下,而在分配之時,舊譯之經分予古人,新舊之經分予近人,如此按時代配當,一時間令人信以為真者確實不少。經由道安編為失譯經者,十九為西晉以前之古譯,而僧祐新集之失譯經,則大部分為東晉至劉宋初年之物。因此,將古譯之失譯經作為安世高、法炬等之作品,由內容而言,因經本本身即是古作,故難以遽下論斷,卒然否定,而令人猶疑不決。不過,於當時仍不難辨別,因其任意選定於譯人名下之經本數目太多,易將古譯之經列入舊譯時代之人,而舊譯之經則列入古譯時代之人,其間錯誤,一經研查實物,結果立可顯出,而馬腳亦隨之暴露。如此煞費苦心之安排,見於吾人眼中,不啻為藏頭露尾,由虛偽之中,何能生出真實﹖要之,攀附之竹終必離樹,唯有將失譯之經還原於失譯經部中,始能了解傳譯史之真相。

第四,將失譯經以時代別分配於後漢、魏、吳、西晉,乃至北涼,實為愚不可及之舉措。既已不知譯人之名,自無確知時代之理由。若分析其相異之特點,而就古譯時代、舊譯時代,籠統加以區別,非為不可,然若欲精確鑑查判定為後漢、三國、晉或涼等之譯作,則不可能。道安與僧祐僅將之歸納為失譯,並未作成時代之識別,因為按而不斷方為正確。而費長房卻敢於劃分時代別,雖看是偉構創舉,而實際為全然未經鑑查,妄自分配,遽下文字論斷,如孩童遊戲之行為。舉一例言之,《大方便佛報恩經》與《分別功德論》等,擬之為後漢時之失譯經,其實無論由那方面索查,結果均為東晉之作品,而作為後漢譯本,實屬子虛烏有。若此輕率作下之時代別,自無任何權威性可言。

第五,證據重於議論。費長房等分配予各譯人之失譯經,事實上並未得當,其理於前章傳譯史中,已適時在在言明。今乃精審失譯經目,而追究其隨意摘出失譯經目中適宜之本,分配予各譯人之真相。若將後節所揭載之表目熟覽,即可領會其間原委。海巿蜃樓並非實物,而歷史史實則不可更易。失譯經終究為失譯經,豈是憑筆尖即可輕易置換之事﹖

費長房編修《歷代三寶紀》之際,為失譯經作下如此輕率之處理,而《大唐內典錄》以下諸經錄,雖曾多少加以刪補增除,試作幾分訂正,然大體上仍蹈襲其說。即以《三寶紀》之分配為基礎,由彼附以新譯名之失譯經,乃出人意外地署以安世高或其他譯人之名現行;而以時代別區分之剩餘之失譯經,則各按上後漢失譯、西晉失譯等,行世至今。然則其為根本錯誤之目錄,筆者明白指摘。為將此問題轉為未來之實際問題,必須將由此種不純之動機,而於隋唐以後新附以虛偽譯人之失譯經,及加以無稽之時代別之失譯經之譯號,作慎重地再檢討,為歷史之傳真,重編入原來之失譯經部。若仍將現行大藏經之譯號,照章全收,據以為中國佛教作歷史性之說明,姑不論以往,而今後學術上研討,則將如癡人夢語,毫無真實性。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ㄋㄧㄢˇ, [名]

1.以人力挽行、推拉的車。《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傳》:「卓氏見虜略,獨夫妻推輦,行詣遷處。」

2.古代皇帝的坐車,亦指貴族富豪的車子。唐.杜甫〈哀江頭〉詩:「昭陽殿裡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五》:「長安中富貴之家,豪傑之士,輦輸金帛求聘他為偶的,不知其數。」

3.借指京城、京都。如:「輦轂之下」。《文選.左思.吳都賦》:「都輦殷而四奧來暨。」《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帝輦之下,怎容你這胡行!」

[動]

1.搭乘、乘坐。《荀子.大略》:「天子召諸侯,諸侯輦輿就馬,禮也。」

2.運載。《左傳.莊公十二年》:「以車輦其母。」唐.李商隱〈井泥四十韻〉:「工人三五輩,輦出土與泥。」



(一)ㄑㄧˊ, [動]

1.約定。如:「不期而遇」。《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項羽乃與期洹水南殷虛上。」三國魏.曹丕〈秋胡行〉:「朝與佳人期,日夕殊不來。」

2.希冀、盼望。如:「期待」、「期望」。宋.歐陽修〈縱囚論〉:「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必能也。」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憐,不知皇天也肯從人願。」

[名]

1.時、日,或經約定的時、日。如:「時期」、「日期」、「限期」、「後會有期」。唐.李益〈江南詞〉:「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元.白樸《牆頭馬上.第二 折》:「我今日與小姐赴期去來。」

2.一段時間。如:「假期」、「學期」、「潛伏期」、「危險期」。

3.限度。《詩經.小雅.南山有臺》:「樂只君子,萬壽無期。」唐.白居易〈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4.量詞。計算事物分期的單位。如:「訓練計畫一年分為四期。」、「這本雜誌已出版五卷六十期。」



(二)ㄓㄨㄛˊ, [動]

1.穿上。《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著我繡裌裙,事事四五通。」唐.李白〈上元夫人〉詩:「裘披青毛錦,身著赤霜袍。」

2.附、接觸。如:「附著」。《國語.晉語四》:「今戾久矣,戾久將底。底著滯淫,誰能興之?」《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

3.及、到。如:「著陸」。《三國志.卷二六.魏書.田豫傳》:「賊還,果遇惡風,船皆觸山沉沒,波蕩著岸。」唐.沈佺期〈雜詩〉三首之二:「妾家臨渭北,春夢著遼西。」

4.開花或結果。唐.王維〈雜詩〉三首之二:「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宋.蘇軾〈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詩贈錄呈廣倅蕭大夫〉詩:「春根夏苗秋著子,盡付天隨恥充腹。」

5.命令、差使。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我著你但去處行監坐守,誰著你迤逗的胡行亂走?」《西遊記.第一三回》:「接至裡面供給了,著僧綱請往福原等安歇。」

[名]

1.下棋行子。如:「棋高一著」。

2.處事的方法、計策。如:「失著」、「無著」。

3.事情的歸宿。如:「著落」。


悖倫

ㄅㄟˋ ㄌㄨㄣˊ
違背倫常。《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三》:「爺爺青天在上,念小的焉敢悖倫胡行。」


不敢從命

ㄅㄨˋ ㄍㄢˇ ㄘㄨㄥˊ ㄇㄧㄥˋ
不敢遵從別人的命令。通常是謙抑之詞。《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三》:「令尊令堂待小生如骨肉,小生怎敢胡行,有汙娘子清心!娘子請回步,誓不敢從命的。」


沒槽道

ㄇㄟˊ ㄘㄠˊ ㄉㄠˋ
胡行亂走,如水不在河道中而四處泛濫。比喻沒規矩、不正經的。《金瓶梅.第一八回》:「罵我每也罷,如何連大姐也罵起淫婦來了?沒槽道的行貨子!」


瞞天昧地

ㄇㄢˊ ㄊㄧㄢ ㄇㄟˋ ㄉㄧˋ
欺騙天地。比喻昧著良心,隱瞞事實或以謊言騙人。明.無名氏《鬧銅臺.第一折》:「我那日離山營,到銅城,見貪官壞法胡行徑,專瞞天昧地不公平。」也作「昧地謾天」。


偷東摸西

ㄊㄡ ㄉㄨㄥ ㄇㄛ ㄒㄧ
行為不正,有偷竊行為。元.無名氏《村樂堂.楔子》:「那個弟子孩兒,不似好人,偷東摸西,打發他去了罷。」《孤本元明雜劇.拔宅飛昇.楔子》:「小道是這紫霄觀的一個觀主,自小裡偷東摸西,揣歪捏怪,胡行亂走,不老實。」


迢迢千里

ㄊㄧㄠˊ ㄊㄧㄠˊ ㄑㄧㄢ ㄌㄧˇ
形容路途遙遠漫長。唐.高適〈秋胡行〉:「如何咫尺仍有情,況復迢迢千里外。」也作「千里迢迢」、「千里迢遙」。


蘭英

ㄌㄢˊ ㄧㄥ, 1.蘭花。三國魏.曹丕〈秋胡行〉:「俯折蘭英,仰結桂枝。」

2.一種美酒。《文選.枚乘.七發》:「蘭英之酒,酌以滌口。」


令尊

ㄌㄧㄥˋ ㄗㄨㄣ
稱謂。尊稱別人的父親。《三國演義.第三回》:「肅與賢弟少得相見,令尊卻常會來。」《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三》:「令尊令堂待小生如骨肉,小生怎敢胡行,有汙娘子清心。」


光昭

ㄍㄨㄤ ㄓㄠ, 1.照耀。三國魏.曹操〈秋胡行〉:「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文選.謝靈運.從游京口北固應昭詩》:「皇心美陽澤,萬象咸光昭。」

2.彰明顯揚,發揚光大。《左傳.隱公三年》:「光昭先君之令德,可不務乎?」《文選.陸機.弔魏武帝文》:「雖光昭於曩載,將稅駕於此年。」


河津

ㄏㄜˊ ㄐㄧㄣ, 1.津,渡口。河津指河邊的渡口。唐.張九齡〈奉和聖製早渡蒲津關〉詩:「河津會日月,天仗役風雷。」唐.高適〈秋胡行〉:「誓將顧恩不顧身,念君此日赴河津。」

2.河津又名龍門,相傳魚躍過此即成龍。見《太平御覽.卷九三○.鱗介部.龍引三秦記》。後世因用以比喻讀書士子通過科舉考試。明.孟稱舜《桃花人面.第四齣》:「蚤是你到了河津,我留下空庭。」


節婦

ㄐㄧㄝˊ ㄈㄨˋ
夫死獨守貞節不再嫁的婦人。晉.傅玄〈秋胡行〉:「奈何秋胡,中道懷邪。美此節婦,高行巍峨。」


潔婦

ㄐㄧㄝˊ ㄈㄨˋ
堅守節操,守身如玉的婦女。晉.傅玄〈秋胡行〉:「皎皎潔婦姿,冷冷守空房。」


行監坐守

ㄒㄧㄥˊ ㄐㄧㄢ ㄗㄨㄛˋ ㄕㄡˇ
時時刻刻看管監守。元.曾瑞〈梧葉兒.他垂釣〉曲:「得你意,平生夠。喜溫柔,怎禁你行監坐守。」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我著你但去處行監坐守,誰著你迤逗的胡行亂走?」


枕石漱流

ㄓㄣˋ ㄕˊ ㄕㄨˋ ㄌㄧㄡˊ
以山石為枕,以溪流漱口。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孫子荊年少時欲隱,語王武子『當枕石漱流』,誤曰『漱石枕流』」。形容高潔之士的隱居生活。漢.曹操〈秋胡行〉二首之一:「道深有可得,名山歷觀。遨遊八極,枕石漱流。」明.陸采《明珠記.第二八齣》:「當時離亂之際,多少富貴的,死于兵革之中。爭如老夫枕石漱流,快活山中度日。」也作「枕流漱石」「漱流枕石」、「漱石枕流」。


揣歪捏怪

ㄔㄨㄞˇ ㄨㄞ ㄋㄧㄝ ㄍㄨㄞˋ
出壞點子,尋事生非。元.無名氏《陳州糶米.楔子》:「俺兩個全仗俺父親的虎威,拿粗挾細,揣歪捏怪,幫閒鑽懶,放刁撒潑。」《孤本元明雜劇.拔宅飛昇.楔子》:「自小裡偷東摸西,揣歪捏怪,胡行亂走,不老實。」


舍人

ㄕㄜˋ ㄖㄣˊ, 1.旅店的主人。《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

2.左右親信或門客的通稱。《史記.卷八七.李斯傳》:「至秦,會莊襄王卒,李斯乃求 為秦相文信侯呂不韋舍人。」

3.宋、元時稱顯貴子弟為「舍人」。元.白樸《牆頭馬上.第一折》:「教張千伏侍舍人,在一路上休教他胡行。」

4.明代稱應襲衛所職位的武官子弟為「舍人」。《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會出師表》:「小人姓賈,名石,是宣府衛一個舍人。」《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那舍人北邊出身,從小曉得些弓馬。」


上堂

ㄕㄤˋ ㄊㄤˊ, 1.升堂、登堂。《禮記.曲禮上》:「將上堂,聲必揚。」南朝宋.顏延之〈秋胡行〉九首之七:「上堂拜嘉慶,入室問何之。」

2.高堂、廳堂。《後漢書.卷六四.趙岐傳》:「迎入上堂,饗之極歡。」《水滸傳.第九○回》:「那長老慌忙降階而接,邀至上堂,各施禮罷。」

3.梅縣、廣州、福州、溫州方言。指上課。


榮枯

ㄖㄨㄥˊ ㄎㄨ, 1.草木的茂盛與枯萎。南朝宋.顏延之〈秋胡行〉九首之四:「孰知寒暑積,僶俛見榮枯。」唐.溫庭筠〈題端正樹〉詩:「草木榮枯似人事,綠陰寂寞漢陵秋。」

2.比喻人事的興衰、窮通。《後漢書.卷一七.馮異傳》:「軼本與蕭王首謀造漢,結死生之約,同榮枯之計。」《紅樓夢.第九二回》:「人世的榮枯,仕途的得失,終屬難定。」


於本辭典中已顯示二十筆,其餘筆數將跳過。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