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包含此關鍵字的其餘詞彙

肘量

[一切經音義(慧琳音義)]

上啁柳反說文云肘臂節從肉從寸寸手寸口也下音亮


[佛光大辭典]

肘,梵語 hasta,為印度古代之長度單位。有舒肘量和拳肘量兩種。舒張手指,從肘之本端至中指末端之長度,稱為舒肘量;從肘之本端至握拳之末的長度,稱為拳肘量。一肘之量,其所表示之長短,諸經論所說不一,據俱舍論卷十二、大唐西域記卷二等所載,七穬麥(梵 yava)等於一指節(梵 avguliparva),二十四指節等於一肘,四肘等於一弓(梵 dhanus)。上記之穬麥、指節、弓等,皆為印度古代之長度單位名稱。另據陀羅尼集經卷十二載,肘之長短,乃隨咒師臂肘之長短以為量數。或謂一肘即二磔手(一磔手約二十三公分)。準此可知,於密教修法時,行者可依其自身之肘量而採用廣狹不同之長度。〔方廣大莊嚴經卷四、佛本行集經卷十二、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十七、翻譯名義集卷八、慧苑音義卷下〕 p2988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五相成身

(術語)五相具備,成就本尊身之觀行也。又作五相成身觀,五轉成身,五法成身。一通達菩提心,二修菩提心,三成金剛心,四證金剛身,五佛身圓滿。成此五相之觀而顯得金剛界之佛身也。金剛頂大教王經一說一切義成就菩薩(悉多太子),蒙諸佛警覺開示而修證五相之軌則。十八會指歸曰:「毘慮遮那佛受用身,以五相現成等正覺。五相者,所謂通達本心、修菩提心、成金剛心、證金剛身、佛身圓滿,此則五智通達。」菩提心論曰:「一是通達心、二是菩提心、三金剛心、四金剛身、五是證得無上菩提獲金剛堅固身也。然此五相具備方成本尊身也。」一、通達菩提心者,初心行者,蒙阿闍梨之開示,始觀吾質多心(第六識之緣慮心),為圓明之月輪,其徑僅一肘量。月輪之圓明者,表本有之菩提心自性清淨也。是始通入性德之菩提心,故名通達菩提心。行者依此觀,漸拂無明妄想之念。金剛界儀軌說通達菩提心之文曰:「諸佛同音言:汝當觀自心,久住諦觀察,不見自心相。禮佛足白言:最勝尊,我不見自心,此心為何相?諸佛咸告言:心相難測量,授與心真言,即誦徹心明,觀心如月輪,若在輕霧中。如是諦觀察。」二、修菩提心者,更觀菩提心之月輪之位也。是於性德之菩提心發修法之菩提心,故名修菩提心。此有廣歛二觀:廣者,漸廣月輪,使之周無邊;歛者,漸歛之而為一肘量。如是數數廣歛也。三、成金剛心者,欲加持此菩提心,使能堅固,猶如金剛,而於心月輪觀五股金剛之位也。四、證金剛身者,其觀全成就而為自身三昧耶身之位也。五、佛心圓滿者,自己五股金剛之三昧耶身變而為大日如來,其眷屬圍繞,而坐於其中央之位也。此五相成身云者,謂五相之觀成,即成就佛身之義也。為此五相成身觀,用阿彌陀之妙觀察智定。三摩地儀軌云:行者欲入金剛定,先住妙觀察智定。定慧二羽仰相叉,進禪力智各相柱。以此妙觀印修三摩地,即得如來之不動智。問何故以是定為妙觀察智之定?答曰:觀諸法之性相及自相共相,而不斷說法之疑者,妙觀察智之妙用也。今觀諸法之如幻等觀自心界之理,故為妙觀察智。且無識心三昧五相成身,皆用彌陀之定印,故以之為妙觀察智也。又守護國經說菩提心所說第五之一相成身;心地觀經說第一、第二、第三之三相成身;攝真實經說十相成身。又日本智證立八相成身。


光明壇

(物名)護摩之火爐也。大日經二曰:「如其自肘量,陷作光明壇。」


月輪觀

(術語)胎藏界為開自心八葉之佛身,以干栗馱耶即肉團心之八分,觀為八葉之蓮華。金剛界一以滿月圓明之體與菩提心相類故,一為開自心之十六菩薩,亦以肉團心觀為十六分之月輪。月之十六分者,晦夕日月相並之際,月光為日光所奪,全行隱去,若於日月一分相過之後。月光必少現。以此小分合於其後月十五分之明,成為十六分。此十六分即表金剛界十六大菩薩般若經所說之十六空也。故菩提心論曰:「何故以月輪為喻?滿月圓明體則與菩提心相類,凡月輪有一十六分,喻瑜伽中金剛薩埵至金剛拳有十六大菩薩。(中略)摩訶般若經中,內空至無性自性空亦有十六義,一切有情於心質中有一分淨性,眾行皆備,其體極微妙皎然明白,乃至輪迴六趣亦不變易,如月十六分之一。凡月其一分明相若當合宿際,但為日光奪其明性,所以不現。後起月初日日漸加,至十五日圓滿無礙。」守護國界經九曰:「善男子諦聽!當為汝說。汝今宜應當於鼻端想月輪,於月輪中作唵字觀。(中略)唵字即是毘盧遮那之真身也。」法華軌曰:「如秋月光明澄靜仰在心中。」無量壽軌曰:「猶如淨月仰在心中。」五字陀羅尼頌曰:「右旋布心月(布五字),如以水精珠存於明鏡上。」秘藏記本曰:「念誦分限了,即結定印,觀五字。是月輪觀,又實相觀,謂阿卑羅吽欠。先月輪安心上,輪上布五字。(中略)唯一向觀月輪周,良久以後,月輪周法界。俄須忘身與月輪,專住無分別智,然後為利眾生,住大悲門出觀,卷縮月輪,收斂自心。」辨惑指南一曰:「言觀字,則先於我身心中觀徑一肘量圓明之月輪,於其中觀八葉白色之開敷蓮花,於其蓮臺中觀念有金色之字(若於蓮華上觀月輪,則於其中觀阿字),如斯念念相續,而不交餘念,則妄想日退,無明漸盡,本覺心佛自然而顯。」心地觀經八曰:「凡夫所觀菩提心相,猶如清淨圓滿月輪,於胸臆上明朗而住。(中略)端身正念結前如來金鋼縛印,冥目觀察胸中明月,作是思惟:滿月輪五十由旬,無垢淨明,內外澄澈,最極清涼。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塵翳無染,妄想不生。」證道歌曰:「心鏡明,鑑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


阿字觀

(術語)真言宗之觀法。觀念阿字之方法也。辨惑指南一謂真言行者之要道,無過於阿字觀。阿字觀有三別:一聲,二字,三實相。聲觀者其坐法與印相如常。口每出息唱阿字於其聲付意息息不懈,修時妄相自息,其心寂滅真智自生,明達一心之本源。字觀者,先於我身之心中,觀徑一肘量之圓明月輪,於其中觀八葉白色之開蓮花,於其臺上觀金色之字也。


阿尾捨

(修法)Āveśa,又作阿尾奢。為托人之法。修驗者,攝取鬼魅及病鬼使附托於童男女,問病之輕重,命之長短,一切之災祥,以除疾禳祅者名曰阿比舍法。譯曰入。謂請降天神攝取鬼魅。令入於童男女之支體也。摩醯首羅天說阿尾奢法曰:「時摩醯首羅告那羅延言:汝當諦聽。(中略)若欲知未來事者,當揀擇四五童男或童女,可年七八歲,身上無瘢痕靨記,慧聰靈利。先令一七日服素食,要須吉日沐浴,身塗香,著淨衣。口含龍腦豆蔻,持誦者面向東坐,身前以白檀香塗一小檀,可一肘量。令童女等立檀上。(中略)取安息香,以大印真言,加持七。燒令童女薰手。又取赤華加持七,安童女掌,便以手掩面。則持誦者結印誦言,應誦七。則彼童女戰動,當知聖者入身,必速應驗未來善惡一切災祥事。」瑜祇經曰:「若加持男女,能令阿尾舍,三世三界事,盡能知休咎。」


[續一切經音義]
踰繕那

上羊朱反。繕音善。梵語也。古云由旬。或云由延。或云踰闍那。皆訛略也。案西域記云。踰繕那者。自古聖王軍行程也。舊傳一踰繕那四十里。印度國俗乃三十里。聖教所載唯十六里。考其異端各有所據。或取聖王行時或取肘量或取古尺終是軍行一日程也。今冝依西域記三十里為定。蓋玄奘法師親考遠近撰此行記奉對太宗皇帝所問實以憑焉。此並依慧琳法師及慈恩音訓釋


踰繕那

上羊朱反次音善梵語也或云踰闍那古云由旬皆訛略也正云踰繕那即上古聖王軍行一日程也諸經論中互說里數不同或云四十里或云三十里或唯十六里蓋以或聖王行有遲速或取肘量或以古尺雖各有異見終是王軍一日行程也案西域記三十里為定以玄奘法師親考遠近撰此行記[春-日+廾]對太宗皇帝所問其言不謬矣


[佛光大辭典]
拘盧舍

梵語 krośa,巴利語 kosa。為印度古代之尺度名。又作俱盧舍、拘摟賒。意譯聲、鳴喚。即大牛之鳴喚或鼓聲之音響所可聽聞之距離,亦即自聚落至阿練若處之距離。然因土地之高低、聲量之大小各異,是以音響所達之距離多有不同,而俱盧舍之尺度亦未必一定。依大毘婆沙論卷一三六、十誦律卷十一、有部毘奈耶卷二十一、雜阿毘曇心論卷二、俱舍論卷十二、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三十二、大唐西域記卷二等所載,一拘盧舍之長,等於五百「弓」。據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卷一載,一弓等於四「肘」,一肘等於一尺八寸,故一拘盧舍即三千六百尺。又謂一拘盧舍等於阿練若與聚落之間隔。

另據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五載,一俱盧舍等於四百弓,阿練若處至聚落之間隔則為五百弓。據雜寶藏經卷八之註所載,一拘盧舍等於五里,玄應音義卷十九、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卷一、四分律羯磨疏濟緣記卷一之四,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上一之四等皆採用其說法。

又據慧苑音義卷下載,一肘等於一尺五寸。據方廣大莊嚴經卷四載,四肘成一弓,一千弓為一俱盧舍。據摩訶僧祇律卷八、卷九等載,五肘成一弓量,二千弓為一俱盧舍。佛本行集經卷十二則謂,一肘之長為二尺,四肘為一弓,五弓為一杖,十杖為一息,八十息為一拘樓奢。其中,八十息乃六息之訛,此係依慧苑音義卷下,有關俱盧舍長度之換算而得知。〔俱舍論光記卷十二、慧琳音義卷三、卷四、翻譯名義集卷八〕(參閱「」959、「肘量」2988) p3272


修法壇

即修法所用之壇。修法時安置佛像、三昧耶形,並配備供物及供具等,稱為壇。依七日作壇法設立之,此有大壇、護摩壇、小壇之別。大壇為畫上作為修法本尊之主壇,護摩壇為安置火爐之壇,小壇用於灌頂等之別壇。依陀羅尼集經卷十二載,大壇之作,於四角豎標為記,後掘地出其惡土,盡除骨髮、炭灰等惡物,繼覆以好土,以杵築之,令其平滿堅硬而基高。又壇形因四種法而異,如息災法為圓壇,增益法為方壇,調伏法為三角壇,鉤召、敬愛法為蓮華壇。壇之廣狹不一,最大為一千由旬,最小為掌中爪甲之量;供養儀式中,最大為三十六肘,極小為二肘。若就材料而言,壇有二種,印度用土壇,我國則專用木壇。次為護摩壇,即修護摩法時所用之壇,亦依七日作壇法建立,於大壇中央或一邊掘一火爐,其爐形就增益等法不同而有方圓之別。又急於治病等而修法時,不依七日作壇法,唯以灑水建立者,稱為水壇。小壇有二種,灌頂壇及正覺壇。依大日經卷二具緣品載,作灌頂壇時,應建於大壇天方門外,距二肘量畫圖於外界,四方正等,內開一門,於四隅內安置四執金剛。又諸佛集會陀羅尼經說修壽命經法時設二種小壇,於大壇之上作二十一小壇,其中一處稱如來壇,餘二十壇稱金剛王壇,又大壇外作四小壇,稱四天王壇。另有僅用以供養諸尊之供壇,為普通之桌形。又於此等諸壇之上,作寶輪、羯磨、五瓶、蓮華、鈴、五鈷杵、四面器、灑水器等莊嚴之法,稱為壇法。〔陀羅尼集經卷一、卷二、卷八、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四、諸佛集會陀羅尼經、蘇婆呼童子請問經卷下分別道分品〕 p4045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七條衣

僧裝之一種。因其福田相有七條,故名七條衣。又稱七條、七條袈裟或七條衲衣。音譯作鬱多羅僧、優多羅僧、優哆羅僧、郁多羅僧伽等等。又為三衣之一。意譯作上衣、上著衣,為常服中最上者。因覆於左肩,又稱覆左肩衣。行齋、講、禮、誦等諸羯磨事時,必穿著此衣,故又稱入眾衣。其價值在其他二衣之間,因而又有中價衣之稱。

七條衣的製法如下︰先裁剪二長一短二十隔的布塊,並以倒針反縫的方式縫製;若財少難辦,則允許用「揲葉」法(即以外葉揲於不割截、無田相之縵衣上)縫成。肘量一般是以長五肘廣三肘為準,但因各人身量長短不同,故不能一概而論。

若依戒律,近代以綾羅錦繡製成的七條衣是違法的。依據佛制,衣服的質料雖允許採用絹、布二種,但那是指世俗所用過的舊布,若用新的絲絹,則為戒律所不許。《四分律羯磨疏》云,今世採用絹紬者極多,以害命傷慈,故予以制約。今五天竺及諸胡,皆不用絹所作之袈裟。使用錦衣,乃源自宮中帝后之賞賜,而後遂產生使用華麗袈裟的習慣。據《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七所載,太宗賜予玄奘的衲袈裟,乃往昔梁武帝賜予當時高僧大德之物。文中謂此衲袈裟「還用綵成文,朱青自掩映」,可見其華麗之至。

〔參考資料〕 《四分律行事鈔》卷下之一;《翻譯名義集》卷七;《大乘比丘十八物圖》〈鬱多羅僧〉條;《山門僧服考》;《顯密威儀便覽》卷上。


字輪觀

密教修法所用的觀法之一。又稱法界體性三昧觀、入法界三昧觀、入法界觀、後入三摩地觀。即觀顯本尊之意密與行者之意業本來融會不二的觀法。亦即行者於心月輪上,布列表地、水、火、風、空五大的梵字(阿、嚩、羅、訶、佉),以及表示佛、菩薩的梵字,而思惟現象世界本來是空,最後實現本尊與自己一體無二之境地。於密教修法中,此字輪觀為意密成佛之祕觀、加持成佛之妙行,與正念誦、修口密的入我我入觀同是重要的觀法。

關於字輪的意義,《大日經疏》卷十四以之為轉生、不動之義。其文云(大正39‧723b)︰
「所謂字輪者,從此輪轉而生諸字也。輪是生義,如從阿字一字,即來生四字。(中略)又字輪者梵音云噁剎囉輪。噁剎羅是不動義。不動者,所謂是阿字菩提心也。如毗盧遮那住於菩提心體性,種種示現普門利益,種種變現無量無邊。雖如是垂迹無窮盡,能實常住不動,亦無起滅之相,猶如車輪雖復運轉無窮,而當中未曾動搖。由不動故,能制群動而無窮極也。此阿字亦復如是。以無生故,即無動無退,而生一切字輪轉無窮,是故名不動輪也。」

此觀有通、別二觀。別中更分三種,通別合有四種,稱之為四種字輪觀。通者,謂通觀五大種子,稱之為法界體性三昧。別三種者,(1)觀本尊梵號(如普賢法),(2)觀本尊心咒或心中心咒(如如意輪法),(3)觀本尊種子(如分觀阿彌陀)。

又,觀字輪一一字,有廣略重重的觀想法,或分別為字相觀、字義觀二段,或分字相觀、字義觀、無分別觀三段等。首先,字相觀為觀所觀文字之形相。其次,字義觀係觀所列文字之本不生等字義,亦即觀字義而觀一切法之實相;此有離分觀(各別觀諸字字義)、接屬觀(展轉相接而觀字義)二種。又,此字相、字義二觀各有順觀、逆觀,順觀彰顯從本垂迹之理,逆觀表修因感果之義。最後,泯亡字相、字義,住於無分別,此為無分別觀,係字輪觀之終。

如是觀字相、字義、無分別時,我心即五大,本尊之心亦為五大。行者內心之五大與本尊心的五大無二無別,相應涉入,故得修顯我心即毗盧遮那佛心。

此外,觀字輪之前,須先觀滿月輪。修此觀時,初心行者先觀身前一肘間有一肘量大之月輪,或橫觀之,或豎觀之;及觀熟,引月入心中。已達,行者直觀身內心月輪。心內觀熟,更觀想月輪逐漸周遍法界如圓珠,橫豎自在觀想。又,布列月輪上之文字,自利為向內排列,化他向外排列,二利雙存則橫列之。

〔參考資料〕 《大日經》卷五〈字輪品〉;《大日經疏》卷二十;《大日經疏演奧鈔》卷四十七;《無量壽如來修觀行供養儀軌》;《成就妙法蓮華經王瑜伽觀智儀軌》;《阿閦如來念誦供養法》。



密教修護摩法等所使用器具。有大小二種,大杓又稱注杓,用於將供物注入爐中;小杓又作瀉杓、祭杓,用於將蘇油等供物瀉入大杓,或直接瀉入爐中。《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云(大正18‧920a)︰
「我今次應說,注杓瀉杓相。於此作成就,持誦者速獲。注杓一肘量,佉木令堅密,無孔穴應作,口應妙端嚴,橫當四指量,深量用一指,形如吉祥子,於中三股杵,應令極端嚴,柄圍足人把,近口與柄末,應作蓮花文。瀉杓長及圓,并及刻鏤文,皆如注柄相,木亦如前說。或用佉陀羅,口用禪上節,旋匝為其量,橫應一寸餘,深量當半之,於中作蓮花,亦或金剛杵。」

此中,注杓一肘量者,即杓與把柄之總長,為一尺八寸。現時多以熟銅作杓、木作柄。又,吉祥子,古傳為柘榴菓。

依《瑜伽護摩軌》所說,則大杓為柘榴菓形,以柘榴菓含容多實,表金剛薩埵之萬德具備;杓內所刻三鈷杵,為金剛薩埵之三摩耶形,即標示心、佛、眾生三平等之淨菩提心。小杓為圓形,表圓滿之佛德。杓內刻八葉開敷之蓮華形表胎藏大日,或刻金剛杵(即五鈷杵)表金剛大日;一傳畫有輪寶,是即大日之三摩耶形,表普門之果體,故取圓形。

又,小杓表大日之果德,大杓表金剛薩埵之因德,因此大杓不得直接酌蘇油等供物,必先以小杓酌之,後供大杓,以表金剛薩埵蒙大日之教示修習護摩法。

〔參考資料〕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四;《蘇悉地羯囉經》卷下〈補闕少法品〉;《護摩祕要鈔》卷六;《大日經疏》卷二十。


修法

密教用語。指依儀軌而修習各種密法。在密教相關經典中,大多載有供養法(即儀軌)及其作法。依其目的而有息災、增益、敬愛、調伏(降伏)等四種行法,或加鉤召為五種行法。此外,也有依道場的鋪設而分為一壇法、兩壇法、五壇法;或依從事的人數分為大法、中法、小法;以及依性質所分的祕法、普通法等區別。行者須口唱真言,手結印契,心觀本尊,而且,行者的三密須觀想與本尊的三密相合。其次第區別,東密有金剛界立、胎藏界立、十八道立、別行立、如意寶珠立等名稱。而藏傳佛教則另有無上瑜伽法門,為東、台二密所無。

藏傳佛教所修的法門,依各派不同而有差異。主要密法儀軌,可參閱《密乘法海》書中之所載。至於日本東密、台密兩家的大法與準大法則略如下列︰


┌大法─孔雀經法、仁王經法、請雨經法
東寺┤
└準大法─如法愛染法、如法尊勝法、大北斗法、普賢延命法
┌大法─熾盛光法、七佛藥師法、普賢延命法、大安鎮法
山門┤
└準大法─法華法、六字河臨法、如法北斗法、如法佛眼法
┌大法─尊星法、法華法
寺門┤
└準大法─大北斗法


◎附︰〈修法壇〉(摘譯自《佛教大辭彙》)
修法壇,修法所用的壇。壇是梵語曼荼羅(maṇḍala)之譯。即修法時,安置佛像或三昧耶形,以及配備供物與供具的壇。印度專用土壇,並依照七日作壇法而建製。有大壇、護摩壇、小壇之別。大壇為修法本尊的主壇。護摩壇是安置火爐、修火供的壇。小壇是用於灌頂的別壇。

關於大壇,《陀羅尼集經》卷十二云(大正18‧886b)︰
「若作大壇,如前結界,四角竪標。標記已竟,喚人掘地出其惡土,若得上地掘去一磔,若得次地掘出一肘,若得下地掘出三肘。悉除其中骨髮炭灰瓦礫礓石樹根草木糠等惡物。盡諸惡物到好實地,然後將好土來。發底一度,以香水潑一度。著土,即用杵築,築令平滿,必須堅硬,若得基高最為第一。」

《陀羅尼集經》卷三記述般若壇法的畫法云(大正18‧808a)︰「其壇中心安釋迦牟尼佛華座,座上安像。其座東面復安華座,座上安般若波羅蜜身,左手把經。其壇北方復安華座,座上安大梵天,左手把君遲。南方安華座,座上安帝釋天,右手把跋折羅。中心著一香鑪水罐,四角各一香鑪水罐,五枚水罐內各盛淨水五穀七寶,並以柏葉梨枝塞口,於上各以生絹三尺而繫束之,種種果食及上好果一十二盤,燈十六盞。」

關於壇的形狀,隨四種修法而各有不同,如《大日經》卷七〈持誦法則品〉,及《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下所說,息災法當用圓壇,增益法當用方壇,降伏法當用三角壇,攝召敬愛法當用蓮花壇。又壇的廣量不一定,有種種。據《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下〈修行儀軌品〉所述,壇的廣狹大小有三千五百種。最大的是一千由旬,其次是五百由旬、一百五十由旬、十由旬等,最小的是掌中爪甲之量。《供養儀式》說最大的是三十六肘,其次是二十八肘、十六肘、八肘、六肘、四肘,極小的是二肘。《尊勝佛頂修瑜伽法軌儀》卷下〈大灌頂曼荼羅品〉說是方八肘,或十二肘,或三十八肘,若為眾生而造的是四肘或七肘等;以此可知其大小不同。

在日本,相傳最澄初依七日作壇法建立土壇,但後來不設土壇。在東密,由於空海請來木壇,因此爾後專用木壇。又,大壇一般是用增益法的方形壇,有華形壇、箱壇、牙形壇等類別。華形壇指壇的四面刻蓮華;箱壇指單作四角,其狀似箱;牙形壇是在壇的下部附上延曲於外面的足。就中,華形壇的四面各刻八葉二重的蓮華,其上下區間附五色線。向上的八葉二重表慧門十六大菩薩,向下垂的八葉二重表定門十六大菩薩。華葉向上是上求菩提之義,下垂是下化眾生之義,五色線表五智。意即四方四智各具足五智三十七智。

其次護摩壇,指修護摩法時用的壇,也依照七日作壇法建製。即在大壇的中央或一邊穿火爐,其爐形由於增益等四種修法而有方圓等不同。《大日經》卷二〈具緣品〉云(大正18‧11b)︰
「如是令弟子,遠離於諸過,作寂然護摩,摩依法住,初自中胎藏至第二之外,於漫荼羅中,作無疑慮心,如其自肘量,陷作光明壇,四節為周界,中表金剛印。師位之右方,護摩具支分,學人住其左,蹲踞增敬心。」

《陀羅尼集經》卷一云(大正18‧792a)︰
「七日作法,至第四日種種飲食果子供養,西門安淨寶火鑪,燒於淨柴,至心奉請釋迦文佛,於火鑪中坐蓮華上,當取乳酪酥蜜飲食果子胡麻人油等,咒三七遍,各取少許,咒一遍一擲火中。」

又如在急需治病時,可不依七日作壇法,而只採用《唯略儀》所說,以灑水建壇,稱之為水壇。《陀羅尼集經》卷二云(大正18‧796b)︰「若知有鬼病者,作四肘水壇,中心著火鑪,燒柏樹枝,數數誦咒即差。」同書卷十二又云(大正18‧886b)︰
「若懺悔壇及治病壇皆作水壇,四肘以下一肘以上悉得通用,其肘長短隨其咒師臂肘長短以為量數,其地皆須方面齊等。若作水壇,亦不須擇日月時節,其地隨得,淨處即作,平正地面,即須香埿塗其地上,即成壇法,仍須四角竪標為記。」

小壇,指用於灌頂或供神之別壇。就中,用於灌頂的稱為灌頂壇,又依令登正覺之意而稱正覺壇,《大日經》卷二〈具緣品〉云(大正18‧11c)︰「師作第二壇,對中漫荼羅,圖畫於外界,相距二肘量,四方正均等,內向開一門,安四執金剛,居其四維外。」《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四云(大正18‧251a)︰
「其灌頂壇應在大壇帝釋天方門外,下至二肘,畫粉作。四方正等,面開一門,於四隅內畫執跋折囉像。自在天方名住無戲論,火天方角名虛空無垢,羅剎方名清淨眼,風天方名持種種綺麗衣,中央畫大蓮華,其花八葉,臺蕊具足,花外周圍畫月輪相,光芒外出,正方四葉畫四菩薩,各乘昔願殊勝力者。帝釋方葉名陀羅尼自在王,琰羅方名發正念,龍方名樂利眾生,夜叉方名大悲者。四隅葉上畫四使者,自在天方名修轉勝行,火天方名能滿願者,羅剎方名無染著,風天方名勝解脫。於花臺上想有婀字,於婀字上想一圓點,餘供養旛花莊嚴,一如大壇法式。應作是念︰我今為某甲善男子灌頂。」

在日本,通常胎藏界法是在道場東南隅安灌頂壇,金剛界法則安在西北隅,置椅子或禮盤作為阿闍梨之座,又於壇前中央敷座為受者之座,座上畫八葉蓮華,四隅畫小蓮華。又,《諸佛集會陀羅尼經》說修壽命經法時,設二種小壇。其文云(大正21‧859c)︰「其壇上作二十一小壇,其一處中名如來壇,餘二十壇名金剛王壇,又於壇外作四小壇,名四天王壇。」

〔參考資料〕 《大日經》卷七〈持誦法則品〉;《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道場念誦儀軌》卷上;《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陳健民《曲肱齋全集》;《栂尾祥雲全集》第二冊。


軍荼

又作君荼。意譯火爐或護摩爐。指密家用於護摩之火爐。凡行護摩,先造四肘壇,高一搩手,中鑿軍荼徑圓一肘,深十二指,兩重作緣,內緣高闊各一姆指,外緣高闊各四指。底正平,以泥作輪像或跋折囉相。柄向南出,作丁字形,柄長四指,闊亦四指。橫頭長八指,高闊各四指。又外作一土臺,形如蓮華。次外敷師子座,又於軍荼周圍敷吉祥草,以為聖眾之位座。若無法鑿造軍荼時,即以赤色畫其形狀,中安火爐為法。

密教之護摩有息災、增益、降伏、鉤召、敬愛等五種。依其種類之差異,所用火爐之形狀亦不相同,如《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云(大正18‧916a)︰「我今說軍荼,依瑜伽相應。息災爐正圓,應當如是作。增益應正方,三角作降伏,金剛形軍荼,鉤召為最勝,長作蓮花形,敬愛為相應。(中略)息災爐應量,橫全豎半肘,增益兩肘量,豎量應用半,降伏軍荼相,三角各一肘,豎量應半之,鉤召長一肘,橫豎各減半,敬愛亦一肘,橫豎如鉤召。」

〔參考資料〕 《蘇悉地羯囉經》卷中;《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四;《火𤙖供養儀軌》;《建立曼荼羅護摩儀軌》;《慧琳音義》卷四十二。


阿尾奢法

真言祕法之一。是請求天神下降,遍入人之肢體,使其人說出未來吉凶成敗的法術。猶如民間信仰中,藉扶乩、靈媒所行之法術。阿尾奢,梵名aveśa ,音譯又作阿毗舍、阿尾捨、阿尾舍、阿尾賒,為「遍入」之義。

《速疾立驗魔醯首羅天說阿尾奢法》云(大正21‧329b)︰「若欲知未來事者,當簡擇四五童男或童女,可年七八歲,身上無瘢痕[𭼩-日+口]記,聰慧靈利,先令一七日服素食或三日食。(中略)沐浴,遍身塗香,著淨衣,口含龍腦豆蔻。持誦者面向東坐,身前以白檀香塗一小壇,可一肘量,令童女等立於壇上,散花於童女前,置一閼伽爐,取安息香,以大印真言加持七遍,燒令童女熏手,又取赤花加持七遍,安童女掌中,便以手掩面,則持誦者結大印。(中略)誦真言。(中略)則彼童女戰動,當知聖者入身。(中略)必速應驗,問未來善惡一切災祥。」又,《蘇婆呼童子請問經》卷中,稱此法為「鉢私那」,其文云(大正18‧728a)︰「若念誦人問下鉢私那者,應當如是法請召,所謂手指或銅鏡及清水橫刀燈焰寶等,虛空尊像童子真珠火聚石等,於如是處,鉢私那下者,請召來已,當即自說天上人間,及過去未來現在,超越三世善惡等事,一一具說。」《宋高僧傳》卷一載,金剛智三藏曾在宮中咒縛二個七歲的女童,而由冥界中招回公主的靈魂。此外,由《元亨釋書》中,可知日本無動寺的相應法師曾在宮中修阿比舍法咒縛二童子,而園城寺的行尊也曾在宮中修此法。

〔參考資料〕 《瑜祇經》卷下;《不動使者陀羅尼祕密法》;《金剛手光明灌頂經最勝立印聖無動尊大威怒王念誦儀軌》。


[南山律學辭典]
三衣定量

亦名:三衣長度、袈裟長度、衣長、衣量

子題:衣身、踝、葉相、度身、三衣三品、服長衣三過

隨機羯磨‧衣藥受淨篇:「聽以長二肘廣四肘衣,作安陀會;長三肘廣五肘,作鬱多羅僧;僧伽梨,亦爾。五分云,肘量長短不定,佛令隨身分量。律云,度身而衣故也。」(隨機羯磨卷下‧一‧六)

羯磨疏‧衣藥受淨篇:「諸部極小唯四分文。出家貧乏,故是常也,且覆形儀,何由可具?餘二衣相,義同五分,度身最好。先以衣財從肩下地,踝上四指,以為衣身餘分葉相,足可相稱也。」  濟緣記釋云:「初明本宗局量。僧祇、十誦、多論各有三品量,寬於四分,如事鈔具引。出家等者,出極小意。餘下,取五分通文,初令依用。下衣宜小,故但云二衣。先下,示度身法。即腳外突骨,從肩至踝即廣量。橫堤豎條,皆名葉相。廣多不稱,特示度法,長中無妨,故不出之。但使周身披搭得便。依文九尺,頗覺有餘。今人廣不五尺,長過丈二,反執五分度身之文,無乃度之不細乎?習久成俗,卒難曉喻,法服製度,壞滅久矣。」(業疏記卷一八‧一四‧一)

行事鈔‧二衣總別篇:「(一﹑明四分兼含)四分云,安陀會長四肘,廣二肘;鬱多羅僧長五肘,廣三肘;僧伽梨亦爾。然此下衣,極成窄小,當取通文。律言,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取足而已。準此無定量,(二﹑引諸文示準)任時進不。雖爾,亦須楷準。故十祇中,各立三品之量。今準薩婆多中,三衣長五肘,廣三肘;若極大者,長六肘,廣三肘半;若極小者,長四肘,廣二肘半者,並如法。若過若減成受持,以可截續故。缽若過減不成受,不可截續故。若過量外應說淨,不者犯捨墮。說時應在受後,以法衣外者為長。(三﹑明五分唯通)五分,肘量長短不定。佛令隨身分量,不必依肘。」  資持記釋云:「定量中,四分有通局二量,初示定量。安陀會長七尺二寸,廣三尺六寸,此謂下衣,道行作務,故不宜大。……餘二衣長九尺,廣五尺四寸。然下,出通量。但云下衣極小,準餘二衣非小明矣。然恐身量短長不定,是故三衣俱準通量。言度身,此有二法。一﹑準多論,佛身丈六,衣長丈八,廣丈二;常人半之,衣長九尺,廣六尺。與四分小異。此以算,人身長一尺,則長邊得一尺一寸二分半,廣邊得七寸五分。如是增之,則八尺之人,可著長九廣六之衣也;更增至佛量亦無差。設或身相長短不稱,減成儉約,過須說淨。二﹑準業疏,就身裁度。疏云,從肩下地踝上四指以為衣身,餘分葉相,足可相稱。此謂人身多是長短不定,尟有肥羸;縱有肥羸,不妨服用;是故但出廣量,不明長法。有云,餘分葉相,即是長量,今謂葉相廣長齊有,何獨長邊。且今時人少至八尺,但取九尺已內,足可相稱。良由袈裟右角,本在左肩,或垂腋下,是故九尺之服,頗宜八尺之身;今則右角前垂,著用乖法,遂使長邊何啻丈二,廣邊不滿五尺,長拖象鼻,動越威儀,習久迷深,何由諫諭?必懷奉法,夫復何言?文中節量等語,本是誡節貪求,令知止足,故云取足而已。今此引用,意顯隨宜,故云準此等。度字入呼,謂裁度也。取字去呼,謂麤略也。……然四分下衣雖云窄小,而諸部中三衣或等,足可準繩。恐見度身,便即任意廣長無法,故云雖爾等今執丈二長衣,便云律有通文者,正墮此過。故下,引示諸文,初指二律。十誦,上衣長五肘,廣三肘。亦同四分。下衣長四肘,廣二肘半長同四分,廣加九寸,則四尺五寸。七條量在上下之間。僧祇,三衣各有三品:上者長五肘,廣三肘。亦同四分。中者長五肘一不舒手謂五中一肘不舒手量,不滿五肘,準彼論肘舒手量之,廣三肘一不舒手。下衣長四肘半八尺一寸,廣三肘一不舒手。中下二衣,亦各三品,並如上。婆論中,三事通有三品。長五廣三中衣同四分。若極大者,長六肘一丈八寸,廣三肘半六尺三寸若極小者,長四肘,廣二肘半。上出三品如法。下明過減非法,初判成受。過者可截,減則可續;缽無此義,故受不成。若過下,判犯。準知今時丈二長衣,既不說淨,皆犯長罪。註出受淨前後,以受持外者,屬長物故。故知法衣之上,連帶長物,今按尼鈔,祖師明斷,若過量外,必須淨施五分,初緣亦依肘量。但隨人用,不能一準,故云不定。佛令隨身,須依業疏肩踝為度。若前諸部,乃據中人八尺楷定,況分三品,適足隨身,故存品量也。上引二量,攝盡機緣,定量則抑彼貪情,通量則被於異報。大論教意從儉為先。故章服儀云,減量而作,同儉約之儀;過限妄增,有成犯之法。或容犯長,或制非法。又云,頃載下流,驕奢其度;至論儉狹,未見其人。餘如別說。有云鈔引通文廢其定量者,此順執情妄誹聖訓。問:『必準通文,過量得否?』答:『若準多論,量外說淨,非謂不得。但今著者不行說淨,有犯長過;又復著用有所不便耳。』問:『今服長衣為有何過?』答:『此有多(三)過:一﹑量外犯長,提;二﹑著用犯捨衣,吉;三﹑長垂肘外,有象鼻相,步步吉羅。倘懼因果,請從正教。』」(事鈔記卷三○‧一五‧一一)


勸居士增衣價戒開緣

亦名:勸增衣價戒開緣

含註戒本‧三十捨墮法:「不犯者,先受自恣請而往,求索知足,於求中減少作;從親里求;從出家人求;或為他求;他為己求;若不求自得者。」(含註戒本卷上‧二五‧一○)

行事鈔‧隨戒釋相篇:「律不犯中,先受自恣請而往求,知足,於求中減少作;若從親里求;出家人求;己為他;他為己;不求自得,不犯。餘如疏中。」資持記釋云:「不犯有六。初受恣請,知足減少,釋成開意;雖容恣索,而不貪求故。若從下,五相可分。指如疏者,彼云此戒犯相,要在本絹於上勸增,若令買布,屬前乞戒;又問:『勸增一縷即犯,乞衣一條方即上十祇四肘量,與此不同?』答:『乞本施主無心;乞時任其多少,惱義是微;故一條方犯。勸增中,虛心限約已定;不荷嫌少索多,貪惱最重;故多少同犯。』」(事鈔記卷二○‧四二‧一七)


尼餘二衣受法

亦名:尼受餘二衣法、比丘尼受餘二衣法

子題:厥脩羅受法、覆肩衣受法、厥脩羅、僧祇支受法、掩腋衣、祇支本制、式叉尼受四衣、沙彌尼受四衣

行事鈔‧二衣總別篇:「若尼受餘二衣者,十誦云:『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是衣厥脩羅受長四肘廣二肘半,是厥脩羅衣持。』三說。準似祇支,國語不同。『是衣覆肩衣,長四肘廣二肘半,是覆肩衣持。』三說。今則改張衣相,不同本法,但云如法作,不言肘量應成。

資持記釋云:「厥脩羅,即四分 祇支,云國語不同。經音義翻為 腋衣,謂覆左腋著帶繫右腋下,長七尺二,廣四尺五。」(事鈔記卷三○‧三一‧六)

隨機羯磨‧衣藥受淨篇:「尼受餘二衣法。時比丘尼露胸膊行,為世人譏慢故白佛,佛言,當畜僧祇支、覆肩衣。今準僧祇加云:『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僧祇支如法作,我受持。』三說。若準僧祇文,廣四肘,長二肘,是祇支 本制;今則改變,止可義準。其覆肩衣廣長亦如祇支法,今取所著者,或減量作,不必依文,應準改加法:『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覆肩衣如法作,我受持。』三說。若有換易須捨者,亦準上文。式叉尼 沙彌尼受四衣,亦準同前。」(隨機羯磨卷下‧三‧八)(請參閱『三衣受法』五四中)


攝衣界礙樹界肘量

亦名:肘量

子題:十四肘、二十五肘

行事鈔‧隨戒釋相篇:「善見,日正中時影覆處,同上。若樹枝偏長,衣在陰頭,人在樹根,亦不失衣。林界者,衣在林中,十四肘中不失衣。此林有人來往,無衣界,應隨身,不隨者失。上十誦林界一拘盧者,謂是大林無難。此言十四肘者,謂四樹相連,勢非廣及,故衣界狹小也。僧祇,蒲萄蔓架一切瓜瓠等架,各四相取二十五肘,名衣界。」資持記釋云:「善見中,初引論文。樹取影覆,隨時大小;林無限齊,故約肘量十四肘,計二丈五尺二寸,得四步餘尺。二人來往者,謂有礙也。上下,會通律論林相不同。難即是礙。僧祇中,蔓即藤蘿。二十五肘,計四丈五尺,得七步半;四面取之,則相去十五步;此據極廣以量約之,狹則隨架大小。」(事鈔記卷二○‧一五‧五)


蘭若

亦名:阿蘭若、遠離處、空靜處

子題:肘量、一肘、僧寺在城外、尼寺在城內

行事鈔‧頭陀行儀篇:「阿蘭若處者,智論,名遠離處;最近三里,能遠益善。餘諸雜行,如第六十八卷中。四分云空靜處,去村五百弓。弓長四肘,用中肘量也,則一長一尺八寸,六尺為步,積之便有若干里也。中國僧寺並在城外尼寺城內。十誦云,繞祇桓虎吼,此寺去舍衛城南千二百步。薩婆多云,去村一拘盧舍此云一鼓聲,謂蘭若閑靜處;不令聞村中鼓聲,恐亂諸坐禪比丘。」資持記釋云:「智論,遠離處者,對村聚為名;三里極近,減則不成。指雜行者,論云,得身遠離已,亦當令心遠離五欲五蓋等,及廣明十二上行,尋彼看之。文見六十七,此間藏經分卷不定。四分,空靜者,就當體為名。若干里者,弓有七尺二寸,百弓七十二丈,五百弓計三百六十丈;六尺為步,六十丈為百步,三百六十丈為六百步,即為二里。中國下,引十誦,初示彼土寺法。尼恐陵辱,故須城內。十下,次引證。繞寺虎吼,可驗遠城。千二百步,三百步為里,則四里也。多論,一鼓聲間,準集僧中解,即有二里;頗同四分。然諸文不同,宜以本宗為準;如前智論,能遠益善。」(事鈔記卷三六‧一七‧八)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