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心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術語)肉團心也。即心臟。瑜伽論記一上曰:「阿賴耶識,初受生時,最初託處,即名肉心。若識捨肉心,即名為死。」
肉團心,即心臟。
(名數)胎藏界中臺八葉院之九尊也。有開敷之八瓣蓮華,其中心與八瓣各現一尊,中心為大日如來,四方者四如來,四隅者四菩薩也。是胎藏界曼陀羅十三大院中之第一而表示凡夫肉心之具德者,吾人之肉心,如合蓮華,一旦三密相應則開敷為八葉之蓮,現此九尊也。參照心蓮條。
(術語)於吾人之肉團心(心臟)觀想八葉之蓮華,示現胎藏界九尊之觀法也。大日經疏十二曰:「此心之處即是凡夫肉心,最在於中,是汗栗馱心也,將學觀者,亦於此處思蓮華之形。所以者何?一切眾生此心即是蓮華三昧之因。以未能令開敷。故為諸煩惱等之所纏縛。所以不能自了其心如實之相也。是故先當觀此心處。作八葉蓮華觀。令開敷諸蕊具足。於此臺上思想阿字而在其中。(中略)何故須觀八葉不多不少耶?此有二義。一者一切凡夫心處雖未能自了。然其上自然而有八瓣。如合蓮華形。今但觀照此心令其開敷。即是三昧觀而且便也」宗鏡錄二十六曰:「問何故蓮唯八葉?答:一切凡夫,心處雖未能自了,其內心亦自然而有八瓣,合成蓮華形。今但觀照此心令其開敷,即是三昧實故。若觀此心八葉之華,即得與理相應。此八葉者,四方即是表四攝,四隅即表如來四智。此華本來無生,即是菩提心,當知一切法門皆是從心所得也。」
(物名)Cintāmaṇi,從寶珠出種種所求如意,故名如意。出自龍王或摩竭魚之腦中。或為佛舍利所變成。智度論十曰:「如意珠,生自佛舍利,若法沒盡時,諸舍利皆變為如意珠,譬如過千歲冰化為頗梨珠。」同三十五曰:「如菩薩先為國王太子,見閻浮提人貧窮,欲求如意珠,至龍王宮。(中略)龍即與珠,是如意珠能雨一由旬。」同五十九曰:「有人言:此寶珠從龍王腦中出,人得此珠毒不能害,入火不能燒,有如是等功德。有人言:是帝釋所執金剛,用與阿修羅戰時碎落閻浮提。有人言:諸過去久遠佛舍利,法既滅盡,舍利變成此珠,以益眾生。有人言:眾生福德因緣故,自然有此珠。譬如罪因緣故,地獄中自然有治罪之器。此寶名如意,無有定色,清徹輕妙,四天下物皆悉照現。是寶常能出一切寶物,衣服飲食隨意所欲盡能與之。」雜寶藏經六曰:「佛言:此珠摩竭大魚腦中出,魚身長二十八萬里,此珠名曰金剛堅也。」觀佛三昧經一曰:「金翅鳥肉心為如意珠。」往生論註下曰:「諸佛入涅槃時,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眾生,眾生福盡,此舍利變為摩尼如意寶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龍王以為首飾。若轉輪聖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於閻浮提作大饒益。」
(術語)阿賴耶識之別名。心有積集,集起二義。阿賴耶識為集諸法種子又生起諸法者,故名曰心。唯識論三曰:「或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述記三末曰:「梵云質多,此名心也。即積集義,是心義,集起義,是心義。以能集生多種子故,說此識以為心。」唯識論三,述記三末,了義燈四本,揭數多之異名也。
(術語)Citta,四卷楞伽經注舉汗栗太Hṛd Hṛdaya(自性清淨心)、質多心(慮知心)之二心。止觀舉質多心、汗栗馱心(草木心)、矣栗馱心(精集精要心)之三心。大日經疏舉質多心與干栗馱心之二心。干栗馱心附肉團心與真實心之二義。法相宗於唯識述記與唯識樞要舉質多(心)、末那(意)、毘若底(識)之三心。宗鏡錄舉紇利陀心(肉團心)、緣慮心、質多心、乾栗馱心(堅實心)之四心。三藏法數十九舉肉團心、緣慮心、積聚精要心、堅實心之四心,今總證之為六種心:
一肉團心,梵語舊曰千栗馱,新曰紀哩馱耶。肉團心即吾人之心臟,密家所謂八葉之心合蓮華也。又草木之心也,此為物之中心,故又曰處中心。是止觀之第二心,大日經疏干栗馱心之第一義,宗鏡錄,三藏法數之第一心也。大日經疏三曰:「阿闍梨云:凡人汗栗馱心是古譯梵語訛也。正梵音云紀哩馱耶,此云心,狀如蓮華合而未敷之像,有筋脈約之以成八分。男子上向,女子下向。」大日經義釋三曰:「汗栗馱心者,此是古譯梵語訛也。正梵音云紇哩乃耶,此云心,狀如蓮華合而未敷之像。」大日疏十一曰:「行者於此處(指肉團心),思蓮華形。(中略)汗栗陀,訖栗陀,一名轉耳。」同十二曰:「干栗馱者,是處中心也。」又曰:「此心之處即是凡夫肉心,最在於中,是汗栗馱心也。將學觀者亦於是處思蓮華形。」止觀一曰:「汗(本文作汙誤)栗馱,此方稱是草木之心也。」宗鏡錄四曰:「一紇利陀耶,此云肉團心,身中五藏心也,如黃庭經所明。」
二集起心,為第八阿賴耶識。以集諸種子,又能生諸現行法故也。梵曰質多。法相宗之萬法唯識,依此而定。是唯識述記之第一心,宗鏡錄之第三心也。唯識論三曰:「雜染清淨,諸法種子之所集起故名為心。(中略)彼心即是此第八識。」唯識述記三末曰:「梵云質多,此云心也。(中略)集起義是心義,以能集生多種子故,或能薰種,此識中既積果已後起諸法故說此心名為心。」宗鏡錄四曰:「三質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識積聚種子生起現行。」法相宗心意識三者,有通別二門,其通門雖許三名互通,而其別門則其體各別,故以此質多心唯為第八識之特名也。
三思量心,梵名末那。譯言意。為思慮之義,第七識之特名也。是亦限於法相宗。唯識論四曰:「是識(第七識)聖教別名末那,恒審思量勝餘識故。」同述記四末曰:「末那是意。」
四緣慮心,又曰慮知心,了別心。梵語與上集起心同。此為通於八識之能緣作用也。但常就意識而言。台家所謂介爾陰妄之心者,一心三觀之一心是也。止觀一曰:「質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慮知之心也。」同二曰:「對境量知,異乎木石名為心。」大日經疏十二曰:「梵云只多,是慮知心也。」大乘義章二曰:「慮知曰心。」宗鏡錄四曰:「二緣慮心,此是八識,俱能緣慮白分境界。」是楞伽經註之第二心,止觀,大日經疏之第一心,宗鏡錄之第三心,三藏法數之第一心也。但法相宗以此梵語毘若底,譯為識,為了別之義,唯為意等六識之特稱。唯識述要上本曰:「梵云毘若底(丁儞反,識也)。」
五堅實心,堅固真實之不生不滅心。即自性清淨心,如來藏心,真如之異名也。華嚴所謂總該萬有之一,起信論一心二門之一心,楞伽經註之第二心,宗鏡錄,三藏法數之第四心也。但宗鏡錄以其梵語乾栗馱為紇栗馱,干栗馱之同一轉聲。楞伽經一曰:「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自性第一義心。」註:「此心,梵音汗栗馱,汗栗太宋言心。謂如樹木心,非念慮心,念慮心梵音云質多也。」宗鏡錄四曰:「四乾栗陀耶,此云堅實心,亦云貞實心,此是真心也。」
六積聚精要心。積聚諸經中一切之要義者。言如般若心經積聚大般若六百卷之精要。是止觀之第三心,大日經疏干栗馱之第二義也。但止觀以其梵語為矣栗馱,與彼干栗馱之肉團心殊別。大日經疏十七曰:「此中真言心者,此心梵音汗栗馱之心,即是真實心也。」止觀二曰:「又稱矣栗馱,此方是積集精要者為心也。」心經幽贊上曰:「心者堅實妙寂之稱。」
顯教於肉團心與質多心之外,建立自性清淨心之堅實心。而密教於其胎藏界直觀凡夫之干栗馱即肉團心之八分為八葉之蓮華。上開九佛,是名自性清淨心,又於金剛界約於干栗馱處中心之義,名質多心為干栗馱,故於此二心外,不安立別之堅實心也。秘藏記鈔十曰:「汗栗馱,肉團心也。是凡夫所見可破壞法也,於此處開佛心,是名自性清淨心也。(中略)以自性清淨心直名汗栗馱,從所說處立名也。(中略)約處中邊質多心名汗栗馱名也。不空心要云:夫修行者初發信心,即大圓鏡智紇哩娜耶心。(中略)而大圓鏡智發菩提心真言名冒地質多,以知大圓鏡智紇俚娜耶心者,質多名紇哩娜野也。」
伊閻反說文犬甘肉心無足也從甘從肉犬心或作厭猒皆誤從心者正
梵語 hrdaya,或 hrd,巴利語 hadaya。音譯紇利陀耶、汗栗馱。略稱肉心。即凡夫肉身五臟中之心臟。乃意根之所託,由八瓣肉葉組成。據瑜伽論記卷一上載,阿賴耶識初受生時,其託處即為肉心;若「識」捨離肉心,人身即亡。於密宗,由此肉團心觀八葉之蓮華,以成毘盧遮那身,故將肉團心解為眾生之自性真實心。〔大日經疏卷四、卷十七、菩提心義、翻譯名義集卷六〕(參閱「汗栗馱」2471) p2513
(一)指障蔽聖道及聖道加行之善根的三種重障︰即煩惱障、業障、報障。出自《涅槃經》卷十一、《成實論》卷八等。所謂煩惱障,指貪瞋癡等煩惱;業障,指由身口意三業所造作的不善業;報障又稱異熟障,指因煩惱障、業障所招感的三惡趣果報。《俱舍論》卷十七稱之為三重障。善導《往生禮讚》云(大正47‧440b)︰「斷除三障,同得往生阿彌陀佛國。」《摩訶止觀》卷五之(上)以煩惱、業、報三障,廣釋止觀十境。
(二)指皮煩惱障、肉煩惱障、心煩惱障︰又稱皮膚骨三障。依《華嚴孔目章》卷三之意,此乃譬喻之詞,表見、修、無明三種惑障。皮煩惱障是三界修惑,即貪、瞋、癡等煩惱是六塵外境所起,就如皮在身體的外部。肉煩惱障是三界見惑,即斷常、有無等諸見,皆屬內心分別,就如肉在身體內部。心煩惱障是根本無明迷真妄動,住於最深處,就如心深藏在身體內部。將此與五住地之惑相配,則見一處住地是肉煩惱障;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三者是皮煩惱障;無明住地是心煩惱障。
陳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五舉皮肉心之名;《地持論》卷九舉皮膚骨三染污,且示其斷伏之相。《大乘義章》卷五(本)認為皮膚骨三障,其體唯一無明,粗品無明之浮淺者為皮障,中品無明之次深者為膚障,細品無明之最深者為骨障。而皮障斷於地前,膚障是初地至八地斷,骨障則於八地至如來地斷盡,此乃依《地持論》所說。
(三)指沈昏闇蔽障、惡念思惟障、境界逼迫障︰此三者障礙禪定,使不能開發,故稱為修定三障。出自《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四。
沈昏闇蔽障又稱昏沈闇塞障,是欲修禪定時,其心沈昏闇睡,無所別知,成為開發禪定的障礙。惡念思惟障是欲修禪定時,雖無前事,卻生惡念之心,或欲做十惡、四重、五逆、毀禁、還俗等事,無片刻停止,成為開發禪定的障礙。境界逼迫障是欲修禪定時,雖無前事,卻身感逼迫,或見諸外境,或見無頭目手足,或陷入地,或火來燒,或於夢見諸惡相,如此諸事皆逼迫行人使其驚怖、苦惱,成為開發禪定的障礙。
若要對治此三障,則沈昏闇蔽障應念應身佛之三十二相;惡念思惟障應念報身佛之力、無畏等;境界逼迫障應念法身佛之空寂無為。
(四)指見思、塵沙、無明三惑︰《法華玄義》卷五(下)云(大正33‧742c)︰「若迷此三法即成三障。一者界內界外塵沙,障如來藏。二者通別見思,障第一義空。三者根本無明,障第一義理。」又,《摩訶止觀》卷二(下)云(大正46‧21a)︰「則有發心所治之三障,乃至究竟所治之三障。」
(五)謂不得值遇瑜伽祕密之三摩地法的三種情況︰
(1)我慢重障︰指被我慢貢高邪見所蔽,不能事佛菩薩師僧父母學深妙法。
(2)嫉妒重障︰謂妒賢嫉能、自是他非、說人長短、好求名利、懈怠而不能學得如來正法。
(3)貪欲重障︰謂多貪、多欲、懶惰、睡眠、惛沈、掉舉、破戒者,也不能學如來正法。
這三種人不識因果,不敬師長,也不見良善,不護道業,廣造惡業,因此墮諸地獄而不得遇三密正法。
〔參考資料〕 (一)《發智論》卷十一;《佛名經》卷一;《大毗婆沙論》卷一一五;《大智度論》卷五;《顯揚聖教論》卷三;《雜阿毗曇心論》卷三;《順正理論》卷四十三;《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七;《菩薩戒義疏》卷上;《法華經玄贊》卷三;《涅槃經會疏》卷十;《俱舍論光記》卷十七。(三)《天台四教儀集解標指鈔》卷下之四;《大藏法數》卷九。(五)《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經》卷五。
密教觀法。即行者將自己的肉團心觀想成蓮華形,令合蓮華之心開敷成諸蕊具足的八葉蓮華。八葉指四方四隅的八尊,四方表四攝,四隅即表如來四智,其中央的「阿」(a)字為大日如來。《大日經疏》卷十二云(大正39‧705c)︰
「此心之處即是凡夫肉心,最在於中,是汗栗馱心也。將學觀者,亦於是處思蓮華之形,所以者何﹖一切眾生此心即是蓮華三昧之因,以未能令開敷故,為諸煩惱等之所纏繞,所以不能自了其心如實之相也,是故先當觀此心處,作八葉蓮華觀,令開敷,諸蕊具足。於此臺上,思想阿字而在其中。」
該疏又言,觀八葉蓮華有二義,一者一切凡夫心處雖未能自了,然其上自然而有八辯(瓣),如合蓮華,今但觀照此心令其開敷,即是三昧觀,甚為方便;又,依密教所傳,此蓮華三昧之心若能開敷,且其蕊具足,則無量法門無不入者,因此須觀八葉之蓮華。
〔參考資料〕 《大日經疏》卷四;《宗鏡錄》卷二十六。
指心臟。又作肝栗大、干栗多、訶栗多、干栗太、乾栗太、矣栗馱、乾栗陀多、訖利馱耶(hṛdaya)、訖利陀耶、紇哩陀耶、紇哩娜耶、紇哩乃耶、紇哩娜野、紇利陀或紇伐耶。意譯作肉團心、真實心、堅實心。
《大日經疏》卷四云(大正39‧623a)︰「阿闍梨言︰凡人汗栗馱心狀,猶如蓮花合而未敷之像,有筋脈約之,以成八分,男子上向,女人下向。」同疏卷十二云(大正39‧705c)︰「此心之處,即是凡夫肉心,最在於中,是汗栗馱心也。」即將眾生之心臟(即肉團心)稱為汗栗馱,然密教係以觀此肉團心為八葉蓮花,成毗盧遮那身為其本旨,故仍須將汗栗馱釋為眾生之自性真實心。
宗密於《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一說有四種心,即紇利陀耶、緣慮心、質多耶、乾栗陀耶。其中,紇利陀耶是肉團心,為身中五臟之心臟;乾栗陀耶譯為堅實心或真實心,為真心,亦即如來藏心。此即將紇利陀耶與乾栗陀耶視為不同之語詞。然紇利陀耶(hṛdaya)是以乾栗陀(hṛd)加上語尾aya所成之語詞,此二種語詞皆由hṛ語原演變而成,為具有心或精神之義之中性名詞,故以此二語詞為相異而列為四種心之一,可謂謬誤。
此外,《摩訶止觀》卷一(上)云(大正46‧4a)︰「質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慮知之心也。天竺又稱汗栗馱,此方稱是草木之心也。又稱矣栗馱,此方是積聚精要者為心也。今簡非者,簡積聚草木等心,專在慮知心也。」
此中,以汗栗馱為草木心,當係誤解。又以矣栗馱為積聚之心而視其異於汗栗馱者,亦屬誤傳。
〔參考資料〕 《大日經義釋》卷三、卷九、卷十二;《翻譯名義集》卷十六;《般若心經祕鍵》;《寶篋印陀羅尼經祕略釋》卷上;《大日經疏演奧鈔》卷二、卷九;《祕藏記私末鈔》卷四;《般若心經略疏連珠記》卷上;《大乘起信論義記要決》卷上。
此數論師義。唯識述記四卷二十二頁引金七十論云:分別為體。有說:此是肉心為體。
成唯識論述記四卷十九頁云:謂有外道,名劫比羅。古云:釋毗羅。訛也。此雲黃赤。鬢髮面色,并黃赤故。今西方貴婆羅門種,皆黃赤色也。時世號為黃赤色仙人。其後弟子之中上首,如十八部中部主者,名筏裡沙。此翻為雨。雨時生故,即以為名。其雨徒黨,名雨眾外道。梵雲僧佉。此翻為數。即智慧數。數度諸法,根本立名。從數起論,名為數論。論能生數,亦名數論。其造數論及學數論,名數論者。此師所造,金七十論。謂有外道,入金耳國,以鐵鍱腹,頂戴火盆,擊王論鼓,求僧論議。因諍世界初有後無,謗僧不如外道。遂造七十行頌,申數論宗。王意朋彼,以金賜之。外道欲彰己令譽,遂以所造,名金七十論。彼論長行,天親菩薩之所造也。下第四卷,更當廣述。依金七十論,立二十五諦。總略為三,次中為四,廣為二十五。彼論云:略為三者:謂變易,自性,我知。變易者:謂中間二十三諦。自性所作,名為變易。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勝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為自性。若生大等,便名勝性。用增勝故。我知者:神我也。中為四者:一、本而非變易。謂即自性。能生大等,故名為本。不從他生,故非變易。二、變易而非本。一說:謂十六諦。即十一根,及五大,總十六諦。又說:但十一根。唯從他生,名為變易。不能生他,是故非本。三、亦本亦變易。一說:謂七諦。即大,我慢,及五唯量。又說:并五大。合十二法。謂從他生,復生他故。四、非本非變易。謂神我諦。廣為二十五諦者:一、自性,二、大,三、我慢,四、五唯,五、五大,六、五知根,七、五作業根,八、心平等根,九、我知者。於此九位,開為二十五諦。問:自性云何能與諸法為生因也?答:三德合故;能生諸諦。三德者:梵雲薩埵,此雲有情。亦言勇健。今取勇義。梵雲剌闍,此名為微。牛毛塵等,皆名剌闍。亦名塵坌。今取塵義。梵雲答摩,此名為闇。鈍闇之闇。三德應名勇塵闇也。若傍義翻;舊名染粗黑,今雲黃赤黑。舊名喜懮闇,今名貪瞋癡。舊名樂苦癡,今言樂苦捨。外人問曰:此我知者,作受者耶?答:是受者。三德、作故。問:既非作者;用我何為?答曰:為領義故。義之言境。證於境也。我是知者,餘不能知。又從冥性既轉變已;我受用故。次第生者;自性本有,無為常住,唯能生他,非從他生。由我起思,受用境界;從自性先生大。大者、增長之義。自性相增,故名為大。或名覺,亦名想,名遍滿,名智,名慧。從大生我執。我執者:自性起用,觀察於我,知我須境,故名我執。初亦名轉異,亦名脂膩。有說:我慢生五大五唯十法。五大者:謂地水火風空。別有一物,名之為空。非空無為,空界色等。五唯者:謂聲觸色味香。有說:慢但生五唯。五唯生五大。五大生十一根為我受用。先作五唯量者定義。唯定用此成大根等。若約此說;色成於火大,火大成眼根。眼不見火,而見於色。聲成於空,空成於耳。耳不聞空,而聞於聲。香成於地,地成於鼻。鼻不聞地,而聞於香。味成於水,水成於舌。舌不得水,而嘗於味。觸成於風,風成於身。身不得風,而得於觸。此中所說,約別成義。有說:五唯總成五大。五大總成五根者也。五作業根,心平等根,亦皆總成。為用五唯,須十一根。十一根不能自有,藉五大成。佛法所造,是彼能造。故十一法,變易非本。順此後解。即今西方,猶有二諍。次生十一根。初生五知根。五知根者:謂眼耳鼻舌皮。次生五作業根。五作業根者:一、語具,二、手,三、足,四、小便處,五、大便處。此中語具,謂語所須口舌等是。此中手足,即分皮根少分為之。前取總皮,今取支故。又此男女大遺根等,有別作用,故別立也。次生心根。金七十論分別為體。有說:此是肉心為體。神我以思為體。故因明說:執我是思。三德是生死因。由所轉變擾亂我故;不得解脫。知二十三諦轉變無常,生厭修道,自性隱跡,不生諸諦;我便解脫。
瑜伽二卷三頁云:若已結凝,箭內仍稀;名羯羅藍。又一卷十九頁云:此羯羅藍中,有諸根大種,唯與身根及根所依處大種俱生。即由此身根俱生諸根大種力故;眼等諸根,次第當生。又由此身根俱生根所依處大種力故;諸根依處,次第當生。由彼諸根及所依處,具足生故;名得圓滿,依止成就。又此羯羅藍色,與心心法,安危共同,故名依託。由心心法依託力故;色不爛壞。色損益故;彼亦損益。是故說彼安危共同。又此羯羅藍識最初託處,即名肉心。如是識於此處最初託,即從此處最後捨。
ㄘㄨㄢˊ ㄊㄤ
用眾多材料煮成的湯。《儒林外史.第一○回》:「一盤豬肉心的燒賣,一盤鵝油白糖蒸的餃兒,熱烘烘擺在面前;又是一大深碗索粉八寶攢湯!」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