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縛行
[法相辭典(朱芾煌)]如苦行中說。
(術語)由疑真諦之理,作種種之妄業,為三界所繫縛,不能出離,名之為疑結。九結之一。結為結縛不出之義。大乘義章五末曰:「煩惱闇惑,結縛行人,故名為結。亦能縛心,亦名為結。亦能結集一切生死,故稱為結。」三藏法數三十五曰:「疑結,謂諸眾生,於佛法僧寶,妄生疑惑,不修正行,廣行眾善,由此遂招未來生死苦,流轉三界,不能出離,是名疑結。」
(術語)結集之義,繫縛之義。煩惱之異名。為煩惱因而結集生死,故謂之結,又繫縛眾生,而不使解脫,故謂之結。即為生死之因者。大乘義章五本曰:「結集生死,目之為結。結縛生死,亦名為結。」同五末曰:「煩惱闇惑,結縛行人,故名為結。又能縛心,亦名為結。亦能結集一切生死故。」三藏法數二十四曰:「結即繫縛之義。謂眾生因煩惱妄惑造諸惡業。而為眾苦繫縛。流轉三界不能出離。故云結也。」
瑜伽三十四卷一頁云:由十種行,觀察苦諦,能隨悟入苦諦四行。何等為十?一、變異行。二、滅壞行。三、別離行。四、法性行。五、合會行。六、結縛行。七、不可愛行。八、不安隱行。九、無所得行。十、不自在行。如是十行,依證成道理,能正觀察。如彼卷一頁至十五頁廣釋。又云:如是行者,以其十行,攝於四行。復以四行,了苦諦相。謂無常行,五行所攝。一、變異行。二、滅壞行。三、別離行。四、法性行。五、合會行。苦行、三行所攝。一、結縛行。二、不可愛行。三、不安隱行。空行、一行所攝。謂無所得行。無我行,一行所攝。謂不自在行。彼由十行,悟入四行。
瑜伽三十四卷十四頁云:如是由證成道理及修增上故,於無常行得決定已;從此無間,趣入苦行。作是思惟:如是諸行,皆是無常。是無常故;決定應是有生法性。如是諸行,既是生法;即有生苦。既有生苦;當知亦有老病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如是且由不可愛行,趣入苦行。如是復於有漏有取,能順樂受一切蘊中,由結縛行,趣入苦行。所以者何?以於愛等結處,生愛結等;於貪等縛處,生貪等縛;便能招集生老病死,愁悲憂苦,一切擾惱,純大苦蘊。如是復於有漏有取順非苦樂一切蘊中,由不安隱行,趣入苦行。所以者何?有漏有取順非苦樂一切諸蘊,麤重俱行,苦樂種子之所隨逐;苦苦,壞苦,不解脫故;一切皆是無常滅法。如是行者,於能隨順樂受諸行,及樂受中,由結縛行,趣入壞苦。於能隨順苦受諸行,及苦受中,由不可愛行,趣入苦苦。於能隨順不苦不樂受諸行,及不苦不樂受中,由不安隱行,趣入行苦。如是由結縛行,不可愛行,不安隱行,增上力故;於三受中,作如是說:諸所有受,皆悉是苦。如是名為由無常行作意為先,趣入苦行。
二解 瑜伽八十一卷七頁云:苦行者:謂露形無衣;如是等類,乃至廣說。
瑜伽三十四卷十四頁云:如是行者,於能隨順樂受諸行,及樂受中,由結縛行,趣入壞苦。於能隨順苦受諸行,及苦受中,由不可愛行,趣入苦苦。於能隨順不苦不樂受諸行,及不苦不樂受中,由不安隱行,趣入行苦。如是由結縛行,不可愛行,不安隱行,增上力故;於三受中,作如是說:諸所有受,皆悉是苦。
二解 瑜伽八十三卷十五頁云:云何諸所有受皆說為苦?謂諸樂受,變壞故苦。一切苦受,生住故苦。非苦樂受,體是無常,滅壞法故;說之為苦。此中樂受,由無常故;必有變壞。一切苦受,由無常故;生住相續;皆起於苦。非苦樂受,已滅壞者,由無常故;說之為苦。已生起者,滅壞法故;亦說為苦。此滅壞法,彼二所隨逐故,與二相應故;亦名為苦。云何當觀樂受為苦?謂由此受,貪所隨眠。由隨眠故;取當來苦。於現法中,能生壞苦。如是當觀樂受為苦。云何當觀苦受如箭?謂如毒箭,乃至現前常惱壞故。非苦樂受體是無常滅壞法者:謂已滅者,即是無常。其未滅者,是滅壞法。若無常者;從此復生若樂若苦。滅壞法者,終不解脫苦樂二種。
三解 瑜伽九十六卷十五頁云:又諸樂受,變壞法故;貪依處故;貪是當來眾苦因故;由此應觀樂受為苦。若諸苦受,現在前時,惱害性故;如中毒箭而未得拔。由此應觀苦受如箭。非苦樂受,已滅壞者,是無常故;正現前者,是滅法故;於二更續,能隨順故;由此應觀非苦樂受,性是無常,性是滅法。如是於受所有正見,能隨悟入諸所有受皆悉是苦。
四解 瑜伽九十六卷十七頁云:又諸苦受,一切眾生,現知是苦,不假成立。所餘二受,由二因緣,應知是苦。非苦樂受,及能隨順此受諸行由無常故;應知是苦。所有樂受,及能隨順此受諸行,變壞法故;應知是苦。由此道理,當知諸受,皆悉是苦。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