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紀行

[佛光大辭典]

即記載參訪經過之文字。如大品般若經卷二十七中,常啼菩薩往東方眾香城求般若波羅蜜。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歷訪五十五善知識,亦於普賢處求行願。又如我國東晉法顯之佛國記(高僧法顯傳)、北魏惠生之使西域記、唐朝悟空之入竺記等均屬之。 p3925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ㄐㄧˋ ㄒㄧㄥˊ
記載旅行見聞的文字或圖片。如:「旅歐紀行」是宋.朱熹〈山北紀行詩〉的詩句。「百世踵謬訛,彝倫日頹圮。」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歐文佛書之一

(雜名)〈編者按:此名相內容頗多,特將其分為三部份,此為之一。〉歐美各國開佛教研究之端緒者,雖在百年以前,然當其初期,不過僅街談巷議,試其臆說耳。惟曾駐劄尼波羅加德門府之霍奇孫,Brian Houghton Hodgson於彼地初發見梵語之佛典,千八百三十七年以來,寄贈之於各地圖書館,法蘭西之皮爾奴,Eugeue Burnouf先熱心從事研究之,其門弟英國之馬克邈羅,F.Max Müller.法國之攝奈爾,Émile Senart.荷蘭之愷倫,Heinrich Kern.俄國之夸司了富,Wasailj Pawlowitsch Wassilijew.及其門弟彌奈富Minayeff等諸氏,漸次重研鑽,同時南方巴利語佛典之研究亦盛行,英國之列司逖克慈T.W.Rhys Davids,德國之渥屯倍赫Hermann Oldenberg等為之巨魁。又如匈牙利之啟沃買,Csoma.德國之斯福爾,Anton Schiefner開西藏佛教研究之端緒,至英國之皮露Samuel Beal.及愛德根斯Joseph Edkins等,遂涉獵支那佛典之本文。是等學者,或將原本出版,或翻譯,或於著述及論說,發表其意見,其他有幾多旅行家,記述刊行佛教國之風俗習慣等,斯而現今歐文所成佛教書類之數,實及幾百種之多。今舉其中主要者如下:

The Dhamma of Gotama the Buddha and the Gospel of Jesus the Christ.佛陀之教法與基督之福音(Aiker.ch.F.著,一九○○)。A Brief Account of Shin-shiu.真宗綱要(赤松連城著,一八九三)。The Wheel of the Law.法輪(Alabaster.H.著,一八七一)。The Modern Buddhist.近世佛教徒(同人著,一八七○)。Ce que I' Indedvit a la Grce.印度之希臘影響(Alviella.G.著,一八九七)。Buddhist Nirva.佛教涅槃論(Alwis J.著,一八七一)。Attanagaluvansa.阿陀那伽羅寺史(同人著,一八六六)。Buddhism.佛教論(同人著,一八六二)。Histoire du Bouddhisme.佛教史(Am pre J.J.著,一八三七)。Religious History of Japan.日本宗教史(崎正治著,一九○七)。Light of Asia.亞細亞之光(Arnold.E.著,一八八三)。Prince Siddartha.悉達多王子(Atkinson著,一八九三)。Visit to Ladakh.羅陀克紀行(Aynslay著)。Cyclopaedia of India.印度事彙(Baliour著,一八八五)。Le Bouddha et sa Religion.佛陀及其宗教(Barthelemy.St.Hilaire著,一八六○)。Du Bouddhisme.佛教論(同人著,一八五五)。The Religion of India印度之宗教(Barth.A.著,一八八二)。Religionsphilosophische Probleme aufdem Forschungsfelde buddhistischer Psychologie und der vergleichenden Mythologie.佛教之心理學及關於比較神話之宗教哲學問題(Bastian.A.著,一八八四)。Die Weltauffasung der Buddhisten.佛教徒之世界觀(同人著,一八七○)。Der Buddhismus in Seiner Psychologie.心理學上之佛教(同人著,一八八二)。ber die Psychologie des Buddhismus.說佛教之心理學(同人著,一八八一)。The Buddhist Tripiaka.佛教三藏(Beal.S.著,一八七六)。On Buddhist Literature in China.支那佛教文學論(同人著,一八八二)。Buddhism in China.支那佛教論(同人著,一八八四)。Catena of Buddhist Scriptures from the Chinese.支那佛經之連鎖(同人著,一八七一)。Romantic Legend of Sakya Baddha.釋迦佛之傳說(同人著,一八七五)。A Peep into the Early History of India.印度古代史瞥見(Bhandarkar著)。The Life or Legend of Gautama.the Buddha of the Burmese.緬甸佛傳(Bigandet.P.著,一八八○)。Memoires sur les Phonies.佛僧傳(同人著,一八六五)。Historical Researches on the Origin and Principle of the Buddha and Jaina Religion.佛教及耆那教之起原及教義之歷史的研究(Bird.J.著,一八四七)。Wandering iu Burma.緬甸漫游(Bird.W.著,一八九七)。Materiaux pur Servir ā l’ Histoire dela Desse Bouddhique Tārā.多羅女神記(Bloney.G.著,一八九五)。La vie Contemplative, Asctique et Monastique chez des Indous Etchez les Peuples Bouddhistes.印度佛教徒之生活(Bochinger著,一八三一)。De Bhddhaismi Origine et aetate Definiendes.佛教原理及定義(Bohlen.P.A.著,一八三七)。Indian Studies.印度研究(Büller著,一八九八)。Three New Edicts of Aśoka.阿育王之新三敕令(同人著)。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Western India.西部印度考古學(Burgess.J.著,一八四七─七八)。The Buddhist Stüpas of Amaravati andJaggayyapeta.阿摩洛括地及伽伽耶勃多之佛教窣堵婆(同人著)。Introduction  l’Histoire du Bouddhisme Indien.印度佛教史序論(Burnonf.E.著,一八七六)。Considerations sur l’ Origine du Bouddhisme.佛教原理論(同人著,一八四三)。Buddhistical Atheism, and How to Meet It.佛教無神論及其處分法(Carter.C.著,一八六一)。The Gospel of Buddha.佛陀之福音(Carus.P.著,一八九六)。Buddhism and its Chtistian Critics.佛教及其批判(同人著,一八九七)。Karma.業論(同人著,一八九七)。Nirvāa,a Story of Buddhist Psychology.涅槃論(同人著,一八九七)。The Ruined Cities of Ceylon.錫蘭舊都誌(Cave.H.W.著,一八九七)。Esai sur la Philosophie Bouddhique.佛教哲學論(Chaboseau.A.著,一八九一)。On Buddhism.說佛教(Chine.G.W.著,一八六八)。Buddhism.佛教論(Claughton.P.C.著,一八七四)。The Ritual of Buddhist Pristhood.佛教教團之儀式(Clough著,一八三四)。Religion in Japanese.日本之宗教(Cobbold.C.A.著,一八九四)。Buddhism.佛教(Copleston著,一八九二)。Analysise du Kandjour et Tandjour甘珠及登珠分類(Csoma de krs著,一八八一)。Corpus Inscriptionum Indicarum.印度碑文誌(Cunningham.A.著,一八七九)。The Ancient Geography of India.古代印度地理(同人著,一八七一)。The Bhilsa Topes.毘盧窣堵婆誌(同人著,一八五四)。The Stupa of Bharhut.婆蒱德窣堵婆誌(同人著,一八七九)。Mahābodhi.大菩提寺(同人著,一八九二)。Inscriptions of Aśoka.阿育王之刻文(同人著,一八七七)。Buddha佛陀論(Dahlmann.J.著,一八九八)。Nirvāna.涅槃論(同人著,一八九六)。Buddhism.佛教(Davids.T.W.R.著,一八七八)。Buddhism,its History and Literature.佛教,其歷史及文學(同人著,一八九六)。Buddhist India.佛教時代之印度(同人著,一九○三)。Buddhist Birth Stories.佛教之本生譚(同人著,一八八○)。Lectures on the Origin and Growth of Religion,Illustrated by Buddhism.依佛教說明之宗教起原及發達(同人著,一八八一)。A Buddhist Manual of Psychological Ethics of the Fourth Century B.C.紀元前四世紀佛教之心理學的倫理書(Davids.C.R.著,一九○○)。Ancient Coins and Measures of Ceylon.錫蘭古代之泉貨及尺度(同人著)。La Discipline Boudd Hique佛教之律制(Dechamps.A.著,一八六一)。Les Origines du Bouddhisme.佛教起原論(同人著,一八六一)。Le Tibet.西藏(Desgodins著)。Christus Oder Buddha,Wem Wollen Wir Folgen?基督佛陀吾人欲隨誰乎(Dyayas著,一八九四)。The Life and Works of Alexander Csoma de Krs啟沃買之生涯及著書(Duka著)。Das Leben des Buddhas佛陀傳(Dutoit著,一九○六)。The Civilization of India.印度文明論(Dutt.C.著,一九○○)。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n Ancient India.印度古代文明史(同人著,一八八九─九○)。Ancient India 200 B.C.古代印度(同人著,一八九三)。Report on a Visit to Sikhim and Tibetan Frontier.色目及西藏國境見聞記(Edgar著)。Pāli-English Dictioary with Sanskrit Equivalant.巴英辭典(Childers著,一八七五)。Notice of the Chinese Buddhism.支那佛教評說(Edkins.T.著,一八八五)。Chinese Buddhism.支那佛教(同人著,一八八○)。The Religious Condition of the Chinese.支那宗教事情(同人著,一八五九)。Religions in China.支那之宗教(同人著,一八八四)。The Nirvāa of the Northern Buddhism.北方佛教之涅槃論(Edgar著,一八八一)。Buddhist and Christian Gospels.佛教及基督教之福音(Edmunds.A.J.著,一九○二)。Hymns of the Faith.信仰之歌(同人著,一九○二)。Buddha,a Dialogue on Former Existence and on the Marvellous Birth and Career of the Buddhas.本生說話(同人著,一八九九)。Lecture on Buddhism佛教講話(Eitel.E.J.著,一八七一)。Handbook of Chinese Buddhism.梵漢字彙(同人著,一八七○)。Buddhism.佛教論(同人著,一八七三)。Nirvāa.涅槃論(Eklund.J.A.著,一八九九)。Memories on the History,Folk-Lore,and Distribution of the Races on the N.W.Provinces of India.西北印度諸種族之歷史,傳說及分布備忘錄(Elliot.H.M.著,一八六九)。History of India.印度史(Elphinston著,一八七四)。Article on Buddhism.佛教(Davids.C.R.著,大英百科全書所載)。Two Articles: Bouddha and Boudhdisme.佛陀及佛教(Lon Feer著,法國大百科全書所載)。Etudes sur les Jātaka.本生譚論(Feer.L.著,一八七五)。Fragments Extracts du Kandjour.甘珠拔萃(同人著,一八八三)。Le Bhikkuni Sanyuttam.比丘尼雜阿含(同人著,一八七七)。Le Lgende du roi Aśoka. Texte Tibtain,Avec Traduction.阿育王傳說(同人著,一八六五)。Les Jātaka dans les Mmoires de Hiouen Thsang.玄奘紀行中之本生譚(同人著,一八九八)。Professions Interdites par le Bouddhisme.佛教之禁職業(同人著,一八九○)。Tree and Serpent Worship.樹木及龍蛇崇拜(Fergusson.J.著,一八七三)。Description of the Amaravati Tope.阿摩洛括地塔誌(同人著,一八六七)。Die Sociale Gliederung in Nordst Indien zu Buddha’s Zeit.佛陀時代西北印度之社會階級(Fick.R.著,一八九七)。Short Chapters on Buddhism Past and Present.過去及現在之佛教(Fitcoms.J.H.著,一八三八)。Descriptions of the Early Gupta Kings.笈多古王志(Fleet.J.F.著,一八八九)。Etude sur le Lalita Vistara; du Spcimen d’um Glossaire des Mots Particuliers au Sanskrit Bouddhique.普曜經:研究佛教特有梵語彙之標本(Foucaux.P.E.著,一八七○)。Le Rligieux Ehass de la Communant conte Bouddhique,Traduit du Tibtan.大眾擯斥之西藏佛教說話(同人著)。


西域記

(書名)具名大唐西域記。又曰西域傳,十二卷。總持寺沙門辯機撰。唐玄奘遊西域諸國之紀行者。


[佛光大辭典]
梵學津梁

約千卷。日本飲光慈雲尊者編著。蒐集梵字及梵語學習上之參考資料,以供學習之便,今流通於日本各地。全書計分成本詮、末詮、通詮、別詮、略詮、廣詮、雜詮等七部。第一部收錄諸師攜回之梵本、貝葉類;第二部蒐集佛名、偈文、陀羅尼之譯文;第三部為有關悉曇章、悉曇字記等之梵字表、梵文典之文獻集載;第四部收錄梵語千字文、翻譯名義大集等二十九部有關梵語學之書籍;第五部主要解說梵字之字體、書法、符號;第六部解釋佛號、法藏名號等;第七部收錄悉曇創學鈔、外國文字、紀行等有關梵語之參考文獻。編集年代,據推定完成於明和三年(1766),為研究梵語必備之參考書,網羅當時日本所有資料,堪稱曠世大業。原本現藏於河內(大阪府)高貴寺。 p4648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佛教文學

指佛教發展過程中,所衍生的文學作品。此依「文學」一詞的意涵,而有廣狹二義。廣義是指佛教的一切文獻,即包括用巴利語、梵語書寫的南方上座部原始聖典、大乘經典與相關著作,以及漢、藏、日、韓等各種語文的佛教文獻。狹義則專指讚歎釋迦及其弟子的一生行誼與本生(前生)故事之著述,以及各民族用文學表現方式所創作的佛教作品。

玆依廣義角度,將印度、中國、日本佛教文學的內容,擇要略述如次︰(1)印度︰印度的佛教文學包括《阿含經》、《法句經》等原始經典,及《法華經》、《華嚴經》等大乘經典。前者具現實、理性的性格,缺乏文學趣味;後者則立於自由的立場,運用豐富的想像力,描寫超現實世界,較具文學性。

在巴利原典中,律藏的《大品》及經藏中的《大般涅槃經》以描述佛傳為主題;《本生經》、《譬喻經》等乃敘述釋迦及佛弟子的行誼與前世傳說。此外,屬於三藏註書的《法句經注》、《長老偈、長老尼偈注》亦收錄許多故事、傳說。至於梵本原典則可分下列三種︰

{1}佛傳︰包括馬鳴所撰的《佛所行讚》,以及《大事》、《普曜經》等書。

{2}譬喻︰包括《撰集百緣經》、《天業譬喻》、《菩薩本生鬘論》等書。其中收錄頗多故事與傳說。

{3}讚佛︰包括馬鳴所著的《孫陀利難陀》(Saundarananda)、摩咥里制吒所著的《一百五十讚佛頌》及《四百讚佛頌》等。(2)中國︰漢譯佛典將表音文字換成表意文字。隨著新文化的傳播,而形成中國獨特的佛教文學。不僅促進道教經典的製作,更為中國文學注入新血。而依據中國人之佛教信仰所創作的佛教文學,大致可分三類︰

{1}讚頌文學︰包括稱讚佛德的讚歌、歌詠佛法甚深微妙的詩文、慧皎及道宣等所撰的高僧傳、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及義淨的《南海寄歸內法傳》、戒珠的《淨土往生傳》等書。

{2}禪文學︰表現解脫悟道的心境者,如《臨濟錄》(義玄)、《景德傳燈錄》(道原)、《無門關》(慧開)等。

{3}唱導文學︰孕育自《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是以弘揚佛法為目的的通俗作品。(3)日本︰由於日本對佛教文學的界定,主要是根據研究者與鑑賞者的主觀判斷,並無客觀的標準可循,因此其範圍極不明確。此處僅以與佛教之思想、信仰、儀禮等關係密切的文學作品為主,分為八類,略述如次︰

{1}祖師、高僧之法語、信息、語錄、聲明等有關佛教思想的著述。

{2}釋教歌、偈頌、佛教道歌等佛教詩歌。

{3}平曲、延年、祭文、瞽女歌、能、狂言、落語等周邊藝術的佛教詞章。

{4}佛、菩薩等的靈驗利生譚、寺院、本尊等的緣起譚。

{5}祖師、高僧等的傳記。

{6}與佛教有關的「御伽草子」(日本室町時代的短篇小說),以及與佛教有關之故事、傳說。

{7}僧尼所撰的遊記、巡禮記等紀行文、僧尼的日記。

{8}《山家集》、《方丈記》、《平家物語》、《徒然草》等。

◎附一︰〈佛教文學〉(編譯自《アジア歷史事典》)

佛教是印度文化的產物,因此,在印度的自然風土文化等基礎上,佛教文獻必然強烈反映著印度獨特的哲學、宗教、文藝等性格。歐洲學者對於印度思想的研究,雖然僅有兩百年左右的歷史,但是他們以優異的語言學研究成績為基礎,進而作梵文文獻的研究,接著在印度文化的探究上留下許多成績。

印度的宗教、哲學、文學等人文科學的各種領域中,彼此之間具有密切不離的關係。因此,歐洲學者的研究方式,是以梵文文藝作品的校訂出版、翻譯、研究作為梵文文獻研究的主軸,而以宗教、哲學、文學等文獻作為廣義的梵文文學研究的對象。其中的代表性著作有韋伯(A. Weber)、弗格哈(J. N. Farguhar)、溫特尼玆(M. Winternitz)等人的著作。溫特尼玆的著作即中野義照與大佛衛合譯成日文本的《佛教文獻》(《印度佛教文學史》中之一冊,1923)。此書為二十世紀學術界,檢討印度佛教文獻及文學的重要著作。

歐洲人將所有佛教教典視為印度文學的種類之一,並站在印度文化的基礎上去探討。明治以來日本的學術界也大體依循此法去研究,並開始使用「佛教文學」這一語彙。例如前引溫特尼玆的《印度佛教文學史》,或深浦正文的《新稿佛教文學物語》二卷(1952),即其顯例。

由於大乘佛教的「非佛說」論爭,促使大乘經典的成立與思想發展史的研究有了急速的進步,甚至將大乘經典視為文藝作品的態度也開始出現。如佐佐木月樵的《華嚴經の新しき見方》(《月樵全集》卷五所收,1928)、和辻哲郎《法華經の考察》(《心》十卷一~七號所收)等即是其例。近年被視為學術用語而使用的譬喻文學、佛傳文學、讚佛文學等詞彙,也是依據歐洲學者所採那處理佛教文獻的態度。

以佛教文學聞名的佛教文獻是︰譬喻、本生、因緣(nidāna)等類作品。這些作品是以世俗信徒為對象,具有教訓譬喻意義的故事類文獻。此外,後來興起的大乘佛教教典,也是佛教文學的重要內容。其中,就狹義的譬喻文學而言,有《撰集百緣經》(Avadānaśat-aka)、《Divyāvadāna》,以及《本生鬘》(Jātakamālā)。就編輯佛陀前生故事的「本生譚」而言,有巴利所傳的本生故事等多種;而稱為「Nidānakathā」的一群聖典也是承襲「本生譚」而編撰的故事集。

這些名為譬喻、因緣、本生的故事類,幾乎皆與佛傳有關,因此,也都屬於佛傳文學的素材。佛傳文學的代表作除了有《大事》、《方廣大莊嚴經》等書之外,還有佛教詩人馬鳴所撰的《佛所行讚》。在大乘佛教以前的讚佛文學方面,有馬鳴的《孫陀利難陀》、摩咥里制吒(Mātṛceṭa)的《一百五十讚頌》(Śatapañ-cāśatkastotra)、《四百讚佛頌》(Catuḥśatakastotra),以及戒日王所作的戲曲《龍喜記》等書。

大乘興起以後,從讚佛乘的立場而編纂的大乘經典,其編纂意趣迥異於向來的出家佛教與學派佛教所傳承的聖典。大乘經典使譬喻文學等系統形成更為進展的讚佛乘文學,因而開拓了以戲曲、文學為基礎的宗教文學的新領域。如般若、華嚴、法華、涅槃、寶積、諸經集等各經類皆屬之。除了這些佛教教典被稱為佛教文學外,論及佛教思想或大量引用佛教教典的文學作品,也被稱為佛教文學。

◎附二︰金克木《梵語文學史》第二編第五章第三節(摘錄)

佛教文學作品的成就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其中描寫了城巿社會的各方面生活,尤其是中下層人物的活動,具體反映了時代的一部分面貌。二是發展了梵書、奧義書裏已經出現的詩文併用的文學形式,以及同樣流行很久的用譬喻說理的詩歌體裁。前一方面是這類作品的一個重要成就。後一方面雖然是史詩等許多作品的共同特點,但是佛教作品具有自己的風格和內容。這兩方面的特點都是出於民間文學,正是從佛教早期的社會基礎產生的。

佛教文獻中的寓言、傳說、故事顯然來源不一,藝術加工的程度也不齊。有的只是附在經律說教中的簡短的插入成分,有的已經發展成為可以獨立的作品。在比較完整的插話或獨立作品中,有的敘述簡略,詞句公式化,只是為了說明某一教條的例證的提要。有的卻已經是文學創作,把作者所要強調的內容加以渲染,詞句經過修飾,結構也費過工夫。(中略)

整個說來,這些作品都沒有脫離這一歷史時期的特徵,和史詩一樣,只是對前一時期說來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有的作品達到了當時本類型的最高藝術水平。我們從這裏可以窺見當時的社會面貌,而且可以用我們的觀點看出作者所宣傳的思想的反面。在藝術上,它們雖往往不及後來的古典作品精緻,但保留了古典作家所不及的民間文學的樸素風格,而且有些優秀的部分是後來的同類作品所不能超過或沒有趕上的。我們要承認這些佛教作家對於印度古代文學發展的重大貢獻,肯定這一份寶貴的遺產。(中略)

這類作品譯成漢語是從三國到唐代初葉的許多印度和我國的和尚的功勞。他們所譯的原本並不是巴利語的傳本,因此編訂和敘述等等互有不同。巴利語文獻中許多故事內容都分別有大體相當的漢譯,而漢譯文獻中還包括了一些另外的作品。這些譯文反映了漢語文體的時代特徵,也或多或少保留了原作的主要風格,成為我國的文學遺產。

佛教早期經典中的詩歌在漢譯的五言(也有四言或七言的)無韻詩中失去了原詩的許多文學技巧特點,往往成為佶屈聱牙詞不達意的歌訣。但是在印度,這些說理的詩句卻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一些佛教國家裏曾有很大的影響。這些詩章的內容現在是腐朽了,不再能吸引人了,但是在當時卻帶有清新的氣息。這種廣泛使用譬喻的格言式的詩,用簡單明瞭的詞句表達在當時是新鮮的道德思想,正和婆羅門的一些那時已經陳腐而且難懂的詩句成為對照,而與史詩裏的一些格言交相輝映。這樣的體裁顯然是出於民間的歌謠、諺語,到後來一直是古典文學中幾乎不可缺少的成分。形式單純而且音調和諧因而便於記誦的,巴利語經典中的一些詩句,當時必然產生過很大的宣傳效果,至今在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老撾等佛教國家裏為人們口頭傳誦。

在巴利語文獻中,這類詩中最流行的是編在《小部》裏的《法句經》和《經集》。這是佛教徒經常誦讀的一些經文的編集。三國時(三世紀)開始漢譯的《法句經》有四種不同譯本,內容比巴利語本多,但有些巴利語的詩漢譯中卻沒有。《經集》有五部分,前四編共有五十四篇經,第五編是包括十六部分的一篇長詩,全書共七十二篇詩體經文和部分說明背景的散文。漢譯的經由於派別不同,沒有這一個集子,但是其中多數詩散見於漢譯許多經、律、論中。這證明了它們是佛教早期流傳的作品,各派都保留了一些。

《法句經》是在上座派佛教徒中最受尊崇,傳播最廣的。巴利語本共有五二三節詩,分編入二十六品。除個別詩節外,每節是「頌」體的四句詩。內容是基本教義和道德教訓。在我國新疆曾發現《法句經》梵語本的一部分。這說明古時各傳本的語言也有不同。巴利語本開始便是確立唯心主義和業報的兩節說心是主要的,幸福和痛苦隨善心、惡心而產生,正像車輪跟隨著牲畜的蹄子,而且如影隨形。漢譯的《法句經》有三十九品(章)。開始卻是說一切都不是永恒的,有生就有滅,像陶器一樣。「如河駛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還。」「常者皆盡,高者亦墮,會合有離,生者有死。」這些含有素樸辯證法思想的詩句在巴利語本中卻不見。《法句經》在巴利語文獻中有詳細的註釋,裏面說了許多故事。漢譯的《法句譬喻經》和《出曜經》也是包含了散文註釋的本子。由於派別不同,《法句經》在我國佛教徒中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經集》的第十六篇《吉祥經》,共十二節詩,是斯里蘭卡佛教徒經常誦讀的。這裏面扼要表達了這一派佛教關於立身處世道德要求的要點。漢譯《法句經》的最後一章〈吉祥品〉大體上相當於這一篇經,但是有所不同。漢譯本中有這樣帶進步傾向的兩節,巴利語本卻沒有︰「若不從天人,希望求僥倖,亦不禱祠神,是為最吉祥。」「一切為天下,建立大慈意,修仁安眾生,是為最吉祥。」可是巴利語本的強調出世的一節,漢譯本卻沒有︰「世間法所觸,而能心不動,無憂、染,安隱,是為最吉祥。」顯然是派別不同,思想有異,經文也就不一樣了。看來漢譯的經文包括得更廣一些。

此外,佛教文獻的文學成分中還包括一些神話性質的作品。這在巴利語文獻中較少,而在漢譯文獻中很多。這是關於佛陀和菩薩的一些傳說的加工發展。從內容性質和文學體裁說,這和另一些非佛教書籍是同類著作。

◎附三︰陳觀勝著‧古鼎儀譯〈佛教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摘譯自《Buddhism in China》)

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在文學領域方面,佛教的詩歌散文混合體裁,對我國文學有很深的影響。在形式方面,佛教經典多是用白話翻譯,因此促進了白話的使用。例如禪宗的語錄,就是用一種簡單,直接的通俗流行語言寫成。更重要的是,使我國文學,加添了豐富想像的題材。

道家的文學如《莊子》,顯示出中國人不乏豐富的想像力,但是,由於傳統居主流地位的儒家經典,總是比較規矩、拘謹和著重實用,因此影響所及,這種神祕的想像便漸漸減色了。儒家所著重的是日常的道德倫理及社會責任,歷史意識很強,涉及神話、故事時便有所不足。自印度大乘經典譯出,由於印度人在文學方面具有極大的創作自由和豐富的想像力,天堂、地獄、世界,數量之多有如恒河沙數;時空之廣大,簡直不可思議。對於一般比較重現實關係的中國人來說,確能令他們眼界大開,驚異不已。佛經中的這種想像,我們可引《法華經》中的一段第七品為代表︰
「佛告諸比丘,乃經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中略)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於汝等意云何︰是諸國土(中略)能得邊際知其數否﹖彼佛滅度以來,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面對如此豐富的想像力,中國人樂於重新運用。其中最好的例子莫過於明代的長篇巨著《西遊記》和《封神傳》。《西遊記》是一個虛構的故事,內容描述唐僧往西天取經之驚險歷程,幸得其弟子孫悟空、豬八戒等沿途保護,力伏群魔,幾經艱苦,才安然到達目的地。《封神傳》是敘述武王伐紂的故事,並有諸神參與,各自使用其精巧非凡的武器。這些故事如此奇妙,令人難以置信,因此中國人有句諺語叫「大話西遊」。另外,有些人認為若看過《封神傳》一書,他一生都會說謊話。由此可知,在大乘佛教文學的影響之下,中國人的頭腦亦變得豐富、浪漫、自由起來,從而產生明、清兩代的神魔怪異小說。

〔參考資料〕 中央民族學院編《藏族文學史》;張錫坤編《佛教與東方藝術》;方廣錩《佛教典籍百問》;胡適《白話文學史》;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孫昌武《唐代文學與佛教》;深浦正文《佛教文學物語》、《佛教文學概論》;加地哲定《中國佛教文學研究》;M. Winternitz著‧中野義照(等)譯《佛教文獻》。


清代佛教

清代佛教是從清‧順治元年(1644)至宣統三年(1911)共二六八年間清朝一代的佛教。清朝對於佛教的政策幾乎完全是繼承明代的。首先在管理方面仿照明代僧官制度,在京設立僧錄司,所有僧官都經禮部考選,吏部委任。各州府縣僧官,則由各省布政司遴選,報送禮部受職。所有僧官的職別名稱,都和明代無異(康熙《大清會典》卷七十一)。

清初對於寺廟僧尼悉有限制。順治二年(1645)禁止京城內外擅造寺廟佛像,造寺須經禮部允許。已有寺廟佛像亦不許私自拆毀。也不許私度僧尼。對於僧道,一律官給度牒。康熙四年(1665)以來,對於私立庵院及私度僧尼都有法律規定。但自乾隆四年(1739)以後,隨著人口的增加,私度僧尼人數也有增加,一時難於查補給牒,因之從乾隆十九年(1754)起,通令取消官給度牒制度。此項政令一直延續到清末。

清初寺廟僧尼數字,據康熙六年(1667)禮部統計︰各省官建大寺六0七三處,小寺六四0九處;私建大寺八四五八處,小寺五萬八千六百八十二處。僧眾十一萬零二百九十二人,尼眾八六一五人。寺廟共七萬九千六百二十二處,僧尼合計十一萬八千九百零七人(《大清會典》卷十五〈禮部方伎〉)。但自乾隆元年(1736)至四年(1739)止,共頒發過各省度牒部照三十四萬零一百一十二紙,並令師徒相傳,不必再發。其後私度的人漸多,乾隆十九年(1754)便通令廢止給31牒。至清末時,全國僧尼約有八十萬人(太虛《整理僧伽制度論》)。

清朝統治者最初接觸到的佛教,是中國西藏地區所傳的喇嘛教。當十七世紀初期,已有喇嘛到關外傳教,曾受到清太祖的禮遇。太宗時(1627~1643),盛京(今瀋陽)方面已開始和當時西藏的達賴喇嘛第五世(1617~1682)建立關係。世祖順治九年(1652)達賴第五世應請入京,受清朝冊封。世祖又好參禪,先召京師海會寺憨璞性聰(1610~1666)說法。又召浙江玉林通琇(1614~1675)、木陳道忞(1596~1674)等入京說法。通琇弟子䒢溪行森和道忞的弟子旅庵本月、山曉本晰相隨入京,也各助傳教。通琇後又入京,世祖命選僧一千五百人從他受戒,尊為玉林國師,以表示他對漢地佛教的推崇(《普濟玉林國師語錄年譜》卷下)。其次聖祖出巡南北,常住名山巨剎,賦詩題字,撰製碑文,對佛教也表示接近。世宗常與禪僧往來,自號圓明居士,輯古德參禪語要,成《御選語錄》十九卷,以禪門宗匠自居。又從章嘉國師參學。清朝對於西藏地區的政教事務非常重視,於雍正六年(1728)設駐藏大臣,管理西藏政務。乾隆五十八年(1793)制定章程二十九條(即《欽定章程》),確定了西藏地區政教合一的制度。所有西藏地區寺廟和喇嘛都受清朝理蕃院管理。

清代的譯經,主要是國內各族文字的互譯。雍正初年北京黃寺土觀呼圖克圖第一世奉命將藏文藏經《甘珠爾》部分譯為蒙文。又乾隆六年到十四年(1741~1749)譯成蒙文《丹珠爾》全部。乾隆三十八年至五十五年(1773~1790)又譯藏文大藏經為滿文。乾隆七年(1742)工布查布在北京依藏文佛典譯成漢文的有︰《造像量度經》、《造像量度經解》,附撰《造像量度經引》及《續補》各一卷;《彌勒菩薩發願王偈》、《藥師七佛供養儀軌如意王經》各一卷;稍後阿旺札什繼譯《修藥師儀軌布壇法》、《白救度佛母讚》各一卷;嘎卜楚薩木丹達爾吉譯《極樂願文》一卷、薩穆丹達爾吉譯《釋迦佛讚》一卷。

清代的刻經事業,在順治、康熙(1644~1722)年間,民間各地所刻的僧傳、語錄等都集中於嘉興楞嚴寺,當時發行的有《續藏經》九十函、二三七部,《又續藏經》四十三函、一八九部(見1920年北京刻《嘉興藏》目錄),都是清初所刻而附於明版《嘉興藏》的典籍。此外,如福州鼓山清初所刻的有《華嚴經》、《華嚴疏論纂要》、《憨山夢遊集》等(《福州鼓山庋藏經目錄》)。

清代官版藏經之刊行,始於世宗時代。世宗雍正十一年(1733),特開藏經館,延請博通教義的僧人於北京賢良寺校閱編稿。正式開刊始於雍正十三年(1735)二月,至乾隆三年(1738)十二月完成,前後歷時四年,稱為《龍藏》。內容係據明刻《北藏》本而增入經論義疏及禪宗語錄等,凡七二四函、一六七0部、七二四0卷;嗣於乾隆中,撤去其中五種七十三卷。總理藏經事務者為和碩莊親王允祿,參加監造、校閱人員共七十餘人(《大清三藏聖教目錄》)。版本形式為梵夾本,國內名山大剎多請置,並建藏經樓貯藏。全部經版,現保存於北京柏林寺。康熙二十二年(1683)命刊藏文藏經《甘珠爾》(乾隆初略有修補)。雍正二年(1724)又刊《丹珠爾》,即今之北京版《西藏大藏經》。乾隆中又刊《蒙文大藏經》。後又續成《滿文藏經》。全藏共一0八函、六九九部、二四六六卷。經版於1900年毀於入侵中國的八國聯軍之手。

清代從道光以後,國勢衰落,佛教也不振。佛徒多致力於經典的校刻與流通,有助於佛教的傳播。先是鄭學川(1826~1880)於同治五年(1866)在揚州成立江北刻經處,他自己即在這一年出家,法號妙空。以後他又創立蘇州、常熟、杭州、如皋四個刻經處,前後十五年間,所刊佛經近三千卷。楊文會(1837~1911),字仁山,初時對鄭學川在揚州的刻經事業,極力護持,並募財相助。後在南京自創金陵刻經處,從事校刊佛典。光緒四年(1878)他隨曾紀澤到過英、法,於倫敦認識日僧南條文雄(1849~1927),知道中國唐宋間散佚的佛典章疏,尚多保存於日本。歸國以後,即托南條在日本搜購古逸經論撰述二百餘種。前後刻成經典三千餘卷,並圖像多種。到了清末宣統元年(1909),金山宗仰(1865~1921)得羅迦陵之助,與黎端甫、汪德淵等在上海依日本弘教書院《縮刷大藏經》加以校印,全藏共四十函、一九一六部、八四一六卷,由頻伽精舍刊行,號《頻伽大藏經》。

清代佛教宗派,繼承著明末的遺緒,仍以禪宗為最盛,淨土次之,天台、華嚴、律、法相等又次之。

清初禪宗,有臨濟的天童、磬山二系和曹洞的壽昌、雲門二系相對峙。天童密雲一系,以漢月法藏(1573~1635)、費隱通容(1593~1661)、木陳道忞(1596~1674)、破山海明(1597~1666)四支為最繁衍。法藏開法三峰(江蘇常熟),門徒最盛,後繼者有杭州靈隱具德弘禮(1600~1667)、蘇州靈巖繼起弘儲等。弘禮門下,出有晦山戒顯、碩揆原志等,各傳禪道於吳楚。弘儲歷主浙江大剎,廣受緇素皈依。他的門下金賦原直住南嶽和德山(湖南常德),楚奕原豫住潭州雲蓋山,靈巖之道,遂大行於湖南。通容歷主福嚴(浙江石門)、黃檗(福建福清)諸大剎,他的法系傳入福建,門下出有隱元隆琦和亘信行彌。隱元(1592~1673)晚年應請東渡日本,成為日本黃檗宗的開祖。亘信(1603~1659)歷主雪峰和南山,大扇宗風於閩南。其徒如幻超弘(1605~1678)住泉州小雪峰,被稱為一方宗匠。道忞繼密雲主持天童,應召入京說法,受清世祖禮遇。海明門下出有丈雪通醉,其法系盛行於四川、貴州,至今傳承不絕。磬山天隱門下一系,出有箬庵通問與玉林通琇等。通問開法杭州理安寺,後主鎮江金山,成為清初以後禪宗最盛一系。通琇自武康報恩寺應請入京傳戒後,名重朝野。晚年開法浙江西天目山,所居號禪源寺,一時稱為法窟。

壽昌(在江西新城今黎川縣)、雲門(在浙江紹興)二寺,在明末並稱為曹洞中興道場。入清以後,壽昌慧經的法嗣無異元來、永覺元賢、晦台元鏡等,各振一方。元來住江西博山,其道大行。門下出宗寶道獨、棲壑道丘、星朗道雄等,分傳曹洞禪法於嶺南和江北。道獨門下出剩人函可(1611~1659)與天然函昰(1608~1685)等。函可以弘法罹難,充配瀋陽,開法於千山。天然為廣東一大宗匠,明朝亡後,遺民士子多從他披剃。道丘(1586~1658)開山鼎湖,其法系在犙弘贊、迹刪成鷲等,皆一時名德。道雄(1598~1673)住安徽廬江冶父寺,鼓揚洞上宗風,著有《教外直指》。元賢(1578~1657)重興福州鼓山,法嗣為霖道霈繼之,講學刻經,頗為曹洞生色。元鏡弘禪於建陽東苑,門下出覺浪道盛,開法於南京天界寺,其法系頗為繁榮。

紹興雲門一系,自湛然圓澄以後,其勢力頗足與臨濟的天童一系相頡頏。圓澄門下出石雨明方、三宜明盂、瑞白明雪,在清初均為有名宗匠。明方門下的遠門淨柱、位中淨符,明盂門下的俍亭淨挺、西遁淨超,明雪門下的百愚淨斯等,都是很有名的禪宿。

太平天國以後,金山、高旻、天童、天寧,號為禪宗四大叢林。道華清澄的法嗣月溪顯諦與觀心顯慧(許樾身〈觀心大師塔銘〉)先後重興鎮江金山。其後,大定密源(1824~1907)、常靜密傳、性蓮密法、隱儒密藏,相繼整肅禪規,宗風大振。金山遂成為中國的禪宗首剎。揚州高旻寺,自清初天慧實徹(﹖~1735)經昭月了貞、寶林達珍至楚泉全振(1861~﹖),其禪規整肅,與金山齊名。常州天寧寺,清初原為律宗道場,自大曉實徹(1685~1757)改為禪宗,至冶開清鎔(1850~1920)繼主法席,宗風大盛。冶開與宜興海會寺妙參清虛、南京香林寺濟南清然、揚州高旻寺楚泉全振、蘇州西園寺廣慧圓德,同稱為清末江南宗門五老。重興寧波天童寺的寄禪以及湖南衡陽岐山仁瑞寺的恒志(1811~1875)、江蘇句容赤山真如寺的法忍(1845~1905)都是清末著名的禪僧(寄禪〈恒志和尚道狀〉、〈法忍禪師塔銘〉)。

明代以來各派禪僧競撰燈錄、世譜。紫柏以《傳燈》未續,為他出世一大負,因此能文緇素,都發願有所著述。此種風氣,在清代尤為流行。清代所撰的傳燈僧史,有道忞《禪燈世譜》九卷,通容《五燈嚴統》二十五卷,通問《續燈存稿》十二卷,本晰《宗門寶積錄》九十三卷,通醉《錦江禪燈》二十卷,如純《黔南會燈錄》八卷,性統《續燈正統》四十二卷,超永《五燈全書》一二0卷,淨符《祖燈大統》十八卷,弘儲《南岳單傳記》一卷,紀蔭《宗統編年》三十二卷,自新、性磊《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十五卷,心圓、火蓮居士《揞黑豆集》九卷,聶先居士《續指月錄》二十卷,達珍《正源略集》十六卷等。

清初風氣,凡是開堂說法宗師,寂後常由門人輯錄其機緣法語付版。因之,當時續刻的《嘉興藏》以語錄為最多。臨濟宗如天童密雲門下的通容、道忞等十二弟子;磬山天隱門下的通問、通琇;三峰漢月門下的靈巖弘儲、靈隱弘禮及其弟子等;曹洞宗如博山一系的道獨、函昰、函可、今無、今釋、今辯等;鼓山一系的元賢、道霈;東苑元鏡門下的道盛及其弟子等;雲門圓澄一系的明盂、淨柱、淨挺、淨斯、智操等,都有語錄行世。

淨土為清初以來佛教各宗的共同信仰。最致力弘揚者以行策、省庵、徹悟、瑞安、悟開、古昆、印光為代表人物。行策(1628~1682)字截流,住常熟普仁院,創七日念佛法,著有《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為清代「打念佛七」的濫觴。省庵(1686~1734)名實賢,住杭州梵天寺,結社專修淨業。所著〈勸發菩提心文〉,廣為緇素傳誦。淨土宗徒稱他為蓮宗第九祖。彭際清輯有《省庵禪師語錄》二卷。徹悟(1741~1810)號夢東,初從北京廣通寺粹如參禪,後繼主法席,為道俗所歸仰。嘉慶五年(1800)居京郊懷柔紅螺山資福寺,倡導念佛,依從者甚眾,遂成北方著名淨土道場。有《徹悟禪師語錄》二卷(休寬〈徹悟禪師行略〉)。

瑞安(﹖~1864)字悟和,住紅螺山,專修淨土。魏源在京時曾從他問法,後應魏源請至高郵弘法,信者極眾。仁和許息庵延住揚州藏經院,受院主觀如所歸敬。其後遍歷南京、蘇州、泰州、通州諸地,到處弘傳淨土(程兆鸞《悟和法師傳略》)。悟開(﹖~1830)字豁然,號水雲道人,住蘇州靈巖山下寶藏寺。通達經論,而專以淨土接眾。著有《蓮宗九祖傳略》、《淨土知津》、《念佛百問》各一卷(江沅〈念佛百問序〉)。古昆(﹖~1892)號玉峰,光緒四年(1878)住杭州彌陀寺,摩崖刻大字《阿彌陀經》。光緒十五年(1889)卓錫慈溪西方寺,盛倡念佛。著有《蓮宗必讀》、《西方徑路》、《淨土自警》、《念佛要訣》等書。其弟子芳慧著有《淨土承恩集》,照瑩著有《淨土業痛策》,都繼承他倡導淨土(沈善登《報恩論》卷下)。

印光(1861~1940)名聖量,號常慚。初學淨土於北京紅螺山。光緒十九年(1893)南遊,居普陀山法雨寺專修。時人輯他所撰文章為《印光法師文鈔》。晚年移居蘇州靈巖山,寂後,門弟子尊他為蓮宗第十三祖。

天台宗自明末百松真覺再興,稱為重興天台教觀第一世,幽溪傳燈為第二世;以後,蕅益智旭、蒼輝受晟、警修靈明被尊為第三、四、五世。天溪受登與受晟為同門,受登弟子靈耀與靈明繼紹弘揚台教。受登(1607~1675)住杭州天溪大覺寺專弘天台三十餘年。受登的弟子靈乘,字遐運,著有《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及《科注》各一卷。靈耀,字全彰,隨侍受登二十餘年,康熙初(1662)住嘉興楞嚴寺,對《嘉興藏》的補刻流通很有勞績。著有《楞嚴經觀心定解》十卷、《法華經釋簽緣起序指明》一卷、《四教儀集注節義》一卷、《隨緣集》四卷等。

清代中葉以後,天台的學者有觀竺、廣昱、隆範、幻人、尋源、通智、敏曦、定宗祖印、古虛諦閑等。觀竺弘教於上海龍華寺,與天童廣昱、金陵妙空、杭州玉峰、嘉興濟延五人,同被稱為當時法門龍象(《報恩論》卷四)。幻人(1828~1910)名隆範,字獻純。初參大須於焦山,繼至天童從廣昱聽《法華》,眾推為天童首座。常講經於南京及普陀山,與楊文會通信論學,累數萬言。著有《法華經性理會解》一卷、《穿珠集》(禪宗語錄)二卷(《天童寺續志》卷下〈獻純首座塔銘〉、楊文會《等不等觀雜錄》卷五)。通智名尋源,同治十三年(1874)從北京龍泉寺本然出家,得法於浙江普陀佛頂山信真,屢講《法華經》於寧波天童、南京古林、揚州萬壽諸寺,於《楞嚴》尤有心得,著有《楞嚴開蒙》十卷(印光〈通智法師公堂序〉)。

敏曦(1827~1899)字日種,初從溫嶺明因寺永智受教。歷講《法華經》於嘉興楞嚴、上海龍華、杭州天龍諸寺。曾與海鹽張常惺同遊日本,考察佛教。晚年重興蘇州報恩寺,輯有《蘇州報恩塔寺志》(敏曦《蘇州報恩塔寺志》)。祖印(1852~1922)名定宗,出家於湖北當陽玉泉寺,後從敏曦、廣昱學天台教義,與詩僧寄禪友善。光緒七年(1881)回玉泉寺從香山受法,盛弘天台於湖北荊宜間。光緒二十五年(1899)再遊江浙,所至頻開講席(太虛〈玉泉祖印宗法師塔銘〉)。諦閑(1858~1932)名古虛,號卓三,初於嘉興楞嚴寺從敏曦聽《法華》,後掩關慈溪聖果寺,專究天台。晚年重興寧波觀宗寺,設弘法研究社。生平講席遍於各地,為晚近天台宗名家。遺著有《諦閑大師全集》。

清代華嚴宗的法系,正傳旁出,極為紛歧。清初雪浪一系的蒼雪、含光,盛講《華嚴》於蘇州。杭州方面則以柏亭續法為代表人物。同時北方寶通賢首一派,也出有知名學者多人。蒼雪(1588~1656)專講《華嚴大疏》,但他好詩,其學為詩名所掩。含光(1599~﹖)為汰如(明河)弟子,亦弘《華嚴》。康熙時(1662~1722)雪浪三世孫佛閑(勗六)住南京普德寺,盛講《華嚴》、《法華》,時稱為華嚴宗中興名家(《法華經科拾》卷七後跋)。

柏亭(1641~1728)名續法,從明源學《華嚴》教義,為明末袾宏五世法孫。他在杭州弘揚《華嚴》五十多年,著書二十餘種,達六百餘卷。他的主要著作有《賢首五教儀》六卷、《賢首五教儀科注》四十八卷、《華嚴宗佛祖傳》十四卷、《般若心經事理解》一卷(吳永芳〈般若心經事理解序〉)。

寶通賢首一派,創始於不夜照燈。照燈為顓愚觀衡弟子,北遊開法於通州寶通寺,門下出玉符印顆,遂開寶通一派。印顆(1633~1726)於康熙十三年(1674)繼席寶通,為賢首第二十八世。他的弟子耀宗圓亮、濱如性洪、波然海旺、有章元煥等,分別傳法於河北,稱為寶通四支(《寶通賢首傳燈錄》)。元煥的法嗣通理(1701~1782)字達天,是清代中期有名《華嚴》學者。通理於雍正十一年(1733)奉召入圓明園校勘藏經,因得研《華嚴大疏》;後至永祥寺從元煥傳《華嚴》宗旨,遂嗣其法(《寶通賢首傳燈錄》卷下〈有章元煥傳〉)。乾隆十八年(1753)通理任職僧錄司,其後清字經館成立,他又助章嘉國師校譯滿文藏經。乾隆四十五年(1780)班禪六世入京,通理奉命和他談論佛法,被封為「闡教禪師」。著有《法華指掌疏》七卷、《楞嚴經指掌疏》十卷、《圓覺經析義疏》四卷等(《新續高僧傳》卷十〈通理傳〉)。

清末《華嚴》學者,以月霞為最後代表人物。月霞(1858~1917)名顯珠,為常州天寧寺冶開法嗣。初學天台不契,繼至金山、高旻參禪,後隱終南山,始專究《華嚴》。他弘法數十年,足迹遠至日本、暹羅諸國。晚年創辦華嚴大學於上海,後遷杭州海潮寺,造就人才不少。著有《維摩經講義》等(持松《月霞法師傳》)。

律宗自明末古心如馨傳戒於南京古林寺,三昧寂光(1580~1645)繼之,分燈於寶華山,其後遂分為古林、寶華二派。古林一派,清初以來,海華(1608~1679)、寂鼎、普璠、本修等相繼,至清末輔仁(1862~﹖)傳戒不絕(《律門祖庭滙志》)。寂光重興寶華山,不久圓寂,門下出香雪戒潤與見月讀體。戒潤弘律於常州天寧寺。見月(1601~1679)繼主寶華,發揚光大,遂成律宗著名道場。他著有《傳戒正範》四卷,又自述《一夢漫言》,記其生平參學及重興寶華山始末。他的弟子定庵德基,繼主寶華。宜潔書玉(1645~1721),分席杭州昭慶寺,都繼承寶華山的規範。又四傳至文海福聚(1686~1765),應請入京傳戒,成為北京法源寺第一代律祖。著有《南山宗統》十卷,記載南山律宗世系傳承。

與見月同時的有福州鼓山元賢、道霈、廣東鼎湖山道丘、弘贊等,均致力於戒律之弘傳。弘贊著有《四分律如釋》十二卷、《四分律名義標釋》四十卷。乾隆時北京潭柘寺源諒(1705~1772)亦盛傳戒法,著有《律宗燈譜》二卷。湖南方面,先齡長松以各地傳戒戒科不一,撰《戒科刪補集要》,盛傳於湘鄂。太平天國以後,金山的觀心、焦山的大須、天台的敏曦等,都倡傳戒律於江浙。光緒二十三年(1897)發朗重建杭州昭慶寺戒壇,時稱為律宗中興(俞樾《昭慶寺重建戒壇記》)。

慈恩一宗,自明末昭覺廣承於杭州蓮居庵講《唯識》,其弟子靈源大惠、古德大賢、新伊大真等繼之,入清傳承不絕,時稱蓮居派。大惠曾講《唯識》於京師及蘇杭等地,著有《唯識自考錄》。大賢弘法雲棲,智旭曾從他聽《唯識》。大賢的法嗣玉庵、法孫忍庵,也都傳承此學。大真繼主蓮居,精研戒律,兼講《唯識》,亦為智旭所師事,著有《成唯識論合響》。其弟子本全、聖先,相次繼席,講學不替。同時內衡亦講《唯識》於杭州,為錢謙益所稱道,是清初有數的慈恩學者。其後鑽研《楞嚴》者多,《唯識》之學遂漸趨沉寂。

清末松岩、默庵,亦頗研究《唯識》,講授學徒。松岩於光緒間(1875~1908)住南京清涼山,窮治相宗。嘗謂唐代俱舍法相諸論,實為佛教梯航。時《天演論》、《民約論》相繼傳來,他曾以唯識理論加以評價。但他早年入寂,著述不傳(汪德淵〈頻伽大藏經序〉)。默庵(名果仁,1839~1902)居南嶽福嚴寺,精究三藏,常為四眾講《唯識》,著有《唯識勸學篇》、《閱藏日記》等書。道階、佛乘等為其高足。道階(1865~1934)弘法南北,時講唯識之學。佛乘(1872~1922)創辦僧學於南嶽,亦常以唯識授學人(羅杰《南嶽默庵禪師傳》)。

清代居士之弘傳佛學,成為近世佛教的支柱。清初著名的居士有宋文森、華奇、周夢顏、彭紹升四人。與彭同時的有羅有高、汪縉。清代中葉,有錢伊庵、江沅、裕恩、張師誠等;清末有楊文會、沈善登等,都是熱心研究佛教的學者。

宋文森(﹖~1702)字世隆,習禪學,曾受天竺行珍付囑。華奇(﹖~1708)號紫嵐,從馬首山醒愚學禪,有《別傳錄》八卷行世(《居士傳》卷五十五)。周夢顏(1656~1739)字安士,學通經藏,深信淨土,著《西歸直指》二卷。其所撰述後編成《安士全書》行世(《西歸直指》卷首本傳)。彭紹升(1740~1796)法名際清,出身於蘇州儒士家。初學道教不契,後讀《紫柏全集》始歸心佛法。他深信淨土,自號知歸子。著有《居士傳》、《一行居集》、《二林居集》等行世。其侄彭希涑也深信淨土,編有《淨土聖賢錄》九卷。

羅有高(1734~1779)字台山,因與彭紹升交遊,遂信佛法,從揚州高旻寺昭月了貞參禪。他出入儒釋,有《尊聞居士集》八卷。汪縉(1725~1792)字大紳,與彭紹升、羅有高三人結為法友,從事佛學研究。他為《居士傳》作有評語,楊文會稱他具宗匠手眼(《等不等觀雜錄》卷三),著有《汪子遺書》十卷(彭紹升《汪大紳述》)。

錢伊庵(﹖~1837)深入禪學,輯有《宗範》二卷。書中括引古德參禪方法,與戒顯《禪門鍛煉說》,為清代禪學名作。江沅,字鐵君,曾與龑自珍共同校刊《圓覺經略疏》,為自珍所師事。他為悟開《念佛百問》作序,自稱淨業學人,其思想似傾向於淨土(龑自珍〈重刊圓覺經略疏後序〉)。

裕恩,號容齋居士,為滿清貴族。好讀佛典,通達額納特阿克、西洋、藏、蒙、回及滿漢等文字。曾校讀大藏,凡佛典有新舊數譯者,或校歸一是,或並存之(龑自珍《己亥雜詩》自註)。校刊有新譯《金剛經》一卷(從藏文本譯出)行世。他又精通密宗布壇法儀及佛相方位,刻有《藥師七佛供養儀軌經》一卷(阿旺查什〈重刻藥師七佛供養儀軌經序〉)。張師誠(﹖~1829),號蘭渚,曾任江蘇、福建巡撫,號一西居士。抄錄古來有關淨土的起信、立願、勵行等語要,取袾宏所說「持名一法是經中之經」的意義,編成《徑中徑又徑》四卷。

楊文會(1837~1911)字仁山,他一生以流通佛經為務,創金陵刻經處於南京,對清末佛教文化的復興起了很大作用。他著述頗多,今已編為全集刊行。沈善登,名谷成,法號覺塵,清末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四年(1878)杭州彌陀寺所刻摩崖大字《阿彌陀經》,即出於他的手筆。著有《報恩論》四卷。

清初,明末遺民出家為僧的頗多。其知名的有戒顯、澹歸、藥地、蘗庵、擔當、大錯等。這些人物都以詩文為世所重。而八大山人、石濤、石溪、漸江以擅畫,被稱為清代四大畫僧。

八大山人,俗名朱耷,為明朝宗室,明亡出家,久居南昌,擅畫山水、花鳥、木石,不泥成法,畫筆以簡勁勝。石濤,名道濟,亦明宗室貴族,俗名朱若極,號大滌子、苦瓜和尚等。善畫山水、花果、蘭竹,王麓台稱他為清代江南第一畫家,鄭板橋亦極推重他的蘭竹。石溪,名髡殘,自號殘道人,受覺浪道盛衣鉢,住金陵牛首山,每以筆墨作佛事,所畫山水,有奇逸風格。漸江,名弘仁,善山水,好畫黃山松石,晚學倪雲林筆法,自成一家。這些人的畫風,在清代四王、吳、惲六大家之外,各別樹一幟,為藝術家所重視。此外,如揚州的虛谷,焦山的大須,上海的竹禪等,都是清代有名的畫僧。

清代的詩僧也不少,比較知名的有蒼雪、天然、借庵、練塘、笠雲、寄禪等。蒼雪(1587~1656)名讀徹,雲南人,著有《南來堂詩集》八卷,吳梅村很推重其詩(《梅村詩話》)。天然(1608~1685)名函昰,番禺人,著有《天然和尚詩集》(一稱《瞎堂詩集》)二十卷。借庵(1757~1836)名清恒,字巨超,浙江海寧人,為乾隆道光間(1736~1850)焦山寺僧,詩名甚盛,著有《借庵詩鈔》十二卷。練塘為南京棲霞寺僧,與借庵齊名,寂後,洪稚存題其墓碣,稱之為「江左詩僧」,著有《旃檀閣詩集》。笠雲(1837~1908)名芳圃,湖南人,長沙麓山寺僧,詩書俱佳。王闓運、俞曲園等都推重他。著有《聽香禪室詩集》八卷、《東遊記》(日本紀行詩)一卷。寄禪(1851~1912)名敬安,別號八指頭陀,為清末著名愛國詩僧,著有《八指頭陀詩集》正續共十八卷。(林子青)

〔參考資料〕 《中國佛教史論集》(《現代佛教學術叢刊》{15});蔣維喬《中國佛教史》;郭朋《明清佛教》;陳垣《清初僧諍記》;郭朋(等)著《中國近代佛學思想史綱》;塚本善隆《中國近世佛教史の諸問題》;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下卷;道端良秀《中國佛教通史》;杜繼文主編《佛教史》。


慧超

新羅僧。一名惠超。年二十入唐。開元七年(719),金剛智入唐,師乃就近師事之。後經南海,遊印度,巡禮西大露塔等五天竺之佛蹟,後經葱嶺以北諸國,於開元十五年(727)歸抵安西都護府。作紀行三卷,題為《往五天竺國傳》。

開元二十一年(733)正月,師入金剛智之室受法,從學八年。二十八年四月,金剛智於長安薦福寺譯《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經》,師任筆受之職,並為製序。大曆八年(773),隨不空再次受法。翌年二月,上「賀玉女潭祈雨表」,並成為不空三藏六大弟子之一。建中元年(780)四月,攜所譯經典至五台山乾元菩提寺,著《一切如來大教王經瑜伽祕密金剛三摩地三密聖教法門》。師在唐前後計五十四年,後不知所終。其所著《往五天竺國傳》原本早已佚失。及至近代,法國學者伯希和始於敦煌石窟發現其殘本。現該書被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一冊中。

〔參考資料〕 《大辨正廣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五;藤田豐八《慧超往五天竺國傳箋釋》;《大日本佛教全書》卷一一三〈慧超傳考〉。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ㄐㄩㄢ, [名]

1.細流。《說文解字.水部》:「涓,小流也。」唐.王勃〈入蜀紀行序〉:「游涓澮者,發江湖 之思。」

2.姓。如漢代有涓勛。

[形]

1.細緩的、細微的。如:「涓流」、「涓塵」。《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2.清潔的。參見「涓人」、「涓潔」等條。

[動]

選擇。《文選.左思.魏都賦》:「涓吉日,陟中壇,即帝位。」《南齊書.卷一一.樂志》:「涓辰選氣,展禮恭祇。」



ㄜˊ, [名]

1.錯誤。宋.朱熹〈山北紀行〉:「百世踵謬訛,彝倫日頹圮。」

2.謠言。如:「以訛傳訛」。《宋史.卷二九三.張詠傳》:「止訛之術,在乎識斷。」

3.姓。如宋代有訛勃囉。

[形]

不正確的、不實在的。如:「訛字」。《詩經.小雅.沔水》:「民之訛言,寧莫之懲。」

[動]

1.欺騙、恐嚇。如:「訛詐」。《紅樓夢.第四八回》:「訛他拖欠官銀,拿他到衙門裡去。」

2.感化。《書經.堯典》:「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訛。」《詩經.小雅.節南山》:「式訛爾心,以畜萬邦。」


木蘭

ㄇㄨˋ ㄌㄢˊ, 1.辛夷的別名。參見「辛夷」條。

2.改易男裝代父從軍的孝女。古樂府有〈木蘭詩〉詠其事。姚瑩《康輶紀行》以為北魏人,宋翔鳳《過庭錄》以為隋恭帝時人,程大昌《演繁露》以〈木蘭詩〉中有「可汗大點兵」語。則以為非隋即唐之人。姓氏不可考,或以為姓花。


頹圮

ㄊㄨㄟˊ ㄆㄧˇ
墮落、敗壞。宋.朱熹〈山北紀行〉:「百世踵謬訛,彝倫日頹圮。」


青黃皂白

ㄑㄧㄥ ㄏㄨㄤˊ ㄗㄠˋ ㄅㄞˊ
皂,黑色。青黃皂白指各種不同的顏色。比喻事情的是非情由。《二刻拍案驚奇.卷十》:「朱三是個經紀行中人,只要些小便宜,那裡還管青黃皂白?」也作「青紅白皂」、「青紅皂白」。


松尾芭蕉

ㄙㄨㄥ ㄨㄟˇ ㄅㄚ ㄐㄧㄠ
人名。(西元1644~1694)名宗房,號桃青,日本江戶初期最著名的俳句詩人,有「俳聖」之稱。曾遊歷各地,留下許多名句與紀行文。著有《俳諧七部集》、《野晒紀行》、《笈小文》、《更科紀行》、《奧之細道》等。


違紀

ㄨㄟˊ ㄐㄧˋ
違反紀律。多指軍警違反一切法規命令而言。如:「軍隊紀律嚴明,凡是服裝儀容不整,不假外宿等,均屬違紀行為。」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