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節量食

[南山律學辭典]

亦名:一坐食

行事鈔‧頭陀行儀篇:「智論云,有人雖一食,而貪心極噉,腹脹氣塞,妨廢行道,故受節量食。……解脫道論,節量食,斷於貪恣故,取盡二十一揣等;如彼十二頭陀品中,廣有對治。智論,節量食者,隨所能食,三分留一。則身輕安隱,易消無患。如經中說,舍利弗云,我若食五口六口,足之以水,則足支身;於秦人食,可十口許。」資持記釋云:「節量食,即一坐異名。」(事鈔記卷三六‧一六‧三)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一揣食

(飲食)又曰一搏食。作丸而食也。比丘唯一度受一揣之食,其後不增加為二度。又名節量食,乃十二頭陀行之一。大乘義章十五曰:「揣者,手握物使堅固也。」見揣食條。


六種食

(名數)一、乞食。人有下中上三品,下品者自為邪命而得食,中品者受一食,且赴請,上行之人,唯行乞食。以自省事修道而使他得施與福利故也。二、次第乞食。凡愚者貪味棄貧從富,上行之流,不選貧富,等慈眾生,次第乞食。三、不作餘食法。律中說人復次第乞食,於求處數數正食,得貯餘食。行者作念此餘食法世尊開聽病者,我今無病不可受,是故不作餘食法。四、一坐食。有人數數不正食於中前數數食其餘米果粥等。行者作念愚夫養身者為增煩惱之故,故數數食,今我為道而非為養身。故僅中前一坐食。五、一揣食。經中亦名節量食。一受即止,故云一揣食。節儉少食,名節量食。有人受一食法,於一食中恣意飽噉,氣脹腹滿而起睡眠消息,半日不減,以妨修道,故須節量。六、不中後飲漿。有人節量飲食,尚貪味,於中後數數飲漿果漿蜜等。為求此漿多致邪命,費功廢道。是故不飲。見不思議疏上。


十二法人

(名數)即頭陀十二行也。又名杜多,此翻抖擻,亦翻修治,亦翻淘汰。十二法者:一住阿蘭若處,二常乞食,三次第乞食,四受一食法,五節量食,六中後不飲果漿蜜漿,七著糞掃衣,八但三衣,九塚間住,十樹下止,十一露地坐,十二但坐不臥。


十二頭陀

(術語)頭陀之行者,應守十二種之條項:一、納衣,又曰糞掃衣。以同於人所委棄之糞掃者,縫納為衣也。二、三衣,又曰但三衣。但著僧伽梨,鬱多羅,安陀會之三衣,不用其餘長衣也。已上二者,屬於衣服。三、乞食,又曰常乞食。自行乞食,不敢受他之請待及僧中之食也。四、不作餘食。午前中但作一度之正食,不更作二度以上之正食也,二度已上之正食,謂之餘食。作小食,則不在此限。餅果粥等謂之小食。五、一坐食,又曰一食。午前中作一度之正食外,不更作小食也。六、一揣食,又曰節量食。受一丸之食於中便止,不多受也。假令一食或多食,則以為有害而節食量也。已上四種屬於食事。七、阿蘭若處,譯曰遠離處或空閑處。住於遠離人家之空閑處也。八、塚間坐,住於墳墓之處也。九、樹下坐,住於樹下也。十、露地坐,樹下猶有庇蔭,去而住於露天之地也。十一、隨坐,有草地即住也。不必樹下露地。十二、常坐不臥,常趺坐而不橫臥也。已上六種屬於住處。頭陀之行法,經論所說,隱顯不同,若具舉之,則有十六種。今十二之各體,依淨影南山之宣說。見大乘義章十五,行事鈔頭陀行儀篇。天台之說,依智度論除不作餘食與隨坐之二,加次第乞食與中後不飲漿之二。見止觀輔行一。

(名數)見頭陀條。


[佛光阿含藏]
頭陀

頭陀(Dhuta)(巴),譯為苦行,共有十二法,名十二頭陀。

頭陀(dhūta)(巴),譯為抖擻、修治、棄除,謂修治身心,棄捨貪欲,即抖擻衣服、飲食、住處三種貪著之行法。修頭陀行者,應守十二項規條,名十二頭陀行:(一)在阿蘭若處,(二)常行乞食,(三)次第乞食,(四)受一食法,日唯一食,(五)節量食,(六)中後不得飲漿,(七)著弊納衣,(八)但持三衣,(九)冢間住,(十)樹下坐,(十一)露地坐,(十二)但坐不臥。但增一阿含放牛品第四三五經僅作十一法,而無「但坐不臥」一項。


[阿含辭典(莊春江)]
頭陀十二法行

另作「十二頭陀行、十二頭陀支、十二頭陀」,「頭陀」為音譯,義譯為「遣除、修治」,是有關於衣、食、住之刻苦持行,內容計十二項,1.有關衣服的二項,即「著糞掃衣(垃圾堆撿來的)、只持有三件衣服」。2.有飲食的五項,即「常乞食(不受他請)、次第乞食(不擇貧富家)、日中一食(只吃午餐)、節量食、午後不得飲漿食」。3.有關住處的五項,即「住郊外林中、住墳場、住樹下、露地而坐、只坐不臥」。(相關詞「行頭陀法」)


[佛光大辭典]
一揣食

又作一摶食、節量食。乃圓狀之食物。佛教行者一次僅能接受一揣食之供養。為十二頭陀行之一。(參閱「頭陀」6362) p69


十二頭陀行

即修治身心、除淨煩惱塵垢之十二種梵行。頭陀,修治等意。又作十二誓行、十二杜多功德、頭陀十二法行。十二頭陀之行者,稱十二法人。(一)在阿蘭若處,即遠離聚落,住空閑寂靜處。(二)常行乞食,即於所得之食不生好惡念頭。(三)次第乞食,即不擇貧富,次第行步乞食。(四)受一食法,即日僅受一食,以免數食妨礙一心修道。(五)節量食,即於一食中節制其量,若恣意飲啖,腹滿氣漲,妨損道業。(六)中後不得飲漿,即過中食後不飲漿,若飲之心生樂著,不能一心修習善法。(七)著弊納(衲)衣,若貪新好之衣,則多損道行之追求。(八)但三衣,但持安陀會、鬱多羅僧、僧伽梨三衣,不多亦不少。(九)塚間住,即住塚間,見死屍臭爛狼藉火燒鳥啄,修無常苦空之觀,以厭離三界。(十)樹下止,效佛所行,至樹下思惟求道。(十一)露地住,即坐露地,使心明利,以入空定。(十二)但坐不臥,若安臥,慮諸煩惱賊常伺其便。關於頭陀行,亦有十三、十六種等說。〔十二頭陀經、大品般若經卷十四兩通品、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五〕 p346


十六資具

指密宗行者所具有之十六種資具,即衣四種、處六種、食六種。(一)衣之四種,即:(1)糞掃衣,拾人委棄之布,洗淨以製法衣。(2)毳衣,取鳥之細毛,洗淨而製衣,行者無糞掃衣時得用之。(3)納衣,以破弊之布片,綴合為衣。(4)三衣,即僧伽梨、鬱多羅、安陀會等三衣。(二)處之六種,即:(1)阿蘭若處,住於遠離聚落之空閑處。(2)塚間,住於墳墓之處。(3)樹下,坐、住於樹下。(4)露地,住於露天之地。(5)常坐,即常趺坐。(6)隨坐,有草地即坐。(三)食之六種,即:(1)乞食,自行乞食,不敢受他人之請待及僧中之食。(2)次第乞食,不擇貧富,次第托鉢。(3)不作餘食法,於午前但作一度之正食,不作二度以上之正食;二度以上之正食,稱為餘食。(4)一坐食,於午前作一度之正食外,不作小食;餅、果、粥等,稱為小食。(5)一揣食,又作節量食,即受一丸之食於中便止而不多受。(6)不中後飲水,即正午後不飲水。〔大日經不思議疏卷上〕 p393


六種食

六種比丘之食法。即:(一)乞食,謂人中之上品,不以邪命而得食,亦不受食赴請,唯行乞食,省事修道,而使他人得施與之福利。(二)次第乞食,謂上行之人不計揀貧富,平等慈愛眾生,次第乞食。(三)不作餘食法,謂不於求處數數正食,不貯存餘食。(四)一坐食,謂午前唯受一坐食,不數數食,亦不更作小食。(五)一揣食,又作節量食。謂一受即止,節量少食,以利修道。(六)不中後飲漿,謂節量飲食,並於午後不飲漿果、漿蜜等物,以避免邪命廢道。〔大毘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卷上〕 p1304


頭陀

梵語 dhūta,巴利語同。謂去除塵垢煩惱。苦行之一。又作杜荼、杜多、投多、偷多、塵吼多。意譯為抖擻、抖捒、斗藪、修治、棄除、沙汰、浣洗、紛彈、搖振。意即對衣、食、住等棄其貪著,以修鍊身心。亦稱頭陀行、頭陀事、頭陀功德(梵 dhūta-guna)。

對日常生活所立如下之十二種修行規定,即稱十二頭陀行:(一)在阿蘭若處,離世人居處而住於安靜之所。(二)常行乞食。(三)次第乞食,乞食時不分貧富之家,而沿門托鉢。(四)受一食法,一日一食。(五)節量食,指不過食,即鉢中只受一團飯。(六)中後不得飲漿,中食之後,不再飲漿。(七)著弊衲衣,穿著廢棄布所作之襤褸衣。(八)但三衣,除三衣外,無多餘之衣。(九)塚間住,住於墓地。(十)樹下止。(十一)露地坐,坐於露天之地。(十二)但坐不臥,即常坐。

行頭陀,或遊歷諸方時,大乘比丘所常攜帶之十八種道具,稱為頭陀十八物,簡稱十八物。至後世,頭陀行則轉為巡歷山野而能耐艱苦之行腳修行之意,或特指乞食之行法而言。行腳時,為防所用衣物染污而攜帶之盛物袋,稱為頭陀袋。後來埋葬死者時,掛其胸前,裝盛死者旅途用具之袋,亦稱為頭陀袋。〔十二頭陀經、善見律毘婆沙卷六、顯揚聖教論卷十三、大乘義章卷十五、慧琳音義卷四十七〕 p6362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十二頭陀行

修治身心,淘汰煩惱塵垢的十二種梵行。又稱十二頭陀、十二頭陀法、十二誓行、十二杜多功德、頭陀十二法行。

所謂頭陀(dhūta),意指抖擻、淘汰、修治。而十二頭陀是︰

(1)常行乞食︰又單稱乞食。謂離諸貪求,不受他請,常行乞食,得食無好惡之念,不得亦不生嫌恨之心。

(2)次第乞食︰謂不擇家之貧富,次第行步乞食。

(3)受一食法︰又稱一坐食或一受食。謂日僅受一食。蓋數食有妨一心修道。

(4)節量食︰又稱一揣食、不過食。謂於一食中節其量。蓋恣意飲噉,腹滿氣脹妨損道業。

(5)中後不得飲漿︰又名過中(午)不飲漿、食後不受非時飲食。謂午食後不飲漿。蓋飲之心生樂著,不能一心修習善法。

(6)著弊納衣︰又稱著糞掃衣或持糞衣。謂拾得陳舊廢棄之物,浣濯而作衲衣,以禦寒露。蓋貪新好之衣,則多欲求而損道行。

(7)但三衣︰謂但持安陀會、鬱多羅僧、僧伽梨之三衣,不多不少。

(8)在阿蘭若處︰又稱無事處坐、空寂處住。謂遠離聚落住空閑寂靜處,即離憒鬧、欲塵以求道。

(9)塚間住︰又名屍林住或死人間住。謂住塚間見死屍臭爛狼藉,或火燒鳥啄作無常苦空觀,以厭離三界。

(10)樹下止︰謂若於塚間不得道,則如佛之所行至樹下思惟求道。

(11)露地坐︰又名空地住、顯路處居住或常居迴露。謂坐露地令心明利,以入空定。

(12)但坐不臥︰又稱坐常不臥,或單稱常坐。謂常坐不安臥。蓋安臥則諸煩惱賊常伺其便。

以上十二種行法中,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受一食法、節量食及中(午)後不得飲漿,乃有關食事。著弊納衣、但三衣乃有關衣服。在阿蘭若處、塚間住、樹下止及露地坐乃有關住處。但坐不臥乃有關威儀。求道者若於此四者無所貪著,則能棄除身心之惡法,專心佛道。除此十二種頭陀行之外,又有十三及十六種之說。

〔參考資料〕 《十二頭陀經》;《法集名數經》;《大智度論》卷二十五、卷六十八;《清淨道論》第二〈說頭陀支品〉。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十二法入

頭陀行者的十二種行法,即住阿蘭若處、常乞食、次第乞食、受一食法、節量食、中後不飲果漿蜜糖、著冀掃衣、但三衣、塚間住、樹下止、露地坐、但坐不臥。


十二頭陀

十二條頭陀行者所應遵守的規則,即一、納衣,又名冀掃衣,即拾人丟棄不用的破布洗淨之後縫納為衣;二、三衣,又名但三衣,即但著僧伽梨、鬱多羅和安陀會等三衣,不用其餘的長衣。(以上二衣,屬於衣服。)三、乞食,又名常乞食,即自行乞食,不敢受他之請待與僧中之食;四、不作餘食,即午前一度正食之後,不更作二度以上的正食,二度以上的正食叫做餘食;五、一坐食,又名一食,即午前一度正食之後,不更作小食,餅果粥等叫做小食;六、一揣食,又名節量食,即受一丸之食於鉢中便止,不再多接受。(以上四種屬於食事。)七、阿蘭若處,華譯遠離處,或空閉處,即住於遠離人家的空閉處;八、塚間坐,即住於墳墓之處;九、樹下坐,即住在樹下;十、露地坐,即樹下猶有庇蔭,去而住於露天之地;十一、隨坐,即有草地即住,不必樹下露地;十二、常坐不臥,即常趺坐而不橫臥。(以上五種屬於住處。)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