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竹林禪院

[佛光大辭典]

位於香港新界荃灣之芙蓉山。風景殊勝,由融秋和尚創建於民國十八年(1929)。早晚課誦係模仿廣州鼎湖山之儀式,並提供四眾弟子住宿場所。 p2503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光大辭典]
明觀

(1891~1970)湖北武昌人,俗姓沈。名覺音。民國三年(1914),依九華山開忍老和尚出家,翌年,至寶華山受具足戒。曾先後親近治開、融通、楚泉等大德。十一年冬,至終南山住茅蓬修苦行,親近聖宗、虛雲、月霞等長老。十五年朝五臺山,於太原創建雙塔寺。三十年住持廣州六榕寺,直至三十八年時局混亂,遂離粵至香港。歷任竹林禪院住持、寶蓮寺首座,並創建東覺禪林,宗風大振,叩門求道者極眾。五十九年示寂於香港,世壽八十。 p3290


香港佛教

香港原屬廣東新安縣,唐代時為南海貿易、交通必經之地,古稱屯門。一八四二年,清廷割讓予英國,始為英屬地。迄今,已為國際知名之東方港口。此地最早之佛教史蹟為唐代杯度禪師駐錫之道場,有杯度庵與靈渡寺,今仍有杯度洞、杯度井等遺蹟。當地幾乎與廣州同時有佛教之存在,惟不甚發達。

民國以來,佛教才正式傳入香港。民國五年(1916)先有佛學會之組織,次有盧家昌等人之設極樂院,茂峰法師之弘揚天台教義,其次有九年太虛大師之講經法會,影響漸廣。十四年,成立以宣揚密教為主之「居士林」。其後更有藉開設素菜館以傳揚中國佛教者,如蟠桃天、衛樂園、小祇園等素食處,形成香港佛教發展中之特色。同時,新界各地原有之佛教寺院,亦逐漸恢復。無論僧侶、居士皆積極推動發展佛教,有「哆哆佛學社」專弘淨土,另有竹林禪院、鹿野苑之創建。又有張蓮覺居士之建東蓮覺苑與創辦女子佛學院等。一時素食、講經、弘法之風頗盛,遂有香港佛學會、香港佛教青年會之成立與「人海燈」月刊之發行。

民國二十五年,東華醫院舉辦香港有史以來第一次之「萬善眾緣水陸大會」,由禪宗泰斗虛雲和尚主持。至此,天台、淨土、禪宗、密宗,乃至法相等宗,皆於此地次第展開,不論弘法、修持、文化,或佛教學院之教育上,均奠定相當之基礎,呈現多樣性發展之佛教。此種現象一直至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為止。

二次大戰結束後,香港漸恢復原來之繁華景象。旋以大陸赤化,遂有甚多僧侶流亡此地。其中定居下來者,多自創小型寺院或精舍以安居,乃形成頗多公寓式之寺院與精舍,此亦為香港佛教特色之一。目前香港佛教之僧伽教育及一般社會事業方興未艾。能仁書院,為佛教界所創辦之大學,另有寶覺中學、大光中學等普通中學,又有佛教圖書館、「內明」、「香港佛教」等雜誌,及慈幼院、安老院、佛教墓園、佛教醫院等事業均在日益發展中。此外,居士佛教方面,也有法相學會、金剛乘學會、法住學會等團體。

大體而言,由於香港居民多為廣東人,故香港佛教在本質上是廣東佛教之延伸。然近數十年來,由於社會型態之變易,乃逐漸發展出一種與舊日廣東佛教不全相同之型態。〔香港佛教(張曼濤,佛光學報第二期)〕p4013


融熙

(1888~1959)廣東番禺人(原籍浙江),俗姓湯。字雪筠。又號九指頭陀。畢業於廣東高等師範學校,以能文善辯著稱。未出家前,曾任番禺小學校長、教育廳視學官、中央法幣基金委員會要職、西南政府政務委員會高等顧問、廣東省銀行祕書處秘書等職。又組織廣州佛教閱經社、六一佛學研究會,創立圓音月刊社,並致力於習禪探義、護法及保護廟產等。

民國十三年(1924)師病瀕死,其母代為許願出家三載,病果癒,故信佛益堅。三十六年,於粵北南華寺親炙虛雲和尚,皈依為門下弟子,法號寬筠。其後,突受不識之瘋漢棒擊其踣,昏厥間恍見觀音救之,醒來竟無毫髮受損,遂詣荃灣竹林禪院依融秋法師剃度,號融熙。翌年,依大嶼山靈隱寺靈溪法師受具足戒。後因虛雲和尚手書「佛道移南」以示之,遂於四十三年自港赴新加坡,常往返新加坡與吉隆坡間弘法,並於吉隆坡創辦馬來西亞佛學研究社。四十八年示寂於吉隆坡,世壽七十二。著有佛教與禪宗、葛藤集、無相頌講話、百喻經選講等行世。 p6289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