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心
[國語辭典(教育部)]ㄅㄧㄥˇ ㄒㄧㄣ
用心。《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公衡仲達,秉心淵塞,媚茲一人,臨難不惑。」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是以秉心養術,無務苦慮,含章司契,不必勞情也。」
[佛光大辭典]
五事生人中
據辯意長者子問經載,諸眾生若能行此五事,則得於人中受生。五事指:(一)布施,謂人常行仁慈,不吝財寶,賑濟貧窮。(二)持戒,謂人心常念戒,憶持無忘,不作諸惡。(三)忍辱,謂人若遇非理相干,能以情恕,安忍不動。(四)精進,謂人直心向道,勤行眾善,無有懈怠。(五)忠孝,謂人秉心端正,事君能致其身,事親能竭其力。 p1101
亦名:單白說戒羯磨
行事鈔‧通辨羯磨篇:「就單白
ㄅㄧㄥˇ, [名]
1.成把、成束的穀物。《說文解字.又部》:「秉,禾束也。」《詩經.小雅.甫田》:「彼有遺秉,此有滯穗。」梁.范縝〈神滅論〉:「豈不以僧有多稌之期,友無遺秉之報?」
2.量詞。古代計算容量的單位。十六斛為「一秉」。《集韻.上聲.梗韻》:「秉,或曰粟十六斛為秉。」《論語.雍也》:「冉子與之粟五秉。」
3.權柄。通「柄」。《管子.小匡》:「治國不失秉,臣不如也。」《史記.卷七九.范 睢蔡澤傳》:「吾聞先生相李兌,曰『百日之內持國秉』,有之乎?」
4.姓。如漢代有秉寬。
[動]
1.用手執握。《文選.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2.保持、堅持。唐.皇甫冉〈太常魏博士遠出賊庭江外相逢因敘其事〉詩:「秉節身常苦,求仁志不違。」元.劉時中〈端正好.眾生靈遭魔障套.三煞〉:「這相公主見宏深,秉心仁恕。」
3.主持、掌握。《詩經.小雅.節南山》:「秉國之均,四方是維。」《新唐書.卷八四.李密傳》:「(王儒信)勸讓自為大冢宰,總秉眾務,收密權。」
4.根據、依循。如:「秉公處理」。
ㄐㄧㄥˋ, [動]
1.爭論。《說文解字.?部》:「競,彊語也。」清.段玉裁.注:「彊語謂相爭。」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前在修文令曹,有山東學士與關中太史競歷。」王利器.集解:「競歷,謂爭論歷法。」
2.比賽、爭逐。如:「競爭」、「競選」。
[副]
爭著。《楚辭.屈原.離騷》:「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猒乎求索。」《後漢書.卷五四.楊震傳》:「樊豐等因乘輿在外,競修第宅。」
[名]
爭強求勝的心態。《詩經.大雅.桑柔》:「君子實維,秉心無競。」漢.鄭玄.箋:「其執心不彊於善,而好以力爭。」
[形]
強、盛。《爾雅.釋言》:「競,逐強也。」《左傳.僖公七年》:「心則不競,何憚於病。」晉.杜預.注:「競,強也。」《後漢書.卷六四.盧植傳》:「又比世祚不競,仍外求嗣,可謂危矣。」
ㄌㄞˊ ㄆㄧㄣˋ, 1.騋馬與牝馬。《詩經.鄘風.定之方中》:「秉心塞淵,騋牝三千。」
2.遊女。《福惠全書.卷二九.郵政部.逐娼妓》:「可保全騋牝,寧教怨恨琵琶。」
ㄓˊ ㄌㄧㄤˋ
好朋友應具有正直信實的條件。語本《論語.季氏》:「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後亦指人的個性正直誠信。《宋史.卷二八二.李沆傳》:「沆性直諒,內行修謹,言無枝葉,識大體。」宋.蘇軾〈議富弼配享狀〉:「秉心直諒,操術閎遠,歷事三世,計安宗社。」
ㄓㄣ ㄕˊ
真確實在而不虛假。晉.陸雲〈與戴季甫書〉:「居德履道,秉心真實。」《西遊記.第三○回》:「你看那水性的君王,愚迷肉眼,不識妖精,轉把他一片虛詞,當了真實。」
ㄓㄨ ㄗˇ ㄋㄢˊ ㄅㄧㄝˊ
古人以朱為正色,紫為間色。比喻善惡難分。《三國志.卷三九.蜀書.董允傳》:「丞相亮將北征,住漢中,慮後主富於春秋,朱紫難別,以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宮省之事。」
ㄕˋ ㄙㄨˊ ㄓ ㄐㄧㄢˋ
社會上一般的看法。如:「由於社會福利制度的健全,很多人已拋棄了養兒防老的世俗之見。」《金史.卷九六.列傳.路伯達》:「婦人秉心之烈、制事之宜,乃能如是,士大夫溺於世俗之見者,寧不愧哉?」
ㄩㄢ ㄙㄜˋ
思慮深遠而篤實。《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聰明淵塞,著在圖讖。」《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公衡仲達,秉心淵塞。媚茲一人,臨難不惑。」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