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神悟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ㄕㄣˊ ㄨˋ
悟解神速、敏捷。《南史.卷五九.任昉傳》:「幼而聰敏,早稱神悟。」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元照

(人名)杭州靈芝寺元照,字湛然,初依東藏慧鑑律師專學毘尼。後從神悟禪師講天台之教觀。復從廣慈之才法佛受菩薩戒,博究南山之律宗。而意篤淨業。每曰生弘律範,死歸安養,平生所得,唯二法門而已。住靈芝三十年,宋徽宗政和六年九月一日寂。壽六十九。謚大智。唐太宗貞觀中,終南山。澄照大律師道宣作戒疏羯磨疏事鈔,弘四分律。流通逾四百載,釋義近六十家。中大寺之昭慶律師允堪,作會正記,獨為盡理。最後靈芝元照以法華開顯圓意,作資持記,與會正記殊途,四分一宗由是分為兩派。見往生傳,佛祖統紀二十九,稽古略四。


摩訶般若波羅蜜

(術語)Mahāprajñāpāramitā,譯曰大慧到彼岸。六度之一。大慧為到涅槃岸之要法,故曰到彼岸。智度論十八曰:「摩呵,秦言大。般若言慧,波羅蜜言到彼岸。」心經法藏疏曰:「般若是體,此云智慧,即神悟玄奧妙證真淨也。波羅蜜多是用,此云到彼岸,即由此妙慧翻生死過盡至真空之際。即簡不到彼岸之慧,故以為名。」


[佛光大辭典]
元照

(1048~1116)宋代律僧。餘杭(浙江杭縣)人,俗姓唐。字湛然。號安忍子。少年離俗,十八得度,從神悟處謙學台教,而志在毘尼。後禮廣慈受菩薩戒,嗣允堪南山正傳。宋元豐(1078~1085)年間,主昭慶寺,弘律傳戒。晚遷靈芝,居止三十年,世稱靈芝尊者。於政和六年九月入寂,世壽六十九。諡號「大智律師」。著有觀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之註釋書,另以天台宗旨註釋道宣之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撰成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異於允堪註釋之會正記所採取律之立場,故世稱其法系為資持派。〔釋門正統卷八、靈芝崇福寺記、咸淳臨安志卷七十九〕 p1228


本如

(981~1050)北宋僧。四明句章(浙江鄞縣)人。幼年受業於本郡國寧寺,師事知禮法智,精通台家三觀十乘之法而詞翰典雅,服膺淨土宗。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出主東掖山承天寺,居三十年,大振法幢,宏講法華經、涅槃經、金光明經、觀無量壽經、摩訶止觀等,門徒常在五、六百以上。嘗集百僧,修法華長懺一年,屢見瑞驗。慶曆二年(1042),獲賜號「神照法師」及紫方袍。因仰慕廬山之風,乃與丞相章郇公等人結白蓮社,勤修念佛;六、七年後,遂成巨剎,仁宗欽賜白蓮之額,故名白蓮寺。一時宰輔名士,皆以列名為榮。皇祐三年五月入寂,世壽七十,僧臘五十三。著有仁王懺儀、普賢行法經義疏等行世。嗣法弟子有神悟處謙、法真處咸、櫨菴有嚴、能仁法寶、承天懷雅、天台寶纖、錢唐義全等。〔釋門正統卷二、新續高僧傳卷三、佛祖統紀卷八、卷十二、卷二十五、卷二十七、卷四十四、卷四十五、釋氏稽古略卷四、五燈會元卷六、往生集卷上、淨土聖賢錄卷三〕 p1956


佛陀扇多

梵名 Buddhaśānta。意譯覺定。北魏譯經僧。北天竺人。神悟聰敏,博通內外。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508),奉敕與菩提流支、勒那摩提於洛陽殿內翻譯世親之十地經論,四年始成。未久,往白馬寺,於孝明帝正光六年(525)譯出如來獅子吼經。後移居鄴都金華寺。東魏元象二年(539)譯出十法經等。所譯之經,凡十部,十一卷。後不知所終。〔十地經論序、歷代三寶紀卷九、華嚴經傳記卷二、開元釋教錄卷六、釋氏稽古略卷二〕 p2640


宗利

(1055~1144)宋代淨土宗僧。會稽人,俗姓高。七歲,受業於天華山。受具足戒後,前往蘇州,投南屏山神悟處謙之座下,前後三年勤修懺法,感見普賢菩薩。懺畢,赴西湖靈芝寺參謁元照律師,增受戒法。嘗於定中遊淨土,見寶池、寶林。未久,至新城碧沼寺,專修念佛三昧十年。復遊天台、雁蕩、天封等地,皆建淨土道場。

晚年歸返天華山,營建無量壽佛閣。建炎末年,入道味山,築「一相菴」隱居。紹興十四年示寂。佛祖統紀卷二十七(大四九‧二七八上):「謂弟子曰:『吾見白蓮華遍滿空中。』三日復曰:『佛來矣!』即書偈曰:『吾年九十頭雪白,世上應無百年客;一相道人歸去來,金臺坐斷乾坤窄。』」遂奄然而化,世壽九十。〔淨土聖賢錄卷四〕 p3148


芝苑遺編

凡三卷。又作芝園遺編。北宋僧元照撰,道詢編集。收於卍續藏第一○五冊。內容包括卷上之戒體章、持犯體章、大小乘論等六篇,卷中之授大乘菩薩戒儀、誡沙彌文等五篇,卷下之為蔣樞密開講要義、南山律宗祖承圖錄等五篇。元照尚有芝園集二卷,亦收於卍續藏第一○五冊,內容包括杭州南屏山神悟法師塔銘、唐蘄州青著法師行業記、秀州呂氏靈骨讚、博奕解、高麗李相公樂道集序等三十二項。卷末附錄補續芝園集一卷。 p3506


洪偃

(504~564)南朝陳代僧。會稽山陰(浙江紹興)人,俗姓謝。自幼風神穎秀,好讀書,神悟絕倫。少小出塵,從龍光寺綽法師學法,深究奧義。後開筵聚眾講成實論,聲譽大揚。又善詩畫,所作隸書,亦復文采洒落,一時無比,故時人稱其貌、義、詩、書為四絕。梁簡文帝勸其返俗入仕,然師執志未從。後避亂,入縉雲,止於若耶雲門精舍。陳武帝定天下後,天嘉(560~563)初年,師於建康宣武寺敷席講經,學徒雲集,盛冠一時。撰有成實論疏數十卷、文集二十餘卷。於天嘉五年示寂,世壽六十一,葬於鐘山開善寺東岡。〔續高僧傳卷七〕 p3863


處謙

(一)(1011~1075)北宋永嘉(浙江永嘉)人,俗姓潘。字終倩。九歲出家,從契能學教觀,後師事神照,深究圓、頓教之旨,不久擢為第一座。契能入寂,師繼其席。其後歷住慈雲、妙果、赤城等剎,講道益盛。又應節度使李端[殻/心]之請,轉住白蓮寺,賜號「神悟大師」。王安石及諸搢紳競作詩歌以讚其德。歷住十所道場,四十年間,講經不懈,登門者多達三千,然秉法者僅三十人。熙寧八年四月,集眾誦普賢行法、阿彌陀經,誦終,乃謂(大四九‧二一八上):「吾得無生日用久矣!今以無生而生淨土。」遂寂然入滅,世壽六十五。著有法華玄記十不二門顯妙一卷。〔釋門正統卷六、佛祖統紀卷十三〕

(二)(?~1330)日本臨濟宗僧。武藏國(埼玉縣)人。字潛溪。初事圓覺寺之無學;後入東福寺,師事圓爾,並嗣其法。嘉曆元年(1326)住持南禪寺。師曾受後醍醐天皇之召而說法宮中,蒙賜念珠、金紙御扇等;後又賜號「普圓國師」。於播磨(兵庫縣)建寶光寺,為該地禪林建立之始。元德二年示寂,世壽不詳。著有普圓國師語錄一卷。〔延寶傳燈錄卷十、本朝高僧傳卷二十四〕 p4783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元照

字湛然,俗姓唐,浙江餘杭人,是北宋時期弘傳律宗和淨土教的一位高僧。他幼時依錢塘祥符寺慧鑒律師為童行(沙彌候補者),治平二年(1065)遇度僧考試,因通誦《妙法蓮華經》得度,時年十八。熙寧元年(1068)和同學擇瑛從神悟處謙(1011~1075)習天台教觀,同時博究諸宗,而以戒律為主。後覽天台《淨土十疑論》,始歸心淨土法門。並依善導之說一意專持阿彌陀佛名號,發願領眾同修念佛,更編成《淨業禮懺儀》(今佚),以自修持。又因神悟勸令「闡明法華宗旨,以弘四分戒律」,於是歷遊溫、台二州,從事參學。元豐元年(1078),他從廣慈慧才受菩薩戒於西湖雷峰。此後,博究南山一宗律學,搜集道宣著作,撰《南山律師撰集錄》。常布衣持鉢,乞食於巿。後住靈芝崇福寺從事著述。

元豐八年(1085)十二月,高麗僧統義天(﹖~1101)率弟子眾來求法,主客(接待外賓官名)學士楊傑陪伴到杭州,曾至西湖靈芝寺謁請元照開示律儀,時元照正講《四分律刪補羯磨疏》,即為演說律宗綱要並授菩薩戒,義天並請得元照所著書攜歸高麗雕板流通。

其後,元照鑒於當時禪僧輕視戒律和念佛,乃於紹聖三年(1096)翻刻唐《慈愍三藏文集》(即慧日著《往生淨土集》),倡導依經律修持,因此引起僧眾的攻擊,並被控偽造《慈愍文集》。元照乃上書敘明顛末,並檢附古本為證,其事始寢。

紹聖五年(1098)二月,元照於明州(今浙江寧波)開元寺,建築戒壇依律傳戒。政和六年(1116)九月一日圓寂,年六十九,葬於靈芝寺西北隅。南宋高宗紹興十一年(1141),諡號「大智律師」,一般稱為靈芝律師。

元照的思想,主張戒律和淨土並重。他常對門徒說︰「生弘律範,死歸安養,平生所得,唯此法門。」又說︰「化當世無如講說,垂將來莫若著書。」因此他出家後數十年間,以奉持戒律,專修淨土自行;以聚徒講學,弘法著書,並詳究律宗傳承,楷定南山九祖,後世稱為律宗中興的大師。

元照力說比丘持淨戒的必要。他說︰「出家之人,若禪若教,以至房居,所習雖殊,未有不登壇受戒者。世多偏學,見學律者薄為小乘,見持戒者斥為執相;而不觀己身削髮染衣,復不思自心登壇納具。且受而不持,雖受何益﹖」元照認為入道歸心,須有始有終。有始即須受戒,專志奉持,一切時中,不可暫忘。有終謂歸心淨土,決誓往生。他的往生觀,又屬於他力本願的範疇。他說末法之時,自無道力,唯淨土法門是修行徑路。因此門全假他力,即彌陀世尊本誓願力,光明攝取之力,但具信願行三法,即得往生。

元照以二種教觀,判別釋迦一代佛教,以求在娑婆世界入聖得果的教法,為娑婆入道教觀;以修行往生淨土的教法,為淨土往生教觀。此土入聖的教觀,有大小偏圓之殊;淨土往生的教觀,則是圓頓純一大乘。元照的弟子戒度評價這二教觀說︰「約娑婆、淨土二土,分別教觀之純雜,為前古所未聞」(《觀無量壽經義疏正觀記》)。元照以為娑婆入道,以觀心為主;淨土往生,以觀佛為要。他在《觀經義疏》,盛倡觀佛之法;後來在《阿彌陀經義疏》,一轉而高揚執持名號的功德。他勸不能觀佛者,可依稱名之法而往生。元照又因得襄陽龍興寺石刻《阿彌陀經》拓本,有「專持名號即是多善根」之語,遂依之以稱名為首要,布施、造寺等一切福業次之。由於稱名善根故,即能滅罪往生(戒度《阿彌陀經疏聞持記》)。

元照又唱律、禪、教三學一源之說。他說︰「律,佛所制也;教,佛所說也;禪,佛所示也。」這是遠承慈愍慧日的思想而來的。他又說︰律非學無以自明,教非學無以自辨,禪非學無以自悟。故律、教、禪,同出而異名,即同出於一心,主張無分別地加以修學。顯見他對律教禪三學的調和主張。

元照倡導律、淨二學相結合,並著書、造像、講學、傳戒,從事於多方面的弘法活動,在當時享有很高的聲望。蘇東坡即受其影響為母和妻的冥福而畫彌陀佛像供養於佛寺中。元照在傳戒方面,撰有《受戒方便》、《授大乘菩薩戒儀》、《剃髮儀式》等文(俱見《芝苑遺編》卷中),是今日研究北宋時代傳戒儀式的重要史料。他說︰三藏三學,以戒律為首,但受戒的人心有明昧,對於初受戒時未發大心的人,佛開重增(一作重受或增受)一法,是名增戒。他的弟子中如宗利和思敏,就是依律增受戒法的,其一生為人增授戒法達六十餘會。但有些同道以他為矯異駭眾,故尋短失,以致鬥訟,幾欲置之於獄。因而他在推行增戒中也受到不少挫折。

律宗傳至宋代,以南山道宣一系為盛。但南山律宗祖承,歷代取捨不一,元照乃作《南山律宗祖承圖錄》,楷定南山九祖。他認為南山道宣傳承出於智首,智首以上,為法聰、道復、慧光、道雲、道洪相承。法聰初傳四分,其本則承受於曇摩迦羅(法時),而宗於曇無德(法正)部。故元照以四分開宗為始,斷自曇無德,而下至於南山(道宣),躡迹傳通共九人。宋‧志磐《佛祖統紀》卷二十九依之,作為南山律宗傳承,後附允堪和元照二人略傳。清初福聚著《南山宗統》,即依元照所立九祖次第,於道宣下續文綱、滿意、大亮、量一、辯一、道澄、澄楚、允堪至靈芝元照,定為中國律宗十六祖。

元照的著述,在律學方面有解釋南山三大部的《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四十二卷、《四分律羯磨疏濟緣記》二十二卷、《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二十一卷。淨土方面有《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對天台、善導等所著《觀經疏》舊疏,稱為新疏)三卷、《阿彌陀經義疏》一卷。雜著《芝園集》二卷、《補續芝園集》一卷、《芝苑遺編》三卷。他又撰《法住記》(釋《遺教經論》)、《報恩記》(釋《盂蘭盆經疏》)、《應法記》(釋道宣《釋門章服儀》)、《佛制比丘六物圖》、《道具賦》(三衣、鉢、坐具、漉水囊)等各一卷,並刪定《比丘尼戒本》,共計著書百餘卷。道宣所著《行事鈔》,自唐至宋,解者六十餘家,而以允堪的《會正記》和元照的《資持記》二書最負盛名。允堪於慶曆間(1041~1048)主錢塘西湖菩提寺(即後之昭慶寺),撰《會正記》,以釋南山的《行事鈔》。後來元照律師出,因爭論繞佛左右、衣制短長等,遂別撰《資持記》。於是《會正》、《資持》,遂分二家(《佛祖統紀》卷二十九)。當時律宗學者稱之為會正派和資持派;但後代學者專弘《資持記》,推為南山律宗正統,允堪《會正記》遂不流傳。

元照的及門弟子見於史傳的有用欽、戒度、行詵、慧亨、道言、宗利、思敏等,而傳持他的律宗法脈的為智交。

用欽,從元照學律,並專修淨業。著有《白蓮記》四卷釋元照《觀經疏》,《超玄記》一卷釋《阿彌陀經疏》。

戒度,號拙庵,居四明龍山。學《四分律》,晚年專修淨業,撰《正觀記》三卷釋元照《觀經疏》,《無量壽佛贊注》一卷釋《無量壽佛贊》等。當時山家學匠草庵道因,見元照的《觀經疏》中有排斥知禮的「約心觀佛之說」,作《輔正解》一卷破之。戒度因撰《觀經扶新論》一卷反破,大張元照之說。淳熙四年(1177)又作《和陶淵明歸去來辭》一篇,以見歸心淨土之志。

行詵、慧亨、道言、宗利、思敏也都修習念佛法門。

智交的事蹟不詳。他的門下出惟一,惟一門下出法政,法政門下出如庵了宏和石鼓法久,了宏門下出鐵翁守一,法久門下出上翁妙蓮。這些人到南宋時還傳持著元照的律系。鐵翁守一著有《律宗會元》、《終南家業》;上翁妙蓮著有《蓬折直辨》和《蓬折箴》各二卷,都是有關律學的著作。

南宋‧慶元五年(1199),日僧俊芿(1166~1227)入宋,於四明景福寺,師事了宏三年,專修律學,於大小部文,悉皆通達。不久,淨業(1187~1259)繼之,於嘉定七年(1214)、紹定六年(1233)兩度入宋,從守一增受戒法,並究律藏,守一為撰《重受戒文》示之(《終南家業》卷中)。後來,真照又入宋,於開慶元年(1259)從妙蓮和其門人行居傳受戒法。俊芿回國時,請回許多律宗典籍和南山、靈芝真影各一幅,於日本京都大弘律法,成為日本律宗泉涌寺派的開祖。淨業等亦於京都戒光寺、西林寺、東林寺等廣說戒法,盛傳元照一系的律學(望月信亨《支那淨土教理史》第二十九章)。(林子青)

〔參考資料〕 《佛祖統紀》卷二十九、卷四十八;《佛祖歷代通載》卷十九;《釋氏稽古略》卷四;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下卷第四編。


四明派

指天台宗四明知禮以後的山家派諸師。亦即總括四明三家之法統,而稱四明派。四明三家,即尚賢的廣智家、本如的神照家、梵臻的南屏家。此三師皆有其特有的學風。其中,尚賢以忠實祖述知禮之學說為家風;本如繼承慈雲遵式的淨土信仰;梵臻則以強記博聞為著。

山家派在四明(960~1028)歿後,四明諸家所面對的問題,並非與山外派(慈光系)對抗,而是山家學派內部對四明學說的批判。首先,四明門下的淨覺仁岳撰《論三千書》,批評知禮所謂「性具三千說」的實在論思想。為此,尚賢撰《答三千書》支持知禮之說。及北宋中期,尚賢的門人扶宗繼忠,著《扶忠集》、《二師口義》、《四明十義書》等書,主要是編纂知禮與仁岳的論辯文字。另外,神照本如的門下神悟處謙,曾著《十不二門顯妙》一卷,述及有關知禮歿後一念三千之旨的種種異論。

北宋後期,神智從義繼仁岳之後批判知禮之教說。草堂處元則以知禮以來相傳的山家正統學說,破斥從義之說。處元雖說自己的立場係山家正統的學說,但可視之為立足於知禮教義的新組織,為山家學說奠立新基礎。因此處元的學說被視為後世天台正統的思想,而受尊重。


本如

北宋天台宗僧。四明句章(浙江寧波巿南)人。幼年受業於國寧寺,後從四忠禮學天台教觀。景德四年(1007),受知禮之命,前往梵天慶昭處,與山外派論辯。大中祥符四年(1011),住東掖山承天寺,三十年間,大振法幢。講說《法華經》、《涅槃經》、《金光明經》、《觀無量壽經》、《觀音玄義》、《摩訶止觀》等書。學徒常在五、六百人以上。慶曆二年(1042),因駙馬都尉李遵勗的奏請,獲賜「神照法師」號及紫方袍。又,仰慕廬山之風,乃與丞相章邭公等人結白蓮社,勤修念佛。六、七年後,遂成巨剎。仁宗欽慕師之道風,賜額白蓮寺。皇祐三年(一說二年)示寂,世壽七十。著有《仁王懺儀》、《普賢行法經義疏》等。嗣法門人有神悟處謙、法真處咸、櫨菴有嚴、能仁法寶、承天懷雅、天台寶纖、錢唐義全等人。

〔參考資料〕 《十義書》序;《四明尊者教行錄卷六;《嘉泰普燈錄》卷二十四;《釋門正統》卷二;《淨土聖賢錄》卷三。


佛陀扇多

北魏譯經僧。又譯伏陀扇多,意譯覺定。北印度人,神悟聰敏,博通內外諸典,特善方言,又達伎藝。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508),奉敕與菩提留支、敕那摩提等人於洛陽殿內譯《十地經論》,四年始成。不久住白馬寺,正光六年(孝昌元年,525)譯《如來師子吼經》等,普泰元年(531)又出《攝大乘論》二卷,曇林等人筆受。後移居鄴都金華寺,東魏‧元象二年(539)譯出《十法經》等凡六部六卷,後不知所終。

〔參考資料〕 《十地經論》序;《歷代三寶紀》卷九;《魏書》卷一一四〈釋老志〉;《續高僧傳》卷二十一〈慧光傳〉。


宗利

北宋淨土宗僧。俗姓高,會稽人。七歲,受業於天華山。受具足戒後,往蘇州依歸南屏山神悟處謙,入普賢懺室拜懺三載。某日亡母入夢,謂已仗師拜懺之功德,往生善處云云。懺畢,赴西湖靈芝寺謁元照,增受戒法。嘗於定中遊淨土,見寶池、寶林。未久,至新城碧沼寺,專修念佛三昧十年。復遊天台、雁蕩、天封等地,皆於該地建淨土道場。

晚年重歸天華山,造無量壽佛閣。建炎末年,入道味山築屋而居,室名「一相庵」。南宋高宗紹興十四年(1144)正月,示寂前三日謂弟子曰︰「吾見白蓮華徧滿空中。」是日復云︰「佛來矣!」即書偈曰︰「吾年九十頭雪白,世上應無百年客,一相道人歸去來,金臺坐斷乾坤窄。」遂端坐而逝。

〔參考資料〕 《佛祖統紀》卷二十七;《淨土聖賢錄》卷四。


處謙

北宋天台宗僧。永嘉(浙江永嘉)人。俗姓潘。字終倩。號神悟。初投常寧寺契能剃度出家,後依遵式之命,師事神照,深究圓頓之旨。其後,歷住慈雲、妙果、赤城、白蓮諸寺。熙寧八年示寂,世壽六十五。師歷住十餘所道場,四十年間,講經不懈,登門者多達三千人,秉法者有淨梵、善珪、擇瑛等三十人。王安石與諸搢紳嘗作詩歌,以讚其德。著有《法華玄記十不二門顯妙》一卷等書。

〔參考資料〕 《釋門正統》卷六;《佛祖統紀》卷十三。


訶梨跋摩

佛滅後九百年左右的印度佛學思想家。意譯師子鎧、師子胄。為《成實論》的作者。生於中天竺婆羅門族。幼時神悟秀俊,曾入數論派之門研習。除通吠陀外,亦精陰陽、奇術。後對數論有所不滿,便脫離數論派,從薩婆多部沙門鳩摩羅馱出家。鳩摩羅馱甚加器重,授以迦旃延之《發智論》。跋摩遂潛心鑽習,功不踰月便通其文義。然覺其論旨卑淺,非佛化之本源,遂潛心修習三藏。

時摩訶僧祇部有一僧駐錫巴連弗,遵奉大乘。師乃前往師事之。深究幽旨數年,於是博引百家眾流之談,以檢經奧通塞之辯,淘汰五部,商略異端,考覈迦旃延,斥其偏謬,作《成實論》二十卷,計二0二品。此論隨即在佛學界廣為流行,師乃名震摩揭陀國。

又,師嘗奉摩揭陀國王之命,論破勝論外道,而被奉為國師,獨步當時。

◎附︰印順《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十一章第五節(摘錄)

《成實論》主訶黎跋摩,譯義為「師子鎧」,或「師子胄」。玄暢的《訶黎跋摩傳》說︰「佛泥洹後九百年出。」僧叡的〈成實論序〉說︰佛「滅度後八百九十年」;嘉祥與均正,都是承用此說的(嘉祥《大乘玄論》作七百年,應是訛寫)。依古代的傳說,訶黎跋摩比「八百年出世」的提婆(Arydeva)遲一些。《薩婆多部記》,訶黎跋摩列於婆藪盤頭(Vasubandhu)以前。所以,訶黎跋摩為提婆與(古)世親間的大師。依北方第二期所傳的佛滅年代(佛滅為西元前540頃)來推算,訶黎跋摩為西元三、四世紀間的大師。

訶黎跋摩是中天竺人,為鳩摩羅陀(Kumārarāta)弟子,如說︰「罽賓小乘學者之匠鳩摩羅陀上足弟子。」「為薩婆多部達摩沙門究摩羅陀弟子。」

這位鳩摩羅陀,傳說為薩婆多部,所以有人以為,不是經部本師鳩摩羅陀,而另有其人。然在實際上,《成實論》是經部異師;而鳩摩羅陀,也見於《薩婆多部記》。所以,雖說薩婆多部鳩摩羅陀,仍不妨是經部本師。譬喻師本為說一切有部的一系;鳩摩羅陀是譬喻師獨立而成經部的創始者,被推為經部本師,而自己從薩婆多部中來。那末,說他是薩婆多部,有什麼不對呢﹖從傳說的時代來說,訶黎跋摩還不能是鳩摩羅陀及門弟子,如說是經部譬喻系的學者,就差不多了。從西方傳來中國的傳說,每以思想的承受為及門弟子;古代的傳說,是不能過於拘泥的。窺基說︰「成實論師名師子胄,本於數論法中出家。」這並無古代的傳說為據,也與《傳》說的「跋摩抽簪之始,即受道吾黨」(說一切有部)不合。這不過因論義的部分相合,而作出這樣的推論。玄奘門下,慣常作此等說,如說清辯(Bhavya)「外示僧佉之服」。

《訶黎跋摩傳》,有幾句重要的話,如《傳》說(大正55‧78c)︰「時有僧祇部僧,住巴連弗邑,並遵奉大乘,云是五部之本。(中略)要以同止。遂得研心方等,銳意九部。」

巴連弗邑(Paṭriputra),就是華氏城。這是笈多(Gupta)王朝的首都;那時也就是笈多王朝創立的前後。訶黎跋摩不滿說一切有部的法相,離開北方而回到華氏城,與僧祇部──大眾部的僧眾共住,進一步而研究方等──大乘。大眾部多數是兼學大乘的。訶黎跋摩學出於北方,而能不為說一切有系──論宗與經部所拘,貫通大眾、分別說系,直接大乘;從這修學的歷程中,可以得到適當的解說。據《傳》說︰訶黎跋摩曾難破勝論外道,而受到當時國王的尊敬。

〔參考資料〕 《出三藏記集》卷十一〈訶黎跋摩傳〉;《三論玄義》;水野弘元《譬喻師衹成實論》。


[國語辭典(教育部)]
構精

ㄍㄡˋ ㄐㄧㄥ, 1.男女結合。《易經.繫辭下》:「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2.聚精會神。《魏書.卷一一四.釋老志》:「覃思構精,神悟妙頤。」


機發

ㄐㄧ ㄈㄚ, 1.使用機械控制發動。晉.張華《博物志.卷八.史補》:「秦王不得已而遣之,為機發之橋,欲陷丹。」

2.以機弩發射。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定勢》:「如機發直矢,澗曲湍回,自然之趣 也。」

3.比喻迅捷。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郗嘉賓問謝太傅曰:『林公談何如嵇公?』謝云:『嵇公勤著腳,裁可得去耳。』」劉孝標注引《支遁傳》:「遁神悟機發,風期所得,自然超邁也。」


息息相關

ㄒㄧˊ ㄒㄧˊ ㄒㄧㄤ ㄍㄨㄢ
比喻關係極為密切或彼此契合無間。清.延君壽《老生常談》:「選古人五七古詩若干首,讀萬遍或數萬遍,熟其音節氣味,心解神悟,久久覺得……我之形神與古人之氣脈息息相關。」《清史稿.卷三八六.文祥傳》:「在彼有顧忌,覦覬亦可潛消,事不盡屬總理衙門,而無事不息息相關也。」


心領神會

ㄒㄧㄣ ㄌㄧㄥˇ ㄕㄣˊ ㄏㄨㄟˋ
不必經由言行的表達,心裡便已明白。《紅樓夢.第六四回》:「只有二姐兒也十分有意,但只是眼目眾多,無從下手。賈璉又怕賈珍吃醋,不敢輕動,只好二人心領神會而已。」也作「心領神悟」。


心開目明

ㄒㄧㄣ ㄎㄞ ㄇㄨˋ ㄇㄧㄥˊ
心領神悟,見識明白。《後漢書.卷四二.光武十王傳.東平憲王蒼傳》:「朕親白覽讀,反覆數周,心開目明,曠然發矇。」明.李贄〈李中丞奏議序〉:「其這詞溫厚和平,深得告君之體,使人讀其言,便自心開目明。」


上流

ㄕㄤˋ ㄌㄧㄡˊ, 1.河流的上游。《左傳.昭公十七年》:「我得上流,何故不吉?」《三國志.卷五五.吳書.甘寧傳》:「羽號有三萬人,自擇選銳士五千人,投縣上流十餘里淺瀨,云欲夜涉渡。」

2.上等品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謝仁祖年八歲,謝豫章將送客,爾時語已神悟,自參上流。」唐.羅隱〈題方干〉詩:「顧我論佳句,推君最上流。」

3.社會地位尊高。《漢書.卷六六.劉屈氂傳》:「不顧元元,無益邊穀,貨賂上流,朕忍之久矣。」《南史.卷一九.謝晦等傳.論曰》:「加以身處上流,兵權總己,將欲以外制內,豈人主所久堪乎?」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