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硬性規定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ㄧㄥˋ ㄒㄧㄥˋ ㄍㄨㄟ ㄉㄧㄥˋ
不能改變的要求或決定。如:「公司硬性規定新進人員至少要做滿一年才能離職。」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毗盧七支坐

西藏佛教靜坐法用語。「毗盧」,指「毗盧遮那佛」;「七支」,指靜坐方法之七支分︰其中,身佔五支,語、意各佔一支。此即七項靜坐要點。身五支者,謂金剛跏趺坐、手等持置臍下、脊椎自然直豎兩肩平張、頸曲頷壓喉結、舌抵上顎。語一支為口吐濁氣而後禁語。意一支則係行者之心於過去不思、未來不引,於現在根塵觸對,勿起任何是非分別。依據藏傳佛教的說法,各支之作用略如下述︰

(1)跏趺坐︰{1}令下行氣易入中脈,{2}除嫉煩惱,{3}修忿怒母煖相易生,{4}不為諸障所損,⑤令地氣易入中脈。

(2)等持印置臍下︰{1}令平住氣易入中脈,{2}除瞋煩惱,{3}令火熾盛可解七萬二千脈結,{4}修忿怒母易得空樂,{5}令風氣或水氣易入中脈。

(3)、(4)脊直肩張︰{1}令遍行氣(行住坐臥一切動作)易入中脈,{2}除癡煩惱,{3}可除修氣之病,{4}不為四大風氣所損,{5}令地氣易入中脈。

(5)頷壓喉結︰{1}令上行氣(出入氣息音聲歌唱)易入中脈,{2}除貪煩惱,{3}令兩頸動脈緩行心念易停,{4}心停則妄念息、無分別慧易生,⑤令火氣易入中脈。

(6)、(7)舌抵上顎適宜瞻視︰{1}令命根氣易入中脈,{2}除慢煩惱,{3}觀想易明,{4}令風氣易入中脈。

◎附一︰劉銳之《西藏密宗靜坐法詳釋》第四章第一節

靜坐法之前行
當入座前,應有準備工作,名為「前行」。西藏密宗將脈氣點三者,劃分五等級。而靜坐之目的,是將精細及具體之第三、四級脈氣點,加以淨化;故於入座之始,先將第一、二級之脈氣點加以澄清,以為前行。注意坐前之動作,必須非常用力,與入座後全不用力,剛好相反,不可不知。

(1)大哈三聲抖身︰當著座時,上身挺直、兩手拇指用力各按無名指下節,然後握拳,名金剛拳。兩拳伸直置膝蓋上;於是張口呼出哈聲,其聲愈大愈佳。當呼哈時,即與上身配合,脊骨挺豎,切忌彎曲;左右大力擺動,有如雨天之下,狗身為雨所濕透,拼力抖身去水之形態,名為抖身。如是三次抖身,亦三呼哈,為大哈三聲抖身,能將第一級與第二級間脈氣點之垢障,盡量排出。每日坐前為之,能將宿業洗滌,頓覺輕快。

(2)三吐濁氣︰身既抖已,脊骨仍直,頭仰頸直,睜目直視。當俯下時,將脣撮起,隨意將身內之濁氣,長長向外吐出。吐後聽其自然,緩緩吸收,頭頸恢復原狀。如是三吐,能將第二級至第三級脈氣點之垢障,盡量排出,使身內臟腑放鬆,胸膈舒暢,此時已初步體會輕鬆愉快之滋味。

於此須特別注意者,凡是靜坐入座後,所有呼吸,均由鼻出,並須毫不用力,使細慢長之息(氣之第四級)緩緩呼出。但此前行之「大哈」及「三吐濁氣」則均係用第三級之氣,且須用力由口呼出,特為表明。

(3)九節佛風︰九節佛風為西藏密宗修持之祕訣︰觀想自身通體透明,淨如琉璃。身內有三脈管,直立並行,歷歷如見,皆起自臍下四指許,總匯於此。中脈直抵腦門,狀如喇叭。左右二脈,與中脈並行,至頂則折而向前,達於鼻孔。觀已閉口以左手無名指,按鼻左孔,而以右孔吸氣,觀諸佛菩薩光明、遍滿虛空;我吸氣時,即為諸佛所加被,覺此白光自右鼻孔入,待氣已吸足,隨以右無名指按右鼻孔,觀此光氣循右脈降至臍下四指總匯處,貫入左脈,循此上升至左鼻孔,凡身內一切業障、疾病、無明、煩惱,皆化為黑氣,隨之俱出,即放左無名指,使氣徐徐呼出。再如前,從右吸白光,由左出黑氣,如此三次。次以右無名指,按鼻右孔,使白光自左孔吸入,貫入右脈,自右孔呼出黑氣,如前亦三次。次以兩鼻孔同吸白光,自左右脈入至臍下總匯處,合成為一氣,共趨中脈,上升至頂,無路可出,乃折回至臍下,仍分為二,由左右脈上升,自兩鼻孔放出黑氣,如是亦三次。

如上共行九次,故謂之「九節佛風」。以法身遍一切處,六大無礙,空有圓融,互攝互入,重重自在,故其風大加持之力,實與眾生有息息相通之妙。此法利用呼吸,以承佛之光明,而將第三級至第四級間之垢障盡量排出,利益殊勝,不可勝言。

行此法時,當觀諸佛菩薩所有功德、智慧、神通、威力,均如白布,自鼻孔入我全身,使身中諸脈之斷者得續,壅者得通,垢氣得清,濁點得淨;無始以來罪業,均被佛風掃蕩,化為黑氣,隨風而出,散於空中。

所謂佛風,指吸入之白光而言;九節者,以右鼻入白光,左鼻出黑氣者三。左入右出亦三。兩鼻同入白光,直至中脈,再從兩鼻呼出黑氣亦三。如是三三,是為九節。

若以科學觀點言之,所吸光為清新空氣,呼出為惡濁碳氣,如是交替呼吸,促進新陳代謝,得益亦多。

◎附二︰劉銳之《西藏密宗靜坐法詳釋》第四章第二~第四節

調身

(1)跏趺坐︰跏,同加;趺是指小腿肚;跏趺,即是雙腳盤起。又分為雙跏趺與單跏趺兩種。

甲、雙跏趺︰雙跏趺坐,是將左腳小腿,置右股上,使左腳蹠與右股略齊,再將右腳小腿牽上,置左股上,於是兩蹠向上,兩腳交叉,如三角形。其優點為兩膝蓋定能緊貼坐墊上,坐勢自然端正,不會向前後左右歪斜,故名之為「金剛跏趺坐」,如是效績甚多︰

{1}減短血脈通路,加速血液運行。以血液暢通,則身體易健康,將兩足盤曲,目的是縮短距離,加強向心力。

{2}靜坐初期,身體會生微動。身體振動,非好現象,但必定會動。如果姿勢不妥,身體會因為動而傾倒,或姿勢不穩固。雙跏趺可令重心凝固,身體堅住,保持姿勢。

{3}達上下交流目的。依據物理學,環狀之循環力最佳。雙腳盤起使身呈環狀,則上下氣點能得循環,且能令下行氣攝入中脈。

{4}人身與大自然(天地間)發生聯繫之部位,最重要者為臍,其次要為湧泉穴。湧泉穴位於腳蹠間凹處是也。人不能離大自然之聯繫,故穿用密不透氣之膠鞋或皮鞋,致趾縫損傷,此為人身與大自然絕緣之故。同樣之理,修理電器工人,如穿用木屐膠鞋,不致有觸電之顧慮,以絕緣故;否則穿用導電體之鞋,則反是。由此類推,雙單跏趺之坐,目的在使兩湧泉穴絕緣,免使已經淨化之氣點、精華,緣此流失。道家更用氈球或腳踭,抵塞海底穴,亦此理也。故習靜坐者,如端坐椅中,兩腳垂直以踏地上,甚為不宜。

乙、單跏趺︰單跏趺是將左腳小腿置右股上,右腳置左股下便是。其缺點是左腳膝蓋不能緊貼坐墊;久坐,身體會向左邊歪斜,雖稍事改正而無妨,但以之較雙跏趺坐則較遜。以初期雙腳不易盤屈,可先用單跏趺,腳部如仍未能全部安放平穩,可用軟墊,將空隙處墊實,務求坐得安穩。其能使上下氣點能得循環,及能令下行氣攝入中脈,則與雙跏趺同之也。

跏趺坐還能使人產生一種不可捉摸之植根於大地之感覺。最大好處,是交叉髓與兩膝平貼席上,底盤廣大而堅實,可以四平八穩,安然而坐。如此身體不動,便不會有任何身內之活動而激起思潮;心意亦更容易平伏安寧。

(2)手等持置臍下︰安坐後,將兩手放鬆垂下,左右手掌相疊,應將掌心向上、手背向地,以左掌置右掌上,或右掌置左掌上,均可隨意,不必執著。掌叠而後順自然之姿勢,放於肚臍之下,微微放於腿上,或順自然,倚托於小腹外邊亦可。其要點必須將兩拇指尖微微接觸,觸後略向掌心內收。以兩指筆直,自覺有一股內勁自然發出,互相接觸為標準。必須自然,萬勿作意。兩拇指尖輕輕相抵,於心理產生一種平衡與寧靜,且能令平住氣攝入中脈。如是兩指尖微觸,並使兩手臂呈環狀,其功效是使左右動力交流,左右氣點能得循環,作輕安之前導,若用力頂觸,將會使身體緊張,而生相反不良之效果。

(3)脊直︰須將背脊骨調整筆直,不可駝背彎腰,前俯後仰;但又要放鬆,不能硬勁強直,才合標準。其方法是將兩肩一字平外,而向前張開,則每一脊椎骨,自然重疊筆直,鬆緊合度,不會硬勁強直。若背脊彎曲,會使心情弛緩,頭腦失去活力與清明,妄念紛飛。脊骨挺直則能集中心力,減少妄念,加速得定。妄念祛除後,脊骨會不挺而自挺,毌須故意著力。以此之故,能令遍行氣攝入中脈。脊骨上達頭部,下至尾閭,為支持全身骨骼、神經系統,主要五臟器官之主幹。若能直脊,精神必旺盛。因脊骨是運行精神靈力所經。脊直使精力易於進行而暢通。故跏趺坐於墊上,使脊骨直,以致血氣運行靈活。但脊直後甚易挺胸而呈緊張,姿勢便不佳,故不必太將胸部挺起。

(4)頭微俯,頷壓喉結︰頭微俯者,即將頭部向前微俯,目的在令脊直,因脊在頸項部份,其生理略向後彎曲,若將頭部向前微俯,則此一彎曲亦呈直線。頷壓喉結者,即將下顎向下,微將喉結壓著,此為順著頭微俯之姿勢,以令脊直,並壓伏靜坐中之妄念,能令上行氣攝入中脈。

(5)舌抵上齶,適宜視量︰舌抵上齶者,為閉口,不可張開,並將上下兩脣吻合閉攏,牙齒密扣,舌尖自然微抵上齶與上牙齦,久之舌尖當會自動捲折則更佳。如是津液自生,俟津液多時,可緩緩分小口咽下。道家對此非常重視,有「玉液還丹」及「煉津成精」之稱。以上四支,主要在調攝身之粗脈。舌抵上齶,主要是調攝細脈,且使前後氣點能得循環。舌部有許多微細神經,十分敏感,所以舌抵上齶時,不可用力,否則反應劇烈,易生毛病。如果適當運用,久坐不會脣乾舌燥。

適宜視量者︰眼睛是最敏感、易受外物吸引,而影響情緒之器官。如果控制得宜,對靜坐有大裨益。雙目不外乎開、閤及垂簾三種。可由自己選擇。例如︰容易打瞌睡者,不能用閤眼;開眼多妄念,或倦意易生者,可改用垂簾。此一姿勢,雖無硬性規定,但亦要留意,看自己採用何者為宜,而適量選用之,能令命根氣攝入中脈。五種業氣入中脈故,即成無分別智。

(6)姿勢嚴謹︰上例五支,均是身之姿勢,務須非常嚴謹,纔得效績,否則易生過患。《祝拔宗大手印》有云︰「身傾右,雖覺受明相,不久即失,反生瞋恚。傾左,雖覺受樂相,不久即失,反生貪欲。前俯,雖覺受心不散亂,不久即失,反生癡愚,且與人交往,易生疑嫉,心不歡喜,並有妨於命根氣。以此氣通心,前俯則脊椎曲,能令氣不舒暢故;後仰雖覺受空相,易落頑空,反增驕慢,且使念念遷流,必難得定。」此雖指資格深厚者言之,但就初業者而言,脊骨不直,頭俯太過,而至陷胸,甚者可致胃病;若舌抵顎過於用力,易致喉痛。此皆歷年經驗所得,略舉一二,祈留意及之。

(7)放鬆︰姿勢依照規格,檢查嚴謹而後,即須加以放鬆。古人所謂「全身要柔,有似嬰兒」,是說四肢百骸、關節肌肉,均需柔軟有如嬰兒。亦即是將全身筋骨皮肉,全部放鬆,不可帶一點硬性,及使用一絲之氣力。務須善為運用,此非矛盾之動作也。

調息
人之呼吸,以短而淺,不能盡肺部脹縮之力量,故不能盡量吸入氧氣,呼出碳酸氣,以致血液不清,易致疾病。調息之法,約分為五︰①呼吸氣息之出入,應極輕極細,以自己兩耳亦聽不見為佳。②氣息應逐漸加長,使能達至小腹,純任自然,不可用力。耐心練習,自然達到。③人之胸中,在肺之下,胃之上,有橫膈膜在焉。初習呼吸者,以未能通過橫膈膜之故,常覺胸中氣悶。推動之法,是在吸氣時,從鼻中徐徐吸取新鮮空氣,使肺底舒張,膈肌運動,因而靈活。於是遂覺胸部空鬆,毫不氣悶矣。④腹中之大小腸,最為柔軟,血液容易到此滯留。如呼吸之氣,漸漸深而長,達到小腹,腹部遂有彈力,能將滯留在腹腔內之血逼出,達於四肢。⑤呼吸必須用鼻出入,不可用口,以鼻為專司呼吸之器官。緣鼻孔有毛,可以阻止灰塵與微生物,進入呼吸道。如呼吸時,將口張開,一則侵奪鼻孔之功用,二則灰塵及微生物,容易入口,發生疾病。故不論靜坐與否,均以閉口為是。

(1)禁語︰人之呼吸,最細為息,較粗為氣、為喘、為風;再粗則發為音,成為單字,即最原始之「阿」字及「媽」字;再粗而為複音,即成為雙字;再粗而成為語。故呼吸而至為語,其粗可知。靜坐以調息為主,必須禁語;否則氣動至極,安能得定。西藏密宗,雖重視誦咒,但在誦咒當中,仍不作為靜坐之時限也。

(2)辨息相︰調整呼吸,由細、由慢、而長,有如春蠶吐絲,吐納連續,無有窮盡。古人所謂「呼吸要柔,綿綿不斷」是也。天台宗智顗大師《摩訶止觀》有云︰「息有四伴︰有聲曰風,守之則散;結滯曰喘,守之則結;出入不盡曰氣,守之則勞;不聲不滯,出入俱盡曰息,守之則定。」依西藏密宗所說業氣,每日為二萬一千六百息。如此息相之不可不辨也。

(3)肺呼吸︰呼吸初期是用鼻孔,而實在是從肺部之自然脹縮以成呼吸,故肺呼吸者,乃一般人自然之呼吸。

(4)臍呼吸︰有稱之為「深呼吸」。以呼吸之深長,能通過橫膈膜,能將大小腸及腹腔內積留之血逼出,而達於四肢,故其效用極大,此深長之呼吸,直達臍下,故稱臍呼吸。

(5)湧泉呼吸︰靜坐至久,已得初步輕安,是時氣息細微,已不覺鼻之呼吸,亦不覺肺之呼吸,甚至臍部亦不有微微之跳動,則臍之呼吸亦不復覺。再進一步,祇覺兩腳蹠中央,略為凹處,此湧泉穴作細微之跳動,名湧泉呼吸。為由淺入深之活動狀態,初業者未易領略,資深者纔能加以體驗;且全部出於自動,不須著意,否則反生毛病。

(6)毛孔呼吸︰毛孔呼吸,任何人皆有之,而不易察覺。當運動之後,稍事休息時,全身毛孔排出汗水。由此可知,若非有氣外呼,汗水何能排出。靜坐時,用毛孔呼吸,易受外感,又不容易控制,故此,西藏修行人,用牛骨油塗擦皮膚,以減少毛孔呼吸,其身因此發出酥味。如果不是全日修習靜坐,不必用此方法封密毛孔。釋尊在雪山修行,曾用觀想以封閉毛孔,此則非我等所可企及矣。

(7)數息︰靜坐到相當純熟,而妄念仍覺繁多,何以止之﹖莫如數息。其法是兩眼輕輕閉合,而用數息方法。一呼一吸,名為「一息」。從一數到十,周而復始,使精神自然集中,是為「心息相依」,並須「守生法宮」也。禪門數息之訣︰{1}學數出息,不急不脹,身則輕利,易入三昧。{2}學數入息,隨息內斂。{3}學出入無在,但取所便。又不許出入俱數,恐生病故。

調心
初學靜坐者,常說未習靜坐時,妄念還少,入座而後妄念反多,不知何故﹖此實誤會。須知人之妄念,隨時均有;平時因與外境接觸,致注意力分散,故不覺多。習靜坐後,精神向內集中,便覺妄念忽起忽滅,不可捉摸。斯為初步之自覺,從此入手,返觀自心,妄念如何生起,久之自然減少矣。

(1)任︰《圓覺經》於處理妄念之法︰有作、止、任、滅四者。作者,是於妄念之生,努力加以提起;止者,是努力加以遏止。此二者,是從積極言之。任者,是於妄念之生,任其自然提起;滅者,是聽其自然消滅。此二者,是從消極言之。茲遵其意,於消極積極各取其一,舉例以說明之,習靜坐者,舉一反三可也。大手印之訣要︰為「過去不思,未來不引,現在不理。」由此可見,妄念來時,聽其自生自滅,不加干涉,也不驅除。此任之法也。

(2)作︰人之妄念,恒轉如瀑流。前念剛滅,後念便生,川流不息。佛法所謂提起正念,是名為觀。若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數息觀、念佛觀等五停心觀及彌陀十六觀。若密宗之觀想更多,不能殫述。茲就世出世間較顯淺者陳述,庶易領會。雖所引述,非專指靜坐而言,而靜坐者,可從之借鏡。孟子所說︰「專心致志。」莊子所說︰「用志不分,乃凝於神。」釋迦牟尼佛所說︰「繫心一處,無事不辦。」故習靜坐者,應專心致志,繫念於拙火。

如是身心統一,意志集中,情緒振奮,反應敏感而純淨,且能轉變性格與風度。於枯燥呆板、自私等陋習,轉成溫暖、隨和、慈悲。於任性與恐懼之行為,變為自約與勇氣。由此進而集中力量,以致拙火生起,氣入中脈,則成佛之階梯也。


[國語辭典(教育部)]
安全速度

ㄢ ㄑㄩㄢˊ ㄙㄨˋ ㄉㄨˋ
車輛駕駛人於行車之際,因應客觀情勢需要,為確保安全所調整的適當行車速度,與硬性規定之法定速度不同。


硬性

ㄧㄥˋ ㄒㄧㄥˋ, 1.物質由於硬度高而難以損毀的性質。如金剛石為硬性最高的物質。

2.毫不通融、無法改變的。如:「硬性規定」。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