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包含此關鍵字的其餘詞彙

相禪

[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

時戰反讓位也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事相禪師

(雜名)斥教相區區闇於觀道之禪師,謂為事相禪師。止觀七之四曰:「九意不與世間文字法師共,亦不與事相禪師共。」


文字法師

(術語)專習教相而不修禪行者之稱。止觀五曰:「非闇證禪師文字法師所能知也。」同七曰:「不與世間文字法師共,亦不與事相禪師共。」


[佛光大辭典]
大觀

(1201~1268)宋代臨濟宗僧。浙江鄞縣人,俗姓陸。號物初。為大慧宗杲之法孫,嗣北居簡之法。南宋淳祐元年(1241)晉住浙江法相禪院,舉揚禪法,其後轉住象田興教禪院、智門禪寺、教忠報國禪寺。景定四年(1263),住持阿育王山廣利禪寺及六處道場,弘揚大慧下之臨濟禪,接化四方緇素。咸淳三年(1267)覺心居士再刊古尊宿語錄、師為記總序。門人德溥編有物初和尚語錄一卷,又集其詩文為物初賸語二十五卷。咸淳四年示寂,世壽六十八。〔育王山志卷八、續傳燈錄卷三十五、五燈嚴統卷二十二〕 p915


事理雙修

即事行與理觀之修習同等重要。又作事理雙行。通常精勤於事行作法者,每易忽略理觀證悟;而重視理觀證悟者,則易輕忽事行作法。就念佛而言,稱名念佛為事行,觀想佛名為理行,即須口中稱念、心中觀想,兩者同時並行,始為事理雙修之念佛行法。又如習禪之時,若能坐禪、戒律雙修,乃可了觀真如之理;故禪林中,對執著於教相而闇於觀法之禪師,多稱為事相禪師。〔摩訶止觀卷七下〕 p3045


梵臻

宋代僧。錢塘人,原名有臻。號南屏。生卒年不詳。受具足戒後,從學於四明知禮,知禮以天台諸學盡授之,唯不授其「摩訶止觀」,令其自行閱讀二十遍後,再加以印可。皇祐三年(1051)至上天竺寺,次年歸金山。熙寧五年(1072),應杭州太守之請,入南屏興教寺開講席。師辯才無礙,每就觀心、觀佛等問題,與淨覺仁岳等之「後山外派」諸師展開對論,名動一時。著有「釋十類」,開創南屏一家特有之類集形式著作。其後所著之諸文類集、讀教記、緒餘集、樂邦文類,皆為此類形式。另著十不二門總別指歸,現已不存。有弟子從諫等人。其門庭為四明三家中最繁盛者。崇寧年間追諡「實相禪師」之號。 p4649


無住

(一)梵語 aniketa。住,所住之意,意為住著之所。指無固定之實體;或指心不執著於一定之對象,不失其自由無礙之作用者。又稱不住。將無住引申為否定固定狀態之用語,故謂「一切諸法無自性,故為無所住」。蓋事物不會凝住於自身不變之性質,人之認識亦不應以固定概念作為其固有本質。般若理論據此作為諸法性空之重要內容。摩訶般若波羅蜜序品載,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應色中住,不應受、想、行、識中住。此因諸法均處於因緣聯繫與生滅無常中,故不應住。

又大智度論卷四十七闡釋無住三昧(大二五‧三九九下):「無住三昧者,是三昧名無住三昧,住是三昧中,觀諸法念念無常,無有住時。」故無住實為現象之共性,但於理論之運用上,亦常作一切現象之本源,成為真如、法性之另一稱謂。維摩詰所說經觀眾生品中之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僧肇於注維摩詰經卷六詳釋之(大三八‧三八六下):「法無自性,緣感而起,當其未起,莫知所寄;莫知所寄,故無所住;無所住故,則非有無,非有無而為有無之本。」中觀學派並以無住之空性作為因果報應一切法得以成立之證明,六祖壇經更進一步認為於諸法念念不住,即可使思想不受束縛,而得解脫。〔大寶積經卷四、大方等大集經卷二、大品般若經卷五、卷二十一、卷二十六、成唯識論卷十、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三〕

(二)(714~774)唐代禪僧。鳳翔郿縣(陝西)人,俗姓李。又稱李僧、李了法。初修儒術,武藝絕倫。年二十,遇嵩山慧安禪師弟子陳楚璋,默傳心法,遂改歸佛。天寶初年(742 頃),往太原參謁自在禪師,從之剃髮,八年受具足戒。乾元二年(759),參謁無相禪師於四川成都淨眾寺,並嗣其法。無相示寂後,師於永泰二年(766)入空慧寺,十月與杜鴻漸問答,開演頓教之法,後住保唐寺開法,教化大行,世稱保唐無住。大曆九年六月三日坐化,世壽六十一。後世稱師之法系為保唐宗。〔禪源諸詮集都序、景德傳燈錄卷四、龍興佛法編年通論卷十七、五燈會元卷二、禪宗史研究(宇井伯壽)〕(參閱「保唐宗」3723) p5085


貫休

(832~912)唐末五代僧。以詩、畫著稱於世。婺州蘭谿(浙江金華)人,俗姓姜。字德隱,一字德遠。七歲出家於金華縣和安寺圓貞座下,日誦法華經一千字,皆不忘。受具足戒後,即入浙東五洩山,修禪十年,曾參謁無相禪師;後往洪州開元寺聽講法華經及大乘起信論,皆能通達奧義。 師善繪佛像,尤工水墨羅漢。所畫羅漢相貌古野,凡濃眉大目、隆鼻突頤、顎長額闊、頸項枯槁等胡貌梵相,皆為其作品特徵,惟均託為夢中所見。又擅篆隸草書,獨具風格,時稱姜體,世人喻為唐之懷素,其詩亦頗為士林所稱譽。年少時,與同時剃染而居於鄰院之處默常隔籬論詩,互相唱和,十五、六歲時詩名已聞於遠近。唐乾寧初,嘗參謁吳越王錢鏐,並獻詩章,頗見禮重。昭宗天復(901~904)年間入蜀,前蜀蜀主王建,其子王衍均優遇之,因賜紫衣,署號「禪月大師」。嘗有句云:「一瓶一鉢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故又稱「得得來和尚」。乾化二年示寂,世壽八十一。著有西嶽集,弟子曇域更其名為禪月集。〔宋高僧傳卷三十、釋氏稽古略卷三〕 p4791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大觀

宋代臨濟宗僧。號物初。寧波府(浙江省)鄞縣橫溪人。俗姓陸。為北磵居簡的法嗣。南宋‧淳祐元年(1241)七月,進住臨安府(浙江省)法相禪院,舉揚禪法。又歷住安吉州(浙江省)顯慈禪寺、紹興府(浙江省)象田興教禪院、慶元府(浙江省)智門禪寺、大慈名山(浙江省)教忠報國禪寺等。景定四年(1263)十一月,住持阿育王山(浙江省)廣利禪寺,又掌六處道場,舉揚大慧派下的臨濟禪,接化四方。咸淳三年(1267),為《古尊宿語要》的再刊撰總序。咸淳四年示寂,世壽六十八。門人德溥為其編《物初和尚語錄》一卷,另集其詩文為《物初賸語》二十五卷。

〔參考資料〕 《育王山志》卷八;《續傳燈錄》卷三十五;《五燈嚴統》卷二十二。


司空山

山名。中國禪宗二祖、三祖(慧可、僧璨)傳授衣鉢之根本道場的所在地。位於安徽太湖縣境內。北周武帝(561~577在位)滅佛時,慧可隱居避難於此。時,僧璨亦往來相從。師徒初至此處,篳路藍縷,興建殿宇,潛修密化。及北周靜帝即位(579)後,該山已頗具道場規模。唐‧天寶三年(744),此山住僧本淨應召入京,赴內道場闡揚佛理,拜國師還山。敕建無相禪寺,造僧房五○四八間,下院九庵四寺。擁有僧眾七千二百人,盛極一時。至宋,本山歷代住持均受朝野尊崇,寺譽隆盛。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