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應因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術語)六因之一。心王與心所互相應,以心王為因,而起心所,以心所為因,而起心王,故彼此相應,名為相應因。其相應之義,心王與心所有平等之義五種也。是云五義平等。俱舍論六曰:「由五平等共相應義立相應因。」又曰:「唯心心所,是相應因。」
[佛光大辭典]
梵語 samprayukta-hetu。謂相應而互為存立之因。小乘家將一切萬法能生之原因分為六種(六因),相應因即其第四。心王與心所互為相應,以心王為因而起心所,又以心所為因而起心王,故彼此相應,稱為相應因。據俱舍論卷六所載,心王、心所必具足所依、所緣、行相、同時、同事等五義相同,更互為因,故稱為相應因。又據同書卷六(大二九‧三二下):「相應因體,即俱有因。如是二因,義何差別?由互為果義,立俱有因。如商侶相依,共遊險道。由五平等共相應義,立相應因。即如商侶,同受同作食等事業,其中闕一,皆不相應,是故極成互為因義。」可知相應因之體即是俱有因(六因中之第二),然相應因唯局限於心、心所,俱有因則廣通諸有為法;相應因必定為俱有因,而俱有因未必即是相應因,故須於俱有因之外,別立此相應因。可謂俱有因係就互為果之義而成立,相應因係就互為因之義而成立。〔發智論卷一、雜阿毘曇心論卷二、順正理論卷十六、大智度論卷三十二〕 p3914
[法相辭典(朱芾煌)]
如等行中說。
二解 俱舍論六卷十頁云:如是已說同類因相;第四相應因相云何?頌曰:相應因決定,心心所同依。論曰:唯心心所,是相應因。若爾;所緣行相別者,應更互為相應因?不爾。所緣行相同者,乃可得說為相應故。若爾;異時所緣行相同者,應說為相應因?不爾。要須所緣行相,及時同者,乃相應故。若爾;異身所緣行相,及時同者,應說相應?如眾同觀初月等事,為以一言總遮如是眾多妨難。故說同依。謂要同依心心所法,方得更互為相應因。此中同言,顯所依一。謂若眼識,用此剎那眼根為依;相應受等,亦即用此眼根為依。乃至意識及相應法,同依意根,應知亦爾。相應因體,即俱有因。如是二因,義何差別?由互為果義,立俱有因。如商旅相依,共遊險道。由五平等共相應義,立相應因。即如商旅,同受同作食等事業,其中闕一,皆不相應。是故極成互為因義。
三解 大毗婆沙論十六卷十一頁云:云何相應因?答:受,與受相應法,為相應因。受相應法,與受,為相應因。想思觸作意欲勝解念三摩地慧,與慧相應法,為相應因。慧相應法,與慧為相應因。是謂相應因。問:此中何故不說心耶?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或有說者,亦應說心,而不說者;應知此中是有餘說。說六因義,皆不盡故。若作盡理無餘說者;應作是說:云何相應因?謂一切心心所法。問:何故心心所法,展轉為相應因?答:展轉為因故,展轉力生故,展轉相引故,展轉相養故,展轉相增故,展轉相依故。如二蘆束,相依而住;多繩相合,能牽大木;多人連手,能渡大河。有為諸法,性羸劣故;展轉相依,方辦事業。義問受言:汝若離想,能納境耶?答:言:不能。餘心心所,為問亦爾。
四解 入阿毗達磨論下十三頁云:心心所法,展轉相應,同取一境;名相應因。如心與受等,受等與受等,受等復與心,各除其自性。
五解 發智論一卷十一頁云:云何相應因?答:受與受相應法為相應因,受相應法與受為相應因。想思觸作意欲勝解念三摩地,慧與慧相應法,為相應因。慧相應法與慧為相應因。是謂相應因。
進行全文檢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